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22 T 5020-2019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标准.pdf

    • 资源ID:1530238       资源大小:8.47MB        全文页数:240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22 T 5020-2019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标准.pdf

    1、 吉林省 工程建 设地方 标准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monitoring measurement of urban rail transit engineering DB22/T 5020 2019 主编部门: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 批准部门: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吉 林 省 市 场 监 督 管 理 厅 施 行 日期:2019 年 7 月 1 日 2019 长 春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标准 编 者: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 责任编辑:陆 雨 封面设计:徐艳彬 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发行 长春市人民大街7548 号 邮政编码:13

    2、0022 印 刷:长春博美图文制作有限公司 开 本:850mm 1168mm 1/32 印 张:7.5 字 数:150 千字 标准书号:ISBN978-7-206-08232-0 版 次:2019 年6 月第 1 版 印 次:2019 年 6 月第1 次印刷 印 数:1-2000 册子 定 价:87.00 元 如发现印装质量问题,影响阅读,请与印刷厂联系调换。 吉 林 省 住 房 和 城 乡 建 设 厅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公 告 第 518 号 吉 林 省 住 房 和 城 乡 建 设 厅 吉林省市 场 监 督 管 理 厅 关 于发布吉 林省工程 建设地方 标准城 市 轨 道交通工 程监测技

    3、 术标准 的 公告 现批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标准为吉林省 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编号为 :DB22/T 5020-2019, 自 2019 年 7 月 1 日起实施。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2019 年 6 月 24 日 前 言 根据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关于下达 的通知 (吉建标 20174 号) 要求,由长春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 经 过 广 泛 调查 研 究 , 认真 总 结 实 践经 验 , 参 考 国 家 现 行 有关 标 准, 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多次研究和讨论形成本标准。 本标准 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 总则;2 术语和符号;3 基

    4、本规 定;4 变形监测控制网;5 明(盖)挖法 工程监测;6 盾构法隧道 工程 监测; 7 矿山法 工程监测; 8 桥梁 工程监测; 9 周边环境监测; 10 线路结构 变形监测;11 监测方法 及 要求;12 监 测成果、 信息反 馈及预警。 本 标准由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 负责管理, 由 长春市轨 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 请相关单位总结经验, 积累资料, 随时 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 ( 长春市民 康路 519 号, 邮编 130041 , 联系电话: 0431-88932615, 电子邮箱 : ) ,以供 今后修订

    5、时参考。 本标准 主编单位:长春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本标准 参编单位: 北京城建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中铁第六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吉林建筑大学 吉林大学 长春市建设安全监督站 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 中庆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 主要起草人员:马国田 刘 鹰 修文 秋 孙会勇 孟昆鹏 牛 志国 宋吉 超 宋 伟 梁 斌 柳 佳成 孙 超 张辰龙 任 干 何 晓辉 陈 晨 王怀宝 牛雪峰 马 雪梅 张健 全 曹国利 江 涛 林 森 高秀 岩 吕大桅 满韵玲 王 昌洪 王 臣 陈 燚 熊 飞 莫 中生 张 博 张文春 庞 炜 王 伟 苗 壮 周 松

    6、董嘉莲 马 传程 方长 明 郭源明 刘 吉波 本标准 主要审查人员: 刘 军 刘 永中 贺少 辉 李 明 陶 乐然 周 毅 杨 彬 目 次 1 总 则 . 1 2 术语和符 号 . 2 2.1 术 语 . 2 2.2 符 号 . 5 3 基本规定 . 6 3.1 基本要 求 . 6 3.2 基坑、 隧道工程影响分区及监测范围 . 9 3.3 基坑、 隧道工程监测等级划分 . 11 4 变形监测 控制网 . 14 4.1 一般规 定 . 14 4.2 水平位 移监测控制网 . 15 4.3 竖向位 移监测控制网 . 16 4.4 基准点 的校核 . 18 5 明(盖) 挖法工程监测 . 20 5

