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22 T 5007-2018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工程技术标准.pdf

    • 资源ID:1530233       资源大小:3.38MB        全文页数:82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22 T 5007-2018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工程技术标准.pdf

    1、吉 林省工 程建设地 方标准 纤维增强 聚乙烯 给水管道 工程技 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fiber reinforced polyethylene water supply pipeline engineering DB22/ T 50072018 主编部门: 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 批准部门: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实施日期: 2018 年 7月 27日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8长春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工程技术标准 编 者: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 责任编辑:陆 雨 封面设计:侯慧实 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发行 长春市人民大街7

    2、548号 邮政编码:130022 印 刷:长春博美图文制作有限公司 开 本:850mm 1168mm 1/32 印 张:2.3 字 数:46.2千字 标准书号:ISBN978-7-206-08233-7 版 次:2018年8月第1版 印 次:2018年8月第1次印刷 印 数:1-2000册子 定 价:28.00元 如发现印装质量问题,影响阅读,请与印刷厂联系调换。 第 482 号 现批准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工程技术标准为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为:DB22/T 5007-2018, 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8年 7月 27 日 前 言 根

    3、据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下达的通知(吉建 标20161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通过广泛调查研究,参考国 内外的有关标准,总结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工程的实践经验, 并经广泛征求意见,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包括: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3 材料; 4 设计;5 施工;6 试验;7 验收。 本标准由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 由长春市市 政工程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请各单位在执行本标 准过程中,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 给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地址:长春市民康路 519 号,邮 编:130041,邮箱:),以供今后修订时参

    4、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长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吉林省荣亿工程管道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高 菲 孙 健 付 鹏 孙炜宁 孙宏亮 翟春龙 赵明月 侯慧实 王子宣 李明怡 马志华 贾少安 赵建伟 李明聪 蒋丰亮 周 强 田建宁 申剑波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胡晶国 陶乐然 林英姿 王晓阳 翟亚涛 目 次 1 总则 . 1 2 术语和符号 . 2 2.1 术语 . 2 2.2 符号 . 3 3 材料 . 6 3.1 一般规定 . 6 3.2 管材 . 6 3.3 配件 . 8 4 设计 . 10 4.1 一般规定 . 10 4.2 管道布置 . 11 4.3 水力计算 . 12 4.4 结构设

    5、计 . 13 5 施工 . 18 5.1 一般规定 . 18 5.2 沟槽开挖 . 20 5.3 管道基础 . 21 5.4 管道连接 . 22 5.5 管道敷设 . 25 5.6 管道回填 . 26 6 试验 . 29 6.1 一般规定 . 29 6.2 水压试验、冲洗与消毒 . 30 7 验收 . 32 7.1 一般规定 . 32 7.2 质量验收 . 34 附录 A 管侧土的综合变形模量 . 36 附录 B PE材质连接件的尺寸 . 38 附录 C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质量要求 . 56 本标准用词说明 . 60 引用标准名录 . 61 附:条文说明 . 63 1 总则 1.0.1 为统

    6、一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工程技术要求, 确保工程质 量,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水温不大于 40,且周围环境温度不大于 40,管径不大于 dn1000,压力不大于 1.6MPa的新建、扩建和改 建埋地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 1.0.3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除应符 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1.1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 fiber reinforced polyethylene water supply pipeline 由高密度聚乙烯(H

    7、DPE)和纤维增强带为主要原料,采用逐 层缠绕工艺,形成三层结构的复合管道,用于埋地方式输送给水的 管道的总称。 2.1.2 增刚肋 stiffening rib 为保证埋地用大直径低压力管材的环刚度, 熔接在外保护层外 的聚丙烯单壁波纹管外覆聚乙烯保护层形成的肋。 2.1.3 爆破压力 burst pressure 爆破试验时达到破裂的最大压力。 2.1.4 环刚度(环向弯曲刚度) ring stiffness 管道抵抗环向变形的能力。 2.1.5 管侧土的综合变形模量 soil modulus 管侧回填土和沟槽两侧原状土共同抵抗变形能力的量度。 2.1.6 管道连接 pipeline co

