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020.20 B05 DB4107 新乡市 地 方 标 准 DB 4107/T 444 2020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规程 2020 - 08 - 12 发布 2020 - 08 - 17 实施 新乡市 市场 监督 管理 局 发布 DB4107/T 444 2020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新乡 市农业农村局 、新乡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新乡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张大明、谢延臣、黄卫、王红灿、郭蕊、 郑新娣、楚振嵩 。 本 标准 2020年 8月 12日 制定 发布。 DB4107/T 4
2、44 2020 1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 水稻机械化育 插技术 规程的技术要求 、插秧机作业质量要求、插秧机田间作业技术要 求。 本规程适用于沿黄稻区或相似生态类型区水稻的机械化育插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 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4404.1 粮食种子 禾谷类 GB/T 8321 (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 20864 水稻插秧机 技术条件 NY/T 1000 机动插秧机运行安
3、全技术条件 3 技术要求 3.1 种子要求 3.1.1 品种 选择 选择 通过国审、 河南 省审或引种成功的、 生育期不超过 160 d的优质 、 抗 逆、 高产 的粳稻 品种,如 新丰系列、黄金晴、 新科稻 31、新稻 22等生育期相对短的为宜。 3.1.2 种子质量 应符合 GB 4404.1中的常规水稻种子质量要求,即粳 稻 原种纯度 99.9 %、大田用种纯度 99.0 %, 净度 98.0 %,发芽率 85.0 %,水分 14.5 %。 3.2 苗床选择 3.2.1 苗床选址 选择排灌方便、背风向阳、运秧方便的肥沃疏松的菜园地、耕作熟化、泥脚浅的地块作苗床。 3.2.2 苗床面积 秧
4、田与大田比例约为 1:80 110。 3.2.3 苗床制作 DB4107/T 444 2020 2 苗床四周开围沟,确保排水畅通。苗床床面宽约 155 cm,秧田沟宽 25 cm,沟深 15 cm,四周围沟宽 30 cm,沟深 20 cm。苗床保持床面平整,高低一致,无凹陷,无杂物, 上虚、下 实、 面平 。 3.3 物资准备 3.3.1 育秧盘 每 667 移栽大 田备育秧盘约 30 个,规格选用 30 cm 60 cm硬质育秧盘。底部渗水孔要求孔直径 3 mm 4 mm,孔距 25 mm 40 mm,排列整齐、均匀,破孔率不大于 1.5 %,通孔率不小于 99.5 %。 育秧盘 要求 表面
5、光滑无皱折、无扭曲、无残缺、无裂痕, 边缘 无毛刺 , 色泽一致,无明显白印及塑化不 良。 3.3.2 育秧基质 基质 可 选择透气好,质地松散,酸碱度适中( pH 5 6),不易结块的 水稻育苗专用基质 。每盘秧 苗基质用量约 4 L 5 L,或按说明使用。 3.3.3 无纺布 选择 宽 180 cm、 透气性良好的无纺布。 3.3.4 种子处理 播种前, 种 子需经选种、晒种、脱芒、出芽率测定、药剂浸种、包衣 、清洗等 过程 。 3.3.4.1 选种、晒种:播前精选饱满整齐,发芽势强、发芽率高的种子,晴好天气晒种 48 h 以上。 3.3.4.2 药剂浸种:每 1 kg 种子用 10 ml
