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07.060 A47 DB63 青 海 省 地 方 标 准 DB63/T 17972020 退化高寒湿地冻土保育型修复技术规程 2020 - 08 - 11发布 2020 - 09 - 01实施 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63/T 17972020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修复湿地选取方法.2 5 修复技术.2 6 修复效果监测.3 7 修复效果评价.4 附录A(资料性附录) 供水系统建立.5 附录B(资料性附录) 修复效果评价.7 参考文献.8 DB63/T 17972020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
2、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青海省气象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青海民族大学、青海大学、青海省气象台、青海省人工 影响天气办公室、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省海北牧业气象试验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奇、周秉荣、赵之重、肖宏斌、颜亮东、谈昌蓉、苏文将、苏淑兰、周华坤、 李希来、石明明、李晓东、李甫、霍金虎、史飞飞、权晨、张帅旗、康晓燕、韩辉邦。 本标准由青海省气象局监督实施。 DB63/T 17972020 1 退化高寒湿地冻土保育型修复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退化高寒湿地冻土保育型修复技术的湿地选取方法、修复技术及修复效果评价等内 容。 本标准
3、适用于对退化高寒湿地采用冻土保育型修复技术进行修复的相关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DB63/T 1746-2019 高寒湿地遥感分类技术指南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高寒湿地 位于高海拔寒冷气候区天然的、永久性或间歇性的沼泽湿地、泥炭地、水域或冰川地带。 DB63/T 1746-2019,术语和定义2.1 3.2 退化高寒湿地 在人为活动或自然因素作用下,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以及与生态系统相关联的生境
4、破坏或丧失 的高寒湿地。 3.3 植被保护措施 通过人为保护或近自然保护措施,促进退化高寒湿地植被恢复或不被破坏的修复方法。 3.4 人工补水措施 人为给退化高寒湿地补充缺失水分,促进退化高寒湿地恢复的修复方法。 3.5 DB63/T 17972020 2 春季休牧 牧草返青期休牧,在牧草返青至家畜向夏季牧场转场期间进行的休牧。 3.6 全年禁牧 保证牧草全年恢复,湿地地表全年被植被覆盖,禁止一切牧事活动的方式。 3.7 减压放牧 采用季节性禁牧或其他方式休牧,在退化区减小放牧强度的放牧措施。 3.8 围栏封育 对湿地、草地等进行区域圈封、隔离,禁止放牧等人为活动,使其以自身的恢复能力进行修复
5、。 4 修复湿地选取方法 4.1 湿地选择判识 修复湿地的选择应满足以下要求: a) 选取冻土型退化高寒湿地区域; b) 地势相对平坦; c) 邻近常流水河流; d) 河流水在夏季水质不浑浊,杂物相对较少; e) 晴天时太阳直射5 h7 h,保证光伏供水正常运行。 4.2 修复湿地诊断 修复湿地应从以下方面诊断: a) 植被保护诊断: 1) 植被覆盖度小于80 %; 2) 湿生植物重要值小于0.6; 3) 冻融丘增多变小或消失。 b) 人工补水诊断: 1) 湿地地表出现干化斑现状; 2) 鼠洞密度每平方米2个以上; 3) 表层土壤体积含水量低于30 %; 4) 湿地内在丰水季积水面积较少或者无
6、积水。 c) 综合措施诊断。应同时符合本标准4.2中a)和4.2中b)的诊断条件。 5 修复技术 DB63/T 17972020 3 5.1 植被保护措施 5.1.1 春季休牧 针对退化较轻区域,可实施减压放牧模式,采取春季休牧措施,在牧草返青至家畜向夏季牧场转场 期间进行政策性管理或通过人工设置围栏等措施禁止一切牧事活动,根据高寒湿地植被覆盖度恢复至 95%后结束休牧。 5.1.2 围栏封育 对退化严重区域,采用围栏封育措施进行全年禁牧管理。 5.2 人工补水措施 5.2.1 供水系统实施要求 供水系统应按照以下内容实施: a) 在无电力保证的修复区,选取便携操作、无损坏湿地地表的太阳能光伏
7、自动供水配套喷灌补水 措施,根据太阳辐射变化实现无人值守、自动控制完成供水; b) 引水工作。选取紧邻修复湿地河流;采用小容量不锈钢防杂可除污水蓄水箱蓄水;根据修复区 域湿地面积定制光伏水泵,控制水泵出水量约为1 m/h2 m/h,扬程为20 m,配套太阳能板 组合功率1 KW;采用短波辐射阈值法建立供水控制系统,设置短波辐射阈值为800 W/; c) 补水时间。晴朗天气下工作时间约为10:30 至17:00; d) 补水判识。根据补水时间,采用短波辐射阈值法控制水泵启停,阈值为800 W/。 5.2.2 供水系统建立 详见附录A 5.2.3 退化湿地补水 按照以下两种措施补水: a) 夏季喷
8、灌。采用适合退化高寒湿地冻土保育喷灌带滴灌方式,控制小区滴灌量,保证灌溉均匀, 控制滴灌入口水流,滴灌程度为溢水即可,每亩滴灌量约为1 m/h; b) 封冻前漫灌。湿地地表层积水开始结冰后,利用光伏补水系统进行漫灌修复区,使水在修复湿 地表面结冰并覆盖。 5.3 综合措施 对退化高寒湿地采取植被保护和人工补水相互结合的措施进行修复。 6 修复效果监测 6.1 冻土监测 在修复区布设冻土自动观测仪,对实施冻土保育修型修复措施前后进行冻土特征值实时监测。 6.2 植被监测 对采取冻土保育型修复措施和未采取修复措施的湿地,采用样方法,调查植被群落高度、群落盖度、 群落结构等,由人工监测完成。 DB6
