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语文试题(含答案).pdf

    • 资源ID:1519078       资源大小:556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语文试题(含答案).pdf

    1、 201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 语文 一、 文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己为本位, 与人无关。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性,成为人的价值物。一方面,它是 人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于人。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人的价值创造时,就 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 分。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资 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 和生活资源。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

    2、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就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 枯竭。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 是人的家园。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 界看成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 还是精神性的概念。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 生活性和人 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区分为三个层级: 宜居、利居、乐居。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

    3、市、保护历史 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 而“利居”仍然没有摆脱环境当作资源的概念。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 系就存在某种对立。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 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情感性,说 明环境与人的内在心理的关系。文化性,说明乐居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 文化意味,浓缩 提炼了人类文明的精华,真正体现了家园感。 家园感的实现离不开对环境进行建设。环境建设有两种指导理念:一是功利的原则, 而是审美的原则。两个原则必须是统一的,且应以审美原则为主导,也就是说可以将

    4、工 程建设转化为景观建设,让工程既有利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又有利于人类的审美。此 外,家园感的实现也离不开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一是需要科学技术,二是需要理念。在 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理念中,“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有积极意义,这里“美”的构成是 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审美的 环 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 保护。比如,城市中的湖水被严重污染了,按“真”的保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 程度上恢复它的生态平衡,而按审美的保护原则,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 美化,如湖岸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 环境作为

    5、人的家园,既是空间的,也是历史的。我们应该适度开发自然资源,高度 重视保护自然环境,并努力建设乐居的环境。 (摘编自陈望衡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 1.下列有关“环境”和“资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环境的自然与作为资 源的自然都是人的价值物,参与到人的价值创造中。但二者 又有所不同。 B自然作为环境,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家园。这种情况下,人总是力求实 现与自然的和谐。 C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才 能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 D自然作为资源,可以满足人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是人掠夺的对象;而不加限制地掠 夺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2.

    6、下列对原文第二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人类对家的居住功能的追求表现在三个方面 ,分别是宜居、 利居、乐居,其中 宜居是基础。 B利居,仍然把环境作为利用的对象,即重视自然作为资源的价值,忽略自然作为环 境的价值。 C乐居既要体现人与环境的共生关系,又要满足居住者对环境的情感认同,还要体现 深厚的文化感,二者缺一不可。 D 环境对人的亲和性与人对环境的依恋感是家园感的表现。乐居满足了人在环境 方面 的全面需要,因而乐居是环境建设的最高目标。 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出于资源的枯竭会危及人的生存,所以人类要高度重视保护自然环境。但

    7、与此同时, 适度开发自然资源饿工作也不能停。 B湖岸植树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保护环境的做法,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空间,而且也 让家园感具有了持续性。 C 环境建设的指导原则应强调功利与审美的统一。例如,可以将工程建设转化成景观 建设,也就是将审美理念融入工程规划中。 D“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中“美”的构成是丰富的, 它高于科学的“真”的保护因 而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二、古代诗文阅读 ( 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周顗 字伯仁, 少有重名,神彩秀彻 。 司徒掾贲嵩有清操,见顗,叹曰: “ 汝 颍固多 奇士!自顷雅道 陵迟 ,今复见周

    8、伯仁,将振起旧风,清我邦族矣。 ” 从弟穆 亦有美誉,欲陵折顗,顗陶然弗与之校,于是人士益宗附之。 弱冠,袭父爵武城侯。 中兴建, 位至 吏部尚书。顷之,以醉酒 , 复 坐 门生斫伤人,免官。太兴初,更拜太 子少傅,尚书如故。顗上疏让曰: “ 臣退自循省,学不通一经,智不效一官,止足 良难,未能守分,遂忝显任,名位过量。 固辞不受,帝诏不许。 庾亮尝谓顗曰: “ 诸人咸以君 方 乐广 ” 对 曰: “ 何乃 刻画无盐,唐突西施也。 ” 帝宴群公,酒酣,从容曰: “ 今日名臣共集,何如尧舜时邪? ” 顗因醉厉声曰: “ 今 虽同人主,何得复比圣世! ” 帝大怒,手诏付廷尉,将加戮,累日方赦之。

