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11.020 CCS C 05 DB22 吉林省地方标准 DB 22/T 32342021 癌症疼痛中医诊疗规范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pecification of cancer pain 2021 - 06 - 01 发布 2021 - 06 - 15 实施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发布 DB22/T 32342021 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
2、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吉林省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提出。 本文件由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舒遵华、旋静、张景洲、熊壮、刘扬扬、塔光。 DB22/T 32342021 1 癌症疼痛中医诊疗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癌症疼痛中医诊疗的适应症、禁忌症、诊断依据、辨证论治、其他疗法、预防调护和 疗效评价。 本文件适用于癌症疼痛的中医诊断和治疗。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癌症疼痛 cancer pain 肿瘤自身、肿瘤相关性病变或抗肿瘤治疗引起的疼痛。 4
3、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CR:完全缓解(Comple te Response) MR:轻度缓解(Mild Response) NR:无效(No Relief) NRS:数字评估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s) PR: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 5 诊断 因癌症引起的相关性疼痛,癌症治疗相关性疼痛和合并症相关性疼痛。 6 评估 评估方法参见附录 A。 7 辨证论治 7.1 肝郁气滞 DB22/T 32342021 2 7.1.1 临床表现 痛处呈胀痛、窜痛、痛无定处,每因情志增减,胸闷气短,纳呆,嗳气,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7.1.2 治法 行气
4、止痛。 7.1.3 方药 参见附录 B.1.1。 7.1.4 加减 肌肤甲错、刺痛者,加乳香、没药、延胡索、莪术;心烦易怒、发热口渴者,加黄芩、黄连、石膏。 7.2 瘀血阻滞 7.2.1 临床表现 痛处呈刺痛、拒按、痛处固定,入夜更甚,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唇甲紫绀,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 斑,苔薄白,脉涩。 7.2.2 治法 祛瘀通络。 7.2.3 方药 参见附录 B.1.2。 7.2.4 加减 发热、皮肤枯槁、口干舌燥、大便燥结者,加大黄、生地、玄参、麦冬、北沙参、知母、芦根;食 少、乏力、气短者,加黄芪、党参、白术。 7.3 痰湿中阻 7.3.1 临床表现 呈着痛,胸脘痞满,咳嗽痰多,腹胀身困
5、,头晕嗜睡,舌质淡,苔白腻,脉滑。 7.3.2 治法 化痰渗湿。 7.3.3 方药 参见附录 B.1.3。 7.3.4 加减 食滞、苔腻不化者,加苍术、厚朴;便溏、乏力、纳差者,加党参、白术、炒麦芽。 7.4 热毒壅盛 DB22/T 32342021 3 7.4.1 临床表现 灼痛,伴有发热,口干咽燥,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厚,脉洪大。 7.4.2 治法 清热解毒。 7.4.3 方药 参见附录 B.1.4。 7.4.4 加减 口咽干燥明显者,加白芍、天冬、麦冬、生地、北沙参;大便干结明显者,加生大黄、芒硝。 7.5 气血亏虚 7.5.1 临床表现 疼痛绵绵不休,头晕健忘,心悸,失眠,
6、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7.5.2 治法 益气养血。 7.5.3 方药 参见附录 B.1.5。 7.5.4 加减 纳呆食少者,加山楂、麦芽、神曲、陈皮、厚朴、枳实;气短、喘促、腹泻者,加升麻、黄芪、柴 胡、桔梗。 7.6 阳虚寒凝 7.6.1 临床表现 疼痛较重,遇寒加重,四肢厥冷,面浮肢肿,腰膝酸软,小便清长,久泻久痢或五更泻,舌质淡, 苔薄白,脉沉紧 。 7.6.2 治法 温阳散寒。 7.6.3 方药 参见附录 B.1.6。 7.6.4 加减 脘腹胀满、怠倦乏力、气短者,加黄芪、茯苓。 8 其他疗法 DB22/T 32342021 4 8.1 针刺 主穴选合谷、内关、
7、阿是穴。肺癌配风门、肺俞、定喘、丰隆;肝癌、胃癌、胰腺癌配阴陵泉、阳 陵泉、足三里;腰椎转移癌疼痛配肾俞、关元;胸痛配丰隆、少府;胁肋痛配太冲、丘墟、阳陵泉;腹 痛配足三里、三阴交、曲池。 8.2 中药溻渍 8.2.1 主方 醋乳香、醋没药、醋元胡、炒川楝子、降香、白芍、槟榔、莪术、三棱、冰片、细辛,研末蜜调, 敷于痛处。 8.2.2 加减 痰湿较重者,加半夏、南星、苍术、茯苓;热毒较盛者,加大黄、黄芩、黄连、黄柏、石膏;寒凝 较重者,加吴茱萸、附子、高良姜、小茴香、花椒。 9 预防调护 避风寒、调情志、慎起居、节饮食、勤锻炼。 10 疗效评价 10.1 CR:无痛。 10.2 PR:疼痛较用
8、药前明显减轻,睡眠基本不受干扰。 10.3 MR:疼痛较用药前减轻,但仍有明显疼痛,睡眠受干扰。 10.4 NR:与治疗前比较无缓解。 注: CR+PR 为有效。 DB22/T 32342021 5 A A 附 录 A (资料性) 评估方法 数字评估法(NRS) 将一条 10 cm 长的直线划为10等份,从左到右依次标有 0、1、2、3、4、5、6、7、8、9、10,其 中 0 代表无痛, 10 代表患者能想象的最剧烈疼痛, 然后让患者根据自己的疼痛体验在此直线上标记 (图 1)。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无痛 疼痛影响睡眠 无法入睡 剧痛 DB22/T 32342021
9、 6 B B 附 录 B (资料性) 辨证论治方药 B.1 方药 B.1.1 肝郁气滞 柴胡疏肝散:柴胡 3 g10 g、香附 6 g10 g、枳壳 3 g10 g、陈皮 3 g10 g、川芎 3 g 10 g、芍药 6 g15 g、甘草 2 g10 g。 B.1.2 瘀血阻滞 血府逐瘀汤:当归 6 g12 g、生地黄 10 g15 g、桃仁 5 g10 g、红花 3 g10 g、枳壳 3 g 10 g、赤芍 6 g12 g、川芎 3 g10 g、柴胡 3 g10 g、桔梗 3 g10 g、牛膝 5 g12 g、甘草 2 g10 g。 B.1.3 痰湿中阻 导痰汤:半夏 3 g9 g、橘红 3
10、 g9 g、茯苓 10 g15 g、枳实 3 g10 g、南星 3 g6 g、 甘草 2 g10 g。 B.1.4 热毒壅盛 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金银花 6 g15 g、野菊花 9 g15 g、蒲公英 10 g15 g、紫花地 丁 15 g30 g、紫背天葵 9 g15 g、黄连 2 g5 g、黄芩 3 g 10 g、黄柏 3 g 12 g、栀子 6 g 10 g。 B.1.5 气血亏虚 八珍汤:熟地 9 g15 g、白芍 6 g15 g、当归 6 g12 g、川芎 3 g10 g、党参 9 g30 g 、 白术 6 g12 g、茯苓 10 g15 g、炙甘草 2 g10 g。 B.1.6 阳虚寒凝 附子理中汤合当归四逆汤:附子 3 g15 g、党参 9 g30 g、甘草 2 g10 g、白术 6 g12 g、 干姜 3 g10 g、当归 6 g12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