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020.20 CCS B 61 46 海南省 地方标准 DB 46/T 554 2021 油棕组培苗繁育技术规程 Technical code of practice for propagation of oil palm tissue culture seedling 2021 - 09 - 16发布 2021 - 11 - 01实施 海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 46/T 554 2021 I 目 次 前 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组培工厂要求 . 1 5 培养基 . 2 6 胚性愈伤组织 诱导培养 .
2、2 6.1 外植体采集与处理 . 2 6.2 外植体接种 . 2 6.3 培养条件 . 2 6.4 胚性愈伤组织诱导 . 2 7 体细胞胚诱导培养 . 2 7.1 培养条件 . 2 7.2 体细胞胚诱导 . 2 8 次生胚团诱导与增殖培养 . 3 8.1 次生胚诱导与增殖接种 . 3 8.2 培养条件 . 3 8.3 继代周期 . 3 8.4 次生胚团质量要求 . 3 8.5 继代培养代数 . 3 9 丛芽诱导培养 . 3 9.1 接种 . 3 9.2 培养条件 . 3 9.3 丛芽诱导 . 3 10 生根培养 . 3 11 组培瓶苗筛除 . 3 11.1 组培瓶苗基本要求 . 3 11.2
3、需淘汰的组培瓶苗 . 4 12 瓶苗移栽与管理 . 4 12.1 设施 . 4 12.2 出瓶苗木规格 . 4 12.3 育苗容器 . 4 12.4 育苗基质 . 4 12.5 育苗容器与基质的消毒 . 4 12.6 栽植操作 . 4 DB 46/T 554 2021 II 12.7 移栽管理 . 4 13 袋装苗培育 . 5 13.1 苗圃地条件与设施 . 5 13.2 育苗容器 . 5 13.3 育苗 基质 . 5 13.4 移植 . 5 13.5 管护 . 5 13.6 袋装苗筛除 . 6 13.7 出圃标准 . 6 14 苗木档案 . 6 附录 A (资料性) 油棕侏儒株、直立株、宽节
4、株形态 . 7 附录 B (规范性) 油棕组培苗各阶段培养基配方表 . 8 附录 C ( 资料 性) 正常形态和异常形态的油棕瓶苗 . 10 附录 D (规范性) 油棕瓶苗移栽阶段病虫鼠害及其防治方法 . 11 DB 46/T 554 2021 I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 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有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海南省林业局提出 并 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潘登 浪 、 李炜芳 、 邹积鑫 、 曾精
5、、 曾宪海 、 林位夫 、 谢贵水 、 刘钊 、 李哲。 DB 46/T 554 2021 1 油棕组培苗繁育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 文件 规定了 油棕 ( Elaeis guineensis Jacq.) 组培苗 繁育 技术的术语和定义、 组培工厂要求 、 培养基、 胚性 愈伤组织诱导培养、体细胞胚诱导培养、次生胚团诱导与增殖培养、丛芽诱导培养、生 根诱导培养、 组培 瓶 苗筛除、瓶苗移栽与管理、袋装苗培育、苗木档案等技术要求 。 本 文件 适用于 油棕组培苗的繁育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 日期对
