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14年安徽淮南三中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及答案解析.docx

    • 资源ID:1510862       资源大小:182.87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4年安徽淮南三中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及答案解析.docx

    1、2014年安徽淮南三中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一、选择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1.考古资料显示:西周某国墓葬群以一座七鼎墓为最大,三座五鼎墓和若干三鼎、二鼎、一鼎墓分散各处呈拱卫之势。由该资料可以推论该国应是诸侯封国七鼎墓主人应是卿大夫宗法制是西周的政治特征墓葬考证是获得西周历史信息最便捷的途径A.B.C. D.解析:考查基础知识的调动与运用能力。结合西周分封制可知“西周某国”指的是某诸侯国,故正确;诸侯国内诸侯为大宗,因而七鼎墓主人应是诸侯,故错误,从墓葬的排列秩序可以看出正确。墓葬考证是一手材料,可信度高,但并非最便捷的途径,故错误。采用排除法,故正确选项为A。答案:A2.隋唐嘉话

    2、载:“(唐高宗时)薛中书元超谓所亲曰:吾不才,富贵过分。然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世家大族)女,不得修国文。”材料说明当时的社会科举取士成为重要的选官途径士族门第观念仍很强烈进士科受时人追捧唐朝中书令负责修撰史书 A.B.C.D.解析:提取材料中关键信息“不以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世家大族)女,不得修国文”,可判断材料中元超梦寐以求的是追求进士及第、进入世家大族和编修国文,因此正确,但并不能说唐朝中书令全是负责修史书的官员。故选A。答案:A3.下图是我国某一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这一时期管理A区域的机构是 A.宣政院B.中书省C.行中书省D.枢密院解析:从图中的“大都、陕西行省

    3、、河南江北行省”等信息可以判断,这是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管辖大都及其周围的大片地区,包括今天的河北、山西和山东省都归中书省直接管辖。所以管理A区域的机构是B中书省。A项是管理少数民族及宗教事务的机构;C项是地方行政机构;D项是宋朝检建立的管理军政的机构。答案:B4.公元前5世纪的一天,全体雅典公民集会于卫城。人们对泰米斯托克利议论纷纷,说这位民主派领袖、反波斯英雄正变得专横跋扈,并将他的名字划在碎陶片或贝壳上,最终他得票过半而遭放逐海外。由此可见,古代雅典民主是 A.直接民主B.民主派专有的民主C.代议制民主D.大多数居民的民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4、。由材料可知,全体雅典公民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投票形式将雅典的民主领袖和民族英雄泰米斯托克利放逐海外,反映了雅典民主是一种极端的直接民主,故选A。B项没有看到雅典民主属所有雅典公民的民主;C项错误,代议制民主始于近代西方,且不符合材料;D项没有看到公民和居民的区别,雅典民主仅属于雅典公民。答案:A5.古罗马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凡以他人的木材建筑房屋或支搭葡萄架的,木料所有人不得擅自拆毁而取回其木料。在上述情况下,可对取用他人木料者,提出赔偿双倍于木料价 金之诉讼。”以下法律条文与该条款精神一致的是( )A.“不得为了任何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B.“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C.“家

    5、长如三次出卖其子的,该子即脱离家长而获得解放”D.“死者未立遗嘱,又无当然继承人,其遗产由最近的亲族继承”解析:题干信息“木料所有人不得擅自拆毁而取回其木料。但在上述情况下,可对取用他人木料者,提起赔偿双倍于木料价金之诉。”反映的是罗马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A不对,反映的是法律的公正;C不对,反映的是保护子女的权益;D不对,反映的是财产继承的问题;B符合题意。 答案:B6.英国学者梅因在其古代法中说“从整体上讲,罗马人在法律改进方面,当受到自然法的理论的刺激时,就发生了惊人的进步。”这主要表明A.自然法是罗马法的根源B.古代罗马人的法律意识较强C.自然法使罗马法臻于完善D.罗马法对后世影响深远解

    6、析:从材料“当受到自然法的理论的刺激时,就发生了惊人的进步”可以看出自然法对罗马法的推动作用,故选C。AB项错误,罗马法的根源材料并未体现;D项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罗马法演进的情况,影响部分材料并未体现。答案:C 7.法国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认为:美国联邦制是“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全面的是A.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B.三权分立实现了分权制衡C.地方各州自治权力不断增强D.联邦制有利于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解析: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指中央集权,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指地方分权,美国是两者有机结合,故D正确。A项只是说了其中的一个

