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NB T 10779—2021 空气源热泵集中供暖工程设计规范.pdf

    • 资源ID:1529120       资源大小:693.37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NB T 10779—2021 空气源热泵集中供暖工程设计规范.pdf

    1、ICS 27.080 CCS P 46 NB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行业标准 NB/T 107792021 空气源热 泵集中供 暖工程设 计规范 Design code for central heating system of air-source heat pump (发布稿) 2021-11-16 发布 2022- 02-16 实施 国 家 能 源 局 发布 NB/T 10779 2021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 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 义 . 1 4 负荷计算 . 2 5 系统设计 . 2 6 节能与监 控 . 6 7 绝热与防 腐 . 7 8 消

    2、声与隔 震 . 7 NB/T 10779 2021 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 2020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 部分: 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 的规定起 草。 本文件由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和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 提出。 本文件由能源行业农村能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NEA/TC 8 )归口。 本文件由中国节能协会负责组织起 草。 本文件起草单位: 浙江中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伽帝芙股 份有限公司、 安徽欧瑞达电器科技有限公 司、 中家院 ( 北 京) 检测认证有限公司 、 合肥荣事达太阳能有 限公司、 浙江正理生能科技有限公司、 浙 江阳帆节能开发有限公司、 珠海格力

    3、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纽恩泰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广 东美 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圣春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广东聚腾环保设备 有限公司、 泰州中际热能设备有限公司、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广东欧科空调制冷有限公司、 浙 江柯茂节能环保工程设备有限公司、 佛山市南海聚腾环保设备有限公 司、 白果科技股份公司、 山东阿 尔 普尔节能装备有限公司、 山东 创尔沃热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大连圣鼎工业装备有限公司、 浙江英科新 能源有 限公司、 海信 (山 东) 空调有限 公司、 山东爱 客 多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 、 山东朗进科技股份有

    4、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凌拥军、吴 新平、张炜、李欣、张会军、黄道德、王凯峰、彭亚勇、赵密升、 张光鹏、李现河、张少宁、桂海燕、邢志勇、顾超、李世刚、邓壮、杨海涛、敬长训、吴琛、李安长、 侯建军、林谋越、周杰、李志伟、余同德、李琦、丁伯辉、赵洋。 NB/T 10779 2021 1 空气源 热泵集 中供暖 工程设 计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给出了空气源热泵集中供暖工程的 负荷计算、 系统设计、 节能与 监控、 绝热与防腐、 消声与 隔震 等设计规范。 本文件适用于以空气源热泵为热源 主机 进行集中供暖的工程设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

    5、条款。 其中, 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 版本 ( 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本 文件。 GB/T 21362 商业或工业 用及类似用途的热泵热水机 GB 22337-2008 社会生 活环境噪声排放 标准 GB/T 25127.1 低环境温 度空气源热泵(冷水)机组 第 1 部 分:工业或 商业用及类似用途的热泵 (冷水)机组 GB/T 29044-2012 采暖空 调系统水质 GB 50019-2015 工业建 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 50736-2012 民用建 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JGJ 142-2012

    6、辐射供暖 供冷技术规程 NB/T 10416 2020 空 气源热泵集中供暖工程安装验收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GB/T 21362 和 GB/T 25127.1 界定的 以 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安装场地冷岛 cold island of installation site 空气源热泵制热运行排放的低温空气 ,因密度大而下沉或安装场地进 风和出风短路导致滞留聚集, 无法扩散的低温冷气团 。 3.2 冷岛效应 cold island effect of installation site 受安装场地冷岛影响, 空气源热泵 运行环境温度降低、 相对湿度增加, 除霜 频率增加, 导

    7、致 机组能 效和实际有效制热量 不同程度降低。 3.3 有效制热量 effective heating capacity NB/T 10779 2021 2 空气源热泵除去化霜等各种原因 造成的热量损耗后,实际输送到 室内 的热量。 3.4 系统综合能效 comprehensive energy efficiency of the system 供暖系统有效制热量与系统运行 时所有设备 电功率总和的比值。 3.5 热媒分配 heat medium distribution 将热源站供应的热量储存于热媒, 并 通过传输管网、 泵、 流量调节装置 按使用侧需求进行分配。 常 用热媒 为热水或热水溶

