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51 T 2689-2020 川西北草原固定监测点监测技术规程.pdf

    • 资源ID:1522227       资源大小:1.20M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51 T 2689-2020 川西北草原固定监测点监测技术规程.pdf

    1、ICS 65.020.01 B 40 DB51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T 26892020 川西北草原固定监测点监测技术规程 2020 - 07 - 14 发布 2020 - 08 - 01 实施 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51/T 26892020 I 目 次 前言 . . II 1 范围 . . 1 2 规范性引 用文件 . . 1 3 术语和定义 . . 1 4 草原固定 监测点建设 . . 1 5 固定监测 点监测 . . 5 6 数据管理 . . 7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固定监测点基本情况调查 . 8 DB51/T 26892020 II 前 言 本标准依据GB/T 1

    2、.12009的规定起草。 本标准由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归口并解释。 本标准由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省草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唐川江、鲁岩、李杰、侯众。 DB51/T 26892020 1 川西北草原固定监测点监测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川西北草原固定监测建设、定位监测的方法和各项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川西北天然草原资源与生态的固定监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T 889-20

    3、04 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的测定 NY/T 1121.2-2006 土壤检测第1部分: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和贮存 NY/T 1121.2-2006 土壤检测第2部分:土壤pH的测定 NY/T 1121.2-2006 土壤检测第6部分: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NY/T 2998-2016 草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草原固定监测点 rangeland fixed monitoring point 指按照监测要求设定的一定范围的草原固定场 地。固定监测场地一般设置在连片面积300亩以上的 平坦、开阔草原上。由主监测场地和辅助监测场地两部分组成。 3.2

    4、 主监测场地 main monitoring site 指获取草原监测地面数据的主要固定区域,一般需要安装围栏进行保护。 3.3 辅助监测场地 auxiliary mon itoring site 指获取草原监测地面对照数据的固定区域。辅助监测场地设置在主监测场地附近1公里的辐射半径 范围内,一般不需要安装围栏。 4 草原固定监测点建设 4.1 选址要求 DB51/T 26892020 2 监测点选址要科学、合理。根据不同的监测、研究目的,综合考虑当地的草原植被、地理环境等条 件,选择交通便利的地方建设草原固定监测点,便于开展草原监测工作和后期围栏设施的管理维护。 4.1.1 监测点内植被具有

    5、代表性。监测点应设置在主要的草原类型范围内,能代表当地草原生态环境 的平均水平。其草原植被、生态状况、退化状况及牲畜利用状况等具有典型性。 4.1.2 监测点内应选择地势平坦开阔、植被分布相对均一、连片集中的草原。 4.1.3 监测点内避免有河流、道路、村庄等存在,监测场地边缘离公路、河流、居民点 500 m 以外。 4.1.4 监测点数量可根据监测工作需要自行设置。 4.2 主监测场地 主监测场地面积50亩。可根据草原面积、类型、气候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因需而设。根据不同的 监测和研究目的,主监测场围栏内划分4个监测小区,分别为永久观测区、常规监测区、刈割监测区、 科研试验区。主监测场地小区

    6、功能见表1所示。监测场地一旦按照预定的小区设置建设完毕,运行过程 中不得对小区设置进行随意调整。 永久观测区需要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干扰, 需用围栏与其他小区分隔。 其他小区间可采用围栏分隔, 为节省投资也可采用隔离桩分隔。 主监测场地和各监测小区需要设置标识、 隔离桩和标牌,用于标识有关重要信息,便于对各小区进行区分和识别。主监测场地固定监测点监测小 区示意图见图3。 表1 主监测场地小区类型及功能 小区类型 功 能 常规监测区 定期轮流进行植被、土壤采样、观测、拍照和记录。包括定期测定群落地上生物量、盖度 和高度、土壤含水量;每 2 年测定一次土壤主要物理和化学性质(如容重等),拍照记录 地

    7、表状况。 永久观测区 永久性围封,不进行任何采样和人为扰动,用于观察草原群落自然演替,生长季每月只作 观测、拍照、记录。 刈割监测区 秋季打草一次,割草前后监测高度、盖度、生产力和植物种类等,探究植被补偿生长能力。 科研试验区 可开展各类型草原生态演替试验,为草原科研提供接口,充分发挥监测点作用。 4.3 辅助监测场地 辅助监测场地设置在主监测场地附近1 km的辐射半径范围内。辅助监测场地数量一般1个4个,每 个50亩。位于主监测场地的不同方位,要与主监测场地草原类型、地形基本一致。主要用于监测自然利 用状态下的草原生长、生态情况,获取草原放牧强度、鼠虫害、毒杂草、雪灾、旱灾等数据,用于与主

