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42 T 1771-2021 湖北省河湖健康评估导则.pdf

    • 资源ID:1531263       资源大小:2.56MB        全文页数:38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42 T 1771-2021 湖北省河湖健康评估导则.pdf

    1、 ICS 13.020.01 CCS Z 06 DB42 湖北省地方标准 DB42/T 1771 2021 湖 北 省河湖 健康评 估导则 Guidelines for river and lake health assessment in Hubei province 2021 - 12 - 23 发布 2022 - 02 - 23 实施 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42/T 1771 2021 I 目 次 前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评估原则 . 2 5 评估工作流程 . 3 6 评估指标体系 . 4 7 评估方法与赋分

    2、标准 . 5 8 权重赋予 . 18 9 分段分区及健康状况分类 . 20 附录 A(资料性) 河湖健康评估收资清单 . 23 附录 B(规范性) 浮游植物调查与鉴定方法 . 25 附录 C(资料性) 底栖 动物参考耐污值 . 27 附录 D(资料性) 河湖健康评估公众满意度调查问卷 . 32 DB42/T 1771 2021 II DB42/T 1771 2021 I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 2020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 湖北省水利厅 提出并 归口 。 本文件起草单位: 湖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湖北省长江水生态研究院

    3、有限责任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 周驰、 王煌、 彭锋 、 华平 、 刘超、 高明亚 、周念来、 吴凤燕 、郭文慧 、 周颖 、 高猛 、喻婷 、 罗楠 、苗 滕 、 沈来银、 徐凯 、柳红霞 、 郑珍珍 、潘颖、贺俊 、 周发超、李亮 、熊昱。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 实 施 应 用 中 的 疑问 ,可 咨 询湖 北 省 水 利厅 ( 归口 单 位) ,电话:027-87221666 ,邮箱: ; 在执行 过程中如有意见和 建议请 邮寄 湖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起草 单位 ) , 地址 : 湖北省武汉市 洪山区珞狮路286 号

    4、 。 DB42/T 1771 2021 1 湖 北 省 河 湖 健康评 估导则 1 范围 本文件 规定了 湖北省河湖 健康评估原则、工作流程、指标体系、评估方法与赋分标准、权重赋予、 分段分区及健康状况分类方法 。 本文件 适用于湖北省域范围内 河流和湖泊的健康状况评估 。水库 的 健康 状况 评估 可参照 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 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 (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 本 文件。 GB 3838 地表水 环境质量标准 GB/T 25173

    5、 水域 纳污能力计算规程 GB 50179 河流 流量测验规范 GB 50201 防洪 标准 HJ 710.4 生物 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鸟类 HJ 710.7 生物 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内陆 水域鱼类 HJ 710.8 生物 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淡水 底栖大型无脊椎 动物 HJ 710.12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水生维管植物 SL 88 水质 叶绿素的测定 分光光度法 SL/T 712 河湖生态环境需水计算规范 SL 190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SL 395 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河湖 健康 评估 river and lake

    6、 health assessment 以历史参考状态 、 未受损 状态或最佳可达状态 为参照基准, 以 水量 适宜 、 岸线 完好 、 水质 优良 、 生 机盎然 、公众满意、管护完善 为 目标,对 河湖 自然生态状况 的优劣和 社会服务功能 的 可持续性的评估 。 3.2 常水位 ordinary water level 在江河、湖泊的某一地点,经过长时期对水位的观测后得出的,在一年或若干年中,有50% 的水位 等于或超过该水位的高程值 。 3.3 生态 基流 ecological basic flow 维持河床基本形态、 保障河道输水能力, 防止河道断流、 保持水体一定 自净能力的最小流量

    7、, 是 维 系河流的最基本环境功能不受破坏,必须在河道中常年流动着的最小水量阈值。 DB42/T 1771 2021 2 3.4 缓冲带 buffering zone 从河湖 常水位线 向岸坡延伸一定宽度,具有拦截、过滤、吸收、滞留地表径流和地下渗流中泥沙、 养分、杀虫剂和其它有害物质进入河湖水体等功能的植被(乔木、灌木、草本)缓冲区域。 3.5 滨岸带 riparian zone 直接 影响河湖水域 或 受到河湖水域影响的河湖水域毗连地带 ,是 河湖 水域 与 相邻 陆地 生 态 系 统 之 间的过渡带。 3.6 叶绿素 a chlorophyll a 浮游植物 细胞进行光合作用时吸收和传递

