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13 T 5409-2021 微罩面施工技术规范.pdf

    • 资源ID:1522597       资源大小:917.24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13 T 5409-2021 微罩面施工技术规范.pdf

    1、 ICS 03.220.20 CCS R 18 13 河北省 地方标准 DB 13/T 5409 2021 微罩面施工技术规范 2021 - 07 - 28 发布 2021 - 08 - 28 实施 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 13/T 5409 2021 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 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本文件由河北省交通运输厅提出。 本文件起草单位: 河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河北普用科技有限公司、河北省高速公路张承张家 口管理处、 同济大学、 河北高速公路京雄管理处。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 胡艳民、张悦、韩飞飞、胡东

    2、、赵伟、史志攀、张中乐、马磊霞、马松松、 杜豫川、杨艳丰、黄卫东、樊永攀、 刘涛、张海涛、李建树、代铮、许成邦、张雪帆、 高孟旻 、谷建 玲、于凤、赵利香、关士峰、 李少腾、苏少婵、贾存兴、刘芳芳、徐晓燕、梁媛媛、黄华山、段立桥、 李博。 DB 13/T 5409 2021 1 微罩面施工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微罩面技术的原材料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混合料设计、施工工艺、质量控制及 验收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 公路及城市道路路面的预防性养护、轻微病害的矫正性养护。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 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

    3、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本文件。 GB/T 16777 建筑防水涂料试 验方法 GB/T 21120 水泥混凝土和砂浆用合成纤维 JTG E20 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JTG E42 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JTG F40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 F80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JTG 3450 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微罩面 micro overlay of asphalt 采用特种改性沥青、半开级配矿料及专用粘层油材料,铺装厚度为 7 mm 15 mm的罩面技术。 4

    4、材料 一般规定 原材料应符合 JTG F40-2004中 4.1的一般规定。 特种改性沥青 特种改性沥青技术指标应符合表 1的规定。 表 1 特种改性沥青技术指标要求 项目 单位 要求 试验方法 粘度, 100 Pas 3 JTG E20/T0625 储存稳定性, 24h % 5 JTG E20/T0656 DB 13/T 5409 2021 2 表 1 特种改性沥青技术指标要求( 续 ) 项目 单位 要求 试验方法 含蜡量(蒸馏法) % 2.2 JTG E20/T0615 溶解度(三氯乙烯) % 99.5 JTG E20/T0607 沥青薄膜加热 TFOT( T0609) 针入度( 25 ,

    5、 5s, 100g) 0.1mm 60 100 JTG E20/T0604 软化点(环球法) 55 JTG E20/T0606 延度 a, 5 cm 35( 40) JTG E20/T0605 粘韧性 Nm 20 JTG E20/T0624 韧性 Nm 15 a延度:沥青路面上铺筑微罩面时,改性沥青延度不低于 35cm,水泥路面上铺筑微罩面时,改性沥青延度不低于 40cm。 专用粘层油 专用粘层油技术指标应符合表 2的规定。 表 2 专用粘层油技术指标要求 项目 单位 要求 试验方法 密度, 25 g/cm3 0.85 1.0 JTG E20/T 0603 粘度, 25 mPas 50 150

    6、 JTG E20/T 0625 固含量 % 50 JTG E20/T 0609 低温储存稳定性, -5 % 0.5 JTG E20/T 0656 筛上剩余量, 0.3mm, 25 % 0.1 JTG E20/T 0652 表干时间, 25 h 1.0 GB/T 16777-16.2.1 附着力拉拔强度, 25 MPa 0.8 GB/T 5210 施工碾压后粘结效果 无脱落现象 观测 粗集料 4.4.1 粗集料技术指标应符合表 3 的规定。 表 3 粗集料技术指标要求 项目 单位 要求 试验方法 洛杉矶磨耗损失 % 20 T 0317 磨光值 - 42 T 0321 针片状含量 % 10 T 0

