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020.01 B00 DB5108 四川省(广元市) 地方标准 DB 5108/ T19 2020 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市创建技术指南 Technical Guid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organic product certification demonstration cities 2020 - 09 - 20 发布 2020 - 10 - 20 实施 广元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5108/ T19 2020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基础保障 . 2 5 创建要求
2、. 3 6 自我评价 . 6 7 监督与改进 . 6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市创建自我评价表 . 7 参考文献 . 11 DB5108/ T19 2020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广元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广元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北京五洲恒通认证有限公司、广元市农业农村局、广元 市生态环境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唐茂芝、冯治勤、张文林、李国秋、郑伟、王莉莉、周涛、罗来柏。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DB5108/ T19 2020 1 有机产品
3、认证示范市创建技术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 广元市 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市创建的 术语和定义、基础保障、创建要求、自我评价、监 督与改进 。 本标准适用于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市 的创建、实施和评价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630 有机产品 生产、加工、标识与管理体系要求 GB/T 31950 企业诚信管理体系 RB/T 148 有机产品全程追溯数据规范及符合性评价要求 RB/T 158 有机产业成熟度评价 技术规范 RB/T
4、 159 有机产业区域化管理体系 要求 RB/T 165.1 有机产品产地环境适宜性评价技术规范 第 1部分 植物类产品 RB/T 165.2 有机产品产地环境适宜性评价技术规范 第 2部分 畜禽养殖 RB/T 165.3 有机产品产地环境适宜性评价技术规范 第 3部分 淡水水产养殖 RB/T 169 有机产品(植物类)认证风险评估管理 RB/T 170 区域特色有机产品生产优势产地评价技术指南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有机产业 organic industry 在有 机产品生产、加工、经营过程中由利益相互联系的、具有不同分工的、由各个相关行业所组成 的业态总称。
5、 3.2 有机产业成熟度 organic industry maturity 特定区域有机产业发展的程度。 3.3 有机产业链 organic industry chain 以有机产品的生产、加工、经营及生产资料供应为主链,包括相关有机生产技术等内容组成的相互 协同、相互促进的产业发展系统。 3.4 区域特色有机产品 regional special organic products DB5108/ T19 2020 2 特定行政区域内具有地域特色的有机产品总称。 3.5 区域特色产业 regional special industry 区域内单一农产品生产基地应相对集中,并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
