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020.20 B 22 DB5308 普 洱 市 地 方 标 准 墨江紫米种植加工综合技术规范 2017 -07-03 发布 2017-10-10 实施 普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 5308/ T 152017 代替 DG 5308/T 15-2014 DB5308/T 15-2017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 本标准代替 DG 5308/T 15-2014墨江紫米种植加工综合技术规范,与 DG 5308/T 15-2014相比 , 除编辑性修改外 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将术语“传统墨江紫米”改为“墨江紫米”并更改了定义内容(见 3
2、.2, 2014年版 3.2) ; 修改了“改良墨江紫米”的定义内容(见 3.3, 2014年版 3.3) ; 修改 了“ 产地环境”的规定(见 4, 2014年版第 4章 ) ; 增加了“产品分类”的内容(见 5) ; 修改了 “ 品种要求 ”的规定 (见 6, 2014年版第 5章 ) ; 修改了 “ 用种量 、 种子处理 、播种、秧田管理 ” 的技术要求 (见 7.1, 2014年版 6.1); 修改了 “ 大田栽培 ” 的规定 ( 见 7.2, 2014年版 6.2) ; 修改了 “ 收获、包装、贮藏和运输 ” 的规定(见 7.3, 2014年版 6.4) ; 删除了 对 “ 生产 加
3、工企业、 原粮收购 、加工技术要求 ” 的 规定 (见 2014 年版 7.5.1) ; 增加了 “ 糙米、半糙米 ” 的工艺 (见 8.1) ; 增加 了“感官 特征 、加工质量要求、理化要求、安全指标、食品添加剂、生产加工过程卫生、 净含量” 的规定(见 9); 删除了 对 “ 籼紫米、粳紫米、粳紫糯米 ” 的质量 要求 (见 2014年版 7.5.1) ; 修改了“检验方法 ” 的规定 (见 10, 2014年版 7.6); 修改了 “检验规则” 的规定 (见 11, 2014年版 7.6); 修改了 “ 标志、包装、贮 存和 运输 ” 的规定 (见 12, 2014年版 7.7) 。
4、本标准由墨江紫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农业和科技局负责起草,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市场监督 管理局和墨江地道 酒业有限公司协作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应忠、王翔、滕有山、车立庚、 徐哲 、俞为民。 本标准于 2014年 6月首次发布,于 2017年 1月第一次修订。 DB5308/T 15-2017 墨 江紫米种植加工综合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墨江紫米的产地环境、产品分类、品种要求、栽培管理、生产加工、产品质量要求、 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贮存和运输。 本标准适用于墨江县境内紫米的种植和加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
5、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350 稻谷 GB 1354 大米 GB 276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GB 276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 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 276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5491 粮食、油料检验 扦样、分样法 GB 77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 1312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6、 