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NB T 10415-2020 中温玻璃-金属封接式真空直通太阳集热管.pdf

    • 资源ID:1519824       资源大小:1.08M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NB T 10415-2020 中温玻璃-金属封接式真空直通太阳集热管.pdf

    1、ICS 27.160 CCS F 12 备案号: NB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能源 行 业 标 准 NB/T 10415 2020 中温玻璃 -金属封接式真空直通 太阳 集热管 Glass-metal sealed direct connection evacuated solar collector tube for medium temperature ( 发布 稿 ) 2020-10-23 发布 2021-02-01 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布 NB/T 10415 2020 1 目 次 前言 . 2 1 范围 . 3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3 3 术语和定义 . 3 4 结构与 编

    2、码 . 4 5 技术要求 . 5 6 试验方法 . 6 7 检验规则 . 8 8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 9 附录 A(规范性)直通管热损系数试验方法 . 10 参考文献 . 16 NB/T 10415 2020 2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 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本文件 由 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 和农 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 提出。 本文件 由能源行业农村能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NEA/TC8)归口。 本文件 由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太阳能热利用专业委员会负责组织起草。 本文件 起草单位:浙江省太阳能产品质量检验中

    3、心、陕西宝光真空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龙光 天旭太阳能有限公司、河北道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光普太阳能工程有限公司、 北京桑达太阳 能技术有限公司、 丹阳市凯鑫合金材料有限公司、浙江神太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海宁德诺太阳能设 备有限公司、浙江海光能源有限公司、山东耀国光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省玉溪市太标太 阳能设 备有限公司、北京华业阳光新能源有限公司、山东煦珀新材料有限公司、南京科之峰节能技术有限公 司、连云港众沃太阳能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兆阳光热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本文件 主要起草人: 凌德力 、高辉、邢作新、 薛道荣 、闵庆喜、 孙守建、

    4、 荆正伟、俞海强、周树 远、王国伟、翁常金、张永林、周小雯、李凤德、方文朝、 顾常杰 、杜鸣、王敏、雷东强、贾铁鹰、 沈斌 。 NB/T 10415 2020 3 中温玻璃 -金属封接式真空直通 太阳 集热管 1 范围 本文件 规定了 中温玻璃 -金属封接式真空直通 太阳 集热管(以下简称直通管) 的结构 与编 码 、技术 要求、试验方法 和 检验规则等。 本文件 适用于 槽式、线性菲涅尔式等中温太阳能热利用系统中 接受太阳辐射, 工作温度范围 在 100 300 的中温玻璃 -金属封接式真空直通太阳集热管 ,其他类似玻璃 -金属内管结构的直通式太阳能集热 管可参照执行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5、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12936 太阳能热利用术语 GB/T 13384 机电产品 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B/T 17395 无缝钢管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 GB/T 19775-2005 玻璃 -金属封接式热管真空太阳集热管 GB/T 29159-2012 全玻璃真空太阳集热管用玻璃管 GB/T 25965 材料法向发射比与全玻璃真空太阳集热管半球发射比试验方法 GB/T 25968 分光光度计测量材料的 太 阳

    6、透射比和 太 阳吸收比试验方法 3 术语和定义 GB/T 12936和 GB/T 19775-2005界定 的 及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 3.1 中温玻璃 -金属封接式真空直通 太阳 集热管 glass-metal sealed direct connection collector tube for medium temperature 在玻璃罩管和金属吸热管之间有真空空间,两端通过可伐过渡密封联接,吸收太阳辐射并将产生的 热量传递给传热工质的部件。 3.2 玻璃与金属封接漏率 sealing leak rate of glass and metal pipes 玻璃罩管与金属吸热

