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NB T 10772—2021 村镇建筑清洁供暖技术规范.pdf

    • 资源ID:1529103       资源大小:1,002.76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NB T 10772—2021 村镇建筑清洁供暖技术规范.pdf

    1、 ICS 91.040 CCS P 46 NB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行业标准 NB/T 107722021 村镇建筑 清洁供暖 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lean heating system of rural buildings (发布稿) 2021- 11 - 16 发布 2022 - 02 - 16 实施 国 家 能 源 局 发布 NB/T 10772 2021 II 目 次 前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 用 文件 . 1 3 术语和定 义 . 2 4 室内外设 计参数 . 2 5 建筑节能 措施 . 2 6 负荷计算 . 3

    2、7 热源 . 3 8 供热末端 和管网 . 7 9 调试和验 收 . 8 10 监测与评 价 . 9 附录 A (资料性) 低能 耗农房无热桥节 点设计 . 10 参考文献 . 15 NB/T 10772 2021 I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 2020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 部分: 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 的规定起 草。 本文件由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和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提出。 本文件由能源行业农村能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NEA/TC8 )归口。 本文件由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太阳能 热利用专业委员会负责组织起草。 本文件起草单位: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3、江苏贝德莱特太阳能科技有限 公司、 山 东中科蓝 天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华业阳光新能源有限公 司、 江苏省华扬太阳能有限公司、 江苏启能新能源材料 有 限公司 、 浙江神 太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 西藏自治区能源研究示范中心、 山西桑尼洛英能源科技有限公 司、建科环能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 张昕宇、 张同伟、 王伟、 钟洪伟、 黄永伟、 邵冬冬、 李欢、 赵斌、 程远达、 贾 铁鹰、王聪辉、边萌萌、张磊、邓昱。 NB/T 10772 2021 1 村镇建 筑清洁 供暖技 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村镇建筑清洁供暖技术的室内外设 计参数、 建筑节能措施、 负荷计算、 热源、 供热末

    4、 端 和管网、调试和验收、监测与评价 等。 本文件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 村镇建筑 ,以及改造或增设清洁供暖 系统的既有村镇建筑。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 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 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 文件; 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 新版本 ( 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本 文件。 GB 25034 燃气采暖热水炉 GB 34169 商品煤质量 民用散煤 GB 34170 商品煤质量 民用型煤 GB 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28 城镇燃气设计规范 GB 50041 锅炉房设计规范 GB 5018

    5、9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 50242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366 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 50495 太阳能供热采暖工程技术标准 GB 50736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T 50824 农村居住建 筑节能设计标准 CJJ 34 城镇 供热管网设计规范 JB/T 10393 电加热锅炉技术条件 JB/T 13573 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 泵热风机 JG/T 236 电 采暖散热器 JG/T 299 供 冷供热用蓄能设备技术条 件 JGJ 176 公 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范 JGJ/T 267 被动式太阳能建筑技术规范 NB/T 101

    6、50 北方农村户 用太阳能采暖系统技术条件 NB/T 10152 太阳能供热 系统节能量和环境效 益计算方法 NB/T 10240 生物质成型 燃料锅炉房设计规范 NB/T 34006 清洁采暖炉 具技术条件 NB/T 34035 小型生物质 锅炉技术条件 NB/T 34066 户用及类似 用途空气源热泵采暖机组 NB/T 10772 2021 2 3 术语和定义 GB 50736 界 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 本文件。 3.1 清洁供暖 clean heating 利用空气、 土壤和水所存储热能, 以及 太阳能、 天然气、 电、 生物质、 洁净煤 、 工业余热等清洁化 能源 , 通过高效

    7、用能系统实现低排放、 低能耗的取暖方式, 包含以降低污染物排放和能源消耗为目标的 取暖全过程, 包括清洁热源、高效输 配管网(热网) 和节能建筑(热用户)等。 3.2 平衡点温度 balance point temperature 建筑的供暖热负荷与热泵机组制热量相等时所对应的室外温度。 4 室内外设计参数 4.1 室内设计参数 4.1.1 主要房间宜采用 14 20 ,次要房间 根据需要可适当降低温度。 4.1.2 供暖室内其他设计参数还应符合 GB 50376 的规 定 。 4.2 室外设计温度 室外设计温度应在GB 50736 的基础上 ,按表1 进行 修正 。 表1 不同气 候区室外设

