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4403 T 161-2021 公交中途站设置规范.pdf

    • 资源ID:1526046       资源大小:2M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4403 T 161-2021 公交中途站设置规范.pdf

    1、 ICS 03.220 CCS R 11 DB4403 深 圳 市 地 方 标 准 DB4403/T 161 2021 代替 SZDB/Z 12 2008 公交中途站设置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setting of bus stop 2021-04-27 发布 2021-06-01 实施 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4403/T 161 2021 I 目 次 前言 . II 引言 . IV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一般规定 . 3 5 公交中途站分类 . 3 6 公交中途站站点位置 . 4 6.1 站点间距 . 4 6.2

    2、 站位设置 . 5 7 公交中途站设置方法 . 5 7.1 公交中途站类型选择 . 5 7.2 停车位设置条件 . 6 7.3 港湾式中途站设置方法 . 6 8 公交中途站平面设计 . 8 8.1 一般规定 . 8 8.2 直线式中途站平面设计 . 8 8.3 浅港湾式中途站平面设计 . 8 8.4 深港湾式中途站平面设计 . 9 9 公交中途站站点设施 . 10 9.1 站台和路面设施 . 10 9.2 候车亭 . 10 9.3 标志标线 . 11 9.4 无障碍设施 . 11 参考文献 . 12 DB4403/T 161 2021 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 2020标准化

    3、工作导则 第 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 草。 本文件代替 SZDB/Z 12 2008深圳市公交中途站设置规范。 与 SZDB/Z 12 2008相比主要变化如 下 : 修改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 2 章, 2008 年版的第 2 章); 增加了公交线路的术语定义(见 3.1); 修改了 中途站 、 直线 式 中途站 、 站台、人非共板 的术语 定义 (见 3.2、 3.3、 3.9 和 3.12, 2008 年版的 3.1、 3.2、 3.9 和 3.16); 删除了外凸型非港湾中途站、同名站点同向换乘距离、同名站点异 向换乘距离、高峰小时、车 辆排队长度、公路型断面道路

    4、的术语定义( 2008 年版的 3.3、 3.11、 3.12、 3.13、 3.14 和 3.15); 增加了新建和改建行人过街设施或沿线地块出入口涉及公交中途站的规划建设要求(见 4.4, 2008 年版的 5.2); 增加 了临时公交中途站的 相关 设置要求 (见 4.5) ; 修改了公交中途站与相关交通市政设施的设置间距要求(见 4.6、 4.7, 2008 年版的 5.6、 5.7); 修改了公交中途站站点覆盖率的相关技术要求(见 4.8, 2008 年版的 5.8); 修改了公交中途站分类的相关表述(见 5.1、 5.2, 2008 年版的 4.1、 4.2); 修改了公交 中途站

    5、 站点间距和站位设置的相关 技术要求 (见 6.1和 6.2, 2008年版的 6.1、 6.2); 增加了 公交中途站 在车行出入口、快速路、隔离带、积水路段设置 的 相关 技术要求 (见 6.2.2、 6.2.3、 6.2.4 和 6.2.5); 修改了公交中途站站位设置的相关技术要求(见 6.2.1、 6.2.6、 6.2.7、 6.2.8 和 6.2.9, 2008 年版的 6.2); 修改 了 港湾式 中途站 类型选择 的 相关 技术要求 (见 7.1.1, 2008 年版的 7.1.1) ; 删除了外凸型非 港湾 中途站 的 相关 技术要求 ( 2008 年版的 3.3、 4.1、

    6、 7.1.2 和 8.1.1); 删除了公路型断面道路公交中途站的设置要求( 2008 年版的 7.1.3); 修改了港湾式中途站设置方法的相关技术要求(见 7.3, 2008 年版的 7.3); 增加了公交中途站平面设计的一般规定(见 8.1, 2008 年版的 8.2.3、 8.2.6); 修改了直线式中途站平面设计的相关技术要求(见 8.2, 2008 年版的 8.1); 修改了浅港湾式公交中途站拓展车道的相关技术要求(见 8.3.2, 2008 年版的 8.2.4); 修改了公交中途站站台宽度 的相关技术要求(见 9.1.1, 2008 年版的 9.1.1、 8.2.5); 增加了“背