    8、监测场进行对照分析。辅助监测场地不需围栏,为查找定位方便,可设置一圈桩柱大致圈定一片草场, 以后连续在该片草场开展监测。 4.4 监测场设施技术要求 4.4.1 围栏 50亩的主监测场地,需要安装高标准围栏1000 m 左右。围栏采用浸塑护栏网,样式如图1所示。浸 塑护栏网材料及安装要求如下: 材料:采用优质低碳钢丝(3 mm6 mm )焊接而成,材料表面采用PVC浸塑处理或选择静电粉末喷 涂、镀锌等方式。 DB51/T 26892020 3 安装方式:网片采用卡接连接方式,附有防雨帽、连接卡、防盗螺栓等。立柱采用混凝土预埋式。 颜色:网片为绿色,立柱为红白色相间。围栏安装示意图参见图1。 具

    9、体规格见围栏平面示意图1所示(浸塑护栏网)。 a 图 1 固定监测点围栏安装示意图(浸塑护栏网) 4.4.2 门 4.4.2.1 监测点大门 监测点大门采用粗框网门形式,宽度为3 m4 m(双开,单扇宽度1.5 m2 m),高度与围栏高度 一致(1.6 m1.8 m)。 单扇门样式:内网片孔距参照围栏网片,丝径为围栏网片丝径的2倍。门边框为围栏网片边框的2 倍。为安装门锁作好预留件。 门立柱:高度为1.9 m2.1 m(高出围栏立柱0.3 m),焊管直径为围栏立柱的2倍。若为水泥柱围 栏,门柱的规格为90 mm90 mm8 mm,长度为2200 mm。 4.4.2.2 永久观测区小门 永久观测

    10、区小门采用与大门相同材质、相同样式的粗框网门,宽度为1.5 m,高度与围栏高度一致。 4.4.3 标牌 4.4.3.1 监测点大门标牌 监测点大门标牌名称为 “草原固定监测点 ”,上面标有草原类型、经纬度、海拔、建设单位、建设时 间等文字。监测点大门标牌样式参见图2。 DB51/T 26892020 4 图2 监测点大门标牌样式 监测点大门标牌采用不锈钢。底色银色,字体为华文中宋、字体颜色为黑色。标牌尺寸:长 宽: 2.0 m1.36 m;标牌下沿距地面高度0.8 m;标志牌上沿距地面高度约2.16 m。 安装方式:标牌与两侧立柱焊接,立柱采用混凝土预埋式。立柱直径参考大门立柱,保证标牌坚固,

    11、 具有一定的抗风能力。标牌立于围栏外靠近大门的一侧。 4.4.3.2 小区标牌 在常规监测区、永久观测区、刈割监测区、科研试验区,以及辅助观测区分别设置小标牌。监测小 区及标牌设置参见图3。 科研试验区 永久观测区 刈割监测区 (火烧管理区) 四个小区标牌 常规监测区 大门及标牌 小门 图 3 监测小区及标牌设置示意图 DB51/T 26892020 5 小区标牌示意图参加图4。 图 4 小区标牌示意图 标牌材质和字体要求:材质和字体要求参照大 门标志牌。标牌长、宽分别为1.0 m、0.68 m。标牌 下沿距地面高度1m。标牌上沿距地面高度约1.68m。 4.4.4 隔离桩 各观测小区用隔离桩

    12、分隔,每15 m20 m左 右间隔埋设一个(监测小区设置见图3虚线所示)。隔 离桩材质为水泥柱,地上部分长宽高为150 mm 150 mm(100015000)mm,可采用相近规格的钢管。 5 固定监测点监测 5.1 固定监测点基本情况调查 记录固定监测点所处行政区划、草原类型、经纬度、地形地貌、土壤等基本情况,具体记录信息见 “附录A.1”。 5.2 监测时期选择 草原固定监测点地面调查时间一般为3个时期:返青期(3月5月)、植被生长期(6月8月)、 枯黄期(9月11月)。 5.3 样方地面调查 5.3.1 调查用具 准备调查所需的手持定位设备、数码相机和计算器等电子设备,样方框、剪刀、枝剪

    13、等取样工具, 50m钢卷尺、3m5m钢卷尺、便携式天平或杆秤等量测工具,根钻、环刀、铝盒等土壤采样工具,样品 袋、标本夹等样品包装用品,野外记录本、调查表格、标签以及书写用笔等记录用具。 5.3.2 监测内容与指标 固定监测点监测内容与指标见表2所示: DB51/T 26892020 6 表2 固定监测点监测内容、指标与要求 监测内容 监测指标 监测时间(周期) 技术要求 植物群落特征 及生产力 盖度、高度、地上生 物量、植物种类等 3 月5 月:开展返青期监测; 6 月8 月:植被生长期监测; 9 月11 月:枯黄期监测。 在常规监测区随机进行取样, 每个时期 样方数量:10 个30 个。

