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7.080 CCS B 31 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 1268 2021 代替DB35/T 12682012 竹荪栽培技术规范 Cultivation techniques for Dicyophora spp. 2021 - 06 - 21 发布 2021 - 09 - 21 实施 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5/T 1268 2021 I 目次 前言 . . II 1 范围 . . 1 2 规范性引 用文件 . . 1 3 术语和定 义 . . 1 4 场所要求 . . 2 5 菌种要求 . . 2 6 栽培季节 . . 2 7 培养料要 求 . . 2 8
2、工艺与技 术 . . 3 9 病虫害防 治 . . 7 10 建立档案 . . 7 DB35/T 12682021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DB35/T 12682012竹荪栽培技术规范,与D B35/T 12682012相比,除结构调整和 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更改了竹荪栽培的场地环境要求(见 4.1、4.2,2012 年版的 4.1、4.2); 增加了竹荪菌种(包括母种、原种及栽培种)的质量要求(见 5.2、5.3); 更改了竹荪栽培的培养料要求(见 7.1、7.2,2012 年
3、版的 5.1、5.2、5.3 和 5.4); 增加了竹荪谷壳类栽培配方(见 7.3); 更改了竹荪培养料的具体发酵过程(见 8.1.2.1、8.1.2.2、8. 1.2.3、8.1.2.4 和 8.1.2.5, 2012 年版的 8.3.1.2、8.3.1.3、8.3.1.4、8.3.2 和 8.3.3); 增加了竹荪播种“穴播”方法(见 8.1.2.6.3); 增加了竹荪培养期间光线的郁闭度(见 8.1.2.8.3、8.2.2.9.2); 增加了与槟榔芋间作的栽培技术(见 8.2); 更改了病虫害防治方法(见 9.2、9.3.3,2012 年版的 8.3.8.2、8.3.8.3)。 本文件由
4、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提出。 本文件由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福建省食用菌技术推广总站、顺昌县竹荪技术 研究所、将乐县经济作物中心、南平市农业农村局食用菌站。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林衍铨、羿红、高允旺、陈传明、马璐、肖胜刚、郑峻、黄忠英、颜振兰、 赖淑芳、陈仁财、谢斯升。 本文件于2012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DB35/T 1268 2021 1 竹荪栽培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竹荪栽培的场所、菌种、栽培季节、培养料、工艺与技术、病虫害防治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棘托竹荪( Dictyophora echinovolvata M. Zang
5、 et al.)大田栽培、林下栽培、与 槟榔芋间作栽培。 长裙竹荪 ( Dictyophora indusiata (Vent.) Desv.) 、 短裙竹荪 ( Dictyophora duplicata (Bosc) E. Fisch.)人工栽培参考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 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2440 尿素 GB/T 6543 运输包装用单瓦楞纸箱和双瓦楞纸箱 GB/T 8946 塑料编织袋通用技术要求
6、GB/T 127282006 食用菌术语 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1935 食用菌栽培基质质量安全要求 NY/T 5010 无公害农产品 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3 术语和定义 GB/T 12728200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菌索 rhizomorph 竹荪菌丝集结形成的绳索状结构。 来源:GB/T 127282006,2.2.12,有修改 3.2 原基 primordium 尚未分化的原始子实体的组织团。 来源:GB/T 127282006,2.2.13 3.3 竹荪菌蛋 Dictyophora spp. egg 菇蕾外包被未破裂时的椭圆形