    7、向式”候车亭或简易站台的设置情形(见 9.2.2); 增加 了 安全 护栏、 座椅 高度 、电子 站牌 、乘车指引、电气设施等站点 设施的相关技术要求 (见 9.1.2、 9.1.4、 9.2.4、 9.2.5 和 9.2.9) ; 修改 了候车亭 顶棚 宽度的相关 技术 要求 (见 9.2.7, 2008 年版的 9.2.4) ; 增加了候车亭清洁卫生的要求(见 9.2.10); 增加了候车亭抗震、防雷 、 抗风压及 消防 等 安全 技术 要求 (见 9.2.11); 增加了公交候车亭建设的验收要求( 见 9.2.13, 2008 年版 5.4); DB4403/T 161 2021 III

    8、 修改了深港湾中途站标志和标线的设置要求(见 9.3.3); 修改了公交中途站标志和标线设计标准的相关依据文件(见 9.3.4, 2008 年版 9.3.4); 修改了无障碍设施的相关设置要求( 9.4.1、 9.4.2 和 9.4.3, 2008 年版 9.4.1、 9.4.2、 9.4.3 和 9.4.4)。 本文件由深圳市交通运输 局 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深圳市交通运输局、 深圳市 综合 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永平、曾浩、葛宏伟、张彬、林泽丹、叶海飞、谭英嘉、詹钟雄、颜建 新、 贾祺浩。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08年首次发布为

    9、 SZDB/Z 12 2008; 本次为 第一次修订。 DB4403/T 161 2021 IV 引 言 为加强对公交中途站设置的技术指导,实现公交中途站点规划设计的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深圳市 于 2008年发布了 SZDB/Z 12 2008深圳市公交中途站设置规范(以下简称设置规范),为城市 公交中途站的规划设计提供依据。设置规范围绕公交中途站规划控制指标、平面几何尺寸、附属设 施配置及设计要求等提出详细的规定,达到了规范公交中途站设置与管理体系的目的。 由于设置规范已实施 10余年,在此期间行业发展内外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国家、部委、省市 新出台并不断更新城市道路与设施方面的规划设计要求

    10、,以及智能化与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市民高品质 出行诉求等均对公交中途站设置要素提出新的要求。 为适应新形势,根据深圳标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抓紧做好城市建设与管理领域深圳标准建 设工作的通知(深标办 2018 5号)、市交通运输委关于抓紧做好交通运输领域深圳标准建设工 作的通知(深交字 2018 341号)等有关文件要求,深圳市交通运输局会同深圳市综合交通设计研 究院有限公 司对设置规范相关内容进行修订。 本文件依据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定编制而成,符合深圳实际和市民出行需要,能够提升深圳市公交 中途站规划设计质量和水平,助力“深圳质量品质交通”。 DB4403/T 161 2021 1 公交 中

    11、途站设置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深圳市公交中途站规划设计的一般规定、分类和设置方法、平面设计及站点附属设施 配置要求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深圳市公交中途站的规划设计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 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32852.1 城市客运术语 第 1部分:通用术语 GB/T 32852.2 城市客运术语 第 2部分:公共汽电车 GB/T 33660 城市公用交通设施无障碍设计指南 GB 50647 城市道路交叉口

    12、规划规范 GB 50763 无障碍设计规范 CJJ/T 15 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站、场、厂工程设计规范 CJJ 37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J/T 107 城市公共汽 、电车 候车亭 CJJ 129 城市快速路设计规程 CJJ 152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 JT/T 1118 城市公共汽电车车站设施功能要求 DB44/T 2157 公共场所 (户外 )用电设施建设及运行安全规程 SJG 69 道路设计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公交线路 bus transit route 城市公共汽车沿固定的路线、站点运行的通路。 3.2 中途站 stop 沿城市公交线路设置