    7、管之间 , 在 已知压差 情况下, 单位时间内 通过可伐过渡密封联接处 的 气体 量 。 注 : 封接漏率 用 帕立方米每秒 ( Pam3/s) 表示。 3.3 NB/T 10415 2020 4 金属 吸 热管 metal absorber tube 外表面带有太阳选择性吸收涂层,用于吸收太阳辐射并将其转化为管内流体热能的金属管 。 3.4 热损系数 heat loss coefficient 给定温度条件下 直通管 单位长度热损失功率值。 4 结构与 编码 4.1 产品 结构 直通管 结构和组 成 部件 见 图 1。 1 2 4 D a b s L c L s 3 8 7 6 5 L D

    8、g 标引序号 说明: 1 玻璃金属封接处 2 吸气剂 3 玻璃罩管 4 金属吸热管 5 金属连接段 6 介质流道 7 真空夹层 8 波纹弹性连 接管 L 室温下 直通管 总长度 Lc 连接段长度 Ls 封接长度 Dabs 金属吸热管 外 径 Dg 玻璃罩管 外 径 图 1 直通管 结构 和 组成部件 4.2 结构尺寸 直通管 结构尺寸 的推荐规格序列见 表 1。 NB/T 10415 2020 5 表 1 直通管 结构尺寸 的推荐规格序列 单位为 毫米 金属吸热管 外径 金属吸热管 壁厚 玻璃罩管外径 玻璃罩管壁厚 总长度 40 1.5 70100 2.0 2000 70 2.5 125 2.

    9、5 2000或 4060 4.3 产品 编码 直通管 的 编码结构 如图 2 所示 : 第 1 部分 第 2 部分 第 3 部分 第 4 部分 总长度 玻璃罩管外径 /壁厚 金属吸热管外径 /壁厚 中温玻璃 -金属封接式真空直通 太阳 集热管 图 2 编码结构图 各 部分 之间用 “ ” 隔开 , 每个码位上所使用的代码字符见表 2。 表 2 代码字符 第 1 部分 第 2 部分 第 3 部分 第 4 部分 ZBJ: 中温玻璃 -金属封 接式真空直通 太阳 集热 管 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金属吸热 管 外径 和壁厚 ,以毫米( mm) 为单位 , 外径 取整数 ,壁厚小 数点后保留 一 位数字 用

    10、阿拉伯数字表示 玻璃罩管 外径 和壁厚 ,以毫米( mm) 为单位 , 外径 取整数 ,壁厚 小数点后保留 一 位数字 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直通管 总长度, 以毫米( mm)为 单位 ,取整数 示例 : ZBJ-40/1.5-90/2.0-2000 表示 金属吸热管外径为 40mm, 金属吸热管壁厚为 1.5mm, 玻璃罩管外径为 90mm, 玻璃罩管壁厚为 2.0mm, 总长度为 2000mm 的中温玻璃 -金属封接式真空直通 太阳 集热管。 5 技术 要求 5.1 外观 5.1.1 玻璃 罩 管 上 的 结石 应符合 GB/T 19775-2005 中 6.1.3 的 规定 ,节瘤应符合 G

    11、B/T 19775-2005 中 6.1.4 的规定,气线长度应符合 GB/T 19775-2005 中 6.1.5 的规定。 5.1.2 金属 吸热管上的 吸热体涂层 应 颜色均匀, 无手印、污物、起皮、脱落和 明显划伤。 5.2 尺寸偏差 玻璃罩管的弯曲度应不大于 0.2%;金属吸热管的外径和壁厚应符合 GB/T 17395 的相关规定;直通 管实测长度应不大于标称值的 0.5%,玻璃罩管实测外径应不大于标称值的 5mm。 5.3 环切等级 玻璃罩管的环切等级应不大于 HQ-6。 NB/T 10415 2020 6 5.4 光学性能 5.4.1 玻璃 罩管 太阳透射比应不小于 0.90(A

