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文科综合试卷及答案解析.pdf

    • 资源ID:1517725       资源大小:506.70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文科综合试卷及答案解析.pdf

    1、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 A 2011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文科综合 本试卷共 10 页, 41 小题,满分 30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 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 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 卡上。用 2B 铅笔将试卷类型( 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 粘贴处” 。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 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

    2、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 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 3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4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读“某区域地质剖面简图” (图 1) ,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A断层、向斜、背斜 B断层、背斜、向斜 C向斜、断层、背斜 D背斜、向斜、断层 【解析】结合背斜,向斜,断层相关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B 2研究发现,长江干流江苏段河床在 1985 年前后平

    3、均冲淤状态发生了明显的转变,由淤积转变为冲 刷。其主要原因是 A该河段平均流速下降 B该河段径流量减少 C流域年降水量减少 D上游来沙量减少 【解析】从材料来看,由原来的淤积变成冲栓,说明水量在增大,或者流速在加大,故答案 ABC 就错, 还有一个可能就是河流的含沙量将少,故答案 D 对 【答案】 D 3 1996 2006 年,我国城镇人口数量年均增长 4.46%,城镇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 5.23%, 2006 年人 均建设用地面积是发达国家的 1.58 倍。由此可推断该阶段我国 A城镇建成区城镇人口密度升高 B城镇 化水平已经超过发达国家 C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于发达国家 D城镇人口增长

    4、速度滞后于城镇空间扩张速度 【解析】从题干来看,城镇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明显慢于城市面积增长速度,故答案为 D,人均建设 面积是发达国家的 1.58 倍,说明我国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低于发达国家。 【答案】 D 读“ 2007 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均 GDP 与人均 CO 2 排放量 点图” (图 2) ,结合所学 4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人均 GDP 高、人均 CO 2 排放量低的是 A上海、天津 B广东、福建 C海南、贵州 D辽宁、山东 5山西、内蒙古人均 GDP 高,但人均 CO 2 排放量量高。其主要原因是 A自然资源贫乏 B. 交通设施落后 C. 煤炭消耗量大 D. 第三产业发达 【解析】

    5、第 4 题,与全国平均来比,人均 GDP 高,人均 CO 2 排放量低的,故答案就是 B,第 5 题,结 合中国地理的知识,山西,内蒙古煤炭资源丰富,故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故答案为 C 【答案】 B C 6暖锋过境期间的天气一般表现为 A. 锋前气压急剧升高,常出现雷暴天气 B. 锋后空气湿度增加,常形成大范围降水 C. 锋前水汽凝结,常形成雨、雾天气 D. 锋后气温降低,常出现晴朗天气 【解析】暖锋的降水主要位于锋前,降雨的强度比较小,多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压降低,气温升 高,故答案为 C, 【答案】 C 读“ 1995-2009 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 (图 3) ,

    6、结合所学知识,完成 7 8 题。 7. 1995 2009 年,该省级行政区户籍人中 A.迁入率持续上升 B.迁出率持续降低 C.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 D.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 8. 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A 上海 B.安徽 C.湖南 D.河南 【解析】从图中来看,该省的迁入率和迁出率都是既有上升也有下降,故机械增长率是有所变化的, 故答案 D 正确,第 2 小题,该省人口迁入比迁出多,故答案为 A 【答案】 D A 9.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 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 化。这一地表过程是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7、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 【解析】从题干来看,该地有植被退化,土壤流失,岩石溶蚀,从这几点来看,应当是石灰岩地区受 到水,人类活动等作用的影响形成的石漠化现象,故答案为 C 【答案】 C 读“汽车产业链结构图” (图 4),结合所学知识,完成 10-11 题 10.从产业链角度看, P 代表的产业最有可能是 A配套产品生产(仪表、轮胎等) B.汽车研发(发动机、变速箱等) C.农机制造(拖拉机、农用车等) D.能源加工(石油、天然气等) 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 自

