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11.020 C 50 WS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卫生 行 业 标 准 WS/T 662 2020 临床体液检验技术要求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clinical body fluids analysis 2020 - 03 - 26 发布 2020 - 10 - 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发布 WS/T 662 2020 1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给出的规划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 国家卫生健康委 临床检验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上海 中 医药 大学 附属 龙 华 医院、同济大学附
2、属杨浦医院、云南省临床检验中心、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中山大学 附属第一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彭明婷、熊立凡、胡晓波、周文宾、李臣宾、李智、牛华、王辉、姜傥、粟军。 WS/T 662 2020 2 临床体液检验技术要求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脑脊液、浆膜腔积液、关节腔积液、粪便、精液和阴道分泌物等体液标本临床检验的 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开展上述类型体液标本检 测的临床实验室。 2 脑脊液检验技术要求 2.1 标本采集、转运和贮存 2.1.1 实验室 应 与 临床 共同讨论并 制订 脑脊液 标本采集和处理的标准操作程序。 2.1.2 临床医生应在申请单上注明脑脊液标本采
3、集部位(如腰椎或脑室)的相关信息 。 2.1.3 脑脊液标本采集宜使用无菌试管 (用于细胞学检查的标本不宜使用玻璃材质的容器) ,若能采 集足量标本,应将其分装至 3 4 支试管,每管 宜 取 3 mL 5 mL, 一般 无需使用抗凝剂。 2.1.4 第 1 管用于化学和免疫学 检查( 如蛋白质、葡萄糖等 ), 第 2 管用于微生物 学检查, 第 3 管用 于细胞计数和分类 计数 。如 需要做其它检查( 细胞 病理 学检查 等) , 宜 采集第 4 管 标本 。 若第 1 管混有 穿刺出血,不可用于以蛋白质检查作为主要依据的疾病诊断(如多发性硬化症)。 2.1.5 若无法采集足量标本,可不进行
4、分装,由医生决定检查项目;若需要进行微生物学检查,宜优 先进行,再尽快进行其他检查 。 2.1.6 脑脊液标本 应在室温条件下 尽快运送 , 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宜在 1 h 内完成检查,以免细胞破 损。 只有用于蛋白质和核酸分析的标本,可贮存于冷冻条件下( 20 以下)。 2.1.7 脑脊液微生物学检查标本不可冷藏,在室温条件下立即送检或在患者床旁接种。 2.2 理学检查 脑脊液理学检 查 主要包括颜色 、 透明度 和凝固性 等 。 实验室应规 定 脑脊液理学检查指标描述 和报告 的规范用语。 2.3 化学 和免疫学检查 2.3.1 脑脊液化学检查主要包括葡萄糖、蛋白质、 氯化物、酶学测定 和