6、 咪鲜胺 30 %溶液稀释 100 倍液浸种 48 h。 3.3.4.3 包衣:每 1 kg 种子用 10 ml 精甲咯菌腈悬浮剂稀释 100 倍液进行包衣处理。浸种和包衣双 重处理 预防水稻恶苗病。 3.3.4.4 暗化催芽:根据当时气候温度,在前期浸种、催芽的基础上,实行播种后集中堆放,暗化催 芽( 30 35 ) 48 h 左右,待芽出土 1 mm 2 mm 为宜。 然后用清水洗种 ,而后把种子匀摊在阴暗 通风处晾 4 h 6 h,待种子水分适宜不粘手即可播种。 3.4 播种 3.4.1 适期 播种 根据水稻机插秧时间确定播种时间, 秧龄一般 20 d 35 d,一般在 5 月上、中旬
7、播种 。 3.4.2 播种 要求 根据千粒重情况,每盘用种量约 110 g 150 g。 采用机械化精量播种,提倡 采用 流水线播种一体机, 一次完成装土、洒水、播种、覆土、叠盘。播种首先要调试机械,确定每盘 播 种量,秧盘底土厚度在 2 cm 左右,覆土 0.5 cm左右,要求覆土均匀不露籽为宜 ,不能太厚。 然后送入苗床,按照每床宽 150 cm整齐 摆放,最后用无纺布遮盖, 起到遮阳、保湿、保温、齐苗的作用。 3.4.3 洒水 洒水 要湿透床土, 且表面无明水、盘底不滴水。 3.5 秧苗管理 3.5.1 控 温 DB4107/T 444 2020 3 苗期要注意控制温度,当温度高于 35
8、 时,须揭开无纺布通风降温,必要时浇水降温。 3.5.2 浇水 秧盘进入秧田后应及时浇水,秧苗三叶期前,应保持盘土和床土湿润不存水 、 不发白,土壤相对湿 度保持在 80 %以上。秧苗见绿后要根据插秧时间和秧苗高度 控制浇水量,天晴半沟水蹲苗或放水炼苗。 移栽前控水,促进秧苗盘根。 3.5.3 施肥 播种后要根据苗情及时追肥或 控制 旺长,以 实现 苗齐、苗壮。 3.5.4 病虫 防治 出苗后 7 d内 每 667 秧田 用 30%甲霜 恶霉灵可湿性粉剂 60 g叶面喷雾,防止立枯病、纹枯病。移 栽前喷施一次农药,做到带药移栽 , 以保证大田成活率和控制返青期害虫。 3.6 秧苗标准 3.6.
9、1 群体指标 秧苗群体质量均衡,无明显弱苗、病株和虫害。秧苗分布均匀,每平方厘米成苗 1.5 株 3 株。根 系盘结牢固,盘根带土厚薄一致,秧苗韧性强、弹性好,秧块柔软能卷成筒,提起不断、不散、底面布 满白根,形如毯状。以营养土为载体的标准化秧块,长 60 cm,宽 30 cm,厚 2 cm。 3.6.2 个体指标 秧龄 20 d 35 d。 叶龄 3 叶 5 叶 ; 苗高 10 cm 20 cm; 茎基宽度 不小于 0.2 cm; 根系发达, 单株根 12 条 15 条 ; 叶挺色绿。 4 插秧机作业质量要求 4.1 大田整地 4.1.1 田块要排灌方便,田面平整。根据土壤性状采用相应耕整方
10、式,清除田面过量残留物 (秸秆、杂 草等 ),耕深不超过 20 cm。耕整后,田块内高低落差不大于 2 cm,田面倾斜度不大于 1 %。 4.1.2 整地 后 放水泡田 ,砂质土沉实 1 d 左右,粘土 3 d 左右,达到泥水分清,沉淀不板结,水清不 浊 , 细而不糊,上烂下实,不陷机、不雍泥。泥脚深度不超过 30 cm。水 层深度 保持在 2 cm 3 cm。 4.2 作业质量 4.2.1 插秧时间 根据不同品种生育期及生产 实际, 一般 应在 6 月底前插完,确保正常成熟。 4.2.2 插秧密度 每 667 大田 1.7 万穴 2.2 万穴,行距 30 cm,株距 10 cm 13 cm。
11、 平均每穴 3 苗 5 苗。 4.2.3 漏插率 不大于 5 %。连续缺穴 3 穴以上, 应人工补插。 4.2.4 伤苗率 不大于 3 %。 DB4107/T 444 2020 4 4.2.5 漂秧率 应不大于 3 %。 4.2.6 插秧深度 插秧深度 1 cm 2 cm,以浅栽为宜,提高低节位分蘖。 5 插秧机田间作业技术要求 5.1 作业准备 操作人员 (机手 )应经插秧机操作技能培训合格,操作熟练。 5.1.1 插秧作业前,机手须对插秧机作一次全面检查调试,各运行部件 要及时加注润 滑油,确保 转动 灵活,无碰撞卡滞现象。按照作业质量要求,调整栽插深度。 插秧开始后,要先试插一段 , 然
