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01.040.65 B 20 DB4117 驻马店市地方标准 DB 4117/T 280 2020 强筋小麦郑麦 7698 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2020 - 08 - 30 发布 2020 -09 - 15 实施 驻马店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4117/T 280 2020 I 前 言 为规范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郑麦 7698种子生产技术,保持其品种的纯度和优良种性,使其更大限度地 发挥提质增效作用,特制定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郑麦 7698种子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本标准由驻 马店市农业农村局提出。 本标准的附录 A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驻马店市种子服务站、驿城区种子管理站、汝
2、南县种子管理站、上蔡县农业 综合行政执法大队。 本标准起草人:王子君、王海峰、赵卫琴、王芳、胡婷婷、刘晓、刘贺梅、岳金钟、董兵、赵科选、 郭杰、,周密、周艳丽、吴卫华、朱国旺、张彩霞、宋保仓、黄红旗、张永丹、赵奇、东红亮、李南、 郝迎坤、王欣、涂心海、李航、陈哲、孙海霞、余丽丽、曹勇、李欣、郭冬霞、殷瑞芝、梅玉红、王小 军。 DB4117/T 280 2020 1 强筋小麦郑麦 7698 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郑麦 7698生 产的术语和定义、原种生产、大田用种室内烤种、田间管理、种子收获保 管和检验。 本标准适用于郑麦 7698小麦原种、大田用种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543.1 3543.7-1995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GB/ 4404.1-2008 粮食作物种子 第一部分:禾谷类 GB/T 19557.2-2017 植物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普通小麦 GB/T 36210-2018 农业良种繁育与推广 种植业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及评价指南 3 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原种 用育种家种子直接繁殖的或按原种生产技术规程生产的达到原种质量标准的种子。 3.2 大
4、田用种 用原种种子做繁材生产的达到规定大田用种质量标准的种子。 3.3 郑麦 7698 郑麦 7698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中心用郑麦 9405/4B269/周麦 16选育而成的优质强筋小麦 品种。 2012年 12月 24日经第三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定通过,审定编号:国审麦 2012009。 4 原种生产 4.1 原种生产方法 4.1.1 利用郑麦 7698 育种家种子直接生产原种。 DB4117/T 280 2020 2 4.1.2 采用三圃制生产原种,即按株(穗)行圃、株(穗)系圃、原种圃程序生产原种。 4.1.3 采用两圃制生产原种,即株(穗)行圃、原种圃程序生产
5、原种。 4.2 单株(穗)选择 4.2.1 单株(穗)选择的材料 4.2.1.1 用稀条播的方法种植选择圃,供选择单株(穗)材料。 4.2.1.2 从已决选的株(穗)系圃中选择单株(穗)材料。 4.2.1.3 从原种圃、原种生产田选择单株(穗)材料。 4.2.2 单株(穗)选择的重点 生育期、株型、穗型、抗逆性、籽粒品质等主要性状,并具备原品种的一致性和特异性。 4.2.3 田间选择 4.2.3.1 株选 4.2.3.1.1 越冬期根据植株幼苗生长习性剔除不具所繁品种生长习性的杂株;分蘖期根据叶色、叶型 剔除不具所繁品种特征的杂株。 4.2.3.1.2 抽穗至灌浆阶段根据株型、株高、抽穗期、旗
6、叶特点、茎叶蜡质和抗病性等进行初选,对 初选的单株做好标记。 4.2.3.1.3 成熟阶段对初选的单株再根据穗部性状、成熟期的一致性、抗逆性和抗病性等进行复选。 4.2.3.2 穗选 成熟阶段根据穗部性状、成熟期、抗逆性和抗病性等综合性状进行一次选择。 4.2.4 选择数量 4.2.4.1 根据各单位所建株(穗)行圃的面积确定,一般每 667 准备 300 350 个单株或 1000 1300 个单穗。 4.2.4.2 规格留种 每单株留 5 穗、每穗 留 35 粒,每个单株要单穗脱粒,为下年度规格种植打好基础。 4.2.5 保存 对入选的单株(穗)在室内脱粒、考种、单株(穗)编号保存。 4.
