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7.140.10 CCS X 55 4453 云浮市地方标准 DB 4453/T 062021 地理标志产品 象窝茶 Product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Xiangwo Tea 2 0 2 1 - 0 5 - 2 0 发布 2 0 2 1 - 0 6 - 2 0 实施 云浮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 4453/T 06 2021 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和GB/T 179242008地理标志产品标准通用要求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由云浮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
2、广东翔顺象窝禅茶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陈国洪、陈家强、宋春艳、梁建参、林梁贵、林振锦、梁建球。 DB 4453/T 06 2021 1 地理标志产品 象窝茶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地理标志产品象窝茶的保护范围、 生产技术、 要求、 检验方法、 检验规则和标签标志、 包装、运输与贮存的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1年第166号公告批准保护的象窝茶生产销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 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3、。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 276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 500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水分的测定 GB 77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T 8302 茶 取样 GB/T 8305 茶 水浸出物测定 GB/T 8311 茶 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 GB/T 8313 茶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检测方法 GB/T 23776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GH/T 1070 茶叶包装通则 GH/T 1071 茶叶贮存通则 JJF 1070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 3 术语和定
4、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象窝茶 xiangwotea 在地理标志产品产地范围内采摘的茶树鲜叶,经鲜叶摊青、杀青、揉捻、干燥、整形、提香等工艺 过程制成的绿茶。 4 保护范围 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象窝茶的保护范围限于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1年第166号公告批准保 护的象窝茶的批准范围,为广东省新兴县太平镇、稔村镇现辖行政区域内天露山山脉,应符合附录A的 规定。 DB 4453/T 06 2021 5 生产技术 2 栽培技术 5.1.1 茶树品种 适宜制作象窝茶的云南大叶种、英红一号、英红九号、台湾金萱等。 5.1.2 立地条件 保护区范围内海拔100 m。土壤为红壤、黄壤、赤红壤
5、,土壤 pH值4.56.5,土层深度1 m,有 机质含量1.5。 5.1.3 栽培管理 5.1.3.1 茶园开垦 5.1.3.1.1 对于平地和坡度15的缓坡,首先清除地面杂草,将杂草的根茎彻底清除,然后进行 两次耕作,初垦深度60 cm,复垦深度30 cm。 5.1.3.1.2 对于坡度15的陡坡,必须建立水平梯级茶园,全面深耕,平整地面。 5.1.3.2 育苗 茶苗选用扦插的茶苗,苗高25 cm,主茎粗3 mm,生长健壮,根须完整、无明显机械损伤,无 检疫性病虫害。 5.1.3.3 茶苗种植 除高温季节,定植单条双株栽时株行距1.5 m,株距0.4 m,种植密度每公顷30 000株。 5.
6、1.3.4 茶树修剪 茶苗种植植株高30 cm时,应离地15 cm20 cm处定形修剪;种植第二年立春前在上次定形修剪 的剪口上15 cm处进行第二次定形修剪;第三次修剪在次年春茶采摘结束后,在第二次修剪的基础上15 cm处定形修剪,当年采取打顶养蓬,后期留叶采。以后两年均可采取春茶后适度修剪,当年新梢以养为 主,采留结合,当树高达60 cm左右,树幅85 cm逐步投入正常采摘。 5.1.4 茶园施肥 5.1.4.1 施肥量 每公顷每年施商品有机肥料3 000 kg,或经无公害处理的腐熟农家有机肥料15 000 kg。 5.1.4.2 施肥时间、方法 每年12月至翌年1月。 结合除草,在坡地茶
