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020.40 CCS B 65 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 2008 2021 松墨天 牛信息素 引诱剂使 用技术规 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application of Monochamus alternatus pheromone attractant 2021 - 09 - 28 发布 2021 - 12 - 28 实施 福 建省市场 监督管理 局 发 布 DB35/T 2008 2021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 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 义 . 1 4 使用技术 . 1 5 使用效果 评价
2、. 3 附录 A (规范 性) 松墨 天牛诱捕点基本信息记录表 . 5 附录 B (规范 性) 松墨 天牛成虫诱捕结果记录表 . 6 附录 C (资料 性) 松墨 天牛成虫发生期划分标准 . 7 附录 D (规范 性) 松墨 天牛成虫发生期小班汇总记录表 . 8 附录 E (规范 性) 松墨 天牛成虫发生期乡(镇、街道)汇总记录表 . 9 附录 F (资料 性) 松墨 天牛成虫携带线虫记录表 . 10 附录 G (资料 性) 松墨 天牛防治效果记录表 . 11 附录 H (资料 性) 松墨 天牛雌成虫交尾状态解剖检查方法 . 12 附录 I (资料 性) 松墨 天牛雌成虫交尾状态记录表 . 1
3、3 附录 J (资料 性) 松材 线虫病防治效果记录表 . 14 参考文献 . 15 DB35/T 2008 2021 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 2020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 部分:标 准化文件的 结构和起草 规则的规 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福建省林业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 福建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 福建农林大学、 福州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三明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泉州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南平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 刘亚圣、 杨细明、 张飞萍、 黄炳荣
4、、 陈伟、 刘 巧云、 张珠河、 陈红梅、 钟 景辉、 郑兆飞。 DB35/T 2008 2021 1 松墨天 牛信息 素引诱 剂使用 技术规 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 了 松墨天牛 (又称松褐 天牛、松天 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 ,Japanese pine sawyer )信 息素引诱剂在 松材线虫病、松墨天牛 监测与防治中的使用技术 和效果评价方法。 本 文 件 适 用 于 松 材 线 虫 病 ( 又 称 松 树 萎 蔫 病 、 松 树 枯 萎 病 、 松 材 线 虫 萎 蔫 病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Nickle ,Pin