    12、M1.5)(非玻璃罩管两端过渡区域) 。 5.4.2 金属吸热管涂层的太阳吸收比应不小于 0.92 (AM1.5)。 5.4.3 太阳选择性吸收 涂层 半球 发射 比 应不大于 0.08(150 1 )。 5.5 封接 漏率 玻璃与金属 封接漏率应小于 1.010-10 Pam3/s。 5.6 真空性能 直通管 真空夹层内的 气体压强应不大于 510-2Pa。 测 试期间 ,在玻璃壁上应呈现微弱荧光,不应有 辉光放电、火花穿透玻璃壁或火花发散而玻璃壁上无荧光现象。 5.7 机械强度 5.7.1 直通管 应能承受直径为 30mm 实心钢球从不低于 1.4m 高度的冲击不破损。 5.7.2 波纹弹

    13、性连接管经受 12000 次的模拟位移试 验后 , 封接 漏率 应 符合 5.5 的规定 。 5.8 热损系数 直通管 热损系数应符合表 3的 规定 。 表 3 直通管 热损系数 工况温度 热损 系数限 值 ( W/m) 100 18 200 36 250 45 300 55 5.9 耐候性 5.9.1 高温 形变弯曲度 直通管形变弯曲度试验后, 每米 直通管 的 形变 弯曲度 应 不大于 5mm。 5.9.2 外热冲击 外热冲击试验后, 玻璃罩管应无炸裂 或 裂纹 等损坏,玻璃 -金属封接处应无变形 、炸裂 和漏 气 。 5.9.3 耐 低温 耐低温试验后, 直通管 应无 损坏。 6 试验

    14、方法 6.1 外观 6.1.1 视检玻璃 罩 管上的结石 、节瘤和气线长度 情况,记录检查结果。 6.1.2 视检金属 吸热管上的 吸热体涂层的外观情况,记录检查结果。 NB/T 10415 2020 7 6.2 尺寸偏差 将 直通管 水平固定放置在 V 形试验支架上, 两端封接处在支撑点位置, 用百分表测量 直通 管 中部 的最大与最小径向尺寸,最大与最小径向尺寸之和除以 2 倍玻璃罩管长度为玻璃罩管弯曲度; 用精度 0.02mm 的千分尺测量 并 记录 金属吸热管的外径和 壁厚; 用精度 1mm 的钢卷尺测量 并 记录 直通管长度 ; 用精度 0.02mm 的千分尺测量 并 记录 玻璃罩管

    15、外径和壁厚。 6.3 环切等级 玻璃罩管环切等级试验方法按 GB/T 29159-2012 中附录 A的规定 进行 6.4 光学性能 6.4.1 切割 直通管 上非 玻璃罩管两端 过渡区域 的玻璃罩管, 样品尺寸 应满足 分光光度计的要求,使用 具有积分球的分光光度计在波长范围 300nm 2500nm 内,光线分别与 玻璃罩管 上截取的玻璃试样的凸 面、凹面垂直入射, 按 GB/T 25968 的规定 测量玻璃 罩管太阳 透射比, 玻璃试样的 凹面和凸面各做 3 次, 取平均值。 6.4.2 切割 直通管 的金属 吸热 管, 样品尺寸 应满足 分光光度计的要求 , 使用具有积分球的分光光度计

    16、 在波长范围 300nm 2500nm 内, 按 GB/T 25968 的规定 测量 金属吸热管 涂层吸收比。 6.4.3 太阳选择性吸收涂层的半球发射比试验方法 按 GB/T 25965 的规定进行,测试温度调整为 150 1。 6.5 封接 漏率 将氦质谱检漏仪的检测接口与 直通管 的排气嘴对接,氦质谱检漏仪对 直通管 内腔进行抽气工作,当 仪器显示玻璃 罩 管内的可检 漏率小于 1.010-10 Pam3/s时,用充满氦气的气包将封接处全部包住,并持续 30s。仪器显示的漏率应无提高。 6.6 真空性能 用火花检漏器在暗 室 环境下探测 直通管 的玻璃 -金属封接端的真空夹层,根据放电颜