    8、光能所必 需 的一种重要色素 。 3.7 水域 纳污能力 permissible pollution bearing capacity 在设计水文条件下,满足计算水域的水质目标要求 时, 该水域所能容纳 的 某种污染物的 最大 数量 。 3.8 生境 habitat 又称 栖息地, 是 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境。 注: 包括必需的生存条件和其它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素。 3.9 浮游植物 phytoplankton 悬浮于水中生活的微小藻类,亦称浮游藻类。 注: 通常包括蓝藻门 、隐藻门、甲藻门、金藻门、黄藻门、硅藻门、裸藻门、绿藻门等 。 3.10 底栖动物 benthic inv

    9、ertebrate 生活史全部或大部 分 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 , 体长大于0.5 mm 的肉眼可见 的无脊椎动物 , 栖息的方式 多为固着于岩石等坚硬物体的表面或埋没于泥沙等较松软的表层沉 积物中,以及 附着于植物 或 其 它 动 物体表 。 注: 淡水 底栖动物主要包括 环节动物 、软体动物和 节肢动物 等 。 3.11 大型 水生植物 macrophytes 目测可见 的大型水生维管植物 。 注: 主要 包括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 4 评估 原则 4.1 岸线 健康与水体健康有机统一 应将 水域及其 相邻陆域 作为整体 进行 系统 评估 , 包括水域及其岸线的水文、 水

    10、环境 和水生态总体状 况。 4.2 自然 生态与河湖管护有机统一 应在 注重 河湖 自然要素 的 同时 , 结合 湖北 省河 湖长 制的 任务 需求 开展 评估 , 处理 好开发利用与环境 保护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DB42/T 1771 2021 3 4.3 结构 与功能有机统一 应 既 考虑 河湖作为自然资源 的生态环境实际情况, 又 兼顾河湖所承载的主要功能, 凸显河湖 的社会 属性和 服务 能力。 4.4 共性 指标与个性指标有机统一 应体现普适性与功能 、 区域 差异 性特 点, 能为 不同 功能 、 不同 类型 的河 湖进 行健 康评 估, 识别 河 湖 健康状况并揭示受

    11、损 原 因 , 解释河湖健康与人的行为因素之间的 响应 关系 。 4.5 专业性 与社会性有机统一 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料和成果 , 选择 效率 高、 成本 低的 调查 监测 方法 , 兼顾 评估工作人员的不同技术 水平, 既能为基础薄弱的从业人员提供技术指导,也能为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借鉴。 5 评估 工作 流程 5.1 河湖健康评估 工作 应 按照以下流程进行: a) 技术 准备 。 基于 评估对象河湖的区位、 水系情况、 规模、 主要功能 ( 包括 调蓄 灌溉 、 景观 娱 乐 、 饮用 水水 源地 、 生境 涵养 ) 和特点, 根据 各指标的计算方法 , 制定 收资清单和 现场调查监

    12、测方 案,明确 监测点位、监测指标和监测方法 。 b) 现场 调查。 开展资料收集和现场踏勘, 按照 既定的断面设置 和调查内容 , 获取 原始数据和记录 , 收资清单参见 附录 A。对 需 进行实验室 分析的数据, 合理 安排样品 的采集 、 测试 、 鉴定和 分析 工作。 c) 健康评估 。 整理分析收集的资料和现场调查 获取的基础数据, 开展 各指标计算 , 参照 赋分标准 和权重赋予 值 ,评估河湖健康状况 。 d) 报告 编制 。 编制 河湖 健康 评估 报告 , 分析 评估 对象 的 健康问题 , 提出 治理和保护对策 , 形成 河 湖建设 任务清单 。 e) 状态 跟踪 。 可根

    13、 据监 管要 求和 现实 需求 , 对健 康河 湖建 设项 目开 展中 评 估和后评 估, 动态 跟踪 河湖健康状况,推动河湖可持续发展。 5.2 河湖健康评估 工作 流程 的 示意图见图 1 。 图1 湖北省 河湖健康评估工作流程 图 DB42/T 1771 2021 4 6 评估 指标体系 6.1 指标 体系构成 6.1.1 评估 指标体系包括水文水资源、 物理 结构、水质 状况、水生生物状况、社会服务功能、管理状 况等 6 个准则层 ,指标层 包含表征性 (共性)指标 和诊断性( 个性 ) 指标。 6.1.2 表征性 指标用于判断河湖基本健康状况 。诊断性 指标用于分析可能 对表征 性

