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15 T 2424-2021 高纬度多年冻土区公路混凝土管桩复合地基技术规范.pdf

    • 资源ID:1523081       资源大小:1.35MB        全文页数:24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15 T 2424-2021 高纬度多年冻土区公路混凝土管桩复合地基技术规范.pdf

    1、 ICS 93.080.01 CCS P66 15 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 DB15/T 24242021 高纬度多年冻土区公路混凝土管桩复合 地基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highway concrete pipe pile composite foundation in high-latitude permafrost regions 2021-10-15发布 2021-11-15实施 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15/T 24242021 I 目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基

    2、本规定 . 2 5 资料调查与地质勘察 . 3 5.1 一般规定 . 3 5.2 资料调查 . 3 5.3 地质勘查 . 3 6 设计 . 3 6.1 一般规定 . 3 6.2 承载力计算 . 4 7 施工 . 11 7.1 一般规则 . 11 7.2 管桩的预制 . 11 7.3 静压法沉桩 . 11 7.4 钻孔插入桩 . 11 7.5 接桩及截桩 . 11 7.6 桩帽及褥垫层施工 . 12 8 检测与监测 . 12 8.1 一般规定 . 12 8.2 混凝土管桩质量检测 . 12 8.3 桩顶标高及桩位偏差检测 . 12 8.4 桩体垂直度检测 . 12 8.5 褥垫层夯填度检测 .

    3、12 8.6 单桩承载力检测 . 13 8.7 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测 . 13 8.8 混凝土管桩复合地基监测 . 13 附录A(资料性) 多年冻土公路工程分类 . 14 附录B(规范性) 高纬度多年冻土区公路混凝土管桩复合地基设计流程 . 16 附录C(资料性) 土的强度指标特征值 . 17 附录D(资料性) 有效冻深系数及单位切向冻胀力 . 20 DB15/T 24242021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内蒙古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研究院、长安大学、呼

    4、伦贝尔市交通运输局、内 蒙古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毛雪松、侯仰慕、刘振正、张宝龙、任杰、赵晓亮、吴谦、张曙光、唐可、周 成龙、李铁、白金泉、高源、赵影、张晓宇、郑春明、黄万俊、柴丽、陈宝辉、贾金星、鲍建华、刘鹏、 任宇铮、倪宇飞、朝克图、刘英国。 DB15/T 24242021 1 高纬度多年冻土区公路混凝土管桩复合地基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高纬度多年冻土区公路混凝土管桩复合地基的设计、施工和质量控制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高纬度多年冻土区各等级公路,其他多年冻土区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

    5、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13476 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GB 50007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50202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GB/T 50290 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 GB 50324 冻土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GB/T 50783 复合地基技术规范 JTG D30-2015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T D31-04 多年冻土地区公路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则 JGJ 94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 106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JGJ 118 冻土地区建筑地基基

    6、础设计规范 JGJ/T 210 刚-柔性桩复合地基技术规程 JGJ 340 建筑地基检测技术规范 JGJ/T 406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技术标准 JT/T 480 交通工程土工合成材料 土工格栅 JTG/T 3610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SL 211 水工建筑物抗冰冻设计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多年冻土 permafrost 冻结状态持续两年及两年以上的土(岩)。 3.2 DB15/T 24242021 2 高纬度多年冻土区 high-latitude permafrost regions 我国东北北纬46 以北、存在多年冻土的地区。 3.3 多年冻土上限

    7、permafrost table 天然条件或人为条件影响下形成的多年冻土上界面。 3.4 混凝土管桩复合地基 concrete pipe composite foundation 由天然地基土和混凝土管桩两部分组成共同承担荷载的地基。 3.5 褥垫层 puerperal cushion 在桩体复合地基和上部结构之间设置的垫层。 3.6 复合地基置换率 replacement ratio of composite foundation 复合地基中桩体的横截面积与该桩体所承担的复合地基面积的比值。 3.7 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 characteristic value of the verti

    8、cal bearing capacity of a single pile 在工作状态下桩允许承受的最大荷载,由桩周土的摩擦力和桩端土的抗力提供。 3.8 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characteristic value of bearing capacity of composite foundation 在工作状态下复合地基所允许承受的最大荷载。 4 基本规定 4.1 混凝土管桩复合地基适用于易产生融沉或强融沉病害和冻土层厚度小于等于10 m的多年冻土路段。 4.2 混凝土管桩复合地基设计以考虑冻土融沉性为主,兼顾冻土含冰量和冻土地温特征。多年冻土分 类符合附录A的规定。 4.3 混凝土管桩

