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 . CCS B 0 广 Sp e 2021 - 02 0. 01 0 0 西 壮 陆 生 e cificat i w - 11 - 27 发 壮族 生 野 生 i on for t w ildlife 发 布 广西 壮 族 自 生 动 物 管 t he cons epidemi 壮 族自治 区 自 治 物 疫 源 管 理 规 s tructio n c disea s 区 市场监 督 区 源 疫病 规 范 n and ma n s e monit o 督 管理局 地 D B 监测 站 n agement o ring st 发 布 45 方 标 B 45/T 24 0 站建 设
2、 t of ter r t ation 2021 - 1 布 5 标准 0 3 2021 设 r estrial 1 2 - 25 实 准 实 施DB 45 /T 2 40 3 20 21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 T 1 .12 0 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 准化文件的 结构和起草 规则的规 定 起草。 本文件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提出、归口并宣贯。 本文件起草单位:广西陆生野生动物救护研究与疫源疫病监测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 阙腾程、 廖宏俊、 黎德丘、 陈盘余、 黎寿生、 吴嫒琼、 何梅红、 李英姣、 张敏、 曾鹏、刘利玲。 D B4 5/ T 24 032 02 1 1
3、 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建设管理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建设管理的术语和定义、 主要功能、 规划建设和管理等 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广西区内各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的建设与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陆生野生动物疫源 t err es tr ia l wil dl if e of ep id em ic f ocu s 携带并有可能向人类、饲养动物传播危险性病原体的陆生野生动物。 3 .2 陆生野生动物疫病 t err es tr ia l wil d- bo rn e i
4、nf ec ti ou s dis ea se s 在陆生野生动物间传播、 流行, 对野生动物种群构成威胁或可能传染给人类和饲养动物的传染性疾 病。 3 .3 疫源疫病监测 t er re str ia l wi ld lif e bo rn e dis ea se s mo nit or in g 在监测 陆生野生动物物种种群中发现行为异常或不正常死亡时, 记录并上报信息、 采样检测、 报告 结果、应急处理的全过程。 3 .4 疫源疫病监测站 t er res tr ia l wi ldl if e bo rn e d is ea se s mon it or in g sta ti on
5、国家、省、市(县、区)三级从事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和防控工作的机构。 3 .5 疫源疫病监测标准站 te rr es tr ia l w il dl if e bor ne d is ea ses m on it or ing s ta nd ar d s ta ti on 在现有的疫源疫病监测站基础上,按照行业规范的标准进行建设管理和考核的监测站。 3 .6 野外监测观测点 f ie ld mo ni to ri ng si te 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在其管辖区内设置的用于长期观测野生动物种群异常情况的地点。 3 .7 重要监测区域 m aj or mo ni to ri ng
6、 ar ea 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在其管辖区内, 根据野生动物物种分布、 习性及生境特点, 以及曾经 是否发生过疫病、 陆生野生动物与人类、 饲养动物活动密切接触等情况, 所确定的需要重点监测的区域。 DB 45 /T 2 40 3 20 21 2 3 .8 巡查路线 pa tr ol r ou te 陆生野生 动 物疫源疫 病 监测站在 其 重 要监测区 域 内设置的用于定期 巡查 野生动物异常情况的 固 定 路线 。 4 监测站基本职责 4 .1 广西壮族自治区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管理总站 4. 1. 1 管理全区陆 生野生动物 疫源疫病监 测工作, 汇总 与上报全 区野生动物
