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65.020 CCSB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 SN/T53742021 菲律宾粉蚧检疫鉴定方法 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Pseudococcus philippinicus Williams 2021-06-18发布2022-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发布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 / T 1.1 2020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太原海关、运城市检验检疫服务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惠州海关、 山西农业大学
2、。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惠萍、王琳、陈阵、薛朝辉、吴福中、魏久锋。 SN/T53742021 菲律宾粉蚧检疫鉴定方法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菲律宾粉蚧(Pseudococcus philippinicus Williams )的检疫鉴定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菲律宾粉蚧的检疫鉴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无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背孔 ostioles 又名背裂,一般2对,前背孔着生在前胸背板上,后背孔着生在第6腹节背板上。其形状如人眼,有 2片孔瓣(或唇瓣),瓣上有三格腺和毛,瓣缘有时硬化。 3.2 腹脐 circulus 位于虫体腹面第3 、
3、 4腹节节间,多为圆形、卵圆形、长方形或沙漏形,边缘硬化框明显。 3.3 刺孔群 cerarii 粉蚧科蚧虫的一种特殊泌蜡结构,分布在背缘,由锥状刺(或锥刺)、三格腺和附毛组成。通常体背 缘有17对或18对刺孔群,从前向后依次为C 1 , C 2 , C 18 ,即代表头部4对额对、触角对(又名眼前 对)、眼对、眼后对、胸部6对(每胸节各2对)、腹部8对(每腹节各1对)。 3.4 管腺 tubular ducts 柱形或近柱形的腺体结构。粉蚧中常见的有领状管( oral collar tubular ducts ),又称领状腺,管腺 开口处围有窄的环区(领区);如管腺在开口处围有宽的环,并呈一
4、圈蘑菇状突起则称蕈状管( oral rim tubular ducts ),又称蕈腺。 3.5 盘腺 disk pores 也叫盘腺或孔腺,粉蚧中常见的有三格腺、五格腺、多格腺、单孔。三格腺( trilocular p ores )呈三角 形或近三角形,其内具3格;多格腺( multilocular p ores )圆形,具1中心格,周围多格( 6格12格);五 格腺( q uin q uelocular p ores ),大小介乎三格腺和多格腺之间,其中心1格,周围5格,呈五边形或近五边 形;单孔( discoidal p ores )是一种微小、简单的圆形或椭圆形硬化区。 3.6 阴门 v