    9、复合地基设计应综合考虑地温特征值、多年冻土类型、冻土分布、冻土变化情况和路 基病害等调查资料,以及工程建设的技术经济可行性与合理性、环境保护等要求。 4.4 混凝土管桩复合地基设计按照附录B流程进行。 DB15/T 24242021 3 4.5 路基施工前应设置临时排水系统,防止施工期间地表水侵入路基。 4.6 混凝土管桩复合地基施工过程中应加强监测。当监测结果未达到设计要求时,应及时查明原因, 修改设计或采用其他必要措施。 5 资料调查与地质勘察 5.1 一般规定 5.1.1 多年冻土地质勘察应明确资料调查及地质勘察重点,制定资料调查及地质勘察方案。 5.1.2 地质勘察应结合多年冻土的特点

    10、、工程类型、勘探目的、交通条件、机具设备和勘探对自然环 境的影响等选择在适宜的时间进行,并符合GB 50324和JTG/T D31-04的规定。 5.1.3 冻土钻探取样、运输、贮存以及试验过程中,应采取防止试样融化的措施。 5.2 资料调查 5.2.1 资料调查应充分收集项目建设区既有的地质、水文、气象、冻土和工程等资料,包括以下内容: 项目所在地冻土分布情况及地温资料; 人为活动对冻土环境的影响情况; 路线沿线已有构筑物的状态,评价冻土对道路构筑物的影响程度; 公路所在区域既有路基路面的病害类型、防排水措施、冻害防治措施及使用效果。 5.2.2 公路改扩建工程,除应按本文件5.2.1进行有

    11、关资料调查外,尚应调查既有路基路面冻害位置、 分布区段、类型、损害程度以及冻害防治措施的有效性。 5.3 地质勘查 5.3.1 地质勘察包括以下内容: 冻土的成因、类型、分布、厚度及地层结构; 冻土的基本物理力学特征,如天然容重、冻土总含水率、融沉系数、起冻含水率、导热系数、 冻结强度、承载力等; 多年冻土上限、季节活动层、最大冻结深度、冻土融沉等级和冻胀性等。 5.3.2 多年冻土地质勘察宜根据冻土环境条件采用钻探、坑探、槽探、地球物理勘探相结合的综合勘 探方法。 6 设计 6.1 一般规定 6.1.1 混凝土管桩复合地基结构由路堤填筑区、褥垫层区、桩土协调变形区和持力层组成,见图1。 DB

    12、15/T 24242021 4 标引序号说明: 1null路堤填土; 2null土工格栅和土工布; 3null桩帽; 4null碎石; 5null桩帽间填土; 6null桩土加固区; 7null混凝土管桩; 8null持力层。 图1 混凝土管桩复合地基 6.1.2 混凝土管桩持力层一般选择承载力高、压缩性较低、分布均匀、稳定的坚实土层或岩层。对于 粘性土或者粉土,管桩进入持力层的深度应大于等于2倍的直径,对于砂土应大于等于1.5倍的直径, 对于碎石土应大于等于1倍的直径。 6.1.3 管桩桩径宜取300 mm600 mm,多年冻土层易受扰动时,桩径宜取较大值。 6.1.4 桩间中心距不应小于桩

    13、径的3.0倍,多年冻土退化后形成融土,可按处理软土的形式来设计桩 心距。 6.1.5 混凝土管桩复合地基与基础之间应设置褥垫层,厚度宜取400 mm600 mm,桩竖向抗压承载力 高、桩径或桩距大时宜取高值。褥垫层应由土工格栅和土工布包裹碎石构成,由外向内分别为土工格栅、 土工布和碎石。 6.2 承载力计算 6.2.1 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 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由桩周土体摩擦力和桩端土的抗力提供,由式(1)计算,其中桩身混凝土强 度应满足单桩承载力设计要求。 ( ) 1 11 tk a fpa j p p p cia i sja j ij R q A A U fl ql = = = + +