    9、后因 酒 过 为有司所 纠,帝亮其情 , 亦 不加黜责。 顗 宽裕友爱,弟嵩尝 醉 谓顗曰: “ 君才不及弟,何乃 横 得重名! ” 以燃 烛投之。 顗神色无忤,徐曰: “ 阿奴火攻,固出下策耳。 ” 王导甚重之 。 顗 尝 于导坐傲然 啸 咏 ,导云: “ 卿欲希嵇、阮邪? ” 顗曰: “ 何敢近舍明公,远希嵇、阮。 ” 及王敦构逆,温峤谓顗曰: “ 大将军此举似有所在,当无滥邪? ” 曰: “ 君少 年未更事。人主 非尧舜,何能无失,人臣岂可举兵协主!共相推戴,未能数年,一 旦如此,岂云非乱乎! 彼 狼抗无上,其意宁有限邪! ” 既而王师败绩,顗奉诏诣敦, 敦曰: “ 卿负我! ” 顗曰:

    10、 “ 公戎车犯顺,下官亲率六军,不能其事,使王旅奔败, 以此负公。 ” 敦惮其辞正,不知所答。帝召顗,谓之曰: “ 近日大事,二宫无恙, 诸人平安,大将军故副所望邪? ” 顗曰: “ 二宫自如明诏, 于臣 等故未可知。 ” 或 劝 其 避敦,顗曰: “ 吾备位大臣,朝廷丧败,宁可复草间求活,外投胡越邪! ” 俄 而被收, 经太庙, 大言 詈贼 不绝 , 祈 速杀敦 。 语未终,收人以戟伤其口,血流至踵, 颜色不变,容止自若,观者皆为流涕。遂 遇 害,时年五十四。 (摘编自晋书 列传第三十九) 【注】 顗 : y,多用于人名。 乐广:晋贤士,晋书云其“名重于时”。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

    11、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自顷雅道 陵迟 陵迟 :衰落 。 B 复 坐 门生斫伤人 坐 :因犯罪 。 C. 诸人咸以君 方 乐广 方 :比拟。 D. 何乃 横 得重名 横 :强行。 5. 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够体现周顗性格同一侧面的一组是( 3 分) 学不通一经,智不效一官 二宫自如明诏, 于臣 等故未可知 何乃 刻画无盐,唐突西施也 何敢近舍明公,远希嵇、阮 阿奴火攻,固出下策耳 不能其事,使王旅奔败 顗 尝 于导坐傲然 啸咏 宁可复草间求活,外投胡越邪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B. C. D. A 周顗在当时以雅望获海内盛名。文中 贲

    12、嵩 和庾亮的话都表现了这一点。其中, 贲 嵩 认为周顗能够使国家风清气正。 B文中周顗在不同场合中两次以尧舜比况皇帝,对皇帝进行批评,反映了周顗虽 身处官场但敢于直言的性格。 C周顗奉诏去见王敦时,王敦认为周顗辜负了自己,这主要是因为王敦举兵犯上 时,周顗曾亲自率军与他对抗。 D 王敦构逆,周顗审时度势,深知自己身处险境。 周顗被捕后,在经过太庙时, 痛骂奸逆,触怒王敦,招来杀身之祸。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 1) 从弟穆亦有美誉,欲陵折顗,顗陶然弗与之校,于是人士益宗附之。 ( 2) 后因 酒过为有司所 纠,帝亮其情 , 亦 不加黜责。 (二)古代诗歌阅读(

    13、 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初见嵩山 张耒 【 注】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8. 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 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 ( 5 分) 9. “ 数峰清瘦出云来 ” 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 精神内涵?(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6 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 1)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 ,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 2)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

    14、? , , 此小年也。(庄子逍遥游) ( 3)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 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白 居易琵琶行)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25 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4)题。( 25 分) 最后的黄豆 爷爷是个染布的。 他爱吃黄豆出了名。 在镇子西头, 爷爷十七岁那年刷刷地架起了好几口大染锅。这吃饭 的 手艺是 “ 偷 ” 来的。爷爷从小喜欢跑进 大染坊找老板的儿子斗蛐蛐。有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 我爷爷 便 蹲在一 旁 , 直 愣愣 地 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爷爷蹲着看染布时, 就从兜里摸 出几 粒炒 熟的黄豆塞 到 嘴 里 嚼 , 这 样

