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03.220.20 CCS R 10 备案号:78011-2021 DB63 青海省地方标准 DB 63/T 18582020 高寒高海拔荒漠公路排水体系设计指南 2020 - 12 - 09 发布 2021 - 01 - 01 实施 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63/T 18582020 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青海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正平路桥建设股份有限公司、青海省育才公路勘察设计 有限公司、青海省海南天和路桥工程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
2、起草人:李捷、蒲广宁、赵全成、王海春、李晓龙、郭慧先、鲜香荣、崔明、李东臻、 马海峰、张明拾、井浩、马占刚、李林海、李世奎、包彦章、张冬冬、王强、张晓伟、寇双成、顾甫林、 赵忠、索南才吉、王国建、韩馨、蔡婷霞、商可、包坤业、何睿华、林玉婷、仇朝珍、韩嘉庆。 本文件由青海省交通运输厅监督实施。 DB63/T 18582020 1 高寒高海拔荒漠公路排水体系设计指南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高寒高海拔荒漠公路排水体系设计的基本规定、路基排水、路基防护加固工程、路面 排水与路肩加固、分隔带排水、路界地下排水、桥梁防排水工程、隧道防排水工程等内容的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高寒高海拔荒漠区新建、改扩建的各
3、等级公路排水体系设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 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50108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JTJ 003 公路自然区划标准 JTG B01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 B04 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 JTG C30 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 JTG D30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T D31 沙漠地区公路设计与施工指南 JTG/T D33 公路排水设计规范 JTG D60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JTG/T 33
4、10 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 JTG/T 3660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 JTG 3370.1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第一册 土建工程 CJJ 139 城市桥梁桥面防水工程技术规程 青海省公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指南 (青海省交通运输厅,青交2020147号)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高寒高海拔荒漠 指柴达木荒漠区,根据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 003),该区域为 2区,气候干旱,碱湖分布 广泛,主要自然病害为风沙、盐碱、盐盖。 3.2 公路排水系统 DB63/T 18582020 2 由拦截、汇集、输送、排放公路用地范围内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设施组成的系统。
5、3.3 挡水埝 截水沟边阻止截水沟内的水流向下游的土堆,其迎水面一般应做防护设计。 3.4 反滤层 保证水流通过,并防止水流带走土中的细颗粒堵塞排水设施的过滤层。 3.5 盐渍土 易溶盐含量大于规定值的土。 3.6 干涸盐湖 干旱封闭盆地的咸水湖泊,湖内水面在强烈蒸发下逐渐缩小、变浅、干涸,是干旱区盐湖发育的最 后阶段。湖水为饱和卤水,湖中充满石盐沉积,湖面为石盐所形成的坚硬盐盖。 3.7 隔断层 为隔断水分和盐分侵入路基上层或路面基层, 在路基内部或其顶部用透水性良好的或不透水的材料 铺装的层次,用以隔断向上迁移的水分和盐分进入路基上部,防止路基翻浆、盐胀等有效的路基处理措 施。 3.8 风