5、蛋白电泳 等,免疫学检查主要 包括免疫球蛋白、髓鞘碱性蛋白测定等 。 2.3.2 实验室应注意各项目不同原理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差异,选择适宜的方法开展检测。 2.3.3 进行脑脊液葡萄糖、白蛋白和免疫球蛋白测定时,宜同时检测血清中的相应物质,计算脑脊液 /血清葡萄糖比值、脑脊液 /血清白蛋白商( Qalb)、脑脊液 /血清 IgG 商( QIgG)及 IgG 指数(即 QIgG 与 Qalb 比值) 。 WS/T 662 2020 3 2.4 细胞学检查 2.4.1 手工法 细胞计数 2.4.1.1 宜使用标注 容积的血细胞定量计数板进行细胞计数,包括细胞总数、红细胞 计 数、有核细胞
6、计 数和有核细胞分类计数。 2.4.1.2 外观正常的标本无需稀释,浑浊和血性标本需进行 1:10 1:200 倍稀释,稀释倍数甚至更高 (需要时)。进行细胞计数时可使用等渗盐水稀释标本;进行有核细胞计数时,可使用 3%冰醋酸对标 本进行处理。 2.4.1.3 细胞计数按以下程序进行: a) 将标本充分混匀, 充液前 可用旋转式搅拌 器 混匀 (时间不能超过 2 min 5 min) 或手工颠倒混 匀 10 15 次 ,避免过度震荡造成细胞破损,也不能产生气泡 。 b) 分别 吸取少量充分混匀的标本 ,充入计数板两侧的计数池 (应 确保计数板洁净 ) ,静置 5 min 10 min(时间长短
7、取决于细胞沉淀的效果) 。 c) 使用低倍镜( 10) 浏览 细胞分布情况,细胞分布应均匀(每个大方格内细胞数量相差宜不超 过 10 个) ,细胞应 无重叠,否则宜重新充 液 。 d) 在高倍镜( 40)下选择合适的区域尽快进行细胞计数。 每个计数池细胞计数区域的确定原则 是: 若 初步 估计 9 个大方格中细胞数少于 200 个,则计数 9 个大方格 (计数区域相当于 9mm2) ; 若估计 9 个大方格中细胞数大于 200 个,则计数 4 个角 的 大方格 (计数区域相当于 4mm2) ; 若估计 1 个大方格中细胞数大于 200 个, 则计数中央大方格内 4 个角和中央 1 个中方格 (
8、计数 区域相当于 0.2mm2) 。 计数压线细胞时,应遵循 “ 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 ” 的原则 。 2.4.1.4 红细胞计数和有核细胞计数宜在同一计数池中完成,取两个计数池计数结果的均值进行报告。 2.4.2 仪器法细胞计数 仪器法细胞计数的要求见附录 A。 2.4.3 细胞形态学检查 2.4.3.1 应在标本采集后 4 h 内完成细胞涂片,若超过 4 h,结果报告时宜标注“细胞分类计数结果可 能不可靠”。 2.4.3.2 宜使用 细胞离心 涂片机(细胞 甩片 机 ) 制备涂片 进行细胞 形态学检查, 滴加标本前先向甩片机 的 标本室中加入 1 滴 22%白蛋白 溶液(无菌), 可 增
9、强细胞对 载 玻片 的 粘附 性。 2.4.3.3 涂片制备 后应置于室温 条件 自然晾干, 宜 进行 改良 瑞氏染色 。 2.4.3.4 进行 细胞形态检查时,应能 正确 识别 :成熟红细胞 、有核红细胞 ;中性 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嗜 碱性 粒细胞、 肥大细胞;淋巴细胞 、反应性淋巴细胞、 浆细胞; 单核细胞 、 巨噬细胞 ;脑室内衬细胞、 柔脑膜细胞; 恶性肿瘤细胞 (原始 细胞、淋巴瘤细胞、 非造血 系统肿瘤细胞等 ); 细菌、 真菌 和寄生虫 等 。 2.4.3.5 应对 有核细胞 (包括各类造血细胞、内衬细胞、肿瘤细胞和非典 型细胞) 进行 分类 计数 ,计数 结果 以百分比报