    8、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 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 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 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 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 11.影响汽车服务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A原料 B.市场 C.动力 D.劳动力 【解析】第 10 题,从图中来看,整车制造的周边一般是一些配套厂家,故答案为 A。第 11 题,而从 汽车服务业布局的主导因素肯定是市场,故答案为 B 【答案】 A B 12 “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的这段话 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

    9、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1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14 “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 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15清末有舆论说: “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 可得者,今乃以子、男等爵

    10、奖创办实业之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 ”此“创举”反映了 A资本主义的萌芽 B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 C爵位制度的创设 D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16图 5 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 1913 年的一则 日记(部分) ,由此可见 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图 5 17 20 世纪 20 年代农会会员数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运动的状况。导致表 1 所示变化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表1 广东 广西 湖南 湖北 江西 山东 直隶 河南 1926 年 6 月 647, 766 8144 38, 150 4120 1153 284 1342 270, 00

    11、0 1927 年 6 月 700, 000 8144 4, 517, 140 2, 502, 600 382, 617 284 360 245, 500 A南昌起义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C北伐战争 D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发表 18图 6 是某杂志的封面。从中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A浮夸现象十分盛行 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省 份 农 会 会 员 数 时 间 C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 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 19有学者认为: “古代雅典政治建立在一种非常不民主的基础之上。 ” 下列雅典民主政治鼎盛时期的史实,可以支持该论断的是 A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 B居民中奴隶数量多于自由民 C有不少

    12、功勋卓著的公民经陶片放逐法被流放国外 D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以抽签方式从 10 个选区中选出 20下列宪法中,赋予议会制约政府的权力最小的是 图 6 A 1787 年美国宪法 B 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C 1875 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 1912 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1有学者认为: “ 19 世纪 70 年代的新欧洲可以看作是唯物辩证法所指的历史上阶级斗争的新阶 段。 ”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 A第一次工业革命 B俄国十月革命 C 共产党宣言发表 D巴黎公社革命 22 1919 年英国泰晤士报曾刊登标题文章“科学革命” ,两个副标题是“宇宙新理论” 、 “牛 顿观念的破产” 。具有“科

    13、学革命”意义的理论是 A日心说 B量子论 C相对论 D经典力学 23二战后初期,有政治家认为,当时美国在欧洲实施的某项战略措施“最初不过是一种经济手段, 现在却成为了美国武器库里对付苏联的一种主要武器”。这一措施是 A推行马歇尔计划 B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倡议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24图 7 描述的是某品牌奶粉的需求曲线由 D 1 左移到 D 2 。下列 事件中能导致这种变动关系的是 A该奶粉生产商供给减少 B政府提高了商品消费税 C居民收入水平大幅上升 D该奶粉检测出有害物质 25 2011 年一季度我国消费者价格指数( CPI)同比上升 5.0%, 居民的通货膨胀

    14、预期日益强烈。在此情况下,不考虑其他因素, 消费者理性的应对措施是 A增加现期消费 B提前归还债务 C持有债券 D增加储蓄 26某企业某年利润 1.2 亿元,称之为私人收益,但污染造成附近居民的经济损失约 0.4 亿元,这样 社会收益约 0.8 亿元。由于政府新颁布了环境保护条例,在同样情况下,该企业为避免可能面临 的 0.4 亿元罚款,投入 0.2 亿元解决了污染问题,此时的社会收益为 1.0 亿元。这一过程表明 A法律法规是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 B污染是公共物品,必须由政府治理 C市场在政府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D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的弊端 27某县委 2010 年底试行权力公开透明运

    15、行工作以来,出现了从“组织公开什么,群众就看什么” 到“群众关注什么,组织就公开什么”的转变。这种转变体现了党 A重视人民的主体地位 B增加人民的监督权力 C强化人民的政治责任 D扩大人民的政治权利 28 2009 年,广东全省性社会团体有 138 个承担政府委托、转移职能 326 项,有 184 个获得政府购 买服务收入 9820 万元。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推动社 会组织健康发展,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这表明 政府职能正逐步减少 政府职能正逐步市场化 社会组织的发展将有利于推动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社会组织在政府和公民之间的桥梁作用将会加强

