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33.040.20 M 33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通 信 行 业 标 准 YD YD/T XXXXXXXX 基于流量工程网络抽象与控制(ACTN)的 软件定义光传送网(SDOTN)网络服务接口 技术要求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Software Defined 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 (SDOTN) network service interfaces based on Abstraction and Control of Traffic Engineering Networks (ACTN) (报批稿) 20-发布
2、20-实施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工 业 和 信 息 化 部 发布 YD/T XXXXXXXX I 目 次 前言 .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缩略语 .1 4 ACTN 网络服务的接口及模型概要 .2 4.1 ACTN 体系架构 .2 4.2 CMI 接口的功能要求 .3 4.3 CMI 接口模型 .5 5 VN 拓扑请求与服务发放流程 .7 5.1 VN 拓扑请求 .7 5.2 VN 操作原语与对象描述 .7 5.3 VN 在层服务中的应用 .10 6 VN 及层服务数据模型 .13 6.1 YANG 模型的分类方式 .13 6.2 YANG 模型和接口要 求
3、概述 .14 6.3 VN 数据模型 .14 6.4 L1CSM 数据模型 .17 6.5 L2SM 数据模型 .19 6.6 服务映射数据模型 .20 附 录 A(资料性附录) YANG模型分类方式 .23 附 录 B(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数据模型关 系 图 .24 参考文献 .26 YD/T XXXXXXXXX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 有限公
4、司 、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中兴通 讯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易晶晶、郑好棉、周彦韬、徐云斌、张励、李允博、牛小兵。 YD/T XXXXXXXXX 1 基于流量工程网络抽象与控制( ACTN)的软件定义光传送网 ( SDOTN)网络服务接口技术要求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基于流量工程网络抽象与控制( ACTN)的软件定义光传送网( SDOTN)网络服务 接口技术要求 , 包括用户网络控制器 (CNC)与多域网络协调器 ( MDSC) 间的 接口 ( CMI) 功能要求 、 CMI 接口规范、 VN和 服务模型等。 本标
5、准适用于基于 ACTN的软件定义光传送网控制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YD/T 3401-2018 软件定义光网络( SDON)总体技术要求 YD/T 3600-2019 基于流量工程网络抽象与控制( ACTN)的软件定义光传送网( SDOTN)控制器 技术要求 IETF RFC8040 RESTCONF 协议( RESTCONF Protocol) IETF RFC8199 YANG 模型分类( YANG Module Cl
6、assification) IETF RFC8309 层服务模型解释( Service Models Explained) IETF RFC8454 流量工程网络抽象 与控制 (ACTN)的信息模型 (Information Model for Abstraction and Control of TE Networks (ACTN) 3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ACTN:流量工程网络抽象与控制( Abstract and Control of Traffic Engineering Networks) AP:接入点( Access Point) BGP:边界网关协议( Border