    7、.1 一般规 定 . 20 5.2 监测项 目 . 20 5.3 监测点 布设 . 21 5.4 现场巡 查 . 27 5.5 监测频 率 . 28 5.6 监测控 制值 . 30 5.7 装配式 混凝土车站结构监测 . 34 6 盾构法隧 道工程监测 . 35 6.1 一般规 定 . 35 6.2 监测项 目 . 35 6.3 监测点 布设 . 36 6.4 现场巡 查 . 37 6.5 监测频 率 . 38 6.6 监测控 制值 . 39 7 矿山法工 程监测 . 41 7.1 一般规 定 . 41 7.2 监测项 目 . 41 7.3 监测点 布设 . 42 7.4 现场巡 查 . 45

    8、 7.5 监测频 率 . 46 7.6 监测控 制值 . 47 8 桥梁工程 监测 . 49 8.1 一般规 定 . 49 8.2 监测项 目 . 49 8.3 监测点 布设 . 50 8.4 现场巡 查 . 51 8.5 监测频 率 . 52 8.6 监测控 制值 . 54 9 周边环境 监测 . 55 9.1 一般规 定 . 55 9.2 建(构 )筑物 . 56 9.3 桥 梁 . 57 9.4 地下管 线 . 59 9.5 高速公 路与城市道路 . 60 9.6 城市轨 道交通设施 . 61 9.7 既有公 路隧道 . 65 9.8 既有铁 路 . 66 9.9 地表水 体及水利设施

    9、. 67 9.10 监测控 制值 . 69 10 线路结 构变形监测 . 73 10.1 一般规 定 . 73 10.2 线路结 构变形监测要求 . 74 11 监测方 法及要求 . 76 11.1 一般规 定 . 76 11.2 水平位 移监测 . 77 11.3 竖向位 移监测 . 80 11.4 深层水 平位移监测 . 83 11.5 土体分 层竖向位移监测 . 84 11.6 净空收 敛监测 . 85 11.7 爆破振 动监测 . 87 11.8 孔隙水 压力监测 . 88 11.9 地下水 位监测 . 89 11.10 岩土 压力监测 . 90 11.11 支撑 内力、锚杆(索)拉力

    10、监测 . 90 11.12 结构 应力监测 . 91 11.13 挠度 监测 . 91 11.14 倾斜 监测 . 92 11.15 裂缝 监测 . 93 11.16 轨道 静态几何形位监测 . 94 11.17 三维 激光扫描测量 . 94 11.18 近景 摄影测量 . 95 11.19 自动 化监测 . 96 11.20 现场 巡查 . 97 11.21 远程 视频监控 . 97 12 监测成 果、信息反馈及预警 . 98 12.1 监测成 果 . 98 12.2 信息反 馈 . 101 12.3 预警 . 101 附录 A 基 准点、监测点的埋设 . 103 附录 B 现 场巡查报表

    11、. 119 附录 C 现 场巡查预警表 . 123 附录 D 监 测日报表 . 128 本标准用词说明 . 133 引用标准名录 . 134 附: 条文说明 . 135 1 1 总 则 1.0.1 为规 范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工作, 做到技术先进、 经济合 理、成果可靠,确保工程结构和周边环境的安全,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 准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新建、 改建、 扩建工程及工程运 行维护的监测工作。 1.0.3 城市 轨道交通工程监测应综合考虑设计及施工方案、 地质条 件、周边环境及气候 条 件 等 因 素 编 制 合 理 的 监 测 方 案 , 精 心 组 织 、 标准化实施监测, 为动

    12、态设计、 信息化施工和安全运营及时提供准 确、可靠的监测成果。 1.0.4 城市 轨道交通工程监测, 除应符合本标准外, 尚应符合国家 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2 术语和 符号 2.1 术 语 2.1.1 城市 轨道交通 urban rail transit 采用轨道结构进行承重和导向的车辆运输系统, 依据城市交通 总体规划的要求, 设置全封闭或部分封闭的专用轨道线路, 以列车 或单车形式, 运送相当规模客流量的公共交通方式 。 包括: 地铁系 统、 轻轨系统、 单轨系统、 有轨电车、 磁浮系统、 自动导向轨道 系 统、市域快速轨道系统。 2.1.2 工程 监测 monitoring mea