7、子实体。 DB35/T 12682021 2 3.4 跑马水 infiltrative irrigation by running water 水灌至畦沟2/3,然后排掉的灌溉方式的俗称。 4 场所要求 4.1 产地环境 产地环境应符合NY/T 5010要求。 4.2 田地要求 应选择土壤腐殖质含量高、排灌方便、疏松肥沃、5年内未曾栽培过竹荪的田(林)地,按地形由 下往上逐年选择不同地块栽培,同一地块不应连作,山地(林地)坡度小于25。 5 菌种要求 5.1 种源 应从具备相应供种资质的单位引种。 5.2 母种 菌丝白色、粗壮、呈束状,长势旺盛,气生菌丝浓密且无染杂。 5.3 原种及栽培种 具
8、有竹荪特有的清香味,无吐黄水现象,培养基含水量适中,培养基与瓶(袋)壁紧贴、不干缩, 无虫、螨和杂菌。 6 栽培季节 福建地区播种时间安排在1月至3月,并结合品种特性合理安排生产。 7 培养料要求 7.1 主料 宜选用竹类(包括竹子茎、枝、叶及竹屑等)、树木类(包括阔叶树的木片、树枝、叶及木屑等)、 作物类(包括谷壳、玉米芯、豆秆等)、草类(包括芦苇、五节芒等)等,应符合NY/T 1935的质量要 求。 7.2 辅料 辅料可采用尿素、轻质碳酸钙等,尿素应符合GB/T 2440要求。 DB35/T 1268 2021 3 7.3 培养料推荐配方 培养料推荐配方见表1。 表1 培养料推荐配方 序号
9、 配方 配方一 竹屑80.0%,木屑18.8%,尿素0.7%,轻质碳酸钙0.5% 配方二 竹屑98.8%,尿素0.7%,轻质碳酸钙0.5% 配方三 竹屑60.0%,木屑28.8%,豆秆或芦苇草10.0%,尿素0.7%,轻质碳酸钙0.5% 配方四 木屑89.5%,谷壳10.0%,尿素0.5% 8 工艺与技术 8.1 田地(林地)栽培工艺与技术 8.1.1 工艺流程 备料拌料建堆翻堆场地整理铺料播种覆土盖膜(草)菌丝培养出菇管理采收 与加工包装与储运。 8.1.2 技术要求 8.1.2.1 备料 按配方准备好各项主、辅料,田地栽培用料量每亩5 000 kg7 500 kg;林下栽培用料量每亩1 5
10、00 kg 2 000 kg(以林地面积计算)。 8.1.2.2 建堆 播种前40 d60 d开始建堆发酵。先铺一层厚 30 cm的主料,撒尿素和轻质碳酸钙,浇清水拌匀并 收集渗出液再利用;再铺一层主料,撒尿素和轻质碳酸钙,压实,含水量调控至60%65%。如此循环至 料堆高1.5 m2 m,宽2 m4.5 m,长度不限。 8.1.2.3 翻堆 建堆15 d左右,当料堆中心温度升至60 以上时进行第一 次翻堆,以后每间隔10 d15 d左右再 次翻堆, 共翻堆24次, 翻堆应以料堆中心温度为依据, 第一次翻堆后应打孔增氧。 翻堆宜选择在晴天, 翻动时应将培养料上下、 内外互换, 同时根据干湿程度
11、加水, 保持培养料含水量50%60%, 即手捏成团, 指缝有水而不滴下为宜。发酵好的培养料松软、褐色、无氨臭味,pH5.56.0。 8.1.2.4 整畦 提前清理干净栽培场地上的稻茬、树桩、杂枝 (草),四周挖深50 cm的排水沟,深翻整畦。畦面 宽75 cm85 cm,长度不 限,畦间走道宽25 cm30 cm,深 23 cm28 cm。 8.1.2.5 铺料 将培养料铺成龟背式畦床(宽45 cm,高30 cm 35 cm,长度不限),应避免雨天铺料。 DB35/T 12682021 4 8.1.2.6 播种 8.1.2.6.1 播种时间 多云或阴天播种,雨天不应播种。 8.1.2.6.2
12、条播 菌种掰成块状下播于料上,呈“一”字型排列,播种量每亩300 kg350 kg,播种后表面覆盖1 cm 2 cm厚的培养料。 8.1.2.6.3 穴播 菌种掰成4 cm3 cm5 cm小块,每隔5 cm8 cm播一穴,通常呈“梅花”型排列,播种量每亩 350 kg400 kg,播种后表 面覆盖1 cm 2 cm厚的培 养料。 8.1.2.7 覆土盖膜(草) 播种后培养料表面覆盖碎土,土层厚3 cm5 cm 。覆土应为疏松的种植地表土,土壤含水量25%左 右,覆土层上铺盖厚度1 cm3 cm的稻草或茅草,4 d6 d后再覆盖地膜(气温超过15 时无需盖膜)。 8.1.2.8 菌丝培养 8.1
13、.2.8.1 温度 菌丝生长温度应控制在10 30 ,过高或过低将影响菌丝生长。 8.1.2.8.2 湿度 土壤保持湿润状态。 8.1.2.8.3 光线 当菌丝开始爬上土层,形成少量菌索时,应立柱搭棚(高 2 m左右)并覆盖遮阳网。林下栽培时, 林木郁闭度在0.60.7可不搭遮荫棚,小于0.5时应遮阳避光。 8.1.2.8.4 通风换气 适时揭地膜通风换气,保持畦床空气新鲜。 8.1.2.8.5 检查 播种后7 d10 d检查菌丝萌发状况,发现菌种不萌发、发黑,应及时补播菌种。 8.1.2.9 出菇温度 8.1.2.9.1 温度 温度调控在20 32 ,必要时可在棚架上加盖芦苇或防晒网等进行降
