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29.240.01 CCS P 63 DB4403 深圳市 地方标准 DB4403/T 137 2021 用户智能配电站 系统建设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system construction of smart distribution station of users 2021-01-04 发布 2021-02-01 实施 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4403/T 137 2021 I 目 次 前 言 . III 引 言 . IV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2 4 缩略词 . 5 5 总则 . 5 6 配电站一般要求 .
2、5 6.1 布置要求 . 6 6.2 电气设备技术要求 . 6 6.3 防火及通风要求 . 6 6.4 其他要求 . 6 7 智能系统设计 . 7 7.1 系统结构 . 7 7.2 系统功能 . 7 7.3 方案设计 . 8 8 监测设备技术要求 . 8 8.1 总体要求 . 8 8.2 电气监测类设备 . 8 8.3 环境监测类设备 . 14 8.4 安防监控类设备 . 15 8.5 通信类设备 . 17 9 信息采集和通信技术 . 21 9.1 智能配电站通信架构 . 21 9.2 设备运行数据 . 22 9.3 通讯协议 . 22 9.4 音视频数据流接入 . 22 9.5 数据通信安全
3、 . 23 10 施工安装与验收要求 . 23 10.1 一般规定 . 23 10.2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 23 10.3 管线敷设 . 24 10.4 设备安装 . 24 DB4403/T 137 2021 II 10.5 系统调试 . 28 10.6 验收 . 28 11 运维管理 . 28 11.1 总体要求 . 28 11.2 运行维护体系 . 29 11.3 服务支撑体系 . 32 12 可拓展服务 . 33 12.1 用电安全 . 33 12.2 节能 . 33 12.3 电能质量治理 . 33 12.4 储能装置 . 34 附录 A ( 资料 性) 设备运行数据采集信息 . 3
4、5 附录 B (资料性) 视频编码标准的具体技术要求 . 46 附录 C (资料性) RTSP URL 示例 . 49 参 考 文 献 . 50 DB4403/T 137 2021 I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 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部分 :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本 文件 由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提出并归口 。 本 文件 起草单位 :深圳市电力行业协会、深圳市华睿丰盛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深圳市新环 能科技有限公司、 重庆大学、华北电力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物联网电力能效管控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 心、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深圳供电局有限公
5、司、深圳深宝电器仪表有限公司、深圳 市深鹏达电网科技有限公司、深圳新能电力开发设计院有限公司、深圳供电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南方 电网深圳数字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市华阳国际工程设计股份有 限公司、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 限公司、深圳德威特电气科技有限公司、启迪中电智慧能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深圳 市泰昂能源科 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奥特迅电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深电能售电有限公司、深圳曼顿科技有限 公司、深圳中科传感科技有限公司、深圳达实智能股份有限公司 。 本 文件 主要起草人 :戴志勇、王峥、李
6、植鹏、涂昊曦、崔建磊、 钟万芳、 张雪峰、苏浩波、刘峰、 刘缨、郑志宇、龚贝、王阮、唐义锋、崔和之、史会阳、吴广灵、姚淼、罗育林、柯挺、李光裕、 刘洋、 萧霞、袁亚松、熊小伏、谢庆、赵书涛、谢军、王跃、邰彬、汪进锋、吕启深、向真、戴文涛、李炎斌、 陈惟崧、梁峥、李峰、翟富生、李秀美、易仕军、闻成胜、罗平东、蔡建华、刘魁、李冬华 、刘波、黄 德强、杨雪来 。 DB4403/T 137 2021 IV 引 言 智能配电站通过在传统配电站中引入现代化的传感技术、物联网通信技术、大数据技术、云技术等 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配电站的可视听、可感知、可预警、可处理和可优化,是智慧能源、智慧市政和 智慧社区的