    17、色对真空状况 作定性判断。 6.7 机械强度 6.7.1 直通管 水平固定安装在试验架上,由间距 1500mm 的两个带有厚 5mm 聚氨酯衬垫的 V 形槽支 撑,直径 30mm 的钢球对准集热管中部与两支点中部,钢球底部至玻璃 罩 管撞击处 1400mm,自由落下, 垂直撞击在 直通 管上。 6.7.2 用往复试验装置 对 波纹弹性连接管 进行 12000 次 模拟位移试验 , 每次 模拟位移试验 的周期为 2s、 位移量为 2mm 每个波, 试验后 按 6.5 的规定进行封接 漏率 试验 。 6.8 热损系数 热损系数 试验 方法 按 附录 A规定的进 行 。 6.9 耐候性 6.9.1

    18、高温 形变弯曲度 NB/T 10415 2020 8 将 直通管 放置在 V形支架上, 通过垂直投影的方式 标记加热前 直通管 中心位置高度,油泵循环导热 油,设定导热油加热温度为 300 2 ,达到设定温度后 继续循环 2h,测量加热后 直通管 中心位置高度, 加热前后高度差为 h, 直通管形变 弯曲度为 h/L。 6.9.2 外热冲击 将 直通管 放置在 V形支架上,油泵循环导热油,设定导热油加热温度为 300 2,达到设定温度 后, 对 直通管 均匀喷水 , 喷水 水温 15 10,喷水流量应大于 150kg/(mh),保持喷水 5min,检查 直通 管 是否有损坏。 6.9.3 耐低温

    19、 将直 通管放入特制的超低温冰柜中,连接管道做好保温,直通管 和 两端金属连接段 均应 处于低温状 态下,油泵循环导热油,设定导热油加热温度为 300 2,设定超低温冰柜内温度为 -40 2,待 超低温冰柜内达到设定温度后,运行 30min,检查直通管是否有损坏。 7 检验规则 7.1 检验分类 7.1.1 直通管 检 验分为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 。 7.1.2 每 支 直通管 均应进行出厂逐 支 检验,每批均应进行出厂抽样检验。 7.1.3 直通管 在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a) 新产品或老产品转厂生产的试制定型鉴定时; b) 在正常情况下, 自上一次型式检验起已连续生产超过 1 年

    20、时; c) 产品 停产 1 年以上,再恢复生产时; d) 当 产品 设计、材料、工艺有重大改变,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时; e) 国家 市场监管部门 或用户 提出要求时 。 7.2 检验项目 检验项目见表 4。 表 4 检验项目 序号 项目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出厂 逐支 检验 出厂 抽样 检验 型式 检验 1 外观 5.1 6.1 2 尺寸 偏差 5.2 6.2 3 环切等级 5.3 6.3 4 光学 性能 5.4 6.4 5 封接 漏率 5.5 6.5 6 真空性能 5.6 6.6 7 机械强度 5.7 6.7 8 热损 系数 5.8 6.8 9 耐候性 5.9 6.9 注 : “ ” 为 须

    21、检项目, “ ” 为不检项目 NB/T 10415 2020 9 7.3 抽样方法 7.3.1 出厂抽样检验样品应在出厂逐支检验合格的产品中随机抽取 1 支进行。 7.3.2 型式检验 样品 应在出厂抽样检验合格的产品中随机抽取 2 支进行。 7.4 判定规则 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的检验项目 全部合格,判为合格产品;有一项不合格,判为不合格产品。 8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8.1 标志 产品 上应有 不易 消 除的 商标及型号的标 志 ( 如 钢印或激光打标) 。 8.2 包装 8.2.1 直通管 应有遮光防护装置, 主要部件之间应有防护层 予以分隔, 包装箱中应附直通管外形尺寸 图纸和装箱单

