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13.260 A 47 DB63 青 海 省 地 方 标 准 DB 63/T 17952020 雷电灾害风险普查技术指南 2020 - 08 - 11发布 2020 - 09 - 01实施 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63/T 17952020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风险普查原则.2 5 风险普查范围.3 6 风险普查要求.3 7 风险普查流程.4 8 资料整理及分析.5 9 撰写报告.5 附录A(资料性附录) 雷电灾害风险普查仪器和设备的主要性能和技术指标.7 附录B(资料性附录) 各类雷电灾害风险普查技术记录样表
2、.9 附录C(资料性附录) 土壤电阻率四级法测试方法.16 附录D(资料性附录) 层次分析法.18 附录E(规范性附录) 雷电灾害风险普查报告式样表.19 参考文献.24 DB63/T 17952020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青海省气象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青海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青海省玉树州气象局、青海省黄南州气象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蔡忠周、金欣、胡亚男、欧建芳、王治邦、王玉娟、王敏、王英建、罗少辉、 巴文学、赵超君、唐生昊、朱新健、刘晓燕、许文奕、霍金虎、祁海霞。 本标准由青海省气象局监督实施
3、。 DB63/T 17952020 1 雷电灾害风险普查技术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雷电灾害风险普查原则、范围、要求、流程、资料整理及分析、撰写报告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雷电灾害风险普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QX/T 79-2007 闪电监测定位系统 第1部分 技术条件 QX/T 103-2017 雷电灾害调查技术规范 QX/T 405-2017 雷电灾害风险区划技术指南 3 术语和定义 QX/T 79-2007、QX/T 10
4、3-2017、QX/T 405-201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便 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某些术语和定义。 3.1 雷电灾害风险 雷电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及其损失。 QX/T 405-2017,定义3.1 3.2 风险普查 对产生风险的致灾因子及其危险性、承灾体及其暴露度和脆弱性、防灾抗灾能力等相关重要信息的 收集、调查。 3.3 雷电灾害调查 雷电灾害的现场勘察和取证、资料收集、技术鉴定和分析、评估并得出结论的过程。 QX/T 103-2017,定义3.2 3.4 雷电灾害隐患点 DB63/T 17952020 2 区域内受雷电影响可能造成较大伤害和损失的地点。 3.5 闪电定
5、位系统 利用多种闪电定位技术和方法,通过探测闪电放电过程中一些特定放电事件产生的电磁辐射信号来 确定该事件发生的时间和位置,用来监测闪电时空演变和特征的设备系统。闪电定位系统由多个设在不 同地理位置的探测子站、数据处理和系统监控中心、产品输出和显示系统以及配套的通信设施等组成。 QX/T 79-2007,定义3.6 3.6 地闪强度 按百分位数法将地闪放电的雷电流幅值分级后加权平均得到的强度,单位为千安倍(kA)。 3.7 地闪密度 单位面积上年平均地闪次数,单位为次每平方千米年。 QX/T 405-2007,定义3.11 3.8 闪电日数 表征不同地区雷电活动的频繁程度。一天内由闪电探测系统