    8、液。 3.6 冷凝化霜水系统 thaw dripping discharge system 将热泵冷凝和融霜过程中产生的 水分 收集并输送到指定排放处的输送 系统。 4 负荷计算 4.1 参数取值 4.1.1 室内环境计算温、湿度取值应 符合以下要求: a) 民用建筑室内参数取值应符合GB 50736-2012 中第3 章的规定; b) 工业建筑室内参数取值应符合GB 50019-2015 中4.1 的规定; c) 采暖区域有特殊要求时,室内参数应按 其相应要求取值。 4.1.2 室外环境计算温、湿度取值宜考虑安装场地冷岛影响,且 应符合以下要求 : a) 民用建筑室外计算参数取值 应符合 G

    9、B 50736-2012 中 4.1 的 规定; b) 工业建筑室外计算参数取值应符合 GB 50019-2015 中 4.2 的 规定 ; c) 山区、 郊外、 水边等场所室外 气象参数取值应根据当地的调查和 实测, 并与地理和气候条件相 似的邻近气象台站的气象资料 进行比较确定 。 4.1.3 传热系数取值应符合以下要求 : a) 已建成建筑,围护结构传热 系数除参 考设计资料外,应实地勘察后评估和 修正; b) 未建和在建建筑, 应按建筑设计资料取值。 资料缺失时, 民用建筑 各传热面传热系数的计算应 符合 GB 50736-2012 中 5.1.8 的规定, 工业建筑应按 GB 500

    10、19-2015 中 5.1.6 的规定核算围护结 构最小传热阻。 4.2 计算要求 民用建筑供暖热负荷计算应符合 GB 50736-2012 中 5.2 的规 定, 工业建筑 供暖热负荷计算应符合 GB 50019-2015 中 5.2 的 规定,其它用途 按相关标准的规定执行。 5 系统设计 5.1 一般要求 5.1.1 系统设计应 根据项目现 场条件和用 户使用要求 进行 ,优先 保证系统的 可靠性和稳 定 性,在保 证 使用效果的前提下 充分考虑系统运行节能 性及用户最大收益,必要时设置辅助热源 。 NB/T 10779 2021 3 5.1.2 系统设计供水温度宜控制在 55 以 下,

    11、 下列情况宜选择高出水温度热泵进行供暖: a) 在空气源热泵可正常运行的 极端 设计工作环境温度下, 系统综合能效 计算值高于低水温供暖系 统综合能效,且 不小于1.00 时 ; b) 原有系统改造,经核算采用低水温供暖 无法维持设计供暖温度且 末端无法改造时。 5.1.3 水源水质经处理后应符合 GB/T 29044-2012 中 4.64.7 的规定 。 5.1.4 热源选型时参考建筑整体热负荷,室内设备选型时参考独立房间热 负荷。 5.2 热媒分配管网 5.2.1 热媒分配管网 供水温度 应不低于室 内末端设备 最高 设计供 水温度,局部 区域要求 水温较高 时 宜 单独设水温补偿措施

    12、。 5.2.2 管网供回水温差宜考虑空气源热泵、 末端设备 和循环水泵功率等影响因素, 在 5 25 内 取值。 供水温度低于 55时, 最大温差 宜不超过 15。 5.2.3 主管网热量传输能力应不小于 建筑总热负荷的 1.1 倍,各区 域未设流量调节装置时,传输能力 宜不小于 1.5 倍。与末端设备直接连通 管网的设计流量应不小于其额定流量的 1.2 倍。 5.2.4 同一循环回路中末端设备的设计供回水 温度不一致时,供水温度较低区域应设混水装置。 5.2.5 单台热泵为热源且用户流量恒定的系统,应采用定流量设计 ,其他系统 应采用变流量设计。 5.2.6 以下情况的管网设计应采用二次或多

    13、次循环系统: a) 热源温差与用户侧温差不一致; b) 供水点与用户最远端距离超过 300m ; c) 多个供暖区域有独立控制要求。 5.2.7 空气源热泵进出水管或进出水总管之间应设 与连接管规格相同的清洗用旁通管及旁通阀 。 5.2.8 二次循环泵可按需分开设置,但当 各循环回路水温一致且阻力接 近时,宜集中设置。 5.2.9 采用热源侧变流量方式的变流量一次 循环系统,其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在满足空气源热泵稳定运行的流量 时,应采用可调速泵; b) 进出水阀门的开启和关闭应与 空气源热泵 联动, 且在水泵两端的 总供、 回水管之间 分别设旁通 管和旁通调节阀; c) 热源侧旁通调

