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020 B 05 DB2308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地方标准 DB2308/T094 2021 大豆根腐病防治技术规程 2021 09 01 发布 2021 10 01 实施 佳木斯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2308/T094 2021 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 文件 由 佳木斯市农业农村局提出并归口 。 本 文件 由 佳木斯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实施。 本 文件 起草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 本
2、文件 主要起草人:姚亮亮、高雪冬、张茂明、顾鑫、杨晓贺、丁俊杰、刘伟、邱磊 、赵海红、刘 俊刚 、靳晓春、李如来、孟庆英、李灿东、樊伟民、徐杰飞、张洪权 。 DB2308/T094 2021 2 大豆 根腐病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 大豆根腐病防治技术 措施。 本文件适用于佳木斯地区大豆种植。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 内容通过文中 的 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 , 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 该日期对应的版本 适用 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 包括 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 于本 文件 。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 8321 农
3、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4404.2 粮食作物种子 第 2 部分 :豆类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 则 3 术语 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大豆根腐病 由尖孢镰刀菌( Fusarium oxysporum) 为主的多种镰刀菌,多种腐霉菌( Pythium Aphanidermatum) 和立枯丝核菌 ( Rhizoctonia solani )以及疫霉根腐菌( Phytophthora sojae)等菌株引起的以根 部症状为主的大豆病害。 4 病原菌及田间症状 见附录 A。 5 防控原则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
4、针,采取经济、有效、简易和安全的防治策略,优先使用农 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必须使用的化学药剂防治等措 施。促进大豆产业发展,保证生态环境改善。 农药的使用应符合 GB 4285、 GB/T 8321 和 NY/T 1276 的要求,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不 使用未经登记的农药。 6 防治方法 6.1 选用抗病、耐病品种 抗病、优质、高产、商品性好,适合市场需求的品种。种子质量达到 GB4404.2 的标准。 目前佳木 斯地区应用范围较大,抗、耐大豆根腐病品种有合丰 55、 合农 76、合农 89、垦豆 94、绥农 42 等。 6.2 合理轮作 避免重茬或与豆科作物连作,宜与玉米等禾本科作物轮
5、作。 DB2308/T094 2021 3 6.3 田块选择 选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疏松、排灌方便的地 块,播前深松、整平耙细 。 6.4 肥水管理 肥料使用符合 NY/T 496 的要求。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氮磷钾合理配施,避免偏施、 迟施氮肥,做到促控结合,防止后期贪青晚熟和倒伏。 按施肥量技术,可应用一次性施肥技术,或施用 大豆专用肥料,增加缓释性肥料的施用。 严格控制灌水量,及时排除田间积水。 6.5 化学防治 6.5.1 种子处理 播种前将种子在太阳下晒 6h 左右,再用 62.5g/L 精甲 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按照每 100kg 种子用 300mL 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晾
6、干后播种;或用 35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按照每 100kg 种子用 200mL 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阴干后播种。 6.5.2 药剂防治 防治时间: 在苗期或成株期出现发病中心时 即可进行药剂喷施。 防治方法: 用 17唑醚 氟环唑悬浮剂 750 毫升 /公顷 、或 25嘧菌酯悬浮剂 900 毫升 /公顷 +30 苯甲 丙环唑乳油 450 毫升 /公顷兑 水喷淋,连续施药 2 次,每次间隔 7d 10 天 。 DB2308/T094 2021 4 A A 附 录 A (资料性) 大豆根腐病病原菌与田间症状描述 A.1 大豆根腐病病原菌 A.1.1 大豆疫霉根腐病菌: Phytophthora s
7、ojae M.J.Kaufmann 授精管明显可见,粗约 1.5 m;每一藏卵器有雄器 1(-2)个。 卵孢子球形、平滑,不满器 ,直径 10-25(平均 19.2) m,壁厚 0.9-2.8(平均 1.92) m,内含贮物球和折 光体各一个。 A.1.4 大豆 立枯丝核菌 根腐病 : Rhizoctonia solani Kuhn,属半知菌亚门菌丝有隔膜,初期无色,老 熟时浅褐色至黄褐色,分枝处成直角,基部稍缢缩。病菌生长后期,由老熟菌丝交织在一起形成菌核。 菌核暗褐色,不定形,质地疏松,表面粗糙。有性阶段为瓜亡革菌 Thanatephorus cucumeris(Frank.) Donk,
8、属担子菌亚门。自然条件下不常见,仅在酷暑高温条件下产生。担子无色,单胞,圆筒形或长椭 圆形,顶生 2-4个小梗,每个小梗上产生 1个担孢子。担孢子椭圆形,无色,单胞,大小为 6-9微米 5- 7微米。 A.2 田间症状 A.2.1 大豆疫霉根腐病: 大豆各生育期均可发病。 (1)苗期:苗期发病,在种子萌发前可引起种子腐烂; 在种子萌发后,大豆种子萌发生根时即可被病菌侵染,受害根及下胚轴呈棕褐色。出苗后由于近地表植 株茎部出现水浸状病斑,根或茎基部腐烂而萎蔫或死亡,根变褐,软化 ,直达子叶节。 (2)成株期:成 株期症状表现为先下部叶片变黄,并向上扩展,随后上部叶片逐渐变黄并很快萎蔫,茎基有黑褐
9、色凹陷 条状病斑,并可向上扩展延至 10 11节位。发病轻时,症状常仅限于侧根腐烂,植株并不死亡,表现出 矮化和轻度失绿,症状与缺氮相似,病株荚数明显减少,空荚、瘪荚较多,籽粒皱缩。发病重时整株枯 萎死亡,但植株不倒伏,叶片不脱落。此时,剖开茎可见维管束变褐色。成株期发病植株的病茎节位也 有病荚产生,其症状为绿色,豆荚基部初期出现水浸状斑,病斑逐渐变褐并从荚柄向上蔓延至荚尖,最 后整个豆荚变枯呈黄褐色,种子 失水干瘪(图 1-A)。 DB2308/T094 2021 5 A.2.2 大豆镰孢根腐病 :病株根及茎基部产生椭圆形褐色长条形至不规则形凹陷斑,后扩展成环绕主根 的大斑块,有的为害侧根。
10、该菌主要为害皮层,造成病苗出土很慢,子叶褪绿,侧根、须根少,后期根 部变黑,表皮腐烂,病株发黄变矮,下部叶提前脱落,病株一般不枯死,但结荚少,粒小(图 1-B)。 A.2.3 大豆腐霉根腐病 :主要危害 幼苗 ,成株期也能发病。发病初 期,仅仅是个别支根和须根感病,并 逐渐向主根扩展,主根感病后,早期植株不表现症状,后随着根部 腐烂 程度的加剧,吸收 水分 和 养分 的 功能逐渐减弱,地上部分因养分供不应求,新叶首先发黄,在中午前后光照强、蒸发量大时,植株上部 叶片才出现萎蔫,但夜间又能恢复。病情严重时, 萎蔫 状况夜间也不能再恢复,整株叶片发黄、 枯萎 。 此时,根皮变褐,并与髓部分离,最后全株死亡。 A.2.4 大豆 立枯丝核菌 根腐病: 多发生在育苗的中、后期。主要危害幼苗茎基部或地下根部,初为椭 圆形或不规则暗褐色病斑,病苗早期白天萎蔫,夜间恢复,病部逐渐凹陷、溢缩,有的渐变为黑褐色, 当病斑扩大绕茎一周时 .最后干枯死亡,但不倒伏。轻病 株仅见褐色凹陷病斑而不枯死。苗床湿度大时, 病部可见不甚明显的淡褐色蛛丝状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