9、3/T 17972020 4 6.3 土壤监测 在修复区采用多层土壤温湿盐传感器实时监测,防止传感器信号衰减程度引起数据传输间断,采用 集线盒分级汇集数据采集。 7 修复效果评价 运用植被、土壤及冻土监测指标,进行退化高寒湿地冻土保育型修复技术的效果评价,详见附录B。 DB63/T 17972020 5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供水系统建立 A.1 选取水源 光伏供水水源按照以下原则选取: a) 水源选取靠近目的样地20 m左右常年流动性河流,要求灌溉期水质清澈,水深1 m1.5 m。 b) 河床河水深度可淹没蓄水箱的二分之一处,完全淹没光伏水泵。 A.2 蓄水箱制作 选取便携操作
10、、无损坏湿地地表的集水箱蓄水,制作小容量不锈钢可除杂物的进出水均可的集水箱。 水箱进水管口根据水源枯水期水位平均高度开置,朝向沿水流方向,约为水箱三分之一处,前后均开置, 管口处焊接防沙网,口径约为10 cm。要求在工作期间水箱内水位保持在三分之一以上的水位,避免因 水位过低引起水泵故障。蓄水箱示意图见A.1: 图A.1 蓄水箱示意图 A.3 喷灌系统布设 在太阳能光伏智能引水的退化湿地修复试验区,喷灌系统按照以下原则布设: a) 太阳能板的安置朝向应保证其在10:30至17:00可充足接受太阳直射; b) 引水主管位于试验样地中间位置,保证每小区正常喷灌; c) 喷灌区大小一致,尽量避开低洼
11、水坑和凸起小丘,喷灌带需铺平,间距为1.5 m,拉直两头固 定; d) 喷灌带采用全新料材质2寸多孔灌溉微喷带; DB63/T 17972020 6 e) 控制试验区喷灌量,在每条喷灌带进水出控制小流量流入,对应一端密闭禁止流出,水流从喷 灌带小孔溢出即可,保证每条喷灌量接近或一致。喷灌带布设示意图见A.2。 图A.2 试验小区喷灌带布设示意图 DB63/T 17972020 7 B 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修复效果评价 采用冻土保育型修复技术对退化高寒湿地进行修复的效果评价见表B.1 表B.1 修复效果评价 修复措施 植被覆盖度 地上 最大生物量 土壤水分 鼠洞数 土壤温度 活动层
12、冻土深度 春季放牧 大于90% 增加10%-20% 增加5%-10% 减少 降低 增加 围栏封育 大于90% 增加10%-20% 增加5%-10% 减少 降低 增加 夏季喷灌 大于90% 增加10%-20% 增加至饱和 减少 降低 增加 封冻前漫灌 无明显变化 无明显变化 增加至饱和 减少 降低 增加 综合修复 大于95% 增加20%以上 增加至饱和 减少 降低 增加 DB63/T 17972020 8 参 考 文 献 1 GB/T 24708-2009, 湿地分类S. 2 蒙景怡. 退化湿地芦苇种群恢复水土调控技术与可行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 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
13、8. 3 陈志科.退化湿地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J.科学技术创新,2018(09):149-150. 4 刘延斌,张典业,张永超,石明明,尚振艳,贺磊,宗文杰,傅华,牛得草.不同管理措施下高寒 退化草地恢复效果评估J.农业工程学报,2016,32(24):268-275. 5 马玉寿,周华坤,邵新庆,赵之重,赵亮,董世魁,王晓丽.三江源区退化高寒生态系统恢复技 术与示范J.生态学报,2016,36(22):7078-7082. 6 赵思金. 北方地区两种主要类型裸露坡面植被恢复及生态功能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 学,2008. 7 闫宏业.季节性冻土地区高速铁路路基保温技术试验研究J.铁道建筑,20
14、19(02):1-4. 8 赵丽娅,钟韩珊,赵美玉,张劲.围封和放牧对科尔沁沙地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的 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8,27(10):1783-1790. 9 姬少玲,黄夏.自然恢复和人工重建对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J.辽宁林业科 技,2017(04):32-34. 10 李其江,张杨,付雷,李永国,李甫成,李胜涛,贾小丰,杨涛,张林友,冯庆达.黄河源区沼泽 退化机制及其恢复技术研究J.湿地科学,2018,16(04):466-471. 11 王智明,郑胜章.青藏高原某公路沿线多年冻土特征分析及治理措施J.勘察科学技 术,2019(03):24-28. 12 郭金停,韩风林,胡远满,聂志文,任百慧,布仁仓.大兴安岭北坡多年冻土区植物生态特征 及其对冻土退化的响应J.生态学报,2017,37(19):6552-6561. 13 GB/T 50485-2009,微灌工程技术规范S. 14 GB T 37067-2018 退化草地修复技术规范S. 15 LY/T 2651-2016 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技术规程S. 16 JTG/T D31-04-2012 多年冻土地区公路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则S.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