    13、的除起点站和终点站以外的停靠站。 DB4403/T 161 2021 2 3.3 直线式中途站 beeline bus stop 在道路车行道外侧,不改变道路原有断面形式,设置的供公交车辆停靠的车站 。 3.4 港湾式中途站 bus bay stop 在道路车行道外侧,采用局部拓宽路面的方式,设置的供公交车辆停靠的车站。 3.5 浅港湾式中途站 shallow-bay bus stop 在道路车行道外侧,采用局部拓宽路面的方式拓展一个服务通道的港湾式中途站。 3.6 深港湾式 中途站 deep-bay bus stop 在道路车行道外侧,采用局部拓宽路面的方式拓展多个服务通道的港湾式中途站。

    14、3.7 平面交叉口进口道、出口道 entrance lane and exit lane of intersection 在 平面交 叉口, 车辆流入交叉口的车道为进口道;车辆流出交叉口的车道为出口道。 3.8 平面交叉口的上游、 下游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of intersection 车辆驶入平面交叉口的方向为交叉口的上游;车辆驶出平面交叉口的方向为交叉口的下游。 3.9 站台 platform 车站内供乘客候车和乘降的设施。 3.10 同名 站 点 bus stop with the same name 为同一客流集散点服务的多个站名相同的公交中途站。 3.1

    15、1 候车亭 bus shelter 在车站供乘客遮阳、避雨的等候车辆的设 施。 3.12 人非共板 pedestrian-bicycle-one-plane section 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的路面处在同一标高上,且中间无隔离措施的一种道路横断面布置形式。 DB4403/T 161 2021 3 4 一般规定 4.1 公交中途站的规划与设计,应遵循需求适应、土地节约、经济合理等原则,充分考虑车辆安全停 靠、交通便捷顺畅、乘客方便乘车,以及与周边景观环境协调等因素。 4.2 公交中途站应设置在公交线路沿途所经过的主要客流集散点上,新建道路上的公交中途站应优先 布置在规划或现状居住、商业、工业等人

    16、流密集路段。 4.3 公交中途站应与站点所在的道路、交叉口, 以及站点周边的行人、非机动车系统和轨道交通车站 等交通设施进行一体化设计。 4.4 新建和改建城市道路、行人过街设施或沿线地块出入口涉及公交中途站的,须同步开展公交中途 站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工作。 4.5 城市道路 及其附属设施施工期间 临时 设置 的 公交中途站 宜 满足 本规范关于公交 中途站 站点 位置、 站台 和 站牌 的 设置要求 。 4.6 长途客运汽车站、火车站、客运码头以及轨道交通车站等客流密集区的主要行人出入口 100m 范围 内应设公交中途站。机场主要行人出入口 100m 范围内,宜设置公交中途站。在用地允许的条件

    17、下,宜 建设深港湾式公交中途站。 4.7 公交中途站前后 30m 范围内不宜设置出租车停靠站。 4.8 公交中途站站点覆盖率按服务半径 300m 计算,城市建成区应大于 50%,中心区应大于 70%;按服 务半径 500m 计算,城市建成区应大于 90%,中心区应全覆盖。 5 公交中途站分类 5.1 公交中途站 按站台形式 , 主要分为直 线式和 港湾式 两大类,其中,港湾式中途站主要分为 浅港湾 式 和深港湾 式两种形式,见图 1。 a) 直 线式 中途 站 b) 浅港湾式中途站 c) 深港湾式中途站 图 1 公交 中途站设置形式 5.2 公交中途站按 其在道路 上 设置的位置 ,主要 分为