    7、312 单个破碎面 % 100 T 0346 DB 13/T 5409 2021 3 表 3 粗集料技术指标要求( 续 ) 项目 单位 要求 试验方法 两个或多个破碎面 % 90 T 0346 表观相对密度 - 2.70 T 0304 吸水率 % 2.0 T 0304 水洗法 0.075mm 颗粒含量 % 2 T 0310 4.4.2 粗集料粒径规格应符合表 4 的规定。 表 4 粗集料规格要求 公称粒径 ( mm) 通过下列筛孔( mm)的质量百分率( %) 9.5 4.75 2.36 1.18 0.6 0.075 3 5 100 60 100 0 20 - 0 8 - 4.4.3 细集料的

    8、技术指标应符合表 5 的规定。 表 5 细集料技术指标要求 项目 单位 要求 试验方法 表观相对密度 - 2.60 T 0328 砂当量 % 60 T 0334 棱角性 s 30 T 0345 4.4.4 细集料粒径规格应符合表 6 的规定。 表 6 细集料规格要求 公称粒径 ( mm) 通过下列筛孔( mm)的质量百分率( %) 9.5 4.75 2.36 1.18 0.6 0.075 0 3 - 100 75 100 40 80 20 60 0 15 聚酯纤维 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微罩面时需添加聚酯纤维,其技术指标应符合表 7的规定。 表 7 聚酯纤维技术指标要求 项目 单位 要求 试验方法

    9、 直径 m 25 GB/T 21120-6.1.3 抗拉强度 MPa 500 GB/T 21120-附录 C 断裂伸长率 % 15 弹性模量 GPa 4.5 含水率 % 2 GB/T 21120-6.2 DB 13/T 5409 2021 4 其他材料 微罩面所涉及的其他材料应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 F40)的相关规定。 5 沥青混合料设计 一般规定 微罩面沥青混合料常用半开级配,其配合比设计应按照 JTG F40 中 OGFC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的目标配合比设计、施工配合比设计和试拌试铺验证三个设计阶段,最终确定混合料级配和最佳沥 青用量。 配合比设计 5.2.1 沥青混

    10、合料的矿料级配应符合表 8 的规定。 表 8 混合料常用矿料级配范围 通过下列筛孔( mm)的质量百分率( %) 9.5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 100 70 100 15 35 10 25 8 20 5 15 4 12 3 8 5.2.2 微罩面沥青混合料设计采用马歇尔试验方法(附录 B),其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9 的规定。 表 9 沥青混合料技术指标要求 项目 单位 要求 试验方法 粘附性 a 级 5( 4) 附录 A 空隙率 % 8 T0708 矿料间隙率 % 23 T 0705 析漏损失 % 0.3 附录 C 飞散损失 % 15 T0733 油

    11、石比 b % 5.8-6.5 - a粘附性: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及主干路沥青混合料粘附性等级要求为 5 级,其他道路应不低于 4 级。 b油石比:仅为推荐油石比,准确的油石比应结合工程实际在混合料设计时进行确定。 6 施工 一般规定 6.1.1 微罩面技术主要用于非结构性损坏路面的预防性养护。原路面局部结构强度不足的,需根据 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案进行补强后方可采用。 6.1.2 路面有下列病害时应进行相应处理后才可进行微罩面加铺。 a) 车辙深度在 15mm 以下的可直接加铺微罩面,车辙深度在 15 mm 30 mm 的应根据原路面状 况进行局部精铣刨处理,车辙深度在 30 mm以上的路面应

    12、对车辙严重处进行整体挖补处理。 b) 原路面裂缝宽度大于 5 mm 的应采用灌缝胶进行灌缝处理。 c) 原路面有坑槽、松散等局部破损应先进行挖补处理。 d) 原路面有拥包等隆起型病害应先进行挖补处理。 6.1.3 摊铺前应清除路面杂物,并保证路面施工时处于干燥状态。 6.1.4 微罩面施工现场气温不应低于 10 ,不可在雨中、大风等恶劣天气施工。 DB 13/T 5409 2021 5 设备要求 6.2.1 沥青混合料的拌制采用间歇式热拌和站,应根据工程量合理安排生产能力,要求生产能力大 于 120 t/h。 6.2.2 喷洒机应能控制喷洒量在 0.15 kg/m2 0.3 kg/m2范围内。