    14、指标产生影响的受 损因子。 6.1.3 先评估表征性指标, 快速判断河湖基本健康 状况。 当 表征性 指标得分 小于 60 分 的情 况下 , 继续 补充调查和评估诊断性指标,识别河湖健康受损 原因。 6.2 河流 健康评估指标体系 河流 健康评估指标 体系 见表1。 表1 河流 健康评估指标体系 表 目标 层 准则层 指标层 表征性(共性)指标 诊断性 ( 个性 )指标 河流 健康 水文水资源 流动性 指数 必选 水资源 开发利用率 水土 流失严重程度 生态 基流 满足度 必选 物理 结构 缓冲带 宽度 必选 滨岸带 稳定性 滨岸带植被覆盖率 必选 河流 纵向连通 指数 必选 滨岸带 人为

    15、干扰程度 必选 水质 状况 水质类别 必选 营养 状态 指数 水域 纳污能力指数 叶绿素a浓度 必选 水生 生物状况 浮游植物 多样性 指数 必选 - 鱼类 生物损失指数 必选 鸟类状况 备选 社会服务 功能 公众 满意度 必选 - 防洪 工程达标率 备选, 调蓄 功能河流必选 排涝 工程达标率 备选, 调蓄 功能河流必选 管理 状况 体制机制 必选 - 6.3 湖泊 健康评估指标体系 湖泊 健康评估指标体系见表2。 表2 湖泊 健康评估 指标 体系 表 目标 层 准则层 指标层 表征性(共性)指标 诊断性 ( 个性 )指标 湖泊健康 水文水资源 水位 距平百分率 必选 水资源 开发利用率 最

    16、低 生态水位 满足度 必选 物理 结构 缓冲带 宽度 必选 滨岸带 稳定性 滨岸带植被覆盖率 必选 DB42/T 1771 2021 5 表2 湖泊 健康评估 指标 体系 表 (续) 目标 层 准则层 指标层 表征性(共性)指标 诊断性 ( 个性) 指标 湖泊健康 物理结构 口门 畅通率 必选 滨岸带 稳定性 滨岸带人为 干扰程度 必选 水质状况 水质 类别 必选 营养 状态 指数 水域 纳污能力指数 叶绿素a 浓度 必选 水生 生物状况 浮游植物 多样性 指数 必选 - 底栖动物Hilsenhoff 生物 指数 必选 鱼类 生物损失指数 必选 大型 水生植物覆盖度 备选 鸟类 状况 备选 社

    17、会服务 功能 公众 满意度 必选 - 防洪 工程达标率 备选, 调蓄 功能 湖泊 必选 排涝 工程达标率 备选, 调蓄 功能 湖泊 必选 管理状况 体制 机制 必选 - 7 评估方法与赋分标准 7.1 水文 水资源 7.1.1 流动性 指数 7.1.1.1 流动性 指数 表 征 河流的流动性状况 。应 按照 GB 50179 规定的方法 测定评估河 流断面平均流 速。 7.1.1.2 应根据 河流横断面形态变化情况和水体流动情况 评估 河流 的流动性,取 二者 的 最低分为 流动 性指数赋分,赋分标准 见 表 3。 表3 流动性 指数评估赋分标准 表 地形条件 河流流动性 河流横断面形态 断面

    18、平均流速(m/s) 赋分 山丘区 河流 非常好 深槽与浅滩相间,或存在多 级阶地,河宽变化多样 0.5 100 较好 存在浅滩或一级阶地,河宽 变化较多 0.2 80 一般 浅滩或阶地不明显,河宽略 有变化 0.05 60 较差 无浅滩或阶地,河宽基本无 变化 0.01 30 极差 断面形状规则单一,河宽完 全无变化 0.01 0 平原区 河流 非常好 深槽与浅滩相间,或存在多 级阶地,河宽变化多样 0.2 100 DB42/T 1771 2021 6 表3 流动性指数评估赋分标准表 (续) 地形条件 河流流动性 河流横断面形态 断面平均流速(m/s ) 赋分 平原区 河流 较好 存在浅滩或一

