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020.01 CCS B 11 DB36 江 西 省 地 方 标 准 DB36/T 15172021 酸性土壤改良与评价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improvement and evaluation of acid soils 2021 - 12 - 14发布 2022 - 06 - 01实施 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36/T 15172021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土壤酸化调查与分级 . 2 5 酸性土壤改良目标与措施 . 3 6 改良效果评价 .
2、4 7 注意事项 . 5 附录 A (规范性) 作物最适宜pH 范围参照表. 6 附录 B (规范性) 其他石灰质物料和生石灰换算比例. 7 DB36/T 15172021 II 前 言 本文件根据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给出的规 则起草。 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江西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西省土壤肥料技术推广站、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市土肥站、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研究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邵华、赵小敏、贺琦、徐昌旭、侯冰鑫、金伟、张嵚、涂起红、丁蕾
3、、何小林。 DB36/T 15172021 1 酸性土壤改良与评价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酸性土壤改良评价技术规范的术语和定义、土壤酸性调查与分级、酸性土壤改良目标 与措施、改良效果评价等环节的技术内容、方法和程序。 本文件适用于酸性土壤的改良及其效果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3349 肥料中砷、镉、铅、铬、汞生态指标 NY/T 1121.1 土壤检测 第1部分: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和贮存 NY/T 1121.2
4、 土壤检测 第2部分:土壤pH的测定 NY/T 1121.3 土壤检测 第3部分:土壤机械组成的测定 NY/T 1121.6 土壤检测 第6部分: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土壤酸化 Soil acidification 在湿热气候作用下,土壤吸收性复合体接受了一定数量交换性氢离子或铝离子,土壤中碱性(盐基) 离子淋失,或受人为因素影响土壤中酸性物质增加,土壤pH降低,土壤呈酸性或强酸性反应的过程。 3.2 土壤酸度 Soil acidity 土壤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以pH值表示。 3.3 酸性土壤 Acid soils pH值6.5的农用地土壤的
5、总称。以土壤pH值为依据,划分为五级:微酸性土壤,弱酸性土壤,中酸 性土壤,强酸性土壤和极强酸性土壤。 3.4 施用时间间隔 Time interval of Liming DB36/T 15172021 2 施用改良物质后到下次施用的时间。 3.5 石灰当量 Calcium carbonate equivalent CCE表示石灰材料物质相对于纯碳酸钙的对酸中和容量, 用该材料的碳酸钙重量百分率表示公式 (1) 计算。碳酸钙的分子量为100,设纯碳酸钙的CCE为100%,则某物质的CCE值为: (1) 式中: 100 碳酸钙的分子量; m某物质的分子量。 示例:纯碳酸钾(分子量 138)的
6、CCE 为 100/138100%=72%,纯氧化钙(分子量 56)的 CCE 为 100/56100%=178%。 3.6 酸性土壤调理剂 Acidic soil conditioner 可提高土壤pH值,可促进农作物生长,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对生态环境无不良影响,富含钙质等碱 金属的天然石灰质矿物物料。重金属含量指标符合GB/T 23349的要求。 3.7 土壤类型 Soil type 根据江西省第二次土壤普查确定的分类方法,对土壤的土类、亚类、土属及土种进行划分命名的结 果。反映着不同发育阶段各类土壤的基本性质和肥力特征。 4 土壤酸化调查与分级 4.1 土壤酸化调查 4.1.1 土壤样品
7、采集 按照NY/T 1121.1 土壤检测 第1部分: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和贮存中规定执行。 4.1.2 土壤 pH值测定 按照NY/T 1121.2 土壤检测 第2部分:土壤pH值测定中规定执行。 4.1.3 土壤机械组成测定 按照NY/T 1121.3标准中规定执行。 4.1.4 土壤有机质含量测定 按照NY/T 1121.6标准中规定执行。 4.2 土壤酸性分级 4.2.1 土壤酸性分级 100 m 100% CCE = DB36/T 15172021 3 根据土壤 pH值按表 1划定土壤酸化等级。 表1 土壤酸性等级划分 pH值 4.5 4.55.0 5.05.5 5.56.0 6.0
8、6.5 级别 极强酸性 强酸性 中酸 弱酸性 微酸性 4.2.2 土壤质地划分 根据土壤机械组成,按照卡庆斯基质地分类标准划定土壤质地。 4.2.3 土壤有机质含量等级划分 根据土壤有机质测试结果,按照表2划分土壤有机质含量等级。 表2 土壤有机质含量登记等级划分 有机质含量(g/kg) 40 级别 极低 低 中 较高 高 5 酸性土壤改良目标与措施 5.1 总体目标与年度目标 5.1.1 目标确定原则 目标确定遵循科学、经济、有效、环保的原则。 5.1.2 目标确定依据 改良目标确定依据土壤酸化等级、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土壤 pH 值、作物最适宜 pH 综合确定, 作物最适宜 pH 见附录
