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B3311/T 1232019 I DB3311 浙 江 省 丽 水 市 地 方 标 准 DB3311/T 123 2019 马拉松赛事组织管理规范 Management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Marathon 2019 - 12 - 30发布 2020 - 01 - 30实施 ICS 97.220.01 Y 55 目 次 前 言 . V 引 言 . VI 1 范围 . 1 2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 1 3 机构管理 . 2 3.1 赛事组委会 . 2 3.2 工作职责 . 2 4 人员管理 . 4 4.1 基本要求 . 4 4.2 运动员 . 4 4.3 赛事
2、裁判 . 4 4.4 赛事代表 . 5 4.5 志愿者 . 5 4.6 安保人员 . 5 4.7 医务人员 . 5 5 赛事组 织 . 5 5.1 赛前 . 5 5.1.1 赛事报备 . 5 5.1.2 技术会议 . 5 5.1.3 赛道准备 . 6 5.1.4 功能区配置 . 7 5.1.5 赛事安保 . 7 5.1.6 医疗服务 . 7 5.1.7 赛事环卫 . 8 5.1.8 广告宣传 . 8 5.1.9 交通管制 . 9 5.1.10 赛事报名 . 9 5.1.11 物品发放 . 9 5.1.12 赛事保险 . 9 5.2 赛中 . 9 5.2.1 比赛检录 . 9 5.2.2 起跑顺
3、序 . 9 5.2.3 起跑仪式 . 9 5.2.4 计时系统 . 9 5.2.5 赛事摄像 . 10 5.2.6 赛道管制 . 10 5.2.7 医疗救援 . 10 5.2.8 赛事环卫 . 10 5.3 赛后 . 10 5.3.1 兴奋剂检查 . 10 5.3.2 颁奖仪式 . 11 DB3311/T 1232019 III 5.3.3 成绩公布 . 11 5.3.4 证书及奖金发放 . 11 6 赛风赛纪 . 11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饮料站和饮 /用水站配置要求 . 13 附录 B(资料性附录) 赛事证件设置方案 . 14 参考文献 . 15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
4、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丽水市体育发展服务中心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丽水市体育发展服务中心、杭州简臻标准技术有限公司 。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余毅平 、 袁 青 、 傅国芳 。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DB3311/T 1232019 V 引 言 近年来,马拉松运动的发展利益于中国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满足了人民健身和精神两个层面的 需求,马拉松赛事逐渐成为推动全民健身、弘扬体育文化、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平台,为了提升马拉松 赛事组织和服务水准,规范马拉松运动发展 ,我们提出制定马拉松赛事组织管理规范。本标准以习 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以马拉松运动产业供给侧结构
5、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 群众马拉松消费需求为导向,推动马拉松运动产业规范化,同时为深入贯彻浙江省大花园核心区(丽 水市)建设规划,深度开发体育旅游生态,以马拉松为媒展示丽水市大花园建设成果,全面展示丽水 好山好水,传递绿色发展理念。 本标准在马拉松赛事组织过程中遵循五大原则:“标准”、“特色”、“稳定”、“服务”、“安 全”。 “标准”:马拉松赛事组织应遵循中国田径协会田径竞赛规则、中国 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 管理办法、中国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组织标准、中国田径协会马拉松及相关运动等级赛事和 特色赛事评定办法等相关规定,赛事全过程规范、标准。 “特色”:马 拉松赛事应有本地文化主题,结合丽水特色
