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020.40 CCS B 65 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34/T 3849 2021 公益林调出和补进现场查验技术规范 Norm of Techniques for the Scene Inspection of Transfer and Forest Replenishment of Non-commercial 2021-01-25 发布 2021-02-25 实施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4/T 3849 2021 I 前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
2、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安徽省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处提出。 本文件由安徽省林业局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安徽省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处、安徽省国有林管理局、安徽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安徽省林业科技推广总站。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宋效严、卢萍、陈乐蓓、许晒晒、王小东、汪伟、吴开华、康克、蔡纪安。 DB34/T 3849 2021 1 公益林调出和补进现场查验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公益林调出和补进现场查验的目的、查验的对象和范围、查验工作的组织、方法和步 骤、查验的结论评价、查验报告编制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行政区域内的国家级公益林和省级公益林调出和补进的现场查验
3、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 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24708-2009 湿地分类 GB/T 26535-2011 国家重要湿地确定指标 GB/T 27647-2011 湿地生态风险评估技术规范 GB/T 31759-2015 自然保护区名词术语 LY/T 2090-2013 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2019年12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 修订,自2020年
4、7月1日起施行) 国家林业局 财政部关于印发和的通知 (林资发201734号) 关于加强公益林管理的实施意见 (安徽省林业厅 安徽省财政厅,林法201792 号) 3 术语和定义 GB/T 24708-2009、GB/T 26535-2011、GB/T 27647-2011、GB/T 31759-2015 、LY/T 2090-2013 界 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公益林(NCF) for est non-commercial 为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满足人类社会的生态、社会需求和可持 续发展为主体功能,主要提供公益性、社会性产品或服务的森林、
5、林木、林地,并经各级政府认定、公 布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包括国家级和地方级公益林。 3.2 森林权属 forest o wnership 林地和林地上的森林、林木的所有权、使用权,由不动产登记机构统一登记造册,核发证书。 3.3 林地 forest land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确定的用于发展林业的土地。 包括郁闭度 0.2 以上的乔木林地以及竹林地、 灌木林地、疏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等。 DB34/T 3849 2021 2 3.4 林种 category of forest 根据森林的不同培育目的而区分的森林种类, 包括防护林、 特种用途林、 用材林、 经济林和
6、能源林。 3.5 生态重要性 importance ecological 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森林生态系统以及需要提供森林环境保护的濒危动植物种类和人类社会设施 的重要程度。用生态重要性等级表示,分为极端、非常、比较和一般四个等级。 3.6 生态脆弱性 ecological vulnerability 生态系统在特定时空尺度相对于外界干扰所具有的敏感反应和自我恢复能力, 是生态系统的固有属 性。 3.7 现场查验 inspection of the scene 深入拟调出和补进的公益林地现场,调查核实调出和补进公益林小班的生态区位、空间位置、立地 因子、林分因子等内容并提供现场查验结论以及查验和
7、评定依据。 4 总则 4.1 目的 规范公益林调出和补进的现场查验工作,为公益林调出、补进工作和公益林管理提供依据。 4.2 依据 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 国家级公益林管理办法; 关于加强公益林管理的实施意见; 国家级和省级公益林区划界定暨基础数据采集办法。 4.3 原则 总量稳定、动态管理、集中连片、增减平衡; 保护优先,严格调出,规范调进、等级不降; 实事求是、科学严谨、成果规范、提交及时。 5 现场查验对象和范围 5.1 公益林调出 5.1.1 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省林业局批准使用(含临时占用,以下同)的公益林地。 5.1.2 林权权利人申请调出的公益林地。 5.1.3 区划错误的公