6、积沙 风力作用下形成的沙物质。从工程角度来看,风积沙一般为细沙或极细沙,颗粒集中,级配不良, 粉黏粒含量少,基本上为松散状。 3.9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国家为防治饮用水水源地污染、保证水源地环境质量而划定,并要求加以特殊保护的一定面积的水 域和陆域。 4 基本规定 DB63/T 18582020 3 4.1 公路防排水设计应综合考虑地域环境、气候特点、柴达木盆地荒漠-盐壳生态区环保要求、盐渍土 及风积沙路段的土质特殊性,做好路基防排水与地基处理、路基防护、地表排水与地下排水设施等综合 设计,并与路面、桥梁、涵洞、隧道等防排水系统相协调。 4.2 公路排水系统应与主体工程及自然环境相适应。设计中
7、应注重各种排水设施的功能和相互之间的 衔接,防、排结合,形成完善的排水系统。 4.3 公路排水体系设计应符合 JTG B01、JTG/T D33、JTG B04 及青海省公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技术 指南的相关技术要求。 4.4 各类排水设施的设计应满足使用功能要求,结构安全可靠,便于施工、检查和养护维修。 4.5 施工场地的临时性排水设施布设,宜与永久性排水设施相结合。 4.6 外业阶段汇水区概况调查应按照 JTG C30 要求进行,收集暴雨径流及地质资料,调查沿线气象、 地形地貌、植被、风沙灾害、地表积水的范围、地下水出露位置及埋藏深度、流量、季节性变化、沿线 筑路材料、既有公路水毁病害情况等
8、;初步确定路基加固工程的范围及形式;风积沙区域应调查主风向 与路线走向的关系及沙害类型、严重程度,可按 JTG/T D31 中有关规定进行。 4.7 柴达木盆地荒漠-盐壳生态区,在公路选线、选址阶段,主要应对植被及水源地采取合理避让等保 护措施。 4.8 穿越或毗邻水源保护区的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准保护区路面应设计路面径流收集处理系统。 路段临河侧应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批复的要求设计防撞护栏, 为防止路面径流直接流入水源保护 区,排水沟应纵向贯通设置,并依据地形在适合位置布设防渗收集池。 4.9 跨越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准保护区和类以上水体的桥梁,应设计桥面径流收集处理系统。 并加装加
9、强型防撞护栏和防抛网,避免车辆经过桥梁时货物翻落桥下进入水体。 4.10 在类及以上水体的伴行路段,临河侧应设置防撞护栏,并在伴行的路段布设排水边沟,根据地 形地貌在适合位置布设应急处理系统。 4.11 高寒高海拔地区路基构造物不宜采用浆砌结构,宜选用混凝土预制或现浇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 应符合 JTG/T 3310 的要求且不低于 C30。地下排水须采用保温措施。 4.12 对不受地下水影响的中湿干燥路段,弱盐渍土路段可按一般路基设计。中、强盐渍土路段,路 基受到地面水或地下水影响时,填方路基应设置隔断层,挖方路基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适当超挖并回填 水稳定性好的填料或设置隔断层。 4.13 盐
10、渍土地区应按切断盐分迁移路线、保证路基稳定的原则进行排水设计。 4.14 盐渍土地区路基必须设置完善的纵横向排水设施。应合理布设桥涵,做好边沟、排水沟、截水沟 和取土坑的相互配合设计,使水流畅通,自成体系,不影响路基稳定。 4.15 盐渍土地区路基宜填不宜挖,有条件时宜在路基两侧设置排碱沟降低地下水位。 4.16 盐渍土地区应考虑当地盐渍土、地下水的腐蚀性,一般防排水措施如图 1 所示。 DB63/T 18582020 4 图1 盐渍土地区公路一般防排水措施 4.17 地下水埋深较浅、毛细水上升较高或易受地表水影响的路段,应在路堤内部设置隔断层,并应符 合下列要求: a) 隔断层的位置应高出地
11、表或地表长期积水位 0.2 m 以上,并满足最大冻深的要求。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新建路基隔断层宜设置在路床之下; b) 隔断层的路拱坡度不宜小于 2%,最大横坡不应超过 5%; c) 隔断层材料可采用透水性好的砾(碎)石、复合防渗土工布。砾(碎)石隔断层厚度宜为 0.3 m0.5 m,最大粒径应小于 50 mm,粉黏粒含量应小于 5%。 4.18 盐渍土路基排水设计应采取防、排、疏相结合的综合措施,防治盐渍土路基病害,并应符合下列 要: a) 地表水丰富、水文地质条件较差的路段,路基两侧宜设置护坡道。护坡道宽度不宜小于 2 m, 横坡不应小于路肩横坡; b) 地下水位较高或公路旁有农田排、灌水
12、渠的路段,可在路基一侧或两侧设排(截)水沟,以降 低地下水位或截阻农田排灌水,排(截)水沟据路基坡脚不应小于 2.0 m。有条件时可设置排 碱沟,排碱沟与路堤坡脚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 5.0 m,沟底应低于地表以下不小于 1.0 m; c) 地表排水困难的路段,在占地容许的情况下可设置蒸发池,蒸发池边缘与路基坡脚之间的距离 宜大于 10 m。 4.19 盐渍土地区的地下排水管与地面排水沟渠,必须采取防水措施。盐渍土地区不宜采用渗沟。在地 下水位较高地段,应加深两侧边沟或排水沟,以降低路基下的地下水位。 4.20 对于盐渍土地区的混凝土结构,埋入土中的混凝土应按化学腐蚀环境考虑,露出地表的毛细吸附