    18、沿人行道 、沿 机非分隔带 和沿主辅分隔带设置三 大类,见 图 2、 图 3 和图 4。 DB4403/T 161 2021 4 图 2 沿人行道 设置的公交中途站 图 3 沿 机非分隔带设置的公交中途站 图 4 沿主辅 分隔带设置的公交中途站 6 公交中途站站点 位置 6.1 站点间距 6.1.1 公交中途站的 站点 推荐平均 站距 见 表 1。 表 1 公交 中途站 推荐 平均站距 单位为米 道路性质 推荐 平均站距 支路 300 500 主干路、次干路 500 800 快速路 800 1000 6.1.2 在路段上设置的公交中途站同名站点,同向相邻站点间的换乘距离不应少于 25m,且不宜

    19、大于 50m。 6.1.3 在道路平面交叉口内设置的站点,站点间换乘距离不宜大于 150m,不得大于 250m。 6.1.4 在无中央物理隔离设施的路段上,当双向车道数小于 6 条时,上、下行对称设置的站点应在车 辆前进方向迎面错开 30m。 DB4403/T 161 2021 5 6.1.5 在有中央物理隔离设施的路段上,或者双向车道数大于或等于 6 条时,上、下行对称设置的站 点可不错开布设。 6.2 站位设置 6.2.1 公交中途站应优先设置在有行人过街设施或轨道交通车站出入口的路段上,其次应布置在交叉 口附近,不宜设置在 没有行人过街设施的路段上。 6.2.2 公交中途站设置在小区、医

    20、院及公园等场所车行出入口附近时,前后距离不宜小于 30m。 6.2.3 公交中途站设置在快速路时,宜设置在辅路上;当需设置在主路时,应设置在与主路分离的停 靠区内,停靠区出入口应满足快速路出入口最小间距的规定。 6.2.4 公交中途站与人行道之间有非机动车道或机动车道隔离时,宜根据需要设置人行横道、减速或 警示设施。 6.2.5 公交中途站 宜设置在不易积水路段。 6.2.6 在交叉口布置公交中途站时,应优先布置在交叉口的下游;在下游布置中途站有困难时,可将 停靠直行或右转线路的公交中途站设在交叉口上游。 6.2.7 公交中 途站设置在交叉口下游时,距对向车流进口道停止线延长线的距离应遵循以下

    21、原则: a) 当出口道右侧展宽增加车道时,公交中途站应设在该车道拓宽段下游至少 15m 处,并应 与 出口道进行一体化展宽设计 ; b) 当出口道右侧不拓宽时,公交中途站在主干路上距对向车流进口道停止线延长线不宜小于 80m;次干路不宜小于 50m;支路不宜小于 30m。 6.2.8 公交中途站设置在交叉口上游时, 宜设在右侧车道最大排队长度上游至少 15m 处, 当实际条件 不满足要求时,公交 中途站 离停 止 线的最小距离应根据实际情况验算确定 ; 当进口道右侧展宽增加车道 时, 应 与 进口道进行一体化展宽设计。 6.2.9 公交中途站应设置纵坡不大于 1.5%的道路上;当地形条件受限制

    22、时,应做特殊处理,但纵坡不 得大于 3%。 7 公交中途站 设置方法 7.1 公交中途站 类型选择 7.1.1 主干路 及以上 等级 的城市道路, 宜布置 港湾式中途站 ; 次干 路及 以下 等级 的城市道路或高等级 道路的辅道,在满足表 2 条件时宜 设置港湾式中途站 , 当条件受限时可布置为直线式中途站 ;新建主干 路及 以上 级别的 城市道路 时 , 应 预设为港湾式中途站。 表 2 港湾式 中途站设置 条件 设置条件 设置类型 并站公交线路条数超过 3 条 浅 港湾式 高峰小时上车客流量大于 500 人 次 浅 港湾式 在 无 公交专用道的道路上, 高峰小时同向路段机动车 饱和度大于

