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3310 T 61-2019 荸荠组培种苗生产技术规程.pdf

    • 资源ID:1507445       资源大小:565.96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3310 T 61-2019 荸荠组培种苗生产技术规程.pdf

    1、ICS 65.020.20 B 05 DB3310 浙 江 省 台 州 市 地 方 标 准 DB 3310/T 61 2019 荸荠组培种苗生产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tissue culture seedling production of water chestnut (Eleocharis dulcis) 2019 - 12 - 12发布 2020 - 01 - 01实施 台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310/T 612019 I 前 言 本标准按 GB/T 1.1 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台州市农业农村局提出并归口 。 本标准起

    2、草单位:台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台州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赖小芳、唐兴国、潘晓飚、陈银龙、曾孝元、陈伟强、洪霞、王伯诚。 DB3310/T 612019 1 荸荠组培种苗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荸荠组培相关的术语和定义、组培种苗生产、组培苗炼苗、出苗、组培苗二段育秧技 术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荸荠种苗组培快繁生产、管理与田间应用的全过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 件。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NY

    3、/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 NY/T 2306-2013 花卉种苗组培快繁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荸荠组培种苗 利用荸荠球茎顶芽或侧芽作为外植体,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方式培育获得的完整植株。 3.2 外植体 从自然生长的活体上获取的用于进行植物组织培养的起始材料。 3.3 试管苗 在培养容器中生长且已达到移栽标准的根、茎、叶俱全的完整植株。 3.4 琼脂苗(组培瓶苗) 生长在固体培养基(凝固剂一般为琼脂)中的组培生根苗。 3.5 无 琼脂苗 从培养容器中取出并洗去表面培养基的组培生根苗。 3.6 继代培养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培养物经过一段时间培

    4、养后,基于补充培养基养分、清除有害代谢产物、防 止培养物老化等目的,定期将其接种到新配制的培养基上继续进行培养的过程。 DB3310/T 612019 2 4 组培种苗生产 4.1 无菌材料的获得 4.1.1 外植体选择 选择具有原品种典型性状、芽头健壮、大小均匀、无病完整的荸荠球茎,切取顶芽或饱满腋芽。 4.1.2 外植体处理、消毒及接种 4.1.2.1 外植体处理 将球茎用 1.5 % 洗衣粉溶液浸泡 (10 15) min,洗净表面泥土,自来水冲洗 1 h,剥除球茎顶芽的叶 鞘,挖取带 一点球茎果肉的顶芽或侧芽,剔除果肉,切取 (3 5) mm 的芽尖。 4.1.2.2 外植体消毒 无菌

    5、条件下,将切出的芽尖用 0.1 升汞溶液(内加 2 3 滴 “ Tween-80” 表面活性剂 , 以便提高 灭菌剂活力 )浸泡搅拌 (8 10)min,无菌水冲洗 5 次 8 次,吸干表面水分,通过解剖镜对芽尖进行二 次切割,切取 (0.5 1) mm 的茎尖,将茎尖接入预先准备的培养基上。 4.1.2.3 外植体接种 外植体接种按 NY/T 2306-2013“9.3 外植体接种 ”实施。 4.1.2.4 培养基配方 相关培养基配方参见附录 A。 1.1.1 外植体培养 4.1.2.5 材料摆放 将接种完成材料置于专用培养筐,整齐排放于培养架上进行培养。 4.1.2.6 培养环境 培养温度

    6、 (253) ,光照强度 (1000 1500) lx,光照时间 (10 12) h/d。 4.1.2.7 材料管理 每周观察记录,及时清理污染。 4.2 不定芽诱导 4.2.1 无菌条件下,取本标准 “4.1”获得的高 (1.5 2.0) cm 的无菌、成活芽萌发材料,从芽基部切取结 构完整的芽,接入不定芽诱导培养基,培养环境同本标准 “4.1.3”。接种过程按照 NY/T 2306-2013 “10 接 种操作 ”实施。 4.2.2 相关培养基配方参见附录 A。 4.3 扩大繁殖 4.3.1 增殖培养 DB3310/T 612019 3 4.3.2 无菌条件 下,将本标准 “4.2”获得的