谷物加工卫生规范 GB 1488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 15683 大米 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GB/T 17109 粮食销售包装 GB/T 22244 保健 食品中 前 花青素的测定 GB/T 22294 粮油检验 大米胶稠度的测定 GB/T 22515 粮油名词术语 粮食、油料及其加工产品 GB 2805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 JJF 1070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 计量检验规则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 75号( 2005)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 大米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
7、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细则 3 术语和定义 GB/T 22515界定的以 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 文件 。 3.1 紫米 DB5308/T 15-2017 具有紫色果皮的大米。在栽培稻 (Oryza sativa L.)中,紫米品种类型丰富,其果皮颜色因品种不 同而深浅不一,呈深紫色、紫色和浅紫色等。 3.2 墨江紫米 稻壳呈灰褐色,稻米果皮呈紫黑色,墨江县境内传统种植的籼型糯稻品种。 3.3 改良墨江紫米 运用现代育种技术手段选育且通过 国家级、省级及地市(州)级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或引种批准, 在 墨江县试种示范成功,稻米 果皮 呈紫色的优质常规糯稻品种和杂交糯稻品种。 4 产地环境 选择海
8、拔 高度为 1 000 m 1 600 m,排灌方便、土地肥沃的 稻田 , 稻田应 远离工矿区和公路铁路干 线, 距离污染源 3 以上 。 环境空气质量应符合 GB 3095中 二 类区 的规定 ,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 GB 15618 中 二级标准 的规定,灌溉用水质量应符合 GB 5084的规定。 5 产品分类 按紫米留皮程度分为糙米和半糙米两类。 6 品种要求 6.1 品种选择 选择传统 种植 品种或改良墨江紫米 品种 ,如 癸能紫谷、龙坝紫谷、墨紫 1号等。 6.2 种子质量要求 种子纯度 99.0 %、净度 98.0 %、发芽率 85.0 %,水分含量 13.0 %。 7 栽培管理 7
9、.1 育秧 7.1.1 育秧 时间 2 月中旬至 3 月上旬 播种。 7.1.2 用种量 每667 大田 用 种 量为 1.5 kg 2.0 kg,净苗床播种 量为 0.05 kg/ 。 7.1.3 育秧方法 采用旱育秧技术。 DB5308/T 15-2017 3 7.1.4 种子处理 可采用下列两种方法: a) 浸种前 先在 阳光 下晒种 1 d,用 浓度为 1 %的石灰水浸种 24 h 或 用 浓度为 50 %多菌灵可湿性 粉剂 500 倍液 消毒 6 h 8 h 后 ,将种子放入 30 的清水中浸泡 1 d 2 d, 再置于 25 30 条件下催芽 1 d 2 d,当 80 %的 种子露
10、芽 1 mm 2 mm时 即可进行 播种。 b) 浸种前 先在 阳光 下晒种 1 d,将种子放入 30 清水中浸泡 1 d 2 d后, 每千克种子用 350 g 水稻旱育保姆 拌种 即可进行 播 种。 7.1.5 苗床准 备 应做好下列准备: a) 苗 床 设置:可选背风向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靠近水源且排灌方便的旱田或园地,也可选 通透性好的水田; b) 整地: 播种前 7 d 10 d,在苗床上施用细碎腐熟的农家肥,用量为 10 kg/,深翻 10 cm 15 cm入土,整地除净残茬、 平整 苗床 ; c) 做床: 苗床宽度为 1.2 m 1.4 m,长度根据地块而定,步道沟宽 为 40