5、e wood nematode disease )和松墨天 牛的监测 与 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松墨天牛信息素引诱剂 Japanese pine sawyer pheromone attractant 由松墨天牛信息素乙二醇单十一烷基醚和 - 蒎烯、 - 蒎烯等物质组成, 对松墨天牛成虫具有引诱 作用的混合物。 3.2 诱芯 lure 将松墨天牛信息素引诱剂加入到缓释基质 中, 再用缓释材料封装, 对松墨天牛 成虫具有引诱作用的 物体。 3.3 诱捕器 trap 用于安装诱芯来诱捕松墨天牛成虫的装置, 通常
6、由顶盖、 挡板、 挂钩、 接虫漏斗、 防逃逸接头和集 虫瓶等构件组成 。诱捕器挡板表面和接虫漏斗内面涂有 高润滑涂层。 3.4 疫情小班 infested sub-compartment 依照植物检疫条例划定和公布发生松材线虫病的 林业小班。 4 使用技术 4.1 诱芯的储存 未拆封外包装的诱芯宜低温保存, 在-10 以下 环境存储 两年。 也可贮存在相对密闭、 人员活动少、 远离火源的室内阴凉处,存储期限不超过10个月 。拆封后的诱芯应即开即用。 DB35/T 2008 2021 2 4.2 使用时间 从松墨天牛成虫 临近出孔期至当年成虫活动 终见期使用。 福州、 三明、 南 平、 龙岩、
7、宁 德的各县 (市、 区) 使用时间 一般为4 月 上旬至11月 下旬; 厦门、 泉州、 莆田、 漳州的各县 (市、 区) 使用时间一般为3 月中旬 至12 月下旬。 4.3 诱捕器和引诱剂诱芯的安装 诱捕器安装参照各型诱捕器使用说明进行。 在诱捕器上安装诱芯时, 先撕去诱芯的外包装, 直接将 诱芯挂放在诱捕器 十字挡板中空部位; 安装过程不 应破坏诱芯缓释材料密封住的任何部位。 诱芯外包装 不应丢弃在林内, 应回收处理。 4.4 诱捕器的挂设地点 用于监测松墨天牛或松材线虫病时, 诱捕器挂设在林内 开阔或林缘处, 宜选择便于行走和检查操作 的地点 。 在没有发生松材线虫病的林分挂设诱捕器,
8、应远离发生林分边缘直线距离2 km 以上。 在松木堆 场、贮木场、加工厂等地,诱捕器挂设在靠近松木集中堆放地的高处,且远离周边松林。 用于防治时,诱捕器挂设 在松材线虫病发生林分内的 开阔、地势较高处。 4.5 诱捕器的挂设密度 用于监测时,每6.7 hm 2 13.3 hm 2 有 松树分布的林分 挂设1 个 诱捕器。 用于防治时,每6.7 hm 2 林分挂设不少于3 个诱捕 器。 4.6 诱捕器排列 用于监测时, 对诱捕器的排列不做要求 。 用于防治时,诱捕器在林中呈三角形或网格状排列,相邻诱捕器 间距60 m 120 m 。 4.7 诱捕器的挂设 对安装好诱芯的诱捕器进行编号。 用铁丝或
9、绳子将诱捕器 悬挂在林中阔叶树或松树侧 枝上, 悬挂好 的诱捕器 水 平距离 至少 离树木主干0.5 m 。诱捕器悬挂越高 越好,但不 超过 树冠中 层 。悬挂好 的诱捕器 应保持 自然垂直状态。以小班为单位按附录A 记 录诱捕点空间位置和林分基本信息 。 4.8 诱芯的更换 诱芯应定期 更换以保持 诱捕器的诱 虫作用。取 下诱捕器上 的旧诱芯, 参照4.3 的方 法安装新诱 芯, 然后将诱捕器重新挂设复原。 更换周期根据不同型号诱芯的 高效持续期确定, 但每年10月后的更 换周期 可延长15 d30 d 。旧 诱芯 应回收处理。 4.9 诱捕器的检查和捕获昆虫处理 用于监测 的诱捕器,每7