7、 Gateway Protocol) CE:用户边缘点( Customer Edge) CMI: CNC 和 MDSC 之间的接口( CNC-MDSC Interface) CNC:用户网络控制器( Customer Network Controller) ETH:以太网( Ethernet) GMPLS:通用多协议标签交换协议( Generalized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LDP:标签分发协议( Label Distribution Protocol) LxSM:层服务模型( Layer X Service Model) L1CSM:一层连接服务模型
8、( Layer 1 Connectivity Service Model) L2SM:二层服务模型( Layer 2 Service Model) L2VPN:二层虚拟专网( Layer 2 Virtual Private Network) MBC:最小总带宽消耗( Minimize aggregate Bandwidth Consumption) YD/T XXXXXXXXX 2 MBP:最大预留带宽路径( Maximum residual Bandwidth Path) MCC:组路径代价和最小化( Minimize the Cumulative Cost of a set of path
9、s) MCP:最小代价路径( Minimum Cost Path) MDSC:多域业务协调器( Multi-Domain Service Coordinator) MLL:最大负载链路的负载最小路径( Minimize the Load of the most loaded Link) MLP:最小负载路径( Minimum Load Path) MMI: 高等级 MDSC 和低等级 MDSC 之间的接口( MDSC-MDSC Interface) MPI: MDSC 和 PNC 之间的接口( MDSC-PNC Interface) MPLS-TP:多协议标签交换传送子集( Multi-pro
10、tocol Label Switching-Transport Profile) OTN:光传送网络( 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 PE:网络边缘点( Provider Edge) PNC:配置网络控制器( Provisioning Network Controller) P-OTN: 分组增强型 OTN( Packet enhanced 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 SBI:南向接口( Southbound Interface) SDH:同步数字体系( 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 SDN:软件定义网络( So
11、ftware Defined Network) SDOTN:软件定义光传送网络( Software Defined 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 TE:流量工程( Traffic Engineering) VN:虚拟网络( Virtual Network) VPLS:虚拟专用局域网业务( Virtual Private LAN Service) VPWS:虚拟专线业务( Virtual Private Wire Service) 4 ACTN 网络服务的接口及模型概要 4.1 ACTN 体系架构 具备流量工程特征的传送 网络如 OTN 或 P-OTN 网络、 MPLS-
12、TP 网络等,可以采取多种机制(如 分布式的 ASON/GMPLS、集中式的路径计算,以及采用网络管理的手段 ) 实现转发平面和控制平面相 分离 , 配置及预占用资源 。 ACTN 控制器系统以 SDN 对 TE 网络资源的控制为基础 , 为 SDN 传送网络 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控制器架构。 ACTN 控制器系统符合 YD/T 3401-2018 的 第 4.2 节架构规范。 ACTN 控制器系统是由三类控制器组成的层次化控制器系统模型 , 如图 1 所示 。 其中三类控制器分 别为 CNC、 MDSC 和 PNC, 控制器之间的接口分别为 CMI、 MPI; PNC 和物理网络设备间的接口为
