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020 B 39 DB3308 DB 3308/T 0462018 羊肚菌大田设施栽培技术规程 20180827 发布 20180927 实施 衢 州 市 质 量 技 术 监 督 局 发布 浙 江 省 衢 州 市 地 方 标 准 DB3308/T 0462018 I 目 次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产地环境 .1 4 菌种 .1 4.1 品种选择 .1 4.2 菌种来源 .1 4.3 菌种质量 .1 5 生产管理技术 .2 5.1 栽培季节 .2 5.5 播种 .2 5.6 外源营养袋 .2 5.7 出菇管理 .3 6 病虫害的防治 .3 6.1 防治原则
2、 .3 6.2 农业防治 .3 6.3 物理防治 .3 6.4 生物防治 .3 7 采收 .3 7.1 采收适期 .4 7.2 采收方法 .4 7.3 鲜品采后处理 .4 8 干制与储藏 .4 9 生产档案 .4 9.1 档案管理 .4 9.2 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 .4 附录 A .5 DB3308/T 0462018 II 前 言 本标准依据 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给出的规则编写。 本标准由衢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常山县农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衢州市农业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衢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郑江程、崔文浩、黄良水、章心惠、何润云、巫优良、洪金良、
3、周爱珠、查 波、程慧琳、夏秋、江德权、郭勤卫、张婷、郑明海、洪新耀、何水清。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DB3308/T 0462018 1 羊肚菌大田设施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羊肚菌生产的产地环境、菌种选择、栽培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采收干制及生产 档案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衢州地区 羊肚菌大田设施栽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 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806.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4、GB 709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用菌及其制品 GB 12728 食用菌术语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 8321 (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 5099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NY/T 5010 无公害农产品 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3 产地环境 羊肚菌 产地环境应通风良好,地势高燥,排水畅通,地面平整,光照充足。环境条件应符合 NY/T 5010标准, 生产用水应符合 GB 5749的要求。 5km以内无工矿企业污染源; 3km以内无生活垃圾填埋 场、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危险废弃物堆放和填埋场 。 4 菌种 4.1 品种选择 种源和种性明确,并经过 2
5、年以上生产试验,适应衢州地区生态气候条件的高产、优质品种,如 川羊肚菌 6 号 等 。 4.2 菌种来源 应来自具有相应生产资质的单位。 4.3 菌种质量 外观无杂菌污染,培养基不萎缩,无黄水,无异味;菌丝尖端白色,气生菌丝呈褐黄色,活力 强。中后期栽培袋(瓶)上有褐黄色粒状或是块状菌核,菌龄在 20d 左右。 DB3308/T 0462018 2 5 生产管理技术 5.1 栽培季节 在 11 月下旬 12 月上旬播种。 5.2.场地选择 应选择地块高燥、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水电设施齐全,排灌方便,无重金属污染、土壤肥沃、 疏松透气的田地。 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 GB 15618中二级标准的规定
