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020.20 B 05 备案号: DB63 青海省地方标准 DB 63/T 1880-2020 早熟马铃薯闽薯 1 号繁种技术规范 2020 - 12 - 09 发布 2021 - 01 - 01 实施 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63/T 18802020 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提出。 本文件由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纳添仓、苏旺、王芳、叶广继、蒲秀琴、贺苗苗、郭恒、张艳萍、刘世安、王 建平、
2、张海晖、陈永林、王毅、王生财、李文军。 本文件由青海省农业农村厅监督实施。 DB63/T 18802020 1 早熟马铃薯闽薯 1 号繁种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闽薯1号种薯的脱毒苗繁育和原原种、原种及一级种薯繁育方法及其田间病毒检测等 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各级农业技术推广、种子管理部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 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18133-2012 马铃薯种薯 GB/T 29375-2012 马铃薯脱毒试管
3、苗繁育技术规程 NY/T 401-200 脱毒马铃薯种薯(苗)病毒检测技术规程 DB63/T 358-1999 脱毒种薯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 脱毒苗繁育 4.1 材料选择 选择具有闽薯1号品种特征特性的100.00 g150.00 g的壮龄薯在22 条件下进行催芽,待芽长至 1.0 cm2.0 cm还未展叶时,切取0.1 mm0.3 mm,带有1个2个叶原基的茎尖分生组织进行离体培 养,培养成带4个5个叶片的试管苗,经检测合格的试管苗即为核心苗。 4.2 脱毒苗培养 4.2.1 基础苗培养 在超净工作台上对核心苗按单茎节切段,每个切段至少带1个
4、叶片,扦插于培养容器内MS培养基上, 置于温度22 、相对湿度70 %、光照强度2000 lx3000 lx、光照时数16 h/d的条件下培养。 4.2.2 扩繁苗培养 在超净工作台上对基础苗切段扩繁,按单茎节切段,每个切段至少带1个叶片,扦插于培养容器内 培养基上,MS培养基添加IBA 0.2 mg/l和0.5 %活性炭粉,置于温度20 22 、光照强度2000 lx 3000 lx、光照时数16 h/d的条件下培养21 d25 d。待长出7片8片后再次切段繁殖。 DB63/T 18802020 2 5 原原种繁育 5.1 繁育条件 闽薯1号脱毒苗在封闭温室或防虫网棚内生产。 5.2 脱毒苗
5、壮苗培养 扩繁脱毒苗移栽前进行壮苗培养,按GB/T 29375-20 12中11.2要求进行。温度22 25 、光照 强度2000 lx3000 lx、光照时数18 h /d的条件下培养至株高6.0 cm7.0 cm。 5.3 脱毒苗出圃 5.3.1 脱毒苗生根 将脱毒苗在温度25 、光照时数16 h/d的条件下 生根培养基上培养成带有4片5片叶片及3条4 条小根的健壮苗。 5.3.2 练苗 将培养容器从培养室移到温室自然光、温条件下,揭启封口练苗,温室地面洒水湿润,温度18 25 。在中午强光照下遮阳网遮阴,练苗7 d左右。 5.4 原原种生产 按DB63/T 358- 1999中4.2的要
6、求进行原原种生产。脱毒苗定植 10.0 cm2.2 cm,宜种植密度为每 平方米450株。 原原种的采收、贮藏按DB63/T 358 -1999中4.3.8的要求进行。 6 原种繁育 6.1 繁育基地选择 马铃薯原种繁育基地建立在海拔2600米3000米的高位山旱地。 6.2 产量水平 15.000 吨/公顷22.500 吨/公顷( 每亩1000.00千克1500.00千克)的产量水平。 6.3 繁育技术 6.3.1 种薯来源 选择经检验合格的闽薯1号原原种,大于8.00 克重的闽薯号原原种播种产量最佳。 6.3.2 播种 以日平均气温稳定为5 为播种适期, 4月下旬5月上旬播种为宜。种薯在播
7、种沟内顶端向上放 置,播深10.0 cm12.0 cm,每公顷保苗9.00万株9. 75万株(每亩6000.00株每亩6500.00株)。 6.3.3 施肥 DB63/T 18802020 3 每公顷基施腐熟农家肥60.000 吨75.000 吨 (每亩4000千克5000千克),再施纯N 0.113 吨 0.150 吨(每亩7.50千克10.00千克)、再施P 2O5 0.090 吨0.113 吨(每亩6.00千克7.50千克) 和K 2O 0.075 吨0.090 吨(每亩5.00千克6.00千克)。 6.3.4 种薯收获贮藏 经田间检验和田间收获抽样合格后按DB63/T 358-1999
