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020.01 CCS Z06 15 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 DB15/T 22602021 草原损害鉴定技术规范 Technical guideline for grassland damage identification 2021-07-23发布 2021-08-23实施 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15/T 22602021 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提出。 本文件由内蒙古自治区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AM/TC 19)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内
2、蒙古自治区草原勘察规划院。 本文件起草人:朝鲁孟其其格、王晓栋、刘爱军、乌尼图、王志军、图力古尔、何凤艳、乌云其其 格、马玉兰、金花、胡涛。 DB15/T 22602021 1 草原损害鉴定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草原损害鉴定的内容、方法和工作程序。 本文件适用于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地区破坏草原行为导致草原损害的鉴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 文件。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3、) NY/T 1233 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技术规程 NY/T 2998 草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破坏草原行为grassland damage activities 未经批准或未按照规定时间、区域和方式开采、开垦草原,采挖植物,堆放、排放废弃物,违规征 用、占用草地、违规修筑地上地下工程和过度利用等导致草原损害的行为。 3.2 草原损害grassland damage 因破坏草原 行为导致草原面积减少、植被群落的盖度、生物量降低,物种及优良牧草减少,土壤理 化特性变差、受损受污染,草原景观破碎化等现象。 3.3 草原景观破碎化grassland
4、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草原自然景观由简单趋向于复杂的过程,即景观由单一、均质 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 4 草原损害鉴定内容 4.1 鉴定范围 DB15/T 22602021 2 4.1.1 时间范围 以破坏草原行为发生日为起点到鉴定日。 4.1.2 空间范围 破坏草原行为造成的影响范围。 4.2 鉴定指标体系 草原损害鉴定指标体系由核心指标和辅助指标构成,核心指标包括4 个定量指标,辅助指标包括6 个定性指标。核心指标为统用指标,根据草原损害方式不同,可选择辅助指标,获取综合指数。草原损 害鉴定指标体系见表
5、 1。 表1 草原损害鉴定指标体系 4.3 核心指标及计算方法 4.3.1 损害面积的确定 草原损害面积包括被占用的实际面积和影响面积。 实际损害面积:通过搜集相关资料、静态GPS 测量、勘察定界面积量算、解析坐标计算等方法来确 定,以公顷为单位。 影响面积(一般针对开采区):以破坏草原行为发生地点为中心,对周围草原植被、土壤和景观等 生态因素及生态功能的影响范围。采用现场勘验、地面调查与航测、遥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以 公顷为单位。 4.3.2 植被指标 指标 监测项目 指数(单位)或评价选项 核 心 指 标 面积 实际损害面积 面积数(公顷) 植被 优势种 重要值 群落特征 高度、盖度
