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23 T 3021—2021 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评估规范.pdf

    • 资源ID:1530339       资源大小:950.03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23 T 3021—2021 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评估规范.pdf

    1、I C S 0 7 . 0 6 0 C C S A 4 7 DB23 黑 龙 江 省 地 方 标 准 D B 2 3 / T 3 0 2 1 2 0 2 1 气 象 灾 害 防 御 重 点 单 位 评 估 规 范 2021 - 12 - 16 发 布 2022 - 01 - 15 实 施 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D B 2 3 / T 3 0 2 1 2 0 2 1 I 目 次 前言.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重点单位确定.2 5 气象灾害风险等级确定.2 附录 A(规范性) 人员密集场所.4 附录 B(规范性) 气象灾害风险值计算方法.5 附录 C

    2、(资料性) 指标量化方法.8 附录 D(资料性) 几种常用的指标权重计算方法.9 参考文献.12D B 2 3 / T 3 0 2 1 2 0 2 1 I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黑龙江省气象局提出。 本文件由黑龙江省气象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齐齐哈尔市气象局、黑龙江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黑龙江省气象台、黑龙江 省气象服务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袁湘玲、严肃、吴岩、白秀梅、关宁欣、闫敏慧。D B 2 3

    3、 / T 3 0 2 1 2 0 2 1 1 气 象 灾 害 防 御 重 点 单 位 评 估 规 范 1 范 围 本文件规定了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确定和气象灾害风险等级确定。 本文件适用于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的评估。 2 规 范 性 引 用 文 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 用于本文件。 GB 50057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T 21431 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GB 351812017 重大火灾隐患判定方法 GB/T 3674220

    4、18 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气象安全保障规范 DB23/T 2172 雷电易发区及雷电灾害风险等级划分 3 术 语 和 定 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 1 单 位 机关、团体、企事业组织、社区、村镇等非自然人实体的统称。 来源:GB/T 367422018,3.1 3 . 2 气 象 灾 害 由气象原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给人类和社会造成损失的灾害现象。包括台风、暴雨(雪) 、大风、 沙尘暴、高温、低温、干旱、雷电、冰雹、大雾和霾。 来源:GB/T 367422018,3.2,有修改 3 . 3 气 象 灾 害 防 御 重 点 单 位 由于单位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质、地貌、气候环境

    5、条件和单位的重要性及其工作特性,易 遭受气象灾害的影响并可能造成较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发生较严重安全事故的单位。 注: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本文件中的“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简称为“重点单位”。 来源:GB/T 367422018,3.3,有修改 3 . 4 气 象 灾 害 风 险2 气象灾害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对社会和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可能性和量级。 来源:GB/T 367422018,3.4 4 重 点 单 位 确 定 4 . 1 按照 GB 50057 和 GB/T 21431 规定,防雷类别为第一类或第二类的爆炸危险场所和火灾危险场 所的直接管理或使用单位应确定为重点单位。 4

    6、 . 2 曾经发生气象灾害或者次生、 衍生灾害,造成人员伤亡或者较大财产损失的单位应确定为重点单 位。 4 . 3 处于气象灾害高风险网格单元的下列单位应确定为重点单位: a) 人员密集场所的直接管理或使用单位,人员密集场所见附录 A; b) 电力、燃气、供水、排水、通信、广电等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企事业单位; c)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d) 重大基础设施、大型工程、公共工程等在建工程的业主单位; e) 大型生产、大型制造业单位; f) 其他因气象灾害容易造成人员伤亡、较大财产损失或者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单位,或者对气 象灾害防御安全有较高要求或特殊要求的单位。 注:网格单元的气象灾害风险等级

    7、按照5.2确定。 4 . 4 4.3所列单位处于气象灾害较高风险网格单元的宜确定为重点单位。 4 . 5 4.3所列单位处于气象灾害中风险网格单元的可确定为重点单位。 4 . 6 不在 4.1、4.2和 4.3 所列范围内的单位,按照 5.3计算其气象灾害风险等级,高风险的应确定 为重点单位。 4 . 7 不在 4.1、4.2和 4.3 所列范围内的单位,按照 5.3计算其气象灾害风险等级,较高风险的可确 定为重点单位。 5 气 象 灾 害 风 险 等 级 确 定 5 . 1 气 象 灾 害 识 别 依据单位的重要性和工作特性及其所处的地形、地质、地貌、气候环境等条件,识别可能使其遭 受损失的