8、中4.3.8的规定进行收获、分级、包装、贮藏。 7 一级种薯 7.1 生产基地 选择气候冷凉,湿润,交通便利中、高位山旱地。 7.2 产量水平 一级种薯22.500 吨/公顷26.250 吨/ 公顷(每亩1500.00千克1750.00千克)。 7.3 生产技术 7.3.1 生产种薯来源 符合GB 18133-2012的脱毒原种。 7.3.2 播种 中位山旱地播期为4月中旬5月上旬播种,高位山旱地播期为4月下旬5月上旬播种。播种行距 60.00 cm70.00 cm,株距16.00 cm 22.00 cm,密度每公顷7.5 00万株9.000万株 (每亩5 000.00株 6000.00株)。
9、 7.3.3 施肥 每公顷施腐熟农家肥60.000 吨75.000 吨(每亩4000千克5000千克),再施纯N 0.150 吨 0.180吨 (每亩10.00千克12.00千克) , 再施P 2O5 0.180 吨0.225 吨 (每亩12.00千克15.00千克) , K2O 0.120 吨0.150 吨 (每亩8.00千克10.00千克)。 7.3.4 种薯收获贮藏 经田间检验和田间收获抽样合格后按DB63/T 358的规定进行收获、分级、包装、贮藏。 8 田间病毒检验 8.1 检测方法 马铃薯病毒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PVX、PVY、PVS、PLRV等,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鉴
10、定马 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按NY/T 401-2000中6.3规定的方法执行。 8.2 取样原则 8.2.1 脱毒试管苗的取样 脱毒试管苗,每株系必须经过两次以上的检测;扩繁试管苗按2 %的比率随即取样。 DB63/T 18802020 4 8.2.2 原原种的取样 原原种的检测主要在生产过程中进行。每批脱毒苗定植于温室或网室后,每批根据情况取 40 80 个随机样品检测。 8.2.3 原种和一级种薯的取样 在开花前期和开花期进行两次,每次随机取样每 0.067 公顷 50 个100 个样品,五点取样法取样, 每点取 1020 个植株。 块茎检测取样每 0.067 公顷 100 个块茎,或 1
11、500 千克2000 千克种薯取样 100 个块茎,检测结果用病薯率(%)表示。 8.3 判定依据 脱毒试管苗和扩繁苗严格进行病毒检测,脱毒试管苗确认脱毒后才能用做生产性扩繁,如检测出有 病毒则淘汰整个株系。 原原种病毒检测,各项病毒最大允许量为0 %,检测发现病毒,立即汰除。 原种和一级种薯病害允许最高发病率指标参见附录B。达不到病害允许最高发病率各项指标的种薯 不能做原种和一级种薯。 DB63/T 18802020 5 A A 附 录 A (资料性) 闽薯 1 号品种特性 A.1 品种名称及原代号 闽薯1号为早熟马铃薯品种。 A.2 植株特性 半光生幼芽顶部尖形,呈紫色,基部圆形,粉红色,
12、茸毛稀少。幼苗直立、绿色。株型直立,株高 39.4厘米,茎绿色,茎横断面三棱型,茎翼直 状。主茎数3.1个,叶色绿色,叶缘平展,复叶椭圆形, 有4对侧小叶,排列中等,顶小叶尖端尖钝形,次生小叶4对,托叶呈卵形,花落蕾。 A.3 薯块形状 薯块长圆形。表皮光滑。表皮黄色,薯肉淡黄色,芽眼浅,芽眼数4个6个,芽眉弧形,脐部浅。 结薯集中。休眠期25天4天,耐贮藏。 A.4 经济性状 单株产量617克/株, 单株结薯数5.5个, 单薯重量112.2克/块, 干物质含量17.6 %, 淀粉含量13.2, 粗蛋白含量1.70 ,维生素C含量27.64 毫克/10 0克,还原糖含量0.22 ,铁含量5.4
13、8 毫克/千克, 锌含量2.87 毫克/千克,食味品质好。 A.5 属性及生育期 早熟,生育期92天。 A.6 抗病性 抗晚疫病。 DB63/T 18802020 6 B B 附 录 B (资料性) 马铃薯种薯分级标准 B.1 马铃薯种薯分级级别 B.1.1 基础种薯。分为脱毒马铃薯原原种和脱毒马铃薯原种。 B.1.2 合格种薯。分为一级脱毒种薯、二级脱毒种薯、三级脱毒种薯。 B.2 脱毒种薯质量的分级指标 包括品种的纯度、块茎整齐度、不完善块茎率、沙土含量四指标。以品种纯度为主要分级指标,其 它为控制性指标。 表B.1 各级脱毒种薯分级质量指标 级别 项目 原原种 原种 一级种薯 二级种薯
14、三级种薯 种薯材料 微型薯 原原种 原种 一级种薯 二级种薯 品种纯度(%) 100 99.5 98 96 94 块茎整齐度(%) 85 85 80 75 不完善块茎不高于(%) 1 1 3 6 10 沙土含量百分率(%) 1 1 1 2 2 B.3 马铃薯种薯病害允许最高发病率的分级指标 病毒病、真菌性和细菌性病害8项指标中,以最低指标为依据定级。 表B.2 各级脱毒种薯病害允许最高发病率(%) 级别 项目 脱毒苗 原原种 原种 一级种薯 二级种薯 种薯材料 微型薯 原原种 原种 一级种薯 马铃薯普通花叶病(PVX) 0 0 1 3 5 马铃薯重花叶病(PVY) 0 0 2 3 5 马铃薯卷叶病毒(PLRV) 0 0 1 2 3 马铃薯纺锤体块茎病毒(PSTV) 0 0 1 2 3 马铃薯晚疫病 0 0 0 1 3 马铃薯黑胫病 0 0 0 0 1 马铃薯环腐病 0 0 0.1 0.5 1 C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