    8、计 温度修正值 气候区 严寒地区 寒冷地区 夏热冬冷地区 室外温度修正值() -5 -3 -2 注:本表所列修正值与GB 50736 规定的采暖室外设计温度相加,即为最终室外 计算 温度 5 建筑节能措施 5.1 一般规定 建筑方案设计应以气候特征为引导 , 在设计前应充分了解当地的气象条件、 自然资源 和生活居住习 惯, 借鉴 当地传 统建筑被动式太阳能采暖 措施, 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 进行建筑平面总 体布局、 朝向、 体 形系数、开窗 形式、采光遮阳、 建 筑热惰性 和室内空间布局的适应性设计。 5.2 建筑节能设计 5.2.1 村镇居住建筑节能设计应符合 GB/T 50824 的规定 。

    9、 5.2.2 低能耗农房应进行无热桥设计,并应符合以下规定: a) 不宜破坏或穿透外围护结构; b) 管线穿透外围护结构时,应在穿透处增大孔 洞,并预留足够的间隙填充保温 ; c) 建筑部件连接处的保温材料 应连续无间隙; d) 外墙、屋面、地面以及外窗的无热桥设计方法参见附录 A 。 NB/T 10772 2021 3 5.2.3 村镇公共建筑节能设计宜符合 GB 50189 的规定 。 5.3 建筑节能改造 5.3.1 村镇居住建 筑应根据建 筑的实际情 况制定 改造 方案,优先 实施围护结 构节 能改造 ,不具备条件 时,宜优先改造门窗 。 5.3.2 村镇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宜符合 JGJ

    10、 176 的规定。 6 负荷计算 6.1 分散式供暖系统应对每个供暖房间进行负荷计算 。 6.2 对于分时、分区和间歇供暖的建筑 ,应对采暖负荷进行修正 6.3 集中供暖系统的负荷计算按 GB 50736 的规定进 行。 7 热源 7.1 总则 7.1.1 应根据不同 地区的 气候 特征、资源 条件、经济 发展水平及 不同的 村镇 建筑供暖模 式 ,因地制 宜 选择适当的清洁供暖方式。 7.1.2 具备多种清 洁能源 应用 条件的地区 ,宜采用多 能互补系统 ,并应进行 经济 性分析 ,结合当地 产 业规划,选择适宜的清洁 能源供暖。 7.1.3 采用太阳能供 暖为主的 多能互补系 统宜做到全

    11、 年综合利用 ,采暖期为 建筑物供热 采暖,非 采暖 期提供生活热水或其他用热。 7.2 热泵供暖 7.2.1 空气源热泵 7.2.1.1 集中供热管网和燃气管网无法 覆盖的地区,可采用空气源热泵供暖 系统。 7.2.1.2 住宅建筑宜采用户式空气源热泵系统 ,并应符合以下规定: a) 采用空气源热泵热水采暖机 组供暖 时,设备应符合表 2 及 NB/T 34066 的要求。 表2 不同气 候区 空气源热泵采暖机组性能参数 气候区 严寒地区 寒冷地区 夏热冬冷地区 名义工况 空气干/ 湿球温度() -20/-21 -12/-13.5 7/6 出水 温度() 41 41 41 COP 1.6 2

    12、.1 3.0 低温工况 空气干 球温度() -30 -20 -10 出水温度() 38 41 45 COP 1.4 1.6 2.2 b) 采用空气源热泵热风机供暖时, 设备应符合表 3 及 JB/T 13573 的要求 。 表3 空气源 热泵热 风机性能参数 名义工况 空气干球温度() -12 NB/T 10772 2021 4 热风温度() 20 COP 2.2 低温工况 空气干球温度() -20 热风温度() 20 COP 1.8 极端低温工况 空气干球温度() -25 热风温度() 16 COP / 7.2.1.3 采用集中式空气源热泵供暖 系统时应采取防冻措施,并应符合以下规定 : a

    13、) 多台室外机并联时, 进、 排 风 应通畅, 排出空气与吸 入空气之间 应无气流短路, 必要时可设置 排风导流罩; b) 噪声和排热应符合周围环境的要求; c) 机组化霜水应集中排放; d) 室外设计温度低于当地平衡点温度时, 应设置辅助热源, 辅助热源 承担热负荷的比例应按平衡 点温度确定,平衡点温度计算方法 可参考 T/CECS 564-2018 中附录 A 的内容。 7.2.2 土壤源热泵 7.2.2.1 浅层地热资源良好,冬季取热与夏季 放热基本平衡的地区,可 采用土壤源热泵系统供暖。 7.2.2.2 采用土壤源热泵系统供暖时, 应符合以下规定: a) 应对工程场区内岩土地质条件进行

