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020.40 CCS B 61 DB51 四 川 省 地 方 标 准 DB51/T 27352020 川金丝猴监测技术规范 2020 - 12 - 17发布 2021 - 01 - 01实施 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51/T 27352020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监测技术 . 1 附录A(资料性) 川金丝猴种群分布的访问调查表 . 10 附录B(资料性) 川金丝猴栖息地记录表 . 11 附录C(资料性) 川金丝猴种群结构记录表 . 12 附录D(资料性) 川金丝猴及其栖息地受威胁因素及影响程
2、度调查表 . 13 附录E(资料性) 川金丝猴保护现状调查表 . 14 附录F(资料性) 川金丝猴栖息地周边社会经济调查表 . 15 附录G(资料性) 川金丝猴栖息地植物样方调查表 . 16 附录H(资料性) 川金丝猴栖息地植物物候监测记录表 . 17 附录I(资料性) 川金丝猴行为取样记录表 . 18 附录J(资料性) 16对川金丝猴微卫星引物 . 19 DB51/T 27352020 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提出、归口并解释。 本文件起草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自然保护地
3、工作总站、四川省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保护站、 四川大学、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黎大勇、李静、杨旭煜、顾海军、朱敏、杨坤林、杜一平、刘世昌、金贵祥、 冷志成、施小刚、胡杰、唐赟、闫香慧。 本文件首次发布。 DB51/T 27352020 1 川金丝猴监测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四川省川金丝猴的种群及栖息地调查、家域、栖息地利用、食物组成、食物资源的可 获得性、日活动时间分配、个体识别及遗传多样性评估。 本文件适用于四川省川金丝猴的监测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栖息地
4、habitat 川金丝猴维持其生存所必须条件的具体区域,包括了所有生态因子。 3.2 家域 home range 川金丝猴日常活动长期占据的区域。 3.3 食物 food 满足川金丝猴机体正常生理和生化能量需求,并延续正常寿命的物质。 3.4 微卫星序列 microsatellite sequence 基因组中由1-6个核苷酸为基本重复单元组成的DNA串联重复序列,也称为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STR)或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s repeats,SSR)。在个体间重复次数发生 变化的多态性微卫星位序列,可以作为微卫星标记使用。 3.5 粪
5、便样品 feces sample 用于提取DNA的川金丝猴新鲜粪便。 4 监测技术 4.1 种群及栖息地调查 4.1.1 抽样方法及强度 DB51/T 27352020 2 访问调查了解当地川金丝猴历史分布,在调查区域地图上标出川金丝猴的活动位点,结合川金丝猴 集群活动和季节性的迁移规律,及川金丝猴家域(一个数量为100只的川金丝猴群家域达10 km2)、栖 息地利用(川金丝猴具有季节性海拔迁移特点)和猴群利用家域核心区域等特点,拟定重点调查区域。 调查区域包括川金丝猴栖息地的不同海拔梯度和不同植被类型。 4.1.2 分布调查 通过访问调查、文献资料查询以及林业部门提供的信息,了解调查区域川金
6、丝猴历史分布情况,填 写川金丝猴种群分布的访问调查表(见附录A中表A.1)。根据历史数据确定川金丝猴潜在分布地点 并在地图上标出。 4.1.3 栖息地调查 4.1.3.1 数据记录 通过野外调查,结合植被类型和海拔状况,每间隔100 m,填写一张川金丝猴栖息地记录表(见 附录B中表B.1)。同时,根据川金丝猴实体或活动痕迹的信息,记录地理位置(经纬度、海拔),地形 地貌(坡度、坡向、坡位)、植被类型、乔木种类、郁闭度等,填写川金丝猴栖息地记录表(见附 录B中表B.1)。 4.1.3.2 生境质量评价及分类 选择逻辑斯蒂格式输出MaxEnt模型的预测结果。根据20次重复后MaxEnt输出的平均生