11、 cm、深 度为 15 cm20 cm,反复平整床面 ; d) 配制营 养土:视土质肥沃程度进行配制, 将 肥沃土或园田土与充分腐熟的农家肥 按照 6: 4 的 比例 进行混合,过筛混拌均匀。 7.1.6 播种 播种前 应先浇足底水,使秧床0 cm10 cm土层处于水分饱和状态 且墒面无积水 ,在 秧床上 均匀 撒 播催芽 种 ,播种量为 70 g/ , 播后立即 覆盖营养土 , 盖土厚度以不露种为宜, 再 喷 1 次清水,用营养 土补盖露种 ,随后 在秧床上用竹片和塑料膜搭成中心高度为 50 cm的拱棚,拱棚四周用土将塑料膜压实。 7.1.7 秧田管理 出苗前注意保温,棚内温度应控制 在 3
12、0 , 当 秧苗长 至 1.5 叶 2 叶时注意降温, 将 棚 内温度控 制在 25 ,超过30 时 应 揭开 棚 两头 的塑料膜进行 通风降温,当秧苗长 至 二叶一心时 , 应注意以下方 面的管理: a) 炼苗: 昼揭夜盖 进行 炼苗,炼苗 6 d 7 d后揭除薄膜; b) 追肥 : 每 667 用清粪水或沼液 250 kg, 或优质复合有机肥(养分含量 20 %,有机质 45 %) 40 kg,兑水 500 kg浇苗 ; c) 病害防 治: 每 667 用浓度为 3 %广枯灵水剂 0.1 kg兑水 50 kg 60 kg 喷雾,用于 防治立 枯病;每 667 用 浓度为 75 %“三环唑”
13、 0.1 kg或 浓度为 40 %“富士一号” 100 ml兑水 50 kg 喷雾, 用于 防治稻瘟病; d) 除草: 人工 拔出杂草。 7.2 大田栽培 7.2.1 整田 移栽前对本田进行犁耙,并结合施底肥。整田应遵循“高低不过寸,寸水不露泥”,做到田表 平整 。 7.2.2 移栽 DB5308/T 15-2017 3月下旬至 4月下旬可进行移栽,秧龄控制在 38 d 45 d。移栽时,大田按东西行向条栽,上等肥力 田块的行穴距为 30 cm 10 cm,每穴栽 种 1 苗 2 苗,每 667 可栽种2.2 万穴;中、下等肥力田块的 行穴距为 26 cm 10 cm, 每 穴 栽种 1 苗
14、2 苗,每 667 可栽种2.5 万穴,栽插密度根据品种特征特性 可作适当调整。 7.2.3 施肥 7.2.3.1 底肥 根据不同地力,施肥量为每 667 大田施复合有机肥 40 kg 80 kg;或农家肥 600 kg 1000 kg, 加入纯氮( N)4 kg 6 kg、磷( P2O5) 4 kg 5 kg、钾( K2O) 3 kg 4 kg、硫酸锌( ZnSO4) 1 kg。 7.2.3.2 追肥 应注意 以下时期: a) 全田有 10 %的水稻剑叶露出时 可施穗肥 , 每 667 施纯氮( N) 0 kg 1.5 kg, 施肥原则为 叶 色浓绿不施,淡绿少施,落黄多施; b) 水稻抽
15、穗 10 %时, 可 用磷酸二氢钾 ( KH2PO4) 100 ml兑水 50 kg进行叶面喷雾,间隔 7 d,连 续喷 2 次。 7.2.4 水分管 理 在下面几个时期注意水分管理: a) 育秧期: 播种时 应 浇足底水,出苗前不用浇水 ,如发现水分不足, 床面局部干燥变白,应及时 浇水,秧苗青头时, 补浇 1 次水,一叶一心时,结合通风炼苗浇水,以后酌情浇水,揭膜后, 缺水时 应 及时补水,插秧前 5 d 7 d晒床蹲苗 ; b) 移栽 -分蘖期:浅水移栽,栽后 灌水 4 cm 5 cm护苗返青,分蘖期保持浅水层 厚度 3 cm 4 cm。 当分蘖苗数达到 15 万苗(茎蘖苗达到预期穗数的
16、80 % 90 %)时放水晒田 ; c) 孕穗 -收获期:稻穗分化发育时 应 停止晒田,灌水 4 cm 5 cm, 抽穗扬花期至灌浆结实期保持 水层 厚度 5 cm 10 cm,进入腊熟期可适当排水 , 收获前7 d10 d 排干田水。 7.2.5 病虫草 害防治 7.2.5.1 基本原则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优先采用农业防治;大力推广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尽量减少化 学农药的使用。 7.2.5.2 农业防治 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a) 加强田间肥水管理,提高稻株抗逆性、抗病性。 b) 采取东 西向、宽行窄株距栽培,适时晒田,增加田间通风透光率,控制病害的发生与蔓延 ,打 涝残渣,减少
