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7.020 CCS X 55 DB5101 四 川 省 成 都 市 地 方 标 准 DB5101/T 87 2020 2020-12-04 发布 2020-12-04 实施 成都市市场监督管理 局 发布 地理标志产品 邛崃黑茶 DB5101/T 87 2020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 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 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 规定起草。 本文件根据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 2005第 78 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及 GB/T 17924 2008地理标志产品 标准通用要求制定。 本文件由成都市知识产权局提出并归口。 本 文件 起草 单位
2、:邛崃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邛崃市农林局、四川省文君茶业有限公司、四川省 花秋茶业有限公司、成都碧涛茶业有限公司、成都市金川茶业有限公司、四川南宝高山茶业有限公 司 。 本 文件主要 起草人: 吴曲、喻长根、刘碧清、韩军、邓雪松。 DB5101/T 87 2020 1 地理标志产品 邛崃黑茶 1 范围 本 文件 规定了 地理标志产品 邛崃黑茶 的保护范围、 术语与定义、 产品分级、 要求、 试验方法、 检验规则 、 标志、标签、包装、运输、贮存。 本文件适用于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2015 年第 24 号公告批准保护的邛崃黑茶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
3、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 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本文件。 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 2763 食品安全国家标 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 500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水分的测定 GB 5009.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灰分的测定 GB 77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T 8302 茶 取样 GB/T 8305 茶 水浸出物测定 GB 11767 茶树种苗 GB 1488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 GB/T 2377
4、6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GH/T 1070 茶叶包装通则 JJF 1070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 NY/T 391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 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394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 2005 第 75 号 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 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 2005 第 78 号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 3 保护范围 限于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批准保护的范围,即 邛崃市 内 临济镇、夹关镇、平乐镇、道佐乡、卧龙镇、孔明乡、水口镇、油榨乡、火井镇、南宝乡、高何 镇、天台山镇、大同乡、
5、宝林镇、临邛镇、茶园乡 16 个镇乡行 政区域 邛崃黑茶的生产加工。 见附录 A。 4 术语和定义 DB5101/T 87 2020 2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1 邛崃黑茶 使用邛崃市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 的 符合制作黑茶的 茶鲜叶, 按杀青、初揉、渥堆、复揉、 干燥等传统工艺 初制成的黑毛茶 , 分别再经过筛分、拣选等整形、分级处理,拼配形成的 散 茶,以 及经过再加工(蒸压、定型)形成的紧压茶。 4.2 散 茶 指以 茶 鲜叶,以 摊放、杀青、初揉、渥堆、复揉、干燥加工制成的条形黑茶 。 4.3 紧压茶 指以邛崃黑茶散茶为原料,经拼配、回潮、压制、干燥加工制成的紧压黑茶。
