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93.080.01 CCS P66 15 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 DB15/T 24302021 公路岩沥青微表处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highway rock asphalt micro surfacing 2021-10-15发布 2021-11-15实施 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15/T 24302021 I 目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符号 . 2 5 原路面技术要求 . 2 6 材料 . 2 6.1 改性乳化沥青 . 2 6.2 集料 . 3 6.3
2、矿粉 . 4 6.4 水泥 . 4 6.5 岩沥青 . 4 6.6 水 . 5 6.7 纤维 . 5 7 岩沥青微表处设计 . 5 7.1 一般规定 . 5 7.2 岩沥青微表处配合比设计 . 7 8 施工 . 9 8.1 一般规定 . 9 8.2 施工准备 . 9 8.3 铺筑试验段 . 10 8.4 施工工艺 . 11 8.5 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13 9 施工质量控制与验收 . 15 9.1 施工前材料与设备检查 . 15 9.2 质量控制与要求 . 16 9.3 交工验收阶段的质量检查与验收 . 16 附录 A(资料性) 内蒙古道路气候分区表 . 18 附录 B(资料性) 配合比
3、设计流程图 . 19 附录 C(资料性) 岩沥青微表处施工工艺流程图 . 20 附录 D(规范性) 稠度检验(经验法) . 21 DB15/T 24302021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内蒙古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鄂尔多斯市路泰公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长安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高仲、郝培文、刘晓琴、罗志宝、田小、王永生、高飞林、肖国春、姚文斌、 梁继锁、党志龙、牛建平、张志彪、吕国栋、张治宇、李建军、刘伟东、杨祥、邵秋霞、孙科、高飞翔、 高旭东、张宏、姜永刚、刘悦、何莉娟、
4、宗晓钢、杨树广、白治军、王平、刘伟、李志伟、翟国辉、杨 成旭。 DB15/T 24302021 1 公路岩沥青微表处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岩沥青微表处的材料、设计、施工、质量控制与检验验收的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各等级公路预防性养护施工,市政道路、厂区道路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175 通用硅酸盐水泥 GB/T 18369 玻璃纤维无捻粗纱 GB/T 25045 玄武岩纤维无捻粗纱
5、JTG E20 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JTG E42 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JTG F40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 H30 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 JTJ 073.1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规范 JTG 3450 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 JTG 5142 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 JTG 5220 公路养护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第一册 土建工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岩沥青 rock asphalt 石油经过长达亿万年的沉积、变化,在热、压力、氧化、触煤、细菌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沥 青类物质。 3.2 岩沥青微表处 rock asp