12、后根据要 求, 对 取秧量、株距和插深进行调整,确保达到作业质量要求。 5.2 起秧及运秧 根据机插时间和 速度 安排起秧时间,要求随运随栽,不用隔夜苗。秧盘起秧时,先拉断穿过渗水孔 的少量根系,连盘带秧一并提进,再平放,然后卷苗脱盘 。 运输过程中堆放高度不宜超过四层。做到秧 苗随起,随运,随插,尽量减小搬运次数,避免运送过程中挤压伤苗、折断、秧块变形。运到田间的待 插秧苗要遮荫防晒,防止秧苗失水萎蔫。 5.3 装秧及秧苗补给 5.3.1 装秧 装秧前须将秧苗移动到导轨的一端,再装秧苗,避免漏插。 秧块要贴紧秧箱,不拱起,两片秧苗接 头处要对齐,不留间隙,必要时往秧箱滑道上洒水润滑面板,使秧
13、块下滑顺畅。 5.3.2 及时补给 秧苗 补给秧苗时,应注意余苗块端面与补给秧块端面对齐。 若秧块长度超出秧箱,应拉出秧箱延伸板, 防止秧块后弯 断 开 。 5.4 插秧作业注意事项 5.4.1 第一趟 作业是插秧的基准,应保持直线行驶。 5.4.2 田间转弯时, 或 经过田间水沟和田埂时, 应停止栽插部件工作,并使栽插部件提升 , 缓慢行驶。 5.4.3 若插植臂停止工作并发出异响,应迅速切断主离合器,关闭发动机,检查故障原因并及时排除。 DB4107/T 444 2020 5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明白纸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是采用规 范化育秧、机械化插秧
14、的水稻移栽技术, 可减少劳动力,减轻劳动 强度,实现水稻节本增效,高产稳产。 A.1 育秧技术要求 A.1.1 种子要求 机插水稻宜 选择 通过国审、 河南 省审或引种成功的、 生育期不超过 160 d的优质 、 抗 逆、 高产 的粳 稻 品种,如新丰系列、黄金晴、新科稻 31、新稻 22等生育期相对短的为宜。 种子质量应符合有关要求。 A.1.2 苗床选择 选择排灌方便、背风向阳、运秧方便的肥沃疏松的菜园地、耕作熟化的地块作苗床。秧田与大田比 例约为 1: 80 110,每 亩 移栽 大田须备秧田约 7 平方米 。 苗床床面宽 155 cm,秧沟宽 25 cm,沟深 15 cm; 四周沟宽
15、30 cm,沟深 20 cm。 苗床保持床面平整,高低一致,无凹陷,无杂物,上虚、下实、 面平。 A.1.3 物资准备 每 亩移栽大田备育秧盘约 30 个,规格选用 30 cm 60 cm 硬质育秧盘。育秧盘底部渗水孔要求排列 整齐、均匀,符合质量要求。育秧盘表面光滑无皱折、无扭曲、无残缺、无裂痕, 边缘无毛刺,色泽一 致,无明显白印及塑化不良。 苗床用料宜选择水稻育苗专用基质。基质应选择透气好,质地松散,酸碱 度适中( pH 5 6),不易结块的产品。秧 苗基质用量约 4 L 5 L,或按说明使用。准备宽 180 CM 透 气性良好的无纺布若干。 A.1.4 种子处理 播种前,种子需经选种、
16、晒种、脱芒、出芽率测定、药剂浸种、包衣、清洗等过程。 每盘用种量约 110 g 150 g。 播前精选饱满整齐,发芽势强、发芽率高的种子,晴好天气晒种 48 h 以上。每 kg 种子 用 10 ml 咪鲜胺 30 %溶液稀释 100 倍液浸种 48 h。每 kg 种子用 10 ml 精甲咯菌腈悬浮剂稀释 100 倍 液进行包衣处理。浸种和包衣双重处理预防水稻恶苗病。根据当时气候温度,在前期浸种、催芽的基础 上,实行播种后集中堆放, 暗化催芽( 30 35 ) 48 h 左右,待芽出土 1 mm 2 mm 为宜。然后用 清水洗种,而后把种子匀摊在阴暗通风处晾 4 h 6 h,待种子水分适宜不粘手
17、即可播种。 A.1.5 适期 播种 根据水稻机插秧时间确定播种时间,秧龄 20 d 35 d,一般在 5 月上、中旬播种。根据千粒重情 况,每盘用种量约 110 g 150 g。采用机械化精量播种,提倡采用流水线播种一体机,一次完成装土、 洒水、播种、覆土、叠盘。播种首先要调试机械,确定每盘播种量,秧盘底土厚度在 2 cm 左右,覆土 0.5 cm 左右,要求覆土均匀不露籽为宜 ,不能太厚 。然后送入苗床,按照每床宽 150 cm 整齐摆放,最 后用无纺布遮盖,起到遮阳、保湿、保温、齐苗的作用。 洒水要湿透床土,且表面无明水、盘底不滴水。 DB4107/T 444 2020 6 A.1.6 苗