    19、级阶地,河宽 变化较多 0.1 90 一般 浅滩或阶地不明显,河宽略 有变化 0.05 70 较差 无浅滩或阶地,河宽基本无 变化 0.01 40 极差 断面形状规则单一,河宽完 全无变化 0.01 0 7.1.2 水位距平 百分率 7.1.2.1 水位距平 百分率 为评估期 现状水位与多年 平均 水位相比的百分率 。 可通过 评估 区域 的水 文 ( 水 位) 站或临时水位计( 水尺 ) 观测水位 。应按照公 式 (1 )计算 水位距平 百分率 。 (1) 式中: WLA 水位 距平百分率; H 评估期现状水位,单位为米(m) ; 多年平均水位,单位为米(m)。 7.1.2.2 应按照 水位

    20、距平百分率 值 赋分,赋分标准 见表 4。 表4 水位距平 百分率评估赋分标准 表 山丘区湖泊 平原区湖泊 赋分 2% 1% 100 4% 2% 80 6% 4% 60 8% 6% 40 10% 8% 20 10% 8% 0 7.1.3 生态 基流 满足度 7.1.3.1 对于 常流河, 应 分别计算 10 3 月 和 49 月最小日均流量占多年平均流量的百分比 ; 对于 季 节性河流, 应 根据 枯水 期 、 平水 期 、 丰水 期 分别计算满足生态 基流 的天数占各水期天数的百分比 。 计 算 方法应符合 SL/T 712 的要求。 7.1.3.2 评估断面应选择国家有明确要求的、 具有重

    21、要 生态 保护价值或重要 敏感 物种的 水域或行政区 界断面 。 7.1.3.3 对于常流河, 应 取 103 月 和 4 9 月二者的最低分为生态 基流 满足 度赋分 ;对于 季节 性 河 流, 应取 枯 水 期、平 水期、丰 水期 三者的最低分为生态 基流 满足 度赋分。 赋分 标准 见表 5 。 DB42/T 1771 2021 7 表5 生态 基流 满足度评估赋分标准表 常流河 季节性河流 (103 月) 最小日均流 量占比 赋分 (49月) 最小日均流 量占比 赋分 (12 2 月)满足天 数占比 赋分 (34 月及 10 11月)满 足天数占比 赋分 (59 月)满足 天数占比 赋

    22、分 30% 100 50% 100 20% 100 30% 100 50% 100 20% 80 40% 80 10% 80 20% 80 40% 80 10% 40 30% 40 5% 40 10% 40 30% 40 10% 20 5% 20 10% 20 10% 0 10% 0 5% 0 5% 0 10% 0 7.1.4 最低 生态 水位满足度 7.1.4.1 最低生态水位应选择规划或管理文件确定的限值, 也可 按照 SL/T 712 中规定 的方法确定 。 7.1.4.2 应按照 最低生态水位满足 度情况赋分,赋分标准见表 6。 表6 最低 生态水位满足度评估赋分标准表 最低 生态水位

    23、满足 度 赋分 年内 365 日日均水位均高于最低生态水位 100 日均水位低于最低生态水位,但 3 天滑移平均水位不低于最低生态水位 75 3 天滑移平均水位低于最低生态水位,但 7 天滑移平均水位不低于最低生态水位 50 7 天滑移平均水位低于最低生态水位 30 14 天滑移平均水位低于最低生态水位 20 30 天滑移平均水位低于最低生态水位 10 60 天滑移平均水位低于最低生态水位 0 7.1.5 水资源 开发利用率 7.1.5.1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河湖流域地表水供水量占流域地表水资源 总 量的百分比,评估时期为基 准年全年 。应 按照公式(2 )计算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 。 (2)

    24、式中: WRU 水资源 开发利用率; WU 河 湖流域地表水 供水量,单位为立方米(m) ; WR 河 湖流域地表水资源总量,单位为立方米(m )。 7.1.5.2 应按照 水资源 开发利用率值赋分,赋分标准见表 7。 表7 水资源 开发利用率评估赋分标准表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 赋分 20% 100 30% 80 40% 50 DB42/T 1771 2021 8 表7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评估赋分标准表 (续)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 赋分 50% 20 50% 0 7.1.6 水土 流失严重程度 7.1.6.1 水土流失严重程度 为 河流集水区范围内 土壤 侵蚀强度在中度及以上的面积占河流集水区面积

