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3504 T 003-2021 刚竹毒蛾防治技术规程.pdf

    • 资源ID:1525717       资源大小:1.44M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3504 T 003-2021 刚竹毒蛾防治技术规程.pdf

    1、三明市 地方标准 DB 3504/T 003 2021 刚竹毒蛾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controlling Pantana phyllostachysae Chao 2021-08-10 发布 2021-11-01 实施 三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ICS 65.020.20 CCS B 16 3504 DB 3504/T 003 2021 I 目 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虫情调查与监测 .2 4.1 调查内容 .2 4.2 虫情调查监测 .2 5 预测预报 .3 5.1 发生期预测 .

    2、3 5.2 发生量预测 .3 5.3 发生区预测 .3 5.4 危害程度预测 .4 6 防治指标 .4 7 防治措施 .4 7.1 营林措施 .4 7.2 人工防治 .4 7.3 生物防治 .4 7.4 药剂防治 .4 7.5 灯光诱杀 .5 8 防治效果检查 .5 8.1 检查内容 .5 8.2 检查时间 .5 8.3 检查方法 .5 8.4 防治效果计算 .5 附录 A(资料性) 刚竹毒蛾主要寄主、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及分布 .6 附录 B(规范性) 刚竹毒蛾调查监测 及统计表 .10 附录 C(资料性) 刚竹毒蛾危害程度、发生量计算和防治指标 .13 附录 D(资料性) 常用药剂及其参考

    3、用量 .14 DB 3504/T 003 2021 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 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 本文件由三明市林业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三明市林业科技推广中心、梅列区洋溪林业工作站、沙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三明市林业基金站、清流县自然资源局、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沙县林业工作总站、福建省三明市国 有林场工作站、三明市森林资源管理站、福建省三明市郊国有林场。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许春枝、郭宝宝、洪宜聪、郑新英、邓招娣、杨希、乐兴

    4、钊、王芳宇、魏恺萍、 韩娟。 DB 3504/T 003 2021 1 刚竹毒蛾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刚竹毒蛾 Pantana phyllostachysae Chao 的虫情调查与监测、预测预报、防治指标、 防治措施和防治效果检查。 本文件适用于刚竹毒蛾的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 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LY/T 1681-2006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 LY/T 2

    5、516-2015 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技术规范 MH/T 1002.1 农业航空作业质量技术指标第 1部分 :喷洒作业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 3 术语和定义 LY/T 1681 200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刚竹毒蛾 Pantana phyllostachysae 刚竹毒蛾属鳞翅目( Lepidoptera)毒蛾科( Lymantriidae)竹毒蛾属( Pantana)。主要为害毛竹 ( 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刚竹( Phyllostachys sulphurea)等竹林,在福建毛竹产区均有分布,以幼 虫取食为

    6、害竹叶, 大发生时将竹叶食尽,使竹节内积水,致被害 新竹枯死,甚至竹林 成片枯死 。是竹叶 主要食叶害虫之一。其寄主、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和分布见附录 A。 3.2 发生程度 occurrence degree 刚竹毒蛾在自然状态下实际或预测发生数量的多少,一般用虫口密度表示,即平均单株上的刚竹毒 蛾的数量,单位有头 /株或块、粒 /株等。 3.3 危害程度 degree of hazard 刚竹毒蛾对寄主竹林所造成的实际或预测危害大小,统计单位有有虫株率、失叶率等。 3.4 防治指标 control indicators 被认为防治合算的某害虫种群密度或危害量,即刚竹毒蛾虫口密度或危害量达到

    7、一定程度时应采取 人为干预措施以控制其危害,最大限度减少因虫害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DB 3504/T 003 2021 2 4 虫情调查与监测 4.1 调查内容 各竹林小班刚竹毒蛾的虫态、虫口 数量、危害程度 、卵(幼虫、蛹)被寄生性和分布范围、发生面 积等。 4.2 虫情调查监测 4.2.1 一般虫情调查监测 4.2.1.1 调查监测时间 刚竹毒蛾幼虫期每年至少调查监测 3次。第 1次在 3月中旬 至 4月上旬进行越冬代调查监测;第 2 次在 6月中下旬进行第 1代调查监测;第 3次在 9月上中旬开展第 2代调查监测。 4.2.1.2 踏查内容 主要包括竹林的基本情况、地面及杂灌叶片上有无