7、境适宜度指数 (HSI)对研究区域川金丝猴的生境质量进行评价。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中以最大约登指数(Youdens index)和TPT平衡阈值(Balance training omission, predicted area and threshold value logistic threshold)对模型预测分布图进行重分类,将生境分为不适宜生境(unsuitable habitat)、次适宜 生境(sub-suitable habitat)和适宜生境(suitable habitat)三类。 4.1.3.3 栖息地大小计算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计算研究区域及保护区各功能区川金丝猴各级
8、别栖息地的面积大小。 4.1.4 种群数量调查 4.1.4.1 调查时间及频率 种群数量调查每年集中开展2次。一次在食物丰富的5月7月;一次在食物匮乏的11月2月。结合 2次调查的数据,计算川金丝猴的种群数量。 4.1.4.2 猴群的计数 通过调查过程中发现的猴群活动痕迹(如粪便、食物残留、折断的大树枝)来判断猴群有无;发现 猴群时,采用多人对不同年龄/性别组个体直接计数和拍摄视频后回放分析计数,对猴群直接计数;不 能直接计数时,通过计数猴群中的成年雄猴来判断猴群的数量,并填写川金丝猴种群结构记录表(见 附录C中表C.1)。 4.1.5 受威胁状况调查 根据调查过程中发现的人为活动痕迹(开矿、
9、建筑、修路、旅游、放牧、偷猎、采伐、挖药等), 自然灾害(地震、火灾、洪灾等)以及森林病虫害等,记录强度和时间,填写川金丝猴及其栖息地受 DB51/T 27352020 3 威胁因素及影响程度调查表(见附录D中表D.1),依据强、中、弱三个等级对川金丝猴及其栖息地的 受威胁、干扰状况进行评估。 4.1.6 保护现状调查 4.1.6.1 保护现状判断 通过猴群对调查人员的反应、调查人员接近猴群的距离、猴群活动范围与村庄的距离、以及徒步调 查过程中发现猎杀野生动物的套索数量,来判断猴群的保护状态。 4.1.6.2 数据记录 记录调查区域川金丝猴种群保护措施、栖息地保护设施及面积、救护繁育等,并填写
10、川金丝猴保 护现状调查表(见附录E中表E.1)。 4.1.7 社会经济调查方法 调查访问了解猴群周边社区一年在森林中的主要经济活动;调查猴群分布周边村庄的农业基础资料 (家庭数、人口、耕地、牲畜),家庭各种收入等,分析村民主要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并填写川金丝猴栖息地周边社会经济调查表(见附录F中表F.1)。 4.2 家域 4.2.1 猴群跟踪 清晨(06:00 - 06:30)出发,发现猴群后,进行全天跟踪,直到猴群傍晚(18:00-19:00)进 入夜宿地为止。在距离猴群30 m50 m的地方,使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来确定猴群的具体位置、使用海 拔表记录猴群的海拔高度,同时记录
11、猴群活动地的植被类型、坡度和坡向等地理因子。发现猴群距离较 远(100 m)时,则使用测距仪、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一起来确定猴群的具体位置,并通过望远镜观察 确定猴群位点的植被类型。 4.2.2 数据记录及统计 记录位点、海拔、植被类型及猴群在某一位置停留的时间(每隔30 min记录一次猴群的位置)。数 据统计时以30 min为利用某地1次为单位,计算猴群利用家域中不同位置的强度。同时也记录猴群活动 过后留下的遗迹(粪便、折断的树枝、吃剩的食物、留下的脚印等)和猴群曾经活动(通过询问向导) 的位点、海拔、植被类型。只要猴群进入过某个区域,就将这个区域算在家域之内。在计算种群密度和 生物量时,采用的
12、平均个体重量为9.1 kg。 4.2.3 家域的分析计算及制图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计算川金丝猴的家域并制图。 4.2.4 家域中不同地域的利用强度调查 设定250 m250 m的网格,通过统计对每个网格的利用频次,来调查猴群对家域中不同地域的利用 强度(进入网格数0.0625 km2)。 4.3 栖息地利用 4.3.1 样方设置 DB51/T 27352020 4 在川金丝猴活动区域内,海拔每升高100 m设置一个20 m20 m的样方,样方从低海拔到高海拔,并 覆盖区域的主要植被类型,穿越川金丝猴活动的整个区域;同时在发现猴群活动区域的地方设置20 m 20 m的样方,样方数量80个适宜。