17、病害初侵染源 ; c) 水稻收 割时 应 留低茬,降低次年螟虫基数; d) 秋后应 进行深翻抑制草籽发芽 , 及时清除水渠、田边杂草 ; e) 稗草长至 2 叶 3 叶时,深灌 5 d 10 d进行 灭稗或在稗草成熟前 剪除 稗穗; f) 结合水稻返青 第一次施用促蘖肥时, 采用人工或机械方法进行中耕除草。 7.2.5.3 物理防治 DB5308/T 15-2017 5 每6 667 m2 26 668 m2稻田安装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一盏,诱杀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害 虫。 7.2.5.4 生物防治 采取稻鸭共育模式,每 667 稻田放鸭 15 只 20 只;保护和利用田间有益动物 蛙类
18、 来 防 虫;选择 高效 低毒农药,保护天敌,控制田间害虫。 7.2.5.5 化学防治 加强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严格按照各种病虫害目标开展化学防治。防治不应使用附录 A列举的农 药, 防治病虫害使用的化学药剂及使用准则参见 附录 B。 病虫草害防治规程参见附录 C。 7.3 收获、包 装、贮藏和运输 当90 %的 谷粒变成灰褐色 即 可进行收获 , 按品种进行 分收、分晒,稻谷含水量 13.5 %, 稻谷质量 、 包装、贮藏和运输 应满足 GB 1350的 规定 。 8 生产加工 8.1 工艺流程 8.1.1 糙米 稻谷清粮砻谷谷糙分离色选成品包装。 8.1.2 半糙米 稻谷清粮砻谷谷糙分离碾
19、米分级 成品包装。 9 产品质量要求 9.1 感官特征 应符合表 1的规 定。 表 1 感官 特征 项 目 指标 要求 色 泽 糙米呈深紫色(紫黑色),半糙米 紫白色夹小紫色块 ,刮除紫色果皮后米粒呈白色;胚乳呈乳白色;用手抓 紫米后 易在手指中留有紫黑色 小块。 气 味 具有紫米固有的自然清香味, 无其他异味 。 外 观 米粒细长或椭圆,颗粒饱满均匀,米粒有米沟。 烹调性 煮食米粒晶莹、透亮,入口香甜细腻,口感好。 9.2 加工质量要求 应符合表 2的规定。 DB5308/T 15-2017 表2 加工质 量要求 项 目 指标要求 糙米 半糙米 1 级 2 级 3 级 加工精度 对照标准样品
20、检验留皮程度 互混, g/100 g 5.00 水分, g/100 g 14.50 碎米 总量, g/100 g 5.00 15.00 20.00 25.00 其中小碎米, g/100 g 0.50 1.50 2.00 2.50 杂质 最大 限量 总量, g/100 g 0.25 0.25 0.25 0.30 糠粉, g/100 g 0.15 0.15 0.15 0.20 带壳稗粒,(粒 /kg) 3.00 3.00 3.00 5.00 稻谷粒,(粒 /kg) 4.00 4.00 4.00 6.00 矿物质, g/100 g 0.02 0.02 0.02 0.02 9.3 理化要求 应符合表
21、3的规定。 表 3 理化要求 项 目 指标要求 糙米 半糙米 1 级 2 级 3 级 花青素, mg/kg 120.00 60.00 直链淀粉(干基)含量, % 3.50 3.50 胶稠度, mm 80.00 80.00 9.4 安全指标 应符合 GB 2761、 GB 2762和 GB 2763的规定。 9.5 食品添加剂 应符合 GB 2760的规定。 9.6 生产加工过程卫生 应符合 GB 14881、 GB 13122的规定。 9.7 净含量 应符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 75号( 2005) 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 的 规定。 10 检验方法 10.1 感官 特征 采用目
22、测、鼻嗅、品尝等方法判定。 DB5308/T 15-2017 7 10.2 加工 质量要求 墨江紫米 的 加工精度以实物标准样为依据,其它质量要求按 GB 1354的 规定执行。 10.3 理化指标 10.3.1 花青素 可参照 GB/T 22244的 规定, 也可 参 照 附录 E的规定执行 。 10.3.2 直链淀粉 按GB/T 15683 的 规定执行。 10.3.3 胶稠度 按GB/T 22294 的 规定执行。 10.4 净含量 按JJF 1070 的规定执行。 11 检验规则 11.1 组批 以同一原料、同一工艺、同一设备、同一班次生产的产品为一批。 11.2 抽样 按GB 549