6、和生物量 土壤 综合养分 综合养分指数 综合污染 综合污染指数 容重 重量指数 pH值 值数 景观 破碎度 景观格局评价指数 辅 助 指 标 年限 开采或开垦年限 年 工程措施(开采区) 复垦措施、表土剥离 有或无 被损害草原属性 一般草原、基本草原、自然保护地 需采取的植被恢复方式 自然恢复、自然恢复+ 人工干预、重建 影响范围(开采区) 2公顷以内、2 hm5 hm、 5公顷以上 已种植的植物类型(开垦区) 多年生牧草或饲用灌木、饲用作物、农作物 DB15/T 22602021 3 植被指标包括植被群落特征(总盖度、自然高度、生物量)和优势种重要值。进行野外植被群落调 查,按照NY/T 1
7、233 、NY/T 2998 中规定执行。 优势种重要值计算公式为: 3/r FrCrDI V += (1 ) 式中: Iv代表优势种 重要值; Dr为优势种相对密度; Cr代表优势种相对盖度; Fr代表 优势种相对频度。 4.3.3 土壤指标 土壤指标包括土壤综合养分指数、容重、 pH值和土壤污染指数。需测定项目有土壤容重、 pH值、有 机质含量、全氮、全磷、全钾含量以及重金属(汞、镉、铅、铬、砷等)含量。土壤监测方法按照GB 15618 中规定执行。 土壤综合养分指数计算公式为: ii WFL (2 ) 式中: L 代表地块土壤养分综合指数; F i 为第 i个指标评分值; 为第 i个指标
8、的权重,i 取值1,2,3,., n ;根据草原土壤养分特点和各种养分指标在土壤肥 力构成中的贡献,参考历史资料和相关专家的意见确定草原土壤养分各参评指标权重值见表2. 表2 草原损害鉴定土壤养分参评指标权重值 土壤污染单因子指数计算公式为: iii SCP ( 3) 式中: Pi为污染指数; Ci为污染物实测值; Si为污染物评价标准; 项目 权重 有机质 0.3 全氮(N ) 0.25 全磷(P ) 0.25 全钾(K ) 0.2 合计 1.00 DB15/T 22602021 4 i代表某种污染物;综合污染指数(P) 由单项污染指数综合而成。一般采用单项污染指数相加, 或相加后再平均的方
9、法。 1时,表示土壤未受污染, 1 时,表示土壤已受污染。 P值越大污染越严重。土壤污染物监 测,按照GB 15618中的规定执行。 4.3.4 景观指标 景观破碎化程度可用景观破碎度来表述。从鉴定区整体景观格局来评价,宜采用单位面积上各种斑 块数目 C来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AnC n i i / 1 = (4 ) 式中: C 为景观破碎度; = n i i n 1 为景观中所有景观类型斑块的总个数(除植被斑块以外的其他景观类型斑块); A 为鉴定区景观总面积。 4.4 辅助指标的确定方法 4.4.1 开采或开垦年限 开采区分为三个等级,即:影响小( 5年以内)、影响中( 5年 10年)、影
10、响大( 10年以上);开 垦区分为三个等级,即:影响小(3 年以内)、影响中( 3年5 年)和影响大( 5年以上)。 4.4.2 复垦措施 根据开采区是否采取了复垦工程或表土剥离措施情况,可分为三个等级:有、部分有和无。 4.4.3 被损害的草原属性 根据开采区或开垦区植被所处的草原属性,分为三个等级:一般草原、基本草原和自然保护地。 4.4.4 植被恢复方式 根据开采区或开垦区植被恢复至对照区(或生态参照区)所需要采取的恢复方式难易程度,可分为 三个等级:自然恢复、自然恢复 +人工干预和植被重建。 4.4.5 种植的植物种类 开垦区种植的植物种类分为多年生牧草或饲用灌木类、饲用作物、农作物。
11、 4.4.6 影响范围 开采区对周围草原生态因素及生态功能的影响范围,可分为 2公顷 以内、 2 hm5 hm、 5公顷以上。 4.5 鉴定指标指数变化与相应损害状况 DB15/T 22602021 5 草原损害鉴定指标指数变化与相应的损害状况见表 3。 表3 草原损害鉴定指标指数变化与相应损害状况 指 标 监测项目 损害状况 轻微变化 明显变化 显著变化 核 心 指 标 面积 草原损害实际面积( 亩) 1%10% 11% 20% 20% 植被指标 群落高度减少率(与对照区相比) (%) 1%20% 21% 40% 40% 群落盖度减少率(与对照区相比) (%) 1%30% 31% 50% 5