    8、刚竹毒蛾卵块或粪便以及竹叶被危害与健康竹呈 现枯黄色状况等。 4.2.1.3 踏查方法 根据竹林分布、常偶发生区(虫源地)分布情况,按照规划应施监测面积,选定有代表性的踏查路 线。在踏查过程中,目测竹林刚竹毒蛾发生危害情况,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株并砍倒开 展调查,统计 踏查林分面积、发生虫态、有虫株率和虫口密度等,并将踏查数据录入刚竹毒蛾外业踏查记录表, 相关表格应符合附录 B表 B.1 的规定。 4.2.2 系统虫情调查监测 4.2.2.1 调查内容 在一般虫情调查基础上, 发现虫情应确定发生区。对发生区开展卵期、幼虫期和成虫期调查,进一 步查清虫口密度,供系统监测刚竹毒蛾。 4.2.2.2

    9、 标准地设置 以竹林小班为单位设立标准地详查,按每 13.33 hm2设一块,每块面积为 0.067 hm2。 4.2.2.3 确定标准株 在每块标准地内,采用 LY/T 2516-2015中 B.1.2的要求的单对角线取样法随机选取 20 株样竹进行 详查。调查统计结果分别填入附录 B表 B.2 B.6。 4.2.2.4 调查方法 4.2.2.4.1 卵期调查 越冬代卵期调查在翌年 2月上旬前,第 1、 2代卵期调查在上一代雌蛾出现高峰期后。在标准地内 伐倒样竹,统计样竹上的卵块数或卵粒数,若样竹虫卵数量较大时,可统计竹冠下部 1/3枝叶上的卵块 数或卵粒数,再将其乘以 1.5,即为整株卵块

    10、数或卵粒数 。 DB 3504/T 003 2021 3 4.2.2.4.2 幼虫期调查 在 4月上旬、 6 月下旬、 9月上旬,对虫源地及其毗邻竹林分别调查越冬代、第 1 代、第 2代的 3 龄 4龄幼虫发生情况。伐竹前应轻敲样竹几下,以减少砍伐时幼虫掉落,并逐株伐倒样竹,调查统计 样竹上的幼虫数。 4.2.2.4.3 蛹期调查 在化蛹盛期,在标准地逐株伐倒样竹,调查样竹上蛹的数量,计算蛹的密度和有蛹株率,随机抽取 300只蛹带回室内,破茧统计活蛹数并统计雌性比,称取 100枚雌蛹重,依雌蛹重与产卵量关系,计算 每枚雌蛹平均产卵量。 4.2.2.5 发生面积统计起点 虫口密度达到轻度发生(危

    11、害)程度以上应统计为发生面积。轻度以下统计为低 虫口面积。虫情调 查结束后,按发生(危害)程度标准统计汇总发生面积。 4.2.2.6 发生程度调查 刚竹毒蛾发生危害程度分轻度、中度和重度 3个等级,具体分级见附录 C1。 4.2.2.7 危害程度调查 根据竹叶被食比例分级标准确定危害程度,将调查结果填入附录 B表 B1: 轻度:竹叶被食 16% 50%,目测竹林略变色,记为“”; 中度:竹叶被食 51% 75%,目测竹林呈枯黄色,记为“”; 重度:竹叶被食 75%以上,目测竹林呈火烧状,记为“”。 4.2.2.8 成灾标准 受害达到以下指标之一,即为成灾: 竹叶被害失叶率达到 75%以上; 发

    12、生(危害)程度达重度以上; 被害竹死亡率达 3%以上。 5 预测预报 5.1 发生期预测 采用期距预测法,应用刚竹毒蛾各虫态之间生长发育的平均历期,采用黑光灯诱测,以各代成虫出 现的始、盛、末期,推算出下一代卵、幼虫、蛹、成虫的始、盛、末期;或监测前一虫态出现的始、盛、 末期,以该虫态的平均历期,预测后一虫态出现的始、盛、末期。刚竹毒蛾各代各虫态的平均历期 见附 录 A表 A.2、 A.3,其 始、盛、末期 见附录 A表 A.4。 5.2 发生量预测 根据整株卵粒数采用公式计算预测 4龄幼虫发生量。计算公式见附录 C.2。 5.3 发生区预测 DB 3504/T 003 2021 4 根据卵块

