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07.060 A 47 DB63 青 海 省 地 方 标 准 DB63/T 17932020 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技术规范 2020 - 08 - 11发布 2020 - 09 - 01实施 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63/T 17932020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评估内容.2 5 评估方法.2 6 评估报告.5 附录A(规范性附录) 标准化处理.6 附录B(规范性附录) 百分位数法.7 DB63/T 17932020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青海省气象局提出并归口
2、。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青海省气候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万志、刘彩红、申红艳、余迪、杨延华、白文蓉、时盛博、李红梅、张调风、 冯晓莉、马有绚、陈冀青。 本标准由青海省气象局监督实施。 DB63/T 17932020 1 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干旱灾害风险评估的术语和定义、评估内容、评估方法、评估报告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乡镇行政级别以上行政区域内干旱灾害的风险评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04
3、81-2017 气象干旱等级 GB/T 34306-2017 干旱灾害等级 MZ/T 027-2011 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基本术语 QX/T 280-2015 极端高温监测指标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干旱灾害 某一时段内,由于干旱导致某一地区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活动受到严重影响,并发生灾害的现象。 GB/T 34306-2017,定义2.5 3.2 植被覆盖度 植被(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 3.3 河网密度 流域内干支流总河长与流域面积比值或单位面积内自然与人工河道的总长度。 3.4 地形起伏度 在一定特定的区域内,最高点海拔高
4、度与最低点海拔高度的差值。 3.5 DB63/T 17932020 2 致灾因子 自然或人为环境中,能够对人类生命、财产或各种活动产生不利影响,并达到造成灾害程序的罕见 或极端的事件。 3.6 孕灾环境 酝酿自然灾害的环境系统,在同等致灾强度下,孕灾环境脆弱性高低具有放大或者缩小灾情的作用。 3.7 承灾体 承受灾害的对象。 MZ/T 027-2011,定义3.6 3.8 百分位数 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序,并计算相应的累计百分位,某一百分为数对应数据的值即为这一百分位 的百分位数。 QX/T 280-2015,定义2.2 4 评估内容 干旱灾害风险评估的内容包括干旱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估、孕灾
5、环境敏感性评估、承灾体易损性 评估、防灾减灾能力评估、综合风险评估、风险等级划分及应对措施等。 5 评估方法 5.1 干旱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估 5.1.1 气象干旱日数 基于气象干旱综合监测指数(MCI),并按照等级划分标准统计出轻度气象干旱日数、中度气象干 旱日数、重度气象干旱日数和特重度气象干旱日数,气象干旱综合监测指数(MCI)及其等级划分标准 见GB/T 20481-2017。 5.1.2 标准化处理 对统计得出的不同等级的气象干旱日数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轻度气象干旱日数指数、中度气象干 旱日数指数、重度气象干旱日数指数、特重度气象干旱日数指数,标准化处理方法见附录A。 5.1.3
6、评估方法 干旱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估方法按公式(1)计算: TZZZCZQZE ZZZZZZZZV 4321 .(1) 式中: DB63/T 17932020 3 VE-干旱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指数; ZQZ-经过标准化处理的轻度气象干旱日数指数; ZCZ-经过标准化处理的中度气象干旱日数指数; ZZZ-经过标准化处理的重度气象干旱日数指数; ZTZ-经过标准化处理的特重度气象干旱日数指数。 Z1-轻度气象干旱日数指数的权重系数,取0.12;Z2-中度气象干旱日数指数的权重系数,取0.23; Z3-重度气象干旱日数指数的权重系数,取0.37;Z4-特重度气象干旱日数指数的权重系数,取0.28。
7、5.2 孕灾环境敏感性评估 5.2.1 标准化处理 对地形起伏度、河网密度、植被覆盖度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地形起伏度指数、河网密度指数、植 被覆盖度指数,标准化处理方法见附录A。 注:地形起伏度、河网密度、植被覆盖度借助GIS从地信网()提取获得。 5.2.2 评估方法 干旱灾害孕灾环境敏感性评估方法按公式(2)计算: ZBHWDQH YYYYYYV 321 .(2) 式中: VH-干旱灾害孕灾环境敏感性指数; YDQ-经过标准化处理的地形起伏度指数; YHW-经过标准化处理的河网密度指数; YZB-经过标准化处理的植被覆盖度指数; Y1-地形起伏度指数的权重系数,取0.26;Y2-河网密度指