12、0% 群落生物量减少率(与对照区相比) (%) 1%20% 21% 40% 40% 优势种重要值减少率(与对照区相比) ( %) 1%20% 21% 40% 40% 土 壤 指 数 0 cm 20 cm土层 理化性质 综合养分指数减少率(与对照区相)(% ) 1%10% 11% 20% 20% 综合污染指数增加率(与对照区相)(% ) 1%10% 11% 20% 20% 土壤容重相对百分数增加率(% ) 1%10% 11% 20% 20% pH值相对百分数的增加率(% ) 1%1 0% 11% 20% 20% 景观破碎度 景观破碎度增加(与对照区相比)(% ) 1%20% 21% 40% 40
13、% 辅 助 指 标 开 采 区 年限 已开采的年限 5年以内 5年10年 10年以上 草原属性 被破坏草原植被 一般草原 基本草原 自然保护地 复垦措施 复垦工程或表土剥离情况 有 部分有 无 植被恢复方式 需要恢复至对照区(或生态参照区)方 法 自然恢复 自然+ 人工 重建 影响范围 影响面积 2公顷以内 2 hm 5 hm 5公顷以上 开 垦 区 年限 已开垦的年限 3年以内 3年5 年 5年以上 草原属性 被破坏草原植被 一般草原 基本草原 自然保护地 植被恢复方式 需要恢复至基线的方法 自然恢复 自然+ 人工 重建 种植的植物种类 植物特性 多年生牧草 或灌木 饲用作物 农作物 5 损
14、害鉴定方法 5.1 损害状况赋值 采用矩阵赋值法,将各项监测指标与相应的损害状况分别赋值,见表4 、表5 。 DB15/T 22602021 6 表4 草原损害状况核心指标赋值表(专家打分) 核心指标 占分 监测项目 单项分 轻微变化 明显变化 显著变化 面积 20分 损害面积 20分 4分 6分 10分 植被 35分 植被群落高度 5分 1分 1.5分 2.5分 植被群落盖度 10分 2分 3分 5分 植被群落产量 5分 1分 1.5分 2.5分 优势种重要值 15分 3分 4.5分 7.5分 土壤 35分 土壤养分 15分 3分 4.5分 7.5分 土壤污染 10分 2分 3分 5分 容重
15、 5分 1分 1.5分 2.5分 pH值 5分 1分 1.5分 2.5分 景观 10分 景观 10分 2分 3分分 5分 总计 100分 总计 100分 20分 30分 50分 表5 草原损害状况辅助指标赋值表 (专家打分) 5.2 损害程度的评定 草原损害程度根据指标指数综合得分评定为轻度损害、中度损害和重度损害三级,见表 6。 辅助指标 单项分 轻微变化 明显变化 显著变化 开采区 年限 10分 2分 3分 5分 复垦措施(表土剥离) 15分 3分 5分 7分 草原属性 40分 9分 13分 18分 影响范围 10分 2分 3分 5分 植被恢复方式 25分 5分 8分 12分 总计 100
16、分 21分 32分 47分 开垦区 年限 15分 3分 5分 7分 草原属性 40分 9分 13分 18分 植被恢复方式 25分 5分 8分 12分 种植的植物种类 20分 4分 7分 9分 总计 100分 21分 33分 46分 DB15/T 22602021 7 表6 草原植被损害程度分级表 5.3 损害鉴定参照依据 5.3.1 开采区鉴定 核心指标分值占 70 %,辅助指标分值占30 %,两者相加获得该区的指标综合得分。 5.3.2 开垦区鉴定 核心指标分值占 60 %,辅助指标分值占40 %,两者相加获得该区的指标综合得分。 6 损害鉴定工作程序 6.1 现场勘验 根据草原损害的具体情
17、况和损害鉴定要求,开展被鉴定区和对照区的现场勘测、走访调查,并填写 现场勘察记录表,见附录 A。 6.2 对照区选定 根据破坏草原方式及实际情况,选择鉴定区在破坏草原行为发生之前的相近区域或鉴定区外周未经 损害的植被覆盖区域 (生态参照区)作为对照区。 6.3 选择指标体系 在 4.2 中选择适合鉴定区的评价指标体系 (见表 1)。 6.4 获取数据 将对照区和鉴定区监测获得的数据进行逐一对比,获取各项指标指数变化率;依据4.5 中表 3,提取 相应的草原损害状况。 6.5 指标赋值 依据5.1 中表4 、表5 ,获得各项测定指标与草原损害状况所对应的赋值,对应乘积后得到每项指标 得分,获得所