    13、数量和幼虫的虫口密度预测发生区,一般卵块分布范围即为发生区。刚竹毒蛾成虫有趋向 生长良好竹林产卵的习性,重度发生区周围枝叶茂盛的竹林是其下一代发生的重点区域。 5.4 危害程度预测 按竹林幼虫的虫口密度预测刚竹毒蛾危害程度。 6 防治指标 根据刚竹毒蛾虫情调查或预测可能达到的发生危害程度,以竹叶被食失叶率 15%以下为竹林安全线, 结合防治成本考虑,当各径级毛竹达到对应各代幼虫虫口密度时,即需开展防治。制定出防治指标见附 录 C.3。 7 防治措施 7.1 营林措施 加强竹林抚育管理, 合理伐竹,控制立竹度, 适度保留竹林中现有阔叶树种 , 营造混交林,增强竹 林抗性,保护好林分生物多样性。

    14、7.2 人工防治 冬季至 2月上旬,采取人工摘卵、刮卵,集中处理 ,以消灭越冬虫卵和虫源。 7.3 生物防治 7.3.1 保护和利用天敌 保护和利用竹林中捕食、寄生刚竹毒蛾卵、幼虫、蛹的益蝽( Picromerus lewisi)、日月盗猎蝽 ( Pitates arcuatus)、中华大刀螂( Paratenodera sinensis)黑卵蜂( Telenomus sp.)绒茧蜂 (Apenteles sp.)大山雀( Parus major)、赤胸啄木鸟( Dendrocopos cathpharius)等天敌。 7.3.2 微生物制剂防治 在 3月至 4月 ,利用白僵菌、绿僵菌和苏云金

    15、杆菌( Bt)喷雾、喷粉或施放粉炮防治越冬代 4龄前 刚竹毒蛾幼虫 ,喷粉应在早晨竹叶表面露水未干时进行,对控制第 1代虫口密度起关键作用。 7.4 药剂防治 7.4.1 仿生药剂防治 中度以下发生区,应掌握在幼虫 4 龄前,可选用烟碱苦参碱、苦参碱、鱼藤酮、 苦参 藜芦碱 、 蛇床子、苦皮藤素、藜芦碱、桉油精、灭幼脲、阿维菌素等植物源和生物源农药进行防治。 7.4.2 化学药剂防治 对重度以上发生区或虫源地,可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 毒死蜱 、吡虫啉、苯氧威、森得保等化学 农 药进行应急防治。 7.4.3 施药方法 DB 3504/T 003 2021 5 7.4.3.1 人工喷药 选用药剂进

    16、行人工喷雾、喷粉和喷烟等施药作业时,按顺风方向喷药,药液(粉)喷施至竹梢,遇 雨、大风( 3 m/s)停止作业。作业时执行 GB 4285、 GB/T 8321和 NY/T 1276规定。常用药剂及其参考 用量 见附录 D。 7.4.3.2 无人机喷药 气温 35 ,在 10 00前采用无人机喷雾防治,遇雨天停止作业。作业要求按 GB 4285、 GB/T 8321、 NY/T 1276和 MH/T 1002.1 规定执行。常用药剂及其参考用量见附录 D。 7.5 灯光诱杀 在林缘或竹林空旷地布 设黑光灯或太 阳能诱虫灯 诱杀成虫, 在成虫盛发期 的 20 00 5 00时段开 启诱杀成虫 。

    17、统计诱捕数量亦可预测虫情。 8 防治效果检查 8.1 检查内容 在防治前后,分别检查竹林中刚竹毒蛾虫口数量,用虫口减退率表示防治效果。 8.2 检查时间 应用白僵菌、绿僵菌等微生物制剂宜在防治后 15 d开展防效检查,其他药剂掌握在防治效果产生的 末期进行,一般掌握在防治施药后 6 d。 8.3 检查方法 按防治面积 100 hm2不少于 2块、 1000 hm2不少于 5块设立标准地。防治前后分别在每块标准地选取 20 株样竹,调查防治前后的活虫数。 8.4 防治效果计算 虫口减退率计算公式见下式: 式中: PN -虫口减退率( %) aN -防治前虫口密度(头 /50 cm标准枝) bN