    14、+ (1) DB15/T 24242021 5 式中: a R null 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kN; fpa q null 桩端端阻力特征值,kPa,无实测资料时可按本文件附录C表C.1取值; j A null 管桩桩端净面积, ( ) 22 1 4 j A dd = , d 为管桩外径, 1 d 为管桩内径; p null 桩端土塞效应系数。 当 /5 b hd , 0.16 / pb hd = ;当 /5 b hd , 0.8 p = 。 b h 为桩端 进入持力层深度; 1p A null 管桩敞口面积, 2 11 4 p Ad = ; p U null 桩的截面周长,m; cia

    15、 f null 第i层冻土桩周冻结强度特征值,kPa;无实测资料时可按本文件附录C表C.2取值; sja q null 第j层桩周土侧阻力特征值,kPa,应按JGJ 94的规定取值;冻结-融化层土为强冻胀或特 强冻胀土,在融化时对桩基产生负摩擦力,可取10 kPa,以负值代入; i l 、 j l null 按土层划分的各段桩长,m; tnull 多年冻土层分层数; knull 融化土层分层数。 6.2.2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混凝土管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复合地基竖向抗压载荷试验或综合桩体竖向抗压载荷试 验和桩间土地基竖向抗压载荷试验结合工程实践经验综合确定,由式(2)估算。 ( )1

    16、pa spk s sk a mR f mf A = +(2) 式中: spk f null 混凝土管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p null 桩体竖向抗压承载力修正系数,宜综合复合地基中桩体实际竖向抗压承载力和复合地基破 坏时桩体的竖向抗压承载力发挥度,结合工程经验取值;无地区经验值,可取1.0; DB15/T 24242021 6 s null 桩间土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宜综合复合地基中桩间土地基实际承载力和复合地基破坏时 桩间土地基承载力发挥度,结合工程经验取值;无地区经验值,可取0.650.9; mnull 复合地基置换率,按桩帽面积计算, 2 4 m d a e A = , e

    17、d 为等效圆直径, 按照等边三角形布桩时, 1.05 e ds= ;正方形布桩时, 12 1.13 e d ss= ; 矩形布桩时 1.13 e ds= , s 、1 s 和 2 s 分别为桩间距、 纵向桩间距和横向桩间距。 a R null 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kN; sk f null 桩间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a A null 桩帽面积,m 2 。 6.2.3 地基沉降 混凝土管桩复合地基的沉降由褥垫层压缩变形量、加固区沉降和加固区下卧土层压缩变形量组成。 混凝土管桩复合地基加固区沉降量可分两部分计算,深度为 采用应力修正法进行计算;深度为 采用复 合模量法进行计算。 12

    18、34 SSS S S=+(3) 式中: 1 S null 混凝土管桩复合地基加固区复合土层压缩变形量,mm,深度为 3d(0) , d 为桩径; 2 S 混凝土管桩复合地基加固区复合土层压缩变形量,mm,深度为 3dl() , l 为桩长; 3 S null 加固区下卧土层压缩变形量,mm; 4 S null 褥垫层压缩变形量,mm ,当褥垫层压缩变形量小,且在施工期已基本完成时,可忽略不计。 采用应力修正法计算 1 S: 1 11 nn si i i s ss ii si si pp Sh S EE = = = = = (4) 式中: si p null 第 i 层土的平均附加应力增量,kP

    19、a; i h null 第 i 层土的厚度,m; DB15/T 24242021 7 si E null 第 i 层土的压缩模量,kPa; s null应力修正系数, ( ) 1 11 s mn = + ; i p null 第 i 层桩土复合体的附加应力增量,kPa; nnull 划分的土层数; s S null 未加固地基的压缩量,mm。 采用复合模量计算 2 S: 2 1 n i i i spi p Sh E = = (5) 式中: i p null 第 i 层桩土复合体的附加应力增量,kPa; i h null 第 i 层土的厚度,m; nnull 划分的土层数; spi E null

    20、 第 i 层桩土复合体的复合压缩模量,kPa,可按式(6)计算: ( )1 spi pi si E Em E m=+(6) pi E null 第 i 层桩体的压缩模量,kPa; si E null 第 i 层土体的压缩模量,kPa; mnull 复合地基置换率。 采用分层总和计算 3 S: ( ) 0 3 11 1 n i S i ii i xsi P S Za Z a E = = (7) 式中: S null 沉降计算经验系数; DB15/T 24242021 8 0 P null 基底面以上土的自重压力,kPa; xsi E null 下卧层第 i 层土压缩模量,kPa; i Z 、 1