6、halt micro-surfacing 将聚合物改性乳化沥青、级配集料、填料、岩沥青和水按照配合比设计拌和成稀浆混合料,采用专 用机械设备摊铺到原路面上,形成具有耐磨、抗滑的沥青路面功能磨耗层。 3.3 DB15/T 24302021 2 基准微表处 reference micro-surfacing 在配合比设计时,混合料中不掺加岩沥青的微表处。 4 符号 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PCInull 路面损坏状况指数。 RAMSnull 岩沥青微表处。 RDInull 路面车辙深度指数。 RQInull 路面行驶质量指数。 PSSI路面结构强度指数。 5 原路面技术要求 5.1 原路面路况指标
7、 原路面路况指标应符合表 1及JTG 5142 和JTJ 073.1 的规定。 表1 原路面路况指标 路况指数 高速、一级公路 其他公路 沥青路面PCI、 RQI、RDI 85,90 80,90 水泥混凝土路面PCI 69,84 55,84 沥青路面PSSI 80 5.2 沥青混凝土路面 岩沥青微表处施工前,原沥青混凝土路面路况指标应符合表1 的规定,不满足表 1要求时,处理并满 足表1 要求方可施工。 5.3 水泥混凝土路面 岩沥青微表处施工前,原水泥混凝土路面路况指标应符合表1 的规定,不满足表 1要求时,处理并满 足表1 要求方可施工。 6 材料 6.1 改性乳化沥青 改性乳化沥青技术应
8、符合表2的要求。 DB15/T 24302021 3 表2 改性乳化沥青的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 单位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粒子电荷 - 阳离子(+ ) JTG E20 T0653 筛上剩余量(1.18 mm筛) % 0.1 JTG E20 T0652 粘度 恩格拉粘度E 25 - 330 JTG E20 T0622 沥青标准粘度C 25, 3 s 1260 JTG E20 T0621 蒸发残留物含量 % 60 JTG E20 T0651 储存稳定性 (蒸发残留物含量) 1 d % 1 JTG E20 T0655 5 d % 5 蒸发残留物性质 针入度(25 , 100 g,5 s ) 0.1 m
9、m 40100 JTG E20 T0604 软化点 57 JTG E20 T0606 延度(5 ) cm 40 JTG E20 T0605 溶解度(三氯乙烯) % 97.5 JTG E20 T0607 注1:乳化沥青粘度以恩格拉粘度为准,条件不具备时也可采用沥青标准粘度。 注2:岩沥青微表处选用慢裂快凝乳化沥青。 注3:储存稳定性根据施工实际情况选择试验天数,通常采用5d,乳液生产后能在第二天使用完时也可选用1d。 6.2 集料 粗集料、细集料应符合表 3要求。 DB15/T 24302021 4 表3 粗细集料质量要求 材料名称 试验项目 技术指标 试验方法 备注 高速、一级公路 其他等级公
10、路 粗集料 石料压碎值(% ) 26 28 JTG E42 T0316 - 洛杉矶磨耗损失(% ) 26 33 JTG E42 T0317 - 磨光值(BPN) 42 - JTG E42 T0321 - 坚固性(% ) 12 - JTG E42 T0314 - 针片状颗粒含量(% ) 12 18 JTG E42 T0312 - 软石含量(% ) 3 5 JTG E42 T0320 - 粘附性(级) 4 - JTG E20 T0616 - 细集料 坚固性(% ) 12 - JTG E42 T0340 0.3 mm 部分 亚甲蓝值(g/kg) 2.5 - JTG E42 T0346 合成矿料中 2
11、.36 mm 部分 棱角性(流动时间)(s ) 30 - JTG E42 T0345 - 砂当量(% ) 65 55 JTG E42 T0334 合成矿料中 4.75 mm 部分 6.3 矿粉 技术指标应符合 JTG F40的要求。 6.4 水泥 技术指标应符合 GB 175的要求。 6.5 岩沥青 岩沥青技术指标应符合表 4要求。 DB15/T 24302021 5 表4 岩沥青技术指标 试验项目 技术指标 试验方法 外观 黑色或黑褐色、无团粘结块 - 沥青含量(% ) 30 JTG E20 T0722 灰分含量(% ) 60 JTG E20 T0614 含水率(%) 2 JTG E20 T