8、益林地。 5.1.4 遭受自然灾害造成公益林林地灭失或受到严重损毁无法恢复的公益林地、抢险救灾占用损毁的 公益林地等。 5.1.5 经林业主管部门依法批准的林区道路和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使用的公益林地。 5.2 公益林补进 DB34/T 3849 2021 3 申报补进为公益林的林地。 6 现场查验内容 6.1 公益林调出 林权权利人书面调出申请、所属村民委员会意见、乡(镇)人民政府意见、公示结果、县级林业主 管部门审核意见、县(区)人民政府意见、市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核意见、调出申请文件、涉及的公益林 小班个数和面积、小班调查卡片、公益林现场界定书和生态影响评价报告等。因工程项目占用征收公益 林须
9、提供使用林地审核同意书。 6.2 公益林补进 林权权利人书面补进申请、所属村民委员会意见、公示结果、乡(镇)人民政府意见、县级林业主 管部门审核意见、政府审核意见、补进申请文件、拟补进的公益林小班个数和面积、小班调查卡片和增 减平衡方式等。 6.3 增减平衡方式 按关于加强公益林管理的实施意见 (安徽省林业厅 安徽省财政厅,林法201792 号)第(二 十一)条规定执行。 7 现场查验的组织 按关于加强公益林管理的实施意见 (安徽省林业厅 安徽省财政厅,林法201792 号)第(二 十四)条规定执行。 8 现场查验方法和步骤 8.1 内业查验内容 8.1.1 申请书 林权权利人书面申请书;所属
10、村民委员会同意书;乡(镇)人民政府意见;县(区)人民政府意见; 市、县林业主管部门审核意见书;市、县公益林调出和补进的申报文件。 8.1.2 公示材料 调出和补进组织公示单位,公示时间、范围和结果。包括公示书面材料或相关影像、图片资料。 8.1.3 调出公益林的生态影响评价报告 查验生态影响评价报告主要内容,核实生态功能区、生态区位;生态影响评价结果等。 8.1.4 使用林地批准文件 国家和省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使用林地审核同意书。 8.1.5 涉及的公益林小班卡片和现场界定书 调出和补进公益林的小班区划卡片和现场界定书。 DB34/T 3849 2021 4 8.1.6 小班区划图和生态
11、区位图 调出和补进公益林的小班区划图(1:10000 地形图上绘制)、补进部分公益林生态区位图和生态 区位范围。补进的公益林的生态区位应符合关于加强公益林管理的实施意见附件1、2。 8.1.7 保护等级 包括调出和补进公益林小班的林地规划的保护等级、公益林小班的保护等级,有无擅自变更保护等 级的情况发生。 8.1.8 权属情况 包括调出和补进公益林小班的权属。原则上国家级公益林的调出和补进只能在同 权属情况下进行。 8.1.9 保护情况 调出和补进公益林资源保护状况,有无破坏情况记录。 8.1.10 公益林调出须符合主体功能区规划等生态保护规划 要逐一详细核实调出小班是否位于自然保护地、重要水
12、源地、重要湿地和生态保 护红线等范围内。 8.2 外业查验内容 8.2.1 调出部分查验 已获批准并使用的公益林地利用小班区划图现场核实涉及公益林小班个数、被使用公益林面积、位 置、生态区位及有无超范围占用等情况,林地相关因子转抄原小班登记表,尚未使用公益林地核对调出 涉及的公益林小班个数、面积、位置;核实保护等级、生态区位和权属情况;现场调查有无非法占用、 盗伐、火灾、病虫害和其它自然灾害的情况发生;有无非法开垦、采石、采砂、取土、移植大树、采挖 珍稀植物、古树名木、建设构筑物和永久性建筑物、倾倒或堆放生产和生活废弃物等。对地类等主要林 分因子进行核实。 8.2.2 补进部分查验 利用小班区
13、划图现场核对补进部分涉及的公益林小班个数、 面积、 位置; 核实保护等级、 生态区位、 权属情况;现场调查有无非法占用、盗伐、火灾、病虫害和其它自然灾害的情况发生。有无非法开垦、 采石、采砂、取土、移植大树、采挖珍稀植物、古树名木、建设构筑物和永久性建筑物、倾倒或堆放生 产和生活废弃物等。对地类等主要林分因子进行核实。 9 小班调查主要因子技术规定 9.1 地类 补进的地类应将森林(包括乔木林、竹林和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作为主要的区划对象,茶园、 桑园和鲜果类树种的果园不得补进为公益林。 地类区划调查技术标准参见安徽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实施细则。 9.2 保护等级 林地保护等级一级范围内的
14、国家级公益林,划为一级国家级公益林。一级国家级公益林以外的,划 为二级公益林。省级公益林参照国家二级执行。 DB34/T 3849 2021 5 9.3 功能等级 9.3.1 功能质量是评价公益林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 9.3.2 防护林功能质量划分和评价主要依据包括林分结构、生物多样性、郁闭度、植被盖度、枯枝落 层厚度等调查因子。 9.3.3 特种用途林功能质量划分和评价主要根据经营目的、林分结构、森林景观和产品利用等。 表1 防护林功能质量等级评定表 评定标准 评定因子 等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生物多样性 阔叶林、阔叶为主的针阔 混交林、阔叶为主的灌木 林地,物种丰富 针阔混交林、针叶混交林
15、、 针叶林、针叶为主灌木林 地,物种较丰富 一般针叶林、竹林、经济 林、疏林地、未成林造林 地、以木本植物为主的灌 木林地 林分郁闭度 0.8 0.50.7 0.190.4 森林群落结构 森林群落结构复杂,通常 为复层林 森林群落结构较复杂,通 常为 1-2 个层次 森林群落结构简单,通常 为单层林 植被高度、盖度 植被高度1.0 m 盖度 0.8 植被高度 0.51.0 m,盖 度 0.50.7 植物高度0.4 m,盖度 0.4 枯枝落叶层 枯枝落叶层厚度5 cm 枯枝落叶层厚度 24 cm 枯枝落叶层厚度1 cm 24 cm 1 cm 表2 防护林带功能质量评定表 评定标准 评定因子 等级
16、 一级 二级 三级 林带完整度 林带完整没有缺口 每 km 林带缺口少于 2 个 (含 2 个) 、较完整 每 km 林带缺口多于 2 个, 且不完整 林带宽度 6 行以上 45 行 3 行(含 3 行) 林带结构 多树种、多层次疏透结构 树种单一、带上灌草盖度 0.3,疏透结构 单树种、单层次 表3 特种用途林功能质量评定表 评定标准 二级林种 等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国防林 林分郁闭度0.8 或植被 盖度80,层高达 1 m 以上的灌木林地,有良好 的隐蔽性能 林分郁闭度 0.60.7 或植 被盖度在 6080,层 高 0.51.0 m 的灌木林 地,隐蔽性达到中等 林分郁闭度 0.20.