13、 区内的混凝土应按盐结晶环境考虑。 4.21 盐渍土地段的路基构造物应进行防腐处理。 一般可采用选择特种水泥、 降低水胶比、 使用外加剂、 增加保护层厚度、涂抹防腐层等方法。 4.22 干涸盐湖地段路基设计, 当盐湖地表下有饱和盐水时, 宜采用设有排水沟及护坡道的路基横断面, 护坡道宽度应大于 2 m。 4.23 冰冻区地面排水设施应耐冰冻、耐盐蚀;地下排水设施应置于当地最大冻深线以下至少 0.25 m, 无法满足时,应采取保温措施。 4.24 施工单位应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批复的要求,合理用水和排水,采用划界施工来严格控制 施工范围,防止水土流失和水污染。 5 路基排水 DB63/T 1
14、8582020 5 5.1 一般规定 5.1.1 路基排水设计应符合 JTG D30 的相关技术要求。地表排水设施包括边沟、截水沟、排水沟、跌 水与急流槽、蒸发池、油水分离池、排水泵站等,应结合地形和天然水系进行布设,并做好进出口的位 置选择和处理,防止产生堵塞、溢流、渗漏、淤积、冲刷和冻结。 5.1.2 在满足排水要求、利于养护的情况下,路基排水工程应尽量做到“宽、浅、隐、绿”,外观线 形美观流畅。路基排水应系统完整,敏感路段如沿河线等应自成体系。 5.1.3 重视排水设施和防护设施的设计,取土、弃土宜进行专门设计,防止水土流失、堵塞河道和诱 发路基病害。 5.1.4 路基填方路段视两侧地形
15、情况合理设计排水沟,填方或挖方路基两侧应根据地形、植被情况合 理设置边沟、排水沟、截水沟(挡水埝)等排水系统,有条件时优先设置植被防护边沟。 5.1.5 路基高度在 2m 以上的平曲线内侧和竖曲线低凹处易形成集中冲刷的段落,应设拦水带和急流 槽。急流槽出口处应设置在坡脚外 2m 处,从坡脚到出口设置成缓坡。 5.1.6 路基两侧可能产生较明显的集中汇流的段落,可选择横向沟槽合理设置小桥涵。 5.1.7 地表排水设施截面尺寸应根据设计流量通过水力计算确定。边沟、排水沟、截水沟以矩形、三 角形、浅碟形为主,当汇水流量较大时可采用梯形断面。 5.1.8 边沟、排水沟、截水沟长度一般不宜超过 300
16、m,最长不超过 500 m。若受条件限制排水距离过 长时,应通过计算调整排水设施的截面尺寸。 5.1.9 路基防排水设计应满足最大洪水位安全高度要求、防冻要求、路基工作区深度要求。 5.1.10 路基路面排水系统应按动态设计理念,在工程实施中及时优化完善。 5.2 急流槽 5.2.1 水流通过坡度大于 10%、水头高差大于 1.0 m 的陡坡地段或特殊陡坎地段时,宜设置急流槽,并 应符合以下规定: a) 急流槽应采取加固措施; b) 急流槽的纵坡应与地形相结合,进水口应予防护加固,出水口应采取消能措施,防止冲刷; c) 急流槽底应设置防滑平台或凸榫,防止基底滑动。 5.2.2 混凝土 U 型急
17、流槽是一种混凝土现筑或砌筑的明渠形式的急流槽,适用于各类工程条件,应符 合以下规定: a) U 型急流槽槽底、槽壁连为一体,槽壁高度高出计算水深至少 0.2 m,断面厚度一般为 5 cm 10 cm; b) 一般有条件或采取可靠措施,尽量连续浇筑;但不得已分段浇筑时,接头同样必须严格做防水 处理。 5.2.3 管式急流槽由管节拼装而成,如图 2 所示,应符合以下规定: a) 当现场具备暗挖暗埋管道条件时,可在边坡排水中优先选用管式急流槽,管式急流槽宜优先选 用 PVC 或 U-PVC 管; b) 为了防止漏水,管节之间采用套接方式,并严格地进行防水处理;出水口必须妥善消能,防止 管节坍塌和二次
18、冲刷破坏; c) 管式急流槽可选用 PVC、U-PVC 管(或 PVC-U 管)、预制钢筋混凝土或素混凝土管、玻璃钢夹 砂管等管材,所选管材应具有一定的耐久性。其中:PVC 或 U-PVC 管与玻璃钢夹砂管管节长度 较为灵活,一般按照工程需要和厂商生产尺寸选用,接头便捷、密实,效果较好; d) 为保证 PVC 或 U-PVC 管的耐久性,管道上部需覆土埋设,填土厚度一般不少于 30 cm; DB63/T 18582020 6 e) 预制钢筋混凝土或素混凝土管管节长度 1 m3 m,接头采用套接方式,接缝处必须进行防水处 理。 图2 管式急流槽 5.3 截水沟、挡水埝 5.3.1 截水沟、挡水埝
19、的设置形式应结合地面坡度、汇水面积、土质类别、水力坡度等因素综合确定, 并宜与桥涵构造物、边沟、排水沟等排水构造物进行衔接。 5.3.2 一般地段设置土质截水沟、挡水埝;当地势上游汇水面积较大、或在涵洞进口处时,挡水埝迎 水面宜设置为混凝土防护。 5.3.3 挖方路基的堑顶截水沟应设置在坡口 5 m 以外,并宜结合地形进行布设。填方路段斜坡上方的 路堤坡脚的距离,应不小于 2 m。 5.3.4 截水沟的水流应排至路界以外,不宜引入路堑边沟。沟底纵坡不宜小于 0.3%,且应进行防渗加 固。 5.3.5 截水沟要按设计要求进行防渗与加固处理。地质不良地段、土质松软路段、透水性大或岩石裂 隙较多路段
20、,截水沟沟底、沟壁、出水口都要进行加固处理,防止水流渗漏和冲刷。 5.3.6 混凝土截水沟宜每隔 15 m 设置一道伸缩缝,缝内可采用沥青麻絮等弹性材料填塞。 5.3.7 挡水埝的顶宽不宜小于 1.0 m,高度不宜小于 0.8 m,内侧、外侧边坡坡度不宜陡于 1:1。必须 采用开挖式排水设施时, 宜采用宽浅的断面形式, 排水沟的底宽不宜小于 0.6 m, 边坡坡度不宜陡于 1:1, 必要时可用草皮或黏性土进行加固。 5.3.8 挡水埝迎水面常见防护类型包括铺草皮、干砌片石、浆砌片石、混凝土等,防护设计应保护其 免遭水流、波浪等冲击破坏以及基底冲刷淘空。 5.4 边沟 5.4.1 边沟断面形式及