    14、勘察, 勘察区域应不小于埋管场地范围, 勘察深度应 大于设 计埋管深度; b) 采用土壤源热泵系统供暖的 建筑 ,宜进行岩土热响应试验并出具试验报告 ; c) 宜采用竖直地埋管换热器; d) 地埋管换热器敷设位置应远离水井、水渠及室外排水设施 ; e) 地埋管换热器应设计反冲洗装置,冲洗流量宜为额定流量的 2 倍 ; f) 未添加防冻剂的地埋管热换器侧的回水温度应不低于 4 。 7.2.3 地埋管管材应符合以下规定: a) 地埋管应采用化学稳定性好、 耐腐蚀 、 导热系数大、 流动阻力小的塑料 管材及管件, 宜 采用聚 乙烯管或聚丁烯管,不宜采用氯乙烯管,且 管件与管材应为相同材料 ; b)

    15、地埋管管材的公称压力及使用温度应满足设计要求,且管材的公 称压力应不小于 1.0MPa ,当 地埋管埋深大于 120m 时应 不 小于 1.6MPa 。 7.2.4 水源热泵 7.2.4.1 水资源丰富,水量充足且水 质较好的地区,可采用水源热泵系统 供暖。 7.2.4.2 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应符合以下规定: a) 应符合当地地表水开发利用保护规划的要求 ,并对水文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估 ; b) 地表水体的周平均最大温降 不应 大于 2 ; c) 开式地表水换热系统的取水 口, 应远离回水口上游位置, 开式地表水换热系统取水口 流速宜不 大于 1m/s ; d) 闭式地表水换热系统环路集管布置应

    16、与水体形状相适应,供回水管应 分开布置; e) 闭式地表水换热系统换热器出水温度与水体温度的 温差宜取 3 5 。 7.2.4.3 地下水水源热泵系统应符合 以下规定: NB/T 10772 2021 5 a) 地下水换热系统应采用闭式循环,宜 采用变流量调节; b) 地下水直接进入主机时,应在水系统管路上预留机组清洗用旁通阀; c) 地下水通过板式换热器间接换热时, 在板式换热器与主机循环回路上应设置开式膨胀水箱或闭 式稳压补水装置。 7.3 太阳能供暖 7.3.1 村镇建筑围护结构保温性能良好, 且南立面集 热面积较大的房间可 采用被动式太阳能供暖 方式, 并 应符合 JGJ/T 267

    17、的规 定。 7.3.2 农村住宅采用户用太阳能供暖系统 时,应符合 NB/T 10150 的规定。 7.3.3 集中式太阳能供暖系统应符合 以下规定: a) 太阳能供暖系统类型宜根据所在地区气候、太阳能资源条件、建筑物类型、建筑物使用功能、 用户要求、投资规模和安装条 件 等因素综合确定; b) 具备条件时,太阳能集热器 应安装在地面 ; c) 安装在新建建筑的屋面、 阳台 或立面的太阳能集热器、 支架及连接管线应与建筑功能和建筑造 型一并设计; d) 在既有建筑上增设或改造太阳能 供暖系统, 应经过建筑结构安全复核 , 满足建筑 结构及其他安 全性要求; e) 不同类型的太阳能集热器, 瞬时

    18、效率截距和总 热损系数应符合表 4 的 规定; 表4 不同类 型太阳能集热器性 能参数 工质类型 集热器类型 瞬时效率截距 总热损系数W/(m 2 ) 液体工质 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 0.72 6.0 真空管型太阳能集热器 (无反射器) 0.62 3.0 真空管型太阳能集热器 (有反射器) 0.52 2.5 气体工质 太阳能空气集热器 (平板型) 0.60 9.0 太阳能空气集热器 (真空管型) 0.45 3.0 注:太阳能空气集热器热性能参数为空气流量0.025kg/(s m 2 ) 下的测试结果 f) 太阳能供暖系统的太阳能集热器面积、 集热系统 流量和蓄热系 统设计 应符合 GB 5049

