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65.020.01 CCSB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 SN/T53762021 杰克贝尔氏粉蚧检疫鉴定方法 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Pseudococcus jackbeardsleyi Gimpel et Miller 2021-06-18发布2022-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发布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 / T 1.1 2020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深圳海关动植物检验检疫技术中心、深圳市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2、、中国合格评定 国家认可中心、凭祥海关综合技术服务中心、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北京海关技术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徐浪、李萍、苏志明、钟勇、汪莹、焦懿、刘涛、王利丹、张丽杰、余道坚。 SN/T53762021 杰克贝尔氏粉蚧检疫鉴定方法 1 范围 本文件确立了进出境植物上杰克贝尔氏粉蚧Pseudococcus jackbeardsleyi雌成虫的形态学鉴定和 样品保存的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进出境植物携带的杰克贝尔氏粉蚧Pseudococcus jackbeardsleyi的检疫鉴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无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腹脐
3、circulus 位于虫体腹部腹面第3 、 4腹节间,常以局部角质化的狭窄硬化框为界限,其数目和大小在不同种类 的蚧虫中差异很大。又名腹裂。 3.2 背孔 ostiole 着生在虫体背面的一横裂如嘴唇状的构造,数目通常为两对,少数种类只具一对。背孔按着生的位 置分为前背孔和后背孔。前背孔着生在前胸背板上,后背孔着生在第6腹节背板上。又名背裂。 3.3 盘状腺 disk pore 为蚧虫泌蜡腺的一种类型,包括单孔腺、三格腺、五格腺、多格腺等多种形状的腺体。 3.4 三格腺 trilocular pore 盘状腺的一种,各种大小的略呈三角形或圆形的硬化结构,其中部有三个长形的孔眼。 3.5 多格腺
4、 multilocular disc pore 盘状腺的一种,不同直径的圆形或卵圆形的硬化孔,在中央常有一个小孔和一圈边缘孔,孔眼多于 五个。 3.6 领状腺 oral collar tubular duct 蚧虫泌蜡腺的一种类型,有不同的直径和长度,管筒的两侧近于平行,开口处具一狭窄的硬化框。 3.7 蕈状腺 oral rim tubular duct 蚧虫泌蜡腺的一种类型,与领状腺类似,但在管筒的腺口周围有一圈突出的角质状的成半球形的突 起,类似蘑菇形。 1 SN/T53762021 3.8 刺孔群 cerarii 粉蚧科蚧虫的特殊泌蜡构造,一般由两个,少数一个或数个圆锥状刺或聚集在刺附近
5、的三格腺,并 常有一些附毛共同组成。表述时通常用“ C+数字”的形式,如C17表示第17对刺孔群。 3.9 肛环 anal ring 肛门开口处的硬化环状结构,常为椭圆形,其上具有成列环孔和肛环毛。 3.10 尾瓣 Anal lobe 肛环两侧的突出部分。尾瓣端部具1根长刚毛,称端毛。端毛基部腹面常有不同形状的硬化片、硬 化棒或硬化条。 4 杰克贝尔氏粉蚧基本信息 学名:Pseudococcus jackbeardsleyi Gim p el et Miller , 1996 。 英文名: Jack Beardsle y meal y bu g 。 分类地位:半翅目Hemi p tera 、蚧