    16、 A B C D 29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 20 次会议决定,将个人所得税修正案草案向社会全文公布征求意见, 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再审议表决。根据材料,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全国人大讨论和制定法律法规以行使决定权 全国人大立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 人大是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执行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 A B C D 30在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主题研讨会中,某同学以 “深圳 30 年的奋斗历程创造出开拓创 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 ,将激励深圳人再创辉煌” 的事例来说明主 题。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事例中体现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特有文化的部分,切

    17、合主题 事例中反映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发展的部分,切合主题 事例中反映社会实践为文化创新提供资源和条件的部分,切合主题 事例没有体现社会实践的变化推动文化创新,不切合主题 A B C D 31.“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 家永远的一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 ”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 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 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 A B C D 32 “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 ”与此哲学观点相通的是 A自然从来不飞跃 B物理不外于吾心 C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D动之端乃天地之

    18、心也 33某研究机构发表报告说,他们将 14 种酶、1 种辅酶、纤维素原料和加热到 32 摄氏度左右的水“一 锅烩” ,制造出纯度足以驱动燃料电池的氢气。据此,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科技创新揭示了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B研究过程表明没有世界观指导的科研活动是可能的 C该实验是一种无意识活动到有意识活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D实验材料之间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4.观察图 8 (改编自陈耶门沉默集 ) ,请你从矛盾同一性的 寓意出发选择漫画标题,最贴切的的是 A目标:奋斗的方向 B信念:勇者的利器 C障碍:跨越的支点 D天才:勤奋的结晶 35.幸福,在西方文化传统中有诸神之赐、来世之享

    19、、天赋权利 等解读。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幸福是金钱的占有、幸福是奉献的喜悦等观点。分析这些幸福观,正 确的理论出发点是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然具有社会历史性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然具有阶级性 社会价值观的主导者历来属于人民群众 正确的幸福观才是美好生活的航标 A B C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6 小题,满分 160 分。 36.(27 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社科院人口专家认为,中国正面临一个劳动力从过剩到短缺的转折点“刘易斯 拐点” ,劳动力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在 2010 年至 2015 年处于峰值,随后将不断下降,中国经济享受人 口红利的时代即将过去。 材

    20、料二: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目前面临着生产要素成本攀升、低附加值经济增长方式难以 为继,原有竞争优势日趋弱化的挑战。如果不能实质性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有可能陷入经济学家 所说的“中等收入陷阱” ,即当一国或地区收入达到中等水平时,各类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劳动密集型 生产的比较优势减少,经济增长因缺乏新的动力而速度下降或长期停滞。 材料三: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合判断国 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 (1)结合材料一,分析“刘易斯拐点”可能对我国劳动力市场产生的影响。 (6 分) (2)结合材料

    21、二,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请你为广东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提出 建议。 (10 分) (3)结合材料三,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相关知识,简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有利和不利国 际形势。 (11 分) 37.(25 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名人故里”之争,甚至有炒作负 面历史人物、制造假文物等现象。针对这些假文化之名,争经济利益之实的行为,文化部、国家文物 局联合发文叫停。 材料二: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科学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当前,我国正 着力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

    22、并把振兴文化产业上升到国 家战略的高度。截至 2010 年上半年,全国大多数经营性文化单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据此,有人认为, 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行政主管部门发文“叫停”的原因。 (9 分) (2)结合材料二,从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出发,简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的观 点。 (6 分) (3)结合材料二,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谈谈你对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解。 (10 分) 38 ( 25 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史书多以纪传体编撰而成。 “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编年者,历帝 王

    23、之岁月;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 ” 据(唐)刘知几史通 历史者, “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 ;史家必探察“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 之关系” ;史学者, “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 。 据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 布鲁尼( 1369 1444)的佛罗伦萨史 ,不再从上帝创世而是从佛罗伦萨的建城写 起;不再记述有关佛罗伦萨建城的神怪传说和奇迹,而是更多地描写佛罗伦萨当时的政治生活。 据西方的历史观念 材料三: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世界通史教材,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先后出现两种主 要做法:近代史开始于 1640 年,现代史开始于 1917 年;近代史开始于