6、。 3.6 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创建 establishment of organic product certification demonstration area 由省级以上监管部门发起,县 /区级人民政府负总责,发挥地方政府的管理职能,调动地方发展有 机产业的积极性,建立市场监管、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林业、经济信息化、商务、宣传等多部门联动、 为本辖区有机产品认证监管和促进有机产业发展而开展的一项创建活动。 3.7 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市创建 establishment of organic product certification demonstration city 由地级市人民政府负
7、总责,市场监管部门牵头,协调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林业、经济信息化、商 务、宣传等多部门联动,所辖县(区)共同参与形成的有机产业发展“大质量”工作机制;同时利用区 域资源、信息、技术优势,搭建有机产业产、供、销平台,打造产业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集群,促进全 市有机产业健康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的一项创建活动。 4 基础保障 4.1 总则 有机产品认证 示范市(以下简称示范市)政府应成立管理机构 ,负责创建的管理,确保创建所需的 资源、体系有效运行和保持。 4.2 组织运行 示范市政府对创建工作负总责,建立由市场监管部门牵头,协调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林业、经济 信息化、商务、宣传等多部门联
8、动,县(区)主动参与的工作机制,引导经营主体积极履行主体责任, 推动本辖区有机产品认证监管体制建立,促进有机产业高质量发展。 4.3 职责 4.3.1 市政府职责包括但不限于 a) 按照“全域统一打造,县区统筹推进”原则开展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市创建; b) 设立组织管理机构,围绕创建开展绩效管理; c) 制定全市有机产业 中长期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d) 构建有机产业区域化管理体系; e) 出台促进有机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f) 指定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市创建牵头部门,协调市级部门联动配合; g) 建立生产、加工、经营全产业链标准化体系。 4.3.2 市级部门职责包括但不限于 a) 市场监管部门牵头
9、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市创建活动,负责有机产品认证监管; b) 农业农村、林业、经济信息化等部门按照职责推进有机产业发展; DB5108/ T19 2020 3 c) 生态环境部门负责产地环境监测及污染治理; d) 商务部门负责销售渠道; e) 宣传部门负责创建和产业发展的宣传; f) 市级其他相关部门按照职能职责推进示范市创建 工作; g) 市级各部门负责对口指导县区 各部门示范创建。 4.3.3 县(区)政府职责包括但不限于 a) 开展省级及以上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创建工作; b) 建立区域管理体系并运行; c) 结合区域特色产业制定有机产业发展规划; d) 建立创建组织,制定政策、资金保障措施并
10、到位执行; e) 开展产地环境适宜性评价和污染治理; f) 实施有机农业技术推广,推进示范推广基地建设,打造核心示范基地; g) 指导有机产品认证,推进产品全产业链发展; h) 建立特色有机产品的风险识别和防范机制; i) 完 善有机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 4.4 管理 4.4.1 示范市政府应设立相关管理机构负 责区域有机产业管理,确保示范市创建管理体系符合 RB/T159 要求并有效运行和保持。 4.4.2 示范市政府应为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市创建的实施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源,确保实现其预期结果。 4.5 人员 4.5.1 应配备示范创建市所需的人员,明确其岗位职责和权限,确保区域管理体系的有效