    23、0.6 浅 港湾式 在有公交专用道的道路上, 高峰小时公交专用道上 公交车流量大于 60 标车 /小时 且同向非公交专用道上的 机动车 饱和度大于 0.6 浅 港湾式 公交停靠线路数超过 10 条,或高峰小时乘客上车超过 1000 人 深港湾(双港湾),或增设 1 个同名站点 公交停靠线路数超过 16 条,或高峰小时乘客上车超过 1600 人 深港湾(三港湾),或增设 2 个同名站点 DB4403/T 161 2021 6 7.1.2 公路改造为市政道路时,应按照改造后的道路等级及 7.1.1 的规定选择公交中途站类型,并视 条件优先设 置为港湾式中途站。 7.2 停车位 设置 条件 7.2.

    24、1 对于直线 式中途站,停车位不得超过 3 个,并应 符合表 3 的规定。 表 3 直线 式 中途站停车位设置 条件 单位为个 设置 条件 停车位 备注 高峰小时上车人数小于 250 人 次 ,或并站线路条数小于 3 条 1 高峰小时上车人数在 250 450 人 次 之间,或并站线路数为 4 5 条 2 高峰小时上车人数超过 450 人 次 ,或并站线路数超过 5 条 3 或改造为港湾式 7.2.2 对于新建 浅港湾式中途站,应 设 2 3 个停车位 , 且不 得 超过 4 个停车位;改造 的公交 中途站在 用地受限且高峰小时上车人数小于 300 人 次 时可以只设 1 个停车位,远期应考虑

    25、经逐步改造后达到至少 2 个停车位的要求。停车位 应符合表 4 的规定。 表 4 浅港湾式 中途站停车位设置 条件 单位为个 设置 条件 停车位 备注 高峰小时上车人数小于 500 人,或并站线路条数小于 5 条 2 高峰小时上车人数在 500 800 人之间,或并站线路数为 5 条 8 条 3 高峰小时上车人数超过 800 人,或并站线路数超过 8 条 34 或 改造为 深 港湾 , 或设置多个同名站点 7.2.3 对 于深港湾式中途站,每个服务通道应至少有 2 个停车位,且不宜超过 3 个停车位,并应符合 7.2.2 的规定 。 7.3 港湾式中途站设置方法 7.3.1 对于 人非共板的道

    26、路, 在 人行道 (含绿化带) 宽度 不小于 6.5m 时,可沿人行道 设置浅港湾式 中 途站 ,见图 5。 单位为米 图 5 在人非共板道路 设置的 港湾式 中途站 7.3.2 对于机非 共板的 道路, 在 人行道 (含绿化带) 宽度 不小于 6.5m 时 , 可沿人行道 设置浅港湾式 中 途站 , 并宜在站点外侧设置非机动车道 ,见图 6。 DB4403/T 161 2021 7 单位为米 图 6 在机非共板道路 设置的港湾式中途站 7.3.3 对于有机非分隔带的道路,在分隔带宽度不小于 4.5m 时,可沿分隔带设置浅港湾式中途站,见 图 7a);在分隔带宽度小于 4.5m 而人行道有富余

    27、时,可适当压缩人行道设置浅港湾式中途站,见图 7b)。 单位为米 a) 沿机非分隔带设置的港湾式中途站形式 一 单位为米 b) 沿机非分隔带设置的港湾式中途站形式二 图 7 沿机非分隔带设置的港湾式中途站 7.3.4 当无机非分隔带的道路人行道(含绿化带)宽度小于 6.5m,或者有机非分隔带但宽度小于 4.5m 且人行道无富余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压缩机动车道、分隔带、人行道等综合措施设置浅港湾式中途 站,见图 8。 单位为米 图 8 偏移 道路中心线 设置 的 浅 港湾 式 中途站 7.3.5 深港湾 式中途 站 宜采用沿人行道设置的方式,并应满足深港湾式中途站所需的最小尺寸要求 。 DB4