    14、节阀的设计流量 应 不小于末端工作流量, 末端侧旁通 调节阀设计流量应取各空气 源热泵最小允许流量之和; d) 最大流量应结合冷凝器最大 允许 水压降和水流对管束的侵蚀等确定 ; e) 最小流量不应影响冷凝器换热效果和运行安全性 ; f) 采用多台空气源热泵时,应选择在设计流量下冷凝器水压降相同或 接近的空气源热泵。 5.2.10 二次循环和多次循环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a) 用户侧各级泵应采用可调速泵 ; b) 分区域循环系统,应 结合供暖 区域的平面布置和系统的压力分布 设置二次泵和二级泵的相应位 置。 5.2.11 热媒分配管网宜采用闭式设计 , 采用开式系统时, 系统最高点应设置

    15、自动防倒流设施, 系统与 大气 连通装置应设防溢流装置。 5.2.12 热媒分配系统的工作压力应根据各段阻力和系统底部静压综合考虑取值, 超过管网连通设备和 材料承压限值时应进行承压系统分区。各段阻力或压力取值参考下列规定: a) 热源侧阻力根据设备性能确认,整体宜取30kPa100kPa ; b) 用户侧室内阻力宜取30kPa100kPa ; c) 热媒分配系统阻力根据系统大小宜取50kPa200kPa 。 NB/T 10779 2021 4 5.2.13 热媒分配系统的管道设计及水力计算应符合 GB 50736-2012 中 5.9 和 GB 50019-2015 中 5.8 的 规定。

    16、5.2.14 管道中的 “几” 字弯应在最高点设置排气阀 及相应的维修用阀门 , “凹” 字弯应在最低点设置 排污阀。 5.3 室内散热系统 5.3.1 室内散热设备承压能力应大于设计工作压力 1.5 倍, 换热 器之间内部水阻力差值应 不大于 15% , 否则 应在散热设备出水侧设流量调节装置。 5.3.2 结合建筑特 点及用户使 用需求,选 择运行水温 和温差相同 或 相近的散 热设备。散热 设备实际 散 热 能力应不小于四周房间未供暖时热 负荷的 1.1 倍。 5.3.3 设计运行温 度与 散热设 备额定工况 不符时,应 按设计温度 下的实际换 热能力选择 型号 和数量 。 辐射供暖散热

    17、设备修正应符合 JGJ 142-2012 中 3.4 的规定, 风 机盘管和暖气片 按产品修正资料修正, 无 资料参考时应按 公式(1 )修正。 . (1) 式中: Q he 散热设备实际换热能力, 单位为瓦(W ); t sw 散热设备设计供水与出水温度 平均值,单位为摄氏度() ; t e 散热设备额定供水温度与回水温度 平均值,单位为摄氏度( ); t sa 室内设计温度,单位为 摄氏度(); q e 散热设备额定工况换热能力,单位为 瓦(W )。 5.3.4 间歇性供暖场所宜采用 风 机 盘 管 或 空 气 处 理 机 系 统 , 风 机 盘 管 系 统 设 计 及 选 型 应 符 合

    18、 GB 50736-2012 中 7.3 的规定 。 5.3.5 民用建筑散热器供暖应符合 GB 50736-2012 中 5.3.55.3.12 的 规定, 工业建筑散热 器供暖应符合 GB 50019-2015 中 5.3 的 规定 。辐射供暖设计 应符合 JGJ142-2012 中第 3 章的 规定。 5.4 热源站安装场地要求 5.4.1 安装场地选址勘查时,安装场地周围环境应符合 NB/T 10416 2020 中 5.1.1 的规定。 5.4.2 流经安装场地的空气,在进出空气源热泵后单位时间提供的热量应大于第 4 章计 算的热负荷。 5.4.3 安装场地为密闭空间时,空间内总热量

    19、 (含辅助热源)应满足供热区 域供热量需求。 5.4.4 安装基础应考虑通风、排水、隔震等要求,高度应大于当地历史最大积雪厚度+300mm ,且不 低于 500mm ,承重能力应大于设备运行重量的 1.5 倍,支架 、吊架和托架 等承重能力应大于设备运行 重量 的 4 倍 。 5.5 热源设备选型 5.5.1 空气源热泵 应根据实际 运行工况、 场 地条件、 用户 控制要 求 及使用习 惯 进行选型 ,所选设备 应 符合安装场地的 摆放空间、承载能力和空气质量等条件。 5.5.2 空气源热泵实际运行工况包含空气源热泵进风温度、 进风相对湿度、 出水温度、 热媒传输损耗、 化霜曲线 、热泵运行温