6、, 弘扬民俗文化和体育文化。 “稳定”:马拉松赛事在比赛赛道、比赛时间、赛事主题内容上应体现稳定,彰显魅力。 “服务”: 马拉松赛事应提高服务意识,为参赛的运动员及参加马拉松赛事活动的相关人员提供一 流高质量的服务。 “安全”:马拉松赛事在开展过程中,应确保赛事安全、严肃赛风赛纪。 DB3311/T 1232019 1 马拉松赛事组织管理 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马拉松赛事组织管理的术语、定义和缩略语、机构管理、人员管理、赛事组织、赛风 赛纪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超级马拉松、马拉松、半程马拉松、十公里健康跑、五公里健康跑等赛事组织管理。 2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7、 2.1 A1类赛事 赛道、计时、裁判、兴奋剂检测 等 核心竞赛组织工作达到中国田协成绩认证标准的赛事。 2.2 A2 类赛事 竞赛组织工作基本达到在中国田协管理认证标准 的赛事。 2.3 B 类赛事 竞赛组织工作达到在该赛事的选手之间公平竞赛的基本标准的赛事。 2.4 IAU认证 赛事 国际超级马拉松协会认证的国际超级马拉松赛事。 2.5 国际田联标牌赛事 每年由国际田联对世界各地马拉松进行评定的赛事。 2.6 特邀运动员 赛事组委会根据国际田联标牌赛事要求邀请符合标准的运动员。 2.7 大众运动员 马拉松爱好者 、 业余训练的长跑选手。 2.8 技术会议 赛前由组委会针对运动员 、 裁判员
8、召开的相关会议。 2.9 丈量员 按国际田联的标准和设备丈量马拉松路线的技术人员。 2.10 关门时间 参赛选手须停止比赛 、恢复社会交通的最后时间。 2.11 AED 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 2.12 CAA 中国田径协会。 2.13 IAAF 国际田径联合会。 3 机构管理 3.1 赛事组委会 赛 事组委会(以下简称“组委会”)设立办公室(秘书处),统筹协调赛事组织管理;下设至少包 含赛事宣传、竞赛保障、场地器材、安保医疗、志愿服务、后勤保障、市场开发等职能部门,并明确工 作职责。 3.2 工作职责 3.2.1 赛事宣传工作包含但不限于: a) 统筹协调各部门与单位间的工作,检查督导工作进度
9、; b) 制定活动总体方案,召集组委会相关协调会议; c) 拟定赛事开幕式等活动的书面材料; d) 完成新闻发布会相关工作; e) 策划和组织开幕式、颁奖仪式活动; f) 宣传赛事期间的新闻工作; g) 制作和发放各类证件。 3.2.2 竞赛 保障工作包含但不限于: DB3311/T 1232019 3 a) 制定马拉松路线及测量线路; b) 制定与下发马拉松竞赛规程; c) 组织报名工作; d) 编制 秩序册 、统计赛后成绩、编制和分发成绩册、打印奖状、制作奖牌等 ; e) 组织裁判,并制定各个裁判组的具体工作分工; f) 组织与竞赛相关物品的准备工作; g) 办理赛事保险; h) 组织与管
10、理赛事现场; i) 制定竞赛用车方案 。 3.2.3 场地器材工作包含但不限于: a) 布置赛场; b) 培训运动员存包管理人员; c) 租赁 、布点、安放 移动厕所; d) 维护赛事当天的赛场秩序和流动人员及回收器材; e) 负责对接做好通讯 保障工作。 3.2.4 安全保卫、医疗保障工作包含但不限于: a) 制定安全 、信访维稳方案和应急预案; b) 制定赛事期间的交通管制方案; c) 维护比赛场地及比赛沿线的秩序和安全; d) 负责比赛活动期间重要嘉宾驻地酒店的安保工作; e) 制定医疗保障急救方案及落实赛事绿色通道医院,确定医疗救护总负责人; f) 在各单项竞赛起终点及赛道沿途设置救护