10、告。细胞类型 无法 确定时, 可 将其归入 “ 非典型细胞 ” , 并在报告 中 加以描述。 2.4.3.6 怀疑恶性肿瘤时,应全片 查找肿瘤细胞 ,发现 疑似肿瘤 细胞 时 应及时通知临床 进一步做 细胞病 理学检查。 2.5 病原学检查 WS/T 662 2020 4 2.5.1 涂片检查 对混浊或脓性脑脊液可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对无色透明或无明显混浊的脑脊液,应使用细胞离心 涂 片 机( 细胞 甩片机)离心。将 脑脊液 标本 离心取沉淀物进行涂片 ,经 革兰 染色查找 肺炎链球菌 、 葡萄 球菌和链球菌等,亚甲蓝 染色查找脑膜炎奈瑟菌,抗酸染色 查找结核分枝 杆菌, 墨汁染色查找隐球 菌
11、。 对于疑似寄生虫感染的患者,应注意查找吸虫卵、阿米巴滋养体和绦虫囊尾蚴等。 2.5.2 病原体培养 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培养条件进行普通细菌、苛养菌、结核分枝杆菌或真菌培养,临床怀疑脑脓肿 时宜进行厌氧菌培养。所有进行培养的脑脊液宜同时进行病原菌的涂片检查。 2.5.3 抗原检测 可 检测 脑膜炎 奈瑟菌 、肺炎链球菌、 隐球菌 等病原菌 抗原 ,检测结果宜与涂片检查和病原培养结果 一起解释,脑脊液隐球菌抗原阳性有确诊意义;其他抗原阳性是重要诊断提示,宜结合病史、临床表现、 脑脊液其他检查(细胞学、涂片和培养、化学等)综合判断。 2.5.4 核酸检测 必要时,实验 室可采用 PCR等分子生物学
12、 方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脑膜炎奈瑟菌等病原菌核酸。 3 浆膜腔积液检验技术要求 3.1 标本采集、转运和贮存 3.1.1 浆膜腔积液包括胸水、腹水、心 包 腔积液等,实验室应与临床共同制订标本采集和处理的标准 操作程序,并向临床提供正确的标本采集容器和抗凝剂(必要时)。不同检查项目的标本采集要求见表 1。 表 1 浆膜腔 积液标本采集要求 检 查项目 抗凝剂 的选用 推荐采集 标本量 ( mL) 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 乙二胺四乙酸( EDTA) 5 8 总蛋白、乳酸脱氢酶、葡萄糖、淀 粉酶 肝素或不使用抗凝剂 8 10 革兰染色涂片检 查、细菌培养 多聚茴香脑磺酸钠( SPS)、不使用抗凝剂、
13、无灭菌或抑菌作用的抗凝剂 8 10 抗酸杆菌培养 多聚茴香脑磺酸钠( SPS)、不使用抗凝剂、 无灭菌或抑菌作用的抗凝剂 15 50 细胞 病理 学 检查 不使用抗凝剂、肝素、乙二胺四乙酸( EDTA) 5 50 WS/T 662 2020 5 3.1.2 标本应在室温条件下尽快送检 ; 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的标本 应尽快检测, 若无法及时检测, 染 色后的标本置于 2 8 条件 下 保存 , 宜 48 h 内完成检测 。 3.2 理学检查 浆膜腔 积液理学检 查 主要包括 颜色、透明度和凝固性等。实验室应规定浆膜腔积液理学 检查指标描 述和报告的规范用语。 3.3 化学和免疫学检查 3.3.1
