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020.20B 23浙 江 省 衢 州 市 地 方 标 准DB3308/T 072-2020夏 秋 鲜 食 大 豆 生 产 技 术 规 程 2020-09-25 发 布 2020-10-25 实 施衢 州 市 市 场 监 督 管 理 局 发 布 DB3308 DB3308/T 072-2020 I 前 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衢州市农业农村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衢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雷俊、陈润兴、邵晓伟、汪寿根、许竹溦、徐建祥、李诚永、汪成法、石子建、郑洁、王俊杰、李建华、翁水珍、洪新耀 DB3308/T 072-20
2、20 2 夏秋鲜食大豆生产技术规程1 范 围本标准规定了鲜食大豆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种子准备、种植、施肥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田间管理、采收、生产档案及生产模式等内容。本标准适用于衢州市夏秋鲜食大豆的生产栽培管理。2 规 范 性 引 用 文 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必不可少。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 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GB 4404.2粮食作物种子第2部分:豆类GB 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T 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T 23416.7蔬菜
3、病虫害安全防治技术规范第7部分:豆类NY/T 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3 术 语 和 定 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鲜 食 大 豆在豆荚鼓粒饱满,生理上处于鼓粒盛期(R6)初熟期(R7)时进行采收,供新鲜加工食用的豆荚或豆粒,也称“毛豆”或“菜用大豆”。3.2 夏 季 鲜 食 大 豆于5月上旬6月下旬播种,8月上旬9月下旬采收的鲜食大豆。3.3秋 季 鲜 食 大 豆于7月上旬8月上旬播种,10月上旬11月中旬采收的鲜食大豆。 3.4 延 后 栽 培在能正常采收鲜豆荚的情况下,通过迟播实现延后采收的栽培方法,播种时间在立秋以 DB3308/T 072-2020 3 后进行,一般以不
4、晚于8月20日为宜。4 产 地 环 境选择土壤肥沃、疏松,排灌方便的田块种植鲜食大豆,产地环境应符合GB 15618和GB 5084的规定。5 种 子 准 备5.1 品 种 选 用5.1.1选用丰产性好、商品性优、内在品质佳、抗逆性强、适于当地栽培的,已通过审定的 鲜食大豆品种。根据栽培季节和种植方式,选用不同的品种。5.1.2夏季鲜食大豆品种:推荐选用鼓粒期耐高温性强的品种,如:晋豆39、衢鲜3号、浙鲜19、夏丰2008等;5.1.3秋季鲜食大豆品种:推荐选用衢鲜1号、衢鲜5号、浙鲜85、浙鲜86、衢鲜6号、萧农秋艳等。5.1.4延后栽培鲜食大豆品种:推荐选用鼓粒期耐低温性强的品种,如:衢鲜
5、5号、衢鲜6号、萧农秋艳等。5.2 种 子种子质量应符合GB 4404.2的要求。根据种植密度和种子粒重、发芽等情况,每667m 2准备种子4.07.5kg。6 夏 季 鲜 食 大 豆 种 植6.1 田 块 准 备6.1.1田块选择应尽量避免连作,减少病虫害危害。6.1.2深翻,按畦宽90 cm(或130 cm)、沟宽和沟深各30 cm作畦,平整畦面,开好排水沟。6.2 播 种 6.2.1采用直播栽培,视天气情况(避免大雨前播种),于5月上旬6月下旬播种。6.2.2播种时,若土壤过干,应在雨后或灌水湿润后播种。6.3 种 植 密 度畦宽90cm种植2行,畦宽130cm种植3行,穴距30 cm左
6、右,每穴播种34粒。齐苗后及时间苗,一般间苗后每穴留2株,每667m2有效苗约0.9万株。7 秋 季 鲜 食 大 豆 种 植7.1 田 块 准 备 DB3308/T 072-2020 4 同6.1。7.2 播 种于7月上旬8月上旬播种,延后栽培于立秋后播种,但最迟不宜晚于8月20日。7.3 种 植 密 度7.3.1畦宽90 cm种植2行,畦宽130cm种植3行。7.3.2常规栽培穴距2530 cm,每穴播种34粒,间苗后每穴留2株,每667 m2有效苗约1.0万株。7.3.3延后栽培穴距2325 cm,每穴播种45粒,间苗后每穴留3株,每667 m 2有效苗约1.3万株。8 施 肥 管 理8.