    25、的比例 。 可参考水利部水土 保持监测中心 每年最新 发布的 年度 水土 流失 动态 监测 技术 指南计算 土壤侵 蚀模数,应 根据土壤 侵蚀 模数值 按照 SL 190 规定 的方法 确定 土壤侵蚀强度 。 应按 照公 式 (3 ) 计算水土 流失严重程度 。 (3) 式中: Rs 水土流失严重程度 ; As 河 流集水区范围内 土壤 侵蚀强度在 中度 及以上的面积,单位为平方千米(km 2 ); A 河 流集水区面积,单位为平方千米(km 2 ) 。 7.1.6.2 应 按照水土流失严重程度值赋分,赋分标准见表 8 。 表8 水土 流失严重程度评估赋分标准表 水土流失严重程度 说明 赋分

    26、5% 水土流失中度 及 以上 面积占集水区面积比例 0 5% 100 10% 水土流失中度及以上面积占集水区面积比例 5% 10% 80 15% 水土流失中度及以上面积占集水区面积比例 10% 15% 60 20% 水土流失中度及以上面积占集水区面积比例 15% 20% 30 20% 水土流失中度及以上面积占集水区面积比例大于 20% 0 7.2 物理 结构 7.2.1 缓冲带 宽度 7.2.1.1 缓冲带宽度为河湖 常水位线至植被群落消失区域 边缘的宽度 。可 通过遥感影像目视解译与野 外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获取 , 应根 据评 估河 湖岸 线长 度设 置代 表性 断面 进行 宽度 测量 并取平

    27、均值。 应按照 公式 (4 )计算 缓冲带 宽度 。 (4) 式中: 缓冲带 宽度,单位为米(m ); Bwi 第i 个断面缓冲带实测宽度,单位为米(m) ; n 实测断面数量,单位为个。 7.2.1.2 应 按照缓冲带宽度 值 赋分,赋分标准见表 9。 DB42/T 1771 2021 9 表9 缓冲带 宽度评估赋分标准表 山丘 区河流及 湖泊 缓冲带宽度 平原区河流 及湖泊 缓冲带宽度 赋分 50 m 30 m 100 35 m 15 m 80 10 m 5 m 60 5 m 2 m 30 5 m 2 m 0 7.2.2 滨岸带 植被覆盖率 7.2.2.1 滨岸带植被覆盖率为滨岸带植被(包

    28、括自然和人为)垂直投影面积与滨岸带面积的比例 。滨 岸带植被垂直投影面积和滨岸带面积可通过遥感影像解译获取。应 按照公式(5 )计算 滨岸带植被覆盖 率。 (5) 式中: Rvc 滨岸带植被覆盖率; Avc 滨岸带植被( 包括 自然和 人为 ) 垂直 投影面积,单位为平方千米(km 2 ) ; Area 滨岸带 面积,单位为平方千米(km 2 )。 7.2.2.2 应按照滨岸带植被覆盖率值赋分,赋分标准见表 10 。 表10 滨岸带 植被覆盖 率评估赋分标准表 滨岸带植被覆盖 率 说明 赋分 75% 高度覆盖 100 60% 中高度覆盖 80 40% 中度覆盖 60 10% 中低度覆盖 30

    29、10% 低度覆盖 0 7.2.3 河流 纵向 连通指数 7.2.3.1 河流纵向连通 指数为河流的断点或节点等障碍物数量与河流长度的比例,反映水流的连续性 和水系的连通状况 。应 按照公式 (6 )计算 河流纵向连通指数 。 (6) 式中: G 河流纵向连通 指数,单位为个每百千米 ; N 河流 的断点或节点等障碍物数量 ( 如闸、 坝等 ) , 有过鱼设施 的不在统计范围内, 单位为个 ; L 河流的长度,单位为百千米。 7.2.3.2 应按照河流纵向连通 指数值赋分,赋分标准见表 11 。 DB42/T 1771 2021 10 表11 河流 纵向 连通指数评估赋分标准表 河流纵向连通指数

    30、 赋分 0 100 0.2 80 0.25 60 0.5 40 1 20 1 0 7.2.4 口门 畅通率 7.2.4.1 口门畅通率表征入湖河流与湖泊水域之间的水流畅通程度, 为入湖畅通 口门数与入湖总口门 数的比 值 。应按照公式(7)计算 口门 畅通率 。 (7) 式中: EFR 口门畅通率 ; N 入湖 畅通口门数 , 即 不受闸坝控制、与湖泊水域自然连通的 入湖 敞开口门数, 单位 为 个; M 入湖 总口门数,单位为 个。 7.2.4.2 应 按照口门畅通率值赋分,赋分标准见表 12。 表12 口门 畅通率评估赋分标准表 口门畅通率 赋分 90% 100 70% 80 50% 60