    18、-防治后虫口密度(头 /50 cm标准枝) %100 a baP N NNN DB 3504/T 003 2021 6 A A 附录 A (资料性) 刚竹毒蛾主要寄主、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及分布 A.1 主要寄主 主要危害毛竹( 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刚竹( Phyllostachys sulphurea) 、淡竹 ( Phyllostachys glauca )、慈竹( Neosinocalamus affinis)、灰竹( Phyllostachys nuda)、方 竹( Chimonobambusa quadrangularis)、黄甜竹( Acidosa

    19、sa edulis)、白夹竹( Phyllostachys bissetii)、 寿竹( 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雷竹( Phyllostachys praecox)等竹亚科( Bambusoideae)的 植物。 A.2 危害 以幼虫取食竹叶,是毛竹主要食叶害虫之一,其为害程度高,常造成相当一部分新竹枯死。 A.3 形态特征 A.3.1 成虫 雌成虫体长 13mm,翅展约 36mm。体灰白色,复眼黑色,下唇区黄色或黄白色,触角栉齿状,灰黑 色。胫板和刚毛簇淡黄色。前翅淡黄色,前缘基半部边缘黑褐色,横脉纹为一黄褐色斑,翅后缘接近中 央有一橙红色斑,缘毛浅黄色。后翅

    20、淡白色,半透明。雄蛾与雌蛾相似,但体色较深,翅展约 32mm。 触角羽毛状。前翅浅黄色,前缘基部边缘黄褐色,内缘近中央有一橙黄色斑,后翅淡黄色,后缘色 较深, 前后翅反面淡黄色。足浅黄色,后足胫节有 1对距。 A.3.2 卵 鼓形,边缘略隆,中间略凹。白色,具光泽。直径约 1 mm,高约 0.9 mm。 A.3.3 幼虫 初孵幼虫长 2 mm 3 mm,灰黑色,老熟幼虫体长 20 mm 22 mm,淡黄色。具长短不一的毛,呈丛 状或刷状。前胸背面两侧各有 1 束向前伸得灰黑色丛状长毛, 1节 4 节腹部背面中央有 4 簇桔黄色刷 状毛,第 8腹节背面中央有一簇橘黄色刷状毛,腹部末节背面有 1束

    21、向后伸得灰黑色丛状长毛。幼虫 7 龄,偶见 6龄,少数 8龄, 1龄 3龄幼虫群集在叶背取食, 4龄幼虫开始分散取食。 各代幼虫平均历期:第 1代为 35.5 d,第 2代为 34.6 d,越冬代以卵越冬的幼虫平均历期为 78.5 d,越冬代以幼虫越冬的幼虫平均历期为 145.1 d。 A.3.4 蛹 体长 9 mm 14 mm,黄棕或红棕色,体各节被黄白色毛,臀棘上有小钩 30余根,共成 1束。蛹期: 第 1代 8 d 12 d,平均 10.8 d,第 2代 8 d 24 d,平均 11.9 d,越冬代 9 d 14 d,平均 11.1 d。 A.3.5 茧 长椭圆形,长 15 mm,丝质薄

    22、,灰白色,附有毒毛 ,刚竹毒蛾绝大多数茧结于竹叶背,少数地竹枝 和竹秆上 。 A.4 生物学特性 DB 3504/T 003 2021 7 A.4.1 生活习性 在福建 、 浙江 和 江西,以卵或 1龄 2龄幼虫在叶背面越冬。初孵幼虫群集竹叶背面取食;卵产于 竹冠中下层的竹叶背面或竹竿上。 A.4.2 生物学特性 刚竹毒蛾一年发生 3 代,以卵或 1 龄 2 龄幼虫在叶背过冬。幼虫 7 龄,偶见 6 龄,少数 8 龄。 1 龄 3龄幼虫食叶量极少,仅占总食叶量的 3.21%。最后二龄的食叶量占总食叶量的 80%。 1龄 3龄幼 虫有吐丝下垂随风飘荡的习性,可借此转移到其它竹株取食, 4 龄 7