6、。 5.3 栽培设施 宜选择肩高 2m以上钢架大棚,棚顶上覆遮阳网及薄膜。棚顶安装喷淋降温设施,棚内安装喷雾灌 溉系统。 5.4 整地做畦 清除前茬作物留下的秸秆等各种废弃物,亩( 667m2)撒施生石灰 50kg 75kg。深耕田地,深度 25cm 30cm。耙平做畦,畦宽 0.8m 1m,畦间沟宽 50cm,深 20 30cm。 5.5 播种 5.5.1 菌种预处理 用菌种耙将菌种挖出盛放于大小适宜的容器中,用 2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拌种并混匀,干湿度以 容器内无积水为宜。工具和容器在使用前应消毒。 5.5.2 播种方法 宜选择在阴天或晴天早晚时播种。 将混匀的菌种均匀撒播在畦面上,亩用种量
7、600 800 瓶(菌种 瓶容量 500ml)。播种后及时覆 1cm 2cm 厚的湿润细土。播种 4d,当菌丝穿过覆土层,畦面出现白色 菌丝时喷一次透水。之后根据土壤墒情进行水分管理,保持土壤湿润。 5.6 外源营养袋 5.6.1 外源营养袋制作 5.6.1.1 外源营养袋配方 小麦 80%,谷壳 18%、石灰 1%、石膏 1%。所有原料应符合 NY 5099 的规定。 5.6.1.2外源营养袋规格 选用 15cm25cm 规格的聚乙烯塑料袋,袋内装料湿重 400g 左右。 5.6.1.3外源营养袋制作与灭菌 畦面形成白色分生孢子后(播种后 15d 20d),将小麦和稻壳浸泡 1d 2d,使小
8、麦粒和稻壳吸足 水分,滤去多余水分,与石灰、石膏拌匀,装袋封口,采用常规灭菌法灭菌。 DB3308/T 0462018 3 5.6.2 外源营养袋的摆放 营养袋冷却后,在营养袋较平整的一面等距离打 4 6 个孔径为 0.5cm 左右的小孔。将扎有小孔一 面的营养袋紧贴在畦面上,沿畦面走向平行摆放两行,行间距 50cm 左右;袋的纵向间距 40cm 50cm。每亩放置外源营养袋 1600 2000 袋。 5.6.3 撤袋时间 放置 2 个月左右撤去外源营养袋。 5.7 出菇管理 5.7.1 催蕾 当温度低于 0以下时,可添加大棚裙膜用以保温。当气温稳定在 5时,畦面白色分生孢子逐渐 退去,喷一次
9、透水,保持土壤湿润,促进子实体形成。 5.7.2 育菇管理 子实体形成后 ,当温度高于 15时,撤掉裙膜和大棚墙头膜 ;通过棚内喷雾系统 保持土壤湿润状 态,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 90左右。当温度超过 22时,不宜向菇体直接喷雾,以防幼菇黄化死亡。 整个出菇阶段栽培场所的温度应控制在 20以下,当温度超过 22时,应采取棚顶喷淋、通风等降温 措施。子实体生长阶段要有充足的新鲜空气,防止高脚等畸形菇的产生。栽培场地保持一定的散射 光,避免阳光直射,促进菇体健壮生长。 6 病虫害的防治 6.1 防治原则 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病虫害防治原则,在栽培过程中,应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 生物防治
10、等综合防治措施,严格控制农药的使用,严格按照 GB/T 8321 规定使用农药,禁止在羊肚菌 生长期间使用化学农药。 6.2 农业防治 选用优良品种,把好菌种质量关;清除栽培场地及周边杂草杂物,保持环境清洁卫生。把握适宜 的播种季节,创造低于 20的子实体生长环境。 对外源营养袋进行彻底灭菌,畦面上发现有污染的营 养袋要及时清除,在出菇催蕾前撤出外源营养袋。 6.3 物理防治 采用黄板或频振式杀虫灯诱杀菇蚊。可在蛞蝓等软体动物出没处撒施生石灰或人工夜里捕捉。 6.4 生物防治 使用植物源农药和微生物农药等防治病虫害。 7 采收 DB3308/T 0462018 4 7.1 采收适期 当羊肚菌子
11、实体的蜂窝状凹陷部分基本展开,菇柄呈白色即可采收。 7.2 采收方法 用小刀齐土面割下或将子实体基部一起拔出,切除菌柄有泥土部分 。 7.3 鲜品采后处理 采收后的羊肚菌放入 0 4冷库中冷却 4h 后,进行分级、包装。产品质量应符合 GB 7096 的规 定。 8 干制与储藏 将分级后的鲜品均匀摊放在竹筛上,分层置于烘箱内。温度到达 30 35时保持 2h 3h,当菇 体不再收缩后,温度慢慢升至 50保持 2h 3h 彻底干燥。干制过程保持菇形完整。干品应及时用塑 料袋密封,在阴凉干燥处保存,避免受潮。羊肚菌干制品质量应符合 GB 7096 的规定,塑料袋等包装 物应符合 GB 4806.7 的规定 。 9 生产档案 9.1 档案管理 对 原料采购、生产过程管理 、病虫害防治等进行记录。建立生产档案,并保存二年。 9.2 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 规模以上生产主体实行合格证管理制度。 DB3308/T 0462018 5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羊肚菌大田设施栽培模式图 DB3308/T 046201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