6、在每个网格中探测到一次闪电,不论延 续了多长时间,记作一个闪电日数。 3.9 基准年份 历史上任何一个可以获得量化数据的年份或数年的历史平均值。 3.10 土壤电阻率 单位长度的土壤电阻的平均值与截面面积乘积,单位是欧姆米。 4 风险普查原则 雷电灾害风险普查原则包括以下内容: 应严格遵守客观、公正、科学、合法、完整、准确、可靠的原则; 利用气象、统计、土地、水利、教育、医疗、民宗、民政等部门信息,实地走访调查收集信 息相结合的原则; 所使用的测试仪器符合经济、适用、安全有效、误差范围小,使用简单、携带方便的原则。 5 风险普查范围 DB63/T 17952020 3 5.1 普查对象 5.1
7、.1 易燃易爆场所,包括加油站、加气站、油库、煤气站、油漆库房、烟花车间和库房、炸药仓库、 煤矿坑道、煤炭堆放区域、易燃粉尘的区域、危险化学品仓库、燃料仓库、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有毒 品和腐蚀品的场所。 5.1.2 房屋建筑及市政工程,包括公众聚集场所,医院的门诊楼、住院楼,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 食堂和集体宿舍,养老院,福利院,托儿所,影剧院、幼儿园,公共图书馆的阅览室,公共展览馆、博 物馆的展示厅,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加工车间和员工集体宿舍,服装厂车间,星级饭店,博物馆纪念 馆等。 5.1.3 旅游景区及宗教场所,包括自然景区、人文景区及各种宗教活动场所。 5.1.4 专业工程,包括铁路、
8、民航、公路、车站、码头、桥梁、隧道、通讯设施、水电厂、风电厂、 火电厂、光伏电站、变电站等。 5.1.5 矿区,包括若干矿井或露天矿的区域,有完整的生产工艺、地面运输、电力供应、通讯调度、 生产管理及生活服务等设施。 5.1.6 其它场所,包括古树、名木、虫草集中采挖地、常年易遭受雷击的其它场所等。 5.2 风险普查内容 5.2.1 应对普查对象性质、位置、地理环境、场所类型、防雷装置现状、防雷装置检测情况、历史雷 灾等。 5.2.2 应对建筑单体数量、人员数量,防雷避险场所等进行详细普查。 5.2.3 应使用仪器测试普查对象面积、高度、经纬度、海拔高度,所用仪器要求参见附录A。 5.2.4
9、应对普查对象所在乡镇的土地面积、人口数量、GDP等数据进行普查,精确到乡镇。 5.2.5 应对普查对象所在地的闪电监测数据进行普查,精确到县(市)、行委。 5.2.6 应对普查对象的雷电灾害应急演练、防雷安全执法检查、防雷安全管理、防雷安全知识培训等 内容进行普查。 5.3 风险普查方法 雷电灾害风险普查方法包括以下内容: 问卷调查法。按照雷电灾害风险普查基本信息记录样表(参见附录B中表B.1),对易燃易爆场 所、房屋建筑及市政工程、旅游景区及宗教场所、专业工程、矿区等单位发放调查问卷获取资 料; 实地调查法。通过到普查单位进行实地勘察、测试、咨询、调查等形式获取雷电灾害风险信 息; 闪电监测
10、数据和地理信息数据分析法。采用科学技术手段从闪电监测网络,地理信息系统中 识别和提取、加工、分析获取雷电灾害风险信息; 统计分析法。对采集的雷电灾害风险信息通过专家评估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进行分析整理, 剔除无关信息,并按照县域分别建立普查档案; 对全省各县的历史雷电灾情进行统计,对雷电灾害特征进行分析。 6 风险普查要求 6.1 数据要求 6.1.1 雷电灾害风险普查相关的雷电、水文、土地利用、雷电灾情等资料均采用近5 a以来的资料。 DB63/T 17952020 4 6.1.2 人口和社会经济资料按基准年份收集。无法收集基准年份数据,应以收集与基准年份接近的最 新数据代替。 6.1.3
11、基础地理信息资料应取自于测绘部门具有审图号的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地理信息 数据,包括土地面积、人口数据、地形地貌信息,细化到乡镇边界。 6.1.4 应对普查区域内的闪电资料(地闪强度、地闪密度、闪电日数)进行普查,剔除小于2 kA和大 于200 kA的雷电流监测数据、本区域外监测数据及重复的闪电数据。 6.1.5 地形图或数字地形图、地质图、河网密度图、土地利用图应采用1:50 000分辨率或更高精度的 数字地图。 6.1.6 详细收集历史雷电灾情数据(包括人畜伤亡情况、设备损坏情况、建(构)筑物损坏情况、直 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情况),常年易遭受雷击的部位、防雷装置