    28、403/T 161 2021 8 8 公交中途站平面设计 8.1 一般规定 8.1.1 公交中途站单个停车位长度宜为 15m;条件受限时,可根据停靠最大一种公交车型长度适当缩 短,但不得小于 13m。 8.1.2 公交中途站占用人行道设置时,应局部拓宽人行道,保持人行道原有宽度;条件受限时,应保 证原有人行道 40%的宽度,且不得小于 2m。 8.1.3 在港湾式中途站上游宜设立通视区域,在通视区域内不应有影响司机进站前观察站内情况的障 碍物。通视区域设计尺寸见图 9。 单位为米 图 9 通视区域设计尺寸 8.2 直线式中途站平面设计 8.2.1 直线式中途站推荐的几何尺寸见图 10。 单位为

    29、米 图 10 直线式公交中途站的设计尺寸 8.2.2 站台长度可按表 5 的规定设置;条件受限时,站台长度可根据停车位长度适当缩短,但不得小 于站台所有停车位与安全间距之和。 表 5 直线 式 中途站的站台长度设置 条件 单位为米 设置条件 站台长度 1 个停车位 15.0 2 个停车位 32.5 3 个停车位 50.0 8.3 浅港湾式中途站平面设计 8.3.1 浅港湾式中途站推荐的几何尺寸见图 11,站台长度应符合 8.2.2 的规定 。 DB4403/T 161 2021 9 单位为米 图 11 浅港湾式公交中途站的设计尺寸 8.3.2 浅港湾式中途站拓展车道宽度宜取 3.5m,条件限制

    30、时,不应小于 3m。 8.4 深港湾式中途站平面设计 8.4.1 在 用 地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优先布置 有 超车通道的深港湾 式 中途站。 8.4.2 不设超车通道的深港湾式中途站的推荐几何尺寸见图 12图 13。 单位为米 图 12 双港湾式中途站设计尺寸 单位为米 图 13 三港湾式中途站设计尺寸 8.4.3 设超车通道的深港湾式中途站的推荐几何尺寸见图 14图 15。 单位为米 图 14 双港湾式中途站设计尺寸 DB4403/T 161 2021 10 单位为米 图 15 三港湾式中途站设计尺寸 8.4.4 站台长度可按 表 6 的规定设置。 表 6 深港湾式 中途站站台长度设置原则

    31、单位为米 设置条件 最外侧站台 长度 通道间的站台 长度 2 个停车位 42.5 48.5 3 个停车位 60.0 66.0 8.4.5 深港湾式中途站服务通道之间的站台宽度不应小于 3m,站台外缘应圆顺设计。 8.4.6 应在深港湾式中途站停车区两端、各候车廊之间设置人行通道,宽度不应小于 3m。 8.4.7 深港湾式中途站配套的人行横道与紧邻的停车位之间宜有 2m 的安全距离,最小不应小于 1.5m。 8.4.8 深港湾式中途站车道宽度不应 小于 3m;设超车通道的,超车通道宽度宜取 3.5m。 9 公交中途站站点 设施 9.1 站台和 路面设施 9.1.1 公交中途站应设候车站台,站台高

    32、度 宜 采用 0.15m 0.20m;站台宽度不宜小于 2.2m,当条件受 限制时,宽度不得小于 1.5m。当站台乘客候车空间不足时,可通过设置分站台或拓宽站台宽度提高乘 客候车空间。 9.1.2 站台表面 应平整,不应绿化,并选用透水材料以保持站台干燥 ;可根据 需要 在 站台 边缘设置 安 全护栏 ,护栏高度应不低于 1.1m,水平荷载能力应不小于 1kN/m。 9.1.3 公交中途站范围内 车辆加减速段及停车位 处的路面宜采用高标号混凝土进行局部加 强。 9.1.4 公交中途站范围内站台的设计标准应按照 JT/T 1118 的规定执行。 9.2 候车亭 9.2.1 公交中途站应设候车亭,