7、1 肥 料 施 用 要 求肥料施用应符合NY/T 496规定要求。8.2 大 田 基 肥8.2.1 夏 季 鲜 食 大 豆 栽 培大田播种前57 d,每667 m 2施腐熟饼肥5075 kg或商品有机肥200300 kg,复合肥2030 kg,深翻入土,肥土混匀。8.2.2 秋 季 鲜 食 大 豆 栽 培同8.2.1。8.3 苗 肥8.3.1 夏 季 鲜 食 大 豆 栽 培定苗后,每667 m 2施尿素45 kg。8.3.2 秋 季 鲜 食 大 豆 栽 培参照8.3.1施肥。延后栽培于定苗后半个月左右,每667 m2追施复合肥7.510 kg。8.4 花 荚 肥8.4.1 夏 季 鲜 食 大
8、豆 栽 培初花前结合病虫防治,可选用叶面肥进行叶面喷施。初荚期每667 m2施复合肥510 kg。8.4.2 秋 季 鲜 食 大 豆 栽 培参照8.4.1施肥。延后栽培于采收前1015 d追施尿素78 kg。 9 病 虫 草 害 防 治9.1 防 治 原 则 DB3308/T 072-2020 5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9.2 农 业 防 治9.2.1冬季深翻土地,灌水杀灭部分蛹和幼虫。9.2.2合理轮作,提倡与水稻进行轮作。9.2.3控制田间杂草,及时拔除病株、摘除病叶,并集中处理。9.3 物 理 防 治田间投放配有性信息素的专用干式诱捕器诱杀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等,视诱杀虫量及时清理专用瓶。9
9、.4 生 物 防 治合理保护促增寄生蜂、瓢虫、捕食螨、食蚜蝇、草铃、猎蝽、白僵菌等有益生物,充分 发挥自然控制害虫的作用;推广应用生物农药。9.5 化 学 防 治化学防治应符合GB/T 8321和GB/T 23416.7的规定。9.6 推 荐 病 虫 草 害 防 治 方 法常见病虫草害防治推荐农药配方等详见附录A。10 田 间 管 理10.1 水 分 管 理 10.1.1 排 水 降 湿大豆不耐淹,遇田间积水要及时清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10.1.2 浇 水 抗 旱遇连续干旱天气,应浇水抗旱。于早晨或傍晚采用喷灌或灌半沟水,待畦面湿润后排干水。浇灌用水应符合GB 5084的规定。10.1.3
10、保 湿 鼓 粒在鼓粒期保持土壤一定的湿度,视天气间歇喷灌或灌半沟水,待畦面湿润后排干水。10.2 防 止 徒 长对生长过旺的田块,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每667 m 2用10%多唑甲哌鎓可湿性粉剂6580 g进行叶面喷雾。11 采 收在鼓粒后期,植株80%以上豆荚饱满、荚色翠绿时采收为宜。直接从豆株上摘下饱满豆荚,用塑料网袋包装上市销售。豆荚农残检测及包装、运输参照NY/T 5081执行。 DB3308/T 072-2020 6 12 生 产 档 案12.1 记 录 内 容生产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a)产地环境和土壤肥力;b)农用物资的采购和使用;c)田间管理等农事操作;d)灾害性天气的发生及损失
11、;e)主要病虫草害防治;f)主要生育进程;g)主要经济性状及产量效益等。 12.2 档 案 保 存生产档案应保存2年以上。13 生 产 模 式生产模式见附录B。 DB3308/T 072-2020 7 附录A(资料性附录)夏秋鲜食大豆常见病虫草害防治方法常见病虫草害防治方法杂草1、对杂草较多田块,于播种前57 d可用20%草铵膦水剂200倍液喷雾;2、播种后进行土壤封闭除草,每667 m2用72%异丙甲草胺100 ml,兑水4050 kg细喷雾畦面;3、在24复叶期以单子叶杂草为主的田块,每667 m 2用10%精喹禾灵5070ml兑水30kg喷施;以阔叶草为主的田块每667 m2用25%氟磺
12、胺草醚1030ml兑水30kg喷施。地下害虫每667 m2用4%二嗪磷23 kg撒施或出苗后每667 m2用5%高效氯氟氰菊酯100 ml兑水30 kg喷雾。蜗牛每百株豆苗有20只蜗牛成贝时,每667 m2用6%四聚乙醛颗粒剂500600 g撒施。蚜虫有蚜株率达35%或百株蚜量达500头时,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或5%啶虫咪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雾防治。大豆食心虫、豆荚螟在结荚初期每667 m2选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610 ml或斜纹夜蛾多角体病毒5075 ml进行喷雾防治。豆秆蝇在大豆第1复叶期前每667 m 2可用70%灭蝇胺水分散粒剂1520 g或1.8%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