    23、 龄幼虫善爬动,有假死现象,遇 惊动既卷曲虫,弹跳坠地,稍缓又沿竹杆爬上竹冠。成、幼虫都具有趋 光 性。 各代幼虫平均历期,第一代 35.4 d;第二代 34.7 d;越冬代以卵越冬的幼虫平均历期 78.2d;以 幼虫越冬的幼虫平均历期 144.5d。各虫期世代交替。幼虫脱皮前有 1 d 2 d不食不动。老熟幼虫近结 茧前,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吐丝结茧,经 27 h 95 h,平均 42.6 h的预蛹期后化蛹。刚竹毒蛾绝多 数结茧于竹叶背面,少数在竹叶和竹杆上。 首先发生于阴坡,下坡及山洼处,大爆发后蔓延扩展到阳坡和山脊。在海拔 200 m 800 m 地区的 毛竹林均可发生刚竹毒蛾危害。虫口

    24、大幅度的增加而发生竹林危害,是由于气候适宜,连续二代虫口积 累来的结果。 图 A.1 刚竹毒蛾危害状 图 A.2 刚竹毒蛾 幼虫 图 A.3 刚竹毒蛾 初孵幼虫 A.5 分布 分布于浙江、福建、江西、 江苏、 湖南、 湖北、 广 东 、广西、贵州、四川等 地 。 A.6 刚竹毒蛾蛹重与产卵量的关系 刚竹毒蛾蛹重与产卵量的关系见表 A.1。 表 A.1 刚竹毒蛾蛹重与产卵量的关系 蛹 重 (g) 0.13 0.14 0.15 0.16 0.17 0.18 0.19 0.20 0.21 0.22 0.23 0.24 0.25 0.26 0.27 0.28 产卵量 (粒 ) 67 72 96 101

    25、 123 135 146 157 167 176 186 195 203 211 219 221 A.7 刚竹 毒蛾各代各龄幼虫历期 刚竹毒蛾各代各虫态平均历期见表 A.2。 DB 3504/T 003 2021 8 表 A.2 刚竹毒蛾各代虫态平均历期( d) 虫态 越冬代 第 1 代 第 2 代 卵越冬 幼虫越冬 卵 105 13.4 9.6 6.5 幼虫 78.2 144.5 35.4 34.7 蛹 10.8 10.9 11.9 成虫 9 9.3 10 A.8 刚竹毒蛾各代各龄幼虫历期 刚竹毒蛾各代各龄幼虫历期见表 A.3。 表 A.3 刚竹毒蛾各代各龄幼虫历期 (d) 虫龄 越冬代 第

    26、 1 代 第 2 代 卵越冬 幼虫越冬 最短 最长 平均 最短 最长 平均 最短 最长 平均 最短 最长 平均 1 龄 13 48 21.8 6 24 9.5 3 8 4.6 3 6 4.1 2 龄 10 24 13.8 6 26 12 2 9 3.6 2 9 3.5 3 龄 6 12 9.6 6 80 15.5 3 9 3.9 3 10 3.8 4 龄 5 8 6.5 3 56 17.3 3 10 4.5 3 7 4.3 5 龄 5 8 6.5 4 67 28.7 4 11 5.4 4 9 5.4 6 龄 6 9 6.9 6 54 24.2 2 10 6.5 4 13 5.9 7 龄 5 8

    27、 6.8 6 49 22.8 5 9 6.9 4 31 7.7 8 龄 5 7 6.3 8 32 14.5 A.9 刚竹毒蛾生活史 刚竹毒蛾的生活史见表 A.4。 表 A.4 刚竹毒蛾生活史 世代 1 月 2 月 3 月 4 月 5 月 6 月 7 月 8 月 9 月 10月 11 月 12 月 上中下 上中下 上中下 上中下 上中下 上中下 上中下 上中下 上中下 上中下 上中下 上中下 越冬代 第 1 代 第 2 代 越冬代 DB 3504/T 003 2021 9 表示卵期;表示幼虫期;表示蛹期;表示成虫期。 在此基础上,采用下式预测虫态 (虫龄 )始盛 (高峰、盛末 )期: 虫态 (虫