    21、i Z null 下卧层第 i 层土、第 -1i 层土底面距离; ia 、 1i a null 下卧层顶面至第 i 层土、第 -1i 层土底面范围内平均附加应力系数。 6.2.4 桩帽承载能力 6.2.4.1 桩帽抗弯能力 桩帽配筋按抗弯计算确定,控制截面为桩边缘处截面,最不利工况为上部荷载完全由桩承担且桩帽 底部与土体完全脱开。弯矩值按式(8)计算: ( ) 2 0.125 R M M Pb b a= (8) 式中: R M null 截面抗弯承载力,kNm; M null 相应于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桩边缘处截面的弯矩设计值,kN m; null修正系数, 1/ 4a = 时取2.7 , 1

    22、/ 2a = 时取3.8,中间值可按线性插值计算; Pnull 相应于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桩帽顶部均布压力值,kN; bnull 桩帽边长,m; anull 方桩边长,m;对于圆桩可等效为方桩进行计算,即 0.866ad= 。 6.2.4.2 抗冲切能力 抗冲切能力按式(9)计算: 10 0.7 tm F fu h (9) 式中: 1 F null 作用在冲切锥体外部的桩帽顶部压力设计值,kN; t f null 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kPa; m u null 距桩边缘处冲切临界截面的周长,m; DB15/T 24242021 9 0 h null 桩帽冲切破坏锥体的有效高度,m。 6.

    23、2.4.3 抗剪能力 抗剪能力按照式(10)计算: ( ) 00 0.7 2 st V fa h h + (10) 式中: s V null 作用在桩帽上最大剪力,kN; t f null 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kPa; 0 h null 桩帽冲切破坏锥体的有效高度,m。 6.2.5 褥垫层承载能力 褥垫层的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载荷试验确定,初步设计估算如式(11)所示: ( ) 2 1 cos tan 45 / 2 2 tan sin 2 tan n skp sk r nn Z f f nT sl Z Z sbZ + =+ (11) 式中: 1spk f null 褥垫层承载力特征值,kP

    24、a; n Z null 褥垫层厚度,m,根据褥垫层的层数和分层填料的厚度确定; S null 桩间距,m; bnull 桩帽边长,m; null 压力扩散角, 一般为1015; sk f null 处理后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kPa,按当地经验取值,如无经验时可取天然地基承载力特 征值; nnull 褥垫层的层数; r T null 应变为5%时对应的土工格栅拉力,kN/m,无相关资料时宜通过张拉试验曲线确定; null 土工格栅拉力方向与桩顶水平面的夹角,初步设计时取1015; null 褥垫层填料的内摩擦角, 碎石类取 3540 。 DB15/T 24242021 10 6.2.6 桩基抗冻

    25、拔稳定验算 桩基抗冻拔稳定验算是按基础不被拔起的工作状态进行,抗冻拔稳定系数 可按式(12)计算,且 最小安全系数宜满足 SL 211的要求。 S d r PGF K T + = (12) 式中: d K null 桩基础抗冻拔稳定安全系数; Pnull 作用于桩顶的恒载,kN; Gnull 桩自重及桩基础边上的土重,kN; S F null 冻层以下桩基础与土之间的总摩擦力,kN,可按式(13)确定; r T null 总切向冻胀力,kN,可按式(14)进行计算。 0.4 S si i i F f ZU= (13) 式中: si f null 冻结层以下基础侧壁与各层土之间的单位极限摩阻力,

    26、kPa,宜按照SL 211确定; i Z null 冻结层以下基础侧壁与各层土间的接触长度,m; i U null 冻结层以下各土层范围内基础截面的平均周长,m。 r e rt d T UZ= (14) 式中: e null 有效冻深系数,按本文件附录D表D.1取值; r null 冻层内桩壁糙度系数,表面平整的混凝土基础可取1.0,当不使用模板或套管浇筑,桩壁 粗糙,但无凹凸面时,可取1.11.2; t null 单位切向冻胀力,kPa,按本标准附录D表D.2取值; U null 冻土层内基础横截面周长,m; d Z null 基侧土的设计冻深,m,设计冻深按照GB 50007确定。 DB1