    7、簇生、增殖良好荸荠培养材料从簇生芽基部切割分离,保持 丛芽高度 (1.5 3.0) cm,以 2 个 3 个不定芽为接种单位,接入增殖培养基,培养环境同本标准 “4.1.3”。 每 35 d 40 d 继代 1 次。 4.3.3 相关培养基配方参见附录 A。 4.3.4 培养材料保存 将待保存材料移至温度 (182) 、 光照强度 (800 1000)lx、 光照时间 (8 10) h/d环境中培养。每隔 90 d 继代 1 次。 4.3.5 培养材料保存周期 在上述环境中培养保存的组培材料,继代保存代数应控制在 15 代 以内。 4.4 生 根培养 4.4.1 材料选择 选择株高 5 cm

    8、的 增殖苗进行生根诱导。 4.4.2 接种方法 无菌条件下,将簇生增殖苗从基部切割分离,以单个不定芽为单位接入生根诱导培养基。 4.4.3 培养环境 培养环境同本标准 “4.1.3”,培养周期 25 d。 4.4.4 培养基配方 相关培养基配方参见附录 A。 5 组培苗炼苗 5.1 待荸荠组培苗苗高 7 cm、基部长出 3 条 7 条 (2.0 5.0) cm 长的白色不定根,即可进行炼苗。 5.2 将试管苗移至室外开放环境中放置 2 d,第 3 天拧松瓶盖(但不要开盖),第 4 天向瓶内加少量水, 斜放瓶盖露出部分缝隙,第 5 天完全 揭开瓶盖,之后每天向瓶内喷适量水,直至试管苗上部发黄为止

    9、, 炼苗时间 (8 10) d,第 10 天可取出试管苗,洗净根部琼脂或溶液,移栽至秧田。 6 出苗 6.1 出苗前准备 荸荠种苗出苗类型包括琼脂苗(组培瓶苗)、无琼脂苗。出苗前需检查种苗质量,确认无污染、无 病害。 6.2 包装、标签及运输 6.2.1 包装 6.2.1.1 琼脂苗(组培瓶苗)包装 DB3310/T 612019 4 培养瓶放入泡沫箱内,培养瓶之间填充防撞缓冲材料,泡沫箱外以通用纸箱包装,外包装标识应包 括防撞、防摔、请勿倒置等。 6.2.1.2 无琼脂苗包装 无琼脂苗预先装入小塑料盒,再放入泡沫箱内,泡沫箱外以通用纸箱包装,外包装标识应包 括防撞、 防摔、请勿倒置等。 6.

    10、2.2 标签 每箱应贴标签,注明品种、规格、数量、产地、出苗日期、注意事项等。 6.2.3 运输 用厢式货车密闭运输,装车时纸箱不可倒置,运输途中温度保持 (10 25) ,应在 5 d 内到达目的 地。 7 组培苗二段育秧技术 7.1 培育壮苗 7.1.1 秧田的选择与整理 7.1.1.1 秧田应选择地势平坦、肥力中等、排灌方便的水田,其土壤应不漏水、不漏肥、不过于紧实。 组培苗秧田不宜施用有机肥。 7.1.1.2 移栽前一个月翻耕,每公顷撒施生石灰 1125 kg 进行土壤消毒,其间耙耕 2 次 3 次,使田土 成泥糊状。 7.1.1.3 移栽前 2 d 3 d,每公顷施过 磷酸钙 375

    11、 kg、硫酸钾型复合肥 75 kg,耙匀耙平,待泥浆沉淀 后起畦,畦面宽 120 cm、畦高 10 cm、畦间沟宽 30 cm、畦面平整,使畦面不积水、行沟内能储水,方 便排灌。 7.1.1.4 相关肥料使用按 NY/T 496 执行。 7.1.2 移栽时间 每年 4 月 15 日左右开始育苗,育秧期约 35 d。 7.1.3 组培苗移栽技术 阴雨天气,移栽可全天进行,晴朗天气,移栽在下午进行。移栽时将清洗干净的组培苗自然分株、 勿伤根系,以浅插种稳为宜,插植深度 (2 3) cm,株行距 ( 88) cm。移栽后搭建小拱棚,覆盖薄膜和 遮阳网。 7.1.4 苗期管理 7.1.4.1 移栽后的