12、检测等数据。 6.1.7 应当保证雷电灾害风险普查数据和结论正确性、所提出的雷电防御对策措施具有针对性、适用 性与可操作性。 6.2 数据测试要求 6.2.1 经纬度、海拔高度、普查对象面积等数据应当以现场实测数据为准。 6.2.2 应测试各普查单位所在区域内的土壤电阻率数据,土壤电阻率测试方法见附录C。 6.3 数据更新 6.3.1 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灾害隐患点位置、基础设施和工程发生变化时,应及时收集或实地调查 获取最新资料。 6.3.2 行政区划发生变化,应记载变化情况。 6.4 各类雷电灾害风险普查记录样表 6.4.1 必填普查记录样表 雷电灾害风险普查必须要填写的表格包括以下内容:
13、 雷电灾害风险普查基本信息记录样表,参见附录B中表B.1; 工程性措施雷电灾害风险普查记录样表,参见附录B中表B.2; 非工程性措施雷电灾害风险普查记录样表,参见附录B中的表B.3; 防雷装置检测情况普查记录样表,参见附录B中的表B.4; 闪电监测数据普查记录样表,参见附录B中的表B.5; 雷电灾害损失情况普查记录样表,参见附录B中的表B.6。 6.4.2 选填普查记录样表 不同类型场所情况普查记录样表,根据不同普查单位选填相应内容,参见附录B中的表B.7。 7 风险普查流程 7.1 按照普查内容进行初步调研,制定数据采集方案及人员分工。 7.2 基于GIS技术完成雷电易发区域区划结果,结合当
14、地实际情况进行区域边界核查确定。 7.3 根据普查内容、数据采集方法进行数据收集、整理、质量核查、录入、复核、汇交。 7.4 雷电灾害风险普查工作步骤,见图1。 DB63/T 17952020 5 图1 雷电灾害风险普查流程 8 资料整理及分析 8.1 资料整理方法 8.1.1 应将6.4所列的普查记录表、影像资料及其他各相关信息等数据资料,首先按照行政区域类别 进行分类,再次按照易燃易爆场所、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专业工程、旅游景区和宗教场所、其它普查 对象等行业类别进行分类。 8.1.2 应逐项审查普查资料的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对填写不完整、记录有误的资料不予采用。 8.1.3 根据雷电
15、灾害普查现场防雷装置状况,结合防雷装置检测结果,分析雷电灾害风险大小,结合 现场普查情况、现行防雷技术规范要求等提出需进一步采取的防护措施。 8.2 数据分析方法 雷电灾害风险普查数据分析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参见附录D。 9 撰写报告 9.1 书写要求 接受雷电灾害风险普查任务 成立普查小组 制定普查方案 实地开展普查 使用仪器实地测量相关数据 到相关单位查阅相关数据 数据整理与分析 编写普查报告 全部资料归档 接受雷电灾害风险普查任务 成立普查小组 制定普查方案 实地开展普查 到相关单位查阅相关数据 数据整理分析、质量核查、录入、汇交 编写普查报告 报告评审及资料归档 DB63/T 1795
16、2020 6 普查报告书写及更新应符合如下要求: 普查报告书写应用词规范、文字简练、准确、易懂; 对每一起风险普查事件应独立编制普查报告; 普查数据发生变化时,应当及时更新普查报告。 9.2 报告内容 雷电灾害风险普查报告式样见附录E。 DB63/T 17952020 7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雷电灾害风险普查仪器和设备的主要性能和技术指标 A.1 GPS定位仪 符合如下性能要求: 通道12(L1码); 更新率:1 HZ; 首次捕获时间:40 s; 协议:NMEA(GGA GSA GSV RMC); 精度:5 m10 m。 A.2 测量工具 A.2.1 尺 采用如下两种类型的尺子
17、: 钢卷尺,包括: 自卷式或制动式,测量范围在5 m10 m; 摇卷式或摇卷架式,测量范围在0 m50 m; 游标卡尺全长0 m150 mm,分度值为0.02 mm。 A.2.2 激光测距仪 符合如下性能要求: 测量范围:0 m500 m; 测量时间:距离测量0 s4 s; 跟踪测量0 s1 s。 D.2.3 经纬仪 符合如下性能要求: 度盘分划:360; 最小刻度值:1; 补偿范围:2; 安装误差:3。 A.3 数码照相机、摄像机、录音笔 A.3.1 照相机 符合如下性能要求: DB63/T 17952020 8 像素:大于25601920 PPI; 等效焦距:38 mm114 mm。 A.