14、 浆膜腔积液化学检查主要包括蛋白质、乳酸、葡萄糖和酶学测定等;免疫学检查主要包括肿瘤 标志物、免疫球蛋白测定等。 3.3.2 葡萄糖测定应在 标本采集后 1 h 内完成,无法及时检测的标本应用氟化钠抗凝管采集 ; 其他化 学检查宜在 2 h 内完成 ; 宜同时检测血清标本中的相应物质 并 进行比较。 3.3.3 严重化脓标本不宜进行 pH 检测。 3.4 细胞学检查 3.4.1 浆膜腔积液 细胞学检查 主要 包括 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等 。 3.4.2 细胞数量过多、浑浊或血性标本宜用等渗盐水进行稀释;有 凝块 的标本不能用于 细胞计数和 分 类计数,但可用于 细胞 病 理学 检查 ,需先 轻轻
15、搅动凝块释 出 细胞 并进行 洗涤 处理。 3.4.3 细胞计数 方法 可参见 2.4.1.3。 3.4.4 细胞 分类计数宜采用细胞离心法制备涂片,应先 洗涤细胞, 以提高涂片中的 细胞 数量并保持细 胞 形态 。涂片自然干燥,宜使用改良 瑞氏染色 方法 染色后进行细胞分类计数,发现可疑恶性细胞时, 应 及时通知临床 送 细胞 病理 学 检查 ;发现结晶时,应在报告中注明。 3.5 病原学检查 怀疑感染时,所有标本应进行革兰染色涂片和培养。怀疑厌氧菌感染,则加做厌氧菌培养;腹水、 肝脓肿穿刺液宜常规进行厌氧菌培养。怀疑 寄生虫感染 时, 应将标本 离心 后取沉渣 进行 涂片 ,宜使用 改 良
16、 瑞氏染色 方法 进行 检查, 查找有无微丝蚴、包虫棘球蚴头节和小钩、阿米巴滋养体等。 4 关节腔积液检验技术要求 4.1 标本采集、转运和贮存 4.1.1 实验室应与临床共同制订关节腔积液标本采集和处理的标准操作程序,并向临床提供正确的标 本采集容器和抗凝剂。 4.1.2 采集多管标本时,第 1 管应使用无抗凝剂试管,宜采集 4 mL 5 mL,并观察是否凝固,离心取 上清液做化学和免疫学检查(如葡萄糖、白蛋白和脂类 ,类风湿因子和补体测定 等);第 2 管应使用肝 素钠( 25 U/mL)或 EDTA 溶液 抗凝,用于 细胞计数、分类 计数 和结晶鉴定时宜采集 1 mL 3 mL,如 同时
17、做 细胞病理学检查时宜采集 4 mL 5 mL, 使用肝素锂、 草酸盐或 EDTA 粉末抗凝 ,可能影响结晶 检查结果 ;第 3 管应使用肝素( 25 U/mL)抗凝、 也可以采用 多聚茴香脑磺酸钠 ( SPS)抗凝剂 或无抗 凝剂试管,宜采集 4 mL 5 mL,用于微生物学检查。 WS/T 662 2020 6 4.1.3 当标本量较少难以完成所有检查时,应及时与临床进行沟通,不宜拒收标本。 4.1.4 标本应在室温条件下尽快送检 并完成检查 。 4.2 理学检查 关节腔积液理学检查 主要包括颜色、透明度、 黏稠度及凝固性 等。 实验室应规定关节腔积液理 学检 查指标的描述和报告的规范用语
18、。 4.3 化学和免疫学检查 4.3.1 关节腔积液化学检查主要包括葡萄糖、尿酸、乳酸、脂类和 蛋白质测定 等 ,免疫学检查主要包 括自身抗体和类风湿因子等;进行化学和免疫学检查时 宜同时检测血清标本中的相应物质 并 进行比较。 4.3.2 葡萄糖测定应在 1 h 内完成,无法及时检测的标本应使用氟化钠抗凝管采集。 4.4 细胞学和结晶检查 4.4.1 标本处理 4.4.1.1 关节腔积液较为粘稠, 宜使 用等渗盐水或透明质酸 酶 缓冲液对标本进行 处理,如每毫升关节腔 积液 加透明质酸酶 400单位, 置于 37 孵育 10 min。 4.4.1.2 细胞数量过 多、浑浊或血性标本宜用等渗盐
19、水进行稀释; 进行有核细胞计数时,可使用低渗性 盐水( 0.3%)破坏红细胞,但不可使用乙酸,以免形成黏蛋白凝块影响镜检。 4.4.2 涂片检查 宜 使用 细胞离心法 制备 湿片和染色涂片(涂片 自然 晾干 后用甲醇固定至少 5 min, 宜使用改良 瑞氏 染色 方法, 进行细胞学和结晶检查 。宜使用光学显微镜的暗视野或 偏振光显微镜进行结晶检查 (如尿酸 盐结晶、焦磷酸钙结晶) ,应注意 区分尘粒、划痕、碎片与病理性结晶。 4.4.3 细胞计数 细胞计数方法同脑脊液 细胞计数 ,宜在标本采集后 1 h内完成检测 。 关节腔 积液标本较难混匀, 可 用旋转式搅拌器混匀 5 min 10 min