11、实施。 4.5.2 应确定组织和开展有机示范市创建人员所需具备的能力,确保有机示范市创建的有效开展。 4.5.3 应确保相关管理部门人员了解有机示范市创建,包括提升产品质量的益处以及不符合有机示范 市创建要求的后果。 4.5.4 应对管理部门人员给予适当的教育培训,确保人员能持续胜任工作,同时保留人员 培训和考核 信息文件,作为人员能力的证据。 4.5.5 应确保 区域管理机构内相关的职责和权限得到规定和沟通。 5 创建要求 5.1 总则 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健康、生态、公平、关爱原则,坚持质量强 市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本市生态环境资源优势,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12、加强产地环境质量持续改 进,推进生态资源合理开发,确保生态系统保持平衡,将本区域特色产业做成区域优势特色有机产品, 全力创建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市。 5.2 环境要求 5.2.1 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大于 90%;有机产业发展规划辖区(以下简称规划区域)内生 态环境良好 ,自然植被及森林覆盖度大于 60%,规划区内地表水达到 III 类标准;规划区内土壤质量良 DB5108/ T19 2020 4 好,无重金属、农残超标现象;有机基地周边 1 公里内无工业区,无重点污染源;近三年有机基地未发 生重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和大范围病虫害、疫情。 5.2.2 有机基地产地环境均达到但不限于以下要求
13、: a) 规划区域内有机产品基地环境按照 RB/T165 评价均达到有机产品产地环境适宜区; b) 规划 区域内特色有机产品生产基地按照 RB/T170 评价均为优势产地。 5.3 组织保障要求 5.3.1 设立相关管理部门参与的有机产业区域化管理机构,对相关部门和人员规定职责,分工明确, 并有效运行。 5.3.2 构建有机产业区域化管理体系,明确创建规划、目标、措施、产业布局、保障措施,指定有机 示范市创建的牵头部门,形成多部门联动的运行保障机制。 5.3.3 制定监督管理制度,建立有机投入品管理、产品检测、辖区有机产业成熟度评价、绩效评价等 制度,并有效实施。 5.3.4 有保障有机产业发
14、展的合理产业布局、完善的基础设施、技术经费支撑、农用物资保障及财政、 国土、科技等资源保障措施 。 5.4 支撑保障要求 5.4.1 应具有适用区域有机发展的技术服务体系,包括但不限于: a) 有 机生产、加工、经营等有机全产业链标准化体系; b) 生产模式; c) 投入品使用; d) 与科研院所合作,强化生产实用技术与服务技术; e) 互联网技术应用; f) 人员培训; g) 技术推广。 5.4.2 应建立生产、加工、认证、经营等环节过程控制技术,包括但不限于: a) 引导经营者履行主体责任,按照 GB/T 19630 进行有机生产、加工、经营; b) 完善有机生产、加工、经营过程的质量管理
15、体系并持续保持有效运行,积极构建诚信体系; c) 强化认证过程监管,规范认证机构认证行为,鼓励认证机构提供增值服务; d) 产地环境监测; e) 产业布局协同; f) 投入品监控; g) 产品监测; h) 产业监管和服务; i) 品牌管理; j) 绩效管理。 5.4.3 应建立从产地环境、生产资料及投入品监控、产品监测、产业监管各个环节的风险管理,风险 应考虑以下因素,按照 RB/T169 开展有机种植类产品进行认证风险评估,每年对风险分析结论 A 级、 B 级、 C 级的生产组织进行差异化监督管理。 DB5108/ T19 2020 5 a) 区域环境变化; b) 产业政策; c) 技术保障
16、; d) 诚信因素; e) 自然灾害; f) 资源风险。 5.4.4 应建立有机生产管理、生产、收获后管理、经营等各环节追溯体系,符合 RB/T 148 评价规定, 必要时启动召回措施。 5.4.5 应建立适宜区域发展的投入品采购与服务平台、品牌推广服务平台。 5.4.6 应对生产或者销售环节的区域内生产 的有机产品及使用投入品、生产资料等进行监测和监管。 5.5 有机产业成熟度与规模要求 5.5.1 示范市辖区所有县(区)应通过省级及以上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考核验收。 5.5.2 辖区县(区 )有机产业经 RB/T 158 评价后成熟度均达到 3 级以上。 5.5.3 示范市生产规模应达到以下
17、要求: a) 按照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的基地面积达到 185 万亩或种植面积 30%以上; b) 重点优势农产品通过认证的基地面积达到 30 万亩或种植面积 3%以上; c) 全 市有机产品认证的数量达到 100 个以上。 5.5.4 区域内单一农产品生产基地应相对集中,有机认证规模达到以下要求: a) 水果有机种植面积不少于 10000 亩或占种植面积 3%以上; b) 蔬菜有机种植面积不少于 10000 亩或占种植面积 3%以上; c) 茶叶有机种植面积不少于 10000 亩或占种植面积 3%以上; d) 林产品有机种植面积不少于 10000 亩; e) 自然生长水产面积不少于 10 万亩