    8、nnection 将管道上相邻的两个管端连成一体, 在工作状态下接头不出现 渗漏。这里采用承插式弹性密封圈或是套筒承插口弹性密封圈连 接。 插口构件 橡胶密封圈 承口构件 图2.1.6 承插式密封圈连接 2 2.1.7 人工土弧基础 shapped subgrade 圆形管道敷设在用砂砾土回填成弧形基础上的管道结构支承 形式。 人工土弧基础由砂砾土回填的管底基础层和管下腋角两部分 组成。 2.1.8 基础层 bedding 在沟槽底原状地基或经处理回填密实的地基上, 用回填材料均 匀铺设并压密的砂砾层。 基础层用以敷设管道, 也是管道的持力层。 原状土可开挖成弧形基础时,应充分利用。 2.1.

    9、9 基础中心角 bedding angle 与回填密实的砂砾土紧密接触的管下腋角圆弧相对应的管截 面中心角,用 2 表示。在此范围内有土弧基础的支承反力作用, 管道结构的支承强度与基础中心角大小成正比。 2.2 符号 2.2.1 管材和土的性能 E d 管侧土的综合变形模量; E p 管材短期弹性模量; f t 管材抗拉强度设计值; f tk 管材抗拉强度标准值; S p 管材环刚度; p 管材质量密度; p 管材泊松比。 2.2.2 管道上的作用及其效应 F cr,k 管壁失稳的临界压力标准值; F fw,k 浮托力标准值; F Gk 各种抗浮作用标准值之和; q sv,k 单位面积上管顶竖

    10、向土压力标准值; F vk 管顶在各种作用下的竖向压力标准值; Q vk 车辆的单个轮压标准值; q vk 地面车辆荷载传至管顶单位面积上的竖向压力标准值; W dmax 管道在组合作用下的最大竖向变形量; 3 cr 管壁环向弯曲拉(压)应力; 管道竖向直径变形率。 2.2.3 几何参数 a单个车轮着地长度; b单个车轮着地宽度; d i 管道内径; d j 相邻两个轮压间的净距; D 1 管道外径; H s 管顶至设计地面的覆土高度; I p 管道纵截面每延米管壁的惯性矩; r 0 管道计算半径(管壁中性轴半径); y 0 管壁中性轴至管材外壁距离。 2.2.4 计算参数和系数 D f 形状

    11、系数,与管道环刚度和回填密实度有关; D L 变形滞后效应系数; K d 管道变形系数,按管道的敷设基础中心角确定; K f 管道的抗浮稳定性抗力系数; K s 管道的环向稳定性抗力系数; G 永久荷载分项系数; Q 可变荷载分项系数; 0 管道重要性系数; s 回填土的重力密度; d 车辆荷载动力系数; q 可变荷载准永久值系数。 2.2.5 水力计算参数 A水流有效断面面积; I水力坡度; Q流量; Q s 允许渗水量; R水力半径; n管壁粗糙系数; 流速。 4 2.2.6 缩略语 PE聚乙烯 MFR熔体质量流动 5 3 材料 3.1 一般 规定 3.1.1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 应

    12、有生产厂家质检部门的产品合 格证及具备相应资质的实验室出具的检测报告。 3.1.2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给水用聚 乙烯(PE)管道系统第 1部分:总则GB/T 13663.1、给水用聚 乙烯(PE)管道系统第 2部分:管材GB/T 13663.2、给水用聚 乙烯(PE)管道系统第 3部分:管件GB/T 13663.3、给水用聚 乙烯(PE)管道系统第 5 部分:系统适用性GB/T 13663.5 中的 相关规定; 用于饮水用输水管道的管材卫生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生活饮用水输配水设备及防护材料的安全性评价标准GB/T 17219 中的相关规定。 3.1.3 管道系统中

    13、与管材连接的管件和配件应由管材生产企业配 套供应。 3.2 管材 3.2.1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是由高密度聚乙烯(HDPE)和纤 维增强带为主要原料,采用逐层缠绕工艺,形成三层结构的复合管 道,其中,内层是高密度聚乙烯内衬层,中间层是连续纤维带增强 层,外层是高密度聚乙烯的外保护层。 为保证埋地用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的环刚度, 在外保护层外 熔接增刚肋,增刚肋为聚丙烯单壁波纹管并包覆聚乙烯保护层。纤 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结构,见图3.2.1;其质量应符合本标准附录 C的要求。 6 图 3.2.1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结构图 3.2.2 高密度聚乙烯原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内衬层和外保护层

