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020.20 B 05 DB5308 普洱市 地 方 标 准 DB5308/ T 17 -2016 沉香栽培技术规程 普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2016-04-29 发布 2016-06-30 实施 DB5308/T 17-2016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 给出的规则起草 。 本标准提出单位:普洱市林业局。 本标准起草单位:普洱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本标准协作单位:思茅区万掌山林场。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庆云、唐红燕、童清、朱臻荣、杨利华、陈文解、李宁华、李先泽、彭家 萍、杨志英、白苑利、戴林利、许丽萍、王金仙。 DB
2、5308/T 17-2016 沉香栽培 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沉香 的种子采集与调制、苗木培育、造林、幼林抚育管理及病虫害防治。 本标准适用于普洱市境内沉香的栽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6001 育苗 技术规程 GB/T 15781 森林抚育规程 DB53/T 249 林木育苗技术规程 3 种子采集与调制 3.1 种子采集 3.1.1 采种母树的确定 在自然分布林分中,选择生长健壮、树干通直、分枝角度较小、无病虫害、挂
3、果 8 年以上的优良单 株作为采种母树。 3.1.2 采种时间 7 月 8 月,果瓣微开裂,种子 呈 黑褐色时采种。 3.2 种子调制 采回的果实放置于通风 凉爽处阴干后,种子很快脱出,种子千粒重约 143 g 190 g。种子富含油分, 宜随采随播,种子发芽率可达 90 %。 常温下裸露存放的种子, 40 d后大部分丧失发芽力, 采用湿沙贮藏 的种子可保存 ( 1 2) 个 月。 4 苗木培育 4.1 育苗方式 采用容器点播育苗。 4.2 容器规格 采用规格 为 13 cm 18 cm的 黑色塑料 袋 。 4.2.1 基质配方 DB5308/T 17-2016 取30 cm40 cm 厚的表
4、层红土,去除石块、树根等杂质并进行土壤破碎,土壤颗粒直径 0.3 cm, 与火烧土和含量为 15:15:15的氮磷钾复合肥按比例均匀混合,表层红土占比 79 %,火烧土占比 20 %,复 合肥占比 1 %。 4.2.2 装袋及摆放 把配制好的基质装入塑料袋中,整齐摆放成长方形苗床,床面宽度 为 100 cm 120 cm,长度则 根 据 地形而定,苗床四周用土压实覆盖,步道宽度为 30 cm 40 cm。 4.3 播种 4.3.1 播种时间 7 月 8 月, 选择调制好的种子播种。 4.3.2 容器基质消毒 播种前 1 d用 浓度为5 g/L 的 高锰酸钾溶液喷洒基质。 4.3.3 播种方法
5、采用点播 的方法进行播种,将竹片垂直插入容器中央,左右晃动形成一小洞,将种子的胚端向下放 入洞内,覆土 厚度 以不见种子为宜。 4.4 搭棚 在移植好容器苗的苗床上搭建高度为 1.8 m 2.0 m的 遮光 棚, 棚上方覆盖 一层 透光度为50 % 的遮光 网。 4.5 苗期管理 4.5.1 浇水 播种后应适时浇水,保持苗床湿润。 4.5.2 施肥 播种后 7 d 9 d种子开始发芽, 20 d 30 d发芽结束,待 出苗整齐后每隔 20 d浇施 浓度为(1 2) g/L 氮磷钾比例为 15:15:15的 复合肥, 浇 施 0.5 h后 立即用清水清洗叶面。出圃前 1 个月停止施肥,控制水 分
6、,提高幼苗木质化程度。 4.5.3 幼苗 病害防治 苗木出齐后每 15 d喷施 1 次浓度为1 g/L 的 多菌灵或百菌清水溶液,防治 立枯病和猝倒病。 4.5.4 炼苗 出圃前(12 ) 个月进行炼苗, 开始 每 天早晚打开遮荫网 2 h, 5 d后每天增加 1 h, 15 d后 将 遮 光 网全部撤出。 4.5.5 苗木出圃 当苗 木培育到 330 d 360 d,苗高25 cm,地径 0.30 cm ,生长健壮,顶芽生长饱满,苗木茎 部木质化,无病虫害和机械损伤的苗木,即可出圃。 DB 5308/T 17-2016 3 4.5.6 起苗和运输 造林用苗木应做到随取、随运、随栽。起苗时应保