21、尺寸应根据降雨强度、汇水面积、地形地质条件以及对路侧安全与环境景观的 影响程度等确定。条件许可时,宜为三角形或浅碟形边沟。 DB63/T 18582020 7 5.4.2 为保证路基稳定,防止路基附近积水,一般宜设置大边沟。一般路段路基宜采用梯形土质边沟; 土质抗冲刷性能差且影响路基稳定时,宜设置混凝土边沟。 5.4.3 边沟底纵坡一般与路线纵坡保持一致,且不小于 0.3%。 5.4.4 挖方路段宜采用矩形混凝土边沟,出水口应连接涵洞或天然河沟底部。 5.4.5 风积沙路段宜采用浅碟形边沟,确有必要时可设置盖板。 5.5 排水沟 5.5.1 将边沟、截水沟、取(弃)土场和路基附近低洼处汇集的水
22、引向路基以外时,应设置排水沟。 为保证路基稳定,不宜将地表排水沟与降低地下水位的排水沟合并使用。 5.5.2 为有效截流导流,确保路基不受侵蚀,可在路基边坡坡脚外设置纵向排水沟。排水沟位置应结 合地形条件设置,距路基边坡坡脚不宜小于 2.0 m。土质抗冲刷性能差且影响路基稳定时,宜设置混凝 土梯形排水沟。 5.5.3 排水沟出水口应连接桥涵进出口或者天然河沟底部。 5.5.4 排水沟一般采用梯形断面,深度与底宽均不应小于 0.5 m,沟壁坡率根据土质确定,长度不宜大 于500 m,沟底纵坡一般与路线纵坡保持一致,不小于 0.3 %且不大于 3.0%。 5.5.5 排水沟平面布置应平顺,采用直线
23、,转弯时弧形半径不宜小于 10 m。 5.5.6 将取土坑连通形成纵向排水时,取土坑的坑底离最高地下水位不应小于 0.15 m,取土坑的坑底 向路堤外应有 2 %3 %的横向坡度和不小于 0.2 %的纵坡。 5.6 蒸发池 5.6.1 荒漠盐滩,不占用耕地的路段,为克服排水困难提高路基稳定性,可设反压护道或蒸发池排除 地表水。 5.6.2 合理确定蒸发池边缘与路基之间的距离,避免影响路基稳定和路侧安全,并应不小于 5 m。蒸发 池设计水位应低于排水沟的沟底。 5.6.3 蒸发池的容量应以一个月内汇入池中的雨水能及时完成渗透与蒸发作为设计依据,据水力、水 文计算后确定,并防止产生盐渍化或沼泽化。
24、 5.6.4 蒸发池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安全防护加固措施。 5.6.5 蒸发池的容量不宜超过 300 m 3 ,蓄水深度不应大于 1 m,必要时池底与四周宜作防渗处理。 6 路基防护加固工程 6.1 一般规定 6.1.1 存在水毁隐患、需进行路基防护加固的段落或公路水毁修复工程,应进行路基防护加固设计, 一般包括路肩墙、路堤墙、护脚墙、护坡、石笼式挡墙、反压护道等措施。防护构造物的结构形式、材 料类型、工程规模、防治效果应综合论证比较后选用,其设计应符合 JTG D30 的相关规定。 6.1.2 沿河路基防排水设计应根据河流水文特性、设计洪水位、流量以及河道地形地质条件,合理布 设排水设施
25、,做好排水设施出口处理,并与河道导流设施和调治构造物相协调,防止水流冲刷路基边坡 及河岸。 6.1.3 路肩墙、路堤墙、护脚墙等冲刷防护工程应符合以下规定: a) 冲刷防护工程顶面高程,应为设计水位加上波浪侵袭、壅水高度及安全高度之和; b) 基底应埋设在冲刷深度以下不小于 1m 或嵌入基岩内,寒冷地区应在冻结深度以下不小于 1m。 当冲刷深度较深、水下施工困难时,可采用桩基或适宜的平面防护; DB63/T 18582020 8 c) 当受水流冲刷时,应按路基设计洪水频率计算冲刷深度,基底应置于局部冲刷线以下不小于 1.0 m; d) 当冻结深度小于或等于 1.0 m, 基底应在冻结线以下不小
26、于 0.25 m, 且最小埋置深度不小于 1.0 m。 冻结深度大于 1.0 m时, 基础最小埋置深度不应小于 1.25 m, 并应对基底至冻结线以下 0.25 m 深度范围的地基土采取措施,防止冻害。 6.1.4 挡土墙构造设计应符合 JTG D30 的规定,墙身应设置倾向墙外且坡度不小于 4 %的排水孔,排水 孔进水口应设置反滤层,并宜采用透水土工布。墙背应设置反滤层,反滤层宜采用透水性的砂砾、碎石, 含泥量应小于 5 %,厚度不应小于 0.5 m。 6.1.5 戈壁滩无明显河床且洪水漫流可能冲刷路基边坡时,导流设施宜与桥涵构造物配合实现定向排 水,路基边坡宜进行坡脚防护。 6.1.6 路
27、基边坡防护应做到生态防护与工程防护相结合,优先选用生态防护。 6.1.7 在柴达木盆地荒漠-盐壳生态区的风沙区域,路基防护设计应考虑采用砾(片、碎)石覆盖、沙 障、草方格或化学固化等固沙措施。 6.1.8 在柴达木盆地荒漠-盐壳生态区水分条件较好的路段, 可采用水泥网格加撒播当地适生草籽的措 施进行护坡,应选用冰草、针茅、早熟禾、披碱草、老芒麦等草种混播,可种植沙棘、柠条、红柳等耐 旱性灌木。 6.1.9 岩盐路基宜考虑框格防护、干砌片石护坡、编织袋护坡等防护设施。 6.1.10 泥石流等不良地质地段,应论证分析泥石流影响程度及通过方案,宜采用拦挡坝、格栅坝、排 导槽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护。 6.