20、, 避免过度震荡造成细胞破损 。 4.5 病原学检查 应 作为关节腔 积液常规 检查 项目, 将 标本离心后取沉淀 进行革兰染色 涂片检查 , 查找有无 致病菌 。 必要时,根据 临床表现 选择合适的培养基 进行细菌或真菌培养 。 5 粪便检验技术要求 5.1 标本采集、转运和贮存 5.1.1 实验室 应向患者提供标本采集说明 (口头 或 书面 )和符合要求的标本采集容器。应使用一次性、 有盖、可密封、洁净、 干燥、 不渗漏、不易破损、开口和容 量 适宜的容器。用于细菌培养 检查 的 标本应 使用 无菌容器,且有明显标识。 WS/T 662 2020 7 5.1.2 应尽可能选取附着黏液 、脓
21、 液 、血 液 的新鲜异常粪便(宜多个部 位 留取,蚕豆大小),并避免 尿液 和异物(如 卫生纸、花露水、强力清洁剂、除臭剂等 ) 污染。采集后的标本宜在 1 h 内(夏季)或 2 h 内(冬季)送检。 5.1.3 粪便隐血试验宜连续 3 天每天送检标本(适用时),每次 采集 粪便 2 个部位的标本送检 (置于 同一标本容器中)。 不 可 使用直肠指检标本。 5.1.4 进行细菌检查的标本应在发病初期和使用抗生素前采集,腹泻患者标本应在急性期( 3 天内) 采集。 进行 厌氧 菌 培养 的标本 应尽快送检,必要时在床 旁 接种。 5.1.5 查原虫滋养体 的 标本应留取含脓血的稀软粪便 ,排便
22、后立即检查,冬季需要采取 保温措施送检 ; 查蛲虫卵 时, 在子夜或早晨排便前用肛拭子在肛周皱襞处采集 标本 ;查血吸虫毛蚴 时, 应至少采集 30 g 新鲜 粪便;查寄生虫 虫 体及虫卵计数 时, 应收集 24 h 粪便。 5.2 理学检查 粪便理学检查 至少 包括粪便颜色 和 性状 等 。实验室应规定 粪便理学检查指标描述和报告的规范用 语。 5.3 化学和免疫学检查 5.3.1 粪便隐血试验 5.3.1.1 粪便隐血试验检测 方法 有化学法和免疫法,不同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存在差异,实验室在 选用 新方法 前应 明确 其 分析性能 。 当一种 方法的检测结果与临床不符时,宜采用另一种方法
23、进行验证 。 5.3.1.2 应按试剂说明书要求 的 比例使用稀释液或等渗盐水对标本进行稀释。当明显柏油样标本的检 测结果呈阴性时,应调整稀释倍数后再次进行检测。 5.3.1.3 使用 试带进行粪便隐血 试验 ,试带应在密闭、防潮的条件下保存,在有效期内使用。 5.3.1.4 检测临床标本前应 至少 进行阴性 和弱 阳性水平的室内质控并保证结果在控。应按说明书规定 的时间和标准进行结果判断。 5.3.2 其他检查 包括 粪胆素、粪胆原和 脂肪测定、病原体的免疫学检查(如艰难梭菌抗原、病毒抗体检测)等。 5.4 细胞学和病原学检查 5.4.1 涂片检查 5.4.1.1 应使用洁净的载玻片和新鲜等
24、渗盐水制备标本涂片,涂片应厚薄适宜,以能透视纸上字迹为 宜,加盖玻片。 必要时进行染色(如白细胞检查时 宜 使用亚甲蓝染色)。 5.4.1.2 应按 “ 城垛 ” 式顺序,先用低倍镜观察全片,再用高倍镜观察 10个以上视野 ,查找 各种细胞、 寄生虫卵、 真菌 、细菌和原虫等 病理 成分 。 5.4.1.3 查见 寄生虫卵 时, 应描述虫卵 的形态 特征。遇到可疑虫卵或罕见虫卵 时 应请上级检验人员复 核,或送 至技术水平 更高的实验室 进行 确认。使用集卵法(适用于各种虫卵)、饱和盐水漂浮法( 适 用 于检出钩虫卵) 、 离心沉淀 法或 自然沉淀法 处理标本 可提高寄生虫卵的检出率 。 5.