    13、 6.2.3 摊铺机具有 良好的薄层摊铺能力,应控制摊铺厚度至 7 mm 15 mm。 6.2.4 混合料运输所用自卸式卡车应采取保温、防水和防风措施。 6.2.5 其它设备和小型机具同常规沥青混合料罩面施工要求。 混合料的拌制 6.3.1 生产前应检查拌和楼的工作状态,确保拌和楼的计量系统、温度传感器系统等的准确与有效 显示。 6.3.2 生产前应清空拌和楼热料仓。 6.3.3 生产前应将拌和楼沥青管道中的沥青清理干净。 6.3.4 为保证胶结料流动性,生产前需将胶结料加热至可通过管道泵送状态,加热温度一般为 100 120 。 6.3.5 生产过程中,集料应进行常规除尘处理,拌和时间采用

    14、40 s 50 s。 6.3.6 生产时应严格控制集料温度,以保证出料温度在 125 140 之间,拌和后的沥青混合料 应均匀一致,无花白,无粗细集料分离和结团成块现象。 混合料的运输 6.4.1 运料车车厢内应干净整洁,避免微罩面混合料中混入杂料。 6.4.2 运料车的车厢底部和侧面板应涂刷适当的防止沥青粘结的油水混合物,所用隔离剂应不溶解 沥青。装料时车辆应前后移动,以避免混合料发生离析。每辆运输车在运输过程中应采取防雨、防 尘及保温等措施。 6.4.3 应根据拌和机的生产能力、摊铺速度、运距的长短等因素合理确定运输车辆数量,以保证摊 铺的连续性。 6.4.4 运料车到场后,应由专人指挥

    15、倒料,料车应停在摊铺机前 10 cm 30 cm 处,由摊铺机滚筒推 动料车同步前进,边前进边倒料。 混合料的摊铺 6.5.1 摊铺机各部件应组合完整无误,料斗、熨平板必须干净整洁。 6.5.2 摊铺机开工前应提前 0.5 h 1.0 h 预热熨平板至 100 左右,同时应合理设定摊铺厚度, 调整夯锤、熨平板的振动频率,以确保沥青混合料摊铺后平整密实。 6.5.3 为保证粘层油良好的粘结效果,应在摊铺前 30 min 90 min 洒布粘层油,同时保证工作面 不被污染。粘层油用量建议为 0.15 kg/m2 0.3 kg/m2,具体用量应根据路面类型以及路表构造深度 通过试喷洒来确定。标线及裂

    16、缝处应采用人工滚涂的方式适当增加粘层油用量,摊铺接缝处需喷洒 粘层油。 6.5.4 微罩面沥青混合料摊铺温度为 90 以上。摊铺起步速度应控制在 2 m/min 4 m/min 范围 内,待正常后以 3 m/min 10 m/min 速度向前均匀连续摊铺,并根据旧路面情况进行调整,车辙越 深,摊铺速度越慢。 6.5.5 施工出现局部摊铺厚度不均匀现象时,应对混合料摊铺厚度不足之处予以人工加料补充。熨 平板产生的刮痕应及时人工加料整平。出现大粒径石料时,应当及时挖除并进行人工补料。 混合料的碾压 6.6.1 碾压前应采取喷水等措施将钢轮清洗干净。碾压期间压路机钢轮表面应保持洒水湿润,以防 止粘轮

    17、。 6.6.2 微罩面沥青混合料碾压温度应控制在 60 以上。薄层混合料降温较快,需及时碾压,压路机 应以不粘轮为准则紧随摊铺机。 6.6.3 碾压时采用 12t 左右的双钢轮压路机,以静压模式碾压 2 3 遍,碾压速度控制在 8 km/h 左 右。以避免石料压碎,防止路表泛白为原则,压实次数可根据现场情况进行调整。 DB 13/T 5409 2021 6 养护与开放交通 6.7.1 养护期间应封闭交通。 6.7.2 夏季施工,路面压实结束后宜封闭交通 4 h 或路面温度降低至 40 后方可开放交通。如需 立即开放交通 ,应在混合料设计阶段提前进行配方调整。 6.7.3 其他季节施工,路面温度