7、重要组成部分,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支撑。 作为信息技术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和支撑传统电力设施转型升级的典型应用,智能配电站已经在实际 应用中呈现出显著的比较优势。目前深圳市电力用户侧配电站数量已超 6万个,随着深圳用电量的持续 稳定增长,配电站数量还将持续增加。这为智能配电站的应用 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目前由于缺 乏智能配电站相关的标准规范,智能配电站的建设运维管理相关工作还处于不规范、不统一、标准化程 度不高的状态,存在极大的提升和优化的空间。 为此,在深圳市制定 用户智能配电站 系统建设规范 , 规范深圳全市智能配电站的建设、改造、运维 和管理工作 ,是必要并且亟需的。
8、该规范 的制定和应用实施,可统一智能配电站的建设标准,提高智能 配电站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保障深圳全市智能配电站的健康有序发展 ,推动深圳市配用电服务整体 升级,是提高电力用户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优化深圳电力营商环境的必要手段,是 贯彻落实国家能 源发展战略的必要支撑,是为深圳电力用户定制特色能源及节能优化方案、满足深圳地区高新科技企业 用电要求、实现能源价值最大化的必由之路, 也为后续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配电网的进一步应用打下坚 实基础。待规范 在市内广泛应用实施后,深圳配用电服务将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同时 , 通过制定本 文件 ,可以以推动深圳市电力用户 侧 智能配电站发展为着力点,发
9、展电力设备“非 接触式”巡视,助力深圳发展“非接触式”服务,培育电力产业新模式和新业态,推动电力产业升级, 为深圳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全力服务和融入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 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核 心引擎城市的建设。 本 文件 在常规配电站的布置要求、电气设备技术要求、防火及通风要求等 规定 的基础上,重点 针对 智能配 电站的智能 系统设计、 监测 设备技术 要求 、信息采集和通信技术、施工安装与验收、运维管理等 方面制订了详细的规定。 随着智能配电站技术和标准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本 文件 将适时予以修订。 DB4403/T 137 2021 1 用户智能配电站 系统建设规范 1 范围 本
10、 文件 规定了电力用户侧智能配电站的 布置及电气设备 、智能 系统设计、 监测 设备技术、信息采集 和通信技术、施工安装、验收、运维管理的要求。 本 文件 适用于深圳市 20kV及以下电力 用户侧智能配电站的 智能化建设 、 改造 、运维 和管理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2423.10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 2部分 试验方法 试验 Fc 振动 (正弦 ) GB 2894 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
11、GB/T 4208 外壳防护等级( IP代码) GB/T 6451 油浸式电力变压器技术参数和要求 GB/T 7665 传感器通用术语 GB/T 10228 干式电力变压器技术参数和要求 GB/T 11651 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 GB/T 12325 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允许偏差 GB/T 12326 电能质量电压波动和闪变 GB/T 14285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 GB/T 14549 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 GB/T 15543 电能质量三相电压不平衡 GB/T 17215.211 交流电测设备通用要求、试验和试验条件第 11部分:测量设备 GB/T 17215.321 交流电测量
12、设备 特 殊要求 第 21部分:静止式有功电能表( 1级和 2级) GB/T 17467 高压 /低压预装式变电站 GB/T 17626.2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3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4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5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6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 GB/T 17626.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11