    14、采用PE100高密度聚乙烯混配料,性能 应符合本标准3.1.2条的要求; 内衬层可以采用本色料或其他符合表 3.2.2要求的染色料,外保护层宜采用含碳黑的黑色混配料;聚乙烯 混配料的性能应符合表3.2.2要求。 表 3.2.2 聚乙烯混配料的性能 序号 项目 要求 1 碳黑含量 注 1 ,质量(%) 2.50.5 2 碳黑分散 注 1 等级 3 3 颜色分散 注 2 等级 3 4 氧化诱导时间(200),(min) 20 5 熔体质量流动速率 MFR(5kg.190) 与原料标称值的偏差不应超 过25% 6 灰分 0.1% 注:1 仅适用于黑色管材; 2 仅适用于其他颜色管材。 2 按本标准生

    15、产管材时产生的洁净回用料,在能生产出符合 本标准要求的管材时,可掺入新料中回用,添加量不大于10%,不 允许掺入外来的回用料和填充料。 3.2.3 纤维增强带由连续纤维处理后用聚乙烯流延成型。 其表面应 7 平整、表面光滑无缺陷、无气孔等对使用有害的缺陷。纤维增强带 的力学性能、尺寸(宽、厚)及允许偏差见表 3.2.3。 表 3.2.3 纤维增强带力学性能、尺寸及允许偏差 项目 指标 允许偏差 宽度(mm) 50 1.0 厚度(mm) 0.3 0.03 抗拉强度(MPa) 600 抗拉延伸率(%) 5 纤维含量(%) 60 3.3 配件 3.3.1 密封圈插接所用的弹性密封橡胶圈应由管材生产厂

    16、配套供 应,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弹性密封橡胶圈的外观应光滑平整,不得有气孔、裂缝、 卷褶、破损、重皮等缺陷; 2 弹性密封橡胶圈应采用氯丁橡胶或其它耐酸、碱、污水腐 蚀性能的合成橡胶,其性能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橡胶密封件 给 排水管及污水管道用接口密封圈 材料规范 HG/T 3091的规定;橡 胶密封圈的邵氏硬度宜采用505;伸长率应大于400%;拉断强度 应不小于16MPa; 3 形弹性密封胶圈的规格尺寸应符合表3.3.1的要求。 8 表 3.3.1 形弹性密封橡胶圈线径 序号 管材内径 公称压力PN(MPa) dn 0.6 0.8 1.0 1.25 1.6 (mm) 胶圈线径(mm) 1

    17、 400 13 13 13 13 13 2 500 15 15 15 15 15 3 600 4 700 5 800 18 18 18 18 18 6 900 7 1000 20 20 20 20 20 3.3.2 转换接头等金属连接件所用的金属材料, 其材质要求应符合 金属管材、管件有关标准的规定,并应做防腐、防锈处理。 9 4 设计 4.1 一般 规定 4.1.1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工程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室 外给水设计规范GB 50013、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 GB 50332和埋地塑料给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 101的有关规 定。 4.1.2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结

    18、构设计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 的极限状态设计法,以可靠指标度量管道结构的可靠度,除对管道 验算整体稳定外,均采用含分项系数的设计表达式进行计算。 4.1.3 城镇永久性给水管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不得低于 50 年,农 田排灌和其他用途的管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应按相应规定确定。 4.1.4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结构设计时, 应按下列两种极限状 态进行计算和验算: 1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包括管道结构环截面强度计算;环截 面压屈失稳计算;管道抗浮稳定计算; 2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包括管道环截面变形验算。 4.1.5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应按埋地柔性管道理论计算, 各项 作用均由管道承担。 4.1.6