    20、度范围和当地空气密度等, 不同工况修正应符合以下规定 : a) 空气源热泵机组选型的环境温度 宜考虑设备所处地理位置、 通风条件 和冷岛效应等造成机房周 围环境的温降; b) 空气源热泵出水温度宜考虑 热媒传输损耗造成水 的温降,温降按 公式(2 )计算; NB/T 10779 2021 5 c) 热媒传输损耗应根据管网保 温及敷设环境情况单独计算, 估算时 应根据系统大小及保温情况取 总热负荷的1%3% ; d) 按热泵生产厂家提供的除霜曲线或衰减系数修正机 组有效制热量, 无资料时应按不大于90% 进 行修正,选型环境温度-15以下区域 可忽略除霜影响 ; e) 热泵在极限环境温度时最高出

    21、水温度 应满足设计要求; f) 高原空气稀薄地区, 应 考虑空气密度降低对设备 运行的影响, 选择可稳定运行 的设备, 并应按 高原工况下实际制热能力进行选型。 . (2) 式中: t c 系统传输平均温降,单位为摄氏度() ; Q c 热媒分配系统传输时损耗, 单位为千焦(kJ ); c pw 当前工况下水的比热, 单位为千焦每千克摄氏度(kJ/( kg ) ); m 热媒分配系统中热水质量, 单位为千克(kg )。 5.6 空气源热泵布置 5.6.1 多台空气源热泵集中摆放时, 摆放间距应满足维护要求, 进风通道 内有明显负压时应增设 防进、 排风短路措施 。最小进风通道截面积 应不小于

    22、公式(3 )计 算结果 。 . (3) 式中 A 进风通道与风速垂直方向上最小 进风通道截面积,单位为平方米 (m 2 ); L e 单台设备额定进风量,单位为 立方米每小时(m /h ) ; v mp 空气源热泵进风通道上最大风速,单位为 米每秒(m/s ), 宜取1.5m/s3m/s 。 5.6.2 进风通道无法满足进风条件时, 应设置补风或增加其它形式热源 。 5.6.3 设备摆放场地应设可通风的安全防护措施, 有效通风面积应不小于 5.6.1 中规定的最小面积要求 的 1.5 倍。 5.7 冷凝化霜水系统 5.7.1 冷凝化霜水应根据安装场地情况选择 直接无害排放或收集后排放。 5.7

    23、.2 环境温度低 于 2 场所,冷凝化霜 水管道应在 收集、传送 和排放环节 设 置防冻措 施,排放点 不 应 对热泵运行和周围环境造成影响。 5.7.3 与其它排水设施连接时,应有足够 的空气隔断层,连接的排水设 施应有防冻设施。 5.7.4 直接排放冷凝化霜水管道支管 的坡度应不小于 3% , 干管的坡度应不小于 1% , 整个系统应无积 水位置。 5.7.5 冷凝化霜水管道水平超过 5m 应设通 气孔, 通气孔内径 应不小于连接 管道 1/4 且大于 15mm,通 气孔高出当地 历史最大积雪厚度 200mm 以上,且应设置防尘、防雨雪倒灌措施。 5.7.6 冷凝化霜水的水平干管两端应设置

    24、 维护口。 5.7.7 冷凝化霜水 管道及连接 配件 的 内径 应满足所选 空气源热泵 在实际 安装 环境运行 时 产生冷凝化 霜 水 量的排放要求。 NB/T 10779 2021 6 5.8 热媒分配系统附属设备 5.8.1 闭式系统利用水箱蓄能时,水箱 的有效容量应按其作用单独计算后取最大值: a) 水箱以减少空气源热泵启动次数 为目的时,其最小有效容量按公式(4 )计算; b) 水箱以缓解化霜时系统循环 水温降为目的时, 其最小有效容量按 公式(5 )计算。 L min =k 1 V e -L c . (4) 式中: L min 水箱最小有效容量,单位为 立方米(m ); k 1 最短

    25、开关机时间,单位为 小时(h ),推荐 取0.15h ; V e 空气源热泵额定循环流量 ,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m /h ) ; L c 系统循环管道及室内换热设备内总水量,单位为 立方米(m )。 . (5) 式中: Q el 空气源热泵额定制冷能力 ,单位为千瓦(kW ); n w 参与化霜的空气源热泵数量, 环温低于-5 时,取满足-5 热负荷的设备数量 ; k 2 每吨水上升或下降1 所需热负荷, 单位为千瓦每摄氏度 吨kW/( t),取 1.163kW/( t) ; t m 化霜时循环水温降,单位为摄氏度(),根据散热设备特点取值 ; 循环水初始温度下水的密度,单位为千克每立方米(k