7、3 株(穗)行圃 4.3.1 规划建圃 制定田间种植方案和田间种植图。经室内考种入选的单株(穗)的种子在同一条件下按单株(穗) 分行种植,建立株(穗)行圃。 4.3.2 播种 4.3.2.1 播种方式 采用人工开沟单粒点播或机械稀播种植。 4.3.2.2 单株(穗)种植面积 DB4117/T 280 2020 3 单株播五行区,每行播 35粒,行长 2.1 m,行距 0.25 m,株距 0.06 m,面积 2.65 。 单穗播一行区,每行播 35粒,行长 2.1 m,行距 0.25 m,株距 0.06 m,面积 0.53 。 4.3.2.3 设置对照品种 对照用郑麦 7698育种家种子做标准品
8、种。每 19个株行区种植五行一区对照品种;穗行圃每 29个穗行 种植一行对照品种,对照标牌用彩色的。播后及时插牌,严防错乱。 4.3.2.4 隔离区、保护行及走道设置 株(穗)行圃四周应设保护行或 20 m隔离区。保护行或隔离区均应种植郑麦 7698的原种。排间及四 周留 1m的田间走道。 4.3.3 田间观测记载、鉴定 依据附录 A适时开展性状观测记载及鉴定。 4.3.3.1 分蘖期、返青拔节期根据幼苗生长习性、叶色、叶型及抗寒性等开展性状观测记载及鉴定, 与郑麦 7698 对照品种表现不同的,做 好记载最终整个株行区(穗行)剔除或苗期田间剔除整个株行区 (穗行)。 4.3.3.2 抽穗至灌
9、浆阶段根据株型、株高、抽穗期、旗叶特点、茎叶蜡质和抗病性等进行鉴定,对鉴 定结果做好记载及田间做好标记。 4.3.3.3 成熟阶段对已选取的株行区(穗行)再根据株型、株高、穗部性状、成熟期的一致性、落黄、 抗逆性和抗病性等进行复选并做好观测记载、标记。收获前进行综合评价,选优汰劣。 4.3.3.4 成熟后,对选中的株行区(穗行)分别收获,进行室内考种,分别脱粒、单独存放、妥善保 管。 4.3.3.5 规格留种 每个当选株行留种 1.4 1.5 ;每个当选穗行留种 0.3 ; 4.4 株(穗)系圃 4.4.1 建圃 制定株(穗)系圃田间种植方案和田间种植图。经室内考种当选的株(穗)行种子,按株(
10、穗)行 分别种植,建立株(穗)系圃。 4.4.2 播种 4.4.2.1 播种方式 采用机械精播种植。株(穗)系圃 667播量 5 kg 6 kg。 4.4.2.2 单株(穗)种植规格 每个株系播一小区,小区长 15 m,小区宽 6.6 m,行距 0.22 m,行数 30行,面积约 100 。 每个穗系播一小区,小区长 15 m,小区宽 1.32 m,行距 0.22 m,行数 6行,面积约 20 。 4.4.2.3 设置对照品种 对照用郑麦 7698育种家种子做标准品种。株系圃每 9个种植一个 6行区对照品 种;穗系圃每 19个种植 一个 6行区对照品种,对照标牌用彩色的。播后及时插牌,严防错乱
11、。 4.4.2.4 隔离区、保护行及走道设置 DB4117/T 280 2020 4 株(穗)系圃四周应设保护行或 20 m隔离区。保护行或隔离区均应种植郑麦 7698的原种。排间及四 周留 1 m的田间走道。 4.4.3 田间观测记载、鉴定 依据附录 A适时开展性状观测记载及鉴定。 4.4.3.1 分蘖期、返青拔节期根据幼苗生长习性、叶色、叶型及抗寒性等开展性状观测记载及鉴定, 与郑麦 7698 对照品种表现不同的植株杂株率大于 0.1 %时,做好记载最终整个株系(穗系)剔除。杂 株率小于 0.1 %时,及时剔除杂株。 4.4.3.2 抽穗至 灌浆阶段根据株型、株高、抽穗期、旗叶特点、茎叶蜡
12、质和抗病性等进行鉴定,对鉴 定结果做好记载及田间做好标记。鉴定去杂标准同 4.4.3.1. 4.4.3.3 成熟阶段对已选取的株系(穗系)再根据株高、穗部性状、成熟期、落黄、抗逆性和抗病性 等进行复选并做好观测记载、标记。鉴定去杂标准同 4.4.3.1.。 4.4.3.4 成熟后,对选中的株系(穗系)分别收获计产。晾晒时避免混杂,晾晒后及时入库,妥善保 管。 4.5 原种圃 4.5.1 三圃制生产原种,是将当选株(穗)系圃的种子混合稀播,进行扩大繁殖;在抽穗及成熟阶段 分别进行纯度鉴定,严格拔除杂株、弱株,并携带出田外。 4.5.2 两圃制生产原种,是将当选株(穗)行圃的种子混合稀播,进行扩大
