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生物一、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满分30分)1.(6分)真核细胞结构与成分,对应有误的是( )A.细胞膜:脂质、蛋白质、糖类B.染色体:核糖核酸、蛋白质C.核糖体:蛋白质、核糖核酸D.细胞骨架:蛋白质解析:A、组成细胞膜的成分有脂质、蛋白质和糖类,故A正确;B、染色体的组成成分是DNA和蛋白质,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故B错误;C、核糖体是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故C正确;D、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故D正确。 答案:B.2.(6分)在细胞生命活动中,不可能发生的过程是( )A.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分泌到胞外
2、B.m RNA从细胞核进入细胞质C.老化受损的细胞器融入溶酶体中D.O2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线粒体解析:A、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的过程中,当兴奋传到上一个神经纤维末梢时,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的融合被分泌到细胞外,A正确;B、真核细胞核基因表达过程中,转录发生在细胞核中,翻译发生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转录形成m 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B正确;C、溶酶体中含有很多水解酶,分解各种外源和内源的大分子物质及衰老的细胞器,C正确;D、O 2属于非极性小分子物质,可以直接通过磷脂双分子层,即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线粒体,D错误。答案:D.3.(6分)有关生物体对刺激做出反应的表述,错误的是( )A.病毒感
3、染人体T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清除病毒B.外界温度降低哺乳动物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体温稳定C.摄入高糖食品人体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水平回落D.单侧光照植物体生长素重新分布向光弯曲解析:A、病毒感染机体后,浆细胞能分泌抗体清除病毒,故A错误;B、外界温度降低,哺乳动物皮肤感受器兴奋,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神经中枢分析综合,再通过传出神经将兴奋传到皮肤、血管、内分泌腺等,最终使机体体温维持相对平衡,故B正确; C、摄入高糖食品会导致人体血糖浓度升高,故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素通过降低血糖浓度,使血糖浓度恢复正常水平,故C正确;D、单侧光下,植物茎部向光侧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导致背光侧生长素含量
4、高,促进生长作用强,故植物表现为向光生长,故D正确。答案:A. 4.(6分)安第斯山区有数十种蝙蝠以花蜜为食。其中,长舌蝠的舌长为体长的1.5倍。只有这种蝙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由此无法推断出( )A.长舌有助于长舌蝠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B.长筒花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 C.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长舌蝠和长筒花相互适应,共同(协同)进化解析:只有长舌蝙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摄食花蜜,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这是长舌蝙蝠和长筒花相互选择、相互适应,共同进化的结果。同时通过这种的生活方式也减弱了长舌蝙蝠与其他蝙蝠的竞争。长舌蝙蝠
5、是长筒花的唯一传粉者,故必须在有长舌蝙蝠生存的地方长筒花才能繁殖后代。答案:B.5.(6分)关于高中生物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叙述不正确的是( )A.噬菌体须在活菌中增殖培养是因其缺乏独立的代谢系统B.提取组织DNA是利用不同化合物在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C.成熟植物细胞在高渗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是因为细胞壁具有选择透(过)性D.PCR呈指数扩增DNA片段是因为上一轮反应产物可作为下一轮反应模板 解析:A、噬菌体属于侵染细菌的病毒,它没有细胞结构,缺乏自主代谢机制,它的生命活动离不开宿主细胞,故噬菌体繁殖必须在细菌中才能进行,故A正确;B、提取DNA利用了不同化合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和DNA在不同浓度
6、的氯化钠溶液中溶解度不同的原理进行,故B正确;C、细胞壁属于全透性的,成熟植物细胞在高渗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原因是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故C错误;D、PCR扩增DNA的原理是DNA复制,上一轮复制得到子代DNA可为下一轮DNA复制提供模板,故D正确。答案:C.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满分50分)6.(16分)为研究棉花去棉铃(果实)后对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者选取至少具有10个棉铃的植株,去除不同比例棉铃,3天后测定叶片的CO 2固定速率以及蔗糖和淀粉含量。结果如图: (1)光合作用碳(暗)反应利用光反应产生的ATP和_,在_中将CO2转化为三碳糖,进而形成淀粉和蔗糖。(2)由图1可知,随着