25、4.1.4 结 果报告应报 告有无病理成分,如各种细胞、寄生虫及虫卵、真菌和原虫等,细胞以 “ 最低 数最高数 /HP” 进行报告。 WS/T 662 2020 8 5.4.2 病原体培养 根据 临床表现,针对怀疑感染病原菌的种类选择相应的 培养 基和培养条件进行 粪便 微生物 学 检查 。 5.5 粪便自动化检查 5.5.1 在仪器用于临床标本检测前,实验室应对其性能进行验证,包括(但不限于) 精密度(适用时) 、 与 手工方法检 查 结果的可比性 (符合率)、有形成分检出率等。 5.5.2 实验室应制订手工 复检的规则并进行验证。 6 精液检验技术要求 6.1 标本采集、转运和贮存 6.1
26、.1 实验室 应向患者提供 精液 标本采集说明和符合要求的标本采集容器。标本 采集 应使用 清洁干燥 、 对精子无毒性、广口 的 玻璃或塑料容器,进行微生物培养的标本应 保持 无菌。 6.1.2 标 本采集后应记录 采集 方法、采集时间 、 标本完整性 及禁欲 时间 等信息 。 6.1.3 标本采集后 应在室温 条件下 立即 送检。 6.1.4 标本 采集 后 1 h 内 , 评估精液液化状况和外观 、 测量精液体积 , 制备湿片 并进行 精子活力 和精 子存活率检查, 制备精液涂片(用于评估精子形态) , 稀释精液 并进行 精子 计数, 进行混合抗球蛋白反 应试验 等 检查 (需要时),离心
27、处理精液(用于化学检查); 采集后 3 h 内 ,进行 微生物 学 检 查; 采集 后 4 h 内 , 完成精液涂片固定、染色和精子形态 检查,进行精液化学 检查。 6.1.5 对于无法液化的精液标本,可采用机械混匀(如加入适量磷酸盐缓冲液, 使用移液器轻轻反复吹 打)或酶消化(如淀粉酶、菠萝蛋白酶)的方法进行处理。 6.2 理学检查 6.2.1 精液理学检查主要包括 精液体积、外观、液化时间 和 粘稠度等。 6.2.2 精液 体积测量 宜使用 称重法 ( 可假设精液密度为 1 g/mL),也可通过 带刻度的 容器 直接读取。 6.2.3 精液标本接收后应立即观察其是否凝固,然后置于室温或 3
28、7 条件下观察标本从凝固到完全 液化所需时间。 6.2.4 粘稠度可通过 拉丝试验 进行 判断, 如采用 玻 棒 法或滴管法 。 6.3 化学检查 精液 化学分析 宜包括酸性磷酸酶、锌、果糖、中性 -葡糖苷酶、 乳酸脱氢酶同工酶 X 和精子顶体 精氨酸酰胺酶测定等。实验室宜选 择 1 个检查项目来 评价 附属性腺 (前列腺、精囊腺、尿道球腺 )和附睾 的功能。 6.4 显微镜检查 6.4.1 精液显微镜检查宜包括精子活力、精子存活率、精子计数、精子形态、生精细胞及其他细胞检 查等。 WS/T 662 2020 9 6.4.2 精子活力检查可使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染色或未染色的精液标本, 宜 使
29、用相差显微镜检查新 鲜、未染色的标本。先在低倍镜下观察黏液丝、精子凝集、非精子细胞(如上皮细胞、白细胞、未成熟 精子细胞、断裂精子头部或尾部) 等成分 ,在高倍镜下进行精子活力评估 (至少计数 200 个精子,分别 计算前向运动、非前向运动和不活动精子的百分比) 。 6.4.3 精子存活率检查可采用伊红 染色、伊红 -苯胺黑染色法或低渗膨胀试验进行,应在精液标本收到 后立即检查,宜在 30 min 内完成,勿超过 1h。 6.4.4 进行精子计数时, 应对标本进行稀释(可采用 1:20、 1:5 或 1:2 的稀释倍数),将标本稀释两 份,分别充液至计数池 , 根据精子数量选择合适的计数区域,
30、每份稀释标本各至少计数 200 个精子 , 用 两份稀释标本计数结果的均值 计算每毫升精液中精子数量 (精子浓度) 和精子总数(精子浓度 精液量) 。 6.4.5 进行精子形态检查时,取 1 滴液化且混匀的精液制备涂片, 涂片自然晾干、将涂片浸入 95% 的 乙醇中至少 15 min 进行 固定 后做巴氏 染色;或用 75%乙醇固定 60min 后做 Shorr 染色 ;或用 95%甲醇固 定 60min 做 Diff-Quik 染色 。 在低倍镜下观察涂片, 在油镜下 计数 至少 200 个精子,计算 正常和异常形 态 精子百分比。 6.4.6 特殊 需要时 ,将标本染色后在油镜下观察精原细