7、疫源疫病信 息, 制 定全 区 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规划。 4. 1. 2 开展 野生动物疫源疫病 调查 和 风 险 评估 、 技 术 培训 、 科学 研究与 技 术 推 广。 4. 1. 3 指 导全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 系 建设、野生动物疫情应急处置和防控工作。 4. 1. 4 完 成国家和自治区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管理机构 交办 的 任务 。 4 .2 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 4. 2. 1 开展 辖区内的 日 常监测 巡 护、信息 汇总 、信息分 析 及上报等工作。 4. 2. 2 拟 定辖区内监测工作 技 术规范和规 章制度 。 4. 2. 3 落实 辖区内野生动物
8、疫源疫病应急工作。 4. 2. 4 开展 辖区内野生动物本 底 资源 调查 、 迁徙 规 律 、疫病发生规 律 的 科学 研究及 技 术 推 广工作。 4. 2. 5 开展 辖区内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 知识 的 科普 宣传。 4. 2. 6 完 成国家及自治区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 总 站 交办 的 任务 。 4 .3 自治区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 4. 3. 1 开展 辖区内的 日 常 巡 护,发现异常情况,报告监测信息,采 集 、 送 检样 品 。 4. 3. 2 落实 辖区内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应急工作。 4. 3. 3 开展 辖区内陆生野生动物资源动 态变 化及有 关技 术 推
9、 广等工作。 4. 3. 4 开展 辖区内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 知识 的 科普 宣传。 4. 3. 5 完 成自治区 陆生野生动 物疫源疫病 监测 总 站及 市级陆生野 生动物疫源 疫病监测管 理机构 交办 的 任务 。 4 .4 市(县、区)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 4. 4. 1 辖区内的 日 常监测 巡 护、信息 汇总 、信息上报等工作。 4. 4. 2 落实 辖区内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应急工作。 4. 4. 3 完 成市、县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管理机构 交办 的 任务 。 5 监测站建设 5 .1 建设原则及标准 5 .1 .1 建设原则 各级监测站应按照 “立足当 前,
10、 谋 划长 远 ,区 域统筹 , 突 出 重 点 ” 的原则, 充 分结 合 管辖区内野 生 动物的分布、生境特点、 候鸟迁徙路线 等 因素 , 科学合 理设置监测网络。 D B4 5/ T 24 032 02 1 3 5 .1 .2 建设标准 各级监测站应制作所属监测网络建设示意图,标 明野外监测观测点、 重要监测区域、 巡查路线、 重 要监测物种分布等内容,设置标准不低于附录A中的A . 1的规 定。 5 .2 信息共享平台 各级监测站应按照 “立足当前, 谋划长远,区 域统筹, 突出重点” 的原则, 充分结合管辖区内野 生 动物的分布、生境特点、候鸟迁徙路线等因素,科学合理设置监测网络。
11、 5 .3 人员队伍建设 5 .3 .1 人员要求 各级监测站应配备一定的专职监测员和兼职监测员, 专职监测员为监测站工作人员,应 具备中专以 上学历或有三年以上林业工作经历,并 经 岗位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兼职监测员为监测站聘请的林业系 统内职工或当地群众,经过监测站技术 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5 .3 .2 人员配备标准 各级监测站人员配备标准不应低于附录A中的A . 2的规定。 5 .4 物资保障条件建设 5 .4 .1 业务用房 各级监测站根据自己财务和物力等条件建设业务用房,业 务用房符合经济、 适用、 安全、 卫生等要 求。 其主要包括: 办公用房、 实验室用房、 档案资料用房及
12、物资储备用房。 各级监测站业务用房的配置 标准不低于附录A中的A . 3的规定。 5 .4 .2 仪器设备 各级监测站应配置野外监测, 样本采集及保存、 实验室监测及信息传递等设备。 各级监测站根据实 际工作需要自主确定仪器设备的性能,应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配置标准不应低于附录B 的规定。 5 .5 站容站貌 5 .5 .1 牌匾规格 各级监测站 应正式挂牌 ,名称为“XXX(地名)XX 级野生动物 疫源疫病监 测站” ,标 牌选用木质 或 铜质材料, 木质牌匾规格为25 cm 20 0 cm, 底色 为白色; 铜质牌匾规格为40 cm 60 cm , 字体采用 黑色、 宋体,字体大小和间