6、5 产品分级 散茶和紧压茶按品质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 6 要求 6.1 原料要求 6.1.1 品种 花秋 1 号及适宜制作邛崃黑茶的其它茶树品种。 茶苗质量 应符合 GB 11767 的要求。 6.1.2 鲜叶应新鲜、无污染、无红变和其他非茶类夹杂物,符合 GB 2763 要求。 鲜叶应 采摘当季生 的 一芽一叶至六叶 内绿苔新梢 。 采摘时间 为每年的 3 10 月。 6.1.3 茶叶栽培管理见附录 B。 6.1.4 原料中不得添加任何人工合成化学物及添加剂。 6.2 自然环境 6.2.1 气候条件 年降水量 1000 mm,10 以上积温 3800 ,常年相对湿度 70 %。 6
7、.2.2 立地条件 产地范围内海拔 600 m 至 1000 m,土壤类型为黄、红壤土, PH 值 4.5 至 6.4,有机质含量 1 %。 土层厚度 1 m。 6.2.3 空气质量 应符合 NY/T 391 的要求 。 6.2.4 土壤环境质量 DB5101/T 87 2020 3 应符合 NY/T 391 的要求。 6.3 加工工艺 加工工艺见附录 C。 6.4 质量特色 6.4.1 感官特色 6.4.1.1 散茶 应符合表 1 的规定 。 表 1 散茶 感官特色 级别 外 形 内 质 条索 色泽 整碎 净度 香气 汤色 滋味 叶底 特级 紧细秀丽 乌黑油润 显毫 匀整 匀净 陈 香浓郁
8、持久 红浓明净 醇和爽口 黑褐、嫩软多芽 一级 紧结 黑褐油润 匀整 匀净 陈香浓厚 红浓明亮 浓醇 爽口 棕褐较嫩 二级 尚 紧结 褐润 匀整 匀净 有梗 陈香浓纯 橙红明亮 醇厚 回甘 棕褐 尚嫩 三级 紧实 褐尚润 尚匀 齐 尚匀有梗 陈香较浓 橙黄明亮 浓厚较甘 棕褐欠嫩 6.4.1.2 紧压茶 应符合表 2 的规定。 表 2 紧压茶感官特色 级别 外 形 内 质 香气 汤色 滋味 叶底 特级 色泽 黑褐 、形状端正匀称、不起层 脱面 陈香 浓 郁持久 红 浓 明净 醇厚、回味甘爽 黑 褐 、嫩软多芽 一级 色泽棕褐、形状端正匀称、不起层 脱面 、 撒面 均匀、 包心不外露 陈香浓厚
9、红浓明亮 浓醇回甘 棕褐 较嫩 二级 色泽棕褐、形状端正匀称、不起层 脱面 、 撒面 均匀、 包心不外露 陈香浓纯 红浓明亮 醇厚回甘 棕褐 尚嫩 三级 色泽棕褐、形状端正匀称、不起层 脱面、撒面 均匀、 包心不外露 陈香 较 浓 褐红明亮 浓厚回甘 棕褐 欠嫩 6.4.2 理化指标 DB5101/T 87 2020 4 应符合表 3 的规定。 表 3 理化指标 项 目 指 标 散 茶 紧压茶 水分 /( g/100g) 12 8.5 总灰分 /( g/100g) 7.5 8.5 水浸出物 /( g/100g) 31 21 6.4.3 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 6.4.3.1 污染物限量应符合
10、GB 2762 的规定。 6.4.3.2 农药残留量限量应符合 GB 2763 的规定。 6.4.4 净含量及允差 应符合 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 2005 第 75号的规定。 7 试验方法 7.1 感官特色 按 GB/T 23776 的规定执行。 7.2 理化指标 7.2.1 水分按 GB 5009.3 的规定执行。 7.2.2 灰分按 GB 5009.4 的规定执行。 7.2.3 水浸出物按 GB/T 8305 的规定执行。 7.3 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 7.3.1 污染物限量应 按 GB 2762 中规定的方法 执行 。 7.3.2 农药残留量限量应按 GB 2763 中规定的方
11、法 执行。 7.4 净含量及允差 应按 JJF 1070 的规定执行。 8 检验规则 8.1 组批 以同一批投料生产、同一条生产线、同一班次生产的产品为一个批次,同批产品的品质规格一 致。 8.2 抽样 DB5101/T 87 2020 5 按 GB/T 8302 的 规定执行。 8.3 出厂检验 产品出厂需经工厂检验部门逐批检验合格,附产品合格证方能出厂。 出厂检验项目包括感官 特 色 、水分、净含量及允 差 。 8.4 型式检验 正常生产时 每年 进行一次型式检验 , 有下列情况时也应进行型式检验 : ( 1) 产品定型时; ( 2) 当原料来源发生变化或主要设备更换,可能影响产品质量时;
12、 ( 3) 出厂检验的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有较大差异时; ( 4) 停产 三年 以上恢复生产时; ( 5) 政府质量 监督 检验 机构提出要求时。 8.5 判定规则 所检项目全部符合 本文件 判为合格 。 8.5 复验 对检验结果有争议时,应对留存样或在同批产品中重新 按 GB/T 8302 规 定加倍取样进行不合格 项目的复验,以复验结果为准,复验结果合格,则判定该批产品为合格,反之则判定该批产品为不 合格。 9 标志、标签、包装、运输、贮存 9.1 标志标签 预包装 标签应符合 GB 7718 的 规定 ,产品专用标志按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令 2005 第 78 号 执行 。 9.2