23、1 的规定执行。 11.3 出厂检验 出厂检验项目包括感官要求、加工质量要求和净含量。每批产品均需由生产企业质量检验部门抽检, 经 检验合格,签发合格证后方可出厂销售。 11.4 型式检验 型式检验项目为本标准规定的全部项目,正常生产情况下,按大米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的要求 进行 。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a) 新产品投产时; b) 原 料、工艺、设备等 发生 较大改变时; c) 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或行业主管部门提出型式检验要求时。 11.5 判定规则 11.5.1 判定原 则 结果判定分为实物质量判定、标签判定和综合判定三部分,实物质量和标签均合格时,综合判定合 格;实物质量或标签有
24、一项不合格时,综合判定不合格。 11.5.2 实物质量判定 DB5308/T 15-2017 应遵循 下列原则: a) 安全指标有一项不合格,即判定该批产品为不合格; b) 实物质 量指标中有任一项达不到该等级质量要求的,则降为下一等级, 低于最低等级指标的, 作为非等级产品 , 其他指标有任一项不符合表 1、表 2要求的,作为非等级产品; c) 初次检 验不合格,可加倍抽样复检,以复检结果为准。 11.5.3 标签判 定 全部项目均符合 GB 7718和本标准 12.1的规定,判定为合格;有任一项不符合规定,判定为不合格。 12 标志、包装、贮存 和 运输 12.1 标志 应符合 GB 77
25、18、 GB 28050、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和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细则 的规定。 12.2 包装 应符合 GB/T 17109的规定。 12.3 贮存 应满足清洁、干燥、防雨、防潮、防虫、防鼠、防晒的要求,严禁与有毒、有害、有腐蚀性、有异 味等污染物混贮,产品 应与墙壁、地面保持适当距离。 12.4 运输 应使用符合卫生要求的运输工具和容器进行运输 ,运输过程中应注意防止雨淋和被污染。 12.5 保质期 在符合本标准12 .2和 12.3的规定时,一般包装的保质期不超过 6 个月,真空包装的保质期不超过 12 个月。 DB5308/T 15-2017 9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禁止
26、使用农药 农药种类 名称 禁用原因 二,四 D 类化合物 除草剂或植物生长调节剂 杂质致癌 无机砷 砷酸钙、砷酸铅 高毒 有机砷 甲基胂酸锌(稻脚青)、甲基胂酸钙胂(稻宁)、甲基胂酸铵(田安)、福 美甲胂、福美胂 高残留 有机锡 三苯基醋锡(薯瘟锡)、三苯基氯化锡、三苯基羟基羟基锡( 毒菌锡)、氯化锡 高残留 慢性 毒性 有机汞 氯化乙基汞(西力生)、酯酸苯汞(赛力散) 剧毒、高残留 有机杂环类 敌枯双 致畸 氟制剂 氟化钙、氟化钠、氟化酸钠、氟乙酰胺、氟铝酸钠 剧毒、易药害 有机氯 六六六、林丹、艾氏剂、狄氏剂、五氟酚钠氯丹、滴滴涕、甲氧、 硫丹 高残留 卤代烷类 二溴乙烷、二溴氯丙烷 、环
27、氧乙烷、溴甲烷 致癌、致畸 有机磷 甲拌磷、乙拌磷、甲胺磷、久效磷、甲基对硫磷、乙基对硫磷、 氧化乐 果、治螟磷、蝇毒磷、水胺硫磷、磷胺、内吸磷、稻瘟净、异 稻瘟净、 对硫磷、甲基异硫磷、地 虫硫磷、灭克磷(益收宝)、氯唑 磷、硫线磷、 杀扑磷、特丁硫磷、克线丹、苯线磷、甲基硫环磷 高毒异臭味 氨基甲酸酯 克百威(呋喃丹)、涕灭威 、灭多威、丁硫克百威、丙硫克百威 高毒 二甲基甲脒类 杀虫脒 致癌 拟除虫菊酯类 所有拟除虫菊酯 对鱼毒性大 取代苯类 五氯硝基苯、五氯苯甲醇(稻瘟醇)、苯菌灵(苯莱特) 致癌、高残留 二苯醚类 除草醚、草枯醚 慢性毒性 DB5308/T 15-2017 附 录 B
28、 (资料性附录) 推荐使用的化学药剂及使用准则 化学防治应做到对症下药 , 适时用药 ; 注重药剂的轮换 , 使用和合理混用 ; 按照规定浓度 , 每年使 用次数和安全间隔期的要求使用。化学农药使用按 GB 4285和 GB/T 8321的规定执行。 表 B.1 推荐使用的化学药剂 农药名称 剂型 每 667 使用药量 g( mL) / 次 每年 最 多使用 次数 (次) 安全 间隔 期 ( d) 农药名称 剂型 每 667 使用 药量 g( mL) / 次 每年 最 多使用 次数 (次) 安全 间隔 期 ( d) 三环唑 20 WP 100 125 1 35 多菌灵 50 WP 100 1