    31、 30% 40 10% 20 10% 0 7.2.5 滨岸带 人为干扰程度 7.2.5.1 调查 河湖滨岸带范围内是否存在人为活动影响, 并 进行 评估 。如果评 估区域有未完成划界确 权任 务、 区域 内水 利工 程有 重大 安全 隐患 、 有大 体量 的 乱占乱采 乱堆乱建 情形 、 有省 级挂 号且 未销 号或 未整 改到 位的 “四 乱” 问题 的, 以及 违反自然保护区核心保护区、 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管理规定的, 该项不得分。 7.2.5.2 赋分 标准见表 13, 初始分为 100 分 , 每出现 一个 人为活动影响项 扣除 相应分值,扣完为止。 表13 滨岸带 人为干扰程度评

    32、估赋分标准表 序号 影响 类型 所在 位置 常水位以内 缓冲带 河岸带 向陆域延伸( 小河10 m 以内,大河30 m 以 内) ,湖 岸带向陆域延伸(50 m以内) 1 未达规范的入河湖排污口 -30 -20 - DB42/T 1771 2021 11 表13 滨岸带人为干扰程度评估赋分标准表 (续) 序号 影响 类型 所在 位置 常水位以内 缓冲带 河岸带 向陆域延伸( 小河10 m以内,大河30 m以 内) ,湖 岸带向陆域延伸(50 m 以内) 2 护岸崩塌 - -60 - 3 围垦 - -100 - 4 岸带硬质性护砌 - -5 - 5 采砂 -30 -40 - 6 沿岸建筑物(房屋

    33、) -15 -10 -5 7 公路(铁路) -5 -10 -5 8 垃圾填埋场或垃圾堆放 - -60 -40 9 管道 -5 -5 -2 10 农业生产经营 - -10 -5 11 畜牧、水产养殖 - -10 -5 12 工业生产经营 - -15 -8 13 餐饮经营 - -10 -5 14 打井 - -10 -5 15 晒粮、存放物料 - -5 -2 16 开采地下资源 - -10 -5 17 集市贸易 - -10 -5 7.2.6 滨岸带 稳定性 7.2.6.1 实地调查滨岸带基质类别、坡脚冲刷状况, 测量 岸坡倾角 和 岸坡高度 ,取平均值。评估要素 包括:岸坡倾角、河岸高度、基质特征、

    34、岸坡植被覆盖 率 和坡脚冲刷强度 。 7.2.6.2 滨岸带 稳定性赋分应为各评估要素赋分的平均值, 各 要素赋分标准见表 14 。 表14 滨岸带 稳定性评估赋分标准表 岸坡特征 岸坡倾角 (度) 河岸高度 (米) 基质(类 别) 植被覆盖率 (%) 坡脚冲刷强度 赋分 稳定 15 1 基岩河岸 75% 无冲刷迹象:近期滨岸不会 发生变形破坏,无水土流失 现象 100 基本稳定 30 2 岩土河岸 50% 轻度冲刷:结构有松动发育 迹象,有水土流失迹象,但 近期不会发生变形和破坏 75 次不稳定 45 3 黏土河岸 25% 中度冲刷:松动裂痕发育趋 势明显,一定条件下可导致 变形和破坏,中度

    35、水土流失 25 不稳定 45 3 非黏土河岸 25% 重度冲刷:水土流失严重, 随时可能发生大的变形和破 坏,或已经发生破坏 0 DB42/T 1771 2021 12 7.3 水质 状况 7.3.1 水质 类别 7.3.1.1 应 按照 GB 3838 规定 的方法 判定水质 类别。 非饮用水水源地河湖应采用 基本项目 中水温、pH 值、 溶解 氧、 高锰 酸盐 指数 、 化学 需氧 量、 五日 生化 需氧 量、 氨氮 、 总磷 、 总氮 共 九 项常规指标进行水 质类别 评价 ; 饮用 水水 源地 河湖应 加测 补充 项目 硫酸 盐、 氯化 物、 硝酸 盐、 铁、 锰共 五 项指标, 加测