13、SBI。 YD/T XXXXXXXXX 3 图 1 ACTN 架构以及控制器功能的基本层次化模型 ACTN 控制器系统采用了多控制器层次间协同工作方式, 具备如下四个核心功能 : 多域协调、虚拟 /抽象 、 服务转换 、 虚拟网络服务协调 。 在 CMI 接口功能中主要涉及服务转换以及虚拟网络服务协调功 能。 服务转换是指 MDSC 将 CNC 的服务请求转换成网络配置后发送到 PNC 上,虚拟网络服务协调功 能可以在进行服务转换的同时包含一系列协同功能,如负载均衡、业务质量保证、带宽和吞吐量等。 4.2 CMI 接口的功能要求 4.2.1 CMI 的功能概述 如图 1 所示, ACTN 控制
14、器网络架构中存在四类接口, 分别是 CMI, MMI, MPI 以 及 SBI。本标 准主 要对 CMI 接口功能进行了定义与规范。 CMI 即网络服务接口, 位于 CNC 和 MDSC 之间。 在图 1 中, CMI 是用以标识用户和网络运营商 的分工界限。 用户通过 CMI 接口向网络发送服务请求。该接口处理所有与网络服务相关的信息,如虚 拟网络服务类型、拓扑、带宽以及网络服务约束信息等特定的服务属性。 CMI 接口通常不涉及到物理网络的具体传送技术 , 例如 OTN 网络或者 MPLS 网络 , 而只关注服务 的属性要求。 ACTN 网络服务的 CMI 接口功能包含虚拟网络服务和层服务
15、。 MDSC 提供给 CNC 抽象的 VN 拓扑 , 用户可以通过虚拟网络服务对 VN 进行操作 。 CMI 接口根据在 SDOTN 网络中业务模型的不同 , 提供不 同的层服务 , 包括一层服务和二层服务 。 一层服务是指 CNC 通过 MDSC 在网络上开通透传型业务 , CMI 接口将采用 L1CSM 进行描述 ; 二层服务是 指 CNC 通过 MDSC 在网络上开通非透传型业务, CMI 接口 将采用 L2SM 进行描述。 层服务模型和业务模型之间的关系如表 1 所示。 YD/T XXXXXXXXX 4 表 1 ACTN控制器接口、服(业)务与模型关系 接口 拓扑 拓扑模型 业务 /服
16、务 业务 /服务模型 一层服务 一层服务模型 (L1CSM) CMI 虚拟网络 虚 拟 网 络 模 型 (VN) 二层服务 二层服务模型 (L2SM) 透传业务 透传业务模型 MPI TE 拓扑 TE 拓扑模型 (TE-Topo) 非透传业务 非透传业务模型 4.2.2 CMI 接口的 VN 功能要求 虚拟网络( VN) 是 MDSC提供给 CNC的抽象拓扑,用于 CNC和 MDSC间的通信。 VN依视角不同分 为两类:第一类 VN指一系列端到端的隧道集合,即一型 VN;第二类 VN指若干节点和链路的集合,即 二型 VN。两类 VN的定义见 YD/T 3600-2019第 5.2.1节。 图
17、2 虚拟网络服务请求 CNC可以通过 MDSC请求分配 VN资源 ,虚拟网络服务是 用户与网络运营商间的以 VN方式提供的服务 , 如图 2所示 。本标准中包含三种类型的虚拟网络服务: a) 一型 虚拟网络服务:是指允许用户实例化和操作 一型 VN的虚拟网络服务。 b) 二型虚拟网络服务包括: 1) A型虚拟网络服务:静态虚拟网络服务, VN是在服务配置时静态实例化的,并且不允许 用户进行添加或删除抽象节点和链路等更改拓扑的操作; 2) B型 虚拟网络服务 : 动态虚拟网络服务,允许用户对服务配置时创建的初始拓扑进行动态 更改。 用户根据与网络运营商之间的协议在 VN上执行的拓扑请求和动态修改
18、、删除等功能称为 VN操作 , VN操作原语的描述详见第 5.2节。 4.2.3 CMI 接口的 层 服务模型功能要求 CNC MDSC PNC PNC PNC 虚 拟 网 络服 务 请 求 虚 拟 网 络服 务 响 应 YD/T XXXXXXXXX 5 层服务模型 (LxSM)用在用户和网络运营商之间的 CMI 接口上 , 用户使用 LxSM 向网络运营商请求 开通业务。 网络运营商从 LxSM 中获取用户所请求服务的信息,将其映射成实际网络业务开通需配置 的网络协议及设备参数。标准 化 LxSM 的使用能让用户服务开通更加快捷及智能。 LxSM 采用标准化 的 YANG 模型描述用户向网络
19、运营商所请求的服务。该类描述站在用户角度, 仅包含服务的基础属性,如业务源宿点、带宽、类型等。具体的网络参数如设备、端口、交换技术等 , 并不被用户所感知, 不在 LxSM 中体现。 4.2.4 CMI 接口协议要求 在 CMI 上需要使用规范的编码和通信协议来部署和实现模型信息的交互。用户和网络运营商之间 的通信协议遵照 IETF RFC8040 规定 的 RESTCONF 协议。 CMI 接口通信内容编码应采用 JSON 格式, 符合 IETF RFC7159 的规范。 4.3 CMI 接口模型 4.3.1 CMI 接口模型概述 根据 4.2 节的描述, 在 CMI 接口上的两类功能要求,