    12、前 3 d 不开膜; 3 天后拆除遮阳网。移栽后的前 10 d,沟内保持水层,床面保持湿 润。棚内温度超过 25 时,打开薄膜两头,傍晚降温后及时关棚, 10 d 后温度稳定在 20 以上可拆 除全部薄膜;新叶长出 (3 5),床面可回水 0.5 ;大雨过后应及时排水,防止田水没顶。 7.1.4.2 拆膜后喷药防病防虫,同时结合根外追肥,用 2 5 的磷酸二氢钾溶液喷施、 5 d 一次、 连喷 2 次 3 次;遇高温阴雨天气,雨停后应立即喷药防病。 DB3310/T 612019 5 7.1.4.3 35 d 后苗高约 20 cm,转入下一阶段。 7.1.4.4 相关肥料使 用按 NY/T 4

    13、96 执行,相关农药使用按 NY/T 1276 执行。 7.2 种苗扩繁 7.2.1 整地与施肥 7.2.1.1 繁殖田的选择与育苗田相同。种苗移栽前 20 d 每公顷施腐熟有机肥 11250 kg,种苗移栽前 1 d 每公顷施硫酸钾型复合肥 225 kg、过磷酸钙 600 kg,耙平田面使肥料均匀,保持水层 (2 5) cm。 7.2.1.2 相关肥料使用按 NY/T 496 执行。 7.2.2 移栽时间 5 月 中旬开始移栽,移栽后扩繁时间 (50 60) d。 7.2.3 移栽技术 移栽前从苗床拔出带泥组培苗,剔除杂、变异株,杀菌液泡根消毒;单株插植,株行距( 8080) m,拉线分厢

    14、(4 5) m一厢,留工作行约 1 m。 7.2.4 繁殖田肥水管理 7.2.4.1 移栽后,田里保持 (2 5) cm 水层,秧苗返青后开始追肥,每公顷撒施硫酸钾型复合肥 75 kg、 尿素 45 kg,每 10 d 一次、连施两次, 30 d 后每公顷再施硫酸钾型复合肥 150 kg,封行后控肥控水,移 栽前 10 d 停止施肥。 7.2.4.2 相关肥料使用按 NY/T 496 执行。 7.2.5 病虫防治 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原则。注意防治秆枯病、枯萎病、白禾螟等,移栽前 5 d 喷一次杀菌剂, 使苗带药到大田。相关肥料使用按 NY/T 496 执行,相关农药使用按 NY/T 127

    15、6 执行。 7.3 注意事项 种植组培苗的注意事项参见附录 B。 DB3310/T 612019 6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荸荠组培不同阶段参考培养基 荸荠组培不同阶段参考培养基见表 A.1。 表 A.1 荸荠组培不同阶段参考培养基 外植体培养阶段 MS + 6-BA( 0.5 1.0) mg L-1 + NAA( 0.01 0.02) mg L-1 不定芽诱导阶段 MS + 6-BA ( 1.0 1.5) mg L-1 增殖培养阶段 MS + 6-BA( 1.5 2.0) mg L-1 + NAA( 0.01 0.05) mg L-1 生根培养阶段 MS + NAA ( 0.0

    16、5 0.2) mg L-1 + AC 1000 mg L-1 注 :不同阶段培养基蔗糖含量均为 30 g L-1,分装前培养基 pH调整为 5.7 5.8。培养基 灭菌条件为 121 , 101 kPa , 20 min。 DB3310/T 612019 7 B 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种植组培苗的注意事项 B.1 二代组培苗选择 种植二代组培苗,应优选个大球正的种球种植,不能用二代小个球茎种植。 B.2 去除除变异株 在种苗扩繁阶段做好去除变异株的工作。 B.3 变异苗的主要田间表现 苗期植株呈现淡绿色、矮小细弱、分蘖力强、 呈丛状分株、围绕母株分株数多;成株期植株矮化、 细弱发黄、叶尖枯萎、呈现早衰现象,结果多、个体小、质劣。 _


    注意事项

    本文(DB3310 T 61-2019 荸荠组培种苗生产技术规程.pdf)为本站会员(王申宇)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