31、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 及 精子的比例 ,有助于评估生精功能是否存在异常。 6.5 计算机辅助精液分析 ( CASA) 6.5.1 实验室使用 CASA 系统应遵循厂商推荐 的 要求。 6.5.2 实验室应定期核查仪器检测结果的重复性和可靠性。 6.5.3 CASA 系统对检测精子浓度有一定局限性,在 ( 20 50) 10 9/L 的范围内检测结果较 为可靠 。 精子浓度过高 时, 应将标本 进行 适当稀释。 6.6 精液检查参考区间 实验室 宜 在验证的基础上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版关于 “ 人类精液检查与处理实验室手册 ” 提 供 的精液检查主要参数(精液体积、精子存活率
32、、精子总数、精子浓度、精子活力、精子前向运动、精子 形态)的参考区间下限(第 5百分位数 及其 95% 可信区间)。 7 阴道分泌物检验技术要求 7.1 标本采集、转运和贮存 7.1.1 实验室应与临床共同讨论并制订 阴道分泌物 标本采集和处理的标准操作程序。 7.1.2 标本采集宜使用 1 个或多个灭菌拭子(头部包有聚酯棉球)或灭菌圈(棉球对淋病奈瑟 菌有影 响,木质器材对沙眼衣原体有影响)。应根据检查目的采集不同部位的标本,如细菌性阴道 炎 检查时应 采集阴道侧壁分泌物,滴虫性阴道炎检查时应采集后穹隆分泌物。 7.1.3 标本应在室温条件下尽快送检 ,检查滴虫时,标本宜保温送检 。 7.1
33、.4 冷藏 标本 不利于淋病奈瑟菌复苏和影响阴道毛滴虫滋养体动力识别, 但 可用于沙眼衣原体或病 毒(如单纯疱疹病毒) 检查。 WS/T 662 2020 10 7.2 化学检查 阴道分泌物化学检查宜包括过氧化氢、 白细胞酯酶 、 唾液酸 苷 酶、 -葡萄糖醛酸苷酶 、乙酰氨基 糖 苷酶和 凝固 酶 检测 等 。 7.3 细胞学和病原学检查 7.3.1 应在显微镜下对阴道分泌物涂片中的细胞、细菌、真菌 和寄生虫等有形成分进行检查,可采用 等渗盐水 直接 涂片法,使用涂片 染色法(瑞氏 染色 或 革兰染色 ) 可 提高检出率 。 7.3.2 宜根据白细胞、上皮细胞、乳酸杆菌和杂菌数量 多少 进行
34、 阴道分泌物涂片 清洁度 判断并报告 , 判断标准 见表 2。 亦可对菌群 密集度 、菌群多样性和优势 菌群 (正常 情况下 应为 革兰阳性大杆菌 ,即乳 酸 杆菌 )进行评估和报告。 表 2 阴道分泌物涂片 清洁度 判断 标准 清洁度 白细胞或脓细胞 (个 /HP) 上皮细胞 杆菌 球菌 I 度 0 5 满 视野 多 无 II 度 5 15 1/2 视野 中 少 III 度 15 30 少量 少 多 IV 度 30 无 无 大量 7.3.3 应注意查找有无阴道毛滴虫、致病性细菌(如阴道加德纳菌、弯曲弧菌、淋病奈瑟菌)和真菌 (菌丝、孢子和 芽 生孢子)等。查见线索细胞是诊断 细菌 性阴道 病
35、 的重要指标,当同时查见菌丝、孢子 和 芽 生孢子时,应考虑 真 菌性阴道炎 ; 仅孢子阳性时,应结合乙酰氨基糖苷酶试验和临床做出诊断。必 要时,实验室宜根据 乳酸杆 菌、加德纳菌 /普雷沃菌和动弯杆菌的数量进行 Nugent 评分并报告。 A WS/T 662 2020 11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使用血液分析仪的体液细胞分析功能进行体液细胞自动化检验的要求 A.1 仪器的选择 实验室应 选择具有体液 细胞分析功能的仪器进行体液标本的检测 ,并 确认 仪器 已获监管机构批准的 检测 标本类型、 可 进行计数的细胞类型 以及 报告参数 能够满足 实验室的需求 。 A.2 检测系统的性能验
36、证 在检测患者标本前,应对检测系统的性能进行验证,至少包括 本底计数、 精密度、分析灵敏度和分 析特异性、 正确度 和结果可报告范围 等 。 性能 验证 的方法 和要求 可参考 ICSH指南和 仪器制造商的说明 书 。 每个实验室都应建立所用检测系统有核细胞计数和红细胞计数的检测 下限,实验室规定的检测下限 不能低于仪器的最低检出限。 A.3 检测过程 仪器的使用应遵循制造商的 建议 。 在检测标本(尤其是 CSF标本)前,应首先进行本底计数,且保 证计数结果符合要求,若重复 2次本底计数结果仍不符合要求,应对仪器应进行清洗或日常维护。 实验室应有 检测结果 超出可报告范围 时 的处理程序,