12、0612 闪点() 260 JTG E20 T0611 密度(g/cm 3 ) 实测 JTG E20 T0603 颗粒组成 (通过质量百分率% ) 0.3 mm 100 JTG E42 T0327 0.15 mm 95100 0.075 mm 90100 6.6 水 微表处用水不应含有有害的可溶性盐类、能引起化学反应的物质和其它污染物,一般采用饮用水。 6.7 纤维 微表处用纤维可选用玄武岩纤维或玻璃纤维,使用时长度应切割成6 mm 12 mm,其技术指标应符 合GB/T 25045、 GB/T 18369的要求。 7 岩沥青微表处设计 7.1 一般规定 7.1.1 路面预防性养护采用单层或双
13、层铺筑,车辙填充采用双层或三层铺筑,总厚度不大于 3cm。 7.1.2 级配类型的选择,应考虑气候条件、交通量、荷载和地形等综合因素,按表 5 确定铺筑的厚度 及矿料的级配范围。 表5 岩沥青微表处矿料级配范围 级配类型 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 ) 13.2 9.5 8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 RAMS-1 100 90100 6590 4570 3050 1830 1021 714 RAMS-2 100 86100 7090 4570 2850 1934 1225 718 614 RAMS-3 100 88100 7592 6080
14、4060 2845 1934 1425 817 48 注4:填料计入矿料级配。 注5:8 mm 筛孔为关键筛孔。 注6:岩沥青微表处按矿料级配分为RAMS -1、RAMS -2和 RAMS-3型。 RAMS-1型、 RAMS-2型适用于路面预防性养护, 单层厚度为 6 mm15mm ,RAMS -3型适用于车辙填充,单层厚度为10 mm 20 mm。 DB15/T 24302021 6 7.1.3 水泥、纤维等添加剂的种类及用量应通过岩沥青微表处混合料设计试验确定。 7.1.4 岩沥青的掺量应通过岩沥青微表处混合料设计试验确定。 7.1.5 岩沥青微表处混合料设计过程中,油石比、岩沥青、水泥等
15、材料用量的初选参照表 6 确定。 表6 岩沥青微表处混合料材料用量的初选范围 项目 单位 RAMS-1 RAMS-2 RAMS-3 油石比(沥青 a 占矿料的质量百分比) % 5.5 8.5 5.0 8.0 4.5 7.0 岩沥青掺量 b (占矿料的质量百分比) % 0.5 2.5 水泥用量(占矿料的质量百分比) % 0.5 3 纤维掺量 c (占矿料的质量百分比) % 0.1 0.3 外加水量(占矿料质量百分比) % 根据混合料的稠度(2 cm -3 cm)确定 a 沥青指的是乳化沥青蒸发残留物; 试验时岩沥青掺量在确定最佳油石比后,以混合料用量 0.5%的间隔掺配优选; 不同纤维掺量根据配
16、合比试验确定。 7.1.6 岩沥青微表处混合料技术要求 岩沥青微表处混合料的室内试验技术指标应满足表 7和表8 的要求。 表7 基准微表处混合料技术指标 试验项目 技术指标 试验方法 道路气候分区 可拌和时间(25 )( s) 120 300 JTG E20 T0757 稠度(cm) 23 JTG E20 T0751 破乳时间(min) 20 JTG E20 T0753 粘聚力试验( Nnullm) 30 min(初凝时间 ) 1.2 JTG E20 T0754 60 min(开放交通时间) 2.0,并且初级成型 负荷轮粘附砂量(g/m ) 450 450 420 420 JTG E20 T0
17、755 湿轮磨耗损失 (g/m ) 浸水 1 h 540 500 500 540 JTG E20 T0752 浸水 6 d 800 700 700 800 轮辙变形试验的宽度变化率(% ) 5 5 5 5 JTG E20 T0756 道路气候分区见附录A 。 DB15/T 24302021 7 表8 岩沥青微表处混合料技术指标 试验项目 技术指标 试验方法 道路气候分区 可拌和时间(25 )( s) 120 300 JTG E20 T0757 稠度(cm) 23 JTG E20 T0751 破乳时间(min) 20 JTG E20 T0753 粘聚力试验( Nnullm) 30 min(初凝时
18、间 ) 1.5 JTG E20 T0754 60 min(开放交通时间) 2.2,并成型 负荷轮粘附砂量(g/m ) 350 350 320 320 JTG E20 T0755 湿轮磨耗损失 (g/m ) 浸水 1 h 360 340 340 360 JTG E20 T0752 浸水 6 d 480 460 460 480 轮辙变形试验的宽度变化率(% ) 3 3 3 3 JTG E20 T0756 道路气候分区见附录A 。 7.2 岩沥青微表处配合比设计 7.2.1 一般规定 岩沥青微表处配合比设计,应充分考虑路面要求、原路面状况、交通量、气候区域等因素。配合比 设计流程图见附录B 。 7.