13、 4.3.2 栖息地生态因子分级 在设置的样方中使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记录样方的点位,并调查样方的海拔、地形、坡向、坡度、 林型、乔木平均高度、乔木平均胸径、乔木密度、郁闭度、离水源距离及干扰等11个生态因子,对栖息 地的生态因子划分等级,每个生态因子划分为3-4个等级。填写川金丝猴栖息地植物样方调查表(见 附录G中表G.1)。 4.3.3 生态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应用统计分析软件,对所测的生态因子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找出影响川金丝猴栖息地利用的主要生态因子。在主成分分析处理时,首先需对原 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
14、计算出样本相关矩阵,求出相关矩阵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最后根据特征 向量和特征根求出各主成分以及它们的贡献率,划分影响川金丝猴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 4.3.4 生境选择特征的衡量及计算方法 采用Vanderloeg选择系数Wi和Scavia选择指数Ei衡量川金丝猴对栖息地的喜好程度(即生境选择特 征)。计算方法如下: )/(/)/( iiiii prprW (1) )/1/()/1( nWnWE iii (2) 式中: Wi选择系数; Ei选择指数; i特征值; n特征值总数; pi环境中具i特征的样方数; ri川金丝猴选择的具有i特征的样方数。 注1:Ei值介于1与1之间。1Ei0表示不喜欢
15、(用NP表示);Ei1表示不选择(用N表示);0Ei1 表示喜欢(用P表示);Ei1(用SP表示)表示特别喜欢;Ei0表示随机选择(用R表示)。 注2:对监测区域的四季进行划分,采用物候学的划分方法,将3月5月划为春季,6月8月为夏季,9月11 月为秋季,12月次年2月为冬季。 4.4 食物组成 4.4.1 观察猴群 在不干扰猴群正常活动的情况下,近距离的观察猴群,借助望远镜进行辅助观察。按照不同年龄/ 性别组标准,采用15 min间隔的扫描取样法观察猴群的取食行为。 年龄/性别组划分标准如下: a) 成年雄性:猴群中体型最大的个体,有金黄色浓密毛发,从肩部到手肘部有黄色针毛,嘴角瘤 和白色睾
16、丸非常明显; DB51/T 27352020 5 b) 成年雌性:体型小于成年雄性,面盘瘦小,乳房大且有明显乳头下垂; c) 未成年个体:包括未成年雄性和未成年雌性,猴群中最为活跃的个体; d) 婴幼猴:体型最小,多由母亲携带,毛色为灰黑色和乳白色,靠母亲哺乳成长。 4.4.2 记录 记录内容包括:不同年龄/性别组的取食的植物种类、部位、植物类别及其他记录到的东西。猴群 个体采摘或往嘴里喂食,以及寻找某种食物停留至少5 sec以确认取食种类/部位,这类行为确定为取食。 4.4.3 食物种类及判断规则 4.4.3.1 食物种类 食物种类如下: a) 松萝(长松萝、短松萝、黑松萝等); b) 芽(
17、主要是叶芽); c) 嫩叶、成熟叶; d) 花(或花苞); e) 果实(或种子); f) 竹笋; g) 蘑菇; h) 树皮、叶柄、块茎、茎; i) 其他(包括昆虫、脊椎动物、鸟蛋、土等)。 4.4.3.2 食物判断规则 食物判断规则如下: a) 观察动物取食植物的某一部位时,拍照,并采摘不同生长时期植物的叶、花、果制成标本; b) 在猴群离开后,进入猴群采食场,结合取食留下的痕迹,判断和标记取食的物种; c) 剥树皮并往嘴里喂食被认为是取食昆虫。 注:所有的取食种类以观察为准。 4.4.3.3 食物组成计算 每个扫描个体被视为一个独立的样本,使用如下公式计算不同食物种类在每个月的食物组成中所占
18、 的比例: FCP kk / (3) 式中: Pk不同食物种类所占的比例; k取食的植物种类或部位; Ck取食食物种类k的总和; F取食的总样本数。 最后计算其平均值来表示不同季节和全年的食物组成。 4.5 食物资源的可获得性 4.5.1 样方设置 DB51/T 27352020 6 设置20个20 m20 m的固定植物样方,样方包括猴群活动的所有植被类型和全部海拔区域,并用号 码牌标记胸径(DBH)10 cm的乔木,以便以后长期记录。 4.5.2 数据记录 在每个样方内统计乔木的种类、高度和冠幅,对样方内的灌木记录植物种类、高度和盖度。每月在 跟踪猴群的同时,监测样方中被标记树木(目测),记
19、录样方内长有嫩叶、花、果实和种子等植物的株 数。填写川金丝猴栖息地植物物候监测记录表(见附录H中表H.1)。 4.5.3 食物可获得性指数计算 使用Estrada的研究方法结合植物监测,计算食物可获得性指数(Food availability index,FAI)。 NNFAI i / (4) 式中: Ni猴群所喜好取食的树木的种类株数; N植被样方中树木的总株数。 4.6 日活动时间分配 4.6.1 活动类型划分 将不同年龄/性别组个体的活动类型分为取食、移动、休息和其他四种类型,其他类型是指除取食、 移动和休息以外的其他各种活动。填写川金丝猴行为取样记录表(见附录I中表I.1)。 4.6.