    22、 。 8.2.2 外包装应捆扎牢固, 并应 符合 GB/T 13384 的规定。 8.3 运输 在运输过程中, 不 应 挤压、 抛掷 和 受 雨 雪 淋 袭 。 8.4 贮存 产品 应贮存在清洁、干燥、通风 的仓库内 , 不 应 露天堆放 。 NB/T 10415 2020 10 附 录 A (规范性) 直通管热损系数试验方法 A.1 测试原理 利用电加热将直通管内的金属吸热管加热到与环境温度 间温差至 某一设定 值 。待金属吸热管壁面温 度稳定后,维持该温差所需的电加热器输入功率即为直通管在该温差下的热损功率。热损功率除以该测 试温度下金属吸热管的总长度即为直通管在该温差下的热损系数 。 A

    23、.2 测试系统 测试系统包括温度传感器、温度采集设备、功率仪表及测试系统软件等。 温度采集设备采集各温度传感器温度数值,功率仪表采集各加热器的输出功率数值,测试系统软件 进行温度和功率数据储存与处理。测试装置如图 A.1。 1 2 3 4 5 6 7 标引序号 说明: 1 保温块 2 计算机 3 温度采集设备 4 温控仪表 5 功率仪表 6 直通管 7 支撑架 图 A.1 热损测试装置示意图 NB/T 10415 2020 11 A.3 环境要求 室内 测试 时邻近测试装置的物体表面温 度应接近环境温度,平均 环境温 度应在 0 30 以内, 其最 大 允许偏差 1 ,环 境风速应不大于 0.

    24、5m/s。 A.4 测试设备要求 所用测试设备在测量范围内的性能参数,应符合表 A.1的规定。 表 A.1 测试设备性能 参数 参数 最大允许误差 /准确度等级 其他 直通管内壁面温度和均温管外壁面 1 响应时间小于 5s 环境温度 和玻璃罩管外壁温度 0.5 响应时间小于 5s 长度 0.1% 电功率 最大允许误差 应不小于满量程的 0.5% 数据记录仪 模拟或数字记录仪的 最大允许 误差 应不小于满量 程的 0.5% 时间常数应不小于 1s, 信号的峰值指 示应在满量程的 50% 100%之间 数字技术和电子积分器的 最大 允许误差 应 不大于 测量值的 1.0% 注 :“ ”为不适用。

    25、A.5 加热与测温点布置 加热与测温组成包括控制柜、温控仪表、主加热器、辅助加热器、均温管、保温块等。 各加热器 和 测温点可参考 图 A.2布置 。 直通管加热采用 2个相同的主加热器和 4个相同的辅助加热器。按照放置位置划分,放置在 直通管 内 加热的辅助加热器称为内辅助加热器,放置在 直通管 端部外加热的辅助加热器称为外辅助加热器,单个 辅助加热器长 度推荐为金属吸热管总长的 1% 10%,其电加热功率范围推荐为 5kW/m 10kW/m。主加 热器在长度方向上分为实际加热区域和非加热区域,其中,非加热区域用于放置内、外辅助加热器,实 际加热区域长度 应 不超过 直通管 总长度的 50%

    26、与内辅助加热器长度之差,其电加热功率推荐范围为 1kW/m 3kW/m。 温度传感器应与被测表面良好接触,用于控制加热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应放置在均温管上相对应的电 加热器中心位置。用于测量直通管内壁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应至少 6个,在直通管轴向应均匀分布,且以 直通管中心为对称轴对称分布;在距离直通管两 端不超过 50mm范围的内壁面处也应各放置 1个温度传 感器,用于控制端部轴向温度梯度,使得端部温度也接近直通管平均温度。测试玻璃罩管外壁温度宜至 少 3个温度传感器,其中一个温度传感器应位于直通管中心位置,其余温度传感器位置以直通管中心为 对称轴对称分布。测量环境温度应 至少 设置 1个温度传 感