    19、5 的规定。 7.3.4 太阳能集热 系统和辅 助 能源各自承 担的负荷量 宜通过逐时 动态模拟计 算,按经济 最优化确定 , 当建筑物供暖需求较高时,也可按 100% 的采暖负 荷设置辅助能源。 7.4 燃气供暖 7.4.1 燃气管网覆盖全面,且供应有保障的乡镇及农村新型社区 可采用燃气供暖 。 7.4.2 分散式系统采用的燃气供暖热水炉除应符合 GB 25034 的规 定外,还应符合以下规定: a) 应选用强制给排气式,并应设置在通风良好 的厨房或非居住房间内; b) 安装热水炉的房间净高宜不 小于 2.2m ,燃气输配系统应符合 GB 50028 的 规定 ; c) 热水炉与相邻灶具的水

    20、平净距应不小 于 0.3m ,与其它部位的防水间距应符合表 5 的规定 ; 表5 热水炉 与其它部位的防水间距 NB/T 10772 2021 6 燃具种类 间隔距离(mm ) 上方 侧方 后方 前方 半密闭式 12kW 以下的壁挂炉 45 45 45 12kW 70kW 的壁挂炉 150 150 150 密闭式壁挂炉 45 45 45 45 无烟罩自然排气式 600(300) 150(45) 150(45) 150 有烟罩自然排气式 150(100) 150(45) 150(45) 150 强制排气式 150(45) 150(45) 150(45) 150(45) 注: “”为不适用,括弧内

    21、数值为有金属防热板时的燃具与建筑物距离 d) 热水炉上部不应有明敷的电线 和 电器设备。 7.4.3 采用集中式燃气锅炉房的系统应符合以下规定: a) 集中燃气供暖系统应符合 GB 50016 和 GB 50028 的规定, 燃气 锅炉房应符合 GB 50041 的规定; b) 锅炉房宜为独立建筑物, 当锅炉房和其他建筑物相连或设置在其它建筑物内部时, 应 设置在首 层或地下室一层靠建筑物外墙 部位 ; c) 住宅建筑物内,不宜设置锅炉房 ; d) 对于独立锅炉房,当炉前走道总长度小于 12m ,且总建筑面积小于 200m 2 时,其 出入口可设 置 1 个,否 则其出入口应不 小于 2 个。

    22、 7.5 电供暖 7.5.1 采暖负荷较小,分时分区供暖的村镇建筑可 采用电供暖系统。 7.5.2 分户式电供暖系统,应符合以下规定: a) 有峰谷电价且输入功率满足电网要求时,应选 用蓄热式电采暖散热器 ,并应符合 JG/T 299 的 规定; b) 蓄热设备的热存储量应符合建筑能耗需求,放热功率应 满足建筑负荷曲线要求 ; c) 蓄热设备在蓄热时段,应兼顾供暖需求 ; d) 其他类型的电供暖设备,应符合 JG/T 236 的规定 。 7.5.3 区域供热采用的集中式电锅炉 应符合 JB/T 10393 及以下规定 : a) 有峰谷电价且输入功率满足电网要求时,应选 用蓄热式电锅炉; b)

    23、系统效率应不低于 90% ,当选用相变蓄热设备时,寿命期内的效率应无显著下降 ; c) 电气线路周围应采取不燃隔热材料进行防火隔离等防火保护措施 ; d) 布置在同一热力站的电加热锅炉宜采用同一技术形式、同一储热方式 ; e) 锅炉房宜设置在供暖区域中心,设置布置应满足日常维护操作要求 。 7.6 生物质能供暖 7.6.1 生物质资源丰富,生物质燃料储运便利的地区 可采用生物质供暖。 7.6.2 居民社区和村镇学校等小型区域宜采用生物质能分 散式供暖。 7.6.3 分散式供暖系统宜采用生物质 清洁采暖炉具或小型生物质锅炉,并符合 NB/T 34006 或 NB/T 34035 的规定 。 7.