18、; f) 大田粮食作物有机种植面积不少于 5000 亩; g) 中 药材有机种植面积达到 3000 亩以上。 5.5.5 辖区有机产品产值应占农业产值的比例 5%以上。 5.5.6 辖 区三年内应有 60%以上的区域特色产品获得有机产品认证,认证数量与产品具有多样性。 5.6 产业链完整性与可 持续发展要求 5.6.1 应搭建有机产品的产供销服务体系,有机产品仓储、流通体系建设等满足有机产业发展。 5.6.2 应有 10 个以上的现代有机农业园区 (基地 )。 5.6.3 应培育 5 个以上省级以上龙头带动企业。 5.6.4 有系统的产品宣传策划等品牌建设能力,有区域有机产业发展理念及宣传渠道
19、,优势产品数量 不少于 7 个。 5.6.5 建有完善的教育培训和技术推广机制,制定有机产业管理方法及技术规范,定期组织生产加工 技术、信息技术培训,各县区打造 3 个以上的有机核心示范基地。 5.6.6 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生产、加工、销售、流通、检测、监管等方面区域自给能力,区域 内检验检测机构具 有覆盖优势特色有机产品种类的产业链风险监测能力。 5.6.7 有机产业发展应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与产业融合,实现有机产业与农业生产、生态环境、餐饮、 文旅、养老、服务的多元化业态融合。 DB5108/ T19 2020 6 5.6.8 区域生态与经济宜协同发展,生物多样性、土壤修复、污染物 质
20、排放治理效果明显。农村垃圾 无害化处理率和卫生厕所普及率大于 95%;区域内秸杆综合利用率大于 95%。 5.6.9 有机产业助力精准脱贫成效显著,贫困人口产业与有机产业融合发展。 6 自我评价 6.1 评价管理机构 市政府负责统筹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市创建工作和监督管理,组织对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市创建情况进 行自我评 价。 6.2 评价规则 按照附录 A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市创建自我评价表进行检查、打分,得分在 80分以上为评价通过。 7 监督与改进 7.1 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市创建过程中及通过评价后,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持有机产品认证、生产、加工、 销售活动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7.2 通过评价的有机产品认
21、证示范市,应每年开展 1 次自查,持续改进并满足示范市验收条件。 7.3 一票否决项包括但不限于: a) 环 境污染事件; b) 有机产品认证质量问题; c) 重大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d) 诚信问题。 DB5108/ T19 2020 7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市创建自我评价表 表 A.1 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市 创建自我评价表 评价要素 评价项 分值(分) 评价方法 备注 1. 环境 ( 15 分) 1.1 环境优良 2 1)辖区生态环境良好,自然植被及人工林覆盖度大,有机 基地周边无污染区域污染源,水土保持良好;( 1 分) 2)有机产品的生产过程注重生态
22、环境保护;( 0.5 分) 3)近三年有机基地未发生大范围的病虫害、疫情。( 0.5 分) 1.2 水、土、 气符合性 3 1) 生产加工用水符合有机标准; ( 1 分) 2)空气质量优良,光照充足,无大气污染;( 1 分) 3)土壤质量良好,有机质含量丰富,无重金属、农残超标 现象。( 1 分 ) 1.3 环境适宜 性评价 5 1)植物类有机产品产地环境为适宜区;( 1 分) 2)畜禽养殖类产地环境为适宜区为适宜区;( 1 分) 3)水产养殖产地环境为适宜区为适宜区;( 1 分) 4)种植、养殖均为适宜区。( 2 分) 按照 RB/T165.1、 RB/T165.2、 RB/T165.3 标