37、如对标本进行 稀释 (或调整稀释比例)、采用 手工法进行检测等。 A.4 复检规则的建立与验证 实验室应制订仪器法 体液细胞 计数的 复检规则并 进行 验证 。 建立复检规则前,必须首先熟悉仪器的 检测 性能,如检测下限、报警提示、测定图形、特殊参数等。出现以下情况时,必须进行复检: 1) 仪器细胞分类结果异常,提示异常细胞存在的可能。 2) 细胞分类散点图异常,需要确认是否有非 细胞性微粒物质及细菌干扰等。 3) 仪器细胞计数结果低于检测下限。 4) 与大细胞相关的参数升高,不能排除肿瘤细胞的存在。 宜 采用直接镜检法计数和涂片 染色形态学检查两种 方法进行复检。 A.5 室内质控 实验室应
38、使用至少 2个浓度水平(包括正常和异常)专用的质控品开展室内质控。质控品检测应采 用与临床体液标本检测相同的方式(同一体液检测通道)进行处理和分析。 A.6 结果可比性 WS/T 662 2020 12 实验室内部有多个检测系统时,应通过定期进行检测系统间的结果比对保证实验室内部检测结果的 可比性;实验室应通过参加室间质评或与其他实验室进行结果比对的方式保证实验室间检 测结果的可比 性。用于结果比对的标本浓度应覆盖检测系统的可报告范围。 WS/T 662 2020 13 参 考 文 献 1 CLSI. Body Fluid Analysis for Cellular Composition;
39、Approved Guideline: H56-A S. Wayne, PA: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 2006 2 CLSI. Analysis of Body Fluids in Clinical Chemistry; 2nd ed.CLSI guideline C49 S. Wayne, PA: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 2019 3 Bourner G, De la Salle B,George T, et al. ICSH guidelines for t
40、he verific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automated cell counters for body fluids. Int J Lab Hematol. 2014 , 36(6):598-612 4 Deisenhammer F, Bartos A, Egg R, et al. Guidelines on routine cerebrospinal fluid analysis. Report from an EFNS task force. Eur J Neurol. 2006 Sep;13(9):913-22 5 Brunzel, Nancy A. Fu
41、ndamentals of Urine and Body Fluid Analysis.3rd ed. St. Louis, Mo: Elsevier/Saunders, 2013 6 Mundt, Lillian A, Shanahan, et al. Graffs textbook of routine urinalysis and body fluids. Third edition.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Williams &Wilkins, 2016 7 WHO.WHO laboratory manual for the examination and processing of human semen: Fifth edition. Switzerland: WHO Press,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