    15、一蹲 就是 一两个时辰 。“呆瓜!” 染布师傅 往往这么 笑 话 我爷爷。当 爷爷染出第一锅 布时, 大 家才知道爷爷 并 不呆。 那年,家 里 遭了大灾,爷爷架起几口大锅开始染布。开业那天,镇 子里所有人都听 到爷爷一边敲铜锣一边喊话,开张头半个月染布不收钱,染坏了一赔二。爷爷没钱请帮 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 一勒,一把黄豆往嘴巴 里 一塞,一边 香甜地 嚼着,一边搅动大 染锅。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 布 便 染成了。 青色衬着爷爷额头的汗珠,沉稳得像 傍晚袭来的夜幕。 后来,那家大染坊被 爷爷挤垮了。没过半月, 爷爷 快乐地 嚼着黄豆把那几口锅搬进 了大染坊。于是,镇 子里又有了大染坊

    16、。那名声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咣咣当当 响 得很 。在嚼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 也开始响着咣咣当当的银元声。 有了钱,除了每天 有滋有味地 多嚼几把黄豆,还娶了奶奶。迎亲那天, 爷爷喝了好 多酒,醉了 ,进洞房时还绊了一脚,兜里的黄豆全撒在地上 ,他捡了好一阵子。 奶奶什 么反应,到现在我也不知道。 后来跟我讲这事时, 爷爷还叹气,这一绊,不 是 什么 好兆 头。要不,这后辈子也不会活得这样磕磕绊绊。说这事时,爷爷喘 着 粗气,我帮着 捶 了 半天背, 他 还是喘得满脸猪肝色。 其实, 爷爷在生父亲的气。 闲时, 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 地 嚼着黄豆一边跟我 聊天 , 像在咀嚼他的一生

    17、。他说, 父亲是一个 “ 倒钱筒 ” 。 父亲是爷爷的独苗 ,奶奶 宠着他,惯着他 。听爷爷说, 父亲才 十岁,就开始进 大 烟馆。没钱, 就 赊账。烟馆老板拿着赊账本来讨钱时 , 爷爷才明白 是 怎么一回事。 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 我十岁那年, 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 大染坊被抵了赌债。 那一天爷爷没有嚼 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 搬出大染坊时,我爷爷 习惯性地 掏出黄豆 ,迟疑了一下, 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 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没几年,爷爷病得不行了。父亲依然整天不着家,爷爷的安危只是他耳边刮过的一 阵微风。 临 终前的那个 晚上, 爷爷 示意 我到 他

    18、跟前 。他手中攥着一个小布袋 , 打开来,是些 黄豆。昏暗的灯光下,豆子炒得 金灿灿的。 爷爷说, 这辈子只剩下这 点 黄豆了。 他的声 音很轻,连他旁边油灯的火苗都没有动一下。 他颤巍巍地拈出一颗豆子,习惯性地放入 口中,又想嚼它。 不知是黄豆太硬还是爷爷老了,牙口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 袋中。 他叹叹气 ,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这世上留个念想。他慈爱 地对我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不过,你要是 争气,最好别来扰我了,他语气中满是沮丧。 我愣愣的, 不太明白,点了点头。 第二天早晨,爷爷 走 了 手里紧紧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 。 邻

    19、居帮忙葬了爷爷后, 父亲才回来。没人怪他,他在邻里眼中只是一个能够看得见的影子。 父亲长嚎着, 声音凄厉,如同塌了脊梁。大家都知道他为什么哭。 整整两天两夜, 他 雇了好几个人把小院子掏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连瓦背也全掀掉了,还是没 有 找到 传说 中爷爷 那几坨金子。 他 疯了。 后来,一个金匠跟我说我爷爷确 实 有几坨金子。不过,我爷爷 临终 前偷偷让 他 把 它 们 打成了一颗颗金珠子。 我蓦然明白,爷爷那 小袋 黄豆 是什么了。 爷爷给我留 了 一笔活命钱。 有人曾 问我, 金子 最终找到 了吗 当然没有 。 爷爷的坟头早被我平了。当时还有人说,我跟我那疯了死掉的父亲一样, 也是忤逆不孝。