13、繁殖;在抽穗及成熟阶段 分别进行纯度鉴定,严格拔除杂株、弱株,并携带出田外。 4.5.3 用育种家种子生产原种,可直接稀播,进行扩大繁殖;在抽穗及成熟阶段分别进行纯度鉴定, 严格拔除杂株、弱株,并携带出田外。 5 大田用种 建立固定繁殖基地,集中连片种植,订单种植。基地建设符合 GB/T 36210标准规定。 制定并落实种子繁育规划。 严格种子质量管理,幼苗期、抽穗期、抽穗期进行田间排杂工作,依据 GB/T 3543.1 3543.7规定, 落实田间检验和室内检验措施。 6 室 内考种 对田间入选的单株(穗)材料,考查穗型、芒型、护颖形状及颜色、穗粒数、籽粒形状、粒色、籽 粒饱满度、粒质等项目
14、。考种过程中应与郑麦 7698标准样本进行性状比对,有一项不合格即行淘汰。 对田间入选的单株(穗)行材料,考查籽粒形状、粒色、籽粒饱满度、粒质等项目。符合郑麦 7698 品种典型性的,分别称重计产,作为决选的参考。 对田间入选的单株(穗)系材料,分别脱粒、称重、取样进行考种;考查籽粒形状、粒色、籽粒饱 满度、粒质、千粒重等项目。符合郑麦 7698品种典型性的,作为决选的参考。 7 田间管理 原种生产应建立固定 繁殖基地,种子基地应地势平坦、土质良好、排灌方便、地力均匀、前茬一致。 有机肥应忌麦秸肥,避免造成混杂。选择适宜的播种机械和收获机械,提高机械化率。 DB4117/T 280 2020
15、5 播种前做好种子精选、晾晒、包衣或药剂处理工作。精细整地,合理施肥,适时播种,确保苗全、 齐、匀、壮。 各项栽培管理技术措施科学合理、及时和精细一致。 8 种子收获、保管和检验 入选的行、系、原种和大田用种收获后,应在专场及时晾晒。在收获、运输、晾晒和脱粒等过程中, 严防机械混杂。 种子生产单位应获得种子生产许可,并依规进行种子质量检验;配合有关部门搞好种子质量监督抽 检; 检验合格种子方可销售。 DB4117/T 280 2020 6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小麦种子生产调查记载标准 A.1 物候期 A.1.1 出苗期 全区有 50 %以上单株幼芽鞘露出地面的日期,第一叶伸出芽
16、鞘 1.5 cm时为出苗(以日 /月表示,下 同)。 A.1.2 抽穗期 全区有 50 %以上麦穗顶端的小穗(不含芒)露出叶鞘或叶鞘中上部裂开见小穗的日期。 A.1.3 成熟期 麦穗变黄,全区有 75%以上植株中部籽粒变硬,麦粒大小和颜色接近正常,胚乳由面筋状变成蜡质 状,手捏不变形,籽粒由蜡状变硬的日期。 A.2 植物学特征 A.2.1 幼苗生长习性 分匍匐、半匍匐、直立三类,出苗后 45天 60天调查。 A.2.2 株型 分三类,主茎与分蘖茎垂直夹角小于 15为紧凑;大于 30为松散;介于两者之间为半紧凑。抽穗 后调查。 A.2.3 叶色 分深绿、绿和浅绿三种,拔节期调查。 A.2.4 株
17、高 植株基部到穗顶(不包括芒)的长度,用 cm表示,乳熟期调查。 A.2.5 芒 分无芒、直芒和曲芒三类。芒长 40 mm以上为长芒; 40 mm以下为短芒;芒的基部膨大弯曲为曲芒。 A.2.6 穗型 分纺锤形、长方形、圆锥形、棍棒形、椭圆形和分枝形六类。蜡熟期调查。 A.2.7 穗长 主穗基部小穗节至顶端(不含芒)的长度,以 cm表示,乳熟期至蜡熟期调查。 DB4117/T 280 2020 7 A.2.8 粒形 分长圆、椭圆、卵圆和圆形四种。 A.2.9 籽粒饱满 度 分饱满、半饱满、秕三种。 A.3 生物学特性 A.3.1 生长势 根据植株生长的健壮程度,在主要生长阶段幼苗至拔节、拔节至
18、齐穗、齐穗至成熟观察记载;分强、 中、弱三级。 A.3.2 整齐度 A.3.2.1 植株整齐度 分整齐、中等、不整齐三级。乳熟期至蜡熟期调查。 A.3.2.2 穗整齐度 根据穗子大小,分整齐、中等、不整齐三级。乳熟期至蜡熟期调查。 A.3.3 耐寒性 分无冻害( 0);叶尖受冻发黄干枯( 1);叶片冻死一半,但基部仍有绿色( 2);地上部分枯萎 或部分分蘖冻死( 3);地上全部枯萎,植株冻死( 4)四级。越冬期调查。 A.3.4 倒伏性 分四级。未倒伏或与地面夹角大于 75( 0);轻 微倒伏,与地面夹角在 60 75之间( 1);中 度倒伏,与地面夹角在 30 60之间( 2);重度倒伏,与