9、A。 5.1.3 总体目标 将土壤 pH 值提高到或维持在作物最适宜 pH值范围内,农产品优质高产。 5.1.4 年度目标 微酸性和弱酸性土壤根据作物最适宜pH值范围维持土壤pH值稳定或年平均提高0.050.1个pH值单 位;中酸土壤根据作物最适宜pH范围和土壤类型,维持土壤pH值稳定或年平均提高0.1个pH值单位;强 酸性土壤根据作物最适宜pH范围、土壤类型和土壤质地,年平均提高0.10.2个pH值单位;极酸性土壤 根据作物最适宜pH范围、土壤类型和土壤质地,年平均提高0.2个pH值单位以上。 5.2 改良措施 5.2.1 主要措施 5.2.1.1 施用生石灰 5.2.1.1.1 生石灰施用
10、量和施用周期 DB36/T 15172021 4 土壤质地为壤土,有机质含量中等条件下,不同pH值土壤施用生石灰量如表3。粘土生石灰用量增 加15%20%,砂土减少15%20%用量。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生石灰减少20%25%用量,有机质含量低的 土壤增加20%25%用量。对土壤pH值5.2以下的农用地,以5年为一个改良周期,前3年施用,施用量逐 年递减,第4、第5年不施。其他石灰质物料和生石灰换算比例见附录B。 表3 生石灰施用量和施用周期 土壤 pH值 施用量(kg/ hm 2 年) 连续施用年限(年) 5.56.5 300 1 5.25.5 300600 2 4.95.2 450750 3
11、4.54.9 600750 3 小于 4.5 7501200 3 5.2.1.1.2 施用方法 石灰施用前粉碎使之适宜撒施,在翻耕前将生石灰(或石灰质物料)均匀地撒施在土壤表面,然后 进行翻耕,使其与土壤尽可能混合均匀,耕翻深度至少应在15cm以上。 5.2.1.2 施用酸性土壤调理剂 酸性土壤调理剂施用量参照产品施用说明,或石灰质物料和生石灰换算比例执行,并根据土壤质地 和有机质含量适量增加或减少用量。施用方法和施用时期参照5.2.1.1。 5.2.2 辅助措施 采取增施有机肥、农家肥、秸秆还田、种植绿肥等措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质量和缓 冲性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减少过量施肥和生
12、理酸性肥料施用。调整耕作制度合理轮作休耕。 5.2.3 维护措施 改良措施达到目标后,在正常的耕作管理条件下,应每年施用有机肥或农家肥650kg/ hm 2 ,并配合 秸秆还田、种植绿肥等措施。 6 改良效果评价 6.3.1 评价内容 根据不同改良措施和方法,应对土壤pH值、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等进行评价。必要 时,应对土壤交换性铝、有效锰、盐基饱和度等土壤酸度障碍性指标进行分析评价,还应对投入改良物 质的经济效益、土壤生态、环境效益等进行评价。 6.3.2 评价时间 评价时间选择在施用改良物质后至少两个生长季(或一年)后。如改良周期超过一年,应开展年度 阶段评价和总体评价。 6.
13、3.3 评价方法 DB36/T 15172021 5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和示范试验方式进行效果评价。小区试验设2个处理:(1)对照、(2)石灰物 质推荐用量,各处理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方式,重复3次,小区形状长方形,长宽比3:1,按小区进行收 获、采集土壤和植株样品、统计产量、分析收益和产投比。示范试验选择有代表性区域农田,设置示范 区和对照区, 示范区面积1hm 2 以上, 对照区面积0.1hm 2 以上, 示范区划分3个等面积区域进行土壤有机质、 pH值及氮磷钾速效养分等、增产率和经济效益分析评价,验证小区试验效果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6.3.4 评价报告 评价报告撰写采用科技论文格式,主要内容包
14、括任务来源、实施地点和时间、当地土壤条件、改良 目标、主要措施及内容、农业生产管理措施、统计学检验结论、改良效果评价、承担单位盖章等,其中 改良评价结论包括以下内容: 改良技术对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的影响效果评价; 改良物质施用量、施用方法是否合理; 改良技术是否达到了预期改良目标; 改良技术对作物品种、产量及增产率的影响效果评价; 必要时,应进行改良技术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评价。 7 注意事项 7.1 施入生石灰后预留一周左右的时间待土壤石灰反应过后, 再进行其他基肥施用和种植等农事活动。 施用石灰时不宜与腐熟人畜粪尿、铵态氮肥混用,以免造成氮素损失。种植绿肥可在绿肥压青翻耕前将
15、生石灰均匀地撒施在绿肥表面,再翻耕。 7.2 施用石灰类物质应注意安全,按照产品说明书使用,佩戴乳胶手套、防尘口罩和套鞋等防护用品, 防止因石灰类物质遇水灼伤或粉尘吸入呼吸道灼伤呼吸系统。 如作业人员出现因施用石灰类物质造成皮 肤灼伤等症状,应及时送医院救治。避免雨天施用石灰类物质。 DB36/T 15172021 6 A A 附 录 A (规范性) 作物最适宜 pH范围参照表 表A.1 作物最适宜 pH范围参照表 作物名称 最适宜 pH范围 水稻 5.57.5 油菜 5.46.5 柑橘 5.06.2 玉米 6.06.8 花生 5.06.8 甘蔗 5.05.8 茶叶 4.56.0 DB36/T 15172021 7 B B 附 录 B (规范性) 其他石灰质物料和生石灰换算比例 表B.1 其他石灰质物料和生石灰换算比例 物料名称 换算比例 熟石灰 1.11.5:1 石灰石 1.51.7:1 白云石 1.41.8:1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