    20、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企业,人们称我是什么“ 著名企业家 ” 。 不久前 , 一次慈善大会 上,我说了, 死后捐出全部财产。我那个儿子和老婆都不跟我说话了。 为什么这么做?有记者问我。我一时语塞,眼前浮现出爷爷那小袋最后的黄豆。 (改自王琼华最后一碗黄豆) (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好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 “我” 平掉爷爷的坟头,是既不想让任何人打扰爷爷死后的安宁,又表明了不 依赖祖辈财富、自己创业的决绝。 B 文中说“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一是形容他处于青少年时期,长 得快;二是形容他备受溺爱,放纵无拘。 C 本文语言平实,情感饱满,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各具特

    21、点,叙事手法新颖, 主题有教益。 D 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时,爷爷蹲在一旁看人染布,这暗示着爷爷对读书 的渴望和对财富的羡慕。 E 本文运用动作、语言、细节和对比等艺术手法,生动凸显人物个性;人 物的行 为也具有深厚寓意。 ( 2) 小说中“ 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 , 这一行为反 映了爷爷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 6 分) ( 3) 小说中多次写到爷爷嚼黄豆,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 6 分) ( 4)小说以“最后的黄豆”为标题,寓意何在?这对现实人生有许多启示,谈谈你感受 最深的一点。( 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25 分) 12阅读

    22、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4)题。( 25 分) 克罗齐的求索 事业成功的种子往往播撒在苦难 的 土壤之中。 1883 年,卡萨米西奥拉大地震夺去了 贝尼代托克罗 齐的双亲和妹妹的生命,被埋在废墟下的他侥幸得救。当时他 17 岁,温 馨的生活在暴虐的自然面前顷刻灰飞烟灭。这场灾难给青年时代的克罗齐造成了巨大的 心理创伤,也使他在人生之旅和学术之途上更为关注自我心灵的充实和人类社会的精神 景况。 1886 年克罗齐辍学,开始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他一度潜心于他的家乡那不勒斯以 及欧洲的历史研究,期望能在喜欢的学术事业中求得情感的解脱。期间,他结合自己从 未放弃的美学志趣,把历史与艺术联系起来进

    23、行思考。他发现,历史与艺术都以 人为焦 点,着力于表现独特而个别的事实,不关心抽象概念或一般法则。艺 术不是世俗理解中 的娱乐手段,它 创造的是一个可能额事实;历史则提供实有的真实,表现为发生过的一 切。 1902 年,克罗齐出版了影响深远的美学,为现代美学做出了开拓性贡献。中国美 学家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对克罗齐的美学思想曾作过专章介绍。意大利哲学家金 蒂雷 赞赏克罗齐不仅发现了想象的规律,而且引入了心灵发展的概念。在共同的学术兴 趣和理论探讨中,克罗齐和金蒂雷的友谊也由此得到发展。在美学中,克罗齐重点 对过去时代的“错误的美学” ,尤其是“自然主义美学”和“唯理主义美学”进行批驳, 肯定了

    24、艺术的“心灵性”和“非逻 辑性”等特点,把艺术和美学从对道德与理性的依附 中解放出来。 然而,学术上的创获并未是克罗齐摆脱椎心的痛苦和深刻的孤独。在潜意识里,他 渴望公众对他的工作有所关注。 1903 年他开始创办涉及文学、历史与哲学的文化刊物 批评。 克罗齐在自传中曾说:“创办批评杂志标志着我的生活中一个新时 期的开始。”他主要负责文学与历史,前期曾 邀请金蒂雷负责哲学。在长达 42 年的办刊 过程中,克罗齐渐渐达到 了他所期待的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协调统一的理想。 1920年 6 月至 1921 年 7 月,克罗齐担任意大利教育部长,发起了意大利现代史 上著名的 教育改革 运动。 在进行社会