13、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的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1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阻尼振荡波抗扰度试验 GB/T 28181 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 GB/T 29328 重要电力用户供电电源及自备应急电源配置技术规范 GB/T 29639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 DB4403/T 137 2021 2 GB/T 30137 电能质量电压暂降与短时中断 GB/T 31960.7 电力能效监测终端技术条件 第 7部分:电力能效监测终端技术条件 GB/T 37136 电力用户供配电设施运行维护规范 GB 5001
14、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45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52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 50053 2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GB 50054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 50057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060 3 110kV高压配电装置设计规范 GB/T 50064 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设计规范 GB/T 50065 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 GB 50084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 50148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电力变压器、油浸电抗器、互感器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150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 GB 50169 电气
15、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229 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标准 GB 50254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低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343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 51048 电化学储能电站设计规范 GB 51309 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技术标准 DL/T 283.1 电力视频监控系统及接口第 1部分:技术要求 DL 409 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电力线路部分) DL/T 596 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 DL/T 634.5104 远动设备及系统 传输规约 DL/T 976 带电作业工具、装置和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 DL/T 995 继电保护和电网安全自动装
16、置检验规程 DL/T 5137 电测量及电能计量装置设计技术规程 DL/T 5221 城市电力电缆线路设计技术规定 DL/T 5222 导体和电器选择设计技术规定 DL/T 5390 发电厂和变电站照明设计技术规定 JB/T 3837 变压器类产品型号编制方法 JB/T 7631 变压器用电子温控器 JGJ 16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ISO/IEC PRF 20922 MQTT V3.1协议规范 3 术语 和 定义 GB/T 7665界定的以 及 下列 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 3.1 智能配电站 smart distribution station DB4403/T 137 2021 3