    13、surement 采用仪器量测、 现场巡查或远程视频监控等手段和方法, 获取 支护结构及周边环境对象的形状、 位置、 应力等的变化特征及 发展 趋势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判定、反馈的全过程。 2.1.3 变形 监测 deformation monitoring 对工程结构、 岩土体和周边环境等监测对象的竖向、 水平、 倾 斜等变化所进行的量测工作。 2.1.4 力学 监测 mechanical monitoring 对工程结构、 岩土体和周边环境等监测对象所承受的拉力、 压 力等变化所进行的量测工作。 2.1.5 周边 环境 around environment 城 市 轨 道 交 通 建 设

    14、工 程 影 响 范 围 内 既 有 或 在 建 的 建( 构) 筑物 ( 含文物古建) 、 管线、 桥梁 、 隧道、 地下 工程设施、 轨道交通设施、 铁路、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地表水体等的统称。 2.1.6 周围 岩土体 surrounding rock and soil 建设工程施工影响范围内的岩体、 土体、 地下水等工程地质水 文地质条件的统称。 3 2.1.7 工程 自身风险 engineering risk 因工程结构自身特点、 地质条件复杂性、 工程施工等可能导致 的工程结构安全性受到影响或发生 破坏 的风险。 2.1.8 环境 风险 surroundings risk 因 工 程

    15、 施 工 可 能 导 致 周 边 环 境 安 全 性 受 到 影 响 或 发 生 破 坏 的 风险。 2.1.9 工程 影响分区 influenced zone due to construction 根 据 周 围 岩 土 体 和 周 边 环 境 受 工 程 施 工 影 响 程 度 的 大 小 而 划 分的区域。 2.1.10 工程 监测等级 monitoring measurement grade 根 据 建 设 工程 自 身 、 周边 环 境 和 地质 条 件 等 风险 大 小 的 不同 , 对工程监测进行的等级划分。 2.1.11 变形 监测控制网 control network fo

    16、r deformation monitoring 由若干已知或假定的平面坐标和高程 测量控制点构成, 用以获 取监测点的平面坐标或高程数据的网。 2.1.12 基准 点 referencepoint 为进行变形测量 而 布 设 的 稳 定 的 、 需 长 期 保 存 的 测 量 控 制 点 。 2.1.13 工作 基点 convenient referencepoint 离监测区域较近, 便于变形测量使用且相对稳固的测量控制点。 2.1.14 监测 点 observation point 直接或间接设置在监测对象上, 能够反映监测对象力学或变形 特征的观测点。 2.1.15 监测 控制值 li

    17、mited value for monitoring 为满足工程结构安全及周边环境保护要求, 控制监测对象的状 态变化, 针对各监测项目的监测数据变化量所设定的受力或变形的 设计允许值的限值。 2.1.16 冻融 freezing and thawing 冻 融 是 指 土 层 由 于 温 度 降 到 零 度 以 下 和 升 至 零 度 以 上 而 产 生 冻结和融化的一种物理地质作用和现象。 4 2.1.17 线路 结构 rail lines structure 轨道交通工程线路中的隧道、 高架桥梁、 路基和轨道等结构的 总称。 5 2.2 符 号 B 矿山法隧道或导洞开挖宽度; D 盾构法

    18、隧道开挖直径; D 水平 位移累计变化量控制值; f 构件的承载能力设计值; f 1 荷载设 计值; f 2 构件的 承载能力设计值; f y 支撑、 锚杆的预应力设计值; H 基坑设计深度、隧道底板埋深、边坡高度; H g 室外地面起算的建(构)筑物高度; i 隧道地表沉降曲线 Peck 计算公 式中的沉降槽宽度系数, 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 l 相邻基础的中心距离; L 开挖面至监测点或监测断面的水平距离; L g 地下管线管节长度; L s 沿隧道轴向两监测点间距; n 两个基 准点之间的测站数; S 竖向位 移累计变化量控制值; 内摩擦角; v d 水平位 移变化速率控制值;