    25、活动的同时,克罗齐不断修正完善他的理论学说。他在一次交流活动中 说:“正如每一个对自己所做事情感到要负责的人一样,我喜欢反复思索我写过的 并发表 过的那些东西,喜欢经常回味和审查它们,以求看一看是否可以发现一些不妥之处,是 否可以进一步加以展开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的。这就是说,他所懂得的事情只 是慢慢才学会的;似乎还应 当加上一句 人也不是死后才会的。因此,人往往要像 前几年那不勒斯的一位外科医生所做的那样,他也是我在参议院的一位同事,有一次做 手术时他突然感到不舒服,觉得自 己要死了,于是把手术刀交给一位同行,说请你来 干下去。” 克罗齐不仅勤奋钻研,而且注重研究方法,方法是抵达学术高原的重

    26、要途径和手段。 在办刊前期,克罗齐完成了“心灵哲学”的系统阐发工作。在他看来,历史是人的创造, 体现为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要受心灵的支配,因此把握历史的关键在于把握心灵活动。 哲学不过是历史学的方法论,追求美、真、益、善的心灵哲学,作为 心灵活动形式与规 律的研究,其意义在于为创造历史和阐释历史提供方法论的依据。 在克罗齐的心中,意大利民族始终具有美丽的形象。它从遥远的古罗马走来,创造 过文艺复兴的灿 烂文化。但 20 世纪 20 年代,意大利的历史脚步踏上“迷途”。身处残酷 的历史情境,克罗齐怀着对心灵自由和精神解放的执着坚守,坚持以著述和主编的刊物 抵抗法西斯 专制主义。 1923 年,金

    27、蒂雷加入了法西斯党。克罗齐以巨大的道义勇气,与 宣扬极权主义理论的金蒂雷展开针锋相对的公开论战 , 彼此持续几十年的友谊宣告破裂。 1925 年,克罗齐发表了著名的反法西斯知识分子宣言,反对恐怖政策,并征集到数百 名知识分子的签名。他的寓所在 1926年几次遭到法西斯党徒的洗劫。 1944年,金蒂雷被 击毙于佛罗伦萨街头,克罗齐闻讯,曾长久地倚在寓 所的门框上 ,遥望北方深邃的蓝 天 “我将死于工作。”这是晚年的克罗齐在他人问及自己健康状况时一句平静的回答。 创造性的努力、自由的激情以及深刻的公民责任感,既是意大利民族性格的基本素质, 亦折射 出克罗齐的人格理想。 (摘自张敏克罗齐美学论稿,有

    28、删改) (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全方位展示了克罗齐独特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行为,凸 显了他的人格魅力和学术 影响力。 B克罗齐把克罗齐把 艺术从对理性的依附中解放出来,而他对艺术的认识又有别 于世俗的理解,他认为艺术不是用来娱乐的。 C 本文择取了克罗齐的重要人生阶段,记述了这位 20 世纪前半期有重要影响的理 论家兼社会活动家,以史带论,史论结合。 D文中“我将死于工作”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克罗齐终生的创造性努力,同时也 流露出他对自己身体健康的漠不关心。 E克罗齐主张,历史与艺术都着力于表现普遍法则,都以人为焦点,历史与艺术 的

    29、区分界限在于真实和虚构。 ( 2)克罗齐是如何达到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协调统一的?请结合全文概述 。( 6 分) ( 3)“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的。”克罗齐在其后又加上一句“人也不是死后才会的”。 如何理解克罗齐这一拓展的内涵?请结合原文简析。( 6 分) ( 4) 克罗齐一生经历了大地震、社会动荡和战争带来的苦难,但最终大有成就。有人说 “苦难是人生的财富”。请结合原文和现实人生,谈谈你的看法。( 8 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 20 分) 1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凌南区虽地域狭窄、物资匮乏,但由于大力开发绿色农业, 方寸之地 ,拓出了发 展的大空间。 B