    19、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结构设计应提出埋设条件和对运 行工况的要求,包括管体、管道基础、管道连接、沟槽回填土的类 别与密实度等。 4.1.7 施工时采用的土弧基础中心角应在结构计算采用的敷设基 础中心角(2 )的基础上增加30。 4.1.8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的线膨胀系数可采用0.2mm/m。 4.1.9 承载力极限状态计算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均应符合现 行国家标准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 50332的各项 规定。 10 4.2 管道 布置 4.2.1 管顶最小覆土深度,应根据管材强度、外部荷载、土壤冰冻 线深度和土壤性质等条件结合当地埋管经验确定,一般情况下,管 道宜埋设在冰冻线

    20、以下。 4.2.2 管道与建筑、构筑物和其他管线之间最小净间距宜符合以下 规定: 1 与建筑物间距宜为 3.0m; 2 与雨污水管间距宜为 1.5m; 3 与燃气管间距,中低压管为 1.0m,高压管为 1.5m; 4 与电力电缆、电信电缆、通信照明电缆间距为 1.0m; 5 与乔木、灌木间距为 1.5m; 6 与高压铁塔基础间距为 3.0m; 7 与道路侧石边缘间距为 1.5m; 8 与铁路坡脚间距为 5.0m。 当上述间距难以保证时,应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技术措施。 4.2.3 管道与热力管道间的距离,应在保证管道表面温度不超过 40的条件下计算确定,垂直净距不宜小于0.5m(加套管,从套管

    21、外壁计)。 4.2.4 当管道敷设与其他管线交叉时,其交叉点净距不应小于 0.2m,且可按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8 有 关条款采取相应技术措施。 4.2.5 管道穿越高等级路面、高速公路、铁路和其他主要市政管线 设施,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管、钢管或球墨铸铁管等套管,套管内径 不得小于穿越管外径加300mm,同时应与相关部门协调,对埋设在 铁路下的管道,套管设计应按有关铁路等的规定执行。 4.2.6 管道系统中采用刚性连接的管道末端与金属管道连接时, 连 接处宜设置锚固措施。 4.2.7 管道敷设后宜沿管道走向埋设金属示踪线, 管顶宜埋设标有 醒目提示字样的警示带,距管顶距离不

    22、应小于 0.3m。 11 4.3 水力 计算 4.3.1 管道总水头损失 h w 应按下式计算: h w =h f +h j (4.3.1) 式中:h f 管道沿程水头损失(m); h j 管道局部水头损失(m)。 4.3.2 管道沿程水头损失 h f 应按下式计算: g v d l h i f 2 2 = (4.3.2-1) + = i d 72 . 3 Re 51 . 2 lg 2 1 (4.3.2-2) i vd = Re (4.3.2-3) 2 00022 . 0 0337 . 0 1 01775 . 0 T T + + = (4.3.2-4) 式中: 沿程阻力系数; l 管段长度(m

    23、); d i 管道内壁直径(m); g 重力加速度(9.81m/s 2 ); 管道当量粗糙度(mm),一般取0.0100.015; Re 雷诺数; v 管段平均流速(m/s); T 水温() 水的运动黏滞度(cm 2 /s)。 4.3.3 局部水头损失 h j 应按式下式计算: = g v j h 2 2 (4.3.3) 式中: 局部水头损失系数。 12 4.4 结构 设计 4.4.1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所受作用的分类和作用代表值, 均 应按现行国家标准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 50332 的规定采用。 4.4.2 管道上的永久作用为管顶覆土压力, 其管顶单位面积上的覆 土压力标准

    24、值,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s s k sv H q = , (4.4.2) 式中: k sv q , 单位面积上管顶竖向土压力标准值(kN/m 2 ) s 回填土的重力密度,一般情况下可取 18kN/m 3 ;当 地下水高于管顶时,地下水位以下土的重力密度, 计算管道环截面变形时可取 10kN/m 3 ,强度计算时 可取 20kN/m 3 ; s H 管顶覆土深度(m)。 4.4.3 管道上的可变作用应包括作用在管道上的地面车辆荷载或 堆积荷载。车辆荷载与堆积荷载不应同时考虑,而应选用荷载效应 较大者。车辆荷载等级应按实际行车情况采用。 4.4.4 作用在管道上的地面车辆荷载标准值,可按下列公式