    7、方面;B项说的是国家机构相互制衡的问题,材料并未体现;C项错误,各州的权力是法律规定的,并非无限制的增强。答案:D8.卢梭在民约论中说:“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行政权是国家的大脑,大脑使各个部分运动起来。大脑可能陷于麻痹,而人依然活着。一个人可以麻木不仁地活动;但是一旦心脏 停止了它的机能,则任何动物马上就会死掉。”这一观点突出强调的是A.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B.议会至上,以法治国C.行政权是国家的大脑D.权力的制约与平衡解析:卢梭主张三权分立,从材料“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一旦心脏停止了它的机能,则任何动物马上就会死掉”可以看出卢梭特别强调立法权的重要作用,故选B。AC项只是对材料的转述;D项

    8、说法错误,材料主要是认为立法权是最重要的,所以掌握立法权的议会也是最重要的。答案:B9.俾斯麦从19世纪50年代末以来就在考虑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制度,既能保持普鲁士王朝和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能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利益互 相融合,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这种设想在1871年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最终促成了德意志新体制的形成。上述材料表明A.专制制度和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B.统一使德国资产阶级利益全面保障C.统一后德国制度更具有专制色彩 D.德意志开创了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解析: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德国建立了容克地主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既能保持普鲁士王朝

    9、和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能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B项可以排除。A、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使两个阶级利益互相融合,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这种设想在1871年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最终促成了德意志新体制的形成”,说明德意志帝国通过1871年宪法,开创了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即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度。故选D。答案:D10.据大清律规定:“凡化外人犯罪者,并依律拟断”。最早以条约文本形式打破这一规定的国家是A.英国B.美国 C.法国D.俄国解析:本题实际考查学生对“领事裁判权”的理解能力,“领事裁判权”是指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这

    10、是一种治外法权。它的存在,形成对国家属地优越权的例外或侵犯。中英南京条约附件中最早规定了这一条款,从而打破了题干中大清律例的规定。BCD项都是在英国之后。答案:A11.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正在进行,洪秀全写了一份御诏给英国特使额尔金,翻译官很艰难地把它译成英文,额尔金看后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作品,这份御诏充满着像“西洋番弟把心开,替天出力该又该,替爷替哥杀妖魔,报爷生养战胜回”这样的词句。这反映了当时A.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B.列强侵略导致民族危机加重C.中外反动势力勾结D.强国御侮成为思潮解析:材料中洪秀全的意思是:感谢西洋兄弟帮我们杀清妖。通过洪秀全此时期对待西方侵略的态度,可以看出

    11、当时国内阶级矛盾激化的程度。故选A。B项错误,材料并未强调民族危机的问题,而是突出洪秀全感谢洋人对清政府的战争;C项错误,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是在八国缅军侵华后;D性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强国御辱的内容。答案:A12.1939年1月在讨论建立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问题上,毛泽东发表讲话指出“而这民主又是苏维埃在现阶段的发展物,现在各阶级,工农商学兵各界都可参加参议会。标准就是:凡是日本帝国主义、汉奸所反对的,那一定是好事。”下列说法中对边区参议会的解释正确的是 A.“工人阶级领导之下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劳苦民众的民主专政政权”B.“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民主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民族统一战线联合政权”C.“无

    12、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资产阶级民主分子参加的人民民主专政”D.“无产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解析:关键信息是:“1939年1月”“凡是日本帝国主义、汉奸所反对的,那一定是好事”。也 就是那一定是联合一切积极因素进行抗日的民主政权。故选B项。A项错误,并未突出各个革命阶级之间的联合;C项错误,并未涉及到地主阶级的开明分子;D项错误,是建国后的国家性质。答案:B13.阅读“19371945年日本陆军兵力分布简表”对此信息进行分析,无法直接得出的结论是时间日军总师数在中国师数在东南亚及太平洋师数在朝鲜师数在日本师数新增加师数1937年冬24 2l l 2

    13、1941年12月5l 35 10 2 4 21944年冬99 35 38 2 18 29 A.日本陆军总师数不断增多,已完全占领了亚洲、太平洋地区B.1944年日本侵华兵力相对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太平洋战场对日军的牵制C.日本国内师数逐渐增多与当时日本本土遭到盟军进攻有关D.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析:图片中,日本兵力仅涉及中国、东南亚、朝鲜和日本等亚洲地区;而且,通过对比发现日本在中国投入了绝大多数的兵力;这就说明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主战场,而不能说明日本就此占领了整个亚洲,故A不符合。B项正确,1944年太平洋战争进入到了日军防御阶段,给日军造成了巨大的压力;C