    27、5/T 24242021 11 7 施工 7.1 一般规则 7.1.1 混凝土管桩复合地基施工前应进行施工组织设计,并符合GB/T 50783、JTG/T 210和JTG/T 3610 的规定。 7.1.2 混凝土管桩施工优先采用静压法沉桩,当静压法沉桩无法满足工程要求时,可采用钻孔插入桩 进行施工。 7.1.3 混凝土管桩复合地基不宜选择夏季施工。 7.1.4 混凝土管桩施工前宜在现场进行试桩。试桩的桩型尺寸、成桩工艺和质量控制标准应与工程桩 一致。 7.1.5 试桩应依据设计确定的管桩受力状态采用相对应的静载试验方法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数量在 同一条件下应大于等于3根,且大于等于预计总桩数

    28、的1 %;当预计工程桩总数在50根以内时,应大 于等于2根。 7.2 管桩的预制 7.2.1 混凝土管桩应工厂化预制。 7.2.2 混凝土管桩几何尺寸和桩身力学性能宜符合JGJ/T 406的规定。 7.2.3 浇注混凝土桩时,宜从桩顶开始灌筑,并应防止另一端的砂浆积聚过多。 7.2.4 混凝土管桩的表面应平整、密实,制作允许偏差应符合JGJ 94的规定。 7.3 静压法沉桩 按照JGJ 94和JGJ/T 406的规定进行。 7.4 钻孔插入桩 7.4.1 钻孔插入桩施工根据现场条件选用螺旋钻机、循环回转钻机或冲击反循环钻机成孔,钻孔插入 桩孔径宜比预制桩径大5 cm10 cm。 7.4.2 钻

    29、孔完毕经检查合格后应尽快插桩,防止缩孔、塌孔。 7.4.3 钻孔插入桩施工宜采用先插桩后用黏土砂浆回填密实桩周空隙的施工工艺。黏土砂浆中黏土与 中细砂的比例宜为1:8,含水率应小于22 %。黏土砂浆的温度应根据现场施工环境选择,应控制在0 5 。 7.4.4 管桩插入到位后,在桩周空隙回填料基本回冻前,应采取措施临时固定桩顶,保证管桩在孔内 的正确就位。 7.5 接桩及截桩 按照JGJ/T 406的规定进行。 DB15/T 24242021 12 7.6 桩帽及褥垫层施工 7.6.1 采用钢筋混凝土桩帽时,桩帽一般采用正方形,边长根据桩径和桩距大小确定,桩帽的尺寸和 强度应符合GB/T 507

    30、83的要求。 7.6.2 桩帽主要施工步骤包括测量放线、截桩、桩帽底标高测定、控制轴线复检、布设钢筋、支模及 标高复检、桩帽混凝土施工、养护和拆模等。 7.6.3 褥垫层铺设时,在桩顶调平层先铺设双向土工格栅,再铺设土工布,然后摊铺碎石碾压,最后 用土工布和土工格栅反包裹碎石材料,确保褥垫层结构整体性良好。 7.6.4 褥垫层施工不得在浸水条件下进行,当地下水位较高影响施工时,应采取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 褥垫层铺设宜采用静力压实法,当基础底面下桩间土的含水量较小时,也可采用动力夯实法,夯实后的 褥垫层厚度与松铺厚度的比值小于等于0.9。 7.6.5 土工格栅采用双向钢塑土工格栅,其极限抗拉强度

    31、不小于100 kN/m,伸长率不大于3%,连接点 极限分离力不应小于500 N;当格栅需要搭接时,其搭接宽度不宜小于20 cm,搭接处采用延伸率较小 的尼龙绳呈“之”字连接。土工格栅应符合JT/T 480的规定。 7.6.6 土工布采用防水土工布,应符合GB/T 50290的规定。 8 检测与监测 8.1 一般规定 8.1.1 混凝土管桩复合地基的检测包括混凝土管桩质量检测、桩顶标高及桩位偏差检测、桩体垂直度 检测、褥垫层夯填度检测、单桩承载力检测和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测。 8.1.2 混凝土管桩复合地基监测包括地温、水分和变形监测。 8.2 混凝土管桩质量检测 8.2.1 混凝土管桩的质量检测应