19、2.2 目标配合比设计 7.2.2.1 确定合成级配 计算各种集料、填料的掺配比例,使合成级配在要求的级配范围内。 7.2.2.2 初拟微表处混合料目标配合比 根据表6 给定的范围初选改性乳化沥青、填料和水的用量,进行拌和时间试验和粘聚力试验。如拌 和时间试验和粘聚力试验不符合要求,应更换材料重新试验。拌和时间试验的试验温度应考虑最高施工 温度,粘聚力试验的试验温度应考虑施工中可能遇到的最低温度。 7.2.2.3 基准配合比确定 根据上述试验结果和微表处混合料的成浆状态,初选3个以上认为合理的混合料配比,按表 7规定试 验混合料的性能,如不符合要求,适当调整各种材料的配合比例再进行试验,直至符
20、合要求为止;可将 初选符合表 7要求的 3个以上的混合料配合比分别按 0.3 %的间隔调整油石比,将不同沥青用量的 1 h湿轮 磨耗试验及负荷轮试验绘制成图 1的关系曲线。按表 7要 求 ,以 1 h湿轮磨耗试验磨耗值为最小油石比P bmin, 以负荷轮试验粘 附砂量为最大油石比 Pbmax,得出油石比的可选择范围 PbminP bmax。 DB15/T 24302021 8 图1 确定混合料油石比曲线 在油石比的可选范围内,、区宜选择偏大值,区宜选择中值,区宜选择偏小值,使该油石 比的混合料满足各项技术指标要求。 7.2.2.4 目标配合比确定 将岩沥青按0.5 %、 1.0 %、1.5 %
21、 、2.0 %、 2.5 %的比例外掺到基准配合比中,进行混合料性能试 验,不符合要求时,调整油石比重新试验,直至各项技术指标均满足表8要求,掺配时将基准配合比的 沥青用量按照岩沥青的沥青含量相应减少。 7.2.2.5 目标配合比报告 报告的内容应包括: a) 原材料技术指标; b) 矿料设计级配; c) 混合料配合比及技术指标。 7.2.3 生产配合比确定 7.2.3.1 根据矿料天然含水率,确定施工用水量。 7.2.3.2 根据目标配合比矿料掺配比例、矿料天然含水率设定集料掺配机的配料参数,掺配、混合、 并筛分验证。 7.2.3.3 根据目标配合比、微表处车的生产能力,设定微表处车施工时各
22、材料的流量及纤维添加量。 7.2.3.4 每档材料分别给料 1 min 2 min 并称量,微调直至与设定流量相符后试拌 1 min 取中间段混 合料进行性能验证,确定生产配合比。 7.2.4 验证生产配合比 7.2.4.1 在确定生产配合比的基础上试铺 100 m,并取样检测。 负荷轮粘附砂 量 1h 湿轮磨耗试 验 0 200 400 600 800 1000 0 200 400 600 800 1000 5.5 6 6.5 7 7.5 8 8.5 负荷轮试验( g/ m 2 ) 1 h 湿轮磨耗试验( g/ m 2 ) 油石比( %) DB15/T 24302021 9 7.2.4.2
23、通过对摊铺段落中间 80 m 范围内每隔 20 m 的左中右位置取三次样,验证混合料矿料级配和 沥青用量,验证拌和均匀性。 7.2.4.3 通过拌和均匀性的检测,调整微表处混合料产量和稠度,检查搅拌锅工作状态,调节摊铺箱 螺旋输料速度。 7.2.4.4 根据混合料性能试验,验证目标指标和生产指标的变异水平,矿料级配波动范围应符合表 9 要求,油石比变化范围 0.3 %。 8 施工 8.1 一般规定 8.1.1 岩沥青微表处施工前,应提供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报告。 8.1.2 施工前应标定微表处车矿料、岩沥青、填料、纤维、水泥、改性乳化沥青和水的供给量。 8.1.3 岩沥青微表处施工应符合国家环境和