11、车位置,确保救护车畅通; g) 在各单项竞赛起终点及赛道沿途设置医疗站,配备医务人员; h) 负责召集医疗志愿者,做好赛道沿途巡岗,负责医疗救护人员与医疗志愿者分配与培训; i) 在临时医疗站和救护车上准备 AED或便携式除颤仪、急救用品药品。 3.2.5 志愿服务工作包含但不限于: a) 制定志愿 者管理架构、服务项目、人员分组布点方案; b) 招募志愿者并对所招募志愿者进行整体培训; c) 分配志愿者到各工作部门,由各部门进行细节培训; d) 组织管理比赛现场志愿者,分配接送沿途志愿者。 3.2.6 后勤保障工作包含但不限于: a) 邀请和接待出席开幕式的各级领导; b) 安排赛事裁判员及
12、相关工作人员的住宿; c) 布置相关酒店的告示工作; d) 订购发放比赛日所需工作快餐; e) 购置 运动员 、志愿者、裁判员、主席台领导的服装、运动饮料和水; f) 统计与安排比赛用车数量,包括记者用车 、运输车、收容车、运动员接站摆渡车等; g) 招标采购赛事所需的各类大宗物品; h) 预报赛 事期间的天气。 3.2.7 市场开发工作包含但不限于: a) 制定马拉松招商宣传方案,负责赛事招商工作,完成市场运作过程中宣传推广、对外联络、赞 助商服务、中介机构管理等; b) 审核和制定各类赞助与合作协议 ; c) 对接 总冠名 、分冠名、赞助伙伴、供应商权益相关细节 。 4 人员管理 4.1
13、基本要求 赛事人员包含运动员、赛事裁判、赛事代表、志愿者、安保人员、医务人员。 组委会应提供赛事相关人员的个人信息,报公安部门审核备案。 4.2 运动员 4.2.1 大众运动员 4.2.1.1 大众运动员的年龄应符合以下要求: a) 超级马拉松、马拉松参赛者应在比赛当年 12月 31日前满 20周岁; b) 半程马拉 松参赛者应在比赛当年 12月 31日前满 16周岁; c) 十公里健康跑参赛者应在比赛当年 12月 31日前满 14周岁; d) 五公里健康跑参赛者不做年龄要求,小于 12周岁的参赛者必须至少有 1名监护人陪同跑。 4.2.1.2 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参赛,其监护人或法定代理人应
14、签署参赛免责声明。 4.2.1.3 不宜参赛的大众运动员,包含但不限于: a) 先天性心脏病和风湿性心脏病; b) 高血压和脑血管疾病; c) 心肌炎和其他心脏病; d) 冠状动脉病和严重心律不齐; e) 血糖过高或过低的糖尿病; f) 比赛日前两周以内患感冒; g) 其它不适合运动的疾病; h) 孕妇。 4.2.1.4 所有参赛运动员应提供县级以上医院 出具的相关体检证明。 4.2.2 特邀运动员 4.2.2.1 组委会可根据国际田联标牌赛事要求邀请符合标准的运动员。 4.2.2.2 已获得国际田联标牌的赛事,或拟申请国际田联标牌并经中国田径协会同意的赛事,可邀请 外籍优秀运动员参赛 。 4
15、.3 赛事裁判 4.3.1 赛事裁判应包含赛事总管、赛事总管助理、检查主裁判长、计时车主裁判、收容车辅助裁判、 起终点计时主裁判、终点赛后控制中心主裁判、竞赛秘书主裁判、起终点计时辅助裁判、选手存包辅助 裁判、集结区检录辅助裁判、沿途补给医疗站辅助裁判、沿途计时辅助裁判、超马终点物品发放辅助裁 判、半马终点物品发放辅助裁判、竞赛秘书辅助裁判、 分流点辅助裁判。 4.3.2 A1类、 A2类、 B类赛事裁判配置还应符合以下要求: a) A1 类 赛事, 赛事总管为国家级以上裁判,且有不少于 2 年执裁马拉松赛事经验,其他各主要 岗位(检录、起终点、检查、计时、饮水饮料、赛后、仲裁)必须为国家级以
16、上裁判; b) A2类 赛事, 赛事总管为国家级以上裁判,且有至少 2 年执裁马拉松赛事经验,其他各主要岗 位(检录、起终点、检查、计时、饮水饮料、赛后、仲裁)必须为国家一级以上裁判; c) B类赛事,赛事总管为国家一级以上田径裁判。 4.4 赛事代表 4.4.1 赛事代表包括: DB3311/T 1232019 5 a) 组织代表 ( 2 3)人; b) 技术代表 ( 1 2)人 ; c) 技术官员(包括比赛监督)( 3 5)人; d) 国际田联或中国田协赛道丈量员:( 1 2)人。 4.4.2 赛事代表应符合以下要求: a) A 类赛事:选派 4.4.1 a)、 b)、 c)、 d)类赛事
17、代表参加赛事组织; b) B 类赛事:可选派 4.4.1 c)类赛事代表参与赛事组织。 4.5 志愿者 志愿者与参赛运动员数量比例应不小于 1: 10,志愿者分普通志愿者和医疗志愿者,志愿者应经过 专业 培训, 医疗志愿者需具备一定医疗救护知识。 4.6 安保人员 安保人员与参赛人员数量比例应不小于 1: 10, 起终点区域重点布防,比赛沿途应按要求设置警力。 4.7 医务人员 应配备专业的医务人员,沿途根据情况设定医疗站。 5 赛事组织 5.1 赛前 5.1.1 赛事报备 组委会应将 赛事 规则、规程和实施方案报中国田径协会审核,通过后按照 方案组织开展赛事活动 。 5.1.2 技术会议 组