    14、项正确,日本国内兵力1944年达到了18个师,说明日军本土压力巨大。答案:A14.观察下表,导致19461947年国共军队数量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军队 年份共产党军队国民党军队1946 127万430万1947 195万370万A.抗战结束,国共军队休整B.内战爆发,共产党精兵简政C.中共粉碎国民党的进攻,成功进行战略反攻D.中共打败国民党的进攻,准备进行战略决战解析:本题考查解放战争战略防御、战略反攻阶段。观察图表,依据时间信息即可判断C正确,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国共兵力对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A、B项明显错误,D均与表中时间不符。答案:C 15.沈志华的一个大

    15、国的堀起与崩溃:苏联74年兴衰历史中说:“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A.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B.人民急迫要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C.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 D.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说明二月革命后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没有解

    16、决民众的饥饿问题和接受民众要求退出一战的主张,因此被民众所抛弃,列宁主张的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国家的主张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信奉,答案选B,A项发生在二月革命之前,C项说法错误,D项是在1948年后。答案:B16.表1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国人大农村代表所代表的人口与城镇代表所代表的人口的比例变化,不能说明的是 A.农村与城镇代表比例趋向平衡B.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速度加快C.城市和农村人口数量趋于接近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逐步的普及解析:图中数据反映的是农村人大代表与城镇人大代表比例的变化,与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无关。故D项不能说明。从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以及它们

    17、的人大代表数额的比例情况来看,农村与城镇代表比例趋向平衡,城镇化人口的增多反映了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到2009年城镇人口比例占据了一半左右,说明我国城市与农村人口数量趋于接近。因此ABC项材料均能体现。答案:D17.“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 是A.“一国两制”的提出B.“九二共识”的确定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D.中国国力的强大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祖国的统一大业和学生比较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A项和C项都是澳门能够回归和彻底实现民族独立的原因

    18、,但它们归根结底都是中国综合国力强大的结果,故选D项。注意“九二共识”只涉及两岸关系,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与民族独立无关,排除B项。答案:D18.1950年,中国政府规定,外轮一般不准驶入中国内河,经中国政府特批而驶入的外轮须悬挂中国国旗,并在指定的码头停泊。这种措施所体现出的外交政策是 A.求同存异 B.“另起炉灶”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D.“一边倒”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外交。从题意来看,外国的一切船只进来都得重新批准,属于外交政策的“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内容,不属于倒向社会主义阵营的“一边倒”的外交策略,和“另起炉灶”,故选C项,排除BD项。“求同存异”是在1955年亚非会议上提出来的

    19、,与时间不符,排除。答案:C19.1960年1月28日,中缅两国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之间的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中缅边界条约是新中国与亚洲邻国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为今后解决类似问题树立了良好范例。这表明A.中国开始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中国开始重视发展与周边邻国的关系C.中国与邻为善,首次打开了与亚洲国家友好交往的大门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解析:题干材料强调中缅两国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及边界条约的签订,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选D。此前我国政府已经开始重视发展与周边邻国的关系,并取得了一些成果,选项

    20、A、B、C的说法不符合史实。答案:D20.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同苏联、蒙古、越南、老挝、韩国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后又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四国签订了边境地区加强军事方面相互信任的协定。这些外交举措的基本出发点是A.坚持对外开放政策B.实行不结盟政策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D.为经济建设赢得和平的周边环境解析:本题考查新时期外交。材料所示的国家都是我国周边国家,外交举措的基本出发点是为经济建设服务,故争取和平的周边环境,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环境,故选D。C项主要是指美国;B项不结盟不是不与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关系,而是不与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A项明显不符合题意。答案:D

    21、21.从1951年至今,欧洲的一体化不断发展,它符合欧洲的整体利益。这里的“整体利益”是指A.社会稳定、发展与国际地位的提高B.共同的农业政策和稳定的货币体系C.健全的共同市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D.稳定的货币体系与健全的共同市场解析:欧洲一体化进程符合欧洲的整体利益,指的是整个欧洲的稳定、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是全方位的发展,故选A。BCD项错误,共同的农业政策和货币体系和共同的市场等都是欧洲一体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答案:A 22.1955年丘吉尔指出,“新式武器改变了国际关系。他不仅威胁着像英国这样的小国的生存,而且也威胁着美国和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的生存。”他断言:“通过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过程