    27、器。 NB/T 10415 2020 12 1 2 3 4 5 6 7 8910111213141516 标引序号 说明: 1 控温测温点 1 2 控温测温点 2 3 主加热器控温测温点 4 玻璃罩管测温点 5 玻璃罩管测温点 6 波纹管 7 保温块 8 外辅助加热器 9 内辅助加热器 10 均温管 11 主加热器 12 金属吸热管 13 玻璃罩管 14 对称轴线 15 直通管内壁测温点 16 直通管端部测温点 图 A.2 加热器与测温点布置示意图 A.6 测试过程 A.6.1 测试前的准备 测试前 应 对直通管的玻璃罩管表面进行清洁。 并 在室温条件下 测量直通管 的总长度 。 A.6.2

    28、安装均温管 将直通管放置在测试台支撑架上,然后将安装好温度传感器的均温管放置进 直通管 内,保证均温管 上的温度传感器与 直通管 内壁面紧密接触 ,并且位于 直通管 的两侧。在玻璃罩管上固定相应温度传感器, 最后在两端安装好保温块。 A.6.3 电加热器安装 将 4 个辅助加热器 按 A.5的规定固定到主加热器上。然后将 2 个主加热器分别插入到 2 个均温管 中,主加热器底端 应 与均温管内侧端口平齐。 A.6.4 温度传感器安装 NB/T 10415 2020 13 用于控温的各温度传感器按 A.5的规定固定在均温管上相应位置,各个测点位置 应 在一条直线上, 且 每个温度传感器 应 与均

    29、温管壁面保持紧密接触。 用于测温的各温度传感器按 A.5的规定固定在均温管上相应位置,各个测点位置 应 在一条直线上, 且 每个温 度传感器 应 与 直通管 内壁面保持紧密接触。在各温度传感器与均温管之间应放置一层防辐射材 料。 用于玻璃罩管表面测温的温度传感器按 A.5的规定固定在玻璃罩管上相应位置, 并应 采用合适的方 式与玻璃表面保持接触紧密,各个测点位置 应在 同一直线上且 位 于玻璃罩管两侧, 宜 采用片式温度传感 器。 用于测试环境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应 位于 距地面大于 0.8m, 且 距直通管不小于 1.5m 处 的 防辐射罩 内 。 A.6.5 检查环境温度 开启 温度采集设备,

    30、采集各温度传感器温度数值 ,检查环境温度是否 符合 A.3的 规定 。 A.6.6 设定采样频率 设定 测 试 系统软件的数据采集 间隔 为 5s,记录并保存各温度传感器温度值和各加热器的输出功率 值。 A.6.7 开启加热 开启温控仪表,设定 直通管 测试温度,并设定加热升温速率,加热升温速率 宜 不超过 5 /min,开 始加热。 A.6.8 调节温度 调节温控仪表上的温控值, 在 直通管 内壁平均温度与 平均 环境温度 间温 差 分 别为 100 10、 200 10、 250 10 和 300 10时 进行热损系数测试。如果在 15min内 测量的各点温度 与 其平均 值 的偏差符合

    31、表 A.2的 规定,则认为达到稳态工况。 表 A.2 稳态工况判据 参数 各测得值与平均值的最大允许偏差 环境温度 1 玻璃罩管外壁面温度 1 直通管 内壁面温度 0.5 A.6.9 测试数据采集 在 A.6.8规定的稳态工况下采集至少 15min的连续数据, 进行 设定温度的热损系数测试;重复 上述 步骤,进行另一 设定 温度下 的 热损系数测试。 A.6.10 直通管 的长度测量 在 A.6.8规定的稳态工况下 ,测量直通管的长度。 A.7 热损系数计算 A.7.1 玻璃罩管外壁平均温度 NB/T 10415 2020 14 玻璃罩管外壁平均温度按公式 ( A.1) 计算 : g, g(a