5、ulva 雌性生殖孔的开口,位于虫体腹面第7 、 8腹节腹板之间,周围常有多格腺分布。 1 SN/T53742021 3.7 肛环 anal ring 肛门开口处的硬化环状结构,位于背末。常为椭圆形,其上具有成列环孔和肛环毛。 3.8 尾瓣 anal lobes 肛环两侧的突出部分。尾瓣端部具1根长刚毛,称端毛。端毛基部腹面常有不同形状的硬化片、硬 化棒或硬化条。 4 菲律宾粉蚧的基本信息 学名:Pseudococcus philippinicus Williams , 2004 。 中文名:菲律宾粉蚧。 分类地位:半翅目Hemi p tera ,蚧总科Coccoidea ,粉蚧科Pseudo
6、coccidae ,粉蚧属Pseudococcus Westwood 。 菲律宾粉蚧的其他信息参见附录A 。 5 方法原理 根据菲律宾粉蚧的分布、寄主、为害状与传播途径进行现场检疫,在检疫现场中取得雌成虫样品,制 作玻片标本,用显微镜观察,依据雌成虫的形态特征对其进行种类鉴定。 6 仪器、用具和试剂 6.1 仪器 生物显微镜、体视显微镜、水浴锅。 6.2 用具 放大镜、剪刀、小刀、镊子、昆虫解剖针、小毛笔、样品盒(袋)、 1.5 mL薄壁离心管、直径6 cm表面 皿、载玻片、凹面载玻片、盖玻片、解剖刀、酒精灯、滤纸、标签。 6.3 试剂 70%乙醇、 95%乙醇、无水乙醇、 10%氢氧化钠(或
7、10%氢氧化钾)溶液、醋乙醇溶液(冰醋酸: 95% 乙醇:蒸馏水体积比为299 )、酸性品红(酸性品红95%乙醇饱和溶液)、二甲苯、石炭酸-二甲苯溶液 (石炭酸二甲苯体积比为12 )、中性树胶、乙醇-甘油保存液( 70%乙醇和甘油的体积比为501 )。 7 现场检查 查看果实和植株表面,如发现有蚂蚁或有煤污污染的情况,应进一步检查;检查果实的果柄、果蒂、 萼片及果脐处,检查植株枝干、枝条及裂口缝隙处。虫体多不太活动,体被有白色的粉状物,体缘有蜡 丝,有时也会有白色卵囊及其他混杂物。如发现粉蚧,用湿毛笔轻轻挑入装有70%乙醇-甘油保存液的 1.5 mL离心管内,或将虫体连同寄主一起取下,放入样品
8、盒(袋)中,加以标记,做好现场记录,送实验 室进行鉴定。样品传递过程中应固定好寄主,以防压损虫样。 2 SN/T53742021 8 实验室检测 8.1 标本制备 在体视显微镜下检查送检样品,用沾湿的小毛笔挑取蚧虫虫体,然后将其按固定、软化、脱水、染色、 脱水、透明、封片的步骤制成玻片标本(参见附录B )。 8.2 镜检鉴定 将玻片标本置于生物显微镜下观察,按照粉蚧科、属、种的相应特征进行鉴定。 9 实验室鉴定 9.1 粉蚧科雌成虫的主要鉴定特征 特征如下: 触角端节较其前节长而大,约呈纺缍形; 背孔02对,位于前胸背面及腹部第6节背面; 腹脐05个,位于体腹面中区成1纵列,一般1个,位于第3
9、 、 4腹节节间; 背缘有一系列刺孔群,左右侧成对,基数为18对,可少至零,或更多;每对刺孔群由锥刺及腺群 组成; 体表常具有三格腺。 9.2 粉蚧属雌成虫的主要形态特征 特征如下: 雌成虫虫体宽椭圆形; 尾瓣上无硬化棒; 触角8节,少数7节; 足发达,爪无细齿;后足常有透明孔; 腹脐有或无。有前、后背孔; 刺孔群12对17对,通常为17对,眼前对通常无;大多数刺孔群有锥刺2根,而在头部的刺 孔群有锥刺3根,胸部刺孔群有时会具有3根锥刺;尾瓣刺孔群通常硬化;刺孔群一般具有附 毛,但头部到末前对刺孔群有时无附毛; 蕈状管一般在背面,若无,则会在腹面分布。领状管位于腹面,大小不等。单孔存在,有时1
10、 2个分布在蕈状管边缘,有时靠近眼。无五格腺。 9.3 菲律宾粉蚧雌成虫的形态特征(参见附录C) 特征如下: 雌成虫体被白粉状蜡质覆盖物,体缘具17对白色蜡丝,其中末对蜡丝最长; 雌成虫长椭圆形到宽椭圆形,膜质,最大的标本长3.3 mm ,宽2.0 mm ; 尾瓣发达,端毛长175 m215 m ;腹面具有三角形硬化区,硬化区比肛环小; 触角8节,长520 m610 m ; 足发达;后足胫节+跗节长是后足转节+腿节长的1.061.09倍;后足胫节与跗节长的比率 为2.573.70 ;后足基节无透明孔,后足腿节与胫节的后表面有透明孔,有时后足转节的后表 3 SN/T53742021 面也有透明孔