18、3.2 摄像机 符合如下性能要求: 静像素:大于19201080 PPI; 光学变焦:10倍; 焦距:44.7 mm447 mm。 A.3.3 录音笔 符合如下性能要求: 录音时间:大于144 h; 存储容量:不少于2 GB。 A.4 高度仪 符合如下性能要求: 量程:415 mm/16 in; 最大容许误差:(2.5+4L)um/(0.0001+0.000004L) in; 最大垂直误差:10 um/0.0004 in; 分辨率:0.0001 mm/0.001 mm/0.01 mm; 最大移动速度:0.5 m/s。 A.5 土壤电阻率测试仪 符合如下性能要求: 量程:0.0 m200.0 m
19、,分辨力为0.1 m; 量程:200.0 m6000.0 m,分辨力为1.0 m; 测试频率电压:128 Hz,40 V; 耐压:AC1.5 kv 50 Hz 1 min。 DB63/T 17952020 9 B 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各类雷电灾害风险普查技术记录样表 表B.1至表B.7给出了雷电灾害风险普查基本信息记录样表、工程性措施雷电灾害风险普查记录样 表、非工程性措施雷电灾害风险普查记录样表、防雷装置检测情况普查记录样表、闪电监测数据普查记 录样表、雷电灾害损失情况普查记录样表、不同类型场所雷电灾害风险普查记录样表的样式。 表B.1 雷电灾害风险普查基本信息记录样表 填表字段
20、 单位 记录 填表说明 接受普查单 位名称 以营业执照批复的名称为准 单位性质 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 营企业、其他 地 址 精确到乡镇、区(村)路 联系人 填写法人或负责人姓名及联系方式 历史雷击情 况 格式为年月日时分 经纬度 格式为度分秒 海拔高度 m 精确到0.1m 地理位置 接受普查单位是否处在有金属矿床 的地区、河床、地下水出口处、山坡、 山脚下、河边、湖边、低洼地区和地 下水位高的地方,是否高耸孤立 场所类型 易燃易爆场所、学校、医院、矿区、 化工场所、旅游景区、市政基础设施 基 本 信 息 周围100m内 情况 有无同等高度或更高建筑物/山脉 地形地貌比 例/% 山地
21、( ) 丘陵( ) 草原( ) 沙地( ) 植被情况/% 林地( ) 农田( ) 草地( ) 混凝土( ) 地形地 貌信息 土壤电阻率 m 至少测试3个点,取平均值 建筑单体数量 以阿拉伯数字记录 最高建筑单体高度 m 每栋建筑,精确到0.1 m 建筑单体长度、宽度 m 每栋建筑,精确到0.1 m 建筑面积 m 2 总建筑面积,精确到0.1 m 2 受雷电威胁人数 人 区域内所有人员,包括流动人员 防雷避险场所 m 2 填写位置、面积 DB63/T 17952020 10 表B.2 工程性措施雷电灾害风险普查样表 填表字段 记录 填表说明 防雷工程设计 与施工 描述外部防雷装置、内部防雷装置
22、完整情况 防雷装置检测情 况 填写检测单位、检测资质等级、检 测项目、检测周期、检测结果、整 改及复检情况 接闪器 填写接闪器形式、材料规格、焊接 质量、防腐措施、安全距离、保护 范围 引下线 填写引下线根数、材料规格、间距、 支持卡高度、防腐措施、断接卡及 保护措施 接地装置 自然接地或人工接地 进出建筑物线路 及敷设方式 电源/信号线路;埋地及深度/架空 及高度 配电室 填写位置、接地情况 电源系统 SPD级数、波形等参数 信号系统 填写SPD级数、Up等参数 等电位连接 填写等电位连接形式、材料规格 机房/中控室/配 电室防雷防静电 填写机房/中控室/配电室位置、电 脑数量、屏蔽措施、接
23、地措施、接 地线材料规格、是/否进行防雷检测 工 程 性 措 施 每年整改落实的 防雷装置数量 填写整改防雷装置的数量及整改项 目、复检情况 DB63/T 17952020 11 表B.3 非工程性措施雷电灾害风险普查样表 填表字段 记录 填表说明 雷电灾害应急演 练情况 每年组织应急演练次数、组织单 位 雷电安全管理员 设立/未设立、专/兼职、人员姓 名 防雷安全警示标 语 填写有或无 防雷安全执法检 查 填写检查单位名称、每年检查次 数 防雷安全管理意 识 强、较强、一般、无 雷电预警信息接 收方式 广播、LED显示屏、手机短信、网 络、其他 雷电预警预报时 效 十分及时、及时、一般、未收