6、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 于本文件。 LY/T 1000 容器育苗技术 LY/T 1882 林木组织培养育苗技术规程 LY/T 2280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档案 LY/T 2428 杉木组织培养育苗技术规程 NY/T 2306 花卉种苗组培快繁技术规程 DB46/T 316 油棕种苗繁育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侏儒株 juvenile form 叶片发育生长迟缓,持续 无羽状复叶 出现的植株 ,其形态 见附录 A中图 A.1。 3.2 直立株 upright form 叶片与茎干夹角小,不弯曲,呈直立状的
7、植株 ,其形态 见附录 A中图 A.2。 3.3 宽节株 wide internode 小叶节间距离显著宽于同龄正常植株 ,其形态 见附录 A中图 A.3。 4 组培工厂要求 按照 NY/T 2306的 相关规定执行。 DB 46/T 554 2021 2 5 培养基 各阶段培养基配方 按照 附录 B的规定执行 ,培养基配制及其灭菌 方法 按照 LY/T 1882的 相关规定执 行。 6 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培养 6.1 外植体采集与处理 6.1.1 外植体采集 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 、性状优良 的 成龄 油棕植株为母株,并逐株编号。在一 周内无雨时 上午 采 集外植体。取材前,铲除母株生长点附
8、 近 一侧的叶片,用铲刀将 纵向距 生长点 20 cm 100 cm的包裹在 多层叶鞘内 的心叶 连同外部叶鞘 整 段切 下,剥除其 最外 2层叶鞘后 ,用 75%酒精对 其 表面 擦拭 1遍 ,待 其 表面干燥之后装入 经 75%酒精擦拭 1遍并晾干的 封闭容器内,带回实验室备用。 6.1.2 外植体无菌处理 用湿布 擦拭包裹着 心叶 的叶鞘段(见 6.1.1) 表面污垢,接着用 75%酒精 擦拭 外 层叶鞘 及两端切口, 然后将心叶块置于超净工作台上,再用 蘸 75%酒精 的纱布反复均匀擦拭外层叶鞘 2 min后,剥去外层, 依照此方法层层消毒,最 后选留心叶块中较嫩的心叶块作为外植体。用
9、刀将心叶块切分成 长 5 cm 6 cm 的小段并装入无菌组培瓶中备用。 6.2 外植体接种 将 经处理的 心叶块 (见 6.1.2) 切成 长宽为 1 cm 2 cm的薄片,接种到装有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的 培养皿(直径为 90 mm)或 250 mL组培瓶中,每皿或瓶接种 5片。 6.3 培养条件 培养 温度为 ( 28 1),光照条件为黑暗。 6.4 胚性愈伤组织诱导 接种后,每 60 d更换 1次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出现愈伤组织后,继代培养 1 2次,获得淡黄色或 米色瘤状 的胚性 愈伤组织。 7 体细胞胚诱导培养 7.1 培养条件 培养温度为( 28 1);光照强度为 3000 lx,
10、每天光照时间 12 h。 7.2 体细胞胚诱导 将淡黄色或米色瘤状 胚性 愈伤组织 (见 6.4) 转接到体细胞胚诱导培养基中,培养 30 d后,开始获 得体细胞胚。接种后每 60 d 用体细胞胚诱导培养基 继代培养 未长体胚的愈伤组织 1次 。 DB 46/T 554 2021 3 8 次生胚团诱导与增殖培养 8.1 次生胚诱导与增殖接种 选未萌芽的初生胚 (见 7.2) 接种到次生胚诱导与增殖培养基,在 250 mL培养瓶中接种 5团。 8.2 培养条件 培养条件同 7.1。 8.3 继代周期 体细胞胚接种到 次生胚诱导培养基培养 60 d 90 d后可形成次生胚团,次生胚团切成 1 cm