20、虚拟网络服务和层服务,分别 通过 VN 模型 和层服务模型来实现 。 其中 VN 模型提供对于虚拟网络连接关系的描述 , 用于网络运营商响应用户资源 请求并向用户提供抽象 的网络视图 ; 基于该视图,用户可以通过层服务模型向网络运营商请求相应的服 务 。 层服务模型只包含对用户服务的描述信息 , 不包括网络运营商具体如何实现业务开通 。 VN 模型和 层服务模型用在用户和网络运营商之间的接口, 如图 3 所示。 图 3 VN模型和层服务模型用于用户与网络运营商之间的接口 本标准的目的是 提供标准化的 VN 模型和层服务模型 , 向用户提供抽象的网络视图 , 同时允许网络 运营商将用户的层服务请
21、求映射成网络配置请求。 用户既不感知物理网络拓扑信息 , 也不感知网络运营商提供服务的技术 , 仅通过服务模型即可请求 开通特定的服务 , 如图 3 中的 接口 a 所示 。 MDSC 具备业务编排器和网络编排器的能力 , 业务编排器实 现业务开通 , 如图 3 中的 接口 b 所示 , 网络编排器用于协调开通业务所需要不同技术不同厂家的网络资 源。 在 ACTN 控制器系统中, CNC 通过 CMI 与 MDSC 进行 交互完成 VN 和层服务的请求与响应。本 标准 的 VN 模型和层 服务模型均处于图 3 中 接口 a 的位置 , 描述了服务在属性 、 连接关系 、 可靠性等方 面的要求,
22、用于上述交互。 YD/T XXXXXXXXX 6 4.3.2 VN 模型 根据 4.2.2 的 VN 功能描述, VN 在 CMI 的网络视图中以拓扑的形式存在 。 因此在模型使用上 , VN 模型允许用户通过 CMI 请求资源,并形成一张抽象化、 可维护的 VN,即当网络由于业务变动或者物 理故障导致资源变化时 , MDSC 将通过 VN 模型向用户更新资源情况 。 基于 该 VN, 用户可以通过层服 务模型进一步请求层服务,如一层服务、二层服务等。 在 MDSC 响应该请求完成层服务的提供后,此 时需要 CNC 与 MDSC 各自刷新 VN 的资源使用情况。 VN模型的具体表现形式详见本标
23、准第 6.3节; VN操作原语的具体描述和使用详见本标准第 5.2节。 4.3.3 一层服务模型 由于一层网络中的交换技术为面向连接的交换技术 , 该网络所提供的服务也通常是基于连接的 , 因 此一层网络对应的 服务模型被称为 L1CSM,用于描述一层服务的属性。其中一层服务指通过一层网络 提供的面向连接的服务。 注: 粗虚线表示 L1CSM, 粗点划线表示 L2SM 图 4 网络运营商 L1CSM 和 L2SM 应用模式 图 4 描述了 一个 LxSM 在架构中应用的具体例子。 图中 CE 指具备二层交换能力的传输设备; PE ( 及中间节点 P) 则表示具备一层交换能力的传输设备。根据 图
24、 4, CNC 可以通过 L1CSM 请求一层服 务,如图中粗虚线所示; 以及通过 L2SM 请求二层服务,如图中粗点画线所示。 4.3.4 二层服务模型 L2SM 提供一个请求、配置 和管理 L2VPN 服务的抽象接口。 用户可以通过 L2SM 向网络运营商请 YD/T XXXXXXXXX 7 求连接或其他服务。 L2SM 的应用也包含 在图 4 中说明, 位置在 CNC 和 MDSC 间的 CMI 接口上, 用于请求图 4 场景 中 CE 到 CE 的连接。 IETF RFC8309 和 IETF RFC8199 中进行了详细描述。 L2SM 的应用 不限于图 4 中的例子。 5 VN 拓
25、扑请求与服务发放流程 5.1 VN 拓扑请求 5.1.1 VN 实例化概述 VN 实例化是指用户或 应用程序请求创建 VN 的操作 。 VN 实例化用于 CNC 到 MDSC 的通信 。 VN 的删除、修改和查询与实例化流程和发起方式均相似, 在此仅以实例化流程为例说明 VN 拓扑请求。 a) VN 用户视图:模型( 参见 draft-ietf-teas-actn-vn-yang)允许定义用户视图, 用户可使用 6.3 节 中描述的 VN 结构进行通信。模型还允许对终端点到终端点的链路(例如, VN 成员 ) 集进行组合,并 划入同一个 VN 范围内 。 因此 , 用户可实例化 VN, 并将
26、VN 视为一个实体 。 CNC 可在 VN 视图上对 VN 进行操作而无需关心 VN 对应的物理资源的细节。 b) VN 实例化的发起主体和方式: 1) 由 CNC 发起实例化。 CNC 使用模型( 参见 draft-ietf-teas-actn-vn-yang) 主动发起 VN 的实例 化请求,具体的实例化过程 在 MDSC 上实施。 2) 由 MDSC 实例化。 CNC 发起层服务请求, MDSC 根据层服务模型和本地策略自动 实例化 VN。 CNC 可通过 VN 模型 了解 MDSC 实例化 的 VN 是否满足用户服务需求,模型的具体形式 参见 draft-ietf-teas-actn-