20、2 活动时间分配数据收集 采用15 min的扫描取样法。扫描严格按照从左往右、从右往左或从上往下的顺序进行,具体情况视 观察条件而定。无论天气好坏,每个月保证10 d从早到晚的完整数据。 4.6.3 活动时间分配的计算 计算活动时间分配时,使用每次扫描中做某种活动的个体数目除以本次扫描观察到的个体总数。首 先,把某个时段多个扫描得到的百分比平均,然后在平均将某月中得到的多个同一扫描时段的百分比, 得出一天不同时段的活动时间分配。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出每个月、每个季节和全年的活动时间分配。 4.6.4 数据统计分析 采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于统计分析的数据,先检验其正态性。如果显著偏离正态分
21、布 采用非参数检验。非参数检验被用来分析川金丝猴群几种类型活动时间分配总体上的差异程度以及不同 季节之间川金丝猴群白天各个时间段的各种活动时间分配差异程度。单因素的方差分析去检验4种不同 类型活动的时间在白天各个时间段的总体差异程度。该检验方法也被用于分析四种不同类型活动时间分 配在不同月份和不同季节之间的差异;检验同一年龄性别组和不同年龄/性别组个体在不同季节间活动 时间分配的差异程度。所有的检验都是双尾且用p0.05作为拒绝Ho假设的基本标准。 4.7 个体识别及遗传多样性评估 4.7.1 粪便样品的采集和保存 4.7.1.1 采样工具 DB51/T 27352020 7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22、、地形图、离心管、一次性PE手套、封口袋、100 mL塑料样品瓶、冰盒(内含若 干冰袋的塑料泡沫盒或保温盒)、95%无水乙醇、标记笔、铅笔、标签纸、标记胶带、相机等。 4.7.1.2 粪便样品的选取原则 粪便样品的选取原则如下: a) 粪便样本新鲜,在3天内的粪便为佳,在寒冷干燥季节,可采集5天以内的粪便样品; b) 选择形态较完整的固体样本,同一堆粪便只采集一份样品; c) 一堆粪便样本已经断成几截且已相互分散有一定距离,则只选取其中一截采集; d) 当多堆新鲜粪便距离较近时,外观上有明显差异,应分别采样,选取其中位置独立、不与其 他粪便有接触的样本分别进行采集; e) 遇到川金丝猴母幼粪便
23、样品,应分开采集粪便,依据粪便大小有明显差异作出判断。 4.7.1.3 样品采集与记录 样品采集与记录应符合下列规定: a) 采集川金丝猴新鲜粪便样品时,佩戴一次性PE手套,避免人为因素导致的样品污染; b) 保证样本表面完好、不受破坏; c) 每次采样佩戴两层干净的一次性PE手套,将样本直接捡起,单独装入一个离心管。拧紧瓶盖 封装后,脱下外层手套并丢弃于垃圾袋内。在采集下一份粪便样本时,重新戴上一个新的第二 层手套,保证戴上手套采集第二份样本时不再触碰之前的样本,以避免样品间的交叉污染; d) 采集粪便样品的同时,记录相关信息,包括采集时间、地点、经纬度、海拔、新鲜程度及生境 状况等信息,以
24、及样本所属的个体性别、年龄等信息; e) 拍摄采集的粪便照片和栖息地照片。 4.7.1.4 样品的保存 野外采集的样本,在核对好样品采集、编号等信息之后,将离心管放入冰盒内,保证离心管同冰袋 有直接接触。 从野外回到住地,将样品放入20 或80 冰箱保存。如果暂住地没有冰箱,需在离心管中加 入95%无水乙醇(无水乙醇淹没粪便即可)。 4.7.1.5 样品的运输和实验室保存 样品在运输途中使用冰盒并密封。到达目的地之后,立刻转入20 或80 冰箱保存。 野外样品采集完成后,应在10日内送到相关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进行DNA提取工作。 4.7.2 粪便样品DNA的提取和保存 4.7.2.1 粪便样品的