13、 包装 产品包装 应符 合 GH/T 1070 的 规定 。 9.3 运输 运输工具 应 清洁、卫生、无异味、无污染 , 运输过程中 应 防雨、防 潮、防暴晒。 不应 与有毒有 害、有异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装、混运。 9.4 贮存 产品应贮存于清洁卫生、通风、防潮、防鼠、无异味的库房中,贮存时应留有一定间隙,隔墙 离地, 不应 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污染的物品混存。 9.5 保质期 在符合本 文件 规定条件下,可长期保存。 DB5101/T 87 2020 6 附 录 A (规范性) 邛崃黑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图 邛崃黑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图见图 A.1。 图 A.1 邛崃黑茶地理标志产品保
14、护范围图 DB5101/T 87 2020 7 附 录 B (资料性) 邛崃黑茶栽培管理 B.1 栽培管理 B.1.1 育 苗 短穗扦插育苗。 B.1.2 栽植密度 50000 株 /公顷。 B.1.3 环境、安全要求 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B.2 土肥管理 B.2.1 肥料选择 按 NY/T 394 的要求选用肥料。 B.2.2 施肥次数 茶园每年至少施追肥三次、基肥一次。 B.2.3 施肥 每年施腐熟有机肥 20t/公顷。 B.2.4 施肥数量 应符合表 1 规定 。 表 1 不同生长茶园施肥数量 施肥方 茶园类型 追 肥 ( kg/667m2 ) 基
15、肥 ( kg/667m2) 纯 N P2O5 K20 有机肥 苗期(定剪期) 7 10 7 12 7 10 500 初投产期 15 20 7 12 7 10 500 盛产期 20 40 8 15 10 20 2000 B.3 修剪 B.3.1 定型修剪 B.3.1.1 幼龄茶园和台刈后的茶园应进行定型修剪后才能初投产,不能以采代剪。 DB5101/T 87 2020 8 B.3.1.2 定型修剪一般分三次完成,剪口要光滑。第一次定剪高度离地 15 20cm,剪去主枝(台 刈茶树为重新形成的骨干枝),留下侧枝不剪。第二次定剪高度离地 30 35cm 或在上次 剪口上提高 10 15cm,剪平茶树
16、蓬面。第三次定剪高度离地 45 50cm 或在上次剪口上提高 10 15cm,剪平茶 树蓬面。 B.3.2 轻修剪 B.3.2.1 轻修剪的对象是生产茶园和已完成三次定型修剪的茶园。 B.3.2.2 轻修剪的深度 3 5cm,以剪去树冠面突出枝、不成熟新梢,达到采摘面平整为度。 B.3.3 深修剪 B.3.3.1 当茶园经过多年采摘和轻修剪,树冠面分枝细弱,树势衰退或产量和品质明显下降时, 应进行深修剪。 B.3.3.2 深修剪的程度要因树因地制宜,一般应剪掉树冠上层 15 20cm,剪除衰老鸡爪枝、密生 冗枝、枯枝、鱼骨枝,至萌芽力强的枝位。 B.3.4 重修剪 B.3.4.1 重修剪适用于
17、茶树半衰老或未老先衰,但下部骨干枝尚可的茶园改造。 B.3.4.2 一般将衰老茶树地上部分的枝条剪去 1/2 至 1/3,剪口要光滑。 B.3.5 台刈 B.3.5.1 台刈适用于树势衰败,产量很低的茶园改造。 B.3.5.2 台刈时,一般离地 5cm 左右将地上部分枝条全部刈去,切口应光滑平整。 B.4 病虫防治 B.4.1 农业防治 B.4.1.1 换种改植或发展新茶园时,采用品 种应符合本 文件 的品种选择要求。 B.4.1.2 及时采摘,创造不利于危害芽叶的病虫的食物源环境。 B.4.1.3 适时中耕除草,合理施肥、修剪、疏枝清园,以减少病虫来源。 B.4.2 物理防治 B.4.2.1
18、 采用人工捕杀,减轻茶毛虫、茶尺蠖、蓑蛾类等害虫危害。 B.4.2.2 利用害虫的趋性,进行灯光诱杀、色板诱杀或异性诱杀。 B.4.3 化学防治 B.4.3.1 按 NY/T 393 的要求选择和使用化学农药。 B.4.3.2 宜一药多治或农药的合理混用、轮用,防止病虫的抗药性。 B.4.3.3 宜低容量喷雾,注意喷药质量,控制农药对天敌的伤 害。 DB5101/T 87 2020 9 附 录 C (资料性) 邛崃黑茶加工工艺 C.1 工艺流程 C.1.1 散茶 鲜叶 摊放 杀青 初揉 渥堆 复揉 干燥。 C.1.2 紧压茶 散茶 拼配 回潮 压制 干燥。 C.2 加工技术 要求 C.2.1 摊放 摊放过程禁止鲜叶红变。 C.2.2 杀青 除雨水叶、露水叶,及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外,其它新叶杀青时加不高于 10%的水。 C.2.3 初揉 达到梗叶分离 即可。 C.2.4 渥堆 当茶堆温度 25时 收堆,茶叶温度 65时摊堆散热。茶堆内相对湿度控制在 75%至 85%。 C.2.5 复揉 将渥堆适度的茶坯解决后,上机复揉,压力较初揉稍小,时间一般 6 8 分钟。下机解块,及 时干燥。 C.2.6 干燥 复揉后,日光干燥至水分含量 14%,再经烘干至水分含量 8.5%。 C.3 加工卫生要求 应符合 GB 14881 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