    32、按单位工程进行抽检。当工程规模大、施工方法不同或使用不同生产 厂家的管桩时,可将单位工程划分若干个检验批,并按检验批进行抽检。 8.2.2 按照图纸设计及施工工艺要求对混凝土管桩的尺寸偏差和外观质量进行抽检,抽查数量不应少 于管桩桩节总数的2 %,管桩的尺寸偏差和外观质量应符合GB/T 13476的规定。 8.3 桩顶标高及桩位偏差检测 桩顶标高和桩位偏差应符合 GB 50202的规定。 8.4 桩体垂直度检测 桩身垂直度检测应符合JGJ 94的规定。 8.5 褥垫层夯填度检测 检测方法及质量要求标准应符合 GB 50202的规定。 DB15/T 24242021 13 8.6 单桩承载力检测

    33、 8.6.1 单桩竖向静载试验应在混凝土管桩的桩身质量检验后进行。 8.6.2 施工完成后对混凝土管桩进行单桩竖向承载力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桩周存在冻土,按照JGJ 118的规定采取措施消除冻结力对承载力的影响; 多年冻土区单桩竖向承载力检验,按地基土逐渐融化状态或预先融化状态设计时,应在地基 土处于融化状态时进行检验,检验方法应符合JGJ 106的规定。 8.7 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测 对于混凝土管桩复合地基,应进行复合地基平板载荷试验,检测数量和检测方法符合JGJ 340的规 定。 8.8 混凝土管桩复合地基监测 多年冻土区混凝土管桩复合地基监测应按照JGJ 118的规定进行,包括以下内容

    34、: a) 地温监测:年平均地温观测孔水平方向每10 m 应布设一个测点,孔深度应大于预计最大融化 深度2 m3 m,或大于等于2倍的上限深度,并大于等于8 m ;地温监测点沿深度布设时, 从地面起算,在5 m范围内,宜按0.5 m间隔布设,5 m以下宜按1.0 m间隔布设,地温监测 精度应为0.1 ; b) 水分监测:水分测试孔沿水平方向每10 m应布设一个测点,水分监测点沿深度布设时,从地 面起算,在5 m范围内,宜按0.5 m间隔布设,5 m以下宜按1.0 m 间隔布设,水分监测精 度为0.1(%); c) 变形监测:复合地基的冻胀与融沉变形,包括施工和使用期间的变形监测。 DB15/T

    35、24242021 14 A A 附录A (资料性) 多年冻土公路工程分类 按照JTG D30-2015附录K的规定,多年冻土分类及融沉性分级见表A.1,冻土区稳定类型见表A.2。 表A.1 多年冻土分类及融沉性分级 多年 冻土 类型 土的类别 总含水率 n w (%) 体积含冰 量 i 平均融沉系 数 0 (%) 融沉 等级 融沉 类别 少冰 冻土 粗颗 粒土 粉黏粒含小于等于15% 10 0.1 1 不融沉 粉黏粒含量大于15% 12 细砂、粉砂 14 粉土 17 黏性土 p w 多冰 冻土 粗颗 粒土 粉黏粒含小于等于15% 1015 0.10.2 0 31 弱融沉 粉黏粒含量大于15%

    36、1215 细砂、粉砂 1418 粉土 1721 黏性土 4 pnp www+ 富冰 冻土 粗颗 粒土 粉黏粒含小于等于15% 1525 0.20.3 0 103 融沉 粉黏粒含量大于15% 1525 细砂、粉砂 1828 粉土 2132 黏性土 +4 15 p np w ww+ 饱冰 冻土 粗颗 粒土 粉黏粒含小于等于15% 2544 0.30.5 0 2510 强融沉 粉黏粒含量大于15% 2544 细砂、粉砂 2844 粉土 3244 黏性土 +15 35 p np w ww44 0.5 25 融陷 粉黏粒含量大于15% 细砂、粉砂 粉土 黏性土 35 p w+ 注1:粗颗粒土包括碎(砾)