25、DNA提取 使用粪便DNA提取专用商品试剂盒对采集的样品进行DNA提取,具体方法参考试剂盒使用说明。 4.7.2.2 DNA的保存 将装有总DNA的离心管保存在-20 冰箱备用;或在-80 超低温冰箱中长期保存。 4.7.3 遗传标记选择 4.7.3.1 性别鉴定分子标记 DB51/T 27352020 8 川金丝猴性别鉴定分子标记采用川金丝猴锌指蛋白基因(ZF),PCR扩增引物为: F: TTATGGTGAAAGCCAAGAA R: GCAATTTCAGCAACATCTAAG 雌性个体扩增出一条带ZFX,片段长度为211 bp。 雄性个体扩增为两条带:ZFX,片段大小211 bp;ZFY,片
26、段大小140 bp。 4.7.3.2 微卫星标记 进行野外金丝猴的个体识别、亲子鉴定、种群监测、种群遗传多样性评估分析,统一推荐使用16 个微卫星标记(见附录J中表J.1),可根据工作目标选用合适数量的微卫星标记。 4.7.4 实验流程 4.7.4.1 个体识别 使用表J.1中17号微卫星标记对每个样品进行PCR扩增,基于微卫星分型结果进行个体识别。 4.7.4.2 性别鉴定 按照4.7.3.1中规定的性别鉴定分子标记引物对不同个体的DNA样品进行PCR性别鉴定;当同一个体 有多份样品时,只对其中一份做性别鉴定。 4.7.4.3 遗传多样性评估 在个体识别的基础上,选择表J.1中816号微卫星
27、标记进行种群遗传多样性评估;当同一个体有多 份样品时,随机选择一份做遗传多样性评估。 4.7.5 川金丝猴性别鉴定 4.7.5.1 PCR扩增引物的合成 将4.7.3.1中规定的川金丝猴性别鉴定引物序列送有关公司合成。 4.7.5.2 PCR扩增体系及程序 PCR扩增体系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PCR扩增体系 单位:L PCR Mix 10 引物-F (25 pmol/L) 0.5 引物-R(25 pmol/L) 0.5 模板DNA 1.0 ddH2O 8.0 合计 20 PCR Mix为商品化2x Rapid Taq Master Mix,P222-AA,可自VazymeTM购买。 PCR
28、扩增程序:95 预变性3 min;40个循环,每个循环为95 变性15 s,51 退火15 s,72 延 伸15 s;最后在72 延伸3 min;4 保存。 4.7.5.3 电泳检测 DB51/T 27352020 9 当PCR扩增完成后,每个样本PCR产物均先各取5 L,用浓度为2 %的琼脂糖凝胶电泳(100 V,25 min) 检测扩增结果。 4.7.5.4 性别判读 川金丝猴锌指蛋白基因的PCR扩增产物片段长度为140 bp和211 bp,其中长度为211 bp的片段来自X 染色体,长度为140 bp的片段来自Y染色体,即雌性样品扩增得到一个211 bp的片段,雄性样品扩增得到 140
29、bp和211 bp两个片段。PCR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出现两条带的是雄性,出现一条带的是雌性。 4.7.6 微卫星标记 4.7.6.1 PCR引物的设计、合成与荧光标记 16对微卫星标记的PCR引物序列见附录J中表J.1,将序列送有关公司合成,并三对引物为一组进行 多色荧光标记。记录引物合成的公司名称,合成的批次及引物标记的颜色,后续做系统误差校正。 4.7.6.2 PCR扩增体系和扩增程序 PCR扩增体系应符合表1的规定。 PCR Mix为商品化2x Rapid Taq Master Mix, P222-AA, 可自VazymeTM购买。 PCR扩增程序:95 预变性3 min,然后4
30、0个循环包括95 变性 15 s,55 65 (根据不同 的引物确定)退火15 s,72 延伸15 s,最后在72 延伸3 min。 4.7.6.3 PCR产物检测 PCR扩增完成后,取PCR产物5 L,经1.5%2%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电泳条带清楚、片段大小正确, 表明PCR扩增成功;将符合质量要求的PCR产物避光(使用锡箔纸盒)存放于4 冰箱,用于基因分型。 4.7.6.4 微卫星分型 将符合质量要求的PCR产物送有关公司进行基因扫描分型;不同颜色标记引物的PCR产物,或者相同 颜色标记但产物长度明显不重叠的PCR产物可以混合后进行基因扫描分型,以节省分型费用; 基因分型在同一公司使用同一