    22、,我们完全有可能达到这样一个历史阶段,安全成为恐怖的健壮的孩子”。其观点核心是A.核均势使世界相对和平B.应该尽力缓和美苏关系C.核武器使美苏对抗升级D.英国应该大力发展核武器解析:从材料“安全成为恐怖的健壮的孩子”可以看出材料主要说的是核恐怖下的和平,故选A。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美苏关系缓和的内容;C项错误,材料虽然涉及到美苏争霸,但是核心内容是争霸下的和平;D项明显的以偏概全。答案:A23.1984年7月,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指出:“面向21世纪,在日本人一致同意前提下,大 胆触动过去意见纷纭或回避触及的问题,重新形成统一看法,以促进日本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世界上堂堂正正地前进,推动国家的

    23、发展。”这不能表明A.日本积极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B.日本企图摆脱雅尔塔体制的束缚C.日本要求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D.日本政府将正视历史,勇担责任解析:从材料“以促进日本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世界上堂堂正正地前进,推动国家的发展”可以看出ABC项材料均能体现;D无法从材料体现,且中日关系发展的一个关键就是日本对侵华历史的态度问题。故选D。答案:D24.仔细观察下边的漫画(Iraq、Afghanistan、Balkan分别指伊拉克、阿富汗、巴尔干),在冷战结束后屡屡发生漫画中的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两极格局的瓦解B.美国试图独霸世界C.恐怖主义威胁世界D.地区霸权主义抬头解析:考点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24、。伊拉克、阿富汗、巴尔干等问题是美国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结果,反映了美国企图称霸世界诶的野心,故选B。AC项材料并未体现;D项错误,美国的全球战略是称霸世界,并非是地区霸权主义抬头。答案:B25.汤因比说:“人们将记住这个时代,这主要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恐怖的罪恶,也不是因为它 的令人惊讶的发明,人们要敢于认为让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所利用是行得通的。”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主要侧重于A.全球责任和文明角度B.把握历史的发展方向C.多角度认识和考察史实D.辩证看待历史的发展解析:“人们要敢于认为让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所利用是行得通的”,据此可知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主要侧重于全球责任和文明角度。故

    25、选A。B项材料未涉及这一内容;C项考查史实与材料无关;D项说的是历史的发展应该从多角度分析,材料并未说明这一点。答案:A二、材料题(50分)26.(28分)政治文明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具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由于东西方历史和文化 以及社会现状的差异使其文明各具特点。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高原适于畜牧,行族长政治,不能形成巩固的国家,无文明可言;平原土地丰饶,始有农业,行封建政治,有巩固的国体,文明灿然;海滨交通便利,能激发冒险进取之心和向往自由之精神。(注:非洲为高原之地,亚洲为高原、平原交错之地,欧洲为高原、平原、海滨三者调和适均之地。)梁启超地理与文明之关系(1902年)材

    26、料二英国是现代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发源地早已为世人所公认。即使在当今社会主义国家的某些机构或制度上,也隐隐约约地打着英国影响的印记。因此,要了解当代西方政治制度乃至现代人类政治文明的来龙去脉,首先必须了解英国政治制度及其历史。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三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大监督是代表国家和人民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是不可替代的。 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中梁启超的基本观点(2分),并结合古希腊民主政治及古代中国专制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评析这一观点

    27、。(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有哪些政治制度“已为世人所公认”(4分),并分析其积极影响。(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社会主义中国有哪些政治制度也“隐隐约约地打着英国影响的印记”(6分),并谈谈你对政治民主建设的认识。(4分)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古今中外的民主政治。第(1)问考查学生概括历史观点和史论结合归纳、分析史学观点的能力。此问是开放性试题:首先表明基本观点,然后结合史实从政治环境、经济基础、思想文化等方面回答,结合东西方古代地理环境对各自政治文明影响加以评析。第(2)问考查对英国近代民主政治完善过程及其影响的理解。首先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法律建设成