23、准 评价 1.4 区域特色 有机产品是 否为优势产 地 5 1)区域特色植物类产品产地为优势产地;( 1 分) 2)区域特色畜禽养殖产地环境为优势产地;( 1 分) 3)区域特色水产养殖环境为优势产地;( 1 分) 4)区域特色种植、养殖均为优势产 地 。 ( 2 分) 按照 RB/T170 标 准评价 2.组织保 障( 15分) 2.1 管理机构 2 1) 由地方政府牵头设立了有机产业发展管理协调机构; ( 1 分) 2)有机产业发展管理结构建立了完善的组织结构,并对相 关部门和人员规定了职责权限,分工明确;该机构有效运行。 ( 1 分) 2.2 创建体系 保障 2 1) 构建有机产业区域化
24、管理体系, 包括有机示范市创建规 划、目标、 中期发展规划、保障 措施要求; ( 1 分) 2)指定示范市创建牵头部门, 有多部门联动机制 ,政策保障 有力。 ( 1 分) 2.3 制度保障 3 1)制定了完善的监督管 理制度,分工明确、措施有效;( 1 分) 2)制定文件化的有机产业质量管理制度,建立了有机生产 投入品管理制度,终产品检测制度、认证有效性监管制度, 并有效实施;( 1 分) DB5108/ T19 2020 8 3)建立辖区有机产业成熟度评价和绩效评价制度并有效实 施。( 1 分) 2.4 资源保障 4 1)辖区产业布局合理,具有多样性的有机生产结构;( 1 分) 2)基础设
25、施:有机生产基地内水、电、路等完善;( 1 分) 3)有农用物资保障能力;( 1 分) 4)有政策、信息、平台、市场保障能力。( 1 分) 2.5 政策措施 保障 2 1) 出台财政、土地、科技、税 收、人事等有机产业扶持政 策并有效实 施; ( 1 分) 2)出台有机奖励和补贴政策并有效实施。 ( 1 分) 2.6 经费保障 2 1)有特定的有机产业技术经费支撑能力且已经落实; ( 1 分) 2)区域投入资金,出台政策推广有机产业管理方法及技术 规范。 ( 1 分) 3支撑保 障( 30 分 ) 3.1 技术服务 5 1)建立区域有机生产、加工、销售、贮藏、运输等有机全 产业链标准化体系;(
26、 1.5 分) 2) 建立优势特色农产品的 生产实用技术与服务标准体系; ( 1 分) 3)投入品的使用、法律法规和认证监管、科技支撑、培训 宣传和社会化服务 ;( 1 分) 4)有专职从事有机产业的技术服务人员,对区域成员进行 技术指导、生产培训、过程监督等技术保障活动;( 1 分) 5)互联网使用技术 。 ( 0.5 分) 3.2 过程控制 7 1)建立政策引导、产地环境监测、产业布局协同、人员培 训、技术推广、投入品监控、产品监测、产业监管和服务、 品牌管理、绩效管理管理规范过程控制制度;( 2 分) 2)生产过程控制;( 1 分) 3)加工过程控制;( 1 分) 4)认证过程控制;(
27、1 分) 5)流通过程控制;( 1 分) 6)消费过程控制。( 1 分) 3.3 风险管理 5 1)建立从产地 环境、投入品及生产资料监控、产品监测、 产业监管个各环节的区域环境变化、产业政策、技术保障、 诚信因素、自然灾害、资源等风险识别与管理;( 4分) 2)对于识别的风险具有预警措施。( 1 分) 3.4 追溯体 系 4 1)所有有机产品纳入 产品追溯;( 1 分) 2)投入品追溯(有机肥料、植物制剂、疫苗、消毒剂等); ( 1 分) 3)有服务平台和合格供应商及产品目录;( 1 分) 4)产品召回措施。( 1 分) DB5108/ T19 2020 9 3.5 服务平台 4 1)辖区有
28、或可应用产品追溯体系平台;( 1 分) 2)辖区有投入品采购与服务平台;( 1 分) 3)辖 区有品牌推广平台;( 1 分) 4) 政府建立产供销综合服务平台。( 1 分) 3.6 监测监管 5 1)区域内有机产品检测机构能力能够满足产业需要;( 2 分) 2)有产地环境、投入品及生产资料监控、产品监测、产业各 环节监管措施;( 2 分) 3)区域内 检验检测机构具有覆盖优势特色有机产品种类的 产业链风险监测能力。 ( 1 分) 4有机产 业成熟度 与规模 ( 22分 ) 4.1 获得 省级 及以上示范 区 3 1) 获得 省级示范 区;( 1 分) 2) 获得 国家级示范 区。( 2 分)
29、4.2 有机产业 成熟度 4 1)有 机产业成熟度 3 级;( 2 分) 2)有机产业成熟度 3 级以上。( 4 分) 按照 RB/T158 标 准评定 4.3 优势农产 品规模 4 1)按照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的重点优势农产品,基地面 积达到 185 万亩以上;( 1 分) 2)重点优势农产品通过认证的基地面积达到 30 万亩以上; ( 1 分) 3)全市有机产品认证的数量达到 100 个以上。( 2 分) 以评定期内的数 据进行统计 4.4 单一农产 品规模 6 1) 水果有机种植面积不少于 10000 亩或占种植面积 3%以 上; ( 1 分) 2) 蔬菜有机种植面积不少于 10000
