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020.20 B 05 DB1507 呼伦贝尔市地方标准 DB 1507/ T 502020 玉米秸秆还田培肥丰产增效栽培技术规程 Technical standard for enhancing yield and resource use efficiency of maize by residue returning and soil fertility 2020 - 09 - 25发布 2020 - 12 - 25实施 呼伦贝尔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1507/ T 502020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呼伦贝尔市
2、农牧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呼伦贝尔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 。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丽君、廉博、郭建靖、高聚林、王志刚、王振、张宝林、韩升才、包立达、 李惠智、高丽丹、魏欣彤 、陈文贺、陈文山、张鑫。 DB1507/ T 502020 1 玉米秸秆还田培肥丰产增效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玉米秸秆还田培肥 丰产增效栽培技术 的术语和定义、产量目标、秸秆还田及秋起垄、 播种、田间管理、病虫 草害防治 、收获。 本标准适用于呼伦贝尔市玉米秸秆还田培肥丰产增效 的栽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
3、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4404.1 粮食作物种子 第1 部分:禾谷类 GB20287 农用微生物菌剂 GB/T21962 玉米收获机械 技术条件 GB/T24675.6 保护性耕作机械 秸秆粉碎还田机 NY/T496 肥料合理使 用准则 通则 NY/T500 秸秆 粉碎还田机 作业质量 NY/T1997 除草剂安全使用技术规范 通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 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 3.1 丰产增效 enhancing yield and efficiency 采取优化栽培技术,实现玉米产量(籽粒含水量14 %)比一般农
4、户生产田(对照)增产10 %15 %, 肥料生产效率提高15 %20 % ,节本增效10 %以上。 3.2 玉米秸秆还田 maize residue returning 用机械将玉米秸秆粉碎,并均匀地抛撒到地面的作业 。 4 产量目标 在适宜生态条件和生产条件下, 采用玉米秸秆还田 培肥丰产增效 栽培技术 比 普通种植技术增产 10 %15 % 以上。 DB1507/ T502020 2 5 秸秆还田及秋起垄 5.1 作业时间 秸秆还田应在秋季玉米收获后,土壤封冻前进行, 玉米 籽粒达到完全生理成熟,秸秆呈绿色含水量 在 30 %以上 进行为宜 。 5.2 秸秆粉碎 5.2.1 秸秆一次粉碎
5、采用带粉碎装置的联合收获机 一次完成 收获、秸秆 一 次粉碎还田 作业。 5.2.2 秸秆二次粉碎 收获后,应 用专用秸秆粉碎还田机进行秸秆二次粉碎作业,将玉米秸秆粉碎后均匀 覆盖地表。 5.2.3 秸秆粉碎覆盖作业质量 秸秆切碎长度不大于5 cm, 秸秆切碎合格率不小于90 %,抛撒均匀率不小于 80 %,漏切率不大于1.5 %, 留茬高度不大于8 cm 。 5.2.4 机械作业要求 应根据当地玉米种植规格、具备的动力机械、收获要求条件,选择悬挂式、自走式的玉米联合收获 机和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机。机械 作业应符合GB/T24675.6和NY/T500的要求 。 5.3 施用秸秆腐熟剂和氮肥 耕
6、翻作业前, 施用秸秆腐熟剂(有效活菌数 大于等于 0.5亿/g) 和氮肥, 腐熟剂施用量3 kg/666.7 m 2 5 kg/666.7 m 2 ,尿素5 kg/666.7 m 2 6 kg/666.7 m 2 ,秸秆腐熟剂和氮肥施用应均匀,与玉米秸秆充分 接触。秸秆腐熟剂应 符合GB20287的要求。 5.4 秸秆还田方式 秸秆还田后,采用螺旋式犁壁犁或翻转犁进行深翻作业,耕深不小于 30 cm,碎土率不小于 65 %, 立垡、回垡 率不大于3 %,秸秆掩埋率不小于70 %, 不漏耕、不 重耕。 5.5 秋起垄 秸秆深翻还田后 ,采用联合整地机进行秋起垄、镇压 作业,达到待播 状态,垄距