27、vn-yang。 5.1.2 VN 实例化流程 根据 VN 实例化的触发主体不同其实例化的流程有所不同: a) 由 CNC 请求 VN 实例化 图 5 描述 了 CNC 和 MDSC 之间的信息流,第一对信息交互中, CNC 使用模型( 参见 draft-ietf-teas-actn-vn-yang) 进行 VN 的请求, 并由 MDSC 完成 VN 的实例化操作;第二对信息交互中 , CNC 使用模型( 参见 IETF draft-ietf-teas-actn-vn-yang) 进行 VN 的查询, 并由 MDSC 响应该查询,返 回 对 应 参 数 。 需 要 注 意 的 是 , 所 有
28、对 于 VN 的 操 作 均 使 用 相 同 的 模 型 ( 参 见 draft-ietf-teas-actn-vn-yang) ,实例化、查询、修改、 删除等操作通过 RESTCONF 协议中的不同指令体 现。 YD/T XXXXXXXXX 8 图 5 CNC发起携带服务配置的 VN信息流 b) 由层服务驱动 的 MDSC 发起的 VN 实例化 如果 CNC 实例化了单个抽象拓扑, 图 6 显示了 CNC 和 MDSC 之间的信息流。第一对信息交互 中, CNC 使用层服务模型在未 实例化 VN 的情况下请求层服务 ; MDSC 收到响应后, 首先为该 CNC 实 例化 VN, 然后基于所建
29、立的 VN 为 CNC 提供层服务 , 最后响应 CNC 的层服务请求 。 第二对信息交互 中 , CNC 使用层服务模型进行 VN 的查询 , 并由 MDSC 响应该查询 , 返回对应参数 。 与图 5 同理 , 所 有对于层服务的操作均使用层服务 YANG 模型 ; 实例化,查询,修改, 删除等操作通过 RESTCONF 协 议中的不同指令体现。 图 6 层服务驱动 VN实例化层服务信息流 YD/T XXXXXXXXX 9 5.2 VN 操作原语与对象描述 5.2.1 VN 操作原语 在 ACTN 原语描述中, CMI 支持了以下 VN 操作原语: VN 实例化、 VN 修改、 VN 删除
30、、 VN 更 新、 VN 路径计算和 VN 查询。 VN 操作原语的定义详见 YD/T 3600-2019 第 6.2.1 节。 与 VN 操作原语关联的对象 详见 YD/T 3600-2019 第 6.2.2 节 。 VN 操作原语与对象的关联关系详见 YD/T 3600-2019 第 6.2.3 节。 IETF RFC5511 定义了原语的使用规则, 关于 ACTN 架构下原语的使用描 述, 见 IETF RFC8454。 5.2.2 VN 对象 VN 对象是与 VN 操作相关对象, 包括 VN ID、 VN 服务特性、 VN 终端点、 VN 目标函数、 VN 操 作状态 、 VN 拓扑
31、、 VN 成员 、 VN 查询 、 VN 已计算路径 、 VN 服务优先级 。 其定义已在 YD/T 3600-2019 第 6.2 节中具体描述 。 本节 通过补充 VN ID、 VN 服务特性 、 VN 终端点 、 VN 目标函数 、 VN 操作状态 、 VN 拓扑和 VN 成员对象, 进一步完善与 VN 操作原语相关的 VN 对象的描述。 VN 对象具体描述如下: a) VN 服务特性 VN服务特性: VN服务特性描述了针对需要实例化 VN的用户或应用程序的需求。 := (.) 各特性的描述如下: 1) VN 连接类型 := | 标识了所需 VN服务的类型。除了传统的服务类型 (例如点到
32、点或点到多点等 )之外, ACTN还定义了“灵活多宿点 ”服务,这是一种新的点到点服务,宿点不固定。可以在预先配置的宿点 列表中选择宿点,也可以由 CNC动态提供。 2) VN方向性 表示 VN是单向的或双向的。属于 VN的每个 VN成员都具有与 VN相同的方向性。 3) VN流量矩阵 := 表示所需服务连接的流量矩阵参数 。 其中 , 带宽是一个强制参数 。 可以在 VN约束中 指定一些可选约束 (例如,包含排斥、成本 )。约束可以包含 IETF RFC5541中指定的目标函数和 TE矩阵 指标。 4) VN约束 := ( | ) 其中, 标识请求 VN服务的层拓扑。例如,层协议可设置为 O