10、d 15 d 检 查一次。 用于防治的诱捕器,每15 d 30 d 检查 一次。 检查诱捕器的同时收集和处理捕获的松墨天牛和其它昆虫 。 取下诱捕器 的 集虫瓶, 将瓶中的昆虫和 杂物倒在 地面, 统计松墨天牛的数量 和性别 (松墨天牛性别区分方法见表1 ) , 按 附录B 记录。 将捕获的 昆虫活体 即时杀灭填埋,或带回用75% 酒精浸泡 等方法保存 。 如需要从松墨天牛虫体分离线虫, 将 捕获的 松墨天牛活虫封装带回, 但在 携带途中应确保不让其 逃 逸。 DB35/T 2008 2021 3 在检查诱捕器时一并清理诱捕器面板、接虫漏斗内面和集虫瓶内的杂物, 恢复诱捕器原状。 表1 松墨天
11、牛成虫性别区分方法 4.10 诱捕器的维护 台风或暴风雨过后应及时检查诱捕器及其构件是否松动、 脱落、 破损, 诱芯是否掉落, 并 检查诱捕 器是否保持 自然垂直状态。诱捕器不使用时应收回室内贮藏。 4.11 安全事项 诱芯属于农药, 其生产、 运输、 储 存和使用 的要求见 农药管理条例 。 接触诱 芯 时, 作业人员应 佩戴好防护口罩和手套, 作业后及时洗手 。 5 使用效果评价 5.1 检测效果评价 5.1.1 松墨天牛成虫动态 根据附录B 的 记录, 以时 间为横坐标 ,以捕获 的 松墨天牛成 虫数量为纵 坐标,绘制 松墨天牛成 虫数 量变化曲线。 结合附录A 记录的林分基本信息,分析
12、 特定小班松墨天牛年发生情况。 5.1.2 松墨天牛成虫发生期 参照附录C 松 墨天牛成虫发 生期的划分标准, 汇总附录B 的记录 , 按照附录D 、 附录E 分别汇总统计确 定 各小班、 乡 (镇、 街 道) 和全县 (市、 区) 松墨天牛成虫的始见期、 始盛期、 高峰期、 盛末期、 盛发 期和终见期。 5.1.3 松墨天牛携带松材线虫检测 定期抽取5% 以上捕获的松墨天牛成虫活体, 剪除触角、 足和翅, 将虫体捣碎, 采用贝尔曼漏斗法等 分离线虫, 并采用血球 计数器统计 天牛携带线 虫的数量。 对分离到线 虫的样本, 参照LY/T 2350 2014 采用聚合酶 链式反应(PCR)法检测
13、鉴定松材线 虫,或者参 照GB/T 23476 2009 的方 法,通过人 工培养 后采用形态学法鉴定线 虫。参照附录F 记录,掌 握松墨天牛携带松材线虫的情况。 5.2 防治松墨天牛效果 以上一年采用信息素引诱剂等防治措施的疫情小班为处理小班, 以林分结构特征相似、 松材线虫病 发生程度相近、 未使用信息素引诱剂、 其它防治措施相同的疫情小班为对照小班。 按照 第 4 章的方 法在 处理小班和对照小班设置诱捕器,统计全年平均每个诱捕器的松墨天牛捕获数,采用 公式(1 )计算松 墨天牛防治效果,并 参照附录 G 做 好记录: 性别 区分方法 雌成虫 触角长度小于体长的2倍,腹末毛簇端部两侧突出
14、 雄成虫 触角长度大于体长的2倍,腹末毛簇端部平截 DB35/T 2008 2021 4 = 1 2 1 100 (1) 式中: E 松墨天 牛防治效果,% ; T1 对照小 班全年平均每个诱捕器的松墨天牛捕获数,单位为头; T2 处理小 班全年平均每个诱捕器的松墨天牛捕获数,单位为头 。 同时, 参照附录H 的方法检 查捕获松墨天牛雌成虫的交尾状态, 参照附录I 记 录, 分析防治松墨天 牛 子代种群 的效果。 5.3 防治松材线虫病效果 以使用信息素引诱剂的疫情小班为处理小班, 以林分结构特征相似、 未使用信息素引诱剂、 其它防 治措施相同的疫情小班为对照小班, 于次年 3 月 底以小班为
15、单位统计上一年度 松枯死树数量。 参照附录 J 记录小班信 息、防治措施和松枯死树数量等信息。采用 公式(2 )计算 松材线虫病防治效果: = 1 1 2 2 1 1 100 (2) 式中: F 松材线 虫病防治效果,% ; M1 对照小 班松枯死树数量,单位为株; A1 对照小 班面积,单位为公顷(hm 2 ); M2 使用信 息素引诱剂处理小班松枯死树数量,单位为株; A2 使用信 息素引诱剂处理小班面积,单位为公顷(hm 2 )。 DB35/T 2008 2021 5 附录A (规范性) 松墨天牛诱捕点基本信息记录表 松墨天牛诱捕点基本信息记录表见表A.1 。 表A.1 松墨天牛诱捕点基