6、总科Coccoidea 、粉蚧科Pseudococcidae 、粉蚧属Pseudococcus Westwood ,本属已记录种类为153种。其近似种有香蕉粉蚧P. elisae、暗色粉蚧P. viburni和P. importatus等。 杰克贝尔氏粉蚧的其他信息参见附录A 。 5 方法原理 依据该虫的危害习性和危害状采取针对性检疫措施。分类鉴定主要以雌成虫的形态特征为依据, 需将雌成虫制作成玻片标本,置于显微镜下观察玻片标本进行鉴定。雄成虫寿命短,形态特征单一,不 作为鉴定依据。 6 器材和试剂 6.1 仪器与用具 生物显微镜、体视显微镜、加热板、解剖刀、镊子、解剖针、比色皿、小毛笔、吸水
7、纸、载玻片、盖玻片、 酒精灯、滤纸、标签、样品袋、指头瓶等。 6.2 试剂 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蒸馏水、乙醇、酸性品红、冰醋酸、加拿大树胶、薰衣草油、丁香油、甘油。 7 现场检测 7.1 现场检测 对可能携带杰克贝尔氏粉蚧的进境水果、苗木、花卉等检疫物各部位进行检查,重点检查果实的果 柄、果蒂及植株的叶片、嫩枝、嫩茎等幼嫩部位。寄生部位常伴有白色的蜡粉,在现场检测时,如发现粉 蚧,应将其连同寄主为害部位放入样品袋或指头瓶中,编号或贴上标签,记录时间、地点、寄主、采集人等 2 SN/T53762021 信息,送实验室进行鉴定。 7.2 饲养 将需要饲养的若虫、虫卵连同寄主,在温度25 30 、相
8、对湿度70%的条件饲养观察,待发育为 雌成虫后进行鉴定。 8 实验室鉴定 8.1 玻片标本的制作 杰克贝尔氏粉蚧玻片标本制作程序参见附录B 。 8.2 粉蚧属 Pseudococcus Westwood雌成虫鉴定特征 特征如下。 雌成虫初为椭圆形,成熟时常呈宽椭圆形至圆形。田间观察时体被有白色蜡粉,体毛细小,有 时体背毛长过体节长度。 触角8节,少数少于8节。眼在其后之头缘,常有伴孔。 腹脐常大,有侧凹,位于第3 、 4腹节间,但有的腹脐小或无。 足粗大,爪下无齿,后足基节、腿节和胫节常具透明孔。 背孔2对,发达,每瓣上有少数毛和三格腺。肛环位于背末,有内、外列环孔和6根长环毛。尾 瓣略显,腹
9、面有或无硬化片,端毛长于环毛。 刺孔群17对,有时或少几对,每对刺孔群有2根锥刺(头、胸部或为3根4根)、少数附毛和1 群三格腺。末对(有时包括末前对)有时着生在硬化片上。 三格腺分布背、腹面。多格腺一般限于腹部腹面,有些可扩及胸部腹面,甚至背面。 蕈状腺在体背常排成缘列、亚缘列或亚中列和中列;领状腺小形,一般在腹部腹面,有时扩及 背面。 8.3 杰克贝尔氏粉蚧Pseudococcus jackbeardsleyi Gimpel et Miller雌成虫鉴定特征 特征(参见附录C )如下。 雌虫体呈宽卵形。触角8节。腹面常有细长的纤毛。 足发育良好,后足基节无透明孔,腿节和胫节后部表面有大量透
10、明孔。 单眼边缘骨化,其上着生大约6个单孔腺。 刺孔群17对,头部刺孔群具3根5根锥刺;臀瓣刺孔群具2根钝圆的锥刺和大量三格腺,锥 刺和三格腺着生于骨化区上;其余刺孔群具2根小于臀瓣刺孔群的锥刺( C7通常为3根), 2 根3根附毛和1群三格腺,锥刺、附毛和三格腺均着生于膜质区( C17有时会着生于弱的骨 化区上)。 背面具短硬毛,多数长度在8 m20 m之间,第8腹节背毛长约25 m 。三格腺分布均匀。 蕈状腺着生于额刺孔群后部,胸部的亚缘和亚中区,腹部亚中区及腹部中线附近,总数通常为 14个27个;每个蕈状腺的蕈体附近具1根2根短毛和1个2个盘状腺。在臀瓣和倒数 第二对刺孔群之间体缘还常有
11、数个口径与三格腺相近或稍宽的领状腺。 多格腺分布于腹部腹面阴门后方,第57腹节后缘中区排成单或双横列,第4腹节及第57 腹节前缘也有少量分布。蕈状腺与背部的相似,分布于胸部和腹部,每侧大约6个。领状腺具 三种类型:大者与背面相同,无窄的缘片,散布在臀瓣至触角基部之间的体缘,管口附近有时有 1个盘状腺;中者分布于第38腹节多格腺前方;小者数量较少,分布于腹部各节中区,胸部 3 SN/T53762021 中区稀有分布。 8.4 与近似种的区别 杰克贝尔氏粉蚧与近似种的区别参见附录D 。 9 结果判定 雌成虫符合8.3 鉴定特征的,可判定为杰克贝尔氏粉蚧Pseudococcus jackbeards