    36、指 标如有任何一 项高于标准值, 则应 按 0 分计 。 7.3.1.2 设置有 国控、 省控断面 的河湖, 应 以 公开发布 的水质 监测 数据进行 评估; 未设置国控、省控 断面 的河湖,应以 管理 部门认可的 水质 监测数据进行评估 。 7.3.1.3 应 按照河湖水质类别赋分,赋分标准见表 15。 表15 水质 类别评估赋分标准表 水质类别 赋分 、类 100 类 60 类 30 劣类 0 7.3.2 叶绿素 a 浓度 7.3.2.1 应 按照 SL 88 规定 的方法 进行样品 采集处理和参数测定 。 7.3.2.2 应 按照 叶绿 素 a 浓度 值赋分,赋分标准见表 16。 表16

    37、 叶绿素 a 浓度 评估赋分标准表 叶绿素a浓度(g/L) 赋分 3.4 100 10 80 26 60 160 40 400 20 400 0 7.3.3 营养 状态 指数 7.3.3.1 应按照 SL 395 中 的 营养状态评价标准及分级方法进行评估。 评价项目包括总磷、 总氮、 叶绿 素 a、高锰酸盐指数和透明度, 按照表 17 计算 得到营养状态指数 。 表17 营养 状态评价标准及分级方法 营养 状态分级 (EI=营养 状态指数 ) 评估 项目赋分 值 (En) 总磷 (mg/L ) 总氮 (mg/L ) 叶绿素a (mg/L ) 高锰酸盐 指数 (mg/L ) 透明度 (m )

    38、贫营养 (0 EI 20) 10 0.001 0.020 0.0005 0.15 10 20 0.004 0.050 0.0010 0.4 5.0 中营养 (20 EI 50) 30 0.010 0.10 0.0020 1.0 3.0 40 0.025 0.30 0.0040 2.0 1.5 DB42/T 1771 2021 13 表17 营养状态评价标准及分级方法 (续) 营养 状态分级 (EI= 营养 状态指数 ) 评估 项目赋分 值 (En) 总磷 (mg/L ) 总氮 (mg/L ) 叶绿素a (mg/L ) 高锰酸盐 指数 (mg/L ) 透明度 (m) 中营养 (20 EI50)

    39、50 0.050 0.50 0.010 4.0 1.0 富营养 轻度富营养 (50EI60) 60 0.10 1.0 0.026 8.0 0.5 中度富营养 (60EI80) 70 0.20 2.0 0.064 10 0.4 80 0.60 6.0 0.16 25 0.3 重度富营养 (80EI 100) 90 0.90 9.0 0.40 40 0.2 100 1.3 16.0 1.0 60 0.12 7.3.3.2 应按照营养状态指数值赋分,赋分标准见表 18 。 表18 营养状态 指数 评估赋分标准表 营养状态指数 赋分 30 100 42 80 45 70 50 60 60 50 62.

    40、5 30 65 10 65 0 7.3.4 水域 纳污能力指数 7.3.4.1 水域纳污能力指数为调查 区域 入河湖 污染 物 排放 总 量 与水体纳污能力 的比值, 反映河湖对 环 境污染的承受能力 。 7.3.4.2 入河湖 污染 物排放 总 量 应 通过 污 染源 调查 和 排污 系数 调 查估 算 ,河 湖 水 体纳 污 能 力 应 按 照 GB/T 25173 计算。 应按照公式 (8 ) 计算 水域纳污能力 指数 。 排 纳 (8) 式中: K 水域纳污能力指数; W 排 入河 湖污染物 排放总量,单位为吨(t); W 纳 水域 纳污能力 ,单位为吨(t ) 。 7.3.4.3 应

    41、按照水域纳污能力指数 值赋分,赋分标准见表 19 。 表19 水域 纳污能力指数评估赋分标准表 水域纳污能力指数 赋分 0.1 100 0.2 80 DB42/T 1771 2021 14 表19 水域纳污能力指数评估赋分标准表 (续) 水域纳污能力指数 赋分 0.3 70 0.5 60 0.6 50 0.7 30 0.8 10 0.8 0 7.4 水生 生物状况 7.4.1 浮游植物 多样性 指数 7.4.1.1 浮游植物的 调查 与鉴定 应 按照附录 B 的方法执行 。 7.4.1.2 应使用香农-威纳 (Shannon-Wienner ) 指数 评 估浮游植物多样性, 按照 公式 (9)