8、数的权重系数,取0.42;Y3-植被覆盖度指 数的权重系数,取0.32。 5.3 承灾体易损性评估 5.3.1 标准化处理 对人口密度、地均耕地面积、地均草场面积、地均大牲畜数量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人口密度指数、 地均耕地面积指数、地均草场面积指数、地均大牲畜数量指数,标准化处理方法见附录A。 注:人口密度、地均耕地面积、地均草场面积、地均大牲畜数量的数据取自青海省统计年鉴。 5.3.2 评估方法 干旱灾害承灾体易损性评估方法按公式(3)计算: SCCDGDRKS CCCCCCCCV 4321 .(3) 式中: VS-干旱灾害承灾体易损性指数; CRK-经过标准化处理的人口密度指数; CGD-
9、经过标准化处理的地均耕地面积指数; CCH-经过标准化处理的地均草场面积指数; CRM-经过标准化处理的大牲畜存栏数指数; DB63/T 17932020 4 C 1 -人口密度指数的权重系数、C 2 -地均耕地面积指数的权重系数、C 3 -地均草场面积指数的权重系数、 C 4 -地均大牲畜数量指数的权重系数。具体权重系数数值见表1: 表1 不同区域承灾体指标权重系数 承灾体指标 农业区权重系数 牧业区权重系数 人口密度 0.21 0.19 地均耕地面积 0.45 0.11 地均草场面积 0.14 0.42 地均大牲畜数量 0.20 0.28 5.4 防灾减灾能力评估 5.4.1 标准化处理
10、对人均GDP进行标准处理,得到人均GDP指数,标准化处理方法见附录A。 注:人均GDP数据取自青海省统计年鉴。 5.4.2 评估方法 干旱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估方法按公式(4)计算: RJF KV .(4) 式中: VF-干旱灾害防灾减灾能力指数; KRJ-经过标准化处理的人均GDP指数。 5.5 综合风险评估 干旱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方法按公式(5)计算: FSHE VWVWVWVWMDRI 4321 .(5) 式中: MDRI-干旱灾害风险指数; VE-干旱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指数; VH-干旱灾害孕灾环境敏感性指数; VS-干旱灾害承载体易损性指数; VF-干旱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估指数; W1-
11、致灾因子危险性权重系数,取0.42;W2-孕灾环境敏感性权重系数,取0.21;W3-承载体易损性的 权重系数,0.25;W4-防灾减灾能力的权重系数,取0.12。 5.6 风险等级划分及应对措施 5.6.1 风险等级划分 计算得出干旱灾害风险指数(MDRI),其中MDRI值越大,则表示干旱灾害风险越高,根据干旱灾害 风险指数序列,采用“百分位数法”(见附录B),将干旱灾害风险划分为高、较高、中等、较低、低5 个等级(表2),并按照百分位数区间推算得到相应的风险指数阈值。 DB63/T 17932020 5 表2 干旱灾害风险等级 风险等级 高风险 较高风险 中等风险 较低风险 低风险 风险指数
12、百分位 数区间 MDRI90% 90%MDRI70% 70%MDRI30% 30%MDRI10% MDRI10% 5.6.2 风险应对措施 干旱灾害风险应对措施见表3. 表3 干旱灾害风险应对措施 风险等级 干旱灾害监测预案 宣传 干旱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建设 干旱专项预案 高风险 较高风险 中等风险 较低风险 低风险 6 评估报告 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资料来源与处理(包含地理信息数据、干旱过程气象资料、人口、经济、土地利用资料等); 评估目的; 评估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参考的其他资料); 评估内容; 评估结论(包含风险等级划分和防范措施建议等)。 DB63/T
13、 17932020 6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标准化处理 标准化处理方法是由于所选指标的单位和量级不同,为了便于计算,对指标的原始数据值进行标准 化处理。计算公式为: minmax min XX XX A .(A.1) 式中: A通过标准化后的标准化值; X指数原始序列值; Xmin指标原始序列最小值; Xmax指标原始序列最大值。 DB63/T 17932020 7 B B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百分位数法 百分位数又称为百分位分数,是数据统计中一种常用的方法。具体定义为把一组统计数据按其数值 从小到大顺序排列,并按数据个数100等分。在第P个分界点(成为百分位点)上的数值,称为第P个百 分位数(P=1,2,99)。在第P个分界点到第P+1个分界点之间的数据,称为处于第P个百分位。百分位 数计算公式如下: i f FNm LP h m 100 .(B.1) 或 i f FmN UP n m 1001 .(B.2) 式中: Pm第m个百分位数; N总频次; LPm所在组的下限; UPm所在组的上限; fPm所在组的次数; Fh小于L的累积次数; Fn大于U的累积次数; i组距。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