24、到 雷电安全管理制 度 建立、未建立,描述制度完整性 雷电灾害应急管 理制度 建立、未建立,描述制度完整性 雷击事故上报制 度 建立/未建立,描述制度完整性 防雷知识安全培 训 培训/未培训、培训机构(人员) 名称、培训次数 非 工 程 性 措 施 消防设施 有/无灭火器、消防沙、报警器, 人工/自动 存 在 问 题 汇 总 及 简 要 建 议 填写存在的雷电安全隐患问题及 简要防雷措施建议描述,精确到 每栋建筑物外部防雷和内部防雷 情况 普查人 (签名) 普查时间 至少2名人员签字 复核人 (签名) 复核时间 时间格式为年月日 DB63/T 17952020 12 表B.4 防雷装置检测情况
25、普查记录样表 填表字段 单位 记录 填表说明 单位名称 地理位置 接受普查单位是否处在有金 属矿床的地区、河床、地下 水出口处、山坡、山脚下、 河边、湖边、低洼地区和地 下水位高的地方,是否高耸 孤立 使用性质 易燃易爆、市政工程 地址 精确到门牌号 普查时间 格式为年月日 防雷装置检测单位 防雷装置检测周期 选填项 防雷装置检测结果 是否符合规范 防雷装置整改情况 经度 格式为度分秒 纬度 格式为度分秒 海拔高度 m 人口数 人 区域内所有人员,包括流动 人员 固定资产 万元 危险品名称 选填项,若隐患点涉及危险 品,填写主要种类名称 防雷减灾措施 用文字说明防雷减灾措施情 况 备注 资料来
26、源 普查人 (签名) 普查时间 至少2名人员签字 复核人 (签名) 复核时间 时间格式为年月 日 普查单位 盖章 DB63/T 17952020 13 表B.5 闪电监测数据普查记录样表 填表字段 单位 记录 填表说明 单位名称 地理位置 接受普查单位是否处在 有金属矿床的地区、河 床、地下水出口处、山坡、 山脚下、河边、湖边、低 洼地区和地下水位高的 地方,是否高耸孤立 使用性质 易燃易爆、旅游景区、人 员密集场所、市政工程等 地址 精确到门牌号 普查时间 格式为年月日 经度 格式为度分秒 纬度 格式为度分秒 海拔高度 m 闪电日数 d 近5a的年平均闪电监测 数据 地闪密度 次/平方千 米
27、/每年 近5a的年平均闪电监测 数据 地闪强度 kA 近5a的年平均闪电监测 数据 备注 资料来源 普查人 (签名) 普查时间 至少2名人员签字 复核人 (签名) 复核时间 时间格式为年月 日 普查单位 盖章 DB63/T 17952020 14 表B.6 雷电灾害损失情况普查记录样表 填表字段 单位 记录 填表说明 单位名称 所属行业 地址 精确到门牌号 普查时间 格式为年月日 经纬度 格式为度分秒 海拔高度 m 受灾时间 d 年月日时分 受灾次数 次 雷击类型 直击雷、雷击电磁脉冲 最大雷击强度 kA 受灾当日24小时内 最大雷击密度 次/平方千 米/每年 受灾当日24小时内 当日雷击次数
28、 次 受灾当日24小时内 姓名 性别 职业 年龄 死亡时间 死亡地点 人员死亡情况 死亡人数 姓名 性别 职业 年龄 死亡时间 死亡地点 人员受伤情况 受伤程度 及原因 经济损失(万元) 动物种类 年龄 重量 动物死亡情况 死亡数量 经济损失(万元) 动物种类 年龄 重量 动物受伤情况 受伤数量 经济损失(万元) 名称 建设时间 所属单位 结构 高度 用途 建(构)筑物 损毁情况 损毁程度 经济损失(万元) 种类 轴重 运行状态 交通工具损毁 情况 损毁程度 经济损失(万元) 种类 种植时间 高度 直径 位置 倒伏方位 植物损毁情况 损毁程度 典型破坏特征 描述 普查人 (签名) 普查时间 至
29、少2名人员签字 复核人 (签名) 复核时间 时间格式为年月日 普查单位 盖章 DB63/T 17952020 15 表B.7 不同场所类型情况普查样表 场所类型 填表字段 单位 记录 填表说明 单位类型 加油站、加气站、液化气站、制气站、储气站 其他:国家级/省级/市(州)级/县级/乡镇级 加油(气)机数量 台 加油(气)枪数量 把 年销售量 m 3 卸油(气)台防静电接地 填写接地线材料规格、连接质量 释放静电装置 填写有或无 易燃易爆 场所 储罐总容量 m 3 区域内所有储罐位置、个数、 材质、容量;埋地/露天 单位类型 学校:大中专院校/中学/小学/幼儿园 医院:三级特、甲、乙、丙/一/