    24、6.4 规模较大的村镇建筑供暖宜采用生物质区域供暖,并应符合 以下 规定: a) 根据村镇建筑总体规划进行区域生物质锅炉房设计 , 应合理利用原有建 筑物、 构筑物、 设备 和 管线等,并应与之协调; NB/T 10772 2021 7 b) 根据锅炉房设计容量和全年负荷峰值确定生物质锅炉 的台数, 当其中最大一台锅炉检修时, 其 余锅炉应满足最低热负荷; c) 应根据生物质燃料的物性、 热负荷大小、 布置的特点等因素 选择生物质锅炉, 且 额定工况下锅 炉的热效率应不低于 80% 。 7.7 洁净煤供暖 7.7.1 集中供热管网和燃气管网无法 覆盖,且电力资源紧张的地区,可采用 洁净煤供暖。

    25、 7.7.2 分散式洁净煤供暖应符合以下 规定: a) 采用清洁采暖炉具,并符合 NB/T 34006 的规定; b) 民用洁净煤应符合 GB 34169 和 GB34170 的规定 。 7.7.3 采用洁净煤集中供暖时,应符合 GB 50041 及以下 规定: a) 采用洁净煤集中供暖的锅炉房,应实施脱硫、脱硝和除尘等技 术措施; b) 洁净煤锅炉房应设置烟气分析系统; c) 露天储煤应设置防尘网及喷淋设施; d) 应设置煤车冲洗装置; e) 应定期清洗厂区道路。 7.8 工业余热供暖 7.8.1 供暖区域内,存在生产连续稳 定且排放余热的工业企业时,可采用工 业余热供暖。 7.8.2 采用

    26、工业余热供暖时,应优先采用技术成熟、可 靠的设备。 8 供热末端和管网 8.1 地面辐射供暖 8.1.1 地面辐射供 暖加热管的 材质和壁厚 应根据工程 的设计使用 年限、管材 的性能以及 系统的运行 水 温 和工作压力等条件确定。 8.1.2 采用地面辐射供暖时,房间地 表面平均温度参见表 6 。 表 6 地面辐 射供暖地表面平均温度 序号 环境条件 适宜温度 最高限值 1 人员长期停留区域 (2527 ) 29 2 人员短期停留区域 (2830 ) 32 3 无人员停留区域 (3540 ) 42 8.1.3 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地面构造,应符合 以下规定: a) 直接与室外空气接触的楼板、与

    27、不供暖房间相邻的 地板为供暖地面时,应设置绝热层 ; b) 与土壤直接接触的室内底层,应设置绝热层 ; c) 室内底层绝热层与土壤之间应设置防潮层 ,潮湿房间,填充层上或面层下应设置隔离层 ; d) 地面辐射供暖面层材料热阻 宜不 大于 0.05m 2 K/W ; e) 绝热层、隔离层、防潮层和地面面层的设置应符合 JGJ 142 的相 关规定。 8.1.4 供暖地面可 采用混凝土 填充式、预 制沟槽保温 板式、水泥 砂浆预制填 充板式和预 制轻薄供暖 板 地面。 NB/T 10772 2021 8 8.2 散热器供暖 8.2.1 散热器的工作压力应根据供暖系统的压力要求确定。 8.2.2 散

    28、热器面积的确定应符合 GB 50736 中的相关规定。 8.2.3 当供暖系统采用非保温管道明设时,应计算管道的散热量 并对散热器面 积进行修正。 8.3 风机盘管供暖 8.3.1 以下供暖房间宜采用风机盘管供暖: a) 同时有供暖和空调需求; b) 室内温度有独立调节要求; c) 间歇供暖。 8.3.2 风机盘管规格应根据房间热负荷、 设计供回水温度等确定, 性能参数应符合 GB/T 19232 的相关 规定 。 8.3.3 采用风机盘管供暖时,宜对室内气流组织进行优化。 8.4 供热管网 8.4.1 除空气源热泵热风机系统外, 承担民用建筑供暖负荷的村镇供热管网 应采用热水作为供热介质。

    29、8.4.2 热水供热管网宜采用闭式双管制, 且应符合 CJJ 34 的规定。 8.4.3 供热管网供回水温度宜按以下规定设计 。 a) 采用散热器作为末端的供暖系统, 热媒供回水温度宜 为 75 /50, 且供水 温度宜不大于 85 , 供回水温差宜不小于 20 。 b) 采用地板辐射作为末端的系统, 热媒供水温度宜为 35 40 , 且应不大于 45 ; 供 回水温差 宜不大于 10 ,且宜不小于 5 。 8.4.4 当室内末端系统有不同的系统型式, 需要不同的介质温度, 阻力差别较大或使用时间不一致时, 应按不同参数分别设置室外管网。 当采用同一管网时, 应按较高参数设计管网,在 建筑物入