17、5 或植 被盖度60,层高0.5 m 的灌木林地, 隐蔽性能较 差 母树林 单位面积保留母树株数合 理,林分处于产前期或盛 产期的旺盛林分 母树保留株数合理,林木 生长中等,处于盛产后期 减产期或产前期 母树保留株数偏少,林木 生长不良,处于衰产期或 产前期,长势较差的林分 风景林、名胜 古迹和革命纪 森林浓密,林分优美,树 种多样,配置合理,景区 树种较多,配置较合理, 森林植被盖度在 60到 树种单一,森林景观单调, 森林植被盖度在 40 DB34/T 3849 2021 6 念林 植被盖度达 80以上,自 然与人文景观协调和谐 70,景区、景点布局较 合理协调 50,总体布局不太合理 自
18、然保护区林 森林茂密,野生动植物资 源丰富,生态环境完整, 森林植被盖度达 80以 上,保护成效显著 生态环境较完整,动植物 资源较丰富森林植被盖度 70以上,保护成效较好 森林树种单一,植被盖度 在 60以上,保护成效不 明显 9.4 生态区位 9.4.1 国家级公益林生态区位包括:江河源头、江河两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湿地 和水库、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等。 9.4.2 省级公益林生态区位包括:江河一、二级支流源头及两岸、湿地和水库、自然保护区、世界自 然与人文遗产名录、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历史文化名城、荒漠化和水土严重流失地区、军事用地、 道路等。 9.5 权属 林地权
19、属分为国有、集体两类;林木权属分为国有、集体、个人和其它四类。 9.6 公益林林种 在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两个一级林种基础上按所在生态区位和经营目的划分二级林种。 防护林包括 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护岸林、护路林;特种用途林包括国防林、母树林、风景林, 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林、自然保护区林。 9.7 起源 分为天然林(含萌生)、人工林和飞机播种林三种起源。 9.8 郁闭度 划分为疏、中、密三个等级: 疏:0.2-0.39; 中:0.4-0.69; 密:0.7-1.00。 9.9 小班面积 9.9.1 地籍小班区划起始面积为 1 亩。小于区划起始面积的林地合并到地类或树种相近似的小班,
20、在 小班卡片上要注明并入的小块林地的地类和面积。 9.9.2 求算调出、补进总面积;面积求算后,与申报调出补进的面积对比,分小班面积和总面积误差 均不超过5,则以原面积为准;如误差超过5,则以查验求算的面积为准。 9.9.3 小班面积以亩为单位统计,保留一位小数。 9.10 小班蓄积 蓄积以立方米为单位统计,保留整数。 9.11 小班编号规则 9.11.1 编号方法 DB34/T 3849 2021 7 按照行政区划,小班编号采用14位编号规则:省、市、县、乡、村编码各为 2 位,小班号编码为 4 位。 9.11.2 整小班调出 调出和补进在同一行政村的:调出和补进的小班数相同,补进小班仍延用
21、调出小班的编号;补进小 班数超过调出小班数,补进小班延用调出小班的编号,超出的小班在本行政村最后一个小班号后续编; 如补进小班数低于调出小班数,补进小班延用调出小班的编号,编号未用的小班号取消。整小班调出和 补进不在同一行政村的:调出小班号取消,补进小班号在所在行政村最后一个小班号后续编。 以上涉及的小班均需要在小班调查卡片和属性库里进行标注。 9.11.3 非整小班调出 调出小班号不变。调出和补进在同一行政村的,补进小班号在本行政村最后一个小班号后续编;调 出和补进不在同一行政村的,补进小班号在所在行政村最后一个小班号后续编。 以上涉及的小班均需要在小班调查卡片和属性库里进行标注。 10 现