    28、果和政治制度建设加以展开说明;其次影响可以从自身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影响人类进程加以归纳即可。第(3)问考查的是对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成果的借 鉴西方合理成分的表现和认识:首先借鉴可以从制度沿革、基本组织方式、政党制度、政府管理形式等方面加以比较,认识可以从国情出发、借鉴创新等方面加以概括。答案:(1)观点一:地理环境决定文明程度和文明类型。(2分)评析:这一观点是错误的,文明程度和文明类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地理环境不起决定作用。(2分)地理环境对政治文明有一定的影响,希腊是海洋国家,海滨交通便利, 工商业经济繁荣,向往自由的思想有助于民主政治的产生;而中国是大陆国家,幅员辽阔

    29、,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客观上要求专制集权制度与之相适应。(4分,学生从东西方各自的政治环境、经济基础、思想文化等方面回答也可酌情给分。)观点二:地理环境影响文明程度和文明类型。(2分)评析:这一观点是正确的。(2分)结合古希腊、古代中国地理环境对各自政治文明影响作答。(4分)(任答其中一种,言之有理即可)(2)制度:议会制度(代议制)、内阁制度、政党制度等。(4分,任意两点)影响:保证了英国社会长期稳定;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的产生与发展;对西方乃至整个世界政治文明建设影响深远。(6分)(3)中国政治民主建设借鉴了英国代议制、内阁制、政党制度的一些合理因素。如:我国各级人民

    30、代表大会均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全国人大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国家政府机关向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实行政党制度等。(6分)认识:应大胆地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但不可照搬西方政治模式,一个国家选择何 种民主制度是由本国国情决定的。(4分,言之有理即可)27.(22分)二战结束以来,国际局势风起云涌,变化莫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45年5月9日晚,莫斯科烟花盛放,人们纵情高歌,庆祝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然而,就在人们欢庆胜利的激情犹酣之时,时任美国驻苏联使馆参赞乔治凯南发出了一段惊人的论调:“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乔治凯南:被误读的遏制政策之父材

    31、料二漫画时代的标志:Welcome to Moscow(莫斯科)。据说莫斯科的麦当劳是全世界经营最好的分店。 材料三当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的作者米尔斯海默用其传统现实主义理论来审视中国和平崛起时,他得出了中国不可能和平崛起的结论。而美国著名战略家布热津斯基在批驳米氏的观点时称,当理论已经与现实不符时,应当修正理论,而不是改变现实。事实上,在中国崛起开始受美国战略界关注之时,也正是中美关系在“911”之后进入了一个新蜜月期之日。崛起大国必定要同霸权国家走向冲突的理论明显与事实相悖。传统现实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理论支点是,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及国家发展的无限性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这必然导致国家

    32、之间会为了争夺资源而战。那么,这个矛盾是否无解呢?美国兰德公司研究员查尔斯沃尔夫曾提出“宇宙空间论”,认为:正像宇宙空间是不断扩展的一样,在一个全球化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中,一个国家的“和平崛起”将扩大其他国家可占领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空间。刘建飞中美关系:走出大国政治的悲剧(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乔治凯南说“战争才刚刚开始”这一言论出台的背景(4分),并指出美国在这场“战争”中采取了哪些主要行动。(6分) (2)材料二漫画体现了什么经济现象(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政治背景。(2分) (3)归纳材料三作者的主要观点(4分),并用史实予以论证(4分)。解析:(1)此

    33、题需要结合所学的二战后的国际背景进行分析。战后,美国的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美国的综合国力使美国做出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苏联的政治和军事影响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也想着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所以美苏之间进入新一场战争的可能性增大。美苏的冷战的措施可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2)材料中漫画体现了资本主义世界产生的事物进入到了莫斯科,反映了全球经济联系的不断地加强。这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表现。这是在美苏两极格局结束的前提下进行的。(3)从材料像宇宙空间是不断扩展的一样,在一个全球化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中,一个国家的“和平崛起”将扩大其他国家可占领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空间”可以分析得出材料作者的观点。对材

    34、料三观点的分析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几个角度进行着手。答案:(1)背景:二战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结束;美国要称霸世界,而苏联成为其障碍(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加剧)。(4分)行动:提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6分) (2)现象:经济全球化。(2分)背景: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结束。(2分)(3)观点:崛起大国和霸权大国可以和平共处(中美应该合作共赢);和平崛起的中国为世界提供机遇;(4分)史实:政治: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或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和地区的稳定(2分);经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美国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或中国经济的发展为周边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创造了机遇等。(2分)


    注意事项

    本文(2014年安徽淮南三中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及答案解析.docx)为本站会员(刘芸)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