7、持苗木根系完整,起苗后根据苗木质量等级标准 进行合格苗木的选择,不合格苗木可移床继续培育。 5 造林 5.1 造林地选择 选择湿润、排水良好的沟谷和山坡下部、河岸冲积地,海拔高度为 1400 m以下 ,年 平 均气温为 19 23 ,年降雨量 为 1200 mm 2200 mm,土壤为砖红壤、赤红壤,PH 值 为 5 7,土层厚度 80 cm。 5.2 造林密度 造林密度根据立地条件可分为: 立地条件好的,采用 3 m 3 m的株行距进行定植,初植密度 为 1111 株 /hm2; 立地条件中等的,采用 2 m 3 m的株行距进行定植,初植密度 为 1665 株 /hm2。 5.3 造林地清理
8、 全面清理林地内杂草、灌木及采伐迹地上的剩余物。 5.4 整地 5.4.1 整地方式 整地方式为穴状 整地 ,穴的规格长度为 50 cm,宽 度 为 40 cm,深 度 为 35 cm,挖穴时将表土与心土 置于穴两侧,风化半个月后 再进行回穴,先回表土,再回心土。 5.4.2 基肥 结合回穴施含量为14 %的 过磷酸钙, 用量为200 g/ 穴,回塘土球高于塘面 30 cm以上。 5.4.3 定植 6 月8 月, 先在塘中央挖一个深度为 20 cm的种植穴, 定植时除去营养袋,保持土团完整, 将 营 养苗木 立直 放置 于 穴 深 15 cm处, 回细 土压实后再回土覆盖,栽植深度应高于苗木根
9、茎部 2 cm 3 cm。 6 幼林抚育管理 6.1 补植补造 定植1 个月 后 的成活率 85 %,应 于次年进行补植补造。 6.2 锄草施肥 定植当年应清除杂草 1 次 2 次, 7 月、 10 月各除草 1 次,连续 3 年,至幼林郁闭。 以后每年 5 月 结合 松土除草, 视土壤肥力状况,追施氮磷 钾 复合肥, 施肥 量为 200 g/株。 采用环形沟施法, 植株基部 与 沟 的 距离 为 30 cm 40 cm,沟深为15 cm,施后及时覆土。 6.3 抚育间伐 DB5308/T 17-2016 抚育间 伐 强度根据 林木郁闭度来确定,参照 GB/T 15781的规定 执 行。 7
10、病虫害防治 7.1 主要病虫害 病害主要为枯萎病和炭疽病,虫害主要为草地螟虫和天牛类。 7.2 防治方法 参照附录 A执行。 DB 5308/T 17-2016 5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主要 病虫 害 危害特点及防治方法 表 A.1 主要病虫害 危害特点及防治方法 种 类 危害特点 防治方法 枯萎病 该病主要发生于幼苗出土初期,导致幼苗枯 萎死亡,给育苗造成较大损失。老苗床、排 水不良、播种过密等原因易导致发病。 播种前注意消毒、并确定合理密度;发病初期及时铲除 病株并使用 70 %敌克松 800 倍 1000 倍液、 50 %多菌 灵 800 倍液喷淋土壤 2 次 3 次,每
11、次间隔 5 d 7 d。 炭疽病 病状在发病初期出现赤褐色小斑点,后扩展 成近圆形褐红色病斑,发病后期中央 组织变 成温浅褐色或黄褐色,较宽,而且下陷。成 熟时病斑出现同心环 纹, 严重时感染全株。 加强林地抚育管理,冬春季进行清园,消灭病源;严禁 种植用带虫的苗木。及时防治蚜虫、蚧虫等的发生危害。 发病初期用 70 %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 58 % 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或 40 %氧化乐果乳油 1500 倍液防治。 草地螟 初孵幼虫取食叶肉,残留表皮,长大后可 将 叶片吃成缺刻或仅留叶脉,使叶片呈网状。 大发生时,也为害花和幼芽 。草地螟是一种 间歇性暴发成灾的害虫。 尽快清除林内枯枝杂草,最好能在螟虫蛹羽化前,即 次 年 4 月 10 日左右堆制草木灰。用高效低毒 5 %锐劲特悬 浮剂 800 倍 1000 倍液喷施。 天牛类 一年发生一代,每年 3 月 10 月以幼虫危害枝、梢,严重时可造成整株死亡。 加强管理,及时清理被危害枝干;并在入冬前进行树干 涂白。危害严重时,用浸有 80 %敌敌畏或 40 %氧化乐 果乳油的棉球堵塞蛀入孔。成虫羽化期,用 绿色威雷 200 倍 400 倍液喷雾,或喷洒生物农药苏云杆菌、拟氰霉 菌粉剂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