28、2 路肩墙 河流容许流速为5.0 m/s8.0 m/s时,沿河路堤与河岸相距很近,水深流急、为避免挤压河床,宜 设置采用仰斜式浸水挡土墙,应符合以下规定: a) 墙体平面宜结合水流方向布置,不挤压河道; b) 挡土墙应每隔 10 m 设置伸缩缝,伸缩缝之间以沥青麻絮填塞;在地基岩性变化处、墙高突变 处和构筑物连接处均应设置沉降缝; c) 最高洪水位 30 cm 以上,必须每隔 2.0 m3.0 m 交错布设10 cmPE 管作为泄水管; d) 挡墙基底承载力要求不小于 300 KPa,不满足要求时应进行基底换填处理。 6.3 路堤墙 边坡过陡坡面水流冲蚀严重、易受水流冲刷发生滑塌的路段,宜设置
29、重力式路堤挡土墙,应符合以 下规定: a) 挡土墙每隔 10 m 设置伸缩缝,伸缩缝之间以沥青麻絮填塞;在地基岩性变化处、墙高突变处 和构筑物连接处均应设置沉降缝; b) 墙背填料宜采用附近土源,尽量选用抗剪强度高和透水性强的砾石或砂土; c) 地面线 30 cm 以上,必须每隔 2.0 m3.0 m 交错布设10 cmPE 管作为泄水管; d) 基底承载力容许值要求不小于 300 KPa,不满足要求时应进行基底换填处理; e) 基坑不得全段开挖,必须采取跳槽开挖,及时分段支模浇筑的方法施工。 6.4 护脚墙 为防止水流侵蚀坡脚或收缩过远坡脚,宜设置护脚墙,应符合以下规定: a) 护脚高度不宜
30、超过 5 m; b) 护脚墙基底高程应在局部冲刷线高程下有一定的安全距离; DB63/T 18582020 9 c) 挡土墙每隔 10 m 设置伸缩缝,伸缩缝之间以沥青麻絮填塞;在地基岩性变化处、墙高突变处 和构筑物连接处均应设置沉降缝。 6.5 护坡 边坡冲毁严重路段宜采用水泥混凝土护坡,护坡宜与护脚墙、路堤墙结合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 a) 岩盐路基边坡防护设计,应考虑边坡雨水侵蚀、盐胀、冻胀变形的影响,宜采用框格防护、干 砌片石护坡、编织袋护坡等; b) 岩盐路基冻胀路段宜采用框格防护,应减缓路基边坡坡度于 1:1.25,并在框格的交点处,打 入0.5 m1.0 m 长的固定桩或钢筋;
31、c) 干砌片石护坡要求坡面稳固,先垫以砂层,然后自上而下平整地铺砌片石,片石应逐块嵌紧且 错缝,护面厚度一般不小于 20 cm,干砌要勾缝; d) 雨水集中或汇水面积较大时,应有排水设施相配合,如在挖方边坡顶部设截水沟,高填方的路 肩边缘设拦水带等; e) 简易防护的边坡高度与坡度不宜过大,边坡坡度一般不陡于 1:11:1.5; f) 水泥混凝土护坡每隔 15 m 设置一道伸缩缝,缝宽 2 cm,以沥青麻絮填塞。 6.6 石笼式挡墙 石笼式挡墙适用于沿河土质坡脚的冲刷防护,应符合以下规定: a) 石笼式挡土墙外形可采用外台阶、内台阶、宝塔式等; b) 石笼可采用重镀锌钢丝、镀锌铁丝、普通铁丝编
32、织。永久工程应采用重镀锌钢丝;使用年限 8 年12 年时,可采用镀锌铁丝;使用年限 3 年5 年时,可采用普通铁丝石笼; c) 石笼内填充物应采用质地坚硬、 不易崩解和水解的片石或块石, 石料粒径宜为 100 mm300 mm, 小于 100 mm 的粒径不应超过 15 %,且不得用于石笼网格的外露面,空隙率不得超过 30 %; d) 石笼式挡土墙背应设置一层透水土工布,以防止淤堵; e) 石笼基础应嵌入原地面以下 20 cm30 cm,以使底层石笼稳定。 6.7 反压护道 反压护道一般适用于非耕作地区且取土方便、运距较近的路段,应符合以下规定: a) 反压护道填料材质及压实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33、可根据需要设置一级或多级反压护道,每级的高 度和宽度应通过稳定计算确定,且应满足工后沉降的要求; b) 反压护道的最大高度不宜超过路堤高度的 1/2; c) 反压护道施工宜与路基同时填筑;分开填筑时,必须在路堤达到临界高度前将反压护道筑好。 6.8 风积沙路段防护 为保证排水顺畅,坡面防护宜与防风固沙措施相结合,应符合以下规定: a) 设计时宜对铺设盐盖、柴草方格篱笆、塑料网方格等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b) 对迎风侧 50 m 和下风侧 20 m 范围内的凸出沙丘整平,再采用沙障进行防护; c) 方格网沙障最外侧铺至沙丘迎风坡底部,沙障外露高度宜为 20 cm,立式植入; d) 路基两