17、 一种 通过分布在配电室内的各类传感器、采集与通信设备,将各种设备状态量、环境状态量、安防 信息 等传送至 上级系统平台 上, 帮助运维单位 对 配电设施 进行远程、集中、实时监控,减少人工值守 操 作, 提供 数据智能分析、运维支持, 具有 可视化、自动化、互动化的 高度智能监控和管理 功能 的配电站 (配电房)。 3.2 智慧运维 smart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以智能配电站为载体,以上传至系统平台上的各类数据为支撑, 实现实时的设备状态监控、运行分 析及故障定位, 在智能配电站 发出告警、发生故障或产生缺陷时,可通过线上线下高效联动,合理调度 运维抢修资源
18、、高效指挥运维抢修工作开展,进而为设备提供可视化、精细化 、智能化、动态化运维管 理服务的一种运维模式。 3.3 物联网智能网关 smart gateway for internet of things 一种采用物联网通信技术、传感技术,将各种传感器、电气设备等进行联网,连接感知网络与通信 网络,实现不同类型的感知网络之间的协议转换,具备数据采集、存储、控制及传输等功能,实现电力 用户配电站智能监测、数据分析、指标优化的智慧运维核心通信设备。 3.4 工业 DTU industrial data transfer unit 将串口数据转换为 IP数据或将 IP数据转换为串口数据,通过 无线通信
19、网络进行传送的工业级无线数 据传输终端。 3.5 多功能测控仪 multi-function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instrument 采集、处理用电设备 电气量和非电气量信息,并能与物联网智能网关进行数据交换的装置。 3.6 配电故障监测记录仪 distribution failure monitoring recorder 一种可以自动记录短路故障、配电系统谐振、频率异常、电压异常等设备状态,可为分析故障原因、 查找故障点、评价装置动作提供依据,为发现设备缺陷及早预警提供帮助的仪器 。 3.7 干式变压器温控仪 dry type temperature cont
20、roller for transformer 一种由温度传感器、传输引线和电子显示仪表等组成的,并通过传感器物理参数 (或外部电信号 ) 变化来测控变压器某一部位温度的测量装置。 3.8 无线测温设备 wireless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equipment 由无线测温主机 、 无线测温传感器 、 无线接收装置等部件组成 ,通过无线接收装置接收由 无线测温 传感器以无线传输方式传回的被测部位温度等数据信号并由无线测温主机进行解 析监测的测温装置 。 3.9 DB4403/T 137 2021 4 温湿度传感器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sen
21、sor 将温湿度变量转换为可传送的标准化输出信号,用于物联网中对物理世界感知识别的仪器。 3.10 烟感探测器 smoke detector 一种能够探测烟雾粒子,并将探测部位烟雾浓度的变化转换为电信号以实现防范火灾目的的仪器。 3.11 水浸传感器 water sensor 用来检测室内环境地面是否积水,并产生一个报警信号输出的装置。 3.12 硬盘录像机 digital video recorder 通过网络接收摄像机设备传输的数字 视频码流,并进行存储、管理,从而实现对图像、语言进行长 时间录像、录音、远程监视和控制的设备。 3.13 枪型摄像机 box camera 外观长方体,内部由
22、摄像机组件、光学镜头组成的摄像设备。 3.14 球型摄像机 dome camera 外观球型,内部由摄像机组件、光学镜头组成的摄像设备。 3.15 可控球型摄像机 pan/tilt/zoom dome camera 可通过云台控制摄像机镜头方向的球型摄像机。 3.16 有源以太网 交换机 power over ethernet switch 在现有以太网 Cat.5布线基础架构不 改 动的情况下, 可为部分 基于 IP的 设备同时实现数据信号 传输 和直流供电 的交换机 。 3.17 4G/5G 路由器 4G/5G router 一款全线兼容 5G/4G/3.5G/3G网路,利用公用 LTE网
23、络为用户提供无线长距离数据传输功能的工业物 联网高速路由器。 3.18 信号放大器 signal amplifier 由外部天线、放大器、内部天线组成无线系统来增强蜂窝接收,用于解决室内移动信号盲区问题的 微型直放站。 DB4403/T 137 2021 5 3.19 实时流传输协议 real-time streaming protocol TCP/IP协议体系中一个定义了一对多 应用程序如何有效地通过 IP网络传送多媒体数据的应用层协 议。 3.20 实时消息传输协议 real-time messaging protocol 一种设计用来进行实时数据通信,主要用来在 Flash/AIR平台和
24、支持 RTMP协议的流媒体 /交互服务器 之间进行音视频和数据通信的网络协议。 3.21 网络视频录像机 network video recorder 能同时通过网络接收、存储、管理多个网络摄像机 IPC传输的数字视频码流,并可观看、浏览、回 放、管理、存储多个网络摄像机的设备。 3.22 设备状态评价 equipment status evaluation 基于运行、巡检、保养、维修、试验以及智能实时监控结果,对反映设备健康状态的各状态量指标 进行分析评价,从而确定设备状态情况,评估设备出现故障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程度,确定设备面临的 和可能导致的风险,并形成配电站设备状态评价报告的一系列行为