18、委会应在比赛前( 1 2) d召开技术会议,邀请国际田联官员、田协技术代表、技术官员、丈量 员、组委会裁判长、国内外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等参加, 由技术代表主持。 会议应 包含以下内容: a) 组委会主席或代表致欢迎词; b) 介绍组织代表 和 技术代表 ,其中技术代表包含: 1) 仲裁委员会成员; 2) 反兴奋剂代表; 3) 医务代表; 4) 赛事总管; 5) 主要竞赛官员。 c) 路线情况、比赛安排 及竞赛注意事项(含自备饮料); d) 比赛抗议; e) 兴奋剂检测(如有); f) 广告条例 ; g) 回签问题。 5.1.3 赛道准备 5.1.3.1 路线设计与丈量 5.1.3.1.1 应结
19、合城市交通、赛事安全、特色宣传等因素在赛前制定赛事路线。 5.1.3.1.2 起终点之间的直线距离不 应大于 总距离的 50%。 5.1.3.1.3 丈量员应在赛前完成路线丈量,出具丈量报告。 A1类、 A2类赛事还应符合以下要求: a) A1 类 赛事路线 应 具有国际田联及国际马拉松及长跑协会 “B”级以上资质丈量员出具的丈量报 告 ; b) A2类 赛事路线 应 具有中国田协丈量员出具的丈量报告。 5.1.3.2 起点区 起点区的选择与管理应符合以下要求: a) 应选择交通便利、适合 赛事相应规模人员聚集的安全区域,并提供该区域的详细布局图(如主 席台、医疗站 、 厕所、检录区等); b
20、) 应根据不同竞赛项目的规模设置出发区,并设置明显标志; c) 应综合考虑仪式需求以及参赛选手的集结、存包、补给、医疗、洗手间、垃圾处理等进行合理 规划; d) 应使用明显的标志物进行标志,如出发拱门或气球 等 。 5.1.3.3 终点区 终点区应符合以下要求: a) 应 制定终点区域的划分以及详细布局图(包括终点运动员通道、摄影区、移动卫生间、奖牌及 纪念品发放等); b) 应设有混合区,混合区内应严格控制人员进入; c) 混合区应设通道式混合采访区, 应配置 采访背景板。 5.1.3.4 赛道标识 赛道标识应符合以下要求: a) 赛道上 应 每 1 km 设置 1块公里牌,在折返、拐弯以及
21、分道的路段 应 设指示牌,高度 应 不低于 2.5 m,核心内容信息位置 不低于 2 m; b) 每个比赛项目的终点前 100 m处, 应 设置终点提示牌和运动员分流指示牌,每个终点 应 设置醒 目的标识; c) 各种标识牌和提示牌清晰、明显,数量充足,摆放位置及高度 应便 于运动员、裁判员观看和识 别; d) 各种标识牌、提示牌 应 安全、牢固,摆放不 应 妨碍跑进路线; e) 外籍运动员参加的赛事,赛道标识应使用中英文双语。 5.1.3.5 赛道要求 5.1.3.5.1 出发直段、冲刺直段 不宜小 于 300 m,此段内 不应 有宽度变化,路面材质须与赛道一致。 5.1.3.5.2 起点集
22、合区域内每人应不小于 0.4 集结。 5.1.3.5.3 A类赛事 赛道 宽度不宜 小于 9 m,最窄部分 不宜小于 6 m,在全程马拉松比赛中最窄赛道 不 宜连续 超过 5 km。 5.1.4 功能区配置 5.1.4.1 饮料站和饮 /用水站 5.1.4.1.1 赛道沿途 宜 每 5 km设置 1个饮料站 或 饮 /用水站; 10 km以上的项目,饮料站 或 饮 /用水站 应间隔配备。站点较长时,水、饮料、海绵、能量补给品应分别 设置。饮料站和饮 /用水站配置要求 见 附录 A。 5.1.4.1.2 根据比赛性质、天气情况和参赛人员数量,饮料站 和 饮 /用水站 可 缩短间隔。 DB3311
23、/T 1232019 7 5.1.4.1.3 应在 每个饮料站 和 饮 /用水站 前 50 m设置 指示牌,指示牌高度 应不小于 2.5 m。 5.1.4.1.4 饮料站应提供饮用水、运动饮料、能量补给品 和自备饮料;饮 /用水站应提供 饮用水及吸水 海绵块。 5.1.4.1.5 饮料站 和 饮 /用水站的桌子应分组摆放,每组相邻放置的桌子总长度不得超过 4 m,每组之 间 间隔 不小于 2 m。饮料站和饮 /用水站的桌布应符合表 1要求。 表 1 饮料站和饮 /用水站桌布 类 别 颜 色 自备饮料桌布 红色 饮料桌布 蓝色 饮水桌布 白色 海绵桌布 黄色 能量和食品桌布 棕色 5.1.4.2