24、生态保护的规定。 8.1.4 岩沥青微表处施工时气温应高于 10 ,不应在雨天施工且风力不大于 4 级。 8.1.5 不应在潮湿或积水的路面上进行岩沥青微表处施工。 8.1.6 施工前应对旧沥青路面粗集料取样进行粘附性检测,粘附性小于 4 级时应喷洒粘层油。或进行 岩沥青稀浆混合料与原路面的粘结力试验,粘结力小于 1.2Nm 时,应喷洒粘层油。 8.1.7 当沥青路面严重贫油或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封层时,应在原路面喷洒改性乳化沥青粘层油。 8.1.8 岩沥青微表处施工现场的交通控制应符合 JTG H30 的要求。 8.2 施工准备 8.2.1 原路面的处理 岩沥青微表处施工前,应对原路面进行检查
25、,确认原路面满足 5.15.3 的规定。 8.2.2 施工前料场及材料的准备 8.2.2.1 储料场的准备 储料场的准备应包括: a) 根据工程所在地交通、环境、用地及水电等情况确定储料场地的位置; b) 根据工程规模、设备配置、集料掺配、材料种类及材料数量等因素确定场地面积; c) 储料场地应地势平坦,并做硬化处理,多雨季节应做好储料场的防雨措施。 8.2.2.2 材料准备 材料的准备应包括: a) 集料:根据表 3 对集料的技术要求初选料源,进场集料应搭棚遮盖,使用前集料应用掺配机 根据配合比进行筛分掺配; b) 改性乳化沥青:应取代表性的样品送实验室进行性能检测,合格方可进场;当采用现场
26、生产 改性乳化沥青时应采取换热降温措施,改性乳化沥青使用时温度应为 15 55 ,为防止 离析应添加稳定剂; c) 岩沥青:岩沥青应在洁净、防尘、干燥的环境储存,避免混入杂物、受潮结块。添加时应避 免坠落扬尘,污染环境; DB15/T 24302021 10 d) 填料:填料应洁净、干燥、疏松、无结团。储存在干燥、密封环境,避免受潮; e) 水:考察当地水源,宜就近选用符合要求的饮用水; f) 纤维:应选用卷式纤维,纤维丝整齐通顺,不应有影响使用的污渍、杂质、毛羽等缺陷;应 放置在干燥、通风的室内储存。 8.2.3 机械设备的准备 8.2.3.1 根据工程量选择单组或多组微表处摊铺设备。 8.
27、2.3.2 微表处车搅拌锅长度及搅拌叶片数量应符合搅拌均匀要求。 8.2.3.3 微表处车摊铺箱应设置可调速螺旋,左右位置可调。 8.2.3.4 微表处车集料箱应设置振捣梁,保持集料密度一致。 8.2.3.5 微表处车供给机构具备速度微调功能,控制精度 1%。 8.2.3.6 微表处车添加剂系统:具备双粉料添加系统,控制精度 1%。 8.2.3.7 纤维剪切设备:应由马达驱动切割刀轮,转速可调,并配备纤维吹散装置。可以通过调节转 速和更换不同的切割刀轮,调节纤维的切割长度。 8.2.3.8 橡胶刮板:橡胶刮板的宽度、厚度、硬度、弹性和板边平整度应满足摊铺效果的需要。 8.2.3.9 集料掺配机
28、:具有储料、超粒径筛除、计量和掺配混合功能,配料控制精度为1% ,生产效 率应与微表处机组生产能力相匹配。 8.2.3.10 水车:具备上水除杂质功能,水箱容积应与微表处机组生产能力相匹配。 8.2.3.11 根据确定的配合比对微表处车进行标定,为施工提供参数。并根据试铺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 以保证施工质量。微表处车在以下情况下必须进行标定: a) 当改性乳化沥青蒸发残留物含量 和集料含水率发生变化时,应根据试验数据调整微表处车的 设定,确认材料配合比符合设计配合比后方可继续施工; b) 原材料改变或配合比发生较大变化时; c) 微表处车转场后或连续工作时间大于 30 d 时应重新标定,标定后