25、。 4 缩略词 下列缩略词适用于本文件。 NVR:网络视频录像机( network video recorder) PoE:有源以太网( power over ethernet) RTMP:实时消息传输协议( real-time messaging protocol) RTSP:实时流传输协议( real-time streaming protocol) 5 总则 5.1 智能配电站应符合国家基本建设方针和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可靠、经济适用、技术先进和节 能环保。 5.2 智能配电站应遵循“标准化设计、差异化实施”的用户定制原则,关注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解 决方案,并能够根据电网规划建设、用
26、户增值服务需求开展设计优化。 5.3 智能配电站的 系统平台不局限于接收、存储及处理配电站相关数据,还应为分布式电源、电动汽 车充电设施等数据接入预留接口,使智能配电站满足未来电力物联网综合管理、需求侧管理 、智慧能源 综合管理 和智慧城市的发展需要。 5.4 深圳市电力用户 侧 智能配电站 除应符合本规范 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 6 配电 站 一般 要求 DB4403/T 137 2021 6 6.1 布置要求 6.1.1 配电 站 (房) 的位置应靠近 用电负荷 用户 , 设置在尘埃少 、 腐蚀介质 少 、 周围环境干燥和无剧 烈振动的场所 。 6.1.2 配电设备
27、的布置应遵循安全 、 可靠 、 适用和经济等原则 , 并应便于安装 、 操作 、 搬运 、 检修 、 试验和监测 。 6.1.3 位于地下室和楼层内的 配电 站 , 应设设备运输通道 , 并应设有通风和照明设施 , 通风应符合 GB 50016 的有关 规定,照明设施 设置 应符合 DL/T 5390 和 GB 51309 的 有关 规定 。 6.1.4 配电站的配电系统设计、 基础建设、 平面布置应符合 GB 50052、 GB 50053、 GB 50054、 GB 50060 等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 6.2 电气设备 技术要求 6.2.1 配电 站 所选用的电器,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产品
28、标准,并适应所在场所及其环境条件。 6.2.2 导体、电器的选择,应符合正常运行、检修 以及过电流和过电压等故障情况的需要。 6.2.3 配电站的一二次设备应采用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高效节能、环保、安全、性能先进的电气 产品。 6.2.4 高层 及超高层 主体建筑内应选用不燃或难燃型变压器 , 多层建筑物内的配电站和防火 、 防爆要 求高的车间内配 电站 , 宜选用不燃或难燃型变压器 。 6.2.5 在低压电网中配电变压器宜选用 Dyn11 接线组别的三相变压器 。 6.2.6 配电 变压器在满足技术应用条件和用户需求的前提下,可使用蒸发冷却配电变压器等 安全性能 好、节能环保的 新型变压器
29、。 6.2.7 配电站的进线开关宜采用 无油介质的 断路器或负荷开关 -熔断器组合电器 。 当进线无继电保护或 自动装置要求且无须带负荷操作时 , 可采用隔离开关或隔离触头 。 6.2.8 当维护 、 测试和检修设备需断开电源时 , 应设置隔离电器 。 6.2.9 隔离电器 应有防止意外断开或闭合的锁定措施和明显的状态标识 。 6.2.10 配电站的电气设备选择 应符合 GB 50053、 GB 50054、 DL/T 5222、 DL/T 5221 等设计规范的有 关规定。 6.3 防火及通风要求 6.3.1 配电站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 火灾危险性分类为“丁” ,防火要求应满足 GB
30、50229 的有关 规定 。 6.3.2 自动灭火装置设置应符合 GB 50084 的有关要求 。 6.3.3 配电站应结合实际需要采取隔热 、空调等降温措施。 6.3.4 配电站内宜采用自然通风 。 设置在地下的配电站 , 宜装设除湿 、 通风换气设备 。 6.3.5 配电变压器室的通风窗应采用非燃烧材料 。 6.4 其他要求 6.4.1 配电站及设备的 过电压保护和绝缘 配合应 GB/T 50064 的有关规定 。 6.4.2 电气设备的接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 GB/T 50065 等国家标准 的有关规定 。 6.4.3 配电 站 的常规测量、继电保护设置应符合 GB/T 14285、
31、DL/T 5137 等技术规程的有关规定。 6.4.4 配电站的 防雷接地设计应符合 GB 50057、 GB 50343 等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 6.4.5 预装式 配电站 应满足 GB/T 17467 的有 关要求 。 6.4.6 应急电源系统设计技术要求应满足 GB/T 29328、 JGJ 16 的有关规定 。 DB4403/T 137 2021 7 7 智能系统 设计 7.1 系统结构 智能配电站的智能系统 结构由采集层、通信层和应用层组成,各层之间宜采用技术成熟的硬件接口 及标准协议,以保证通讯的稳定可靠。系统结构 示意图 可 参见图 1。 图 1 智能配电站系统结构 示意图 7.