30、亩或占种植面积 3%以 上; ( 1 分) 3) 茶叶有机种植面积不少于 10000 亩或占种植面积 3%以 上; ( 1 分) 4) 林产品有机种植面积不少于 10000 亩; ( 1 分) 5) 自然生长水产面积不少于 10 万亩; ( 0.5 分 ) 6) 大田粮食作物有机种植面积不少于 5000 亩; ( 1 分) 7) 中 药材有机种植面积达到 3000 亩以上。 ( 0.5 分 ) 以评定期内的数 据进行统计 4.5 有机产品 产值占农产 品的比值 3 辖区有机产品产值应占农业产值的比例 5%以上: 1)植物 ; ( 2 分) 2)动物养殖; ( 0.5 分) 3)水产养殖 。 (
31、 0.5 分) 以评定期内的数 据进行统计 4.6 特色产品 认证比例 2 辖区三年内应有 60%以上的区域特色产品获得有机产品认 证,认证数量与产品应有多样性。 (2 分 ) 以 评定期内的数 据进行统计 5.有机产 业链完整 性与可持 续发展 5.1 营销体系 建设 2 1)搭建产、供、销平台销售体系; ( 1分) 2)有机产品仓储、流通体系建设等对有机产业发展的满足 程度。 ( 1分) DB5108/ T19 2020 10 ( 18 分) 5.2 现代有机 农业园区 (基 地)建设 2 培育现代有机农业园区 (基地)数量: 种植类 6 个 ; ( 0.5 分 ) 加工 类 2 个; (
32、 0.5 分 ) 养殖类 1 个; ( 0.5 分) 其他类 1 个。 ( 0.5 分) 以评定期内的数 据进行统计 5.3 龙头企业 培育 2 区域特色产品均 培育规范运作的龙头企业 5 个以上。 (2 分 ) 以评 定期内的数 据进行统计 5.4 品牌建设 2 1)区域内有整体的宣传策划计划,形成全区域有机产业发展 理念及宣传渠道; ( 1分) 2)优势产品打造品牌数量 7个以上; ( 0.5分) 3)辖区有公共品牌形成品牌效应。 ( 0.5 分) 5.5 宣传培训 2 1)区域内有机企业均制作宣传材料,并未出现不实宣传和 虚假宣传; ( 0.5 分) 2)出台有有机产业管理方法及技术规范
33、并定期组织培训; ( 0.5 分) 3)信息技术培训能力; ( 0.5 分) 4)示范教育基地。 ( 0.5 分 ) 5.6 可持续发 展模式 2 1)区域内种养平衡; ( 1 分 ) 2)从生产、加工、销售、流通、检测、监管等方面具有区 域内的自给能力。 ( 1 分 ) 5.7 乡村振兴 与产业融合 2 1)区域内有专门的有机销售网点、体验中心,主要采用会 员配送、电商等高端销售方式; ( 1 分 ) 2)农业产业、生态环境与餐饮、文旅、养老、服务的多元 化业态融合情况。 ( 1 分 ) 5.8 促进生态 文明建设 2 1) 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卫生厕所普及率大于 95%, 污 染物质排放
34、得到有效控制; ( 0.5 分) 2)有计划实施土壤修复; ( 0.5 分) 3)区域内生态环境满足生物多样性要求; ( 0.5 分) 4) 区域内秸杆综合利用率大于 95%, 生态环境满意率持续 提升 。 ( 0.5 分) 5.9 助 力精准 脱贫 2 1)政府制定有机产业助力精准脱贫文件,将贫困人口产业 发展融入到有机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 ( 0.5 分) 2)开展贫困地区有机培训; ( 0.5 分) 3)以有机产业为依托,辐射带动农户有机产业带动脱贫贫 困人口数量; ( 0.5 分) 4)建立政府推动、市场拉动的扶贫“推拉机制”。 ( 0.5 分) DB5108/ T19 2020 11 参 考 文 献 1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2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3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4 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5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6 GB 18596 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7关于开展“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创建活动的通知(国认注 2011 34号) 8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创建与管理办法(试行) (农绿 20108号 ) 9关于开展 2019年省级“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创建活动的通知 (川市监办函 2019 113号 ) 10广元市创建全国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市指导意见 (广府发 2017 48号 )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