    19、v s 竖向位 移变化速率控制值; 高差差值限差; 对应精度等级的测站高差中误差; F S 传感 器的满量程。 6 3 基本规 定 3.1 基本要 求 3.1.1 城市 轨道交通工程应在施工阶段对支护结构、 周围岩土体及 周边环境进行监测, 运行维护 阶段 应对隧道、 高架桥梁、 路基和轨 道、重要附属结构等进行监测。 3.1.2 施工 阶段监测应为分析和预测支护结构、 周围岩土体及周边 环境的安全状态及发展态势, 优化设计和施工方案, 实施信息化施 工等提供监测信息。 运行维护 阶段监测应为分析线路结构的稳定性 对运营安全的影响, 制定线路结构维修加固方案及运营安全管理等 提供 监测成果 资

    20、料。 3.1.3 监测 工作应遵循下列工作流程: 1 收 集 、 分析 设 计 文 件、 施 工 组 织方 案 、 岩 土工 程 勘 察报告 及 周边环境调查报告等相关资料,现场踏勘并核实; 2 编制和审 查监测方案; 3 监测基准 点和监测点的埋设、验收与保护; 4 仪器设备 校验和元器件标定 ; 5 监测点初 始值测定; 6 监测信息 采集; 7 监测信息 处理和分析; 8 提交监测 日报、警情快报、阶段性监测报告等; 9 具备结束 监测条件时,应提交停测申请报告; 10 监测工 作结束后, 提交监测工作总结报告及相应的成果资 料。 3.1.4 监测 方案编制前应进行资料收集和现场踏勘,

    21、并 根据工程特 点、 地质条件、 周边环境条件, 分析研究风险因素、 关键部位和关 7 键工序,有针对性地编制。监测方案宜包括下列内容: 1 工程概况 ; 2 建设场地 地质条件、周边环境条件及工程风险特点; 3 监测目的 和依据; 4 监测 范围 和工程监测等级; 5 监测对象 及项目; 6 基准点、 监测点的布设方法与保护要求,监测点布置图; 7 监测方法 和精度; 8 监测频率 、周期; 9 监 测 控 制值 、 预 警 等级 、 预 警 标准 及 异 常 情况 下 的 监测措 施; 10 冬期、 冻融期监测措施; 11 监测信 息的采集、分析和处理要求; 12 监测信 息反馈制度; 1

    22、3 监测仪 器设备、元器件及人员的配备; 14 质量管 理、安全管理及其它管理制度。 3.1.5 监测 项目应根据监测对象的特点、 工程监测等级、 工程影响 分区、 设计及施工的要求合理确定, 并 应反映监测对象的变化特征 和安全状态。 3.1.6 监测 点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监 测 点 的布 设 位 置 和数 量 应 满 足评 价 工 程 结构 和 周 边环境 安全状态的要求; 2 埋 设 位 置应 具 有 代 表性 并 便 于 观测 , 不 应 影响 和 妨 碍监测 对象的正常受力和使用; 3 针 对 土 体季 节 性 冻 胀和 融 沉 的 特点 , 地 表 沉降 监 测 点埋深

    23、 宜 超过最大冻土深度,按本标准附录 A 执行; 4 监测点应 埋设稳固,标识清晰,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3.1.7 现场 监测应采用仪器量测、 现场巡查、 远程视频等多种手段 相结合的综合方法进行信息的采集, 对穿越既有轨道交通、 重 要建 8 (构) 筑物等安全风险较大的周边环境以及特殊工程 , 宜采用远程 自动化实时监测。 3.1.8 施 工阶 段 监 测 的频 率 和 监 测期 应 根 据 设计 要 求 、 施工 方 法 、 施工进度、 监测对象特点、 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条件综合确定, 冻 融期间的监测频率宜根据实际气温和工况进行调整; 运行维护 阶段 监测的频率应根据结构特点、 所

    24、处区域地层稳定情况、 结构缺陷和 病害情况、 周边施工扰动特点等综合确定; 应反映 出 监测对象的变 化过程。 3.1.9 施工 阶段现场巡查应不低于同期监测频率, 并 按本标准附录 B 填写 巡查 记录, 在关键工况、 恶劣天气、 冻融期间等特殊情况下 应适当增加巡查频率。 3.1.10 城 市轨 道 交 通 工程 施 工 图 设计 文 件 应 含有 监 测 点 布置 图 , 并 明确各监测项目的控制值, 变形监测控制值应包括变形监测数据 的累计变化值和变化速率值, 力学监测控制值宜包括力学监测数据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3.1.11 监 测信 息 应 及 时进 行 处 理 、分 析 和 反