34、侧固沙带固沙方格宜采用 1 m1 m。 7 路面排水与路肩加固 DB63/T 18582020 10 7.1 疏导排除路面水流是边坡防冲蚀设计重点。当降雨量大,路堤边坡较高、冲刷较严重时,宜采用 集中排水方式,设置拦水带、急流槽将路面水汇集,排入排水沟或自然沟渠。其余情况可采用横向漫流 分散排水,排入边沟、排水沟或自然沟渠。 7.2 荒漠公路路堤或台口式路堑下边坡,坡面未做防护而易遭受路面表面水流冲刷,或者坡面虽已采 取防护措施但仍可能受到冲刷时,应在路肩外侧边缘设置拦水带。拦水带应符合以下规定: a) 拦水带宜采用沥青混凝土或预制水泥混凝土路缘石制作; b) 拦水带顶面应略高于过水断面的设计
35、水面高; c) 拦水带的泄水口可设置成开口(喇叭口)式。泄水口附近的拦水带,高度逐渐变化,与急流槽 等设施的进水口连接圆顺; d) 设在纵坡坡段上的泄水口为提高泄水能力,一般做成不对称的喇叭口,并在硬路肩边缘的外侧 设置逐渐变宽的低凹区; e) 泄水口的间距应按有关规范计算确定,一般 60 m100 m 设一处,其开口宽度为 0.5 m1.0 m, 在凹形曲线的底部、桥头端部或其它适当的位置可多设置 2 个3 个泄水口; f) 风积沙地段,拦水带横断面应考虑淤砂的情况,设置为流线型。 7.3 为保证路面基层防水效果,宜进行沥青同步碎石封层或改性沥青碎石封层。 7.4 高等级公路的路缘带硬路肩,
36、其结构层厚度宜与行车道部分相同,土路肩宜采用满铺式水泥混凝 土硬化。 7.5 公路路面底基层、垫层宜铺至路基同宽。 8 分隔带排水 8.1 中央分隔带一般应予封闭,可采用凸形中央分隔带或平齐式中央分隔带。不设超高路段沿两侧路 面横坡排出;设超高路段,超高段外侧路面表面水通过凸形中央分隔带设开口明槽,或通过平齐式中央 分隔带直接排出。 8.2 中央分隔带表面未采用铺面封闭的,为防止中间植草、栽灌木的分隔带灌溉水下渗,必须做好防 渗处理,可设置碎石盲沟及横向排水管排水,并应设置防渗土工布。 8.3 超高路段应采用分隔带开口明槽排水,开口明槽每隔 5 m15 m 一道,将超高外侧路面汇水通过开 口明
37、槽排向内侧路面,由路拱横坡将水排出。 9 路界地下排水 9.1 当路基范围内出露地下水或地下水位较高,影响路基、路面强度或边坡稳定时,应根据工程地质、 水文地质条件及路基挖填高度设置暗沟、渗沟、盲沟、排水垫层等地下排水设施,出水口应考虑保温措 施。 9.2 地下排水设施应采取反滤措施,防止堵塞、失效。 10 桥涵防排水工程 10.1 一般规定 10.1.1 桥涵排水系统应完整、通畅、便于维修。 10.1.2 桥涵排水系统宜与周围挡墙、路基等排水系统协调,保证水流汇集并排出桥涵范围,应符合以 下规定: DB63/T 18582020 11 a) 桥面横坡不宜小于 1.5 %,桥面铺装应能防止雨水
38、渗透至结构混凝土表面。其他受雨淋或可能 积水的表面也应做成坡面,并应采取可靠的防渗和排水构造措施,避免水和腐蚀性介质侵蚀混 凝土表面; b) 混凝土梁外侧翼缘应设置滴水檐或其他防止雨水流向混凝土梁侧面的构造措施; c) 节段预制拼装桥梁的接封面应能阻止雨水侵入; d) 应防止桥面雨水从桥梁伸缩缝装置处渗流到梁端和墩台; e) 箱梁侧壁和底板应预留通风孔和排水孔,保证箱室内外通气和排水性能。 10.1.3 桥涵防排水工程设计应符合 JTG D60 的相关要求。 10.1.4 戈壁荒漠区域桥梁防排水设计应结合气象水文、地质情况、洪水流量,尽量减少盐害及风积沙 危害,提高抗灾能力及耐久性。 10.1
39、.5 桥梁设计时,其桥位、孔径、桥长应满足泄洪、通航要求,并应与周边环境、景观协调,防止 水土流失。宽滩河段及滩、槽难分的不稳定河段,一般不宜压缩河床。 10.1.6 桥梁结构选型应从安全、耐久、适用、环保、经济、美观和技术先进等方面综合考虑,其建筑 材料选择上应树立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理念,尽可能选用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充分考虑各部件的检测、监 测、维护和更新的便利性。 10.1.7 有条件的桥头锥坡设计宜采用生态植物护坡,种植乡土地被植物。 10.1.8 合理设计桥梁基础施工工艺和安排施工时间,尽可能设计对水流、河床、河道扰动较小的围堰 方式或改河法成桥等施工工艺。 10.1.9 路线通过湿地时