    25、计算, 其准永久值系数可取 q =0.5: 1 单个轮压传递到管顶处的竖向压力可按下式计算: ( ) ( ) s s vk d vk H b H a Q q 4 . 1 4 . 1 + + = (4.4.4-1) 0.7H 0.7H b s s Hs qvk Qvk a 0.7H 0.7H s s Qvk H qvk s 地面 地面 (a)顺轮胎着地宽度方向的压力分布 (b)顺轮胎着地长度方向的压力分布 图4.4.4-1 地面车辆单个轮胎的传递分布 13 2 两个以上单排轮压综合影响传递到管顶处的竖向压力可按下式 计算: ( ) + + + = s n i j s vk d vk H d nb

    26、 H a Q n q 4 . 1 4 . 1 1 (4.4.4-2) Qvk s H 地面 地面 Qvk Qvk Qvk d 0.7H b s d1 b a 0.7H 0.7H b 2 s s s qvk qvk 0.7H (a)顺轮胎着地宽度方向的压力分 (b)顺轮胎着地长度方向的压力分布 图4.4.4-2 地面车辆两个以上单排轮压综合影响的传递分布 式中: vk q 地面车辆荷载传至管顶单位面积上的竖向压力标准 值(kN/m 2 ); d 车辆荷载的动力系数,可按表4.2.4选用;当车辆荷 载采用“城-A”、“城-B”级时,可取 d =1.0; vk Q 车辆的单个轮压标准值(kN); a

    27、 单个车轮着地长度(m); b 单个车轮着地宽度(m); n 轮压数量; j d 相邻两个轮压间的净距(m)。 表4.4.4 动力系数 d 覆土厚度(m) 0.25 0.30 0.40 0.50 0.60 0.70 动力系数 d 1.30 1.25 1.20 1.15 1.05 1.00 14 4.4.5 地面堆积荷载标准值 vk q 可按10 kN/m 2 计算;其准永久值系 数可取 q =0.5。 4.4.6 管道环截面变形验算的荷载组合应按准永久组合计算。 4.4.7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在外压作用下, 其竖向直径的变形 量可按下式计算: ,1 ,max () 8 0.061 b sv

    28、 k q ik dL pd Kq q D WD SE + = + (4.4.7) 式中: max , d W 管道在组合作用下最大竖向变形量(mm); b K 管道变形系数,应根据管道的敷设基础计算中 心角按表4.4.7选用; k sv q , 管顶单位面积上的竖向土压力标准值 (kN/m 2 ),按(4.4.2)式计算; ik q 地面车辆荷载或地面堆积荷载传至管顶单位 面积上的竖向压力标准值(kN/m 2 ) ,应按本标 准第4.4.3条4.4.5条确定; L D 变形滞后效应系数, 可根据管道胸腔回填密实 度取1.201.50; q 可变荷载的准永久值系数,可取0.5; p S 管环刚度

    29、(kN/m 2 ); d E 管侧土的综合变形模量(kN/m 2 ),应由试验 确定,如无试验资料时,可按本标准附录A采 用。 1 D 管道外径(mm)。 15 表4.4.7 管道变形系数 d K 敷设基础 计算中心角 20 45 60 90 120 150 变形系数 0.109 0.105 0.102 0.096 0.089 0.085 4.4.8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在外压荷载作用下, 其竖向直径的 变形率不应大于管道直径允许变形率5%。 管道竖向直径变形率可按下式计算: % 100 max , = i d d W (4.4.8) 式中: 管道竖向直径变形率; i d 管道内径(mm)。

    30、 4.4.9 管道环截面强度计算应按下式进行: N f A PD b = = 2 (4.4.9) 式中: 管道环向应力; P 管顶单位面积的土柱压力; D 管道直径(mm); A 单位管长的管壁面积; b f 管壁材料的极限强度,当“D/r”294时, s b f = ; s 管壁材料的屈服强度; r 管壁波纹的回转半径,可近似地取波纹高度的一半; N 安全系数。 4.4.10 管道环截面压屈失稳计算时, 应根据各项作用的不利组合, 计算管壁截面的环向稳定性。计算时各项作用均取标准值,并应满 16 足环向稳定性抗力系数不低于2.0的要求。 4.4.11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到在外压力作用下,管