13、液喷雾防治。斜纹夜蛾甜菜夜蛾1、采用糖醋诱杀,按白糖米醋白酒90%敌百虫晶体水(2:2:0.5:0.5:5)的比例配成诱液诱杀成虫,每盆诱液层深35 cm,每667 m2放置12盆,高出植株2030 cm,及时补充诱液,捞除液面死虫、杂物;2、每667 m2用配有性信息素的专用干式诱捕器各一个,诱杀斜纹夜蛾、甜菜夜蛾,两种诱捕器间隔10 m以上;3、合理保护促增天敌,用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等生物农药防治夜蛾低龄幼虫;4、在幼虫2龄前,于傍晚用针对性农药喷雾,实行农药轮换交替使用。可选用10%虫螨腈悬浮剂1000倍液或15%茚虫威悬浮剂3000倍液或5%甲维盐乳油1500倍液喷雾。病毒病苗期做好蚜
14、虫防治;在发病初期,可用20%吗啉胍乙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0.5%香菇多糖水剂600倍液喷雾23次。立枯病1、避免连作,实行轮作,避免在低洼地种植大豆或做高畦降低土壤湿度; 2、发病初期用30%噁霉灵水剂600800倍液苗期喷雾或灌根。根腐病1、增加土壤透气性,增施有机肥;2、每100 kg种子可选用62.5%精甲咯菌腈300400 ml拌种;3、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6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 DB3308/T 072-2020 8 枯萎病1、实行水旱轮作,减少积水;2、发病初期,用10%苯醚甲环唑
15、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8000倍液或25%嘧菌酯1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白粉病在发病初期以发病中心为重点,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1200倍液或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喷雾,每隔7天施药1次,连喷3次。霜霉病发病初期可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防治,间隔7天再施药12次。炭疽病在大豆开花后,发病初期每667 m 2用45%咪鲜胺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30%苯甲吡唑酯悬浮剂2030 g,每隔10天施药1次,视病情连喷23次。 DB3308/T 072-2020
16、9 附录B(规范性附录)鲜食大豆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表大豆类型夏季鲜食大豆秋季鲜食大豆延后栽培品种选用晋豆39、衢鲜3号、浙鲜19、夏丰2008衢鲜1号、衢鲜5号、浙鲜85、浙鲜86、衢鲜6号、萧农秋艳衢鲜5号、衢鲜6号、萧农秋艳播期5月上旬6月下旬7月上旬8月上旬立秋后,但不宜晚于8月20日密度畦宽90 cm种植2行,畦宽130 cm种植3行,穴距30 cm左右,每穴播种34粒。 齐苗后及时间苗,一般间苗后每穴留2株,每667 m2有效苗约0.9万株。畦宽90 cm种植2行,穴距2530 cm,每穴播种34粒,间苗后每穴留2株,每667 m2有效苗约1.0万株。畦宽90 cm种植2行,畦宽13
17、0 cm种植3行。穴距2325 cm,每穴播种45粒,间苗后每穴留3株,每667 m2有效苗约1.3万株。施肥1、播前57 d,每667 m2施腐熟饼肥5075 kg或商品有机肥200300 kg,复合肥2030 kg;2、定苗后,每667 m2施尿素45 kg;3、初花前结合病虫防治,可选用叶面肥进行叶面喷施;初荚期每667 m2施复合肥510 kg。1、播前57 d,每667 m2施腐熟饼肥5075 kg或商品有机肥200300 kg,复合肥2030 kg;2、定苗后,每667 m2施尿素45 kg;延后栽培于定苗后半个月左右,每667 m2追施复合肥7.510 kg。3、初花前结合病虫防治,可选用叶面肥进行叶面喷施;初荚期每667 m2施复合肥510 kg;延后栽培于采收前1015 d追施尿素78 kg。其它管理1、及时清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2、在幼苗期、鼓粒期遇干旱天气应浇水抗旱,于早晨或傍晚灌半沟水,待畦面湿润后排干水; 3、对生长过旺的田块,每667 m2用10%多唑甲哌鎓可湿性粉剂25 g兑水4050 kg叶面喷雾。采收鼓粒后期,植株80%以上豆荚饱满、荚色翠绿时采收豆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