19、地面夹角在 30以下( 3)。 A.3.5 落黄 成熟时根据茎、叶、穗落黄情况分好、中、差三级。 A.3.6 抗病性 A.3.6.1 抗条锈病 分 7级。免疫( 1)、近免疫( 2)、高抗( 3)、中抗( 4)、慢锈( 5)、中感( 6)、高感( 7) . 乳熟期观察记载。 A.3.6.2 抗叶锈病 分 7级。免疫( 1)、近免疫( 2)、高抗( 3)、中抗( 4)、慢锈( 5)、中感( 6)、高感( 7) . 乳熟期观察记载。 A.3.6.3 抗白粉病 分 6级。免疫( 1)、近免疫( 2)、高抗( 3)、中抗( 4)、 中感( 5)、高感( 6)。 DB4117/T 280 2020 8
20、A.3.6.4 抗赤霉病 分 5级。免疫( 1)、高抗( 2)、中抗( 3)、中感( 4)、高感( 5)。乳熟期观察记载。 A.4 经济性状 A.4.1 穗粒数 单穗实际粒数或单株每穗平均结实粒数。 A.4.2 千粒重 依据 GB/T3543.1 3543.7取得,单位克。 A.4.2.1 实际产量 按实收面积和产量折算成公顷产量。单位: kg/hm。 A.4.2.2 理论产量 根据产量三要素公顷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推算。单位: kg/hm。 A.5 其它 A.5.1 粒质 分硬质、半硬质、粉质三种。 A.5.2 强筋小麦品质检测 品质检测内容主要有籽粒容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稳定时间等
21、。 DB4117/T 280 2020 9 B 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郑麦 7698 审定公告 国审麦: 2012009 品种名称 :郑麦 7698 审定编号 :国审麦 2012009。 品种来源 :郑麦 9405/4B269/周麦 16 选育单位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中心 特征特性 :半冬性多穗型中晚熟品种,成熟期比对照周麦 18 晚 0.3 天。幼苗半葡匐,苗势较壮,叶 窄短,叶色深绿,分蘖力较强,成穗率低,冬季抗寒性较好。春季起身拨节迟,春生分蘖略多,两极分 化快,抽穗晚。抗倒春寒能力一般,穗部虚尖、缺粒现象较明显。株高平均 77 厘米,茎秆弹性一般, 抗倒性中等。株型较
22、紧凑,旗叶宽长上 冲,蜡质重。穗层厚,穗多穗匀。后期根系活力较强,熟相较好, 穗长方型,籽粒角质,均匀,饱满度一般。 2010 年、 2011 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 38.0 万穗、 41.5 万穗, 穗粒数 34.3 粒、 35.5 粒,千粒重 44.4 克、 43.6 克。前中期对肥水较敏感,肥力偏低的地块成穗数少。 抗病性鉴定 :慢条锈病,高感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和赤霉病。混合样测定 :籽粒容重 810 克 /升、 818 克 /升,蛋白质含量 14.79%、 14.25%,籽粒硬度指数 69.7(2011 年 ),面粉湿面筋含量 31.4%、 30.4%,沉 降值 40.0 毫升、
23、33.1 毫升,吸水率 61.1%、 60.8%,面团稳定时间 9.7 分钟、 7.4 分钟,最大拉伸阻力 574E.U、 362E.U,延伸性 148 毫米、 133 毫米,拉伸面积 108 平方厘米、 66 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92010 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区域试验,平均亩产 513.3 千克,比对照周麦 18 增 产 3.0%;20102011 年度续试,平均亩产 581.4 千克,比周麦 18 增产 3.4%。 20112012 年度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 499.7 千克,比周麦 18 增产 2.6%。 栽培技术要点 :1.10 月上中旬播种,亩基本苗 1220 万苗 。 2.注意防治白粉病、纹枯病和赤霉病等 病虫害。 审定意见 :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 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