    42、 计算 浮游植 物多样性 指数 。 ( ) ( ) (9) 式中: H 浮游植物 多样性指数; ni 样品中第i 种浮游植物的个体数,单位为个; S 样品中的 浮游植物 种属总数,单位为个; n 样品 中所有浮游植物的总个体数,单位为个。 注: 对于 河流起始段 的源头水 ,不宜用Shannon-Wienner 多样性指数进行评 估 。 7.4.1.3 应 按照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值赋分,赋分标准见表 20 。 表20 浮游植物 多样性 指数 评估赋分标准表 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 特征说明 赋分 3.0 优 100 2.0 良好 80 1.0 轻度污染 60 0 中度污染 30 0 重度污染 0

    43、7.4.2 底栖动物 Hilsenhoff 生物 指数 7.4.2.1 应按照 HJ 710.8 中 规定的方法进行底栖 动 物的 调查 与鉴定。 7.4.2.2 应 采用 底栖动物 Hilsenhoff 生物 指数进行评 估 ,按照公式(10 )进行 计算 。 (10) 式中: HBI 底栖动物Hilsenhoff 生物 指数; ni 第i个分类单元的个体数,单位为个; N 样本个体总数,单位为个; DB42/T 1771 2021 15 ti 第i个分类单元的耐污值 ,参考值 见附录C。 7.4.2.3 应按照 底栖动物 Hilsenhoff 生物指数值赋分,赋分标准见表 21。 表21

    44、底栖动物 Hilsenhoff 生物 指数评估赋分标准表 底栖动物Hilsenhoff 生物指数 赋分 03.75 100 3.76 4.25 90 4.26 5.07 80 5.08 6.50 60 6.51 7.25 40 7.2610 20 7.4.3 鱼类 生物损失指数 7.4.3.1 鱼类 生物损失指数可评估 水域 内鱼类种数现状与历史参考 基点 鱼类种数的差异状况,调查鱼 类种类 不 包括外来 入侵 物种。 7.4.3.2 应按照 HJ 710.7 的要求进行鱼类 调查 与鉴定, 按照 公式(11 )计算 鱼类生物损失指数。 (11) 式中: FOE 鱼类生物损失指数; FO 评

    45、估年评估 对象水域 调查获得的鱼类种类数量,单位为种; FE 历史 基点评估 对象水域 的鱼类种类数量,单位为种; 注: 历史 基点 应 以1980 年代为 首要参照, 可 结合资料与河流形成时间调整。 7.4.3.3 应按照 鱼类生物损失指数值赋分,赋分标准见表 22 。 表22 鱼类 生物损失 指数评估赋分标准表 鱼类生物损失指数 赋分 1 100 0.85 80 0.75 60 0.6 40 0.5 30 0.25 10 0.25 0 7.4.4 大型 水生植物覆盖度 7.4.4.1 大型 水生植物覆盖度 为滨岸 带向水域内分布的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的 总覆盖度,统计时

    46、不应计入外来 入侵 物种。 7.4.4.2 应按照 HJ 710.12 中 规定的方法进行样品采集和鉴定,按照公式 (12 )计算 大型水生植物覆 盖度。 (12) DB42/T 1771 2021 16 式中: R 大型 水生植物 覆盖度; A 挺水 植物面积,单位为平方米( ) ; B 浮叶 植物面积,单位为平方米( ) ; C 漂浮 植物 面积,单位为平方米( ) ; D 沉水 植物 面积,单位为平方米( ) ; T 水面 面积,单位为平方米( ) 。 7.4.4.3 应 按照 大型 水生植物覆盖度值赋分,赋分标准 见表 23 。 表23 大型 水生植物覆盖度评估赋分标准表 大型水生植物覆盖度 特征说明 赋分 75% 高度覆盖 100 40% 中度覆盖 75 10% 低度覆盖 50 0 植被稀疏 25 0 基本难以观测到水生植物 0 7.4.5 鸟类 状况 7.4.5.1 鸟类 状况 为 水域 及岸带区域内鸟类的种类 和数量与过去某一 时间点 相比较的状况 。 7.4.5.2 应选择 评 估 对象 河湖 的 4 5 个断面,按照 HJ 710.4 的规定 对断面 区域 鸟类 的种类和数量进 行调查 , 选择 上一年


    注意事项

    本文(DB42 T 1771-2021 湖北省河湖健康评估导则.pdf)为本站会员(李朗)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