    30、口分系统设 置调节控制装置,必要时可设混水 泵或二次泵。 9 调试和验收 9.1 调试 9.1.1 设备单机、部件调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水泵安装方向应正确; b) 带方向的阀门安装方向应正 确; c) 温度、水位、流量和压力等仪表显示应正常; d) 电气控制系统应符合设计要求,动作应准确; e) 剩余电流保护装置动作应准确可靠; f) 防冻和防过热保护装置应工作正常 ; g) 各阀门开启应灵活,关闭应严密 ; h) 各单机设备启停应正常。 9.1.2 系统联合调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应调整系统各个分支回路的调节阀门,使各回路流量平衡,达到设计流量; b) 联合调试应分别验证各个工况下

    31、的运 行参数,并达到设计值; c) 联合调试完成后,应使系统试运 行至少 3d,确 认无问 题后方可投入使用。 NB/T 10772 2021 9 9.2 验收 9.2.1 室内采暖系统安装完毕, 管道保温 之前进行水压试验, 试验压力应符合 GB 50242 及设计要求。 9.2.2 竣工验收应 以国家现行 有关标准、 批准的规划 、设计文件 、施工承包 合同 和工程 施工许可文 件 等为依据,竣工验收应 包含但不限于 下列 资料: a) 现场施工验收、检验、试运行和调试记录 ; b) 主要设备操作和维护保养手册 ; c) 试运行报告。 10 监测与评价 10.1 监测 10.1.1 村镇建

    32、筑清洁取暖系统宜设置能耗监测系统。 10.1.2 监测系统由计量监测设备、数据采集装置和数据中心软件组 成。 10.1.3 传感器应按下列基本原则选择: a) 易燃易爆环境应采用防燃防爆型传感器; b) 选型应操作方便、运行可靠、经 济、合理,同一工程中应尽量减少仪表的品种和规格。 10.1.4 根据不同热源类型,计量监测的数据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 室外空气温度; b) 不同朝向和不同功能的典型房间的室内环境温度; c) 传热工质循环流量; d) 用户侧供回水温度; e) 用户侧供回水压力; f) 用户侧热风温度(适用时); g) 设备耗电量; h) 太阳能集热系统供热量(适 用时

    33、); i) 太阳辐照量(适用时); j) 烟气中的烟尘、硫化物和氮化物 等物质的含量(适用时)。 10.2 评价 10.2.1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和供暖系统 能效指标 应进行评价。 10.2.2 清洁供暖系统竣工验收后,应 根据验收所提供的系统 热工性能检验记录进行实际运行评估。 10.2.3 清洁供暖系统宜进行系统实际运行能耗的定期检测和长期监测。 10.2.4 太阳能供暖系统的节能量和 环境 效益计算方法按 NB/T 10152 的规定 进行 ,其它能源类型可参 照 执行。 NB/T 10772 2021 10 附 录 A (资料性) 低能耗农房无热桥节点设计 A.1 外墙无热桥设计应符合下

    34、列规定: a) 外墙保温宜采用单层保温, 锁扣方式连 接,采用双层保温时,应采用错缝粘接方式; b) 墙角处宜采用成型保温构件; c) 保温层应采用断热桥锚栓固定; d) 不宜在外墙上固定导轨、 龙骨、 支架等可 能导致热桥的部件, 否则应在外墙上预埋断热桥的锚 固件,宜采用减少接触面积、 增加隔 热间层及使用非金属材料等措施降低传热损失; e) 管道穿透外墙的部位应预留套管并预留足够的保温 间隙, 施工图中应给出节点设计大样及详细 做法说明; f) 户内开关和插座接线盒等不应置于外墙上; g) 外墙保温做法参见图 A.1 。 2 5 4 1 3 6 7 说明: 1 墙体; 2 砂浆层; 3

    35、保温层; 4 网格布; 5 饰面层; 6 断热桥锚栓; 7 气密层。 图A.1 外墙 保温做法示意图 NB/T 10772 2021 11 A.2 屋面无热桥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屋面保温层应与外墙的保温层连续,不应出现结构性热桥 。 b) 屋面保温层靠近室外一侧应设 置防水 层,防水层应延续到女儿墙顶部盖板内 。屋面结构层上, 保温层下应设置隔汽层;屋面隔汽层设计及 排气构造设计应符合 GB 50345 的规定 。 c) 屋面保温做法参见图 A.2 。 1 2 6 3 4 5 说明: 1 饰面层; 2 防水层; 3 保温层; 4 隔汽层; 5 屋面; 6 气密层。 图A.2 屋面 保温

