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 试 题 上海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 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 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考试时间 150分钟。试卷满分 150分。 一 阅读 8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6题。 (16分 ) 应该认真对待文献综述 熊易寒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学术界都不太重视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学术规范的逐步建 立,这种情况有所转变,不过大多数综述都是罗列式的,
2、报幕似的把相关研究一个一个列出 来,丝毫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之间存在任何内在的关联,甚至也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与作者本人 的研究有何相干。这样的综述机械、突兀,有生拼硬凑之嫌,称之为“伪综述”亦不为过。 阅读国际上的顶级学术刊物,有这么几个发现:一、书评以外的论文 有比较翔 实的文献综述;二、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 是由该领域的一流学者撰写的;三、对相 关著作的征 引 采取间接引用的形式,很少直接引用。这与国内的情形很不一样,值得 我们思考。 为什么必须有文献综迷?一篇优秀的文献综述其实就是一幅学术谱系图。写文献综述 不仅是为了陈述以往的相关研究,也不仅仅是为了表示对前辈、同行或知识产权的尊重,更 是为
3、了“认祖归宗”,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定位。有时候只有把一篇文献放到学术史的脉络中去, 放到学术传统中去,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个文本:作者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他的问题是什 么?他试图与谁对话?我们在开始一项研究时也同样要有问题意识和对话意识,不能自说自 话。对话的前提 自然是倾听,如果连别人说了什么都不知道,如何进行对话?正是在 倾听 的 过程中,我们发现了“问题”,才需要与对方进行讨论,否则便无话可说。通过综述的写作, 我们就会知道:别人贡献了什么?我打算或者能够贡献什么?我是否在重复劳动?从这个意 义上讲,撰写文献综述首先是为了尊重并真正进入一个学术传统,其次才是利他主义功能 为他人提供文献检索的
4、路线图。 为什么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多由大家执笔?这类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 难度的工作。首先,必须熟悉该领域的重要文献,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在“知识大爆炸” 的今天, 要做到这一点,非有积年之功不可。其次,面对汗牛充栋的文献,必须具备高超的 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从宏观上把握总的研究状况,否则就不是你在驾驭文献,而是文献在 驾驭你。我们(特别是初学者)在阅读文献的时候,常常淹没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之中,茫然 不知所措,有时甚至感觉被人牵着鼻子走,面对不同观点的学术论争,觉得“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不免犯糊涂,此乃“段位”不够所致。最后,这类文献综述往往具有一定的导 向性和前瞻性,除了
5、要总结现有研究,还需要高屋建瓴,指出现状的不足及其根源所在,为 这一领域甚至整个学科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设 性意见。如此看来,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由德 高望重、造诣深厚的学术权威撰写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为什么要尽可能间接引用?间接引用就是作者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引文的核心观点。这 样做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重新表述需要我们先将对方的观点吃透,然后围绕自己的核心问 题和行文思路,重新加以组织,这样可以使论述更加紧凑有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冬可 能找出不同文本之间的内在关联,它们的分歧是什么,共识是什么,然后将众多的观点进行 整合、归类。二是间接引用突破了原文的限制,可以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有效节省篇幅
6、。 规 范的文献综述,要求学者有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也需要学术刊物的大力倡导和 支持。因为有了文献综述,论文的篇幅势必扩大,有限的版面会更加紧张,但论文质量将更 有保障。因版面限制而砍去综述,实在是削足适履的不智之举。 认真对待文献综述,对于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仅仅把文 献综述看作论文写作的一个步骤、程序,或者是有关方面的一个规定,更应该看到,这是知 识生产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它不是在重复别人,它是在说出自己。 这不仅是一个合法 性问题,也是一个有效性问题。可以说,扎实的文献综述是一篇论 文成功的一半。 1概括第段大意。 (25字以内 )( 2分) 2根据文章的
7、意思,可依次填入第段空格处的一项是 ( )。( 2分) A.通常 大多 都 B.大多 通常 都 C.都 通常 大多 D.通常 都 大多 3第段加点词“倾听”在文中的意思是 _。( 2分) 4简析第段的作用。( 3分) 5联系上下文,对第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文献练述需要对别人的观点概括提炼,不能重复别人的观点。 B.文献综述不是简单重复原文观点,而是对原文的发现和发展。 C.文献综述要突破原文观点的限制,表达出自己个性化的认识。 D.文献综述需要对别人观点加以整合,体现出自己的独立思考。 6。作者认为优秀的文献综述具有哪些价值?( 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7
8、-12题。 (22分 ) 冬阳童年骆驼队 林海音 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 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 的大气中。 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 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 但是 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 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
9、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 的态度。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 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 胡须上。 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 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 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 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的,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就很难看。 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钤铛,走起来, “当、当、当”地响。 “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带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 声音,知道那是有 人类在保护着,就不