    30、集训期间,我们在深圳要住 三个夜晚。在这几天里,我们可以 忙里偷闲 ,理一理 凌乱的思绪。 C走进来一位 短小精悍 、浓眉阔脸的人,身着青色短衫,步履稳健。大家都把目光 转向了他。 D出色的庄稼汉,干练的机械师,枪法如神的士兵, 妙笔生花 的作家,他们都值得 我们敬佩。 1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 A 300 多人只能睡在阴湿的地上,没有铺的就找来谷草,盖的除个别人有大衣可充 当被子外,绝大多数人挤在一起和衣而睡。 B一个省的文化系统如果能肩负起继承当地文化传统的使命,那么这个省的文化底 蕴就会得到保持,而不至于中断 和流失。 C.图书馆、影剧院、篮球场、老年活动室,这些

    31、城里有的文化娱乐设施,在很多村 子里都有,对村民免费开放。 D 责任感是沉甸甸的,为我们社会所需要,每个人都应该具备,在所有价值中它处 于最高的位置是毋庸置疑的。 15.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过去的儿童教育是注入式教育,只要把种种的死知识、死教训装入他头脑中,就以 为满足。 , , , ; 。 。儿童自由的读物, 实在极少。我们出版这个儿童世界的宗 旨就在于弥补这个缺憾。 教师教一课,他们就读一课 刻板庄严的教科书,就是儿童的唯一读物 我们虽知道之前的不对 然而小学校里的教育仍旧不能十分吸引儿童的兴趣 而且各种教育,仍旧是被动的,不是自动的 也想尽

    32、办法去启发儿童的兴趣 A B. C D. 16. 根据下列句子提供的信息, 写一段介绍“飞行板”的文字,不超过 70个字(含标点 符号)。( 5 分) “飞行板”是由水上运动爱好者,法国的 弗兰茨 萨帕塔研制而成的。 在“飞行板”的帮助下,人们可以像海豚那样在水中快活玩耍。 这种装置需使用者将双脚绑在一双特殊的鞋子里。 这一双鞋附有一个很大的喷水器,用以提供上升力。 使用时,双手要拿着用以稳定飞行的喷嘴。 17.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句式与示例 相同。 ( 6 分) 爱心是昏暗夜空中的歌谣,使孤独者感到了慰藉; 爱心是茫茫沙漠中的绿洲,使跋涉者感到了

    33、希望。 六、 写作( 60 分)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60分 ) 台后一帘深色幕布,台上一架钢琴,柔和的灯光洒在黑白键上,人们屏息等待。女 钢琴家悄然出现,衣着简朴。演奏家上台,谁不 身着华丽的演出服,光彩夺目?人们就 此问她,她的回答是:“人,要隐于音乐背后。” 女钢琴家的话耐人寻味。 有人 感佩不已,有人不以为然,有人感到了缺憾,有人联想到人生的诸多方面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 9 分) 1. C 2.A 3.D 二、( 36 分) (一)( 1

    34、9 分) 4.D 5. B 6.B 7.(10 分 ) ( 1)( 5 分) 堂弟周穆也有美好的声誉,想压倒折服周顗,周顗态度和悦,不与他计 较,于是人们更加尊崇 依附周顗。 译出大意给 2 分;“折”“校”、“宗”三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 2)( 5 分) 后来周顗 因为醉酒的过失被官吏检举,皇帝谅解他的情况,也没有对他 贬斥责罚。 译出大意给 2 分;“纠”、“亮”、“黜”三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二)( 11 分) 8. ( 5 分) 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作者奔走风尘, 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 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接着作者运用迂

    35、回之笔, 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 答出惊喜和亲切的,给 2 分。答出以铺垫来表现的,给 1 分;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每答出一点给 1 分。 意思答对即可。 9. ( 6 分) 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你人手法,以“清瘦” 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 作者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 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清 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答出拟人手法并加以分析,给 2 分;答出以动衬静并加以分析,给 2 分;答出“清 瘦”的精神内涵,给 2