40、,宜采用透水性路堤或桥涵形式穿越,强化水力联系措施。在河流及其支流较 密集的路段应适当加密涵洞数量,增强公路两侧的过水能力。涉及水产种植资源保护区时,宜采用大跨 径桥梁减少涉水桥墩数量。 10.1.10 戈壁荒漠区域多为季节性河流,桥梁应尽量预制化、标准化、系列化,避免不必要的多样性。 盐渍土路段的桥涵构造物,需采取必要的防腐措施提高耐久性,桥涵混凝土强度等级应符合 JTG/T 3310 的要求且不宜低于 C30。 10.1.11 沙害地段,桥涵孔径布设应考虑后期养护中防治淤沙的需求。 10.1.12 桥涵基础结构设计应充分考虑施工和环境保护的要求,且应进行耐久性设计。 10.1.13 盐结晶
41、环境环境下的桥涵构造物,应采用低渗透高性能混凝土、增加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宜 采用预制结构、 蒸汽养生等措施。 针对不同结构部位应采用相应的附加防腐蚀措施, 如掺加钢筋阻锈剂、 外涂环氧沥青,采用聚丙乙烯纤维混凝土、防腐涂层、透水模板等。 10.1.14 盐结晶环境环境下的涵洞进出口设置隔水墙, 隔水墙材料宜采用具有防腐涂装的防渗混凝土, 并铺设防渗土工布并反包。 10.1.15 桥面防排水 10.1.16 桥面水泥混凝土调平层顶面应设置防水层,桥面防水应符合 CJJ 139 的相关规定。 10.1.17 桥梁排水应设置桥面径流收集系统,通过纵、横管道排入事故应急池。管道应具有防紫外线 老化、防
42、腐蚀、防冻胀、防堵塞等功能。 10.1.18 泄水孔宜设在桥面边缘、横坡低点处,一般沿纵桥向间距 4 m5 m 设置。特殊情况下可适当 加大,但不宜超过 20 m。 10.1.19 桥梁宜选择防水型伸缩缝,桥梁伸缩缝的上游方向应增设泄水孔。 10.1.20 曲线桥内侧等易积水部位,泄水孔应适当加密,且桥面最低点应设置泄水孔。 10.2 桥涵下部结构防排水 10.2.1 桥(涵)台台背和支挡构造物墙背宜采用透水性材料回填,应采取回填区外设置拦截地表水流 入的沟渠、回填料顶面夯实或铺设不透水层等措施防止地表水渗入。 DB63/T 18582020 12 10.2.2 台背或墙背回填透水性材料时,应
43、在台身或墙身设置泄水孔排水。回填料透水性不良、回填区 渗水量大或有冻胀可能时,可选用连续排水层、铺设排水板等土工合成材料、设置软式透水干管、设置 水平向排水夹层等排水措施。 10.2.3 桥梁下部结构在水位浮动部位处,应采用防水混凝土和涂防水涂料。墩柱应做附着式排水,并 避免受撞破坏。 10.2.4 桥梁下部结构防排水设计应符合 JTG/T D33 的相关规定。 10.3 桥涵铺砌 10.3.1 桥梁铺砌的材料、截水墙深度、铺砌范围等参数取值,应能满足防冲刷要求。 10.3.2 桥址处为盐碱地质,铺砌宜采用抗硫酸盐水泥的混凝土材料,其强度等级应符合 JTG/T 3310 的要求且不低于 C30
44、。 10.4 导流设施 10.4.1 土质松散桥址处应加强河床、河岸防护,防止形成严重冲刷。 10.4.2 拦水坝的设置条件、平面线形、设置长度宜论证确定,基础埋深宜计算确定。平面线形宜选择 水力性能较好的曲线型导流堤,基础埋深应满足防冲刷要求。 10.4.3 拦水坝与路基相接处,坝顶应与路面顶自然顺接、高度平齐。拦水坝与桥涵形成通畅的排水系 统,有利于洪水的渲泄。 10.4.4 桥涵导流设施与路基防排水设施连接闭合,拦水坝宜采用沙坝混凝土护面。 10.4.5 调治构造物基础埋深应符合 JTG C30 的相关规定。位于河槽内的调治构造物基底应埋入总冲刷 线以下不小于 1m;位于河滩时应埋入总冲
45、刷线以下不小于 0.5 m。不能达到要求的深度时,应设置平面 防护工程。 10.4.6 桥梁设计应尽可能不压缩河道,避免大的导流设施;若桥位处压缩河道,上下游需设置导流设 施、护岸和河槽铺底,避免水流对河岸的冲刷。 11 隧道防排水工程 11.1 一般规定 11.1.1 隧道防排水设计应遵循“防、排、截、堵相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应使防水可 靠、排水畅通。保证运营期间隧道内不渗不漏,基本干燥。 11.1.2 隧道防排水应满足下列要求: a) 结构不渗水,不挂冰,路面无湿渍,不结冰; b) 衬砌背后不积水、排水管道不冻结。 11.1.3 防排水材料应满足国家、行业标准和设计要求,有出