11、;爪发达,长约45 m ,跗冠毛和爪冠毛各1对,端部膨大; 喙长150 m180 m ,和唇基盾长度接近; 腹脐宽140 m240 m ,有节间线通过; 背孔凸起,唇瓣内缘轻微硬化,每唇瓣有一些三格腺和短毛; 肛环长约110 m ,宽约100 m ,其上着生6根刚毛,长为168 m175 m ; 刺孔群17对;尾瓣刺孔群位于比肛环大的椭圆形硬化片上,具2根锥刺,每根长约35 m ,刺 基部宽约12.5 m ,约有8根附毛和85个125个排列紧凑的三格腺;末前对刺孔群位于大 小与肛环相近的椭圆形硬化片上,具有2根锥刺,略小于尾瓣刺孔群上的锥刺,约有7根附毛 和56个72个三格腺;腹部其他刺孔群具
12、2根短锥刺, 2根4根附毛和15个26个三格 腺,都位于膜质区上;胸部刺孔群具2根3根锥刺, 3根4根附毛和18个28个三格腺;额 对刺孔群具3根锥刺, 4根附毛和12个20个三格腺;眼对刺孔群和眼后对刺孔群具4根5 根锥刺, 3根4根附毛和12个20个三格腺; 阴门囊状,有4个内生的袋状结构,每一个内端显著硬化; 背面具有细长的鞭状毛,通常125 m160 m长,同时具有不同长度的短毛和一些微小刚 毛,长约10 m15 m 。三格腺均匀分布;单孔散布;无蕈状管;领状管比三格腺略宽或者相 当,管口常有1圈圆形窄边和1个伴孔,有时以单个分布在大多数刺孔群旁边,腹部无;有时额 对刺孔群后2个,胸部
13、每侧各1个;有时体每侧分布的数量不同; 腹面具有鞭状毛。多格腺直径约7.5 m ,主要分布在阴门后面, 3个5个。三格腺数量少于 背面。单孔少。蕈状管长12 m ,宽约10 m ,单个存在于第26腹节的边缘,在前胸边缘数 量较多,约有5个存在于前气门的侧后位置。领状管在腹面有3种类型:大者如背面,存在于 第47腹节边缘及触角基部之间;中者数量多变,存在于阴门后及第57腹节后缘中区;小 者很少,在第5和第6腹节的中部有1个2个。 9.4 菲律宾粉蚧与近似种的区别 参见附录D 。 10 结果判定 以雌成虫鉴定特征为主要依据,符合9.3描述的可鉴定为菲律宾粉蚧P. philippinicus。 11
14、 标本保存 将菲律宾粉蚧及重要的为害状标本妥善保存,各龄若虫和成虫均可用乙醇-甘油保存液保存,成虫 也可制成玻片标本保存,同时记录害虫名称、来源、截获时间、地点、人员等相关信息。对检出该蚧虫的 样品,应进行无害化处理。 4 SN/T53742021 附 录 A (资料性) 菲律宾粉蚧的其他信息 A.1 寄主 主要寄主见表A.1 。 表A.1 菲律宾粉蚧寄主 科名属名及种名 龙舌兰科A g avaceae龙血树Dracaena draco、巴西木D. fragrans、金心香龙血树D. fragrans cv. Massan g eana 漆树科Anacardiaceae杧果Mangifera
15、indica 藤黄科Clusiaceae山竹Garcinia mangostana 楝科Meliaceae兰撒果Lansium domesticum、榔色木属L. s pp . 无患子科Sa p indaceae蜜莓Melicoccus bijugatus、红毛丹Nephelium. lappaceum、韶子属N. s pp . A.2 为害状与传播途径 菲律宾粉蚧生活隐蔽,寄生在寄主植物的叶片、嫩枝及果实表面,以刺吸式口器刺破寄主表皮,吮吸 汁液,分泌大量蜜露,引发煤污病污染叶片与果实,影响光合作用,导致被害植物生长缓慢,发育不良,被 害果实大量脱落,成熟果实受害后感官和品质下降。该虫常招引
16、蚂蚁取食其蜜露,而蚂蚁又可驱逐天敌 保护蚧虫,两者常共生在同一寄主上。菲律宾粉蚧可通过爬行或利用风、雨、鸟类等进行短距离传播,远 距离甚至跨地域传播主要是靠水果和苗木贸易传带。 A.3 地理分布 分布于菲律宾、中国(北京温室)。 5 SN/T53742021 附 录 B (资料性) 粉蚧玻片标本制作方法 具体步骤: 固定:挑取雌蚧虫放入70%乙醇溶液中固定2 h ,以备制作玻片标本。如需长期保存,则在 70%乙醇溶液中加入少量甘油( 501 )作为保存液。 软化:体视镜下在固定好的标本一侧切小口或捅小孔后,放入盛有10%氢氧化钠或10%氢氧 化钾溶液的1.5 mL离心管中,置于65 70 的水