10、敢侵犯了。 11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12“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 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 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1 3爸爸想了想,笑笑说: 14“ 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15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么? 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 拿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
11、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 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 得更清脆。 16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17“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18 “谁?” 19 “骆驼呀!” 20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21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22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 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23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 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 24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
12、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 临于我的心头。 7第段画线句的作用是 。( 2分) 8对骆驼挂铃铛的解释,“我”的想法比爸爸的想法“更美”在哪里?( 3分) 9作者多处描述骆驼队,对此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 6分 ) A第段由一句话构成,简洁而有画面感,将骆驼队这一描述对象凸现出来。 B第段先写骆驼群的沉默,再写拉骆驼的人头上冒的热气,有比较的意味。 C第段中画线的“但是”一词有强调的作用,语意上与上文没有形成转折。 D第段“屈”、“撅”、“跪”一连串动作的描写,让人们感觉到骆驼的温顺。 E第段不用对话描写而是转述爸爸的话,改变了表达方式,行文富有变化。 F第
13、 15段描写了冬天快过完时的骆驼队,喑示“我”对骆驼的感情发生 改变。 10.有人评论林海音的文字“细致而不柔弱”,结合这一评论,赏析第段画线句。( 3分) 11.最后三段和前文叙述视角不同,传递的情感也有差异。请根据前后两部分内容,对此加以 分析。( 4分) 12.“冬阳”在行文中着墨不多,却是标题的一部分。联系全文,对此加以评析。( 4分) (三)默写。 (6分 ) 【任选 6空,超过 6空,按前 6空评分】 13 (1)问君何能尔? 。 (陶渊明饮酒 ) (2)_ _,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3)_ _,何似在人间!(苏轼水调歌头) (4)不义而富且贵, 。(论语)七则) (5
14、) , 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6) , 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 (7)一夫当关, 。 (李白蜀道难) (8)月子弯弯照几州, (杨万里竹枝歌)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 14 -16题。( 8分)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 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 逢此,春心益渺然 。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 那:同“哪”。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4.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 ”和“客船”。( 1分) 15.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C.
15、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16.从情景关系的角 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17 -21题。 (17分 ) 卜式传 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 式:“欲为官乎?”式日:“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 式日:“臣生与人无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何故见冤?”使者曰: “ 苟,子何欲 ?”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 使者以 闻 。丞相弘曰:“此非 人 情
16、 ,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不报式 ,式归,复田牧。 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式复持钱二十万与 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 上于是以式终长者,召拜中郎。 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既为郎, 布衣 草履而牧羊。 岁余,羊肥 息 。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犹是矣。 以时起居,恶者辄去, 毋令败 群 。 ”上奇其言,使式治民,有政声。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相。 (选自汉书,有删改)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 的意思。( 4分) (1)使者以 闻 (2)布衣 草履而牧羊
17、(3)岁余,羊肥 息 (4)上过其羊所, 善 之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2分) A.臣生 与 人无争 蹇叔之子 与 师,哭而送之 B.以田畜 为 事 旦日飨士卒, 为 击破沛公军 C.布衣草履 而 牧羊 顺风 而 呼,声非加疾也 D.愚以为贤 者 宣死节 河南上富人助贫民 者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苟,子何欲? (2)以时起 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 20.第段中,卜式的做法为什么被丞相认为是不合“人情”的?( 2分) 21.依据全文,概述皇帝对卜式认识的变化过程。( 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 22-26题。 (11分 )
18、潭州东池藏氏堂记 柳宗元 弘农公刺潭 三年,因东泉为池,环之九里。其岸之突而出者,水萦之若殃焉。池之胜 于是为最。公曰:“是非离世乐道者不宜有此。”卒授宾客之选者谯国戴氏曰简,为堂而居之。 堂成而胜益奇, 望之若连舻縻舰,与波上下 ,就之颠倒万物,辽廓眇忽。树之松柏杉槠,被 之菱芡芙蕖,郁然而阴,粲然而 荣。凡观望浮游之美,专于戴氏矣。 戴氏尝以文行见荐,而志不愿仕。与人交,取其退让,受诸侯之宠,不以自大,其离 世欤?好孔氏书,旁及庄文,以至虚为极,得受益之道,其乐道欤?贤者之举也必以 类,当弘农公之选,而专兹地之胜,岂易而得哉!地虽胜,得人焉而居之,则山若增而高, 水若辟而广, 堂不待饰而已
19、奂矣。 戴氏以泉池为宅居,以云物为朋徒,抒幽发粹,日与之娱, 则行宜益高,文宜益峻,道宜益茂,交相赞者也。既硕其内,又扬于时,吾惧其离世之志不 果矣。 君子诣弘农公刺潭得其政,为东池得其胜,授之得其人,岂 非动而时中者欤!于戴氏 堂也,见公之德,不可以不记。 注 刺潭:担任潭州刺史。 22.第段“水萦之若块焉”中的“之”是指 _。(用自己的话回答)( 1分) 2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分) 24.第段“堂不待饰而已奂”的原因是什么?( 2分) 25.下列与戴氏有关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3分) A.戴氏是谯国人,他是弘农公宾客中的一位佼佼者。 B.戴氏堂是东池胜景,由弘农公建造送给戴氏居住。 C.戴氏推崇孔子的思想,也能够博采其他人的学说。 D.戴氏 非常喜欢自然风物,常陶醉其中,抒发情怀。 26.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3分) 二 写作 70分 27.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 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