    18、低于 25 后可开放交通。 7 质量控制与工程验收 质量控制 7.1.1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包括摊铺温度、碾压温度、摊铺厚度、沥青混合料级配和沥青用量等。 现场温度控制使用红外线温度计,但须用插入式温度计进行校准。混合料级配和沥青用量控制必须 在运输车内或摊铺现场取样。厚度控制在熨平板后方摊铺全宽度检测。 7.1.2 微罩面施工质量控制指标应符合表 10 的规定。 表 10 微罩面施工质量控制指标 控制指标 允许误差( %) 检测方法和频率 通过指定筛孔百分率, % 4.75mm 3 T0725 抽提筛分与标准级配比较的 差;每台拌和机每天 1 2 次,以 2 个试样的平均值评定 2.36m

    19、m 3 0.075mm 1.0 沥青含量, % 0.3 抽提 T0722;每台拌和机每天 1 2 次,以 2 个试样的平均值评定 粘层油用量, kg/m2 0.05 每日施工长度的实际用量与计划用 量比较, T0982;每日一次,总量评 定。 工程验收 7.2.1 路面表面应平整均匀,不应出现泛油、松散、裂缝和明显离析。 7.2.2 微罩面施工验收指标应符合表 11 的规定。 表 11 微罩面施工验收指标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横向力系数 55 全线连续 构造深度 ,mm 0.6 铺砂法:每 200m 测 1 处 宽度, mm 不小于设计值 尺量:每 200m 测 4 断

    20、面 DB 13/T 5409 2021 7 A A 附录 A (规范性) 粘附性试验方法 A.1 目的与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评价沥青与集料的粘附性能或成品沥青混合料抗水剥落性能。 A.2 仪具与材料 本试验需要下列仪器和材料: a) 烧杯: 1000 mL; b) 玻璃棒; c) 天平:感量不大于 1 g; d) 秒表; e) 白纸。 A.3 方法与步骤 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沥青与集料的粘附性试验: a) 在 1000 mL 的洁净烧杯内注入 800 mL 左右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 b) 取 250 g 的混合料放入沸水中,并开始记时。试验时以 1 r/s 的速率用玻璃棒搅拌,持续 3 min

    21、; c) 停止加热并将水面上漂浮的沥青用纸片捞出; d) 将水冷却至室温,倒掉水分并将湿混合料放到白纸上; e) 观察矿料颗粒上沥青膜的剥落情况。 A.4 评价标准 根据矿料颗粒上沥青膜的剥落情况,按表 A.1评价其粘附等级。 表 A.1 粘附性评价标准 试验后石料表面上沥青膜剥落情况 粘附性等级 沥青膜完全保存,剥离面积百分率接近于 0 5 沥青膜小部分为水所移动,厚度不均匀,剥离面积百分率少于 10% 4 沥青膜局部明显地为水所移动,基本保留在集料表面上,剥离面积百分率少于 30% 3 DB 13/T 5409 2021 8 B B 附录 B (规范性) 马歇尔试验方法 沥青混合料试件的制

    22、作按照 JTG E20中 T0702沥青混合料试件制作方法(击实法)中对乳化沥青混合 料试件的击实要求进行,不同之处在于拌和温度为 125 140 ,试件养生温度为 110 5 ,成型温 度为 100 5 。 DB 13/T 5409 2021 9 C C 附录 C (规范性) 析漏试验方法 沥青混合料中最大沥青用量确定按 JTG E20中 T0732沥青混合料谢伦堡沥青析漏试验进行,不同之 处在于将装有微罩面沥青混合料的玻璃杯与玻璃盖板放入 120 2 烘箱中,持续 60 min1 min , 微罩面沥青混合料采用成品或者根据实际使用配合比与温度进行拌和。 DB 13/T 5409 2021 10 D D 附录 D (规范性) 最大理论密度试验方法 沥青混合料最大理论密度测定按 JTG E20中 T0711沥青混合料理论最大相对密度(真空法)试验 进行,不同之处在于混合料需松散放置在方盘中并置于 110 烘箱中养生 24 h以便溶剂型物质挥发, 同时为防止沥青混合料粘附到方盘中,需放置一张不吸收沥青的隔离纸隔离混合料与方盘。


    注意事项

    本文(DB13 T 5409-2021 微罩面施工技术规范.pdf)为本站会员(deputyduring12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