    26、g/m ) 5.8.2 水箱作为热 水二次分配 收集装置时 ,宜采用卧 式 、闭式水 箱,空气源 热泵的高温 水出口应临近 二次循环泵 的热水吸入口, 空气源热泵的 循环泵吸入口与水箱的接口应临近用户侧低温回水 。 采用开式 水箱时, 水管进出口均应在水箱工作 液面以下,且不小于 1.5 倍水管直 径距离 。 5.8.3 当各区域管 路阻力相差 较大或需要 对 供暖区域 分别管理时 ,可按区域 分别设置 独立 换热器进行 独立循环 。换热器两侧热源侧进水与用户侧出水温差 应不大于 3 ,否 则 应设温度补偿措施。 5.8.4 系统定压补水系统的补水量、补水点、补水泵、补水调节水箱、 定压和膨胀

    27、设计等应符合 GB 50736-2012 中 8.5.158.5.19 的规定。 5.9 系统防冻 5.9.1 供暖期空气源热泵集中供暖系 统所在地的环境温度低于 2 ,应设置相应的防冻措施。 5.9.2 供暖系统应设置备用动力或应急 热源, 工艺性供暖要求场所, 备用动力及应急热源应 足额配置 。 备用动力或热源应 与系统联动,故障时实时切换。 5.9.3 长时间不供暖场所,管网应设 排水和充氮装置。 5.9.4 使用防冻液时,防冻液不应对管道及设备 造成腐蚀,并应设置清洗阀门和管道。 5.9.5 使用膨胀水 箱定 压时, 膨胀水箱应 保温 。膨胀 水箱周围 环 境温度低于 2 ,应采取 加

    28、装伴热带 或 热水盘管等防冻措施。 5.9.6 软化水系统和补水定压系统应设置于环境温度不低于 5 处 , 否则 应增设相应的防冻措施。 6 节能与监控 6.1 空气源热泵节能控制系统应遵循以下 运行原则: NB/T 10779 2021 7 a) 各区域室温不一致时, 优先保证温度最低区域 的温度达到设计温度 , 同时 降低室温超过设定温 度区域的循环流量,直至室温接近 设定温度; b) 各区域室温接近且高于设计 温度 时,应降低系统供水温度,直至室温接近设计 温度。 6.2 监控系统应具有监测补水量、系统压力或供回水量等的漏水监控功能,并在发生漏水时报警 。 6.3 异常断电时,监控系统应

    29、自动启动备用动力和备用热源,并远程报警。 6.4 民用建筑集中供暖系统热计量与室温 调控应符合 GB 50736-2012 中 5.10 的规定, 工业建筑 集中供 暖系 统供暖热计量及供暖调节应符合 GB 50019-2015 中 5.9 的规定。 6.5 民用建筑集中供暖系统检测与监控 应符合 GB 50736-2012 中 9.19.4 的规 定, 工业建筑 集中供暖系 统监测与控制应符合 GB 50019-2015 中 11.111.3 和 11.7 的规 定。 7 绝热与防腐 空气源热泵集中供暖系统的绝热与防腐应符合 GB 50736-2012 中 第 11 章 的规定。 8 消声与

    30、隔震 8.1 空气源热泵热源站运行时的边界噪声排放限值 应符合 GB 22337-2008 中 4.1 的规定 , 室内设备运 行 时的噪声排放限值应符合 GB 22337-2008 中 4.2 的规定。 8.2 热源站进行 隔震和消声 处理时,应 采用消声 和 吸声墙体材 料,且隔音 和消声设施 不应影响热 源站 正常通风 ,设施有效进风面积应不小于 5.6.1 中 规定最小进风通道截面积的 1.2 倍。 8.3 民用建筑集中供暖系统的消声与隔声应符合 GB 50736-2012 中 10.2 的规 定, 工业建筑集中 供暖系 统 的消声与隔声应符合 GB 50019-2015 中 12.2 的 规定。 8.4 民用建筑集中供暖系统的隔振应符合 GB 50736-2012 中 10.3 的规定, 工业建筑集中 供暖系统的隔 振 应符合 GB 50019-2015 中 12.3 的规 定。 _


    注意事项

    本文(NB T 10779—2021 空气源热泵集中供暖工程设计规范.pdf)为本站会员(王申宇)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