    24、1500 年前后,现代史开 始于 1900 年前后。 ( 1)据材料一,古代纪传体史书记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梁启超的史学观受到哪些思想的影响?( 8 分) ( 2)据材料二,分析布鲁尼的历史撰述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思想潮流。 ( 6 分) ( 3)任选材料三中的一种分期方法,分析其史实依据。 ( 8 分) ( 4)有学者认为,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也是指人们对往事的记录。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 解。 ( 3 分) 39 ( 27 分)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兴起 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

    25、的指引下,进行 深入探究。 材料: 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 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 ( 1933 年)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 ,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 经济)和集体生产” 。 据申报月报 ( 1933 年)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 据独立评论 ( 1934 年) ( 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 20 世纪 30 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 6 分) ( 2)分析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

    26、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 10 分) ( 3)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概括指出 20 世纪 70 年代西方发达国家 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 8 分) ( 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 3 分) 40.( 28 分)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三国资源环境独特,经济发展水平高。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 知识,完成( 1) ( 5)题。 材料一: 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地理位置示意图(图 9) . 材料二: 2007 年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发电量构成(图 10) 。 ( 1) 2011

    27、 年 6 月 8 日,三个国家的首都,白昼最长的是 ,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 是 。 ( 4 分) ( 2)这三个国家南部沿海地区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夏季受 控制,地带性植被 是 。 ( 4 分) ( 3)据图 10,热电比重最大的国家是 ,风电比重最大的国家是 。风力发 电与火力发电相比,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 ( 6 分) ( 4)意大利自然资源比较贫乏,但那不勒斯市的炼油、钢铁、汽车等工业发达。简要分析其工业布 局的主要原因。 ( 6 分) ( 5) 20 世纪 60 年代,法国的人口、产业高度集中于巴黎,巴黎与 周边地区发展差异大。对此,法 国实施了以均衡化发展为目标的政策,分析其可能采取的

    28、措施。 ( 8 分) 【解析】 ( 1)在 2011 年 6 月 8 日,北半球为夏季,故纬度越高,昼长越长,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 度角越大,结合图中的纬度即可得出答案; ( 2)三个国家的南部沿海地区为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 候,故夏季属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冬季属西风带控制,典型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 3)根据图 10 即可得出答案, ( 4)工业布局的主要原因从市场,交通,经济基础,劳动力,技术协作等来分析, ( 5) 从材料来看,实施均衡化发展的措施,主要从发展周边地区,转移巴黎的一部分城市职能等方面来分 析。 【答案】 ( 1)巴黎 新德里 ( 2)副热带高气压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29、 ( 3)意大利 西班牙 较小 ( 4)经济发达,消费市场广阔 发达的海洋运输,有利于原料的输入和产品的输出 工业基础 好,技术先进,劳动力丰富( 5)控制巴黎的城市规模,积极发展中小城市 拓展交通运输网, 加强区域联系 积极发展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实行优惠政策吸引人才流入 延长产业链,合理布 局产业 41.( 28 分)石羊河流经甘肃省中部,流域内灌溉农业较发达、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根据下列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 1) ( 4)题。 材料一: 石羊河流域示意 图(图 11) 材料二: 石羊河流域某采样点垂直剖面图(图 12) 。 ( 1)石羊河的总体流向为 。从内、外流河类型看,该河为

    30、河,判断理由是 。 ( 6 分) ( 2)图 12 所示地层,埋藏越深,距今年代越 ;深度 1.6 米处是 沉积, 由此可推断该地 的干湿状况,距今 5000 年前后比现在 ,理由是 。 ( 10 分) ( 3)该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4 分) ( 4)为了防止该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在农业生产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8 分) 【解析】 ( 1)从图中来看吧,直接可以读出流向,石羊河流入腾格里沙漠,没有注入海洋,故为内流 河, ( 2)从图中来看,即可得出相关的答案, ( 3)结合中国地理的知识,石羊河在我国的河西走廊, 故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面临的生