    31、壁截面的环 向稳定性计算应符合下式要求: vk k cr F F , (4.4.11) 式中: k cr F , 管壁失稳的临界压力标准值(kN/m 2 ); vk F 管顶在各项作用下的竖向压力标准值(kN/m 2 ); s K 管道的环向稳定性抗力系数, s K 2.0。 4.4.12 管顶竖向作用不利组合标准值可按下式计算: vk k sv vk q q F + = , (4.4.12) 式中 k sv q , 、 vk q 同公式4.4.3。 4.4.13 管壁失稳的临界压力标准值可按下式计算: p d k cr S E F 2 4 , = (4.4.13) 式中 d E 、 p S

    32、同公式4.4.7。 4.4.14 对埋设在地表水或地下水以下的管道,应根据设计条件计 算管道结构的抗浮稳定,计算时各项作用均应取标准值。 4.4.15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的抗浮稳定性计算应符合下式要 求: Gk F k fw f F K , (4.4.15) 式中: Gk F 各项抗浮永久作用标准值之和(kN); k fw F , 浮托力标准值(kN); f K 管道的抗浮稳定性抗力系数,应取1.10。 s K 17 5 施工 5.1 一般 规定 5.1.1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系统工程施工应符合国家现行标 准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8及埋地塑料 给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

    33、CJJ 101 的有关规定。 5.1.2 从事给水管道工程的施工单位应具备相应的施工资质, 施工 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资格。 给水管道工程施工和质量管理应具有相应 的施工技术标准。 5.1.3 施工单位应建立、健全施工技术、质量、安全生产等管理体 系,制订各项施工管理规定,并贯彻执行。 5.1.4 施工单位应按照合同文件、 设计文件和有关规范、 标准要求, 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施工界域内地下管线等构(建)筑物资料、工 程水文地质资料,组织有关施工技术管理人员深入沿线调查,掌握 现场实际情况,做好施工准备工作。 5.1.5 施工单位应熟悉和审查施工图纸, 掌握设计意图与要求实行 自审、会审(交底)和签

    34、证制度;发现施工图有疑问、差错时,应 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如需变更设计,应按照相应程序报审,经相 关单位签证认定后实施。 5.1.6 施工单位在开工前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对关键的分项、分 部工程应分别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必 须按规定程序审批后执行,有变更时要办理变更审批。 5.1.7 施工临时设施应根据工程特点合理设置,并有总体布置方 案。对不宜间断施工的项目,应有备用动力和设备。 5.1.8 施工测量应实行施工单位复核制、监理单位复测制,填写相 关记录,并符合下列规定: 1 施工前,建设单位应组织有关单位进行现场交桩,施工单 位对所交桩进行复核测量;原测桩有遗失或变位

    35、时,应及时补钉桩 校正,并应经相应的技术质量管理部门和人员认定; 18 2 临时水准点和管道轴线控制桩的设置应便于观测、不易被 扰动且必须牢固,并应采取保护措施;开槽铺设管道的沿线临时水 准点,每 200m不宜少于 1个; 3 临时水准点、管道轴线控制桩、高程桩,必须经过复核方 可使用,并应经常校核; 4 不开槽施工管道,沉管、桥管等工程的临时水准点、管道 轴线控制桩,应根据施工方案进行设置,并及时校核; 5 对既有管道、构(建)筑物与拟建工程衔接的平面位置和 高程,开工前必须校测。 5.1.9 施工测量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 5.1.9 的规定,并应满足国 家现行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

    36、6和城市测量规范CJJ 8 的有关规定;对有特定要求的管道还应遵守其特殊规定。 表 5.1.9 施工测量的允许偏差 项目 允许偏差 水准测量高程闭合差 平地 土 204 L (mm) 山地 土 6 n (mm) 导线测量方位角闭合差 40 n () 导线测量相对闭合差 外槽施工管道 11000 其他方法施工管道 13000 直接丈量测距的两次较差 l5000 注:1 L 为水准测量闭合线路的尺度(km); 2 n 为水准或导线测量的测站数。 5.1.10 工程所用的管材、管道附件、构(配)件和主要原材料等 产品进入施工现场时必须进行进场验收并妥善保管。 进场验收时应 检查每批产品的订购合同、质