11、团块转到 次生胚诱导与增殖培养基继续增殖培养,之后每 30 d继代一次。 8.4 次生胚团质量要求 次生胚团乳白色或浅绿色,鲜亮;无褐化和水浸状;无污染。 8.5 继代培养代数 次生胚团继代应控制在 10代以内。 9 丛芽诱导培养 9.1 接种 将次生胚团增殖中产生的类似芽组织团切离次生胚团,转到芽诱导培养基,在 250 mL培养瓶中接 种 5团。 9.2 培养条件 培养条件同 7.1。 9.3 丛芽诱导 每 60 d更换培养基 1次,培养 180 d左右形成丛生芽,丛芽中多数单芽具 2 3片叶。将超过 2片叶片 健壮的芽切离丛芽转入生根诱导培养,较小较弱的芽继续转到丛芽诱导培养基进行壮苗或废
12、弃。 10 生根培养 将长势健壮且具 2片以上绿色全展叶片的芽切离丛芽,转接到生根培养基; 250 mL组培瓶每瓶接种 量为 5 7个单芽或每支试管(规格 18 mm 200 mm)接种一个芽;培养 60 d左右可获得生根苗;培养条 件为温度( 28 1),光照强度 3000 lx,每天光照 16 h。 11 组培瓶苗筛除 11.1 组培瓶苗基本要求 DB 46/T 554 2021 4 根、茎、叶形态正常(见附录 C中图 C.1),具 3片全展叶,有次级侧根的生根苗可出瓶 (管) 移栽 。 11.2 需淘汰的组培瓶苗 组培瓶苗 阶段有以下形态之一的苗应作淘汰: 全展叶新叶比老叶小或大小相似,
13、其形态见附录 C 中图 C.2; 叶片厚、肉质且硬脆,其形态见附录 C 中图 C.3; 植株顶端开花,其形态见附录 C 中图 C.4; 根肉质粗短且僵褐,无次级侧根,其形态见附录 C 中图 C.5; 假茎弯卷植株,其形态见见附录 C 中图 C.6。 12 瓶苗移栽与管理 12.1 设施 炼苗移栽阶段的圃区宜建有可控温控光的温室,具双层以上可活动遮阳网,可通过活动遮阳网调 控光照强度;温室内宜设有苗床或可数字化调控温湿度的育苗箱,地面铺设园艺地 布,安装有微喷系 统,排水良好。 12.2 出瓶苗木规格 按 11.1给出的要求 。 12.3 育苗容器 推荐育苗容器为 32孔林木专用穴盘( 54 c
14、m 28 cm)或一次性塑料营养杯( 8 cm 8 cm)。 12.4 育苗基质 将腐熟椰糠和表土按体积比 2:1混合均匀,填满育苗容器 。 12.5 育苗容器与基质的消毒 用 5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或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1000倍液喷淋消毒 育苗 容器和基质。 12.6 栽植操作 将 瓶苗 取出 组培瓶或 试管,用清水漂洗 3次,再用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1000倍液消毒 5 min,轻轻 取出 经消毒后的组培苗 ,将根部全部埋于基质中, 基质埋至根与茎连接处上方大约 1 cm处,穴盘每孔 或每个营养杯栽植 1株,栽植时避免根部损伤和弯折 , 栽植后淋透定根水。 12.7 移栽管理
15、 12.7.1 环境条件 栽植后的环境条件管理按照表 1的规定 执行。 DB 46/T 554 2021 5 表 1 瓶苗移栽环境条件要求 栽植后时间 温度 光照 空气湿度 15 d 30 d 20 32 遮光度均为 75%的遮阳网双层遮荫 75% 30 d 60 d 20 32 遮光度均为 75%的遮阳网双层遮荫 自然湿度 60 d 90 d 20 32 遮光度为 50%的遮阳网单层遮荫 自然湿度 12.7.2 水肥管理 栽植 30 d内,结合环境和叶面保湿喷水,维持基质湿度;如植株叶片发黄,可叶面喷施尿素和磷 酸二氢钾(质量比为 1 3)混合物的稀释 2000倍液。之后,结合基质补水,每