    14、在辅助区随机进行取样, 每个时期样方 数量:10 个30 个。 土壤监测 土壤水分 5月9月的每月1日和15日。 0 cm20 cm 土层深度多次测定(不少 于 10 次)取平均值,每年利用土钻法 校准一次。 土壤容重 每 2 年监测 1 次。 按照 NY/T 889-2004 和 NY/T 1121.2-2006 规定执行。 土壤有机质 土壤氮磷钾含量 草原灾害 鼠虫害 每年监测。 根据小区设置情况, 按照草原鼠虫害有 关标准要求进行监测。 5.3.3 样方测定 5.3.3.1 样方设置 按照NY/T 2998-2016规定执行。 5.3.3.2 测定方法 在草地上采用样方框测定植物构成、高

    15、度、盖度、产量等,采集景观和样方照片。 5.3.3.3 样方数量 根据监测小区要求设置样方数量。 5.3.3.4 样方面积 按照NY/T 2998- 2016规定执行。 5.3.3.5 样方测定 中小草本及小(半)灌木样方具体测定内容见“附录 A.2”,灌木及高大草本植物样方具体测定内 容见“附录A.3”,指标测定方法按照NY/T 2998-2016规定执行。 5.4 生态状况调查 对固定监测生态状况进行定期监测,群落组成每年测定一次,测定方法按照NY/T 2998-2016规定执 行。土壤监测可在第一年测定本底数据,以后每2年测定一次,测定方法按照 NY/T 889-2004和NY/T 11

    16、21.2-2006规定执行。 5.4.1 土壤监测 5.4.1.1 取样工具 DB51/T 26892020 7 土钻,环刀,铁铲,铝盒,记录表格等。 5.4.1.2 监测指标 根据监测区要求确定监测指标和周期。主要指标有土壤含水率、土壤容重、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 氮磷钾含量等。 5.4.1.3 取样方法 使用土壤取样工具在0 cm20 cm土层深度取土壤,在样地内采用“S”形布点采样,一般土壤样本 不少于10个。待测样品需要暂时贮存时,可将新鲜样品装入塑料袋,扎紧袋口,放入冰箱冷藏室或进行 速冻固定。 5.4.1.4 测定方法 按照土壤测定有关标准要求对土壤含水率、 土壤容重、 土壤有机质含

    17、量、 土壤氮磷钾含量进行测定。 对于不具备测定条件的站点,可将样品送到专业实验室进行检测,具体测定内容见“附录A.4”。 6 数据管理 6.1 数据整理 对固定监测点调查数据及时进行收集、整理。 6.2 数据校核 调查数据应及时进行校核汇总。发现数据异常,应及时进行现场和室内复核。 6.3 资料归档 调查数据由承担单位按照要求,通过建立文件、图表资料目录和档案等形式建立档案材料并注明秘 级,归档保存。以书面材料与电子文本两种格式进行保存,保存好调查原始表格。 DB51/T 26892020 8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固定监测点基本情况调查 A.1 固定监测点基本情况调查表见表A.

    18、1。 表A.1 固定监测点基本情况调查表 监测点编号: 调查日期: 年 月 日 调查人: 样地所在行政区 省(自治区) 县(旗、市) 乡(镇、苏木) 村(嘎查) 行政编码 建 成 时 间 年 -月 经纬度 海拔( m) 主观测场地面积(亩) 草地类 草地型 具有灌木和高大草本 地 貌 平原( ) 、山地( ) 、丘陵( ) 、高原( ) 、盆地( ) 坡 向 阳坡( ) 、半阳坡( ) 、半阴坡( ) 、阴坡( ) 坡 位 坡顶( ) 、坡上部( ) 、坡中部( ) 、坡下部( ) 、坡脚( ) 土壤质地 砾石质( ) 、沙土( ) 、壤土( ) 、粘土( ) 水分条件 地表有无季节性积水(有

    19、 /无) ;年平均降雨量 mm 小区功能说明 常规监测区: 永久观测区: 刈割监测区: 科研试验区: 辅助区利用方式 全年放牧( ) 、冷季放牧( ) 、暖季放牧( ) 、春秋放牧( ) 、打草场( ) 、禁牧( ) 、其它( ) 辅助区利用状况 未利用( ) 、轻度利用( ) 、合理利用( ) 、超载( ) 、严重超载( ) 备注 对以上内容的年际间变化进行必要说明,如试验小区的功能及辅助区利用方式的改变等 监测点编号为 9 位编码,格式为 “县行政区代码( 6 位) +监测点序号( 3 位,如第 1 位为 001) ” DB51/T 26892020 9 B B A.2 草本、半灌木及矮小