    8、气象灾害。 5 . 2 网 格 单 元 气 象 灾 害 风 险 等 级 确 定 针对识别出的气象灾害,依据 DB23/T 2172等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系列标准分别查询其所处网格单 元的各类气象灾害风险等级。当识别出的气象灾害有两类及以上时,按查询得出的最高等级确定网格 单元气象灾害风险等级。 注:没有相应标准的,依据政府职能部门公布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结果,查询气象灾害风险等级。 5 . 3 单 位 气 象 灾 害 风 险 等 级 确 定 选取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暴露性、承灾体脆弱性三个指标,评估对单位产生不利影响的多种 气象灾害风险,按照附录B中给出的方法计算气象灾害风险值(MDRI),MDR

    9、I 中的指标量化方法和指D B 2 3 / T 3 0 2 1 2 0 2 1 3 标权重计算方法参见附录C和附录D。依据气象灾害风险值将单位气象灾害风险划分为高风险、较高风 险、较低风险和低风险四个等级,见表1。 表 1 单 位 气 象 灾 害 风 险 等 级 的 划 分 气象灾害风险等级 MDRI 高 MDRI 0.8 较高 0.5MDRI0.8 较低 0.2MDRI0.5 低 MDRI0.24 A A 附 录 A ( 规 范 性 ) 人 员 密 集 场 所 A . 1 人 员 密 集 场 所 按照GB 351812017中的3.4规定,人员密集场所包括: 公众聚集场所; 医院的门诊楼、病

    10、房楼; 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和集体宿舍; 养老院、福利院、托儿所、幼儿园; 公共图书馆的阅览室; 公共展览馆、博物馆的展示厅; 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加工车间和员工集体宿舍; 旅游、宗教活动场所等。 A . 2 公 众 聚 集 场 所 按照GB 351812017中的3.3规定,公众聚集场所包括: 公共娱乐场所; 宾馆、饭店、商场、集贸市场、客运车站候车室、客运码头候船厅、民用机场航站楼、体育 场馆、会堂等。 A . 3 公 共 娱 乐 场 所 按照GB351812017中的3.2规定,具有文化娱乐、健身休闲功能并向公众开放的室内场所,包括 影剧院、录像厅、礼堂等演出、放映场所,舞厅、卡拉

    11、OK厅等歌舞娱乐场所,具有娱乐功能的夜总会、 音乐茶座和餐饮场所,游艺、游乐场所,保龄球馆、旱冰场、桑拿浴室等营业性健身、休闲场所。D B 2 3 / T 3 0 2 1 2 0 2 1 5 B B 附 录 B ( 规 范 性 ) 气 象 灾 害 风 险 值 计 算 方 法 B . 1 气 象 灾 害 风 险 构 成 因 子 示 意 图 气象灾害风险构成因子示意图见图B.1。 图 B . 1 气 象 灾 害 风 险 构 成 因 子 示 意 图 B . 2 气 象 灾 害 风 险 值 计 算 气象灾害风险值(MDRI)按式B.1计算,其值域为0,1,当计算值1时,取MDRI =1。 n i i

    12、DRI MDRI 1 .(B.1) 式中: DRI i 第 i 种气象灾害风险值,按式B.2计算; n 由5.1识别出的气象灾害种类个数。 V E H i W V W E W H DRI .(B.2) 式中: H 致灾因子危险性指标; E 承灾体暴露性指标; V 承灾体脆弱性指标; W H 致灾因子危险性指标的权重; W E 承灾体暴露性指标的权重; W V 承灾体脆弱性指标的权重; B . 3 评 估 因 子 计 算6 B . 3 . 1 致 灾 因 子 危 险 性 指 标 依据气象灾害及其影响程度,按式B.3计算致灾因子危险性指标。 i Hi H W H .(B.3) 式中: H i 第i

    13、 个致灾因子危险性分值,由评估对象所处区域第i 种气象灾害致灾危险性等级确定, 由DB23/T 2172等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系列标准或政府职能部门公布的气象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区划结 果查询得出,各等级对应的致灾因子危险性分值按照表B.1确定; W Hi 第i 个致灾因子危险性的权重,值域为0,1。由第i 种气象灾害的影响程度确定。影 响程度特别大取1,无影响取0,影响程度介于两者之间取值在01之间。 表 B . 1 致 灾 因 子 危 险 性 分 值 气象灾害致灾危险性等级 致灾因子危险性分值 等级 风险区域 4 个等级 1 高风险 1 2 较高风险 0.5 3 较低风险 0.2 4 低风险 0