30、二级甲、乙、丙 矿区:煤矿/铜矿/金矿/镁矿等 危化场所:易燃/易爆/易腐蚀/易污染 精密仪器室 填写位置、设备数量、防雷防静电措施 学校、医院、 矿区、化工 场所 储罐总容量 m 3 区域内所有储罐位置、个数、材质、 容量;埋地/露天 单位类型 自然景区/文化古迹/风景名胜/知名寺庙 旅游景区 金属游乐设施防雷措施 填写游乐设施名称、防雷措施,包括接闪器、引下 线、接地装置、等电位等 (一)过境公路 选填项 道路类型 高速、国道、省道、县级及以下 道路固定资产 (二)过境铁路 铁路固定资产 (三)能源 电厂性质 太阳能、风能、水电、热电、核电 电厂数量 座 电厂总装机容量 kW 电厂总固定资
31、产 万元 气井数量 座 气井固定资产 万元 油井数量 座 油井固定资产 万元 输油管道长度 km 输气管道长度 km (四)市政工程 交通枢纽数量 座 市政 基础 设施 交通枢纽固定资产 万元 DB63/T 17952020 16 C C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土壤电阻率四级法测试方法 C.1 四级等距法 四极等距法或称为温纳(Wenner)四级法,布线如图C.1所示,4个测试电极位于同一深度的一条直 线上,测得的土壤视在电阻率按公式B.1计算: aRIaU 2/2 .(B.1) 式中: -两电极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电极埋深的20倍,单位m; U-电流电压表所测的电压值,单位V; I-电
32、流电压表所测的电流值,单位A; R-接地绝缘电阻法所测得电阻值,单位。 a) 电流-电压表法 (b) 接地绝缘电阻法 图C.1 四极等距法电位极布置示意图 C.2 四极非等距法 四极非等距法或称Schlumberger-Palmer法。当电极间距相当大时,四极等距法内侧两个电极的电 位差迅速下降,通常仪器测 不出或测不准如此低的电位差。电位极的布置如图C.2所示,电位极布置 在相应的电流极附近,可升高所测的电位差值。如果电极的埋深h与其距离和b相比较很小,土壤电阻 率按公式B.2计算: bRbaa /)(2 .(B.2) 式中: -电流极与电位极间距,单位m; b-电位极间距,单位m。 DB6
33、3/T 17952020 17 图C.2 四极非等距法电位极布置示意图 C.3 测试要求与结果处理 测试电极宜用直径不小于1.5 cm的圆钢或25 mm25 mm4 mm的角钢,其长度均不小于40cm. 被测场地土壤中的电流场的深度及被测土壤的深度,与极间距离有密切关系。当被测场地的面积 较大时,极间距离也相应地增大。 在各电极间距时得出的一组数据即为各视在土壤电阻率,以该数据与间距的关系绘成曲线,即可判 断该地区是否存在多种土壤层或是否有岩石层,还可判断其各自的电阻率和深度。 为了得到较合理的土壤电阻率的数据,宜改变极间距离,求得视在土壤电阻率与极间距离之间 的关系曲线=(),极间距离的取值
34、可为5 m、10 m、15 m、20 m、30 m、40 m等,最大的极间距离max 一般不宜小于拟建接地装置最大对角线。当布线空间路径有限时,可酌情减少,但至少达到最大对角线 的2/3。 DB63/T 17952020 18 D D 附 录 D (资料性附录)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把一个复杂系统中的每一个指标都分解为若干个有序层次,每一层次中的元素具有大 致相等的地位,并且每一层与上一层次的某个指标和下一层次的若干指标有着一定的联系,每一层次之 间按照隶属关系,组建成一个有序的地界层次结构模型。在这个层次结构模型中,根据客观事实的判断, 通过两两比较判断的方式,确定同一层次中每个指标的相
35、对重要性,以数字的方式建立判断矩阵,然后 利用向量的计算方法得出同一层次中每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权重系数,最后通过组合计算所有层次的相 对权重系数,得到每个最底层指标相对于目标的重要性权重系数。其分析步骤为: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根据实际需要,玉树州的雷电灾害风险区划过程中,层次分析模型分共分 为3层:第一层为区分雷电灾害大小的目标层,第二层为影响区域雷电灾害风险大小的指标层(准则层), 第三层为分析对象的目标层; 建立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指标权重的判断矩阵。判断矩阵表示针对上一层某指标,本层次与之有 关的各指标之间相对重要的比较。依据选用的评估指标和层次模型,建立判断矩阵T,见式D.1; .(D.1