13、距科根据牌匾规格适当调整。 5 .5 .2 资料展示 各级监测站应在相应的对外公开的场所场地, 展示监测站职能、 职责、 规章制度及规划等资料, 有 条件的站点应积极制作并向公众展示图画、图表等科普宣传资料。 5 .5 .3 卫生条件 各级监测站应在站内院内因地制宜进行绿化美化, 保持站内墙面干净,地 面清洁, 窗明几净, 整体 大方得体,干净卫生。 DB 45 /T 2 40 3 20 21 4 6 监测站管理 6 .1 组织领导 6 .1 .1 站点设置 国家级、自治区级及市(县、区)监测站的设置应 获得 野生动物 保 护主管部 门 的 批 准。 6 .1 .2 管理模式 监测站 实 行
14、属 地管理、 层 级 负 责的管理原则。 各级监测站 实 行 “ 监测站 观测点 ”二 级或 “ 监测站 监测点 观测点 ” 三级管理 模式 ,监测站下 属 的监测点根据主要 任务 分为管理类、预警类监测点。 6 .1 .3 归属及监督 各级监测站由其 所属 林业主管部 门直接领 导, 业 务 上 接受 上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管理机构或野 生动物 保 护行 政 主管部 门 的 指 导和监 督 。 6 .2 规章制度建设 6 .2 .1 管理制度 各级监测站应建 立健 全监测信息 收集 报告 制度 、 监测信息 保密制度 、 节假日 应急 值守制度 、责 任追 究 制度 ,设 有 初 检 实验
15、室 的监测站应 明确 检测 员岗 位职责、 实验室 及应急物资管理、 资 金 管理、 项目 管 理、 实验室 管理及 绩效 考核等工作 制度 。 6 .2 .2 应急预案 各级监测站应 编制突 发 重大 野生动物疫情应急预 案 ,适 时 开展 应急 演练 ,应 配 备应急物资不 低 于附 录C的规定。 6 .3 绩效管理 6 .3 .1 岗位管理 各级监测站 应按照 科学 合 理、 精简 效 能的原则 ,建 立 按 需 设 岗 、 竞聘 上 岗 、按 岗聘 用、 合同 管理、 按 岗 定 酬 的用人机 制 。 6 .3 .2 考核指标 各级监测站应 加强 人 员绩效 管理,应 细 化职责分工并
16、 制 定 一套具 体可行的考核 量 化 指 标。 6 .3 .3 考核方式 各级监测站应根据 具 体的考核 量 化 指 标, 对监测站全体人 员 的 绩效 进行考核, 考核应 使 用自 评 、 互 评 及上级考 评 等 方式来 进行。 6 .3 .4 奖惩与处罚 各级监测站应根据考核结果, 对成 绩优秀 的人 员 进行 奖励 , 同 时应对工作 玩忽 职 守 、不 合格 的人 员 进行 问 责处 罚 。 6 .4 科研项目管理 D B4 5/ T 24 032 02 1 5 6 .4 .1 项目分类及负责 各级监测站应积极申报科技攻关、 应用基础研究、 技术开发、 技术示范与推广等有关科研项目
17、,对 立项的项目要实施分类管理,并明确实行项目主持人为主的负责制。 6 .4 .2 项目过程 各级监测站 应做到项目 申请、立项 论证、组织 实施、检查评 估 、验收鉴定、成果 申报、科技 推广、 档案入卷的全过程进行管理。 6 .4 .3 项目档案 科研项目完成后, 项目负责人应向监测站提供一套完整的技术档案资料, 其内容应包括: 项目申请 书、任务书、年度进展报告、论文、验收材料、鉴定材料、奖励申报材料等。 6 .5 科普宣传 各级监测站应积极开展各种 形式宣传活动, 宣传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林业部门在 防控重大动物疫情中的职责,宣传野生动物保护和野生动物疫病防控的科学知识。
18、 6 .6 应急物资管理 6 .6 .1 物资储备管理原则 各级监测站应按照“规范购置,保证质量,按需储备,专业管理”的原则对应急物资进行管理。 6 .6 .2 储备物资质量 各级监测站储备的应急物资质量应达到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要求; 若应急物资无国家标准或行业 标准要求的,应在国内同类产品中择优购置。 6 .6 .3 储备物资的管护 各级监测站应储备充足的应急物资, 定期检查应急物资的管护情况, 及时报送应急储备物资的储存、 调用和更新计划,对储备的应急物资进行质量检查、性能测试、维修保养。 6 .7 仪器设备管理 6 .7 .1 仪器设备管理原则 各级监测站应按照 “切合实际, 重点明确
19、, 兼顾全局, 合理配置, 量力而行” 的原则对仪器设备 进 行管理。 6 .7 .2 仪器设备管护 各级监测站应详细登记有关仪器设备, 对有关仪器设备逐台编入技术档案,并 指定专人管理和操作 相关仪器设备, 对仪器设备进行定期维护、 校正及维修, 保证仪器的技术性能, 并延长仪器的使用期限 及寿命。 6 .8 教育培训 6 .8 .1 教育培训规划 各级监测站应根据野生动物监测工作的需要, 在充分调查的论证基础上, 制定中长期干部教育培训DB 45 /T 2 40 3 20 21 6 规划和 年度计 划。 6 .8 .2 教育培训类别 各级监测站应 加强 对监测站 相关 人 员 的 学历 (
20、位) 教育 及 岗 位 培训 ( 初任培训 、 任 职 培训 、 专门 业 务培训 等) 。 6 .8 .3 交流培训 各级监测站应 通 过国内 外合 作 交 流及人 员培训 等 措施 ,提 高 工作人 员 业 务 水平 , 为野生动物疫源疫 病监测防控工作提供 技 术人 员保 障 。 6 .8 .4 培训形式及时长 各级监测站应 通 过 培训 班 、进 修 班 、 学 术 讲座 、业 务 考 察 等 灵 活 多 样的 培训方式 进行, 人 员 每 年 累 计接受 继续 教育 的时间不 少 于5 d 。 D B4 5/ T 24 032 02 1 7 A A 附录A (规范性) 各级监测站监测