    25、馈, 发 现 影 响工 程 及 周边环境安全的异常情况时, 必须立即报告 ; 仪器监测数据或巡查 达到预警标准时应及时进行警情报送,并提高监测及巡查频率 。 3.1.12 当工 程遇到下列情况时,应编制专项监测方案: 1 穿越风险 等级为一级且产权单位有特殊要求的重要建 (构) 筑物; 2 穿越或邻 近既有轨道交通设施; 3 高速公路 、桥梁、机场跑道等重要 设施 ; 4 穿越河流 、湖泊等地表水体; 5 穿越断裂 带、地裂缝、强冻胀等不良地质条件; 6 采用新工 艺、新工法或有其它特殊要求。 3.1.13 突 发风 险 事 件 时的 应 急 抢 险监 测 应 在 原有 监 测 工 作的 基

    26、础 上有针对性地加密监测点、 提高监测频率或增加监测项目; 当有危 险事故征兆或特殊工况时, 应实时跟踪监测, 必要时进行远程自动 9 化实时监测。 3.1.14 施 工阶 段 工 程 监测 应 贯 穿 工程 施 工 全 过程 , 起 止 条件 应 符 合下列规定: 1 支 护 结 构、 周 围 岩 土体 及 周 边 环境 监 测 初 始值 应 在 施工影 响前 采集 ; 2 基 坑 回 填完 成 、 竖 井或 矿 山 法 隧道 进 行 二 次衬 砌 施 工后, 可结束支护结构的监测工作; 3 盾 构 法 隧道 完 成 贯 通、 设 备 安 装施 工 后 , 可结 束 管 片结构 的监测工作;

    27、 4 支 护 结 构监 测 结 束 后, 且 周 围 岩土 体 和 周 边环 境 变 形趋于 稳 定 时 , 可结 束 周 围 岩土 体 和 周 边环 境 的 监 测工 作 , 周 边建 ( 构) 筑物变形的稳定标准应 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 8 的有关规定 ; 5 满足设计 要求结束监测工作的条件。 3.2 基坑、 隧道工程影响分区及监测范围 3.2.1 基坑 、 隧道工程影响分区应根据工程施工对周围岩土体扰动 和周边环境影响的程度及范围划分, 可分为主要、 次要和可能三个 工程影响分区。 3.2.2 基坑 工程影响分区宜按表 3.2.2 的规定进行 划分。 表 3.2.

    28、2 基坑 工程影响分区 基坑工程影响区 范 围 主要影响区( ) 基坑周边 0.9H 范围内 次要影响区( ) 基坑周边 0.9H 2.0H 范围内 可能影响区( ) 基坑周边 2.0H 范围外 注:1 H 基坑设计深度(m); 2 基坑开挖范围内存在基岩时,H 可为覆盖土层和基岩强风化层厚度之 和。 10 3.2.3 土质 隧道工程影响分区宜按表 3.2.3 的规 定进行划分。隧道 穿越基岩时, 应根据覆盖土层特征、 岩石坚硬程度、 风化程度及岩 体结构与构造等地质条件,综合确定工程影响分区界线。 表 3.2.3 土质 隧道工程影响分区 隧道工程影响区 范 围 主要影响区( ) 隧道正上方及沉降曲线反弯点范围内 次要影响区( ) 隧道沉降曲线反弯点至沉降曲线边缘 3.0i 外 可能影响区( ) 隧道沉降曲线边缘 3.0i 外 注:i 隧道地表沉降曲线 Peck 计算公式中的沉降槽宽度系数(m)。 3.2.4 基坑、 隧道工程影响分区的划分界线应根据地质条件、 施工 方法和措施等进行调整。 当遇到下列情况时, 应适当调整工程影响 分区界线: 1 隧 道 、 基


    注意事项

    本文(DB22 T 5020-2019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标准.pdf)为本站会员(deputyduring12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