18、期管理 苗期要注意控制温度,当温度高于 35 时,须揭开无纺布通风降温,必要时浇水降温。秧盘进入 秧田后应及时浇水,秧苗三叶期前,应保持盘土和床土湿润不存水、不发白。秧苗见绿后要根据插秧时 间和秧苗高度控制浇水量,天晴半沟水蹲苗或放水炼苗。移栽前控水,促进秧苗盘根。播种后要根据苗 情及时追肥或控制旺长,以实现苗齐、苗壮。出苗后 7 d 内每 667 秧田用 30%甲霜恶霉灵可 湿性粉 剂 60g 叶面喷雾,防止立枯病、纹枯病。移栽前喷施一次农药,做到带药移栽,以保证大田成活率和控 制返青期害虫。 A.1.7 秧 苗指标 A.1.7.1 群体 指标 :质量均衡,无明显弱苗、病株和虫害。秧苗分布均
19、匀,每平方厘米成苗 1.5 株 3 株。根系盘结牢固,盘根带土厚薄一致,秧苗韧性强、弹性好,秧块柔软能卷成筒,提起不断、不散、 底面布满白根,形如毯状。以营养土为载体的标准化秧块,长 60 cm,宽 30 cm,厚 2 cm。 A.1.7.2 个体指标:秧龄 20 d 35 d。叶龄 3 叶 5 叶;苗高 10 cm 20 cm;茎基宽度不小于 0.2 cm;根 系发达,单株 白 根 12 条 15 条;叶挺色绿。 A.2 作业质量要求 A.2.1 大田整地 田块要排灌方便,田面平整。根据土壤性状 进行深耕或旋耕 ,清除田面过量残留物 (秸秆、杂草等 )。 耕整后,田块内高低落差不大于 2 c
20、m,田面倾斜度不大于 1 %。整地后放水泡田,砂质土沉实 1 d左右, 粘土 3 d左右,达到泥水分清,沉淀不板结,水清不浊,细而不糊,上烂下实,不陷机、不雍泥。泥脚 深度不超过 30 cm。水层深度保持在 2 cm 3 cm。 A.2.2 作业质量 每 667 大田 1.7 万穴 2.2 万穴,行距 30 cm,株距 10 cm 13 cm。平均每 穴 3 苗 5 苗。漏插 率不大于 5 %。连续缺穴 3 穴以上,应人工补插。伤苗率不大于 3 %。漂秧率不大于 3 %。插秧深度 1 cm 2 cm,以浅栽为宜,提高低节位分蘖。 A.3 插秧 技术要求 A.3.1 作业准备 操作人员 (机手
21、)应经插秧机操作技能培训合格,操作熟练。 A.3.1.1 插秧作业前,机手须对插秧机作一次全面检查调试,各运行部件要及时加注润滑油,确保转 动灵活,无碰撞卡滞现象。按照作业质量要求,调整栽插深度。插秧开始后,要先试插一段,然后根据 要求,对取秧量、株距和插深进行调整,确保达到作业质量要求。 A.3.2 起秧及运秧 根据机插时间和进度安排起 秧时间,要求随运随栽,不用隔夜苗。根据不同品种生育期及生产实际, 一般应在 6 月底前插完,确保正常成熟。秧盘起秧时,先拉断穿过渗水孔的少量根系,连盘带秧一并提 进,再平放,然后卷苗脱盘,运输过程中堆放高度不宜超过四层。做到秧苗随起,随运,随插,尽量减 DB
22、4107/T 444 2020 7 小搬运次数,避免运送过程中挤压伤苗、秧块变形及折断秧苗。运到田间的待插秧苗要严防烈日曝晒伤 苗,应采取遮荫措施,防止秧苗失水枯萎。 A.3.3 装秧及秧苗补给 装秧前须将秧苗移动到导轨的一端,再装秧苗,避免漏插。秧块要贴紧秧箱,不拱起,两片秧苗接 头处要对齐,不留间隙,必要时往秧箱滑 道上洒水润滑面板,使秧块下滑顺畅。 补给秧苗时,应注意余苗块端面与补给秧块端面对齐。若秧块长度超出秧箱,应拉出秧箱延伸板, 防止秧块后弯断开。 补给秧苗时若秧箱内各行都有秧苗,则不必把秧箱移动至最左或最右侧。 A.3.4 操作 注意事项 第一趟作业是插秧的基准,应保持直线。田间转弯时,应停止栽插部件工作,并使栽插部件提升。 经过田间水沟和田埂时,插秧机应升起,缓慢行驶。 若插植臂停止工作并发出异响,应迅速切断主离合 器,关闭发动机,检查故障原因并及时排除。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