32、2 系统功能 7.2.1 总体 功能 采集层通过安装在电气设备终端的采集器、传感器,实现设备状态量、环境状态量和安防信息的采 集;通信层通过安装在用户侧的物联网智能网关(或工业 DTU)、路由器、信号放大器及通信网络,实 现采集信号的上传;应用层通过系统平台,实现远方监控、数据分析、运行优化、运抢联动和资产管理 等功能,快速高效响应用户需求。 7.2.2 系统平台功能 7.2.2.1 系统平台应具有 监测 、调度、资源管理 、告警 等 功能。 7.2.2.2 监测 功能应具有清晰直观的可视化界面 ,能准确显示全市范围内服务驻点及智能配电站的位 置,并 对智能配电站上传的设备状态量 、 环境 状
33、态 量 、 安防信息等数据均能准确 、 实时 、 直观地展示 。 7.2.2.3 调度功能应能满足日常运维 服务 需求 , 可 通过派单等功能 ,及时 调用线下专业力量 , 进行告 警信息处理 、巡检安排、 缺陷 处理及故障抢修等工作 ,每项 工作 均 可通过系统平台 有效 闭环 ,确保服务 的 完整性 。 7.2.2.4 资源管理功能应具有用户信息管理、配电站设备管理、服务驻点管理等功能,并能对智能配 电房的设计、设备安装、改造施工等各阶段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 应用层 通信层 采集层 系统平台 终端 APP 通信网络 路由器( +放大器) 物联网智能网关 环境监测类设备 电气状态监测类设备
34、安防监控类设备 DB4403/T 137 2021 8 7.2.2.5 当误操作 、 设备故障或外部雷电影响导致电流、电压等电气量超过预设阀值时,应具有 及时 有效的告警功能。 7.2.2.6 平台应具有快速响应的意见反馈和咨询 渠道, 确保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 可持续优化, 满足用 户需求 。 7.2.2.7 用户终端 APP 应具有足够的兼容性, 适用于市场主流手机操作系统。 7.2.2.8 系统 平台可 结合技术发展不断 拓展功能界限 ,持续提升优化对于具体用电设备 用电信息的采 集、监测和分析 ,在相关技术成熟及网络安全满足要求时,可 适当 增加 必要的 控制功能 。 7.3 方案设计
35、智能配电站配置方案应根据场所位置、空间区域及实际需求确定,以增设设施不影响供电设备安全 运行为基本原则 。 一般 宜通过在其智能配电站中 配置多功能测控仪、配电故障监测记录仪、干式变压器 温控仪、无线测温设备等 电气监测 类设备,温湿度传感器、烟感探测器、水浸传感器等环境监测类设备, 硬盘录像机、摄像机等安防监控类设备,以及工业 DTU、 物联网智能网关 、 4G/5G路由器 、信号放大器等 通信类设备, 对配电房的 状态进行实时监测。 对于 有 个性化 要求的用户可根据 其 实际需要,增加或减少 监测设备的配置。 8 监测设备技术要求 8.1 总体 要求 8.1.1 智能配电站的监测传感设备
36、包括 电气 监测类设备 、 环境监测类设备 、 安防监控类设备 和 通信类 设备 。 8.1.2 智能配电站的监测传感 设备应坚持以安全可靠 、 即插即用 为 原则 , 以降低投资成本 、提高运行 安全性和经济性。 8.1.3 智能配电站的监测传感设备应安装方式灵活 , 且不能破坏原设备结构 , 不能影响设备原性能 , 以不影响供电安全运行为原则 。 8.1.4 智能配电站的监测传感设备应具有抗电磁干扰、高低温湿热等性能,能够适应智能配电站内的 电磁环境、高低温环境和湿热环境。 8.1.5 智能配电站的监测传感设备的电磁兼容性相关试验应符合 GB/T 17215.211、 GB/T 17626
37、.2、 GB/T 17626.3、 GB/T 17626.4、 GB/T 17626.5、 GB/T 17626.6、 GB/T 17626.8、 GB/T 17626.11、 GB/T 17626.18 等规程规范的有关规定 ,试验后不应发生错误动作和损坏,并能正常工作。 8.1.6 智能配电站的监测传感设备 正常运行的环境条件应符合 GB/T 31960.7等规程规范的相关条款规 定 。 8.1.7 智能配电站的监测传感设备的外壳防护性能应满足 GB/T 4208、 GB/T 31960.7、 DL/T 283.1、 JB/T 7631 等规程规范 的有关要求。 8.1.8 智能配电站的监
38、测传感设备应能承受正常运行及常规运输条件下的机械振动而不造成失效和损 坏,振动试验应符合 GB/T 17215.211、 GB/T 2423.10 的有关规定。 8.1.9 对正常运行条件下可能受到腐蚀的金属结构,应有防锈、防腐涂层或镀层。 8.1.10 采用交流供电的设备,交流供电 电压 范围建议采用 220V 20%。 8.1.11 采用直流供电的设备,推荐采用 DC12V 供电 。 8.2 电气监测类设备 8.2.1 多功能测控仪 DB4403/T 137 2021 9 8.2.1.1 多功能测控仪一般要求 8.2.1.1.1 多功能测控仪每相有功功耗不应大于 2W,视在功耗不应大于 5VA。 8.2.1.1.2 通信接口应支持微功率无线 、 有线 ( RS-485、光纤、以太网)等通信方式,并符合 Modbus-RTU 通信协议。 8.2.1.1.3 多功能测控仪的基本参数应符合 GB/T 31960.7 的相关规定。 8.2.1.2 多功能测控仪功能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