    31、态问题为土地荒漠化, ( 4)石羊河的问题是水量少,人类不合理的利 用,导致土地荒漠化,故农业要从节水开始,退耕还林还草等。 【答案】 ( 1) 自西南向东北 内流河 没有流入海洋 ( 2) 久 湖沼 湿 现代为沙, 古代为湖沼 ( 3) 温度大陆性气候 荒漠化 ( 4)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 发展喷灌,滴灌等以 节约用水 对流域内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治理 退耕还林还草等 2011 年广东高考政治参考答案 24D 25A 26C 27A 28D 29C 30B 31A 32C 33D 34C 35B 36答案: ()劳动力转向买方市场,工资水平上升;(3 分)企业用工成本加大,劳动

    32、力成 本 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分) ()转变经营战略,通过自主创新、提高员工素质等提高企业竞争力;(分)加快 产业结构升级,从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向技术密集型生产方式转变;(分)政府出台优惠 措施,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分)实现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号增长的发展方式的转 变。(分) ()有利形势: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分)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便于 化深入发展;(分)国际形势总体稳定,有利于我国的和平发展。 不利形势: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分)国家间 贫富差距加大,国际经济秩序不公正和不合理,竞争日益加剧,保护主义抬头。(分) 评分说明:第()问,考生“

    33、劳动力供不应求、工资金上涨”给分;只答出“用工 成本增加”给分;其它答案若持之有据,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但该项问最高不超过 分。 第()问,若考生“完善劳动力市场”、 “扩大内需”、 “形成合理有序的分配格局”, 每点给分;其它答案若持之有据,言之成理,分析得当,可酌情给予分,但该项问最高 不 超过分。 37答案: ()不恰当的开发、利用会损害传统文化内在的功能和价值;(分)有违“取其精 华,去其糟粕”的正确态度,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展;(分)扭曲传统文化 的内涵,不利于文化创新;(2 分)不利于传统文化内蕴的中华文化精神和感召力的发扬; (1 分)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早于发

    34、展先进文化。(2 分) (2)真理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 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 分)文化产业化只适用于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加快转企 改制与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不可割裂;(2 分)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要反对歪 曲理解,坚持文化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2 分) (3)坚持两点论就是要看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2 分)文化体制改革中, 既要看到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也要看到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2 分)坚 持重点论就是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2 分)改革中,要着重把握加快经 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抓住振兴文化

    35、产业这个主流;(2 分)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 衡论,在坚持两点论的同时,把握关键、抓住主流。 评分说明:第()问,若考生只答“不利于文化保护”或“不利于文化发展”,只给 分;其它答案若持有异议之有据,言之有理,分析得当,也可酌情给分,但该问最高不 超 过分。第()、()问,考生须展开原理且结合材料分析得当,才能给相应的分数。 2011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参考答案 38 ( 25 分) ( 1)统治者的活动。 ( 2 分)西方民主平等思想、进化论思想、救亡图存思想。 ( 6 分) ( 2)摆脱神学束缚, ( 2 分)关注现实, ( 2 分)反映了人

    36、文主义思潮。 ( 2 分) ( 3)以下两种答案任选其一: 1640 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启了资本主义的新时代。 ( 4 分) 1917 年的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 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 4 分) 1500 年前后,新航路开辟,世界从分散孤立走向统一整体。 ( 4 分) 1900 年前后,第二次工业 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 4 分) ( 4)本问总分 3 分。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 39 ( 27 分) ( 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由放任经济破产; ( 2 分)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就; ( 2 分) 中国内忧外患。 ( 2 分) ( 2)原因:

    37、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和包围新中国, ( 2 分) “一边倒” ,学习苏联; ( 2 分)底子 薄。 ( 2 分) 影响:初期产生积极影响,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 2 分)后期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 2 分) ( 3)西方: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 2 分) 中国: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2 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 强企业活力; ( 2 分)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 2 分) ( 4)本问总分 3 分。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 题号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答案 C D A B A C A B B D C A


    注意事项

    本文(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文科综合试卷及答案解析.pdf)为本站会员(brainfellow396)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