12、leyi Gim p el et Miller 。 10 标本保存 杰克贝尔氏粉蚧卵、若虫、成虫可浸泡在70%乙醇溶液或乙醇-甘油保存液中长期保存。玻片标本 应置于阴暗干燥处保存,光线可使玻片标本褪色,造成鉴别特征模糊不清。危害状标本应在干燥后固定 于标本盒中,并加入樟脑丸防虫蛀蚀,置于干燥的环境中保存。所有类型标本均需记录害虫名称、来源、 截获时间、地点、采集人员、鉴定人、鉴定时间等相关信息。 4 SN/T53762021 附 录 A (资料性) 杰克贝尔氏粉蚧其他信息 A.1 分布 亚洲:文莱、泰国、印度尼西亚、马尔代夫、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柬埔寨、斯里兰卡、印度、 老挝、中国
13、(广东、海南和台湾)。 大洋洲:巴布亚新几内亚、基里巴斯、密克罗尼西亚、图瓦卢、夏威夷群岛。 北美洲:阿鲁巴、巴巴多斯、巴哈马、巴拿马、波多黎各与别克斯岛、伯利兹、多米尼加、哥斯达黎加、 古巴、海地、洪都拉斯、加拿大、法属马提尼克岛、美国、美属维尔京群岛、墨西哥、萨尔瓦多、圣马丁和圣 巴泰勒米岛、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危地马拉、牙买加。 南美洲: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玻利维亚、委内瑞拉。 非洲:科特迪瓦、法属留尼旺岛、塞舌尔。 A.2 寄主 杰克贝尔氏粉蚧寄主植物较多,已记载寄主植物达50科103属共200余种,为害多种水果、蔬菜、 花卉和园林绿化植物。主要寄主有榴莲Durio zibethi
14、nus Murr. ,芒果Mangifera indica L. ,莲雾 Syzygium samarangense MerretPerr y ,番荔枝Annona s pp . ,番石榴Psidium guajava L. ,红毛丹 Nephelium lappaceum L. ,南瓜Cucurbita moschata Duch ,咖啡Coffea arabica L. ,可可Theobroma cacao L. 等。 A.3 传播途径 杰克贝尔氏粉蚧主要在寄主植物的幼嫩部位(茎、叶片、花、果等)聚集取食。该虫若虫可从受感染 植株转移到健康植株。低龄若虫可随风、雨、鸟类、覆盖物、机械等传播
15、到健康植株。由于具蜡质,虫体 常被动地粘附于田间使用的机械设备、工具、动物或人体上而传播、扩散。若虫也可随灌溉水流动而扩 散。蚂蚁常会将若虫从受感染植株搬运到健康植株上。远距离传播主要靠寄主植物及其产品、栽培介 质和运输工具长途活动。 A.4 生物学特性和危害 该虫为害寄主植物可导致寄主植物营养不良和生长缓慢。果实受害后感观和品质下降,严重时甚 至失去商品价值。杰克贝尔氏粉蚧取食寄主植物时,体内会分泌蜜露,这些分泌物为真菌提供了充足的 营养,受该虫为害的寄主植物表面常有大量霉菌繁殖,从而加重了寄主植物的受害程度。 5 SN/T53762021 附 录 B (资料性) 杰克贝尔氏粉蚧玻片标本制作
16、方法 B.1 虫体固定 将虫体(活体)移入70%乙醇溶液中浸泡2 h或以上,以杀死和固定虫体。 B.2 脱脂透明 将已经固定的虫体置于体视显微镜下,用解剖针刀在虫体头胸背面中央切小口或捅小孔后,移入加 有10%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溶液的小烧杯( 5 mL烧杯或更小的烧杯)中,置于加热板上,加热板温度调 至100 ,加热约10 min ,再将虫体移入盛有碱液的透明比色皿或其他器皿中,用解剖刀、解剖针等工 具小心清理虫体,直至彻底清除内含物、虫体变为清洁透明。加热还可用水浴、温箱加热等方法,加热时 间以虫体的蜡质和内含物可以和体壁分离即可,注意加热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后期染色时虫体的 着色。 B.