    32、v) i iii i Tp T p= (A.1) 式中 : Tg( av) 玻璃罩管外壁平均温度 ,单位为摄氏度 ( ); Tg,i 测试期间, 玻璃罩管外壁上第 i个温度传感器测量温度平均值 ,单位为摄氏度 ( ); pi 第 i个温度传感器对应测量距离的加权因子。 玻璃罩管外壁上各温度传感器 对应 测量距离的加权因子按公式 ( A.2) 计算 : 112iii ddp L+= (A.2) 式中 : di-1 第 i 个温度传感器与第 i-1 个温度传感器之间的距离,单位为米( m) ; di+1 第 i 个温度传感器与第 i+1 个温度传感器之间的距离,单位为米( m) ; L 室温时 直

    33、通管 的总长度,单位为米( m) 。 对于第 1个温度传感器, 按公式 ( A.3) 计算 , 021 /2ddp L+= (A.3) 式中 : d0 第 1个温度传感器与 直通管 端部的距离,单位为米( m); d2 第 1个温度传感器与第 2个温度传感器之间的距离,单位为米( m)。 对于第 N 个温度传感器,由于其与第 1个温度传感器对称分布于玻璃罩管两端, 则 pN=p1。 A.7.2 直通管 内壁平均温度 直通管 内壁平均温度按公式 ( A.4) 计算: abs, abs(av) ii TT M= (A.4) 式中: Tabs( av) 直通管 内壁 平均温度 ,单位为摄氏度() ;

    34、 Tabs, i 测试期间, 直通管 内壁第 i 个温度传感器测量温度平均值,单位为摄氏度() ; M 直通管 内壁全部温度传感器个数之和 。 A.7.3 平均环境温度 平均环 境温度( Ta( av) )为稳态测试周期内,环境温度传感器测量温度平均值。 A.7.4 测试温度下的热损系数 在设定的测试温度下,直通管的 热损系数 按公式 ( A.5) 计算: h 1 h 2 h 4 h 3 H L , T T ( ) ( )i i k A k AP T T T T xxU L + + = (A.5) NB/T 10415 2020 15 式中: UHL,T 直通管的热损系数,单位为瓦每米( W/

    35、m) ; Pi 放置在 直通管 内的第 i 个电加热器的输出功率值,单位为瓦( W) ; k 均温管导热系数 ,单位为瓦每米开尔文( W/(m K)) ; A 均温管截面面积 ,单位为平方米 ( m2)。 x 在均温管上外辅助加热器温度测点与内辅助加热器温度测点之间距离 ,单位为米 ( m) ; Th1,Th2 直通管 一端的外辅助加热器和内辅助加热器的测点温度值,单位为摄氏度(); Th3,Th4 直通管 另一端的内辅助加热器和外辅助加热器 的 测点温度值 ,单位为摄氏度() ; LT 测试温度下 直通管 的总长度 ,单位为米 ( m) 。 测试温度下 直通管 的总长度按公式 ( A.6)

    36、计算: (A.6) 式中: coef 被测金属吸热管材料的线性膨胀系数 ,单位为每开尔 文 ( K-1); TRT 初始环境 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A.7.5 直通管热损系数 以不同的 直通管 内壁平均温度与平均环境温度之差进行拟合,直通管的热损系数关系式见公式 ( A.7) : (A.7) 式中 的系数 a和 b由测试结果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拟合得出。 以金属吸热管内壁平均温度 进行拟合, 直通管的热损系数关系式见公式 ( A.8) : (A.8) 式 中 的系数 a和 b由测试结果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拟合得出。 NB/T 10415 2020 16 参 考 文 献 1 T/CRES 0001-2018 抛物面槽式太阳能集热管热损系数测试方法 2 李军建 ,王小菊 .真空技术 M.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4:170-181 _


    注意事项

    本文(NB T 10415-2020 中温玻璃-金属封接式真空直通太阳集热管.pdf)为本站会员(livefirmly316)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