29、30 75 WP 20 30 1 21 扫弗特 30 EC 100 115 1 百菌清 75 WP 100 1 10 锐劲特 5 EC 30 40 1 稻瘟灵 (富士一号 ) 40 WP 70 100 1 14 二氯喹磷酸 (杀稗王、神 锄、稗草净 ) 50 WP 26 55 1 宁南霉素 (菌克毒克 ) 2 AS 100 3 7 禾果利 12.5 WP 30 1 7 使百克 25 EC 20 30 1 7 扑虱灵 50 WP 100 1 15 广枯灵 3 AS 100 1 7 土菌消 (恶霉灵) 30 AS 3 6 1 7 中生菌素 1 AS 250 2 7 甲基硫菌灵 70 WP 100
30、140 1 30 敌百虫 90晶体 200 1 7 施保克 25 EC 1 井冈霉素 5 AS 200 250 3 7 粉锈宁 20 EC 40 60 1 20 杀虫双 20 AS 200 250 1 15 叶青双 20 WP 40 50 1 10 杀虫单 25 AS 200 250 1 15 抗菌剂 402 80 EC 100 135 1 苏云金杆菌 乳剂(活孢子 含量 100 亿 / 毫升以上) 200 300 3 7 丁草胺 60 EC 20 30 2 吡虫啉 10 WP 15 20 1 20 恶草酮 (农思它) 25 EC 85 140 1 速灭威 25 WP 200 320 1 14
31、 杀螟丹 50 WP 65 100 1 21 注: WP表示 可湿性粉剂; EC表示 乳油; AS表示 水剂。 DB5308/T 15-2017 11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病虫草害防治规程 C.1 病害防治 病害名称 防治规程 稻瘟病 稻瘟病中心病团出现时,每 667 用 75 %的“三环唑”可湿性粉剂 20 g 25 g 或 40 %“富士一号”100 ml 兑水 50 kg 茎叶喷雾,间隔 7 d,连续喷 2 次。 稻纹枯病 当分蘖期发病率在 15 % 20 %、孕穗期 30 %以上时,每 667 选用 20 %井岗霉素粉剂 40 g 60 g 或 24 %噻呋酰胺悬浮剂 15 m
32、L 22.5 mL 兑水 40 kg 对准稻株中下部喷雾, 7 d 10 d 1 次,连续 喷 2 次 。 白叶枯病 发病初期每 667 用叶枯唑 30 g 40 g 加水 50 kg 喷雾,间隔 7 d,连续喷 2 次。 C.2 虫害防治 虫害名称 防治规程 水稻螟虫 在螟卵盛孵期或孕穗期至齐穗前,每 667 选用 20 %氯虫苯甲酰胺(康宽)悬浮剂 10 mL或 20 %氟虫双酰胺水分散粒剂 8 g 10 g 兑水 50 kg 进行防治 。 稻飞虱 当百丛虫量达 1500 头以上时,每 667 选用 25 %噻嗪酮可湿性粉剂 50 g 75 g 或 25 %噻虫嗪水分散颗粒剂 25 g 3
33、0 g 兑水 50 kg,针对稻株中下部进行喷雾 。 稻纵卷叶螟 在稻纵卷叶螟 1、 2 龄幼虫盛发期(稻叶初卷苞期),每 667 选用 2 %阿维菌素乳油 25 mL或 15 %茚虫威(凯恩)乳油 16 ml 兑水 50 kg 稻株中上部喷雾。 C.3 草害防治 C.3.1 秧田杂 草 播种后 每 667 用 30 %扫弗特乳油 100 ml 115 ml兑水 30 kg喷雾,施药后 3 d 5 d内保持 厢面湿 润不积水 C.3.2 大田杂草 在插秧 后 5 d7 d内,每 667 用 60 %丁草胺乳油 75 ml 100 ml拌湿润细土 20 kg或随追肥撒施, 施药后田间保持 3 c
34、m 5 cm水层并保持 7 d 10 d。 DB5308/T 15-2017 附 录 D (资料性附录) 种植栽培记录表 D.1 种植记录表 播种日期 作物名称 品种名称 播种面积 土地位置 签字 备注 D.2 种子采购记录表 种子名称 供应商 产品批号 产品数量 处理方式 签字 备注 D.3 灌溉记录表 灌溉日期 灌溉水来源 灌溉方法 灌溉量 签字 备注 D.4 施肥记录表 施肥日期 肥料名称 有效成分 施肥方法 施肥用量 签字 备注 D.5 病虫草害防治记录表 使用日期 农药名称 有效成分 防治对象 使用方法 施药用量 使用人员 备注 D.6 收获记录表 收获日期 收获方式 收获量 包装材