    36、做法示意图 d) 对女儿墙等突出屋面的结构体, 其 保温层应与屋面和墙面保温层连续, 不应出现结构性热桥。 女儿墙和土建风道出风口等, 宜设置金属盖板, 金属盖板与结构连接部位, 应采取 避免热桥的 措施。女儿墙保温做法参见 图 A.3 。 5 4 6 7 1 2 3 NB/T 10772 2021 12 说明: 1 保温层; 2 墙体; 3 防火隔离带; 4 气密层; 5 防水层; 6 金属盖板; 7 塑料胀管。 图A.3 女儿 墙保温做法示意图 e) 管道穿屋面部位预留洞口应大于管道外径, 并满足保温厚度要求 。 伸出屋面外的管道应设置套 管进行保护,套管与管道间应设置保温层。排气管出屋面

    37、做法 参见 图 A.4 。 1 2 3 4 5 7 6 说明: 1 风帽; 2 金属盖板; 3 防水层; 4 保温隔热材料填充; 5 预制保温套管; 6 排气管; 7 气密层。 图A.4 排气 管出屋面示意图 A.3 地下室和地面无热桥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NB/T 10772 2021 13 a) 严寒和寒冷地区地下室外墙外侧保温层应与地上部分保温层连续 。 地下室外墙外侧保温层应延 伸到地下冻土层以下, 或 完全包裹住地下结构部分 。 地下室外墙外 侧保温层内部和外部宜分别 设置一道防水层,防水层应延伸至室外地面以上 。 b) 严寒和寒冷地区地下室外墙内侧保温应从顶板向下设置, 长度与地下

    38、室外墙外侧保温向下延伸 长度一致,或完全覆盖地下室外墙内侧 。 c) 无地下室时,地面保温与外墙保温应连续、无热桥 。 d) 地下室和地面保温做法参见 图 A.5 。 13 6 2 3 4 5 1 15 14 12 11 10 7 9 8 说明: 1 室内; 2 地面饰面; 3 砂浆层; 4 气密层; 5 楼板; 6 室外; 7 第1 道防 水层; 8 保温层; 9 第2 道防 水层 ; 10 墙体; 11 保温层; 12 饰面层; 13 地下室; 14 顶板; 15 岩棉保温。 图A.5 地下 室和地面保温做法示意图 A.4 外窗无热桥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NB/T 10772 2021 1

    39、4 a) 外窗分隔应符合 GB 50096 和 GB 50189 的规定; b) 外窗节点设计时, 宜利用建筑门窗玻璃幕 墙热工计算软件, 模拟 分析不同安装条件下外窗的传 热系数和各表面温度,进行辅助设 计和验证; c) 外窗宜采用窗框内表面与结构 外表面齐平的外挂安装方式, 外窗与结构墙之间的缝隙应密封严 密; d) 外窗台应设置窗台板, 窗台板应设置滴水线 , 窗台宜采用耐久性好的金属制作, 窗台板与窗 框 之间应有结构性链接,并密封; e) 外窗安装参见图 A.6 。 2 1 3 4 5 6 2 说明: 1 护角; 2 隔汽膜; 3 加固网; 4 膨胀密封条; 5 窗台板; 6 塑料垫

    40、块。 图A.6 外窗 安装示意图 NB/T 10772 2021 15 参 考 文 献 1 GB/T 6424-2007 平板型太 阳能 集热器 2 GB 13271-2014 锅炉大气 污染物 排放标准 3 GB/T 17581-2007 真空管 型太阳能集热器 4 GB/T 26976-2011 太阳能 空气集热器技术条件 5 GB 50015-2019 建筑给水 排水设计标准 6 GB 50019-2015 工业建筑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7 GB 50096-2011 住宅设计 规范 8 GB 50345-2012 屋面工程 技术规范 9 T/CECS 564-2018 空气源 热泵供暖工程技术规程 10 住房和城乡 建设部工程 质量安全监 管司, 中国建 筑标准设计 研究院. 全国 民用建筑 工 程设 计技术 措施(2009) 暖通空调动力M. 北京: 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11 陆耀庆等. 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第二版)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_


    注意事项

    本文(NB T 10772—2021 村镇建筑清洁供暖技术规范.pdf)为本站会员(孙刚)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