16、2周淋稀释 800 1000倍的 复合肥( 15-15-15, 氯离子的含量 3.0%)溶液 1次。 12.7.3 病虫鼠害防治 期间有叶疫病、苗枯病、炭疽病、红蜘蛛、鳞翅目幼虫、蝗虫、蜗牛、鼠等危害。要求定期查看 苗木病虫鼠害发生情况,及时发现和防治。防治方法 按附录 D的规定执行 。 13 袋装苗培育 13.1 苗圃地条件与设施 苗圃地条件要求按照 LY/T 1000的 相关规定执 行。相关设施主要是:圃区地面宜铺园艺地布,安 装有喷灌或滴管系统,排水良好。 13.2 育苗容器 育苗容器规格为 25 cm 25 cm,或根据育苗目标规格适当增减容器大小。 13.3 育苗 基质 表土或用炼苗
17、移栽阶段育苗基质,配置方法按 12.4给出的要求 。 13.4 移植 栽植前,用基质填满容器,并按 90 cm 90 cm 90 cm等边三角形排列方式,露天摆放成行。当总 全展叶 5 6片时,将小苗从穴盘 或营养袋 中带土(尽量保持土球完整不散)取出,栽植于育苗容器中, 土球全部埋于基质中,每容器栽植 1株,栽植后淋透定根水。 13.5 管护 13.5.1 水肥管理 及 时查看基质湿度,表面发白即补水保湿。每 30 d 60 d在容器内距离植株 5 cm处穴施复合肥 ( 15-15-15, 氯离子的含量 3.0%) 50 g 100 g,施肥后淋水。施肥时应避免肥料粘在叶片上。 13.5.2
18、 杂草控制 每月人工拔除育苗容器中杂草,拔草后及时淋水。 DB 46/T 554 2021 6 13.5.3 病虫鼠害防治 按照 DB46/T 316的 规定执行。 13.6 袋装苗筛除 随时淘汰以下形态的种苗: 全展叶新叶比老叶小或大小相相似,树冠呈扁平状; 叶片厚、肉质且硬脆; 叶片锯齿状、部分小叶天然脱落; 植株顶端开花; 剔除侏儒株、直立株、宽节株。 13.7 出圃标准 羽状 复叶 8片、苗高 80 cm、健壮无病虫害、容器未损坏且基质结团。 14 苗木档案 苗木档案内容及其管理按照 LY/T 2280和 LY/T 2428的 相关规定执行 。 DB 46/T 554 2021 7 附
19、录 A (资料性) 油棕侏儒株、直立株、宽节株形态 油棕侏儒株、直立株、宽节株形态分别见图 A.1、 图 A.2、 图 A.3。 图 A.1 侏儒株 图 A.2 直立株 图 A.3 宽节株 A DB 46/T 554 2021 8 附录 B (规范性) 油棕组培苗各阶段培养基配 方表 油棕组培苗各阶段培养基配方见表 B.1。 表 B.1 油棕组培苗各阶段培养基配方表 培养基成 分类别 培养基成分 不同阶段培养基各成分用量 愈伤组织诱 导培养基 体胚诱导 培养基 次生胚团诱导 与增殖培养基 丛芽诱导培 养基 生根诱导 培养基 大量 元素 K2SO4( mg/L) 990 990 990 990
20、MgSO47 H2O ( mg/L) 370 370 370 370 370 NH4NO3 ( mg/L) 1650 400 400 400 400 KH2PO4 ( mg/L) 170 170 170 170 170 KNO3 ( mg/L) 1900 CaCl2 ( mg/L) 332.25 72.5 72.5 72.5 72.5 Ca(NO3)24H 2( mg/L) 556 556 556 556 铁盐 FeSO47H 2O ( mg/L) 27.8 27.85 27.85 27.85 27.85 Na2-EDTA ( mg/L) 37.3 37.3 37.3 37.3 37.3 微量
21、 元素 MnSO44 H2O ( mg/L) 22.3 MnSO4H 2O ( mg/L) 22.4 22.4 22.4 22.4 KI ( mg/L) 0.83 CoCl26H 2O ( mg/L) 0.025 ZnSO47H 2O ( mg/L) 8.6 8.6 8.6 8.6 8.6 CuSO45H 2O ( mg/L) 0.025 0.25 0.25 0.25 0.25 H3BO3 ( mg/L) 6.2 6.2 6.2 6.2 6.2 Na2MoO42 H2O( mg/L) 0.25 0.25 0.25 0.25 0.25 有机营 养成分 肌醇 ( mg/L) 100 100 100