14、温。 DB35/T 1268 2021 5 8.1.2.9.2 湿度 空气相对湿度在75%95%,培养料含水量在70%75%,必要时应通过喷水、灌跑马水或畦沟蓄浅水 等方法进行调节。 8.1.2.9.3 光照 以散射光为主,避免阳光直射。 8.1.2.10 采收 8.1.2.10.1 采收标准 竹荪菌蛋破口、菌帽露出时可采摘。 8.1.2.10.2 采收方法 采收时,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抓住菌托,轻轻扭转一下,松动后向上拔起,采后及时剥离菌帽和菌 托,整齐平放于竹筛上。采收时应防止泥土粘连菌柄和菌裙。 8.1.2.10.3 采后管理 第1潮竹荪采收结束后,可停水5 d7 d,在畦面浇1次重水,促
15、进第2潮竹荪生长。 8.1.3 烘干与包装 8.1.3.1 烘干 将竹筛基部对齐,按菌柄大小分层摆放在烤筛上进烘炉烘干,打开全部天窗和电风扇,大火升温至 65 70 ,经1.5 h2.0 h,竹荪烘至8成干时,取出及时扎捆;将扎捆好的竹荪再放入炉内,关 闭天窗及电扇,用55 60 的温度烘1.0 h 1.5 h,竹荪干品含水量13%即可。 8.1.3.2 包装与储运 烘干产品及时装入包装袋内,扎牢袋口。外包 装瓦楞纸箱应符合GB/T 6543的规定,塑料编织袋应 符合GB/T 8946的规定。竹荪产品宜保藏于3 5 冷藏库中。运输过程中不应与有毒或有异味物混 装,轻装轻卸,防止碰撞和积压,应有
16、防晒、防热、防雨淋措施。 8.2 与槟榔芋间作工艺与技术 8.2.1 工艺流程 备料建堆翻堆选种催芽槟榔芋种植培养料铺料播种及覆土槟榔芋栽培管理竹荪 栽培管理采收烘干与包装储运。 8.2.2 技术要求 8.2.2.1 备料 参照8.1.2.1田地栽培用料量备料。 DB35/T 12682021 6 8.2.2.2 建堆 参照8.1.2.2进行。 8.2.2.3 翻堆 参照8.1.2.3进行。 8.2.2.4 槟榔芋选种催芽 槟榔芋选择杆高、叶宽的品种,按常规方法进行催芽管理。 8.2.2.5 槟榔芋种植 气温稳定在15 以上时可种植槟榔芋,种植密度55 cm120 cm(株距行距),穴深20
17、cm;种 植后在槟榔芋四周培土至芋畦宽25 cm30 cm、高17 cm为宜。 8.2.2.6 竹荪培养料铺料 槟榔芋种植后即可沿芋畦两边铺竹荪培养料,以料面宽50 cm55 cm、高23 cm28 cm为宜。 8.2.2.7 竹荪播种及覆土 8.2.2.7.1 播种 参照8.1.2.6进行。 8.2.2.7.2 覆土 播种后在培养料表层覆土,土层厚3 cm5 cm,覆土层上铺盖厚度1 cm3 cm的稻草或茅草,并在 竹荪培养料畦床两边培土至畦宽80 cm,相邻畦之间留30 cm左右的过道。 8.2.2.8 槟榔芋栽培管理 按常规方法管理、采收。 8.2.2.9 竹荪栽培管理 8.2.2.9.
18、1 菌丝培养 菌丝培养参照8.1.2.8进行。 8.2.2.9.2 出菇管理 出菇阶段温度管理参考8.1.2.9.1,湿度管理参考8.1.2.9.2,保持郁闭度在0.50.8。 8.2.2.9.3 采收 参照8.1.2.10进行。 8.2.3 烘干与包装 参照8.1.3进行。 DB35/T 1268 2021 7 9 病虫害防治 9.1 防治原则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以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严格控制化学防治。农药使用应 符合NY/T 393的要求。原基形成后至采收前,不应使用任何农药。 9.2 病害防治 菌丝生长前期发现杂菌时,应及时清除,并撒生石灰消毒抑菌,面积较大时应及时补料
19、补种。中后 期可采取以下方法,防治病菌蔓延。 烟霉病防治:清理排水沟,减少覆盖物厚度,加强菇场通风,降低空气湿度,以抑制病菌生 长;截断发病部位两端防止漫延;同时使用石灰水喷洒受害部位,每天 1 次,连喷 3 d。 黏菌:加强通风,用 10%漂白粉连续喷洒 34 次。 其它杂菌防治:发生部位及时挖除,并撒生石灰消毒、盖薄膜,发病部位两端截断防蔓延。 9.3 虫害防治 9.3.1 白蚁防治 林下栽培防治白蚁,宜用白蚁灵或灭蚁粉放入蚁巢和蚁路上进行灭杀。 9.3.2 蛞蝓防治 傍晚在场地四周施用石灰粉或5%氯化钠水溶液形成隔离带,每隔3 d4 d施用一次;或采用人工捕 杀。 9.3.3 红蜘蛛防治 堆料时常发现红蜘蛛,喷1:100倍的石硫合剂。 10 建立档案 建立从原辅材料购进、栽培工艺、病虫害防治、采收、烘干等全程的生产记录档案,实行可追溯管 理,生产记录档案应保存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