    14、.1 5 个等级 1 高风险 1 2 较高风险 0.6 3 中风险 0.4 4 较低风险 0.2 5 低风险 0.1 3 个等级 1 高风险 1 2 中风险 0.5 3 低风险 0.1 B . 3 . 2 承 灾 体 暴 露 性 指 标 承灾体暴露性指标由评估对象单位时间段内驻留总人数、人口密度和实物资产总价值确定,按式 B.4计算。各指标量化方法见附录C。 3 3 2 2 1 1 E E E E E E X W X W X W E .(B.4) 式中: X E1 单位时间段内驻留总人数量化值; X E2 人口密度量化值; X E3 实物资产总价值量化值; W E1 单位时间段内驻留总人数的权

    15、重; W E2 人口密度的权重; W E3 实物资产总价值的权重。 注:依据评估对象的性质,单位时间段可为天、小时、分钟等。 B . 3 . 3 承 灾 体 脆 弱 性 指 标D B 2 3 / T 3 0 2 1 2 0 2 1 7 承灾体脆弱性指标由评估对象人员易损指数、经济易损指数以及公共服务、环境、文化遗产等易 损指数确定,按式B.5计算。 3 3 2 2 1 1 V V V V V V X W X W X W V .(B.5) 式中: X V1 人口易损指数,由15岁和60岁人口占比确定; X V2 经济易损指数,由易损经济价值与实物资产总价值的比值确定; X V3 公共服务、环境、

    16、文化遗产等易损指数,存在此类风险取1,不存在取0; W V1 人口易损指数的权重; W V2 经济易损指数的权重; W V3 公共服务、环境、文化遗产等易损指数的权重。 B . 4 指 标 权 重 的 确 定 B . 4 . 1 指标权重的值域为0,1。 B . 4 . 2 公式B.2、B.4、B.5中各指标权重之和为1。 B . 4 . 3 宜根据评估对象的属性选择适用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宜选择主客观综合赋权法。附录D给出 几种常用的指标权重计算方法。8 C C 附 录 C ( 资 料 性 ) 指 标 量 化 方 法 C . 1 单 位 时 间 段 内 驻 留 总 人 数 量 化 值 计 算

    17、 依据评估对象的性质,由被评估单位统计填报其单位时间段内驻留总人数,按照式C.1或式C.2计 算量化值。 当单位时间段内驻留总人数1000人时: 1 1 B X .(C.1) 当单位时间段内驻留总人数1000人时: 1000 1 数 单位时间段内驻留总人 B X .(C.2) C . 2 人 口 密 度 量 化 值 计 算 由被评估单位统计填报其人口总数、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按照式C.3计算人口密度,计算结果按 照式C.4或式C.5计算量化值。 筑面积中较大者 评估对象占地面积和建 评估对象人口总数 人口密度 .(C.3) 当人口密度全省各区县人口密度中最大值时: 1 2 B X .(C.4)

    18、 当人口密度全省各区县人口密度中最大值时: 最大值 全省各区县人口密度中 人口密度 2 B X .(C.5) 式中: 全省各区县人口密度中最大值依据黑龙江省统计年鉴中各区县人口总数和城镇村及工矿 用地面积,按式C.6计算得出的全省各区县人口密度中的最大值。 矿用地面积 本行政区域城镇村及工 区县人口总数 区县人口密度 .(C.6) C . 3 实 物 资 产 总 价 值 量 化 值 计 算 由被评估单位统计填报其实物资产总价值,按照式C.7或式C.8计算量化值。 当实物资产总价值10000万元时: 1 3 B X .(C.7) 当实物资产总价值10000万元时: 10000 3 实物资产总价值

    19、 B X .(C.8)D B 2 3 / T 3 0 2 1 2 0 2 1 9 D D 附 录 D ( 资 料 性 ) 几 种 常 用 的 指 标 权 重 计 算 方 法 D . 1 熵 值 法 D . 1 . 1 由m个评价对象,n个指标构造原始评价指标矩阵见式D.1。 mn m m n n x x x x x x x x x X 2 1 2 22 21 1 12 11 .(D.1) 式中: X 原始评价指标矩阵; ij x 第i 个评价对象第j 项评价指标的数值。 D . 1 . 2 对评价指标矩阵的数据按式D.2计算标准化值。 j j ij ij S x x x .(D.2) 式中:

    20、ij x ij x 的标准化值; j x 第j 项评价指标的平均值,按式D.3计算; n i ij j x n x 1 1 .(D.3) j S 第j 项评价指标的标准差,按式D.4计算。 n i j ij j x x n S 1 2 1 1 .(D.4) D . 1 . 3 按式D.5计算第j 项评价指标下第i 个评价对象值的比重 ij y 。 1 0 1 ij m i ij ij ij y x x y .(D.5)10 D . 1 . 4 按式D.6计算第j 项评价指标的信息熵值 j e 。 ij m i ij j y y k e ln 1 .(D.6) 式中: K 玻尔兹曼常数,按式D.

    21、7计算。 m k ln 1 .(D.7) D . 1 . 5 第j 项评价指标的权重 j w 按式D.8计算。 m i j j j e e w 1 1 1 .(D.8) D . 2 主 成 分 分 析 法 D . 2 . 1 按照D.1.1和D.1.2方法构造数据矩阵X 及对矩阵进行标准化处理。 D . 2 . 2 根据标准化矩阵,按式D.9建立协方差矩阵R ,求出协方差矩阵n个特征值 j 。 n j i x x x x n R j kj n k i ki ij , , 2 , 1 , 1 1 1 .(D.9) D . 2 . 3 第j 项评价指标的权重 j w 按式D.10计算。 n j j

    22、 j j w 1 .(D.10) D . 3 层 次 分 析 法 D . 3 . 1 由n个指标,按Saaty标度方法,构造n阶判断矩阵T ,见式D.11。 nn n n n n b b b b b b b b b T 2 1 2 22 21 1 12 11 .(D.11) 式中:D B 2 3 / T 3 0 2 1 2 0 2 1 11 b ij 该项所对应的B i 比B j 的重要程度。取值1,表示B i 与B j 一样重要;取值3,表示B i 比B j 重要一 点;取值5,表示B i 比B j 重要;取值7,表示B i 比B j 重要得多;取值9,表示B i 比B j 极端重要;取值2

    23、、4、6、 8介于上述邻近两项之间;相应倒数表示不重要程度。 D . 3 . 2 求出n阶判断矩阵T最大特征根max和特征向量W,对W进行归一化后即为各指标相对权重。 D . 3 . 3 对T进行一致性检验: a) 按式 D.12 计算一致性指标 CI。 1 max n n CI .(D.12) b) 根据 T 的阶数,按表 D.1查找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RI。 表 D . 1 S a a t y 给 出 的 1 9 阶 判 断 矩 阵 的 平 均 随 机 一 致 性 指 标 判断矩阵的阶数 RI 1 0 2 0 3 0.58 4 0.90 5 1.12 6 1.24 7 1.32 8 1.4

    24、1 9 1.45 c) 按式 D.13 计算一致性比例 CR。当 CR0.1 时,一般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 否则,应对判断矩阵作适当修正。 RI CI CR .(D.13) 示例: 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承灾体脆弱性指标权重的步骤如下: a) 按 D.3.1构建承灾体脆弱性判断矩阵 T,见式 D.14; 1 2 1 5 1 2 1 3 1 5 3 1 T .(D.14) b) 按 D.3.2求得max=3.0037,W =0.65 0.23 0.12 T ; c) 按 D.3.3计算得到 CR=0.0320.10,可以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d) 得出承灾体脆弱性指标计算公式见式

    25、 D.15。 3 2 1 12 . 0 23 . 0 65 0 V V V X X X . V .(D.15)12 参 考 文 献 1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14修正)Z: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 三号.2014年8月31日发布 2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2019修正)Z: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九 号.2019年4月23日发布 3国务院.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13修订)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45号.2013 年12月7日发布 4国务院.气象灾害防御条例(2017修订)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87号.2017年10月7 日发布 5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Z: 中华人民共和 国公安部令第61号. 2001年11月14日发布 6国家统计局. 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Z: 国家统计局2017213号. 2017年12 月28日发布 _


    注意事项

    本文(DB23 T 3021—2021 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评估规范.pdf)为本站会员(吴艺期)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