21、网络建设标准 表A.1、表A . 2、表A.3分 别给出了各 级监测站监 测网络建设 标准、各级 监测站人员配 备标准、 各级 监测站业务用房的配备标准。 表A. 1 各级监测站监测网络建设标准 类别 观测点(个) 重要监测区域(个) 巡查路线(条) 重要监测物种(个) 国家级 3 3 6 6 省级 2 2 4 4 市(县、区)级 1 1 2 2 表A. 2 各级监测站人员配备标准 类别 人员总数(人) 专职人员(人) 兼职人员(人) 中专以上学历比例 专业技术人员比例 国家级 8 3 5 80 60 省级 6 2 4 60 50 市(县、区) 3 1 2 50 30 表A. 3 各级监测站业
22、务用房的配备标准 类别 办公用房(m 2 ) 物资储备用房(m 2 ) 档案资料用房(m 2 ) 实验室(级别) 标准站 50 40 30 P2 国家级 50 40 30 P1 自治区级 30 30 20 P1 市(县、区) 20 15 15 不作要求 DB 45 /T 2 40 3 20 21 8 B B 附录B (资料性) 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建设仪器设备列表(供参考) 表B. 1给出了 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建设仪器设备列表(供参考)。 表B .1 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建设仪器设备列表(供参考) 序号 项目 内容 单位 数量 性能要求 备注 1 野外监测 单反数码照相机 套 2 像素
23、1 800万, 配标准镜头、 200 m m 400 mm变焦镜 头及配套设备 含三脚架及云台 2 摄像机 台 1 3 单筒望远镜 台 1 物镜口径:65 mm80 mm 对焦范围:3 或 5 m 焦距:460 m 光学系统:高清晰 防水性:4 m 含三脚架及云台 4 双筒望远镜 台 4 放大倍率:810 倍 实视野:6.4-8.0 眼视野:60-65 1 000 m 之视野 :95 mm140 m 防水性:4 m 5 陆地交通工具 台 1 6 采集仪 台 若干 根据人数及线路定 7 信息传递 存储设备 个 2 容量1 TB 8 台式计算机 台 2 硬盘500 G、 内存4 G 9 便携式计算
24、机 台 2 硬盘300 G、 内存2 G 10 打印机 台 2 激光打印机,A4幅面 11 网络设备 套 1 12 样本采集 处理 捕捉工具 套 2 扣网 13 液氮罐 个 1 10 L30 L 14 便携式保存箱 个 1 15 解剖工具 套 1 含解剖工具和 相关盛皿等 16 显微镜 台 1 电视显微镜 17 冰箱 台 1 -40 18 其他设备 个人防护 套 若干 防护服、 护目镜、 手套、 口罩等,根据人数定 19 消毒药剂 吨 足量 生石灰、火碱 20 喷雾(粉)机 台 1 背负式机动喷雾机 21 野外工作服 套 若干 防水、防风、耐磨、保温 包括衣服和鞋, 根据人数定 22 帐篷 顶
25、 2 23人 23 睡袋 套 1套/人 -10 D B4 5/ T 24 032 02 1 9 表B . 1 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建设仪器设备列表 (续) 序号 项目 内容 单位 数量 性能要求 备注 24 其他设备 隔离警戒带 条 5 100 m 25 视频监视系统 套 根据工作需要配备 DB 45 /T 2 40 3 20 21 10 C C 附录C (资料性) 应急物资列表(供参考) 表C. 1给出了 应急物资列表(供参考)。 表C .1 应急物资列表(供参考) 序号 物资 名称 规格 单位 数量 备注 1 乳胶 手套( 小 ) 25 付 / 盒 盒 10 2 乳胶 手套(中) 25
26、付 / 盒 盒 10 3 一次 性采样 拭子 1 2 mm 75 mm( 100 支 /袋 ) 袋 1 4 75 酒精 件 件 1 5 95 酒精 500 mL/ 瓶 瓶 5 6 白 大 褂 M 、L/ 件 件 10 7 一次 性鞋套 100 只 /包 包 10 8 一次 性 帽子 100个/包 包 10 9 一次 性防护服 套 套 5 10 N 95口罩 个 个 10 11 防护鞋套 双 双 10 12 一次 外 科 性口罩 个 个 100 13 一次 性护理口罩 个 个 100 14 压缩空气 雾 化器 个 个 1 15 含 氯 消毒剂 件 件 1 16 含 碘 消毒剂 件 件 1 17 醛 类消毒剂 件 件 1 18 新吉尔灭 消毒液 件 件 1 19 84消毒液 件 件 1 20 医 用 棉 口罩 10 只 /袋 袋 1 21 漂白 粉 袋 袋 1 22 1.5离 心管 250 支 / 盒 1 23 2.0离 心管 500 支 / 盒 1 24 医疗废 物 垃圾 袋 70 80 (平 口 ) 100 25 医疗废 物 垃圾 袋 60 70 ( 手 提) 1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西地方标准 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建设 管理规范 DB 45/T 2403 2021 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统一印刷 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