24、 喷淋站 气温较高或有较高风险时,应增设喷淋站若干。 5.1.4.3 兴奋剂检查站 5.1.4.3.1 应设 置兴奋剂检查站,配备 兴奋剂检查官 和 志愿者 。 5.1.4.3.2 应配置 兴奋剂检查的房间、卫生间及设备(办公桌椅、冷藏用冰箱) 。 5.1.4.3.3 应 提供充足的饮用水及 1种以上非碳酸、非酒精饮料。 5.1.5 赛事安保 5.1.5.1 应 制定周密的赛事安保方案,包括起点、终点、路线、 VIP服务等各个方面。 5.1.5.2 应 根据比赛路线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交通管制方案和人员疏散方案。 5.1.5.3 应 制作发放赛事证件,对赛事各区域进行严格管理。赛事证件设置方案
25、可参考附 录 B。 5.1.6 医疗服务 5.1.6.1 制定比赛医疗 保障 方案(第一救助、急救、健康护理、救护车及其他移动医疗救护服务、电 话联络等)和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5.1.6.2 应 指定 比赛线路沿线的医院作为官方医院,并标明医疗地点、开通绿色急救通道。 5.1.6.3 应根据赛道实际情况,设置医疗站、配备救护车、医务人员及医疗志愿者,具体配置如下: a) 半程及以下赛道,每 2.5 km设置 1个医疗站,每个医疗站配备救护车 1辆,医务人员 2名, 救护车上应配备医师、护士、驾驶员各 1名。沿马拉松路线每 100 m配备医疗志愿者 1名。( 16 21.0975) km及起终
26、点,根据需要增加医务人员; b) 全程及 50 km赛道,每 2.5 km设置 1个医疗站,每个医疗站配备救护车 1辆,医务人员 2名, 救护车上应配备医师、护士、驾驶员各 1名 。沿马拉松路线每 100 m配备医疗志愿者 1名。( 37 50) km、特殊路段及起终点,根据需要增加医务人员。 5.1.6.4 根据赛道要求,应配备流动医疗救护人员,具体配置如下: a) 半程 及 以下赛道 ,( 0 16) km,每 1 km配备一名流动医疗救护人员,( 16 21.0975) km,每 500 m配备 1名流动医疗救护人员; b) 全程及 50 km赛道,应按如下要求配置: 1) ( 0 16
27、) km,每 1 km配备 1名流动医疗救护人员; 2) ( 16 21) km,每 500 m配备 1名流动医疗救护人员; 3) ( 21 37) km,每 1 km配备 1名流动医疗救护人 员; 4) ( 37 42.195) km,每 500 m配备 1名流动医疗救护人员; 5) ( 42.195 50) km,每 500 m配备 1名流动医疗救护人员。 5.1.6.5 医疗 设施及药品配备充足, AED每 1.0 km不少于 1台, 保证比赛全程 AED全覆盖。 5.1.7 赛事环卫 5.1.7.1 厕所配置 5.1.7.1.1 赛道起终点及沿途均应根据赛事规模配备足够数量的公用厕所
28、(移动厕所) ,并预留出运 动员来往厕所的通道。 5.1.7.1.2 起点的存衣、热身以及排队集结区域均应确保有厕所。起点的厕所总蹲位数应按照现场参 赛人数 70:1计算,女性选手超过 40%的赛事应按照 50:1计算,有条件的赛事应尽可能提高 比例。 5.1.7.1.3 终点的厕所总数应按照现场参赛人数的 300:1计算。 5.1.7.1.4 沿途厕所 平均间隔距离 应 不大于 5 km,有条件的赛事应在 2 km处设置 厕所。沿途厕所应 按途经参赛总人数的 600:1计算总数,并在( 0 5) km、( 5 30) km,( 30 40) km各依次递减分配。 厕所应摆放在饮料站和饮 /用
29、水站结束 10 m之后。 5.1.7.1.5 起点公用厕所 (移动厕所) 应在赛事开始前 1.5 h开放。 5.1.7.2 垃圾回收 赛事起终点及赛道沿途应配备垃圾回收设备、 提供 垃圾回收服务。 5.1.8 广告宣传 5.1.8.1 赛事广告和媒体宣传内容必须真实、健康,遵守社会公序良俗,不得误导、欺 骗参赛者和消 费者 。 5.1.8.2 应积极通过大众媒体和自有媒体进行赛事的新闻发布,制作赛事宣传片。 5.1.8.3 马拉松活动赛事宣传相关的各类广告设施、拱门等,悬挂、张贴各类宣传品和广告的,需依 法办理审批手续。 5.1.9 交通管制 应在 赛前 一周 向社会公布交通管制的公告。 5.