7、65 cm或110 cm大 垄。 6 播种 6.1 种子准备 6.1.1 种子选择 应选择与当地积温条件匹配,国家、内蒙古自治区审定或引种备案的耐密 、 抗逆 、 宜机收优良品种, 不应越区种植, 种子质量应高于 GB 4404.1 的规定,种子纯度 96 %和净度达 98 %以上,发芽率大于 95 %。 DB1507/ T 502020 3 6.1.2 种子处理 有针对性地选择种衣剂及拌种剂进行拌种处理,所选种衣剂及拌种剂的使用应按照产品说明书进 行,防丝黑穗病、青枯病、地下害虫。 6.2 适期早播 土壤表层5 cm 10 cm 地温稳定通过8 10 时适期播种。 6.3 合理密植 种植密度
8、根据品种的耐密性和目标 产量确定,应 在现有种植密度 基础上增加 500株/666.7 m 2 1000 株 /666.7 m 2 ,实现 高杆中大穗型品种 4500株 /666.7 m 2 5000株 /666.7 m 2 ,矮杆中小穗型品种 5500株 /666.7 m 2 6000 株/666.7 m 2 。 6.4 精量播种 采用精密播种机进行播种,垄距65 cm 或110 cm大垄,株距根据种植密度调节, 播深4 cm 6 cm, 深浅一致,覆土、镇压均匀,应 单粒率 不小于9 %, 空穴率不大于 2 %。 6.5 种肥 6.5.1 施用量 应根据当地土壤肥力条件、产量目标科学平衡施
9、肥, 每 666.7 m 2 施氮( N)、磷( P2O5) 、钾( K2O) 纯量 18 kg/667 m 2 23 kg/667 m 2 ,N:P 2O5:K2O=23:12:13,硫酸锌 1.5 kg/667 m 2 。肥料施用应符合 NY/T 496 的要求。 6.5.2 施用方法 种肥应施在种子侧下方 5 cm10 cm 处,种子与肥料分开,以防烧苗 。 7 田间管理 小喇叭口期,即玉米 八片叶至十 片叶展开时,采用中耕施肥机结合追肥进行灭草培 土,追施尿 素 10 kg/667 m 2 13 kg/667 m 2 , 追肥深度 12 cm 15 cm,无明显断条,施肥后覆土严密。
10、8 病虫草害防治 8.1 草害防治 8.1.1 苗前防治 8.1.1.1 防治时间 在玉米播种后出苗前或播种同时,应按照 NY/T1997 的要求,喷洒除草剂进行封闭除草作业 。 8.1.1.2 防治方法 每 666.7 m 2 用 82 %乙草胺 120 ml150 ml 加 75 %噻吩磺隆 1 g 加 2,4-D 异辛酯乳油 15 ml,兑水 10 L15 L ,进行喷施。 DB1507/ T502020 4 8.1.1.3 防治要求 喷雾机喷杆距地面高度 40 cm60 cm,喷洒时机组以 6 km/h8 km/h 匀速作业,实际喷液量和计 划喷液量误差不大于 5 %,各喷头喷液量误差
11、不大于 3 %,不重喷,不漏喷。 8.1.2 苗后防治 8.1.2.1 防治机具 采用自走式高地隙喷药机或农用航空施药机械进行机械施药防治 。 8.1.2.2 防治方法 玉米苗后四叶至五叶期,每 666.7 m 2 用 55 %硝磺草酮 莠去津 100 ml120 ml,兑水 10 L15 L, 进行喷施; 玉米二叶至六叶期,每 666.7 m 2 用 30 %苯唑草酮悬浮剂 5 ml 加助剂 90 ml 加 90 %莠去津 70 g,兑水 10 ml15 ml。 8.2 病害防治 玉米抽雄吐丝期,为防治大、小斑病、弯孢霉菌叶斑病,每 666.7 m 2 用 75 %百菌灵 100 ml130
12、 ml 或 50 %多菌清悬浮剂 80 ml100 ml 或 40 %氟硅唑乳油 2.5 ml3 ml,兑水 1300 ml 叶面喷施。 8.3 虫害防治 8.3.1 玉米螟防治 8.3.1.1 生物防治 7 月上旬,采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一般间隔 5 d 释放 2 次;第一次每 666.7 m 2 放蜂卡 2 块,间隔 18 m18 m,第二次每 666.7 m 2 放蜂卡 1 块,间隔 18 m36 m, 呈品字形放置。 8.3.1.2 化学防治 玉米大喇叭口期,每 666.7 m 2 用 1.5 %辛硫磷颗粒剂以 1:1.5 比例与 细沙 拌匀后撒入喇叭口内。 8.3.2 双斑萤叶甲防治 清除田间和地头杂草,在田间百株虫口密度100头、被害株率30 %时,应选用广谱、高效、低毒杀 虫剂进行化学防治。重点喷施雌穗周围,喷药时间在早9时之前,间隔7 d 左右再喷一次。 9 收获 9.1 穗收 玉米苞叶变枯松、子粒乳线消失、黑层出现、胚部变硬,达到完全生理成熟时,采用带秸秆 粉碎装 置的联合收割机及时收获果穗。 9.2 粒收 在玉米生理成熟后立秆晾晒 15 d 以上,待籽粒水分低于 25 %时,采用带秸秆 粉碎装置的联合收割 机直接脱粒收获。 9.3 作业要求 DB1507/ T 502020 5 联合收割机 作业应符合 GB/T21962 的要求 。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