31、型号分型设备,使用一致的分子内标,使用同一数据判读软件进行数 据判读,避免产生系统误差;也请详细记录上述信息,方便后续做系统误差校正。 4.7.7 基于微卫星分型数据的个体识别 用微卫星工具软件对17号微卫星位点的分型数据进行个体识别;当样品在6个或6个以上的微卫星 标记分型结果完全一致时,判定样品来自同一个体;否则判定样品来自不同个体。当两个样品的微卫星 标记分型结果中只有一个标记差异时,对出现差异的位点重复PCR扩增和基因分型,以进一步确认。 4.7.8 基于微卫星分型数据的遗传多样性评估 所有微卫星标记的分型数据均可用于遗传多样性评估。 使用群体遗传学软件对分型数据进行遗传多样性评估,计
32、算种群的观察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 (He)以及多态信息含量(PIC),计算种群是否偏离哈德-温伯格平衡。 DB51/T 27352020 10 附 录 A (资料性) 川金丝猴种群分布的访问调查表 川金丝猴种群分布的访问调查表见表A.1。 表A.1 川金丝猴种群分布的访问调查表 调查区域: 表格编号: 调查人: 调查日期: 天气状况: 动物名称 发现地点 大概数量 发现时间 干扰因素 被访问者信息 备注 DB51/T 27352020 11 附 录 B (资料性) 川金丝猴栖息地记录表 川金丝猴栖息地记录表见表B.1。 表B.1 川金丝猴栖息地记录表 DB51/T 27352020 12
33、 附 录 C (资料性) 川金丝猴种群结构记录表 川金丝猴种群结构记录表见表C.1。 表C.1 川金丝猴种群结构记录表 DB51/T 27352020 13 附 录 D (资料性) 川金丝猴及其栖息地受威胁因素及影响程度调查表 川金丝猴及其栖息地受威胁因素及影响程度调查表见表D.1。 表D.1 川金丝猴及其栖息地受威胁因素及影响程度调查表 调查区域: 调查时间: 填表人: 调 查 区 域 威胁因素及影响程度 食源 水源 栖息条件 人为干扰 外来种入侵 气 候 灾 害 其 它 被破 坏 被 污 染 其 它 被 破 坏 被 污 染 其 它 被 破 坏 被 分 割 被 干 扰 植 被 退 化 其 它
34、 猎 取 捡 蛋 放 牧 公 路 铁 路 房 舍 其 它 种 类 程 度 DB51/T 27352020 14 附 录 E (资料性) 川金丝猴保护现状调查表 川金丝猴保护现状调查表见表E.1。 表E.1 川金丝猴保护现状调查表 调查区域: 调查时间: 填表人: 川 金 丝 猴 种群保护 栖息地保护设施及面积 救护繁育 野化放归 其 它 调查 年份 监测 天敌控制 (次/年) 打击盗猎 (次/年) 补充食物 (kg/年) 其 它 保护区 保护小区 栖息地保护站 走廊带 面积 (hm2) 其 它 救护数量 (头、只) 繁育数量 (头、只) 放归数量 (头、只) 起 始 年 频次 (次/年) 名称
35、 面积(hm 2) 名称 面积(hm2) 名 称 面积 (hm2) DB51/T 27352020 15 附 录 F (资料性) 川金丝猴栖息地周边社会经济调查表 川金丝猴栖息地周边社会经济调查表见表F.1。 表F.1 川金丝猴栖息地周边社会经济调查表 调查乡镇: 调查人: 调查时间: 填表人: 行 政 村 名 称 人口(人) 耕地面积(hm2) 牲畜数量及饲养方式 居民对动物利用 动物对居 民影响方 式及程度 小 计 男 女 在 家 外 出 小 计 水 田 旱 地 牦 牛 骆 驼 牛 马 羊 其 它 饲 养 方 式 猎取 其它利 用方式 及数量 猎人 数量(人) 猎枪 数量(支) 电网 数量
36、(个) 猎套 数量 (个) 其它 猎具 (个) DB51/T 27352020 16 附 录 G (资料性) 川金丝猴栖息地植物样方调查表 川金丝猴栖息地植物样方调查表见表G.1。 表G.1 川金丝猴栖息地植物样方调查表 样方号 观察者 日期 GPS位点 海拔 植被类型 坡向 坡度 郁闭度 到水源距离 植物 编号 植物 名称 地方名 胸径(cm) 树高(m) 主要分枝高 (m) 盖度(m 2) 灌丛 名称 灌丛高度(m) 灌丛盖度(%) DB51/T 27352020 17 附 录 H (资料性) 川金丝猴栖息地植物物候监测记录表 川金丝猴栖息地植物物候监测记录表见表H.1。 表H.1 川金丝