    37、量合格证书、性能检验报告、使用说 明书、进口产品的商检报告及证件等,并按现行国家标准给水排 水管道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8 的有关规定进行复验,验收合 格后方可使用。 5.1.11 所用管节、半成品、构(配)件等在运输、保管和施工过 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其损坏、老化或非允许变形。 5.1.12 施工单位必须遵守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 19 法规,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施工现场的各种粉尘、废气、废弃物以及 噪声、振动等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危害。 5.1.13 施工单位必须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并应遵守有关施工安 全、劳动保护、防火、防毒的法律、法规,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和安 全生产责任

    38、制,确保安全施工。对不开槽施工、过江河管道或深基 槽等特殊作业,应制定专项施工方案。 5.1.14 在质量检验、验收中使用的计量器具和检测设备,必须经 计量检定、校准合格后方可使用。承担材料和设备检测的单位,应 具备相应的资质。 5.1.15 给水管道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各分项工程应按照施工技术标准进行质量控制,每分项工 程完成后,必须进行检验; 2 相关各分项工程之间,必须进行交接检验,所有隐蔽分项 工程必须进行隐蔽验收, 未经检验或验收不合格不得进行下道分项 工程。 5.1.16 管道附属设备安装前应对有关的设备基础、预埋件、预留 孔的位置、高程、尺寸等进行复核。 5.1

    39、.17 施工单位应按照相应的施工技术标准对工程施工质量进行 全过程控制,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等各方应 按有关规定对工程质量进行管理。 5.1.18 工程应经过质量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5.2 沟槽 开挖 5.2.1 沟槽开挖前,应复核设置的临时水准点、管道轴线控制桩和 高程桩。 5.2.2 沟槽断面形式应根据现场施工环境、施工设备、土质条件、 沟槽深度、地下水位、气象条件和施工季节等因素综合确定。 5.2.3 沟槽槽底净宽度,可按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并根据管径大小、 埋设深度、施工工艺等确定。当管径不大于 450mm 时,管道每边 净宽不宜小于 300mm;当管径大于 45

    40、0mm时,管道每边净宽不宜 小于 500mm。 20 5.2.4 沟槽的开挖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沟槽的开挖断面应符合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要求。严 格控制基底高程,槽底原状地基土不得扰动,机械开挖时槽底预留 200mm300mm 土层由人工开挖至设计高程,整平;如遇超挖或 发生扰动,可换填 10 mm15mm天然级配砂石料或最大粒径小于 40mm的碎石,并整平夯实,其密实度应达到基础层密实度要求, 严禁用杂土回填。槽底如有尖硬物必须清除,用砂石回填处理; 2 槽底不得受水浸泡或受冻,槽底局部扰动或受水浸泡时, 宜采用天然级配砂砾石或石灰土回填。 槽底扰动土层为湿陷性黄土 时,应按设计要求进行

    41、地基处理;采用人工降水,应待地下水位稳 定降至沟槽底以下时方可开挖; 3 槽底土层为杂填土、腐蚀性土时,应全部挖除并按设计要 求进行地基处理; 4 槽壁平顺,边坡坡度符合施工方案的规定; 5 在沟槽边坡稳固后设置供施工人员上下沟槽的安全梯。 5.3 管道 基础 5.3.1 管道应采用土弧基础。 5.3.2 管道应敷设在原状土地基或经开槽后处理回填密实的地基 上。 5.3.3 管道基础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一般土质,应在管底以下原状土地基或经回填夯实的地 基上铺设一层厚度为 150mm的中、粗砂基础层; 2 当地基土质较差时, 可采用铺垫厚度不小于 200mm的砂砾 基础层,也可分二层铺设,下层用粒径为 5mm32mm的碎石,厚 度 100 mm150mm,上层中粗砂,厚度不小于


    注意事项

    本文(DB22 T 5007-2018 纤维增强聚乙烯给水管道工程技术标准.pdf)为本站会员(testyield361)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