7、去除棉铃百分率的提高,叶片光合速率_。本实验中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植株CO2固定速率相对值是_。(3)由图2可知,去除棉铃后,植株叶片中_增加。已知叶片光合产物会被运到棉铃等器官并被利用,因此去除棉铃后,叶片光合产物利用量减少,_降低,进而在叶片中积累。(4)综合上述结果可推测,叶片光合产物的积累会_光合作用。(5)一种验证上述推测的方法为:去除植株上的棉铃并对部分叶片遮光处理,使遮光叶片成为需要光合产物输入的器官,检测_叶片的光合产物含量和光和速率。与只去除棉铃植株的叶片相比,若检测结果是_,则支持上述推测。解析:(1)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NADPH和ATP,用于三碳化合物的还原
8、,暗反应场所为叶绿体基质。 (2)由图1可知,随着去除棉铃百分率的提高,叶片光合速率逐渐下降。本实验中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植株为不去除棉铃植株,由图1可知,其CO2固定速率相对值是28。(3)由图2可知,去除棉铃后,植株叶片中淀粉和蔗糖的含量增加,因为叶片光合产物会被运到棉铃等器官并被利用,因此去除棉铃后,叶片光合产物利用量减少,淀粉和蔗糖的输出量降低,在叶片积累。(4)根据化学反应平衡原理,产物的积累会抑制正反应的进行,即淀粉和蔗糖的积累会抑制光合作用的进行。(5)如果去除植株上的棉铃并对部分叶片遮光处理,使遮光叶片成为需要光合产物输入的器官,那么未遮光叶片的光合产物要部分运输到遮光叶片,与
9、只去除棉铃植株的叶片相比,光合生物积累较少,对光合作用抑制程度较低,因此光合速率较高,证明(4)题的推测。答案:(1)H/NADPH叶绿体基质(2)逐渐下降28 (3)淀粉和蔗糖的含量输出量(4)抑制(5)未遮光光合产物含量下降,光合速率上升7.(18分)斑马鱼的酶D由17号染色体上的D基因编码。具体纯合突变基因(dd)的斑马鱼胚胎会发出红色荧光。利用转基因技术将绿色荧光蛋白(G)基因整合到斑马鱼17号染色体上,带有G基因的胚胎能够发出绿色荧光。未整合G基因的染色体的对应位点表示为g。用个体M和N进行如下杂交实验: (1)在上述转基因实验中,将G基因与质粒重组,需要的两类酶是_和_。将重组质粒
10、显微注射到斑马鱼_中,整合到染色体上的G基因_后,使胚胎发出绿色荧光。(2)根据上述杂交实验推测亲代M的基因型是b(选填选项前的符号)A.DDgg B.Ddgg子代中只发出绿色荧光的胚胎基因型包括b、d(选填选项前的符号)。A.DDGG B.DDGg C.DdGG D.DdGg(3)杂交后,出现红绿荧光(既有红色又有绿色荧光)胚胎的原因是亲代N(填“M”或“N”)的初级精(卵)母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_发生了交换,导致染色体上的基因重组。通过记录子代中红绿荧光胚胎数量与胚胎总数,可计算得到该亲本产生的重组配子占其全部配子的比例,算式为_。解析:(1)由题目可知,转基因的过程是用到同
11、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去切割目的基因和载 体,再DNA连接酶,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将重组质粒用显微注射法导入动物细胞受精卵,整合后的G如果得到表达,胚胎会发出绿色荧光。(2)杂交试验是应用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十七号染色体上存在等位基因D,d,有纯合基因dd存在的时候,胚胎红色荧光,D_无红色荧光。转基因G_表达绿色荧光和D在同一条染色体上连锁,没有绿色荧光的基因型是gg。 由于N的基因型是DdGg,因此可推知亲代M的基因型是Ddgg,子代只发出绿色荧光的胚胎基因型包括:DDGg,DdGg。(3)由于题目中交代D,G在基因分离时候会出现连锁现象,亲本N只能产生两种配子DG和dg,与M杂交时候是不会出现
12、红绿荧光(ddG_)这样的表现型,若出现,则说明N产生了Dg的配子,这属于基因重组,发生在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若亲代N产生的配子中重组的配子(dG和Dg)占的比例为x,则dG占的比例为,又因亲代M产生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Dg、dg,则可知子代胚胎中红绿荧光胚胎的概率为,即:=,可推出重组的配子比例为:4。答案: (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受精卵表达(2)bb、d(3)N非姐妹染色单体48.(16分)研究者发现,小鼠舌头上的某些味觉细胞和小肠上皮细胞表面均存在蛋白C,该蛋白能和脂肪结合。为研究蛋白C的功能,进行了系列实验。(1)蛋白C是一种膜蛋白,它在细胞内的_上合成,然
13、后在_和_中加工。(2)实验一:让小鼠舌头接触脂肪,结果发现正常小鼠小肠出现脂肪消化液,而去除蛋白C基因的小鼠分泌的脂肪消化液明显减少。由此推测,脂肪通过与味觉细胞表面的蛋白C结合,刺激了脂肪味觉_,产生兴奋,传到相关中枢,再通过_刺激消化腺分泌。 (3)实验二:分别培养实验一中两种小鼠的小肠上皮细胞,向培养液中加入脂肪分解物。与正常小鼠细胞相比,进入去除蛋白C基因的小鼠细胞的脂肪分解物减少,表明小肠上皮细胞表面蛋白C的功能是_。(4)为了证实其他哺乳动物的蛋白C也有相似作用,可行的做法是从该种动物的基因文库中_蛋白C基因序列,然后以_的小鼠为受体,导入该基因序列,检测发育出的小鼠相关指标的恢
14、复程度。解析:(1)由题意可知,蛋白C是一种膜蛋白,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该膜蛋白据识别脂肪并与脂肪结合的功能,该蛋白是受体蛋白,属于糖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后,要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内进行加工。(2)反射弧的结构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产生兴奋的是感受器,效应器是传出神经纤维末梢和他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所以消化腺是效应器,与传出神经相连。(3)分析实验二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小鼠的小肠上皮细胞否含有蛋白C基因,因变量是 脂肪分解物的吸收情况,实验结果是去除蛋白C基因的小鼠细胞吸收脂肪分解物减少,这表明小肠上皮细胞表面蛋白C具有促进脂肪分解物吸收的功能。(4)为了证实其他哺乳动物的蛋白C也有相似作用,可行的做法是从该种动物的基因文库中获取蛋白C基因序列,然后以去除蛋白C基因的小鼠为受体,导入该基因序列,检测发育出的小鼠相关指标的恢复程度。答案:(1)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2)感受器传出神经(3)促进脂肪分解物的吸收(4)获取去除蛋白C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