    28、龄 )始盛 (高峰、盛末 )期监测日期监测日虫态 (龄 )始盛 (高峰、盛末 )期平均历期 2 监测 虫态 (龄 )之后各虫态平均历期之和。 DB 3504/T 003 2021 10 B B 附录 B (规范性) 刚竹毒蛾调查监测及统计表 B.1 刚竹毒蛾外业踏查记录表 刚竹毒蛾外业踏查记录见表 B.1。 表 B.1 刚竹毒蛾外业踏查记录表 县 乡镇(街道) 村 林班 大班 小班 面积 (hm2): 林分类型: 林相 (好、中、差 ): 样竹号 调查项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 . 18 19 20 合计 平均 竹高 坡 向 阳坡 阴坡 样竹总虫(卵、 蛹)数 平 均冠

    29、幅 天敌寄生数 林木组成: 平均胸径: 郁闭度: 危害程度: 虫害发生面积 (hm2): 代别: 虫态: 虫龄: 虫株率: 最大虫口密度: 监测员: 日期: B.2 刚竹毒蛾标准地调查记录表 刚竹毒蛾标准地调查记录见表 B.2。 表 B.2 刚竹毒蛾标准地调查记录表 县 乡镇(街道) 村 林班 大班 小班 面积 (hm2): 林分类型: 林相 (好、中、差 ): 标准地编号: 样竹号 调查项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 . 18 19 20 合计 平均 竹高 坡 向 阳坡 阴坡 样竹总虫(卵、 蛹)数 平 均冠幅 天敌寄生数 林木组成: 平均胸径: 郁闭度: 危害程度: 虫

    30、害发生面积 (hm2): 代别: 虫态: 虫龄: 虫株率: 最大虫口密度: 监测员: 日期: DB 3504/T 003 2021 11 B.3 刚竹毒蛾卵被寄生情况记录表 刚竹毒蛾卵被寄生情况记录见表 B.3。 表 B.3 刚竹毒蛾卵被寄生情况记录表 地点: 标准地号: 卵块数 (块 ): 卵粒数 (粒 ): 死亡率 ( ): 盛期: 盛期: 盛末期: 日 期 孵化卵粒数 (粒 ) 死亡卵粒数 (粒 ) 计 昆虫寄生 微生物寄生 其他 监测员: 日期: B.4 刚竹毒蛾蛹被寄生情况记录表 刚竹毒蛾蛹被寄生情况记录见表 B.4。 表 B.4 刚竹毒蛾蛹被寄生情况监测表 标准地编号 监测蛹数量

    31、(粒 ) 未能变蛹的老熟 幼虫 (粒 ) 感病蛹 数 (粒 ) 被寄生蛹数 (粒 ) 活蛹数 (粉) 平均蛹重 ( g) 产卵量 (粒) 备注 监测员: 日期: B.5 刚竹毒蛾标准地调查汇总表 刚竹毒蛾标准地调查汇总见表 B.5。 表 B.5 刚竹毒蛾标准地调查汇总表 汇总单位: 地 名 竹林面积 (hm2) 监测代表面积 (hm2) 标准地块数 (块 ) 虫口密度 (粒或头株 ) 发生程度 合 计 汇总人: 日期: B.6 刚竹毒蛾虫情调查汇总表 刚竹毒蛾虫情调查汇总见表 B.6。 DB 3504/T 003 2021 12 表 B.6 刚竹毒蛾虫情调查汇总表 汇总单位: 虫态: 面积单位

    32、: hm2 地 名 竹林 面积 实际调查 分布 面积 低虫口 面积 累计发生面积 标准 地 (块 ) 代表 面积 计 轻度 中度 重度 新发生 (扩散 )面积 计 轻度 中度 重度 合计 汇总人: 日期: B.7 刚竹毒蛾监测发生情况汇总表 刚竹毒蛾监测发生情况汇总见表 B.7。 表 B.7 刚竹毒蛾监测发生情况汇总表 汇总单位: 单位: hm2 单位 村或工区 监测情况 发生面积 发 展 趋 势 预测下 代 /年发 生面积 有 无 规 划 竹林 面积 应监 面积 应施监 测累计 面积 实施监 测累计 面积 监测 率( %) 标准 地数 最大虫口 密度 (条 /株) 合计 轻度 中度 重度 合