    20、灌木草原样方调查表见表 A.2。 表 A.2 草本、半灌木及矮小灌木草原样方调查表 调查日期: 年 月 日 调查人: 监测点编号 小区名称 小区面积 照片编号 样方定位 东经: 北纬: 海拔 植 物 盖 度( %) 草群平均高度( cm) 植 物 种 数 毒害草种数 主要植物种名称 主要毒害草名称 产 草 量 测 定 鲜 重( g/ m 2 ) 风 干 重( g/ m 2 ) 1 2 3 平均 1 2 3 平均 产草量 可 食 产草量 产草量折 算 总产草量( kg/hm 2 ) 可食产草量( kg/hm 2 ) 鲜 重 风 干 重 鲜 重 风 干 重 地表特征 枯落物情况(有 /无) ;覆沙

    21、情况(有 /无) ;侵蚀情况(有 /无) ,侵蚀原因(风蚀、水蚀、冻融、 超载、其它) ;盐碱斑(有 /无) ; 裸地面积比例( %) 备 注(记录物候期等) DB51/T 26892020 10 C C D A.2 草本、半灌木及矮小灌木草原样方调查表见表 A.2。 A.3 具有灌木及高大草本植物草原样方调查表见表A.3。 表 A.3 具有灌木及高大草本植物草原样方调查 调查日期: 年 月 日 调查人: 监测点编号 小区名称 小区编号 照片编号 海 拔 样方定位 经度: 纬度: 100 平方米样 方内草本及矮 小灌木调查 1 平米草本 及矮小灌木 小样方 植物种数 主要植物种 平均高度( c

    22、m) 产草量( g) 平均产草量折算( kg/hm 2 ) 可食产草量( g) 平均可食产草量折算 ( kg/ hm 2 ) 鲜重 风干重 鲜重 风干重 鲜重 风干重 鲜重 风干重 样方 1 样方 2 样方 3 100 平方米样 方内灌木及高 大草本调查 灌木及高大 草本名称 大株丛( cm,g) 中株丛( cm,g) 小株丛( cm,g) 覆盖面积 ( m 2 ) 产草量折算 ( kg/hm 2 ) 灌丛高 度( cm) 丛径 鲜重 风干重 株丛数 丛径 鲜重 风干重 株丛数 丛径 鲜重 风干重 株丛数 鲜重 风干重 合计 植被总盖度 总产草量 鲜重: ( kg/hm 2 ) 风干重: (

    23、kg/hm 2 ) 枯落物 (风干重) 地表特征 枯落物情况(有 /无) ;覆沙情况(有 /无) ;侵蚀情况(有 /无) ,侵蚀原因(风蚀、水蚀、冻融、超载、其它) ;盐碱斑(有 /无) ; 裸地面积比例( %) 备 注 记录物候期等 说明: 1.灌木及高大草本植物产草量鲜重、风干重只测可食部分。 2.灌木及高大草本植物覆盖面积 (m 2 )=(丛径 /2) 2 /10000 3.灌木及高大草本产草量折算 (kg/hm 2 )= 鲜重(干重) 株丛数 /10 4.灌木及高大草本植被高度不小于 80cm 的为大株丛,小于 80cm 大于 50cm 的为中株丛,小于 50cm 的为小株丛。 5.总

    24、产草量 =草本及矮小灌木产草量折算 ( 100-灌木覆盖面积) /100+灌木及高大草本产草量折算合计,这个值在将其它信息输入后软件会自动计算出来。 DB51/T 26892020 11 D E A.4 生态状况调查表 A.4。 表 A,4 生态状况调查表 调查日期: 年 月 日 调查人: 监测点编号 小区名称 小区面积( m 2 ) 照片编号 样方经度( 。 ) 样方纬度( 。 ) 海拔( m) 枯落物重量 (g/m 2 ) 土壤容重 (g/cm 3 ) 土壤有机质 (g/kg) 土壤 N 含量( mg/kg) 土壤 P 含量( mg/kg) 土壤 K 含量( mg/kg) 土壤含水率( %) 主要植物种名称 盖度百分比( %) 重量百分比( %) 备 注 _


    注意事项

    本文(DB51 T 2689-2020 川西北草原固定监测点监测技术规程.pdf)为本站会员(feelhesitate10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