29、进行试拌验证。 8.3 铺筑试验段 8.3.1 一般要求 8.3.1.1 岩沥青微表处施工前,应摊铺试验段。试验段长度不小于 200 m;通过试验段的摊铺,确定 施工工艺。 8.3.1.2 矿料级配应满足配合比设计要求及表 9 规定的允许波动范围。若超出规定,应重新进行混合 料配合比设计;通过试验段确定的施工配合比、施工工艺作为正式施工依据,施工过程中不应随意更改。 表9 岩沥青微表处矿料级配波动范围 级配类型 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 ) 13.2 9.5 8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 RAMS-1 100 90 100 65 90 45
30、70 30 50 1830 10 21 714 RAMS-2 100 86 100 7090 45 70 2850 19 34 1225 718 614 RAMS-3 100 88 100 7592 6080 40 60 2845 19 34 1425 817 48 合成级配允许波动范围 - 5% 5% 5% 4% 4% 4% 4% 3% 2% DB15/T 24302021 11 8.3.2 配合比调整 8.3.2.1 在配合比设计的过程中已经综合考虑到了路面的使用状况、气候状况、交通量等因素。但由 于施工条件的变化,当设计配合比不能很好地满足施工条件时,可根据试验段情况在设计配合比的基础
31、上做动态调整,使混合料具有更好的施工性能和路用性能。 8.3.2.1.1 级配的调整原则 级配的调整原则如下: a) 根据岩沥青微表处的使用功能确定其摊铺厚度。在交通量较大的路段级配应偏下限,在交通 量较小的路段级配可适当偏上限; b) 对于路面有微裂缝需要填封的路段应选择级配上限,用胶浆填充缝隙; c) 原路面粗集料散失出现孔洞,级配应偏下限;细集料散失出现麻面,级配应偏上限。 8.3.2.1.2 沥青用量的调整原则 沥青用量的调整原则如下: a) 原路面状况:原路面贫油应增大沥青用量,原路面泛油应减小沥青用量,沥青用量的变化范 围为 0.3 %; b) 交通量:交通量较大则应在油石比可选范
32、围内适当减小沥青用量; c) 气候区域:施工地区为区应减小 0.1 % 0.3 %沥青用量,施工地区为区、区应增大 0.1 %0.3 %沥青用量。 8.4 施工工艺 8.4.1 施工工艺流程见附录 C。 8.4.2 施工路段的准备 8.4.2.1 岩沥青微表处施工前应进行交通管制。 8.4.2.2 对于整幅摊铺,热塑性路面标线等应铣刨,对于分车道摊铺时应注意标线的保护。清理所有 工作面上的泥浆、油污等杂物,必要时使用高压水或风机进行清理。 8.4.2.3 粘层油喷洒应在施工放样前进行,洒布量应为 0.3 kg/m20.5 kg/m2。 8.4.2.4 沿摊铺方向画出控制线,也可以直接以车道线、
33、路缘石等为参照,保证走线顺直、美观。 8.4.3 拌合摊铺 8.4.3.1 将各种材料添加到微表处车。 将微表处车开至施工起点,进行如下工序: a) 根据施工路段的路幅宽度,调整摊铺箱宽度,应尽量减少纵向接缝数量; b) 对准控制线,放下摊铺箱,调整摊铺箱使支撑滑靴与原路面紧贴,调整摊铺厚度。为保证横 向接缝整齐平顺,在新铺段和横接缝搭接段的摊铺箱下铺设防污染布; c) 设置摊铺箱布料螺旋转速; d) 按照生产配合比和现场矿料天然含水率,依次或同时按配合比输出改性乳化沥青、水、矿料、 填料和岩沥青进行拌和;对于纤维岩沥青微表处应将纤维切割成适宜的长度,依次或同时按 配合比输出改性乳化沥青、水、