17、3 脱碱 把已透明虫体移入盛有热蒸馏水的小烧杯中,置于调至100 的加热板上加热约10 min ,再将虫 体移入盛有蒸馏水的比色皿中清洗数次,直至完全清除虫体的碱液。 B.4 染色 蒸馏水加入酸性品红制成饱和溶液( 1 g酸性品红可溶于7 mL水),再分别加入与酸性品红饱和溶 液等量的冰醋酸和甘油,制成酸性品红染色液,染色1 h以上。 B.5 脱水固色 将已染色的虫体移入70%乙醇溶液中清除虫体多余的浮色,再移入冰乙酸中脱水固色1 h ;移入薰 衣草油或丁香油中1 h或更长时间。 B.6 封片 在载玻片上滴加适量的加拿大树胶,移入虫体,整姿,然后用盖玻片封片。 6 SN/T53762021 附
18、 录 C (资料性) 杰克贝尔氏粉蚧雌成虫形态特征 见图C.1图C.4 。 图C.1 杰克贝尔氏粉蚧雌虫生态图图C.2 杰克贝尔氏粉蚧雌虫 7 SN/T53762021 标引序号说明: 1 触角; 2 领状腺; 3 刺孔群; 4 三格腺; 5 背毛; 6 多格腺; 7 透明孔; 8 蕈状腺; 9 眼部单孔腺。 图C.3 杰克贝尔氏粉蚧雌成虫形态特征图 (仿Williams ,2004) 8 SN/T53762021 图C.4 杰克贝尔氏粉蚧雌成虫玻片图 9 SN/T53762021 附 录 D (资料性) 杰克贝尔氏粉蚧及其近似种检索表 1. 腹部前端至第 5腹节具多格腺5 腹部前端至第5腹节
19、无多格腺2 2. 后足胫节 +跗节长明显短于转节+腿节长。无领状腺P. leptotrichotus 后足胫节+跗节长等长或长于转节+腿节长。具领状腺,至少腹部有3 3. 末对刺孔群硬化弱,与末前对大小近似 P. dendrobiorum 末对刺孔群硬化强,且比末前对的要大4 4. 体背侧缘具有 23组蕈状腺,且大小不一,通常第一组大于其他组。阴门附近无骨化内突 长尾粉蚧P. longispinus 体背侧缘无蕈状腺,通常为领状腺所代替,有时具有小蕈状腺,大多数体节为1个小蕈状腺。阴门附 近具4个明显骨化内突菲律宾粉蚧P. philippinicus 5. 复眼上有 1个或多个单孔腺6 复眼上
20、无单孔腺9 6. 单孔腺位于腹眼边缘骨化区上 7 单孔腺在眼周附近,不在骨化区上8 7. 腹部背面蕈状腺为 113个(平均8个),腹面边缘领状腺具硬化框,胸部尤其明显,第7腹节背部边 缘无蕈状腺,分布于中、南美洲地区香蕉粉蚧P. elisae 腹部背面蕈状腺为1427个(平均21个),腹面边缘领状腺无硬化框,第7腹节背部边缘有蕈状腺, 分布于亚洲、美洲、非洲杰克贝尔氏粉蚧P. jackbeardsleyi 8. 后足腿节和胫节上具很多透明孔暗色粉蚧 P. viburni 后足仅胫节上具很多透明孔,腿节上无透明孔P. importatus 9. 领状腺分布于体背各体节上 10 体背各体节上无领状
21、腺13 10. 体背无蕈状腺。所有刺孔群位于明显骨化区上柑桔棘粉蚧 P. cryptus(部分) 体背有蕈状腺。头部至末前对刺孔群着生于膜质区或仅在锥刺基部轻微骨化11 11. 腹部背面中后区具蕈状腺 12 腹部背面中后区无蕈状腺P. apodemus 12. 后足基节表面有许多透明孔康氏粉蚧 P. comstocki 后足基节上无透明孔P. odermatti 13. 头胸部腹面边缘无领状腺 P. a p o p lanus 头胸部腹面边缘有领状腺14 14. 臀瓣刺孔群位于膜质区。大多数刺孔群上无附毛。背面侧缘蕈状腺不比多格腺大 东亚蔗粉蚧P. saccharicola 臀瓣刺孔群位于明显