    33、候车亭应 与亭内设施进行一体化设计。 9.2.2 在道路人行道较窄且道路拓宽条件受限时,可采用“背向式”公交候车亭或简易站台。 9.2.3 候车亭 内应设置夜间照明、防雨防晒 的顶棚、站牌标志、线路指示板、 视频 监控、 必要的告示 及广告看板等设施;多个同名站点宜 配置 换乘指引标志; 鼓励配置行人休息座椅 、 指路牌、盲文站牌或 语音提示站牌, 座椅高度 不宜低于 0.4m,并 在可能的情况下设置 公交信息查询设备,提供公交 车 到达 时间等信息 。 9.2.4 站牌可 包含附近简 要地 图、 枢纽站、换乘信息 、 分站指引等,有条件的宜设置三维地图 。 9.2.5 宜在有条件 、 有需求

    34、 的 站点 设置 电子站牌等智能化设施,其设置应 按照 JT/T 1118 的 规定执行。 DB4403/T 161 2021 11 9.2.6 候车亭 应与其周边绿化、行人和非机动车系统 、 风雨连廊、轨道交通车站出入口等设施进行一 体化设计;特殊区域鼓励提供有吸引力的造型和色彩,形成城市特色景观。 9.2.7 候车亭顶棚棚缘的最低点至站台地面的高度不应 小于 2.5m, 顶棚 宽度不宜小于 1.5m,并宜 随 站 台宽度 增加 而相应增加顶棚宽度 ;候车亭顶棚限界与 路缘石 外缘 的 水平 距离 不应 小于 0.25m。 9.2.8 候车亭的长度宜与停车区长度 相 同; 在客流较少的 道路

    35、 上设置的公交中途站,候车亭长度可适 当缩小,最小不宜小于 5m。 9.2.9 候车亭内设置的广告灯箱宜 按照统一规格进行设计 ,并 不宜超过候车亭立面总面积的 50%。 9.2.10 候车亭应便于清洁,符合城市环境卫生要求。 9.2.11 候车亭的抗震、 防雷、 抗风压及 消防等要求 ,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9.2.12 候车亭内使用的电气设施应防止漏电,设计标准应按照 CJ/T 107 及 DB44/T 2157 的规定执行。 9.2.13 候车亭的建设应选用节能、环保、耐用和易维护的材料;建成后 , 应经 第三方专业机构 安全检 测并 出具 合格 报告。 9.3 标志标线 9.

    36、3.1 为区分公交中途站 的停车范围,在公交中途站车道与相邻通车车道间,应设置专用标线。 9.3.2 公交中途站停车区域内应施划停车泊位,并在停车泊位之间以禁止停车标线分隔。 9.3.3 深港湾中途站应从中途站起点处为每个服务通道设置导流线, 宜在 港湾式站台 出入口 位置 设置 社会车辆避让标志 和 标线。 9.3.4 公交中途站范围内标志和标线的设计标准应按照 GB 5768 及 CJJ 37 的规定执行。 9.4 无障碍设施 9.4.1 公交站台有效宽度应能方便乘轮椅者通行,有效通行宽度不应小于 1.5m;站台盲道应与人行道 盲道相连接。 9.4.2 在车道中间设置站台时应进行无障碍设计

    37、,缘石坡道应与人行横道相互对正,坡 面须平整,但 不应光滑。 9.4.3 公交中途站内的无障碍设施设计标准应按照 GB 50763 及 GB/T 33660 的规定执行。 DB4403/T 161 2021 12 参 考 文 献 1 GB/T 22484 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服务规范 2 GB 50688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 3 GB 51328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 4 GB 5768.2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 2 部分:道路交通标志 5 GB 5768.3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 3 部分:道路交通标线 6 CJJ/T 119 城市公共交通工程术语标准 7 深圳 市城市规划 标准与准则 _


    注意事项

    本文(DB4403 T 161-2021 公交中途站设置规范.pdf)为本站会员(ownview251)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