    37、石土、砾砂、粗砂、中砂。 注2:总含水率包括冰和未冻水。 注3:盐渍化冻土、冻结泥炭化土、腐殖土、高塑性黏土不在表列。 注4: p w 为塑限含水率。 DB15/T 24242021 15 表A.2 各类冻土稳定类型分类 多年冻土 类型 少冰冻土 多冰冻土 富冰冻土 饱冰冻土 含土冰层 年平均地 温() 不考虑 0- 1.0 -1.0 0 -1.5 -1.5 0 -1.0 -1.0 -2.0 -2.0 0 -1.0 -1.0 -2.0 -2.0 稳定类型 稳定型 基本 稳定型 稳定 型 基本稳 定型 稳定 型 不稳 定型 基本稳 定型 稳定型 不稳定 型 基本稳 定型 稳定型 DB15/T 2

    38、4242021 16 B B 附录B (规范性) 高纬度多年冻土区公路混凝土管桩复合地基设计流程 高纬度多年冻土区公路混凝土管桩复合地基设计流程见图B.1 。 环境调查工程地质勘察 拟定的管桩复合地基典型结构 单桩 承载力 验算 复合 地基承载力 验算 管桩 复合地基沉降 验算 桩帽 承载能力 验算 褥垫 层承载能力 验算 桩基 抗冻拔稳定 验算 路堤填土区褥垫层区桩土协调变形区持力层 管桩复合地基承载力验算 抗弯能力 抗冲切能力 抗剪能力 调整褥垫层 调整桩长 调整桩径 调整桩间距 调整桩帽 否 否 否 否 否 否 设计完成 是 配筋 尺寸 混凝土强 度 是 是 是 是 是 高纬度多年冻土区

    39、公路混凝土管桩复合地基设计流程 图B.1 高纬度多年冻土区公路混凝土管桩复合地基设计流程图 DB15/T 24242021 17 C C 附录C (资料性) 土的强度指标特征值 C.1 按照JGJ 94的规定,在无试验资料的情况下,桩端端阻力特征值可按表C.1的规定确定。 表C.1 桩端端阻力特征值 单位为千帕 土名称 土的状态 混凝土预制管桩桩长 l (m) 9l 9 16l 16 30l 黏性土 软塑 0.75 1 L I 210850 6501400 12001800 13001900 可塑 0.5 0.75 L I 8501700 14002200 19002800 23003600

    40、硬可塑 0.25 0.5 L I 15002300 23003300 27003600 36004400 硬塑 0 0.25 L I 25003800 38005500 55006000 60006800 粉土 中密 0.75 0.9e 9501700 14002100 19002700 25003400 密实 0.75e 15002600 21003000 27003600 36004400 粉砂 稍密 10 15N 14002200 21003000 30004500 38005500 细砂 25004000 36005000 44006000 53007000 中砂 40006000 5

    41、5007000 65008000 75009000 粗砂 57007500 75008500 850010000 950011000 砾砂 60009500 900010500 角砾、圆砾 63.5 10N 700010000 950011500 碎石、卵石 800011000 1050013000 全风化软质岩 30 50N 60009000 强风化硬质岩 700011000 注1: 砂土和碎石类土中桩的端阻力取值宜综合考虑土的密实度,桩进入持力层的深径比 / b hd ,土愈密 实, / b hd 愈大,取值愈高。 注2:预制桩岩石端阻力指桩端支承于中、微风化基岩表面或进入强风化岩、软质岩

    42、一定深度条件下端阻 力。 注3:全风化、强风化软质岩和全风化、强风化硬质岩指其母岩分别为 15 rk f MPa 、 30 rk f MPa 的岩石, 其中 rk f 为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 DB15/T 24242021 18 C.2 按照JGJ 118规定,冻结地基土的土质、物理力学指标按表C.2的规定确定,对于盐渍化冻土与 基础表面间的冻结强度按表C.3的规定确定,对于冻结泥炭化土可按表C.4的规定确定,表C.2表C.4 可用于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基础。其他材质的基础与冻土间的冻结强度,应按表值进行修正,其修正系 数应符合表C.5的规定。 表C.2 冻土与基础间的冻结强度特征值 单位为千帕 融沉等级 温度() -0.2 -0.5 -1 -1.5 -2 -2.5 -3 粉土、黏性土 35 50 85 115 145 170 200 30 40 60 80 100 120 140 、 20 30 40 60 70 85 100 15 20 30 40 50 55 65 砂土 40 60 100


    注意事项

    本文(DB15 T 2424-2021 高纬度多年冻土区公路混凝土管桩复合地基技术规范.pdf)为本站会员(fuellot23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