22、骨化区。所有刺孔群上均有附毛。背面侧缘蕈状腺通常比多格腺大15 15. 头胸部腹面侧缘领状腺极少,多数情况下只有一行。中胸至第 1腹节腹面边缘通常有35组蕈状 腺柑桔棘粉蚧P. cr yp tus (部分) 头胸部腹面侧缘领状腺非常多,且聚集成群。中胸至第一腹节腹面边缘通常有散生的蕈状腺16 16. 腹部背面无蕈状腺椰色粉蚧 P. aurantiacus 腹部背面具蕈状腺气生根粉蚧P. baliteus 01 SN/T53762021 参 考 文 献 1 焦懿,余道坚,徐浪,等.从进口泰国莲雾上截获重要害虫杰克贝尔氏粉蚧.植物检疫, 2011 , 25 ( 4 ): 63-65. 2 汤祊德.
23、中国粉蚧科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2 , 364-378. 3 王子清.中国动物志,Vol.22 同翅目蚧总科(粉蚧科、绒蚧科、蜡蚧科、链蚧科、盘蚧科、壶蚧 科、仁蚧科)M.科学出版社, 2001 , 143-153. 4 王玉生,周培,田虎,等. 警惕杰克贝尔氏粉蚧Pseudococcus j ackbeardsle y i Gimpel & Miller 在中国大陆扩散.生物安全学报, 2018 , 27 ( 3 ): 171-177. 5 张总泽, 陈艳, 李敏,等. 越南火龙果中杰克贝尔氏粉蚧的检疫鉴定J.植物检疫, 2016 , 30 ( 1 ): 53-56. 6 Pie
24、rre W N , Gillian W W , Judith K B , et al. First Record of Pseudococcus j ackbeardsle y i ( Hemi p tera : Pseudococcidae ) from Africa , Cote D Ivoire J . Florida Entomolo g ist , 2014 , 97 ( 4 ): 1690-1693. 7 Williams , D , J. Meal y bu g s of Southern Asia. Southdene SDN. BHD , Kuala Lum p ur , M
25、a- la y sia , 2004 , 619-661. 8 Williams , D J & Granara de Willink , M C. Meal y bu g s of Central and South America. Lon- don : CAB International , 1992 , 400-402. SN/T53762021 1 2 0 2 6 7 3 5 T/ N S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 行 业 标 准 杰克贝尔氏粉蚧检疫鉴定方法 SN / T 5376 2021 * 中国海关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发行 北京市朝阳区东四环南路甲1号( 100023 ) 编辑部:( 010 ) 65194242-7531 网址 / book 中国标准出版社秦皇岛印刷厂印刷 * 开本8801230 1 / 16 印张1 字数26千字 2021年7月第一版 2021年7月第一次印刷 印数 1 500 * 书号: 155175 663 定价1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