    33、计 汇总人: 日期: DB 3504/T 003 2021 13 C C 附录 C (资料性) 刚竹毒蛾危害程度、发生量计算和防治指标 C.1 刚竹毒蛾发生危害程度分级 刚竹毒蛾发生危害程度分级见表 C.1。 表 C.1 刚竹毒蛾发生危害程度分级表 虫态 轻度 中度 重度 卵 /粒株 -1 20 60 61 140 141 幼虫 /条株 -1 10 30 31 90 91 C.2 发生量计算公式 刚竹毒蛾防治 根据全株卵粒数采用公式计算预测标准株上 4龄幼虫发生量。计算公式为: 4龄幼虫发生量(条 /株) =每株卵粒数(或每株卵块数每块平均卵粒数)( 1卵期死亡率) ( 1 1龄 3龄幼虫死亡

    34、率) 注:每块卵块平均卵粒数为: 11.32粒,卵期死亡率为 20%, 1龄 3龄幼虫死亡率为 70% 查蛹预测发生量:根据蛹期监测结果依公式,可预测下一代繁殖量。 繁殖量 =( 1蛹死亡率)雌性比产卵量 C.3 刚竹毒蛾防治指标 各径级毛竹刚竹毒蛾防治指标见表 C.2。 表 C.2 各径级毛竹刚竹毒蛾防治指标 平均胸径 ( cm)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越冬代 /头 27 36 47 56 62 75 87 92 105 113 126 第 1 代 /头 37 45 56 67 76 83 96 105 117 129 137 第 2 代 /头 50 62 7

    35、3 89 96 109 123 135 151 168 183 DB 3504/T 003 2021 14 D D 附录 D (资料性) 常用药剂及其参考用量 表 D.1 常用药剂及其参考用量 药剂名称 规格与剂型 推荐用量 /hm2 使用方法 烟碱苦参碱 1.2%乳油 750 ml 兑水稀释至 1500 倍,喷雾 原药与烟雾剂的容积比 1 9,喷烟 苦参碱 1.5%可溶性液 1%可溶性液 1.1%粉剂 750 ml 900 ml 22.5 kg 兑水稀释至 1500 倍,喷雾 兑水稀释至 1200 倍,喷雾 喷粉 鱼藤酮 4%乳油 900 ml 兑水稀释至 1200 倍,喷雾 苦参 藜芦碱

    36、1%可溶液 900 ml 兑水稀释至 1000 倍,喷雾 蛇床子素 0.4%乳油 900 ml 兑水稀释至 800 倍,喷雾 苦皮藤素 1%可溶液 900 ml 兑水稀释至 900 倍喷雾 藜芦碱 0.5%可溶液 900 ml 兑水稀释至 900 倍,喷雾 灭幼脲 III 号 25% 25粉剂 16增效型粉剂 900 ml 120 g 90 g 兑水稀释至 1500 倍,喷雾 有效成分加入填充剂 (如滑石粉 ) 15 kg 混匀,喷粉 有效成分加入填充剂 (如滑石粉 )15 kg 混匀,喷粉 桉油精 5%可溶液 1200 ml 1200 ml 兑水稀释至 700 倍,喷雾 原 药与烟雾剂的容积

    37、比 1 7,喷烟 苯氧威 25可湿性粉剂 3乳剂 75 g 900 ml 有效成分加入填充剂 (如滑石粉 )15 kg/hm 2混匀,喷粉 原药与烟雾剂的容积比 1 8,喷烟 苏云金杆菌 + 阿维菌素 粉剂 22.5 kg 喷粉 森得保 粉剂 22.5 kg 喷粉 白僵菌 含孢量 100亿 /g 以上原 菌粉 含孢量 1000 亿 /g 高孢 粉 粉炮 125 g/个 15 kg 3 kg 90-100 个 喷粉 加入填充剂 (如滑石粉 )15 kg/hm2混匀,喷粉 放粉炮 绿僵菌 含孢量 50 亿 /g 22.5 kg 喷粉 苏云金杆菌 ( Bt) 800 IU/g 22.5 kg 兑水稀释至 1000 倍,喷雾 加入填充剂 (如滑石粉 )15 kg/hm2混匀,喷粉 毒死蜱 40%乳油 1200 ml 750 ml 兑水稀释至 1500 倍,喷雾 原药与烟雾剂的容积比 1 10,喷烟 吡虫啉 5%乳油 1000 ml 兑水稀释至 2000 倍,喷雾


    注意事项

    本文(DB3504 T 003-2021 刚竹毒蛾防治技术规程.pdf)为本站会员(testyield361)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