46、厂合格证明,并按相关规范进行检验。不 得使用有毒、污染环境的材料。 11.1.4 高寒高海拔隧道洞内应采用保温设施,使围岩水保持一定的温度而顺利排出。保温材料必须具 备保冷抗冻性好、防火性好、防水及耐腐蚀性好等特点;装饰抗冻层的面板必须具备优良的防火性和抗 冻性,并能随隧道的轮廓弯曲成弧形。 11.1.5 应结合隧道工程特点、地形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情况及勘测资料,进行隧道的防排水设计,应 符合下列规定: a) 对地表水和地下水应妥善处理,使洞内外形成完整、通畅、便于维修的防排水系统; DB63/T 18582020 13 b) 衬砌结构应有可靠的防排水设计,二次衬砌防水应以混凝土自防水为主,其
47、施工缝和变形缝处 应加强防水措施。 11.1.6 隧道结构的施工缝、伸缩缝等接缝的部位,宜避开不利的环境作用;当可能遭受腐蚀性环境侵 蚀时,应对接缝部位加强防排水、封堵措施,并宜采取附加防腐蚀措施。 11.1.7 框架混凝土结构的表面形状应有利于排水,对于可能受雨淋或积水的部位宜设置倾斜面。对可 能产生蓄水的部位,宜设置排水通道。排水管的出口不得紧贴混凝土构件表面,宜离开混凝土构件表面 一定距离。 11.1.8 有防水要求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其每侧暴露面上表层分布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不宜低于 0.4 %; 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 300 mm。 11.1.9 采取的隧道防排水措施,应注意保护自然环境
48、。当隧道内渗漏水可能引起地表水减少,影响居 民生产、生活用水时,应对围岩采取堵水措施。 11.1.10 隧道防排水设计应积极稳妥地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 11.2 防水系统设计 11.2.1 隧道内防水材料应符合现行 GB 50108 的规定。防水材料可选用注浆止水材料、防水卷材、中 埋式止水带、背贴式止水带、排水盲管、防水混凝土等。 11.2.2 隧道采用复合式衬砌,在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之间应设置防水板及无纺布,无纺布与防水板应 分次铺挂,不宜采用复合式防水板。隧道防排水材料的技术指标和参数应在常规参数基础上提高,建议 无纺布不应小于 400 g/m 2 ,防水板厚度不应小于
49、1.5 mm。 11.2.3 在钢筋混凝土二衬段,可设置双层土工布中加防水板,以防止绑扎二衬钢筋时损伤防水板。 11.2.4 二次衬砌混凝土应满足抗渗要求,抗渗等级不应低于 P8。 11.2.5 高寒、 高海拔地区隧道衬砌结构的保温防冻设计主要考虑隧道衬砌内表面全断面设置隧道保温 系统。具体敷设段落应结合实测数据、相关计算或根据隧址区气候条件、气象特点及海拔等情况与同等 气候区工程经验类比确定。 11.2.6 防水板厚度不应小于加强拱脚处防排水设计, 纵向施工缝设置止水带,防水板向仰拱延伸 1 m2 m。 11.2.7 涌水量较大的隧道, 施工缝及沉降缝宜选用背贴式止水带与中埋式橡胶止水带组合型式防水构 造。 11.2.8 当地下水有侵蚀性时,应采用铺设抗侵蚀防水层等措施,避免地下水侵蚀隧道结构。宜受地下 水侵蚀部位宜采用相应的抗侵蚀混凝土。 11.3 排水系统设计 11.3.1 隧道内纵向排水沟管坡度应与路线纵坡一致,一般排水坡度不小于 0.5 %,横向排水暗(盲) 沟管坡度不应小于 2 %。 11.3.2 洞内排水遵循“有水则设,无水则防”的动态设计原则设置环向排水盲管,可采用软式透水管、 Q 型排水管等,间距 3 m10 m。二次衬砌的环向施工缝、沉降缝、变形缝处宜加设排水盲管。 11.3.3 初喷后,喷射混凝土表面有集中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