18、选各项指标综合得分之和(总分)。 6.6 确定损害程度 依据5.2 中表 6,最终在损害程度阈值范围内确定草原损害程度级别。 在收集相关资料、现场勘查、监测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表1 、表3 、表4 、表5 、表6内容,确定草原 损害类型、范围和程度。 根据损害鉴定结果,编制鉴定意见书或鉴定报告书。 6.7 鉴定报告内容 草原损害程度分级 轻度损害 中度损害 重度损害 指标综合得分阈值范围 20分 20分35 分 35分50 分 DB15/T 22602021 8 6.7.1 基本情况 要写明草原损害鉴定委托方、委托鉴定事项和草原损害鉴定机构,写明草原损害事件的背景,包括 损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起
19、因和经过;简单说明草原损害发生地的社会经济背景、环境敏感点、造成潜 在生态危害可能性。 6.7.2 鉴定方案 要依据委托方委托鉴定事项,详细写明开展草原损害鉴定的目标、依据、范围以及鉴定内容、方法。 6.7.3 鉴定过程与分析 要写明按着鉴定方案进行调查、采样和分析的过程。 6.7.4 鉴定结论 针对草原损害鉴定的事项,写明每一项内容的鉴定结论,包括损害确认结论、数据分析结论、损害 程度鉴定结论。 6.7.5 特别事项说明 阐明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科学性。明确报告的使用目的和适用范围。阐明报告编制过程及结果 中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 6.7.6 签字盖章 鉴定人签字并加盖鉴定单位公章。 6.7
20、.7 附件 附件包括草原损害鉴定工作中依据的各种证明材料、鉴定实施方案、现场调查监测方案、现场调查 监测报告、实验方案与分析报告等。 DB15/T 22602021 9 附录A (资料性) 草原损害鉴定调查表 草原损害鉴定基本信息调查表见表A.1. 表A.1 草原损害鉴定基本信息调查表 项目名称: 鉴定区号: 调查日期: 调查人: 序号 类别 名称 收集时间 收集人 材料来源 数量 编号 1 图件 行政区划图 2 土地利用现状图 3 区域勘界图 4 地理位置图 5 区域草原类型图 6 区域草原等级图 7 卫星、航拍影像图 8 文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9 草原生态保护建设规划 10 测绘勘界报告
21、 11 项目区建设情况 12 信息 区域人口信息 13 生物多样性信息 14 气候、土壤、地形地貌 15 社会经济情况 16 取证 实地照片 17 现场视频 DB15/T 22602021 10 草原损害鉴定植被基况调查表见表A.2。 表A.2 草原损害鉴定植被基况调查表 项目名称: 鉴定区编号: 调查日期:年 月 日 调查人: 行政区域 省(自治区) 县(旗、市) 乡(镇、苏木) 村(嘎查) 坐标范围 经度: 纬度: 海拔: 地形地貌 山地 () 丘陵 () 平原 () 高原() 自然景观 草原景观() 生物景观 () 水域景观() 名胜古迹() 景观照编号: 景观破碎状况 景观破碎度: 景
22、观生态特征演替描述: 损害类型 开采() 开垦() 其他() 损害面积 损害持续时间 草原属性 一般草原() 基本草原() 自然保护地() 草原区域 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普通草原区 草原类 灌木和高大草本 有/ 无 草原型 照片编号 损害区 高度(% ) 盖度(% ) 密度(% ) 生物量 重要值 备注 植物 1 植物 2 植物 3 植物 4 群落 对照区 高度(% ) 盖度(% ) 密度(% ) 生物量 重要值 植物 1 植物 2 植物 3 植物 4 群落 DB15/T 22602021 11 草原损害鉴定土壤基况调查表见表A.3 。 表A.3 草原损害鉴定土壤基况调查表 项目名称: 鉴定区号: 调查日期: 调查人: 点位编号 样品编号 采样位置 样品特征 照片编号 经度 纬度 海拔() 类型 颜色 质地 湿度 团粒结构 1 2 3 4 土壤肥力 营养成分 综合养分指数 损害区 对照区 土壤污染 主要污染物 重金属 1 重金属 2 重金属 3 重金属 4 重金属 5 重金属 6 重金属 7 重金属 8 污染指数 损害区 对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