35、料 签字 备注 D.7 贮存记录表 贮存地点 贮存方式 贮存条件 药剂处理情况 签字 备注 DB5308/T 15-2017 13 附 录 E (资料性附录) 紫米中六种花青素的测定方法 E.1 范围 本方法 适用于紫米中六种花青素的测定。 E.2 原理 样品经 甲醇提取,用浓盐酸水解后,定容,注入高效液相色谱柱,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面积定量。 E.3 试剂 E.3.1 甲醇: 色谱纯。 E.3.2 甲酸: 色谱纯。 E.3.3 盐酸: 优级纯。 E.3.4 纯净水 。 E.3.5 标准品 :氯化花翠素( CAS: 528-53-0),99 % ,氯化花青素( CAS:528 -58-5),99
36、 %,矮 牵牛素PT ( CAS:1429-30 -7),99%,氯化花葵素( CAS: 134-04-3),99 % ,氯化 芍药素( CAS:13 4-01-0),99 %,氯化锦葵素( CAS: 643-84-5), 99 %。 E.4 仪器和设备 E.4.1 高效液 相色谱仪,配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色谱柱:反相 C18色谱柱或 相当性能色谱柱, 2.2u或 1. 7u, 100 2.1 mm。 E.4.2 天平( 感量 0.001 g和 0.0 001 g)。 E.5 分析步骤 E.5.1 样品前处理 将样品用粉碎机打碎,通过 0.198 mm( 80目)筛。取 1 g(精确到 0.00
37、1 g)样品于 25 mL比色管, 加入 10 mL 甲醇, 3 mL浓盐酸,漩涡混合 1 min,65 恒温 15 min,每 5 min漩涡混合一次,取出冷却 至室温,用甲醇定容至刻度线,摇匀,静置,取上层清液用 0.22 m 微孔有机系滤膜过滤于进样品瓶中 待上机检测。 E.5.2 制作工作曲线 分别准 确称取各种花青素的标准品于10 mL容量瓶中,用甲醇溶解并定容至刻度,得到一级标准储 备溶液,充入氮气后密封,于 -20 避光保存。分别取各种花青素单标一级标准储备液 1 mL于10 mL 容 DB5308/T 15-2017 量瓶中 , 用甲醇定容 , 得六种花青素混标二级标准储备液
38、, 于 -20 避光保存 。 临用前 ,用甲醇将二级 标准储备液逐级稀释成标准工作溶液。 E.5.3 标准溶液的校正 每次测定单标都需用分光光度计进行校正,各花青素甲醇溶液浓度为 5 g/mL,根据下面的方法以 确定各花青素的实际浓度。 用分光光度计用 1 cm石英比色皿在 =520 nm处测定,扣除甲醇的空白本底,读取标准溶液的吸光 值。各花青素吸光值测定的条件见表 B.1,测得吸光度为 A,根据下列公式 B.1计算浓度值: 表 E.1 各花青素吸光值测定的条件 标准品 花青素的摩尔质量 M( g/mol) 比吸光系数 氯化花翠素 338.70 594.08 氯化花青素 322.70 105
39、4.58 氯化花葵素 306.70 1428.61 氯化芍药素 336.72 1266.07 氯化锦葵素 366.75 531.05 矮牵牛素 PT 352.79 1802.76 dMAc 20 B.1 式中: C 花青素单标的浓度,单位为 g/mL; A 花青素单标的平均吸光度值; M 花青素的摩尔质量,单位为 g/mol; d 光学通路长度, d =1 cm; 比吸光系数,单位 m2/mol。 E.5.4 测定 流动相 为 0.4 %甲酸水 -甲醇,流动相梯度见表 E.2,流速: 0.35 mL/min,检测波长: 520 nm,二极 管阵列检测器扫描波长为 400 nm 800 nm,进
40、样量: 2 L,柱温: 55 。 表 E.2 液相色谱洗脱程序 时间( min) 0 4 4.5 10 10.5 15 A( %)( 0.4%甲酸水) 80 80 70 70 80 80 B( %0)(甲醇) 20 20 30 30 20 20 E.6 结果计算 试样中 的花青素各组分含量按下面公式进行计算: 10001000 mVCX B.2 式中: X 试样中的目标物含量, 单位为 mg/kg; DB5308/T 15-2017 15 C 样品中目标物的浓度 (由色谱工作站根据外标法计算得到 ), 单位为 g/mL; V 试样的质量, 单位为 g; m 样品定容体积, 单位为mL ; 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有效数字。 E.7 结果表述 在重复 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各组分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 10 %。 图 E1 标准品色谱图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