16、本信息 记录表 地点: 乡(镇、街道) 村 记录人: 记录日期: 年 月 日 诱捕器 编号 挂设诱捕器日期 a 经度 纬度 海拔 (m) 小班信息 松材线虫病发生和防治措施 c 1 小班号 b : (1)上一年度防治措施 清理松枯死树: 株 诱捕防治: 药剂防治: 生物防治: 其它: (2)本年度计划防治措施 清理松枯死树: 株 诱捕防治: 药剂防治: 生物防治: 其它: 2 是否疫情: 是 否 3 小班面积: hm 2 4 林分类型: 纯林 松阔混交 松杉混交 松竹混交 其它 5 6 松树占比: % 7 松树树龄: 年 8 松树密度: 株/hm 2 松树树高: m a 日期按照 年月日填写,
17、如20210309。 b 小班号按照林 班-大班-小班填写,如11-1-9。 c 诱捕防治、药 剂防治、生物防治等填写具体使用药物、制剂品牌、型号、用 量等信息。 DB35/T 2008 2021 6 附录B (规范性) 松墨天牛成虫诱捕结果记录表 松墨天牛成虫诱捕结果记录表见表B.1 。 表B.1 松墨天牛成虫诱捕结果记录表 小班号 a : 地点: 乡(镇、街道) 村 调查人: 诱捕器 编号 首次挂设 日期 b 检查日期 b 合计 雌 雄 雌 雄 雌 雄 雌 雄 雌 雄 雌 雄 雌 雄 雌 雄 1 2 3 4 5 6 7 合计 a 小班号按照林 班-大班-小班填写,如11-1-9。 b 日期
18、按照 年月日填写,如20210309。 DB35/T 2008 2021 7 附录C (资料性) 松墨天牛成虫发生期划分标准 表C.1 给出了 松墨天牛成虫发生期的划分标准。 表C.1 松墨天牛成虫发生期划分标准 分期 划分标准 始见期 一年中首次捕获松墨天牛成虫的时间段 始盛期 一年中累计捕获松墨天牛成虫数量占总捕获量(10 2)%的时间段 高峰期 一年中日均捕获松墨天牛成虫数量最多的时间段 盛末期 一年中累计捕获松墨天牛成虫数量占总捕获量(90 2)%的时间段 终见期 连续14天没有捕获松墨天牛成虫的起始日期 盛发期 从始盛期初到盛末期末的时间段 DB35/T 2008 2021 8 附录
19、D (规范性) 松墨天牛成虫发生期小班汇总记录表 松墨天牛成虫发生期小班汇总记录表见表D.1 。 表D.1 松墨天牛成虫发生期小班汇总记录表 地点: 县(市、区) 乡(镇、街道) 记录人: 记录日期: 年 月 日 小班号 a 始见期 b 始盛期 高峰期 盛末期 终见期 c 盛发期 乡(镇、街道) a 小班号按照林 班-大班-小班填写,如11-1-9。 b 除终见期外, 各发生期按照年月日 年月日填写,如2021030920210330 。 c 终见期为 年月日格式,如20211115。 DB35/T 2008 2021 9 附录E (规范性) 松墨天牛成虫发生期乡(镇、街道)汇总记录表 松墨天
20、牛成虫发生期乡(镇、街道)汇总记录表见表E.1 。 表E.1 松墨天牛成虫发生期乡(镇、街道)汇总记录表 地点: 县(市、区) 记录人: 记录日期: 年 月 日 乡(镇、街道)名称 始见期 a 始盛期 高峰期 盛末期 终见期 b 盛发期 县(市、区) a 各发生期按照 年月日 年月日填写,如2021030920210330。 b 终见期为 年月日格式,如20211115。 DB35/T 2008 2021 10 附录F (资料性) 松墨天牛成虫携带线虫记录表 松墨天牛成虫携带线虫记录表见表F.1 。 表F.1 松墨天牛成虫携带线虫记录表 地点: 县(市、区) 乡(镇、街道) 记录人: 调查日期