33、DU或 OCH。 允许在 VN实例化 /修改或 VN路径计算请求中指定差异性约束。例如,从现有的路径中请 求一个满足包含 (IRO)或排斥 (XRO)属性的新的 VN或路径。 YD/T XXXXXXXXX 10 := ( (.) | ( (.) 可以包括 IETF RFC3630和 IETF RFC7471定义和引用的所有矩阵指标 (成本 、 时延 、 时延变化 、 延迟 )和带宽利用率参数。 见本标准 5.2.2.2节 c)。 描述了与 VN恢复级别相关的所有属性及其用户 /应用程序执行的生存性策略。 := 其中, 是表示针对 VN所需的保护恢复级别的值。定义了如下值: 无保护 VN VN
34、隧道保护恢复: 保护恢复级别是针对组成 VN 的隧道定义的, 在 VN 隧道保护恢复级别 中指定。 := | | | | | 指适用于 VN的保护或恢复机制的类型。它扩展了 IETF RFC4427中定义的 保护恢复类型。 := 其中, 是一个委托策略,供服务器用于在主 LSP失败时是否允许本地重路由。 仅适用于 MPI, 其中 MDSC向每个 PNC提供域首选项 , 例如 , 当域间链接失败时 , PNC 可以选择具有此信息的交互对端。 是一种策略 , 它允许服务器在故障时触发一个 VN拓扑更新 , 而无需从用户发出显式更 新请求。如无说明,允许更新操作为其默认值。 是另一种策略,它从服务器
35、触发自上次更新以来的增量更新。如无说明,允许增量更 新设置为其默认值。 b) VN 终端点 VN终端点:描述了 VN用户的终端点特性。 := ( ). 其中, 表示用户端终端点点的唯一标识。用户使用它们来请求建立虚拟网络实例。 是针对网络中的每个 AP定义的,并在用户和网络运营商之间共享。用户和网络运营商都可将 VN 终端点映射到自己的物理资源。 指与给定接入点相关的访问链路的容量 (例如,最大带宽、带宽可用性等 )。 表示终端点是否为源端点。 c) VN 目标函数 YD/T XXXXXXXXX 11 适用于 VN 的每个 VN 成员(如每个端到端的隧道)。 VN 目标函数可重用 IETF R
36、FC5541 第四部分定义的目标函数。 对单一路径计算,定义了如下目标函数: 1) MCP:相对于特定矩阵参数(如最短路径)的最小代价路径。 2) MLP:最小负载路径, 指找到一个由 TE 链路组合的最小负载路径。 3) MBP:最大预留带宽路径 对并发路径计算,定义了如下目标函数: 1) MBC:最小总带宽消耗 2) MLL:最大负载链路的负载最小路径 3) MCC:组路径代价和最小化 d) VN 执行状态 是 VN的状态标识, VN是否已在服务器网络中成功实例化、修改或删除,以响应特 定的 VN执行操作。这里, VN操作状态对象可以隐式地表示,可以不包括在 VN的任何原语中。 e) VN
37、 拓扑 当用户将 VN视为拓扑时 , 它被称为 “VN拓扑” 。 这与 VN类型 2相关联 , VN类型 2由虚拟节点和虚 拟链路组成。 := := : = f) VN 成员 VN成员描述了 VN成员的详细信息, VN成员是 表示的一组 VN成员的列表。 := 其中, := 是 AP的输入部分的 VN终端点信息,具体可参阅 YD/T 3600-2019基于流量工程网 络抽象与控制( ACTN) 的软件定义光传送网( SDOTN) 控制器技术要求 第 6.2节中 VN终端点的定义 。 描述了与 VN类型相关的 LSP:如果是第一种 VN, 指在网络运营商网 络中已实例化的 LSP;如果是第二种
38、VN, 指在 VN拓扑上已实例化的 LSP。 5.2.3 VN 操作原语与对象间的关联关系 VN操作原语与对象见的关联关系可见 YD/T 3600-2019第 6.2.3节。 5.3 VN 在层服务中的应用 5.3.1 层服务 请求发放流程 图 5、 图 6 和图 7 分别 描述了 ACTN 框架下用户层服务的请求和发放流程 , 此处仅以操作成功的情 况作为说明,异常情况在此不予以描述。层服务的 请求发放方式分为如下两种: a) CNC 发起携带服务配置的 VN 请求 : CNC 将层 服务模型的配置信息映射到 VN, CNC 向 MDSC YD/T XXXXXXXXX 12 发起 VN 实例化请求。 MDSC 根据请求 实例化 VN。 VN 经由 MDSC 进一步映射为 TE, 通过 MPI 接口 发送给 PNC 进而下发给传送网络,完成服务的发放。 b) CNC 发起层服务请求: CNC 携带层 服务模型向 MDSC 发起服务请求。 MDSC 根据请求 实例化 VN, 并通过服务映射功能将 CNC 携带的层 服务信息映射到 VN。 VN 经由 MDSC 进一步映射为 TE, 通过 MPI 接口发送给 PNC 进而下发给传送网络,完成服务的发放。 图 7 层服务请求发放及映射流程 5.3.2 层服务 发放流程中的 模型映射 5.3.2.1 TE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