    36、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见解,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三)( 6 分) ( 1)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 2)朝菌不知晦朔 蟪蛄不知春秋 ( 3)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每答对一空给 1 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三、( 25 分) ( 1)( 5 分) E 3 分, A 2 分, B 1 分, C、 D 不给分 ( 2)( 6 分) 心态:反映出“爷爷”在产业被抵债之后内心的痛苦、失落和气愤。 分析:“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是因为内心痛苦,没有兴趣嚼黄豆了;“把黄 豆一路撒在地上”寓意其守成的失败,也表达了对儿子败家的气愤。 答出心态给 2 分,每点分析 2分。意

    37、思答对即可。 ( 3)( 6 分) 生动揭示“爷爷”心理,反映“爷爷”专注、执着和顽强的性格特征;是贯穿 全文的线索,将“爷爷”创业、守成过程中的各环节紧密联系起来;为情节发展 做铺 垫,使故事情节更丰富、更合理。 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 4)( 8 分) 寓意:一是“爷爷”通过一生奋斗留给“我”的物质遗产,是现实世界中的财富; 二是“爷爷”留 给“我”的人生教训,启发“我”对物质有清醒认识,是精神财富。 启示一:就人生追求而言,单纯的物质追求并不会让人幸福,相反可能带来生活中 的不幸。 启示二:就亲缘情感而言,真正的爱不是溺爱,而要帮助下一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启示三:就传

    38、承而言,精神财富的传承比物质财富更为重要,精神的力量才能真正 改变人生。 答出寓意每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论述启示时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启示或其他启示进行论述 , 即 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 2 分。论述合理,给 2 分。 四、 ( 25 分) 12. ( 25 分) ( 1)( 5 分) C 3 分, B 2 分, D 1 分, A 、 E 不给分。 ( 2)( 6 分) 克罗齐自主学习、独立研究,把自己的理论思考推到一个高峰,在诸多理论领域造 诣很高。 但理论创获并未使他停止追求。他渴望公众对他的工作有所关注,创办文化刊 物 批评,发

    39、起教育改革运动,参与抵抗法西斯 等社会活动。 在进行社会活动时,他不 断修正完善 理论学说,继续勤奋钻研,注重研究方法。从而达到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的 协调统一。 概述理论成就,给 2 分;概述实践活动 ,给 2 分;解说理论与实践的协调统一,给 2 分。 意思答对即可。 ( 3)( 6 分) 克罗齐的拓展不仅强调人获取知识靠后天的学习,而且强调了这种学习的紧迫性, 学习、追求要贯穿生命整个过程,体现了克罗齐勤勉探究、不断自我完善、积极进取的 精神品质。文中克罗齐从青年开始自主学习、持之以恒 、珍惜在世时光,提升生命质量, 用自己的一生实现了对这句话的拓展。 答对拓展的内涵,给 4 分;结合原文

    40、分析,给 2分。意思答对即可。 ( 4)( 8 分) 观点一:认同这个说法。 苦难的确成就了克罗齐。青年时期经历的大地震给他带来了心理创伤,这推动他在 人生之旅和学术之途上更为关注人类的心灵和精神;中年之后的克罗齐 又因为社会动荡 和战争 苦 难进一步历练,更加成熟。 观点二: 不认同这个说法。 苦难并非克罗齐想要的,而是现实迫使他不得不面对的。如果没有大地震和战争, 在安宁和平的正常环境和社会生活中,思想深邃、有志于学术和社会活动的克罗齐,同 样会大有作为。 观点三:辩证理解。 苦难本身不是人生财富,苦难通过心灵转化才能成为人生财富 ;此外苦难分自然、 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情况,它们给人的

    41、影响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不要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 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观点明确,给 2 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 4分;联系实际,给 2 分。 五、( 20 分) 13. A 14. C 15. B 16.(5 分 ) 飞行板是水上运动装置。使用者将脚绑在特殊的鞋里,借附在鞋上的喷水器提供的 上升力 ,双手拿着用以稳定飞行的喷嘴,就可以在水中玩耍。 内容完整,给 2 分;顺序合理,给 2 分;字数符合要求,给 1 分。 17.( 6 分) 每写出一句给 3 分,其中内容合理给 1分,比喻贴切给 1 分,句式相同给 1 分。


    注意事项

    本文(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语文试题(含答案).pdf)为本站会员(eveningprove23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