34、矿料、填料、岩沥青和纤维进行拌合; DB15/T 24302021 12 e) 拌和好的混合料充满摊铺箱,开动微表处车匀速前进,检测混合料稠度及均匀度,根据稠度 状况调整用水量。对于岩沥青微表处、纤维岩沥青微表处混合料含水率宜提高 0.5 % 1 %。 原路面路表温度过高时可喷水降温、湿润路面,控制破乳时间; f) 微表处车作业速度在 1.5 km/h 3 km/h 范围内调整,以保持混合料摊铺量与搅拌量一致。岩 沥青微表处施工时保持摊铺箱中混合料体积为摊铺箱容积的 1/2 2/3。当微表处车内的任何 一种材料即将用尽时,应立即停止施工,每车施工结束后检查并铲除不合格混合料,清洗摊 铺箱和橡胶
35、刮板; g) 岩沥青微表处混合料摊铺后的侧边线、横向和纵向接缝、刮痕、拉伤、漏铺等局部缺陷或微 表处车未覆盖的区域,应及时使用橡胶刮板、铲子等工具修整,不应踩踏未破乳成型的混合 料表面。 8.4.3.2 每车施工完成时,应立即将施工末段 1 m2 m 的稀浆混合料清除。 8.4.3.3 采用双层微表处或车辙填充再做岩沥青微表处时,先摊铺的一层自然成型 7 d 后再在行车作 用下成型 24 h,当采用轮胎压路机碾压时应根据碾压遍数和成型实际情况确定成型时间。第一层成型 后方可进行第二层摊铺。 8.4.3.4 车辙填充时,应调整摊铺厚度,使填充层横断面的中部隆起 3 mm5 mm ,以考虑行车压密
36、作 用。 8.4.4 摊铺控制 8.4.4.1 摊铺过程的控制 摊铺过程的控制内容: a) 在摊铺过程中,微表处车走线要顺直,控制横纵向接缝和平整度; b) 用直尺随时检测接缝,高差不应大于 6 mm,横、纵向接缝处不应有余料堆积和缺料坑凹; c) 随时检测并调整摊铺厚度; d) 摊铺过程中,混合料含水量依据施工气温及摊铺厚度调整,调整范围为设计含水量的1 %, 摊铺箱内混合料过稠,应适量添加水; e) 桥面岩沥青微表处施工时要保护伸缩缝不被污染。 8.4.4.2 沥青用量的控制 沥青用量的控制内容: a) 每日进行油石比检测; b) 每天摊铺前检查微表处车料门开度、沥青泵、水泵、添加剂系统参
37、数是否与设定值相符,记 录每车的集料、填料、岩沥青、纤维和改性乳化沥青用量,计算油石比,且每日统计一次材 料用量计算总量比例; c) 每 20000 m2 左右,统计一次施工用集料、填料、岩沥青、纤维和改性乳化沥青的实际总用量, 计算摊铺混合料的平均油石比; d) 施工时,油石比检验以第 a)项为准,第 b)、c) 项作为校核。 8.4.4.3 摊铺箱的控制 摊铺箱的控制内容: a) 摊铺箱输料螺旋转速应保证混合料不离析不溅浆; DB15/T 24302021 13 b) 每天每车工作结束后应清理摊铺箱,每车工作结束应清理橡胶刮板,不应橡胶刮板粘黏沥青 及集料,摊铺箱侧面应安装橡胶板防止漏浆;
38、 c) 严格选择橡胶刮板,橡胶刮板厚度、硬度及宽度应一致,不同类别的橡胶刮板不应同时使用; d) 需要时使用第二道橡胶刮板、拖布抹平铺面,以减少或消除表面可能出现的横向波纹; e) 原路面横坡较大时混合料应从较高方向进料; f) 在纵向接缝和弯道半径过小工况下横向微调摊铺箱位置,保证纵向接缝搭接和补偿转弯轨迹 偏离。 8.4.4.4 摊铺厚度的控制 摊铺厚度对岩沥青微表处罩面的质量、外观效果影响很大,施工中要对摊铺厚度进行检测和控制: a) 测量法:使用钢板尺或游标卡尺在未破乳的岩沥青微表处铺层上直接量取; b) 经验法:通过观察铺层表面状态,判断铺层厚度。在原路面状况相同、混合料稠度相同的情