7、行间开沟深施基肥复土,在平地茶园隔行开沟深施基肥复土,沟深25 cm、宽 30 cm。 5.1.5 病虫害防治 5.1.5.1 防治原则:田间管理、物理防治、生物防治。 DB 4453/T 06 2021 3 5.1.5.2 防治病虫害宜采用以下方法: a) 及时采摘,采去带有虫卵的嫩芽; b) 剪去茶树蓬面底下的病弱残枝,增加光照通风的条件; c) 利用诱杀虫灯诱杀成虫; d) 在茶园间放养蜂类控制病虫害的繁殖。 5.1.5.3 不使用农药。 鲜叶采摘 5.2.1 采摘时间 应在每年3月初至5月中旬。 5.2.2 采摘要求 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采摘要求及鲜叶质量分级 等级 要求 特级
8、全芽90,一芽一叶初展10。 一级 一芽一叶70,一芽二叶初展30,芽叶完整,一芽一叶芽长于叶或芽叶等长,大小 均匀一致,色泽嫩绿鲜亮,粗壮饱满,匀齐完整。 5.2.3 采摘方法 应遵循采留结合,质量兼顾和因地制宜的采摘原则。手工采茶要求提手采,保持芽叶完整、新鲜、 匀净,不夹带鳞片、鱼叶、茶果与老叶,严禁抓采。 6 加工工艺 加工流程 鲜叶摊青杀青揉捻干燥拣剔提香包装入库。 工艺要点 6.2.1 摊青 鲜叶厚度5 cm15 cm,摊青时间4 h8 h,鲜叶失水率达1520。 6.2.2 杀青 温度控制在240 300 。 6.2.3 揉捻 成条率95。 6.2.4 干燥 干燥后毛茶含水量要5
9、。 DB 4453/T 06 2021 6.2.5 提香 4 温度控制在70 80 ,时间2 h3 h。 7 要求 感官要求 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 感官要求 项目 特级 一级 外形 条索 细紧直显锋苗 紧结显锋苗 色泽 绿润、银毫显 绿润、显毫 整碎 匀整 匀整 净度 匀净 匀净 内质 香气 嫩香持久、带炒米香 栗香持久 滋味 浓醇鲜爽回甘 浓厚回甘 汤色 嫩绿明亮 嫩黄绿明亮 叶底 柔软、嫩绿 柔软、嫩黄绿 理化指标 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 理化指标 项目 指标 水浸出物/ 38 毛茶含水量/ 5 粉末/ 1 茶多酚/ 15 儿茶素/ 10 卫生指标 7.3.1 污染物限量指标应符合
10、GB 2762 的规定。 7.3.2 农药残留限量指标应符合 GB 2763 的规定。 净含量 净含量的规定见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 8 检验方法 DB 4453/T 06 2021 5 感官品质 按GB/T 23776规定执行。 水浸出物 按GB/T 8305规定执行。 水分 按GB 5009.3规定执行。 粉末 按GB/T 8311规定执行。 茶多酚和儿茶素 按GB/T 8313规定执行。 卫生指标 按GB 2762和GB 2763规定执行。 净含量 按JJF 1070规定执行。 9 检验规则 组批 同一批投料、同一条生产线、同一班次的产品为一个生产批,同批产品的品质和规格应一致。
11、 抽样 抽样以批为单位,按GB/T 8302规定执行。 出厂检验 产品出厂前必须经企业质检部门检验, 签发合格证后方可出厂。 出厂检验项目包括感官指标、 水分、 总灰分、粉末和净含量。 型式检验 型式检验周期为每年一次,型式检验项目包括本标准第7章所有项目,有下列情况之一,应进行型 式检验。 a) 新产品投产时。 b) 原料、工艺、设备具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产品质量时。 c) 国家有关质量管理部门提出检验要求时。 判定规则 9.5.1 凡不符合本标准 7.1 要求的产品,均判为不合格产品。 DB 4453/T 06 2021 9.5.2 检验结果中卫生指标有一项不合格则判定该批产品为不合格产品
12、,理化指标和净含量中若有一 项不符合要求或感官指标经综合评判不符合规定级别的,则判定该批产品为不合格产品。 9.5.3 对检验结果有争议的,应对留存样或在同批产品中重新按 GB/T 8302 规定的方法加倍取样,对 不合格项目进行复检,以复检结果为准。 6 10 标签标志、包装、运输与贮存 标签标志 10.1.1 获得地理标志产品象窝茶使用资格的企业,可在其合格产品包装上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 志。 10.1.2 标签应符合 GH/T 1070、GB 7718 的规定。 10.1.3 运输包装箱的图示标志应符合 GB/T 191 的规定。 包装 包装都应符合GH/T 1070的规定。 运输 运
13、输工具应清洁、干燥、无异味、无污染。运输时应有防雨、防潮、防晒措施。不得与有毒、有害、 有异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装、混运。 贮存 应符合GH/T 1071的规定。产品应贮存于清洁、干燥、无异气味的专用仓库中,仓库周围应无异气 污染。严禁与有毒、有害、有异气味、易污染的物品混放。 DB 4453/T 06 2021 7 A A 附录A (规范性) 地理标志产品象窝茶保护范围图 图A.1规定了地理标志产品象窝茶的保护范围。 图A.1 地理标志产品象窝茶保护范围图 DB 4453/T 06 2021 8 参考文献 1 GB/T 17924 地理标志产品标准通用要求 2 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5第75号令 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 3 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2010 年第 166 号公告 关于批准对吕四海蜇、海门山羊肉、 成武酱大头、富川山茶油、象窝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公告 4 国家知识产权局(2020)第 354 号 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管理办法(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