22、 100 100 烟酸 ( mg/L) 0.5 0.5 0.5 0.5 0.5 盐酸硫胺素 ( mg/L) 0.1 1 1 1 1 盐酸吡哆醇 ( mg/L) 0.5 0.5 0.5 0.5 0.5 甘氨酸 ( mg/L) 2 2 2 2 2 DB 46/T 554 2021 9 表 B.1油棕组培苗各阶段培养基配方表 (续) 培养基成 分类别 培养基成分 不同阶段培养基各成分用量 愈伤组织诱 导培养基 体胚诱导培 养基 次生胚团诱导 与增殖培养基 丛芽诱导 培养基 生根诱导培养 基 植物生长 调节剂 萘乙酸( mg/L) 2.0 10.0 0.1 0.5 0.1 5.0 2,4-二氯苯氧乙酸
23、 ( mg/L) 2.0 10.0 0.1 1.0 0.1 噻苯隆( mg/L) 2.0 10.0 6-苄基腺嘌( mg/L) 1.0 2.0 多效唑 ( mg/L) 1 吸附剂 活性炭 ( mg/L) 500 1000 500 2000 500 2000 1000 1000 有机附 加物 椰汁( ml/L) 200 碳源 蔗糖 ( g/L) 30 30 30 60 30 30 60 凝固剂 琼脂 ( g/L) 60 60 60 60 60 注: FeSO3 7H2O 先与 Na2-EDTA 配制成络合物 ,在配制培养基时添加。 DB 46/T 554 2021 10 附录 C (资料性) 正
24、常形态和异常形态的油棕瓶苗 正常形态和异常形态的油棕瓶苗分别见图 C.1 C.6。 图 C.1 正常形态的 瓶 苗 图 C.2 新叶比老叶小的 瓶 苗 图 C.3 叶厚、肉质且硬脆的 瓶 苗 图 C.4 顶端开花的瓶苗 图 C.5 根 肉质粗短且僵褐的瓶苗 图 C.6 假茎蜷曲的瓶苗 DB 46/T 554 2021 11 A B 附录 D (规范性) 油棕瓶苗移栽阶段病虫鼠害及其防治方法 油棕 瓶苗 移栽阶段病虫 鼠害 及其防治方法 见表 D.1。 表 D.1 油棕瓶苗移栽阶段病虫鼠害及其防治方法 名称 危害部位与症状 防治措施 叶疫病 最早症状主要表现 在芯叶基部,并造成叶基部腐烂,当枪
25、叶展开后,叶片上的病区呈不规则形状的横条纹,病区最初失 绿呈橄榄绿、水浸状,之后病区迅速干枯,颜色也逐渐变成灰 色至百色,并有明显的紫色边缘,病区坏死组织极易破裂。 加强水肥管理,发现病株及时移除 销毁,并用 50%双硫胺钾酰(福美双)可 湿性粉剂 1000倍稀释液全株喷施,每 10 d 喷施 1次,连续喷施 2 3次。 苗枯病 叶面圆形或椭圆形黄斑,斑点扩大成灰色,中间凹陷,有 明显橙黄色晕轮,最先浸染芯叶或新展开的两片叶通常情况下 病斑分离,严重时病斑融合。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1000倍稀释 液全株喷施,每 10 d喷施 1次,连续喷施 2 3次。 炭疽病 病斑圆形或不规则斑块,初期
26、小斑浅黄色逐渐向周边扩大,并从中部颜色加深变成黄褐色。 用 70%甲基硫菌灵超微可湿性粉剂 1000 1200倍液喷雾,每 7 d 10 d喷 1 次 ,连续喷 2 3次。 红蜘蛛 红蜘蛛刺吸叶片,使危害叶片上出现大量极小褪绿黄斑。 用 20%哒螨灵 可湿性粉剂 3000倍稀 释液喷雾防治, 每 7 d 10 d喷 1次 ,连续 喷 2 3次。 鳞翅目幼虫 取食油棕嫩叶。 使用 2%阿维菌素乳油 1000倍 +1%甲 维盐 1000倍 稀释液喷施防治, 每 7 d 10 d喷 1次 ,连续喷 2 3次。 蝗虫 取食油棕嫩叶。 2.5%溴氯菊酯微乳剂 2000倍稀释液 喷雾防治 每 7 d 10 d喷 1次 ,连续喷 2 3 次。 蜗牛 取食油棕嫩叶。 6%四聚乙醛颗粒剂 撒施于穴盘周围诱杀 。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