39、 况下,如摊铺面出现稀浆较多粗集料较少则偏厚,如个别部位粗集料增多表面粗糙缺浆则偏 薄; c) 厚度不满足表 5 规定范围应立即进行调整,确保微表处混合料的成型厚度; d) 大纵坡路段施工时,微表处车应控制上下坡行驶速度均匀且一致,保证混合料供需协调。 8.4.5 碾压 8.4.5.1 混合料可在行车作用下碾压密实时无需使用轮胎压路机进行碾压。 8.4.5.2 岩沥青微表处混合料摊铺后需及时通车或用于硬路肩、停车场等缺少行车碾压或为了满足降 噪、密实等需要时,宜采用 16 t 以下轮胎压路机进行碾压。 8.4.5.3 混合料表面刚开始破乳变黑时迅速碾压,碾压速度不小于 3 km/h,碾压 3
40、单次。 8.4.5.4 初始碾压时轮胎表面应涂抹隔离剂。 8.4.5.5 破乳后的岩沥青微表处碾压时宜采用 26 t 以上轮胎压路机往复碾压,直至达到密实度要求。 8.4.6 养护 8.4.6.1 岩沥青微表处混合料铺筑后,在破乳、强度形成前保持稀浆表面完整。 8.4.6.2 岩沥青微表处的破乳时间为 1 h2 h,混合料破乳前禁止开放交通。 8.4.7 开放交通 混合料强度形成后应及时开放交通。 8.5 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8.5.1 局部漏铺处治 局部漏铺处治方法: a) 摊铺箱不能覆盖的区域,应使用人工摊铺。人工摊铺时应及时细致,保证接缝平顺、表面平 整密实; b) 人工摊铺时,应先湿
41、润原路面或掺配缓破剂,延长破乳时间,增加作业时长,保证岩沥青微 表处的整体施工质量。 8.5.2 混合料过早破乳 DB15/T 24302021 14 混合料过早破乳处治方法: a) 调节用水量; b) 掺加缓凝剂、乳化剂水溶液(乳化剂应与乳化沥青乳化剂为同一类 )、硫酸铝等缓破剂; c) 调整填料剂量; d) 矿料预湿润,增加矿料初始含水量; e) 适当地调整改性乳化沥青配比,增大乳化剂剂量,降低皂液 pH 值; f) 避开夏季高温时段施工; g) 风力 4 级以下施工; h) 应使用碱性集料或碱性细集料。 8.5.3 表观不均匀 表观不均匀处治方法: a) 当出现中间表观细两边表观粗时,应
42、查看原路面车辙、摊铺箱拱度和螺旋运转是否正常; b) 当出现一边表观粗一边表观细时,应调整两边及中间滑靴高度和摊铺箱高度; c) 表观不均匀有可能是用水量不均匀导致。水量过小产生表面粗糙,水量过大表面比较细密; d) 混合料稠度造成表观不均,应根据气温及路面情况适时调整用水量,保证混合料稠度符合要 求。 8.5.4 泛油 岩沥青微表处路段若出现泛油、表面光滑现象,抗滑性能会大幅降低。应针对不同的原因应采取相 应的处理办法: a) 级配偏细出现光板路时,适当调整级配偏向曲线下限,粗集料选用质地坚硬的矿料; b) 设计油石比过大产生泛油时,应重新验证设计配合比,采用相对较低的油石比; c) 微表处车标定或设定导致油石比有误产生泛油时,应检查设定或重新标定; d) 混合料含水量过大导致表面浮浆产生泛油时,应做集料含水量试验,严格控制用水量,防止 含水量过大造成浮浆。 8.5.5 脱落掉粒 脱落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