30、1.10 赛事报名 5.1.10.1 组委会应提供网上报名。 5.1.10.2 报名资料经核实后,符合要求的将直接录取。 5.1.10.3 报名人数超过计划人数的,应采用抽签方式录取;特邀运动员可直接录取。 5.1.11 物品发放 5.1.11.1 赛事物品应至少包含参赛包、号码布、参赛服、一次性雨披、参赛手册。 5.1.11.2 应至少在赛事前 3 d开始向 运动员 发放参赛物品。 5.1.11.3 在集中区 域发放参赛物品的,应科学规划发放区域以及发放流程,减少参赛选手的排队等候 时间, 人均排队时间应不大于 5 min。 5.1.11.4 组委会宜开通专用通道为 特邀 运动员提供物品发放
31、。 5.1.12 赛事保险 组委会应在赛事期间为赛事组织人员 、参赛运动员和其他工作人员提供人身保险。 DB3311/T 1232019 9 5.2 赛中 5.2.1 比赛检录 5.2.1.1 所有选手应正确佩戴赛事号码布。 5.2.1.2 运动员应在赛前 60 min到达指定区域进行检录集结;特邀运动员应在赛前 40 min到专门检 录区进行检录。 5.2.2 起跑顺序 同一次赛事活动包含多种赛事项目,应设置起跑顺序。宜按照赛程由长到短的顺序排列,各项目起 点区域间距不小于 15 m。 5.2.3 起跑仪式 5.2.3.1 赛事起跑仪式应控制在 10 min以内。 5.2.3.2 在 起跑
32、前 5 min、 3 min、 1 min时应指定人员在起跑线前举牌给予倒计时提示。 5.2.3.3 所有运动员应在起跑线后集结,裁判应确 认 无任何运动员用身体任何部分接触地面的起跑线 后鸣枪正式起跑。 5.2.3.4 起跑发令口令统一为 “请发令嘉宾举枪, 3、 2、 1”鸣枪。 5.2.4 计时系统 赛事比赛计时系统应符合以下要求: a) A1类赛事比赛时应使用中国田协审定的感应计时系统,提供净计时成绩;距离超过 10 km的 赛事,计时点应每 5 km 1个;在赛道最远距离的折返点应有感应计时点 ; b) A2 类赛 事 比赛时应使用中国田协审定的感应计时系统,提供净计时成绩;在赛道最
33、远距离的 折返点有感应记时点; c) B类赛事比赛时应使用感应计时系统,提供计时成绩 。 5.2.5 赛事摄像 5.2.5.1 赛事应摄制比赛录像且符合以下要求: a) A1类赛事应在 分段计时点、最远距离折返点和终点等处设置比赛录像,记录比赛的全过程; b) A2类赛事应在最远距离折返点 、终点等处设置比赛录像; c) B类赛事自 行设置比赛录像,宜在终点设置比赛录像,记录完成比赛的所有人员。 5.2.5.2 已经申请或获得国际田联标牌的赛事,应按照国际田联的要求在全国或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 赛事转播、录播、集锦。 5.2.5.3 A类 赛事应在赛后 30 d,向中国田协提供不少于 5 min
34、的赛事集锦和新闻报道统计情况。 5.2.5.4 组委会应如实进行媒体宣传。 5.2.6 赛道 管制 5.2.6.1 起点区域应保持交通管制,直至最后一名运动员离开起点。 5.2.6.2 终点区域应保持交通管制,直至公布的关门时间。 5.2.6.3 赛事各公里点关门时间以鸣枪开始计时,具体 见表 2。 表 2 各公里点关门时间要求 距离 (km) 5 10 15 20 半程 25 30 35 40 全程 45 50 关门时间 (min) 55 90 130 170 180 210 255 305 350 390 435 480 5.2.7 医疗救援 5.2.7.1 应组 织实施医疗保障工作方案,