17、浴锅中加热,当虫体变软,内容物变白 时,取出1.5 mL离心管轻摇几次,再放回水浴锅中加热,当内容物近透明时,将虫体移至凹玻 片上。 脱水:用热水漂洗虫体,洗出内容物。将洗干净的虫体转移至酸乙醇溶液(冰醋酸 10 mL ,蒸 馏水45 mL , 95%乙醇45 mL )中,中和5 min 。再依次经过70%乙醇溶液、 95%乙醇溶液 脱水。 染色:将脱水后的标本转移到酸性品红溶液(酸性品红95%乙醇饱和溶液)中染色,染色时间 视标本着色情况而定,通常1 h24 h 。 脱水:将染色的标本移入95%乙醇溶液中洗掉浮色,再移入100%乙醇溶液中脱水。 透明:将标本移至玻片上的石碳酸-二甲苯液滴内透
18、明1 min ,吸掉溶液;再滴加二甲苯, 1 min 后吸掉大部分溶液,不要吸干。 封片:整姿后向标本滴加中性树胶,然后用盖玻片封盖。 干燥:将玻片标本在60 70 的烘箱内烘干或在通风处自然晾干待用。 6 SN/T53742021 附 录 C (资料性) 菲律宾粉蚧雌成虫鉴定特征图 特征图见图C.1 。 图C.1 菲律宾粉蚧 P. philippinicus(仿Williams, 2004) 7 SN/T53742021 附 录 D (资料性) 菲律宾粉蚧与近似种的区别 表D.1 菲律宾粉蚧与近似种的区别 区别菲律宾粉蚧 P. philippinicus 特鲁克粉蚧 P. trukensis
19、 长尾粉蚧 P. longispinus 腹面 有蕈状管,成群分布在胸部 边缘,以单个出现在腹部每 节边缘 蕈状管很少,胸部边缘仅有 12 个 有蕈状管,成群分布在前气门侧, 以单个出在腹部-节边缘 背面背毛长,无蕈状管背毛短,有蕈状管 背毛短;蕈状管多,分布在体边 缘,胸部和腹部前节的成亚缘列 和亚中列 阴门阴门囊状,仅在阴门后面有多格腺阴门囊状,仅在阴门后面有多格腺阴门前后均分布有多格腺 8 SN/T53742021 参 考 文 献 1 Williams D J. Meal y bu g s of Southern Asia. Kuala Lum p ur : Southdene , 20
20、04 : 703-704. 2 王珊珊, 武三安. 中国粉蚧属一新记录种(半翅目,蚧总科,粉蚧科) J . 动物分类学报, 2010 , 35 ( 1 ): 240-246. 3 Miller D , Run g A , Parikh G , et al. Scale Insects , Edition 2. U.S. q uarantine notes. 2014-04-01 . htt p :/ idtools.or g / id / scales / . 4 汤祊德. 中国粉蚧科 M .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2 : 234-236. 5 SN / T 4482 2016 榕树粉蚧检疫鉴定方法 9 SN/T53742021 1 2 0 2 4 7 3 5 T/ N S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 行 业 标 准 菲律宾粉蚧检疫鉴定方法 SN / T 5374 2021 * 中国海关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发行 北京市朝阳区东四环南路甲1号( 100023 ) 编辑部:( 010 ) 65194242-7531 网址 / book 中国标准出版社秦皇岛印刷厂印刷 * 开本8801230 1 / 16 印张1 字数24千字 2021年7月第一版 2021年7月第一次印刷 印数 1 500 * 书号: 155175 665 定价1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