37、猴栖息地植物物候监测记录表 监测人员 时间 GPS位点 海拔 样方号 植物编号 物种 本地名 性别 芽 花 嫩叶 老叶 未成熟果 成熟果 备注 填表说明:性别:F(雌),M(雄);芽:Y(有),N(无); 花(4级):0(无),1(零星),2(较多), 3(很多);嫩/老叶(7级):0,2.5(5%),15(25%),37.5(50%),62.5(75%),87.5(100%), 100(100%);果实(3级):1(1-10个);10(10-100个);100(100-1000个)。 DB51/T 27352020 18 附 录 I (资料性) 川金丝猴行为取样记录表 川金丝猴行为取样记录表
38、见表I.1。 表I.1 川金丝猴行为取样记录表 记录群编号(No. of group): 地点 (Location): 日期(Date): 天气(Weather): 栖息地类型(habitat type): 经纬度(coordinator): 海拔(elevation): 记录人 (Recorder): No. 年 龄 / 性 别 组 空间位置及活动类型 (年龄性别代码:成年雄性AM,成年雌性AF,少年猴J,婴猴I) 备注栏 (Remark) 乔木 灌木 地面 取食 休息 移动 社会 理毛 自我 理毛 邀配 交配 喝水 玩耍 冲突 阿姨 行为 吃奶 其他 1 2 3 4 5 6 7 8 9 1
39、0 11 12 13 操作要点:扫描应在预先设定的时间点取样,每次扫描每个个体应有空间位置和具体行为2 个数据,在扫描时如无法确认个体,应记录其年龄与性别。 DB51/T 27352020 19 附 录 J (资料性) 16对川金丝猴微卫星引物 16对川金丝猴微卫星引物见表J.1。 表J.1 16对川金丝猴微卫星引物 Number Locus Motif Primer pair (5-3) Size (bp) 1 GSNM04 CAAA F: TTGCAGTGAGCCAGGATAGC R: TTACCTATGAGTGCCAGGCC 171-187 2 GSNM18 CAAA F: AGCGGG
40、AGAATCACTTGAGC R: TGTTTTTGGTTTGGGGGTTTGG 160-188 3 GSNM21 CAAA F: GCAGGTGGAATGCTTGAACC R: GCATCTTGCATCTGCTGAGC 131-155 4 GSNM42 ATGA F: GAAACCAAACTGCCCACACC R: CACAAAACACCACAGACCGG 108-128 5 GSNM47 TAGA F: TCTAGCCTCCAGAACCAT R: CCTATGTATCTATCTGCCTATC 155-175 6 GSNM51 CAAA F: ATCTGGACTGCTTATTCTGT R:
41、AGGAAGGCTTCATACTCAAG 120-128 7 GSNM75 TACA F: AGATGAGATGGTGCCAATG R: GCCATGCAGGTTGTAGATA 114-130 8 GSNM03 CAAA F: TTCTCCTTCTCTGACACATC R: TACTGCCAAGTTAGAGTGAG 154-166 9 GSNM05 CTTT F: TAACTCACTGGAGCAGAGA R: GCAGTAAGCCAAGATCGT 145-149 10 GSNM07 TAAA F: ATGATCACACCACTGCACCC R: TTCTTCAAGGCTGTGTCCCC 140
42、-152 11 GSNM13 ATAC F: CTGGGCGATAGAATGAGACCC R: GGTCCATGGCTCTTAAGGGG 125-137 12 GSNM16 TAGA F: TTATCGATGGCTCAGCTGGC R: ACAAATGGGTGTTTGGGTGG 190-194 13 GSNM25 GAAT F: TGCTTCTAGTGTTTTGCAGTGC R: GCTGGGCATTAGTGGAGAGG 129-137 14 GSNM31 TTTA F: ATGGTTGAGCAAGCCCAGG R: TGATCCCAGAGGTTTGAGGC 157-165 15 GSNM32 ATTT F: GGTCTGCTTGTTGAATATGGAGC R: CACACCAC