35、部署落实医务人员、救护车辆按时到岗,检查急救设备、物 资完备情况,全程做好赛事现场应急救护、院前院内救治等医疗救援工作。 5.2.7.2 应在沿途分段停放收容车辆,并在固定时间开始跟随,按照预计收容人数安排收容车。 5.2.8 赛事环卫 5.2.8.1 开展垃圾分类回收。 5.2.8.2 赛事结束后 应及时清扫,赛道全程无 废弃物 。 5.3 赛后 5.3.1 兴奋剂检查 5.3.1.1 A类赛事及 拟申请或已经获得国际田联标牌的赛事,应按照规定进行兴奋剂检查 , 具体检查 数量 应不少于 表 3规定 。 表 3 兴奋剂检查数量 赛事类别 男子 女子 单性别 CAA-A类赛事 3例 3例 3例
36、 IAAF-铜标赛事 3例 3例 3例 IAAF-银标赛事 5例 5例 5例 IAAF-金标赛事 6例 6例 6例 5.3.1.2 拟申请或已经获得国际田联标牌的赛事,应于赛后将检测单和检测结果报告国际田联 。 5.3.2 颁奖仪式 5.3.2.1 颁奖台设置前 3名颁奖,颁奖台从左至右应设置为: 2、 1、 3。 5.3.2.2 颁奖顺序:从第 3名开始颁奖,第 1名最后颁奖 。 5.3.2.3 颁奖程序 按照以下流程 : a) 主持人宣布颁奖仪式开始; b) 请获奖运动员、颁奖嘉宾入场; c) 宣布获得第 3名的运动员,运动员登上领奖台; d) 宣布获得第 2名的运动员,运动员登上领奖台;
37、 e) 宣布获得第 1名的运动员,运动员登上领奖台 ; f) 介绍颁发奖牌的嘉宾,由嘉宾为第 3名到第 1名运动员颁发奖牌; g) 介绍颁发其他物品的嘉宾,由嘉宾为第 3名到第 1名运动员颁发其他物品; h) 主持人宣布颁奖嘉宾和运动员合影留念; i) 主持人宣布颁奖仪式结束。 5.3.3 成绩公布 5.3.3.1 组委会应按要求详细准确记录每位参赛者的比赛成绩,并在赛事结束后 24 h内在官方网站公 示。具备条件的单位可采用赛事信息系统提供成绩的实时查询服务。 5.3.3.2 组委会应对男女前 20名、专业登记达标运动员的成绩进行 10 d的公示。公示期满无异议后, 发放奖金、开具达级成绩证
38、明。 DB3311/T 1232019 11 5.3.3.3 所有获得 A类赛事认证的赛事成绩应在赛事结束后 48 h内上传至中国马拉松信息平台, B类 赛事应在 7个工作日上传成绩。 5.3.4 证书及奖金发放 5.3.4.1 所有赛事均应至少向赛事关门时间内完成最长距离竞赛项目的参赛者提供奖牌和成绩证书。 5.3.4.2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比赛的运动员,组委会应提供网上成绩查询及证书打印。 5.3.4.3 获奖运动员的奖金 应在兴奋剂检查结果确认后再行发放。 6 赛风赛纪 6.1 组委会在马拉松报名、参赛等环节,应严格审核报名参赛者的参赛资格。 6.2 组委会的工作人员应做到: a)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组委会各项规章制度; b) 遵守赛事的竞赛规程、规则及有关规定; c) 在竞赛组织和裁判员选派工作中坚持公平、公正 的原则,统一标准 。 6.3 各报名单位和参赛者应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