36、) 根据Saaty标度法,矩阵中各项bij表示该项所对应的bi比bj的重要程度,如表D.1所示。取值相应偶 数表示两者重要性之比介于所列参考值之间,取值相应倒数表示两者之间的不重要程度。 表D.1 两两比较赋值表 尺度 1 2 3 4 5 6 7 8 9 b i :b j 的重要性 相同 稍强 强 明显强 绝对强 计算所构造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Aw和最大特征根max,并对其特征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得 到各指标的相对权重;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计算一致性指标CI, )1/()m( nnaxCI ,其中n为判断矩阵的阶数; 查找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是多次(500次以上)重复
37、进行随机判 断矩阵特征根计算之后取算术平均得到的,一般查表得到; 第三,计算一致性比例CR,CR=CI/RI,当CR小于0.1时,一般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 可以接受的;否则,就应对判断矩阵作适当的修正。 DB63/T 17952020 19 E E 附 录 E (规范性附录) 雷电灾害风险普查报告式样表 雷电灾害风险普查报告封面式样见图E.1,扉页式样见图E.2。 雷普字第()号 a 雷电灾害风险普查报告 普查单位名称 委托单位名称 a 普查报告编号以当地地区简称+雷普字+年代号+报告顺序编号。 图E.1 雷电灾害风险普查报告封面 DB63/T 17952020 20 声 明 1.本报告无普
38、查人员签名无效。 2.本报告涂改或局部复制无效。 3.本报告仅对所委托的普查事件有效。 图E.2 雷电灾害风险普查报告扉页 DB63/T 17952020 21 雷电灾害风险普查报告见表E.1。 表E.1 雷电灾害风险普查报告 填表字段 记录 填表说明 委托单位名称 以营业执照批复的名称为准 普查场所类型 易燃易爆场所、学校、医院、矿区、 化工场所、旅游景区、市政基础设 施 地 址 精确到乡镇、区(村)路 联系人 填写法人或负责人姓名及联系方 式 联系电话 普查单位名称 精确到0.1m 普查时间 普查人员姓名 至少2名人员 基 本 信 息 联系电话 一、 普查对象基本情况 (包括普查对象的名称
39、、地点、使用性质、概况、经纬度、海拔高度、闪电数据、历史雷击情况) 二、普查技术小组人员组成及工作安排情况 DB63/T 17952020 22 表E.1 雷电灾害风险普查报告(续) 三、普查时间、普查方法和普查过程 四、资料来源及说明 五、资料处理及数据分析方法 DB63/T 17952020 23 表E.1 雷电灾害风险普查报告(续) 六、普查过程和结果分析 七、雷电灾害风险判定(风险判定结果分为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 八、雷电灾害风险防范和整改措施建议 普查人 (签名) 普查时间 至少2名人员签字 复核人 (签名) 复核时间 格式为年月日 普查单位 盖章 DB63/T 17952020 24 参 考 文 献 1 GB 50057-2010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2 GB 500162018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3 GB/T 34312-2017 雷电灾害应急处置规范 4 GB/T 17949.1-2000 接地系统的土壤电阻率、接地阻抗和地面电位测量导则 第1部分:常规 测量 5 QX/T 309-2015 防雷安全管理规范M. 北京:气象出版社,2015 6 QX/T 428-2018 暴雨诱发灾害风险普查规范中小河流洪水M. 北京:气象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