21、 a 小班号 诱捕器编号 松墨天牛样本编号 携带线虫数量(条) 是否松材线虫 是 b 否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a 调查日期按照 年月日填写,如20210309。 b 只要聚合酶链 式反应(PCR)检测到松材线虫,或形态学鉴定发现松材线虫,即将从该虫分离的所有线虫均视为松材线虫。 DB35/T 2008 2021 11 附录G (资料性) 松墨天牛防治效果记录表 松墨天牛防治效果记录表 见表G.1 。 表G.1 松墨天牛防治效果记录表 地点: 县(市、区) 乡(镇、街道) 记录人: 记录日期: 年 月 日 处理小班号 a 对照小班号 设置诱捕器
22、数(个) 平均每个诱捕器捕获松墨天牛数(头) 防治效果(% ) 处理小班 对照小班 处理小班 对照小班 平均防治效果(%) a 小班号按照林 班-大班-小班填写,如11-1-9。 DB35/T 2008 2021 12 附录H (资料性) 松墨天牛雌成虫交尾状态解剖检查方法 清空诱捕器集虫瓶中所有捕获的昆虫, 并使诱捕器复原至捕虫状态。 次日检查诱捕器并收集捕获松 墨天牛雌成 虫活体,当 日带回室内 用手术剪剪 除头、翅和 足后,剖开 虫体腹部, 置于装有75% 酒精的培 养皿中, 用挑针将其内生殖系统剥离出来, 在显微镜下观察受精囊。 受精囊呈透明状态说明该虫尚未交 尾产卵,受 精囊中明显
23、可见乳白色 精液或呈浑 浊鼓胀状态 ,说明该虫 已交尾。 参 照附录I 记录解剖检查 结果, 统计未交尾产卵松墨天牛雌成虫的比例,分析 信息素引诱剂防治松墨天牛 子代种群的效果。 DB35/T 2008 2021 13 附录I (资料性) 松墨天牛雌成虫交尾状态记录表 松墨天牛雌成虫交尾状态记录表见表I.1 。 表I.1 松墨天牛雌成虫交尾状态记录表 地点: 县(市、区) 乡(镇、街道) 记录人: 记录日期: 年 月 日 小班号 a 诱捕器编号 松墨天牛样本编号 捕获日期 解剖日期 受精囊状态 是否交尾 透明 浑浊 是 否 透明 浑浊 是 否 透明 浑浊 是 否 透明 浑浊 是 否 透明 浑浊
24、 是 否 透明 浑浊 是 否 透明 浑浊 是 否 透明 浑浊 是 否 透明 浑浊 是 否 未交尾 雌成虫数量(头) 已交尾雌成虫数 量(头) 未交尾雌成虫比率(%) a 小班号按照林 班-大班-小班填写,如11-1-9。 DB35/T 2008 2021 14 附录J (资料性) 松材线虫病防治效果记录表 松材线虫病防治效果记录表见表J.1 。 表J.1 松材线虫病防治效果记录表 地点: 县(市、区) 乡(镇、街道) 记录人: 记录日期: 年 月 日 处理 小班号 a 小班面积 (hm 2 ) 年松枯死树 数量(株) 防治措施描述 b 对照 小班号 小班面积 (hm 2 ) 年松枯死树 数量(
25、株) 防治措施描述 防治效果 (%) 合计 a 小班号按照林 班-大班-小班填写,如11-1-9。 b 主要描述清理 松枯死树、诱捕防治、药剂防治、生物防治等措施,并记录制剂类型及其品牌。 DB35/T 2008 2021 15 参考文 献 1 GB/T 23476 2009 松材线虫病 检疫技术规程 2 LY/T 2350 2014 松褐天牛携带松材线虫的PCR 检测技 术规范 3 植物 检疫条例 (1983 年1 月3 日国务院发 布,1992年5 月13日根据国务院关 于修改 的 决定修订 发布,根据2017 年10月7 日中华人民 共和国国务 院令第687号 公布的国 务院关 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修正 ) 4 农药 管理条例 (1997 年5 月8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16 号 发布, 根据2001年11 月29 日 国务院关 于修改 农药 管理条例 的 决定 修订,2017 年2 月8 日国务院第164 次常务会 议修订通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