22、场查验结论 10.1 查验符合规范 具备以下条件的,查验结论符合规范。 包括:申报材料齐全;小班区划位置准确,面积核实正确;生态区位清楚、正确;申请、公示、审 核、申报程序规范;符合调出补进的规定;地类、林种、树种、权属正确;保护等级正确;生态影响评 价报告结论科学合理,评定为查验符合规范。 10.2 经调整完善符合规范 在现场查验过程中,如发现地类、林种、树种、权属、小班位置、小班面积、生态区位、保护等级 等主要因子错误的,原申报单位不按照相关规定予以修改的,可评定为查验不符合规范。如原申报单位 按照相关规定及时修改调整的,评定为查验符合规范。 10.3 查验不符合规范 查验过程中发现有非法
23、占用、盗伐、非法开垦、采石、采砂、取土、移植大树、采挖珍稀植物、建 设构筑物和永久性建筑物、倾倒或堆放生产和生活废弃物等的,评定为查验不符合规范。 生态影响评价报告与现场查验情况明显有误的,评定为查验不符合规范。 11 现场查验成果 现场查验提交成果包括公益林调出补进现场查验报告、 公益林调出补进小班矢量化属性因子数据等。 现场查验报告编制要求参见附录 A; 现场查验成果制作要求参见附录 B。 DB34/T 3849 2021 8 附录A (资料性) 公益林调出补进现场查验报告 A.1 公益林调出补进现场查验报告参考提纲 一 基本情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二)社会经济简况 (三)所处的主体功
24、能区域 (四)主要生态区位 (五)森林资源现状 二 查验目的任务 (一)查验工作的目的 (二)查验的主要任务范围 (三)查验内容 三 工作开展情况 (一)时间地点 (二)人员组织 (三)任务划分 (四)方法步骤 (五)质量管理 (六)内业检查情况 (七)外业调查情况和各类主要小班因子核实情况 四 公益林小班保护情况调查 五 主要成果 (一)调出和补进公益林的分布范围 (二)查验的主要内容和结果 A.2 附表 表A.1 公益林调出现场查验小班登记表 _市_县 (区、市) 单位:公顷 乡镇 名称 行政村 拟调出小班 结论 评价 备注 小班号 小班 面积 小班 位置 地类 调出 面积 生态 区位 保
25、护 等级 林地 权属 林木 权属 面积 误差 注: 1、小班号(地籍小班号后四位);2、小班面积(登记面积);3、小班位置(是、否);4、地类(有、疏、 灌、未);5、调出面积(保留整数);6、生态区位(名称和标准);7、保护等级(一、二级);8、林地权 属(国有、集体);9、林木权属(国有、集体、个人和其他);10、面积误差(百分比数值);11、优势树 DB34/T 3849 2021 9 种;12、灾害(记载灾害各类和情况);13、结论评价(符合、不符合)。 表A.2 公益林补进现场查验小班登记表 _市_县 (区、市) 单位:公顷 乡镇 名称 行政村 拟补进小班 结论 评价 备注 小班号
26、小班 面积 小班 位置 地类 优势 树种 生态 区位 保护 等级 林地 权属 林木 权属 灾害 面积 误差 注: 1、小班号(地籍小班号后四位);2、小班面积(登记面积);3、小班位置(是、否);4、地类(有、疏、 灌、未);5、调出面积(保留整数);6、生态区位(名称和标准);7、保护等级(一、二级);8、林地权 属(国有、集体);9、林木权属(国有、集体、个人和其他);10、面积误差(百分比数值);11、优势树 种;12、灾害(记载灾害各类和情况);13、结论评价(符合、不符合)。 A.3 拟调入调出小班现场照片 报告应附能反映调出调入地全貌的彩色照片(一张不能反映的适当增加照片张数)。 DB34/T 3849 2021 10 附录B (资料性) 查验成果制作 B.1 排版 B.1.1 正文 字体,宋体;字号,小四号;标题及正文均在段首空两格。 一级标题:黑体,三号。 二级标题:宋体,三号,加粗。 三级标题:宋体,小三号,加粗。 四级标题:宋体,四号,加粗。 行间距:25磅。 B.1.2 标题序号 一级标题:一、二、三、 二级标题:(一)(二)(三) 三级标题:1. 2. 3. 四级标题:(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